本溪市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溪市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
1. (2分) (2019高一上·福州期中) 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B .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C .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汉字的“六书” 即六种构成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D .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
2. (2分) (2019高二下·温州月考)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 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B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坐在车左侍卫的人
C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D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3. (6分) (2019高一下·白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阿尔卑斯山脉在法国境内最出名的是勃朗峰,它坐落在法瑞意三国交界处,其中一面就位,于法国萨瓦勃朗峰地区。
萨瓦勃朗峰地区的博日自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
2005年博日山区发起了法国第一个森林宪章,旨在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对森林的管理为目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广阔的牧场间,奶酪生产加工车间。
在博日山区,不同的地质活动和微气候造就了_ 的风土条件,博日山地的高山牧场可以出产奶酪,而尚贝里以北十公里的萨瓦背斜谷则以出产优质的葡萄酒而闻名。
作为葡萄酒“老字号”产区,萨瓦地区有着_ 的土壤条件。
在广阔的阿尔卑斯山麓间,斑驳的石墙,潺潺的溪流,蜿蜒的小径和间错的房舍,()。
阿尔卑斯山被称为“大自然的宫殿”,多元化的自然景观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人通过发掘这些优质的山地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并根据不同季节开发丰富
多彩的体验式项目。
到了夏季,这里是的户外运动圣地,山地徒步,峡谷漂流,帆板皮划艇,山地自行车....夏日的户外运动选择更加丰富多样。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以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对森林的管理为目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B . 旨在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对森林的管理能力为目的,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C . 旨在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促进对森林的管理,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D . 以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促进对森林的管理为目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鳞次栉比截然不同相得益彰鹤立鸡群
B . 鳞次栉比大相径庭得天独厚首屈一指
C . 星罗棋布大相径庭相得益彰鹤立鸡群
D . 星罗棋布截然不同得天独厚首屈一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天地山水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点缀在葡萄园中
B . 点缀在葡萄园中,在天地山水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 . 葡萄园被点缀,在天地山水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 . 天地山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点綴在葡萄园中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4. (6分)(2016·博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城市了。
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
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
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
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
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
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
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
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
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天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
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
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
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
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
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
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
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
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
”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
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
各令复故。
”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
《宋刑统》也有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
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杖六十。
主司不禁与同罪。
”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
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
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
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1)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代的“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史料记载,古代城管的职责范围比现代城管更广。
B . 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均有相应的机构承担。
C . 古代城管开始常由士兵充当,北宋还专门成立了由士兵组成的执法队伍。
直到晚清时才换由警察承担“城管”的工作。
D . 宋代城管为防止占道经营行为的发生,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范围。
商户超出范围经营就要被制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代“街道司”“五城兵马司”“督理街道衙门”等机构,承担着现代城管局的部分职能,负责街道管理等问题。
B . 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这两个城市管理问题,令古人伤透脑筋,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 . 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占道、违建问题更突出,甚至比现代社会还要严重。
D . 为了防止违建,唐中宗曾发布过敕令;为了惩治“侵街”,宋仁宗曾特别指示其他部门配合“城管”执法。
(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唐景龙年间,朝廷以敕令的形式发布“城管通知”,禁止在正铺前建造偏铺来经营。
B . 唐代法律规定不允许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摆摊设点。
有占道经营的,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会被“杖七十”。
C . 宋代法律规定,破坏公共卫生的当事人要受杖打,“城管队长”不禁止也要挨打。
D . 明代规定,凡是有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在禁区内随地大小便等行为者,都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5. (12分)(2019·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壶水
孔立文
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
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瑰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
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
”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
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
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
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
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
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
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
狼也停下来,卷在地上。
漠野苍茫,四周静寂。
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
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
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
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
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
狼的眼睛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
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
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沙海滚动着热浪。
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
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
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
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
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
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
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
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
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
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
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颈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
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
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
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
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
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
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
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
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
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
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
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选自2018年第8期《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半壶水”为题,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交代了故事的线索、丰富了故事情节,还能突出作品的主题。
B . “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这既是对陆归林放弃干掉狼的机会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
C . “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狼没受到陆归林的攻击,反而得到水喝,于是想报答他。
D . 沙漠是“他”与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因沙尘暴而脱离勘探队后的独特经历,于惊心动魄中发人深省。
(2)小说中画线部分属于什么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其他 (共1题;共3分)
6. (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
的三句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三上·南通期中)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江宁典史高君墓志铭
袁枚
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
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
其官于南者,文良公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其位,提督松江。
君为两公犹子。
初任吴塔司巡检,调江宁典史,五年而卒。
卒时年四十三。
于诸高氏子弟中,官最卑,禄最微,寿最夭。
然邦之人闻君死,自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丈夫女子,靡不发胸击心,殷殷田田,若有所穷故,何也?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
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
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
故事:游徼簿尉,流外职也。
俯项供翼,趋走于下风。
居是职者,知无所表著,辄不自重,怵以利,无所不可为。
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
虽享钱万,不妄喝一笞。
大府记下,可者诺,不可者争。
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
以故死之日,哀声嗷嗷,赠赙襚引费者接于衢。
嗟乎!人,器也;官,水也。
以君而为尉,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
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
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
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
世之荣贵炫赫,十百倍于君者,其相悬亦可睹矣。
然则虽以君之官、之禄、之年,而见君家之诸勋臣、诸侯伯子男于地下,诚足以抗颜而无惭焉。
呜呼,其可铭也已。
君为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其傃公之子,名慧,字睿功,行十一。
娶某氏,子四人,某,俱幼。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
铭曰:
有干有体,压百僚底。
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
呜呼!此之谓有命无理。
振古如此,莫谅天只!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对下列句中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布列中外中外:朝廷内外
B . 辄不自重,怵以利怵:诱惑
C . 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济:救助
D . 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称:赞扬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良公高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高其位提督松江,都在南方做官,高君是他俩的侄子。
B . 高君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
C . 高君虽官位不高、俸禄不丰,但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处理事情合适妥当。
D . 高君去世时,一片嗷嗷的哀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络绎不绝。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
②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
(4)请简要概括高君“足以抗颜而无惭”的原因。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7高二下·双鸭山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真珠帘·山村水馆参差路
【宋】陆游
山村水馆参差路。
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
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整署。
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
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
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
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
休顾。
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
【注】①本词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
②鸾台:措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
鳌署:指翰林学士院。
③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典出《晋书·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词人善用比喻,上片中以“残春风絮”自喻,以“镜里新霜”喻白发,都很巧妙。
B . 考察“书空独语”中“书空”一词的来源,我们可以推知此词作于作者贬谪期间。
C . “早不扁舟归去”中“扁舟归去”与“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弄扁舟”都指退隐。
D . 下片划线句是说词人为报效国家抛弃了富贵安逸生活,却只做了四处奔波的小官。
E . 化用前人词句是本词的特色,如“一蓑烟雨”就来自苏轼词“一蓑烟雨任平生”。
(2)本词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9. (3分) (2019高一上·浮山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将焉取之?”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10. (5分)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
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
(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
(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
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② :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 :
11. (1分)(2020·南充模拟) 疫情期间有一副对联。
其中一联的语序、结构已被打乱,请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对此联进行正确调整,并确定上下联。
未打乱一联:赤胆耀神州,担高义,施良策,送瘟驱疫立奇功。
已打乱一联:持妙术、临险境、白衣、悬壶济世、怀仁心、显大爱。
上联:________。
下联: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8高三上·临海月考)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有一位大师,传说有“移山之术”,他当众表演移山,然而山并没有过来——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大师平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我就过去。
”
生活中如果有些事物难以改变,我们应该怎么办?
根据这段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定;②明确文体;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10分)
1-1、
2-1、
3-1、
3-2、
3-3、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4-1、
4-2、
4-3、
5-1、
5-2、
5-3、
三、其他 (共1题;共3分)
6-1、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1、
8-2、
六、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9-1、
9-2、
9-3、
七、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10-1、
11-1、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