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懂得敬天畏地

合集下载

人当有敬畏之心

人当有敬畏之心

人当有敬畏之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敬畏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品质。

无论是对上天、对自然、对他人、还是对生活,都应该怀有敬畏之心。

敬畏并不是畏惧和恐惧,而是一种敬重和谦卑的态度。

人当有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感恩生活、珍惜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行得更加稳健和坚定。

人当有敬畏之心对上天和自然。

人类对自然界的威力和神秘起源,应该怀有一种敬畏之心。

自然之大、自然之美、自然之神奇,都应该让人心生敬仰和谦卑。

面对大自然的壮观和神奇,人们应该保持一种敬畏之心,不致于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只有敬畏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当有敬畏之心对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谦和的态度,都是对他人的敬畏之心的表现。

尤其是对于长辈和学识渊博的人,更应该保持一份敬重的态度。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所以,人当有敬畏之心对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共存共荣。

人当有敬畏之心对生活。

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幻和不确定性,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生命里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对生活的敬畏之心的表现。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保持一种敬畏之情。

只有敬畏生活,才能更好地感恩生活,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加坚韧和勇敢地前行。

人当有敬畏之心对自己。

对自己应该怀有一种敬畏之心,这并不是因为畏惧自己,而是意味着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有一种敬重的态度。

要珍惜自己的健康和时间,注重自我提升和修炼,这是对自己的敬畏之心的表现。

只有敬畏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知敬畏存戒惧心得体会

知敬畏存戒惧心得体会

知敬畏存戒惧心得体会人生在世,时时刻刻都需要知敬畏存戒惧。

这是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之情,一种对自身行为的警钟,一种对未知未来的戒备之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知敬畏存戒惧”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知敬畏。

知敬畏是指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敬畏之情。

大自然是一个伟大而神奇的存在,它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和智慧。

当我们面对大自然时,应该时刻怀着敬畏之心。

比如,当我们站在高山之巅,俯视山脉连绵、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色时,我们应该深深地感到人类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这时候,我们就会懂得尊重大自然,珍视生命,爱护环境。

对社会的敬畏也很重要。

社会是由我们这些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而我们又是社会的一分子。

社会给予我们了生活的基础,给予了我们很多机会和福利。

因此,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对待社会。

比如,我们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等。

要知道,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与社会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

其次,存戒惧。

存戒是指对自身行为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有悖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人性有黑暗的一面,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一些不良的诱惑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存戒,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上邪路。

比如,当我们面临金钱的诱惑时,我们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当我们面临利益的选择时,我们要时刻思考是否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只有时刻戒惧自己的行为,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惧,是一种对未知未来的戒备之心。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无法事先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怀着戒惧之心,时刻做好准备,以应对未知的挑战。

比如,我们要有备无患地备好紧急逃生包,学习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我们要时刻关注时事新闻,了解社会动态,预测未来的趋势。

只有具备戒惧之心,我们才能提前为未来做好准备,减少被动。

“知敬畏存戒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道家关于敬畏天地点说法

道家关于敬畏天地点说法

敬畏之心“尊道贵德”是道教根本思想之一,老话讲:"举头三尺有神明”,待人接物,都应当心怀敬畏,坚守心中的道德信仰。

如今社会口,思想弊病就是缺乏敬畏之心,这个敬畏并不是单独指某个人某物,而是对自然和道德,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这和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举止。

作为道教徒更应该有敬畏之心,为神明、祖师的德行而敬畏。

“道门深远,传承不易”一代一代由祖师传承下来的道统,更应心怀敬畏,不可妄自糟践,行人所不齿之事。

如今借教敛财、冒名行骗之类比比皆是,叹其自贱,哀我教衰,敬畏之心其身不具哉!敬畏天地《尚书·周书·泰誓上》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地的孩子,而天地则是万物的父母。

天地万物对人类有孕育之恩,我们每天沐浴的阳光,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等,都是天地万物的恩赐,离开了它们,我们很难生存。

有一个词语叫“天理难容”,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敬畏天地,善待自然,就会得到天地的护佑,会得到大自然的厚爱与馈赠;反之,如果一个人违背“天地自然”的法则,胡作非为,则为不孝,不孝则有违天理,就会受到天地自然的惩罚,天降灾祸。

我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因果报应的法则人人都知道。

其实,人与大自然之间也存在着善恶的因果关系。

中国儒家强调“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遵循自然规律,而因果报应就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古人很早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凭“天理良心”,也就是说,“天理良心”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它是人心好坏的一道标尺,度量着每一个人的心。

一旦无视这个根本,人心就会渐腐变坏,容易昧着良心做坏事;正视这个根本,就会摒恶扬善,心存敬畏。

大家知道古人成亲时的仪式很隆重,司仪说“一拜天地”,就是拜天地父母;二拜高堂,则是拜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福报的人,首先要敬畏天地父母。

智慧的父母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个好人,做事要凭良心,对待自然万物都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感恩自然,做人做事要有“天理良心”。

人性的敬畏 书

人性的敬畏 书

人性的敬畏书人性,需要一点敬畏。

何为敬畏?敬畏并非是由畏而敬。

敬畏乃指由敬而生的尊重,不是畏别的,畏己之冒犯之念也。

也就是说,敬畏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之言。

人这一生该有所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

毕竟,当我们心存敬畏时,方能行有所止。

敬天,相信因果的力量。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

这个“天”,就是因果。

“早先拿去的,回头还要加倍偿付”,统计学叫均值回归,股市叫盈亏同源,江湖术语叫“迟早要还的”。

在佛家中,凡事皆有因果,自酿恶果终会自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幸免的。

但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不信因果,甚至置道德和法律于不顾,被内心的贪嗔痴所束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有人把会占便宜视作“精明”,然而,人心如明镜,占人便宜最多“一时爽”,绝无可能“一直爽”。

其实,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努力获得才算数。

也许忽视因果的人当下并不会受到惩罚,也可能利用这些欲望获得了一些利益。

不要忘记世事因果难逃,任何违背法律道德的东西,当初如何得到,最终也会如何失去。

人心需要敬畏,敬畏因果,敬畏规则。

敬地,相信自然的力量。

自古以来,人们便相信征服是不可阻挡的脚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拒绝谦卑,坚信人类才是世界的主宰。

但一次次的灾难告诉我们,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我们的祖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人和动物在各自的领域安居乐业,这样不是很好吗?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人之所以为万物灵长,不是因为“权”,而是因为克制。

《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话:“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历史上很多灾难性事件,无不是在警告我们,人类不是无所不能的,恰恰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根本。

人生有三个境界:见天见地、见自己、见众生!

人生有三个境界:见天见地、见自己、见众生!

人生有三个境界:见天见地、见自己、见众生!人生有三个境界:见天地,知敬畏,见众生,懂怜悯,见自己,明归途。

明心见性,观自在。

见过天地就是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广。

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他不知道的,也知道自己有的时候是会犯错的。

所以一个人如果见过天地,那就能以一颗更好的心态去直面自己的错误,听别人的意见,即便这个意见和他是不一样的。

同时,他也会更容易地承认自己地错误,会向别人道歉。

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见过天地,那他就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会倾向于向别人做的事情指指点点,一旦有相反的意见,他还会生气。

所以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很愿意积极地承担自己的错误,那这个人大概率是“见过天地”的。

见过自己一个人直面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人是很厉害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他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曾经的过往,也能够理解自己内心的伤痛,并且能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预期。

你会觉得他是一个特别稳重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见过自己,你往往会发现他是不稳定的。

比如我们某一天突然打了鸡血,突然脑子一热为了一件事情埋头苦干,过了不久一段时间就抛掷脑后了。

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但是什么事情对他来说都是三分钟热度,没有任何的常性。

这种人就是没见过自己。

所以如果你发现有一个人活得很圆融,过得很洒脱,他基本上能做到信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做什么,那这个人大概率就见过自己。

见过众生所谓见过众生,就是见过很多人间的悲欢离合,见过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地方。

对于这些人来讲,他们最珍贵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能感觉到别人的不容易,同理心。

对于这些人来讲,你待在他的身边会感觉非常的舒服。

如果一个人没有见过众生,他会肆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不管这个情绪会给别人带来如何的痛苦。

而另一方面,他因为没有办法体会别人的痛苦,所以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弱小。

所以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一个人像一个小太阳一样去温暖身边的人,让他身边的人总是能觉得安宁、快乐。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所谓敬畏,其实就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

“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既尊敬又畏惧”。

“尊敬”这两个字是后天修为,“畏惧”这两字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生活在人世间,总会有一些人和事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比如对父母的孝敬,对亲人的关心,对爱人的忠诚,对小孩子的爱护,对朋友的真诚,对陌生人的善念,甚至对小猫小狗小花小草都要有敬畏之心。

遵从规律,敬畏自然,才能活出一个人的本性真我,才能活出一个人的风范和姿态。

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种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情都敢做,言行不拘,天地不怕,这样的人看似无拘无束,其实是心中没有敬畏,没有底线,言行没有所止。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跟对错没有关系,跟“三观”有关,跟品性有关,虽然不是敌人,但也不会有人真正当他们是朋友。

敬畏一朵花,不是因为一朵花有多么美丽和妖娆,敬畏就是敬畏,不是爱惜,敬畏是因为它和一棵草一片叶一棵树,甚至是一片庄稼都一样,都有活着的尊严。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植物,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粮食,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会不会变成荒漠?人类会不会变得荒凉和无趣?敬畏一只蚂蚁,不因为这只蚂蚁有多么弱小和无力而轻视,敬畏就敬畏,不是同情,敬畏是因为它和一条鱼一条虫子一只小鸟,和一只狮子一样,都有活着的权力。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动物的存在,人类会不会失去彼此温暖和依傍的伙伴?人类会不会变得孤单和寂寞?晚清名臣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天命”即是规律,“人言”即是别人的评论,“君父”即是国君。

知道害怕和恐惧的人,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这个“害怕”是超越了自身本能的害怕,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觉选择,是敬畏的一种。

曾国藩一生常怀敬畏之心,心有所向,行有所止,内清外浊,内方外圆,谨言慎行,终成一代名臣。

敬天地的正确方法

敬天地的正确方法

敬天地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信仰,是人们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一些敬天地的正确方法:
1. 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是敬天地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污染。

2. 感恩天地:感恩天地是敬天地的核心。

我们应该感恩天地给予我们的生命、食物、水源和空气等,以及它们所提供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祭祀天地:在一些传统文化中,人们会通过祭祀天地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祭祀天地的方式可以是烧香、献花、敬酒等。

4. 遵守道德规范:遵守道德规范是敬天地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不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5. 学习天地之道:学习天地之道是敬天地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等知识,了解天地的规律和道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敬畏天地。

总之,敬天地是一种文化信仰和生活态度,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和宇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物、敬人是作人的态度

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物、敬人是作人的态度

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物、敬人是作人的态度
上敬天,下敬地,中间敬人。

树木花草,动物蝼蚁也要尊重它们。

以及小鬼禇神也要敬畏他们。

人生在世,应该要有所敬畏。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古代哲人的告诫,都是从每一个个体做人的角度来说的。

在这里,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人之为人的良知与德行的恪守。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

”一个人怀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则能避祸趋福。

失去敬畏之心,就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

如果每个人都对规则、条律、伦理拥有本能的敬畏,在面对法律、道德、人民、舆论等方面时,常有必要的敬重,又有战战兢兢的畏惧心,才不至于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所“捆绑”,才能有一颗常常反躬自省的心,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无视道德、党纪国法。

而且个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相互尊敬是应该的了。

人要有敬畏之心

人要有敬畏之心

大头妈的心情人要有敬畏之心我们常说人要有敬畏之心,因为人在万物之中的渺小就好像我们在俯瞰蚂蚁一样,任何一个小小的自然灾害,一个小小的事故,一个小小的疾病都会让我们的生活面目全非。

但是人很少会承认人的脆弱,总是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万物之主,行事肆无忌惮,毫无道德底线,凡此种种,都是因为人没有敬畏之心。

我们所说的敬畏,是敬畏天,敬畏地,敬畏万有生灵。

所谓敬畏天,是敬畏一种万有的法则,从古到今留存下来的道德世训,这个道德世训早就规定了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会受到什么样惩罚。

遵守并且坚信,这就是敬畏天。

敬畏地,是敬畏来自内心的是非评判,顺着良知的指引去做让心情愉快的事情,敬畏美好,敬畏维护这些美好的人。

无论是家人还是路人。

不要出口成脏,不要贪得无厌,不要奢华无度,不要小人之心和猥琐之心,不要跟随集体犯罪,不要落井下石。

君子坦诚,君子爱财,必取之有道。

这样的财富,上天都会祝福。

敬畏万有生灵,是敬畏自然,敬畏一切生命。

自然只有一个,它能欣欣向荣,万物生长,就值得敬畏,值得好好保护;任何生命都值得珍惜,不应该为了口福之欲和保暖之求而伤害它们。

它们来到这个世界,跟我们人一样,一点都不容易,我们舍不得伤害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那么也请舍不得伤害它们。

多将心比心,心地柔软一点,所报必丰。

我们总说现在这个世道越来越不像样了,就是因为没有敬畏之心。

人无敬畏之心必胆大妄为,前车之鉴并不以为鉴,死到临头才知后悔。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一个善人,周围的风景必美,所成之事必理所当然,因为有敬畏之心,所有被敬畏的一切都会护佑;一个恶人,周围的风景必丑,所成之事必有后罚,因为没有敬畏之心,所有不被敬畏的一切都会远离。

对行走在善与恶之间的大部分人来说,时常会有焦虑,彷徨,忧愁困扰,那是因为不够坚定的敬畏。

敬畏不是去找哪个寺庙教堂跪拜,而是发自内心的,能够规范自己行为的盼望。

其实这一切不难做到,只要克制住内心的欲望就可以成为习惯。

古训:人在做,天在看

古训:人在做,天在看

“人在做,天在看”,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别以为你做的事神不知鬼不觉,天老爷看着呐。

这话说流传了那么多年,你知道这里面的“天”到底指的是谁吗?人在做天在看天,有三重天。

一重天,道德之天。

有话叫天地良心,还有说法叫天良。

良心是天,什么是良心?良心就是良知,就是道德,由好知与好德组成。

每个人做事,头上顶着道德这片天,道德两只眼盯着你看着你,对与不对,该做不该做,都有评判。

道德之天对人是软办法,软中有硬,两手抓,一手赞扬,一手谴责。

你符合道德,就是符合天意,就赞扬;你违反道德,就是违反天意,就谴责。

二重天,法律之天。

日月经天,谁能经天?经天的是法律。

法律又称天平,能平天下,有法律才有天下太平。

法律至高无上,没有天外有天。

人类社会走上法治,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恩施,是日月经天,必然如此。

道德是软的,法律是硬的,一软一硬,治国之道,不可或缺。

每个人不管做国家之事,还是做个人之事,都要依法而行。

道德之天在头上,法律之天在眼前,依法而行康庄大道,违法而行寸步难行。

三重天,百姓之天。

百姓是天,百姓是地。

天地百姓,早就连在一起。

衣食父母,衣食如父母,提供衣食的是百姓,百姓也是父母。

历史少不了帝王将相,唱主角的是人民群众。

天上布满了星星,那星星就是百姓的眼睛。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真理。

为官为民,庙堂之上庙堂之外,为公为私,天上星星都看着。

东窗事发,有百姓有眼睛就会事发。

何谓把权力置于笼子之内,一置于法律之内,二置于百姓监督之内。

心中有天,就是心中有法律有监督。

人要敬天畏天,有敬畏之心。

道德之天、法律之天、百姓之天,就是实实在在。

得道德之天,你可以润;得法律之天,你可以安;得百姓之天,你可以乐。

做人,应该有所敬畏_人生感悟

做人,应该有所敬畏_人生感悟

做人,应该有所敬畏_人生感悟人须有三种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

生在天地间,行在红尘中,每个人都要心存敬畏。

《围炉夜话》中说:“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为人处世,只要处处存有敬意,便能理顺所有头绪。

在时光里,不欣喜若狂,也不黯然神伤;在岁月中,收敛欲望,珍藏梦想。

这样的恬淡,总会让人心生敬意。

在困难前,不屈服,也不言弃;在生活里,不抱怨,也不慌张。

这样的从容,总能让人心生敬意。

古人说,人须有三种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

天佑苍生,片刻不离,因“知时”而被敬畏;地生万物,春播冬藏,因“知止”而被敬畏;人成万物,审时度势,因“知度”而被敬畏。

我们敬畏天,敬它的包容,敬它的苍茫,敬它的威严,更敬它春夏秋冬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与无穷耐力。

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休养生息,学会进退之法,知道命运有时需要人为,有时也要天意。

有所敬畏,有所释怀,有所努力,有所期待。

即便气象万千,也能从中寻得一片晴空,找到一轮朗月。

我们敬畏地,因为它有荣有枯,有收有藏,并且稳中求进,稳中向好。

如果一切顺其自然,静待水到渠成,恭候瓜熟蒂落,盛开枯萎,自不必挂怀。

我们敬畏自己,忙着欢喜,别去忧伤;透着简单,不要复杂;持有安静,躲开喧闹。

行事平稳,都在情理之中,做事规矩,不在意料之外。

纵然有时不如愿,也还能对尘世种种轻松一笑,还能让自己豁达、坦然,还能让心平和、温暖。

经历许多后,你会发觉,敬畏之心,如此挥之不去。

捕捉生活中的快乐,把抓得到的幸福抓住,把能完成的事情完成,把要珍惜的缘分珍惜,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敬意。

学会让步,学会妥协,学会敬畏。

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它平和温暖;左右好自己的心情,让它轻松愉快。

如此摆布之后,你的生活定会开出繁花,结满硕果,有一个甜甜美美的收获。

世人心存敬意,才有无穷妙用。

放下俗念,与天握手言和,天也欢喜;拿住尘心,与地和谐相处,地也欢喜;布下恩慈,与世间所有温柔以待,你也欢喜。

敬天敬地,也是有意,也是无意;敬人敬己,也是有情,也是无情。

敬畏之心的名言

敬畏之心的名言

敬畏之心的名言1.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曾国藩)人生在世,应该心存敬畏。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反之,若心无敬畏,则行无所止,于是胆大妄为,伤天害理,最终必自取灭亡。

曾国藩一生常怀敬畏之心,心有所向,行有所止,内清外浊,内方外圆,谨言慎行,终成一代名臣。

2.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朱熹)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

《围炉夜话》说: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这些都是在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真正厉害的高手,越做得出色就越要学会谨慎,不能有任何骄傲和自满,甚至打歪主意的想法。

3.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明代方孝孺)有一句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你开始对所做的事,存有一丝懈怠的心态时,就没有了立足的资本,自然就容易被打回原形。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应当有所敬畏,才不会为所欲为。

4.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孔子)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着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5.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围炉夜话》)为人处世,只要处处存有敬意,便能理顺所有头绪。

走得更远的人,都必须要有一颗敬畏心,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免于灾难,才能减少自损的可能性!6.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有敬畏之心。

(尼采)所谓高贵的灵魂,不在于外在的藻饰,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即对自己有敬畏之心。

有了敬畏之心,便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草木之青。

君子敬畏天命,有德行地位成就的人,敬畏圣人言论,小人反之

君子敬畏天命,有德行地位成就的人,敬畏圣人言论,小人反之

君子敬畏天命,有德行地位成就的人,敬畏圣人言论,小人反之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敬畏的,敬畏天命,敬畏有德行,有地位的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小人根本理解不了什么是天命也就不敬畏天命,对有德行,有地位的大人怠慢,不庄重,平起平坐,侮辱圣人的言论,轻视,藐视圣人言论。

君子是有敬畏之心的,首先敬畏天命,什么是天命,理所当然的东西就是天命,太阳东升西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天命。

小人非要夜晚活动,白天睡觉,就是速死之道,就会身体出问题,命运出问题。

父母养育您,您就应该孝敬,回报父母,这也是天命,不容辩驳,小人呢还专门整些歪理邪说来反对这些天命,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标识的很清楚,男人进男厕所,女人进女厕所,这也是天命,天理昭昭,不由您搞理论,进行反驳。

一切自然规律,一切本来就应该那样做的,您就好好跟着做就行了。

别想一处是一处,别自己找点邪恶的理论,就来颠覆这些天理昭昭的东西。

畏大人。

对于有德行,有地位,有位置的人,也是要敬畏,尊敬的。

别人既然有德行,有地位,有现实成就,就说明,别人值得尊敬,是顺应规律所得来的,所以,您尊敬大人,敬畏大人,本来就是尊重规律。

如果不敬畏大人,对有地位的人不尊重,怠慢,势必乱了章法,乱了礼数,轻则被疏远,重则给自己招祸。

小人看到大人有道德成就,地位成就,往往轻蔑,侮辱,说别人也不过如此,如果自己有什么机会,也能如何如何?这都是小人言论。

理解不了,有德行,有地位,是别人修来的,是别人努力的结果,是因缘际会的结果,自己轻蔑,侮辱有德行,有地位的人,只能让自己看起来是个笑料。

畏圣人之言。

君子对圣人言论,听话、照做、执行,认真对待,认真思考,琢磨。

以理解且执行。

小人则不然,小人侮辱圣人言论,藐视圣人言论,认为圣人讲的没什么了不起的,都是大道理,没用,甚至辱骂圣人以此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彰显自己的能耐。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心安理得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心安理得

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心安理得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应有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曾国藩先生曾经说过他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着做人的基本准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坚持底线,始终在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成就了一番事业。

敬畏让人慎独,拥有同理心(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才会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

人若没有敬畏之心,就会无所顾忌,无所不为,骄横跋扈,导致天怒人怨,甚至违法乱纪,最终酿下弥天大罪,后悔终生。

只有心存敬畏之心,才能谨慎做事,才能有所顾忌,才能保持一颗谦逊平和的心态,才能恪守住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一、敬畏公司制度工作中你是否时刻敬畏公司制度?还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管它三七二十一?如若你不敬畏制度,你最终将在集体中呆不下去,因为大家都在遵守规章制度,而唯独你挑战,那你又能呆得久吗?可能你心里想,我换家公司试试,或许可以。

但我告诉你,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必须遵守大家共同约定俗成的规矩。

古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可能你会说,我自己当老板如何?那我告诉你,你自己当老板后,你会发现你是第一个带领自己的同事遵守公司制度的人。

你甚至365天都没有假期,没有人来安慰你,没有人来鼓励你,你有的是咬紧牙关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最后得以让你的公司能够一直活下来。

只要你是一个人,只要你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谁也不可能逃脱。

所以敬畏之心于任何人都要有!二、敬畏上级领导你是否敬畏你的上级领导?可能有些人会不以为然,我干吗要敬畏我的领导?我只要做好我手头上的事就可以了。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你真的可以随意不按你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去执行吗?你真的可以随意顶撞你的上级吗?你真的可以像在家里顶撞你的爸妈一样顶撞你的上司吗?真实情况是你这些都不能去做,你能做的就是踏实工作,敬畏你的上级。

祈字文言文翻译

祈字文言文翻译

古之圣贤,必有敬畏之心。

天地造化,日月运行,四时更替,万物生长,皆有其道。

人乃天地之灵,禀气而生,赖天地之养,以存其生。

是以,古人敬天畏地,感念天地之恩,遂有祈之事。

祈,古文作“祈”,从示从斤。

示,神也;斤,斧也。

斧以示神,盖取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意。

祈者,心之所向,意之所至,以期神明鉴之,赐福于民。

昔者,夏禹治水,劳苦功高,祈于天地,愿水患得除,民得安居。

夏禹之祈,乃是以民为本,祈求天地之神,降福于民。

自此,祈之事,渐成民间习俗,岁岁祈愿,以求国泰民安。

吾国古礼,于岁首之月,举行祈年之祭。

是日,皇帝亲临天坛,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百姓亦各在其家,设祭坛,焚香祭拜,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

祈之事,不独限于国家社稷,亦关乎个人命运。

古人常于病疾之时,祈求神明庇佑,早日康复。

婚丧嫁娶,亦必举行祈神之礼,以求婚姻美满,丧事安宁。

祈之礼,有简有繁。

简者,但焚香祭拜,以示敬意。

繁者,则需设坛祭神,有乐有舞,有祝有词,以尽其诚。

祈之事,虽繁虽简,皆以心诚为要。

孔子曰:“敬天则人敬,畏地则地敬。

”此言祈之要旨。

祈者,非但求福,亦求敬畏之心。

人若能敬天畏地,则能自重自爱,自省自修。

是故,祈之事,乃人心之体现,道德之升华。

夫天地之大,人之所尊。

祈之事,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愿。

古人有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祈之事,亦需持之以恒,方能得神明之庇佑。

今之时世,虽科技昌明,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然祈之事,仍存于人心。

祈求国家繁荣昌盛,祈求家庭幸福安康,祈求个人事业有成,祈求社会和谐共处。

此乃人心所向,道德所归。

祈之事,虽古已有之,然其意义未曾改变。

祈者,心之所向,意之所至。

愿天下之人,常怀敬畏之心,以祈求天地之庇佑,共享太平盛世。

《祈》终。

顺天道,知敬畏(文案)

顺天道,知敬畏(文案)

顺天道,知敬畏
《道德经》中讲:“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心怀敬畏,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人到中年,经历了种种浮沉,看惯了事事无常。

便也知道了,一个人心中若没有敬畏,便会肆意妄为,在无形中破坏自身的运气,给自己带来灾祸。

《唐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范县令,想在城外修一座祖宗祠堂,需要大量的木材。

于是,想从就近的山上砍伐。

木匠劝说道:“近年雨少天旱,山上树木不多,一旦砍去,鸟蛇无处可去。

百姓也会怨声载道。

”范县令说:“这与我何关,况且此事只有你我知道。

他人怎会知晓。


不料,后来,天下暴雨,冲走了刚修好的祠堂。

再后来,范县令的官运也越来越差,不到两年就被发配边疆。

老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的一言一行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上天。

所以,人要心存敬畏,敬天地,敬万物,敬众生,做人坦坦荡荡,做事问心无愧,才可去灾避祸,一生顺遂。

心有敬畏 行稳致远

心有敬畏 行稳致远

政•智慧人生•本栏编辑:陈小明2019.12列近来读明代《菜根谭》,作者在书 中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 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上畏天,下畏民, 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即使位高权重如帝王,也要敬畏上天、百 姓、言官、史官,否则就会招致败亡。

可见,敬畏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 种行为准则,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在敬与畏的关系中,敬是畏的前 提,因敬而生畏,畏在敬之中。

敬畏之畏,是自觉之畏,是基于崇敬、尊敬后 生发出的畏惧,敬到极致,畏也到了极 致。

由敬而生畏,是建立在价值追求和 情感诉求基础上,对自身行为的主动 选择和限制。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 大人、畏圣人之言。

”西方哲学家康德 说过:“有两样东西,我越去不断思索,越觉得赞叹与敬畏,这两样东西便是 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大千世界,敬畏所指可谓包罗万象,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法则、敬畏道 德,敬畏时间、敬畏宇宙,敬畏圣贤、敬有个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里的 落叶。

在秋冬之际,打扫落叶不是一件 轻松的事情,每天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扫完。

小和尚一直想找个好办法,让自 己轻松些。

有人告诉他,在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树叶统统摇下来,这 样,明天就不用打扫了。

小和尚觉得这 是个好办法,高兴地照办了。

可是,第二天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无 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 :世上有 很多事是无法提前做的,那就先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吧!某部高级工程师谭清泉入伍39年来,当过排长、连长、营长和旅装备 部长、副旅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 行,成为导弹专家,荣立二等功2次、 三等功6次,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 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干部。

在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当下的无比珍惜。

无论当普通操作号手还是当专家,在钻 研专业技术上始终没有松懈,一年四◎孟军师畏民众,敬畏生活、敬畏自己,等等。

天 地间一切真、义、美、善之事物,均宜尊爱而不亵玩,顺应而不破坏,都应以敬 畏之心来对待。

为什么有的人“天不怕、地不怕”

为什么有的人“天不怕、地不怕”

为什么有的人“天不怕、地不怕”儒家的学说中有关于畏的言论,《论语》中就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

意思是说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处于高位的人,也敬畏圣人的言语;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天、不敬畏身处高位的人甚至还蔑视圣人说的话。

由此可以看出敬畏的重要性。

因为不懂得敬畏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君子的,那就更不可能成为圣人,只能是小人之流,小人是不可能去改变自己命运的。

那么人们需要敬畏的又是什么呢?了凡先生在这里给出了答案,“天地在上,鬼神难欺”。

古时人们认为,天地鬼神是人们最需要敬畏的。

佛教中有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做好事就能得到好报,做坏事就要遭到祸患。

有人会说自己做善事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为什么也能得到福气呢?有些人的恶事明明是背着别人偷偷去做的,为什么又肯定会遭到祸患呢?到底是谁能够把这样秘密的情况全部都掌握然后分别送来吉凶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天地鬼神。

天地鬼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这个世间任何事物的一举一动全部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人当然也是一样的。

其实对于天地鬼神的敬畏古代人做得就很好。

因为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很多事情都没办法用科学的原理去解释,再加上人们只是掌握了最为朴素的宗教观念,所以人们最害怕的就是天地鬼神,人们最敬重的也是天地鬼神。

其实可以把这种敬畏看作是一种约束的力量,只有有了这种敬畏的约束,人们才不敢胡作非为,才不敢去肆无忌惮地做恶事。

所以说,一个追求高尚品德的人,每时每刻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情。

《中庸》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天道是分分秒秒都不能离开的,必须让自己时时刻刻身处天道之中,这才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

要想奉行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有两个难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隐微”。

所谓的隐,就是别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只有自己一个人,不需要和外面的人接触,也不需要去考虑其他人或者是事物,只要考虑自己就好了。

敬畏天地为题目的作文

敬畏天地为题目的作文

敬畏天地为题目的作文古人云:天地君亲师。

由此可见,敬畏天地乃重中之重,甚至超过了敬畏君主。

古时的皇帝统称自己为“真命天子”,以天为父,奉天承运,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便自然可见一斑了。

然而,当代的人们却遗失了这份敬畏。

人们常说:人定胜天。

于是,“大跃进”中出现了“千斤白菜”、“亩产万斤粮”,最后只能导致劳民伤财、贻笑大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更是置天地于不顾,导致“浮夸风”蔓延,成为后人耻笑的把柄。

由此可见,人们缺乏了敬畏,就会肆意妄为,打破了天地间的铁律,破坏自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劳民伤财,不外如是。

所谓敬畏,先有敬,后为畏。

敬天地,便是顺从天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此为敬;畏天地,便是深知自然的力量,以此约束自我的发展,减小对自然的破坏,此为畏。

其实,天就是天,地就是地。

无数岁月蹉跎,青天依旧,厚土依旧。

君不见昔日无数通天大能,终敌不过岁月的力量,只得化为大漠中的一抔黄土,身死道陨,不复荣光。

然而,我们何曾听说过苍天有命?大地有劫?真是可笑至极!天地不移,江流石不转。

白驹过隙,时间飞逝,然而,人心已变。

所谓逆天,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一切,皆由心生。

人若敬天畏天,便是顺天;反之,若是蔑视天地,即为逆天。

人是天地间的一份子,享受着天地间的一切。

人们常说:逆了这天下也罢!但是,请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一切,仿佛双亲般无私。

如此,逆苍天,岂不是大逆不道?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先追寻“人之道”,再追寻“地之道”,其次追寻“天之道”,最后为“大道”。

然而,人之道中需要的,便是良心。

如果良心泯灭,就会失去人之道。

而没有了人之道,又何谈追寻天地之道呢?更不用说大道了。

所以,敬畏天地,需要良心。

扪心自问,当我们随手丢弃垃圾于大街上,当我们倾倒废水于湖海中,我们可曾听到了天地间凄厉无比的哀鸣?多少清洁工人日日夜夜的工作,却无法阻止紫禁城中堪比小山的垃圾堆。

我们或许已经丢弃了良知,但是,我们无法丢弃这地球,这是我们最后的家园。

敬天爱地的意思

敬天爱地的意思

敬天爱地的意思
敬天爱地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观念,强调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敬天意味着对天地宇宙的敬畏和敬重。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天地是宇宙的基础,它包含了一切生命的源头和规律。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不去逆天而行,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要保持谦卑和敬畏的心态,感受自然的伟大和无限的力量。

爱地意味着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应该珍惜和爱护地球的资源。

人们应该关注环境保护,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减少污染和破坏。

只有爱护地球,才能保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敬天爱地的思想也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以免破坏生态平衡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敬天爱地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人们更加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敬天爱地的理念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保护,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繁荣
和人类的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要懂得敬天畏地
廉洁自律心得——人要懂得敬天畏地
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中有两个问题耐人寻味:一个问题是当年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出身卑微、土生土长的一个小毛猴如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大闹天宫?另一个问题是大闹
天宫如此痛快淋漓、不可一世但后果竟是戏剧般的变化却是维持了一个本来就不该有悬念的因果报应——天宫恢复秩序,孙悟空受到惩罚。

当年孙悟空自觉的功夫无敌,众神难降,全然忘了天地之规。

竟无所顾忌的将天威、神圣全然不放在眼中,打上天宫,将个天宫闹得个天翻地覆,还要做齐天大圣,玉皇大帝也拿他没办法,于是惊动如来,如来“法”力无边,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受刑五百年。

直等得唐僧西天取经路过。

孙悟空因畏小小的“紧箍咒”而受戒佛门方得正果。

思前想后最终竟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生天地间再得意都要懂得敬天畏地方能避免灾祸得成正果。

其实,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出现权力和地位的变化。

正像一个短信中形容的那样:仕途就像一个爬树的猴子,树上爬满了猴子,爬得越高,上面管你的猴子就越少,下面看你的猴子就越多,但规矩总是不会变,一步不慎就会落下树去,爬得越高,越要谨慎。

天地之大远非一人的想象能及边际,路途之遥还需人一生未必能走明白。

一个人再“伟大”也要知道天高地厚,要懂得一
时再“辉煌”也只是一生的一段路,不能有一些“本事”就自命不凡,做一个小“官”就不可一世,有一点权力就为所欲为。


悟空其所以妄自尊大、不计后果,孙悟空就是因为猴性过急,一时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而需要500年的惩戒和“紧箍咒”的警钟长鸣方得“正果”,教训呀。

而人们就要懂得“敬天畏地”低调做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历史也是如此。

封建王朝一统天下,皇帝权利至高无上,举国上下,一语圣旨,比孙悟空权法可大多了,位高权重的皇帝又称“天子”。

然“天子”者天之子也:权再大位再高,上面有“天”还是要尊的。

周武王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意思是说:上天所看见的来自于臣民所看见的,上天所听见的来自于臣民所听见的。

也就是说地上的老百姓就是天。

果不其然,看看历史:每当皇帝们搞的天怒人怨、民不聊生的时候都遭到的总是改朝换代。

孙中山讲:“天下为公”,蒋家王朝违背了这一宗旨,独断专行,为所欲为,陷人民于水火,百姓怨声载道。

忽视了“敬天畏地”结果葬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封建王朝尚明此理,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早在一九四四年,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就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
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成为我党的“宗旨”。

然取得政权后一心一意救中国,迎来了古老中国的“太平盛世”,大权在握我党还能否用清醒的履行“宗旨”却成了对共产党人的严峻考验。

为了保证每个党员和干部都能正确的履行“宗旨”,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党纪国法,这党纪国法就
是“天”,人民利益就是“地”,每个人就生存在这个“天”、“地”
之间,都要懂得“敬天畏地”,切不可违法乱纪,无视群众观点。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跋扈一时,利令智昏而丢了性命的贪官污吏,东汉外戚梁冀横行朝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无人敢问,无人敢管,一时昏头,敛财三十亿,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结果为财丧命,最后被逼夫妇自杀,党羽300余人遭处置;南宋权臣陈自强敛财高明,有恃无恐,贪赃枉法,光明正大地论价授官。

最终死于流放地;明朝中后期贪污成风,经历了四代皇帝的资历高官左都御史刘观,大肆贪污受贿,宣宗大怒之下准备处死刘观父子,后在杨士奇等人的一再求情下,改贬二人到辽东戍边。

最后也惨死在辽东;清朝和绅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乾隆在世时红极一时,有恃无恐,贪婪成性。

有人估计,和家产值8亿两白银,超过朝廷十年收入的总和,所以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的说法,乾隆去世后,嘉庆下诏令其自尽,并抄了和绅的家财,落得个家破人亡……。

还有新中国刘青山、张子善、成克杰、王怀忠、刘志军等等,历史和现实都在反复印证着同一个道理:人无论如何得志,都要懂得“敬天畏地”,切忌无法无天。

“人在做,天在看”。

每一个干部在其权限范围内都可能“诸侯一方”,地位越高,管你的人就越少,权限就越大,看你的人就越多。

这时候利令智昏、无法无天就会物极必反,终遭天谴。

懂得头脑清醒、敬天畏地才能进步依然、永保平安——还是自律廉洁的好!
田晓鹏201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