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关系

合集下载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
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 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 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石碑全貌
18
石碑的局部放大
19
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
也里可温教是元朝(公元13—14世纪)对基督教的称呼。 自从景教在中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唐武宗于845年“恶僧尼耗 蠹天下”而下令禁断佛教和景教)后,只有在中国的西北边界 地区还有一些教徒。在蒙古的一些部落,也有不少信仰景教的。
13
电视剧《宫廷画师郎世宁》剧照
宫廷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清 代宫廷画家兼建筑师、天主教 耶稣会修士。意大利人,原名 Guiseppe Castiglione。生于 意大利米兰,卒于北京。1714 被教会派来中国,遂取汉名郎 世宁。康熙末以画供奉内廷, 得到皇帝的赏识。曾奉命参加 圆明园欧洲式样建筑物的设计 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职。郎世宁 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 及历史画,尤精画马。以欧洲 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 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
朗 世 宁 的 中 国 画
16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 响先以传教为主要方式。 唐代景教传播,元代也里 可温教兴盛,明代耶稣会 教士出入中国。随着基督 教的传播,西方的科技文 化影响中国。
进入近代,西方文化 伴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 统治,以汹涌之势,冲击 着古老的中华大地。
发现景教碑的景教塔
林乐知认为应该通过传播西方知识来影响中国 上层力量,从而排除各种障碍,以实现中国的基督 教化。
他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实行一系列改革,而 且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还最早提出儒家 与基督教相结合的传教思想。他在中国传教达47年, 影响很大,1907年在上海去世。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西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开始与希腊和罗马建立了贸易关系。

但是这种交流并没有停留在商业领域,而是继续深化,涉及到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

随着近代世界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真正地走向了深入。

双方在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加,逐步展开成为了全面的文化交流。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现状(1)中西文化交流的基础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文化适应和融合需要共同的基础和理解。

在这方面,双方都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以实现相互尊重和理解,为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2)文化交流的方式随着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例如,通过综艺节目、音乐、电影等引入西方文化元素,在中国年轻人群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中西合作也在不断深入。

(3)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双方发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差异,会影响到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如西方人在商业谈判中谈论的方式和中国人不同,这需要双方通过互相了解和学习逐渐克服。

三、结论总的来说,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成就。

然而,中西两国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仍然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加强相互理解,增进交流与沟通,从而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文化交流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文化交流对中外关系的影响一、前言文化交流是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推进国际和平与发展,还可以为各国民众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交流、现代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对中外关系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化交流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二、历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它不仅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促进了商业往来和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而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也逐渐变得更加频繁。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文化、科技、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四运动”。

这场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之一。

中国学生走上街头,要求民主、科学、新文化,思想观念得到极大地变革,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现代文化交流现代文化交流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互动更加频繁,文化交流也变得十分方便。

通过电视、网络和文化教育项目等媒介,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中国的传统文化、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国外越来越受到欢迎。

同时,西方的电影、音乐、时尚等也深入到了中国,唐装、茶艺等成为了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代表。

四、文化交流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文化交流对中外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可以建立更为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

其次,文化交流可以推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最后,文化交流可以增强国际间的和平与发展。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各国之间可以减少误解和歧见,进而促进和平、稳定和繁荣。

五、结论文化交流是中外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来看,文化交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十分深远。

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增强国际间的和平与发展。

论中西文化的“天人关系”

论中西文化的“天人关系”

论中西文化的“天人关系”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天人关系论文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专门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天人关系”理论的论述在人类社会进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关系”论述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不仅作为中国文化骨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最先是由庄子论述,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进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那么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那么,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类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觉自己心中的道德原那么。

人类修行的目的,即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安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那么的境遇,这确实是孑L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或许能够说儒家思想是一种成立在修德进业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它能够对人们提高其作为“人”的内在道德方面奉献于社会;道家思想是一种成立在减损欲望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它能够对人们顺应自然、回归人的内在本性方面奉献于社会。

儒家的“仁论”和道家的“道论”哲学和它们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一样能够奉献于今日人类社会。

这确实是说,中华文化不仅能够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能够起不可轻忽的作用,而且就其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形上层面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哲学进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一部份。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类典章制度、道德标准,令人丧失了原先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和谐。

人类行动的目的,即是“绝圣弃智”,打坏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从头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遇。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异同。

一方面,中西文化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存在异同。

在中西文化中,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神明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中文文化中,天人关系强调个体在社会和自然之中的位置和角色,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作是能够通过自由意志主动塑造世界的存在,强调人的个人权利与自由。

因此,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关系更注重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另一方面,中西文化在对待天人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传统价值观强调谦虚、尊敬他人、尊重自然等观念,在与他人交往时强调礼貌和恭敬。

这反映了中文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更为突出,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和自由更被看重,因此,在交往时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平等,相对较少注重礼节和恭敬。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

中文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尊敬、恭敬等传统价值观;而西方文化中更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注重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同时,中西文化中在对待天人关系的行为规范上也存在差异,中文文化更注重礼节和恭敬,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平等。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沟通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沟通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沟通中西文化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沟通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会对交流造成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而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合作。

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于人们的行为、语言、习惯和传统都有很大的影响,会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很多问题。

在跨文化交流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以达到有效的沟通。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常常会出现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

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如何正确地进行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是在社交礼仪上。

在西方社交场合中,握手、拥抱、吻脸等身体接触较为普遍。

而在中国,握手和鞠躬是传统礼仪。

另外,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人习惯使用谦虚、客气的措辞,而在西方,直言不讳、简明扼要的说话风格更受欢迎。

此外,在商业和谈判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西方商人喜欢直接、务实的交涉方式,追求完美主义和竞争优势。

而中国商人注重和谐、圆滑的交涉方式,注重维护关系和信任。

这种差异在商业合作中很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商业合作时,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交涉方式非常重要。

沟通障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沟通障碍。

最显著的问题可能就是语言障碍。

即使双方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由于口音、文化差异和对词汇的使用有不同的理解,语言问题仍然会造成困难。

此外,中西方在非语言沟通方面的差异,如面部表情、手势、肢体语言、语调等也会给跨文化沟通带来困难。

除了语言问题,还有一些文化因素可能造成沟通障碍。

例如,中西方文化中有许多习惯用语和象征,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在跨文化交流中,这些习惯用语和象征可能会被误解或者被忽略,从而降低了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沟通技巧为了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确保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

下面简单列举一些重要的沟通技巧:1. 学习对方的文化和语言。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它。

我们要重视中西文化交流对于双方的互惠互利。

中西方文化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和理解,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且改善彼此的文化认知。

其次,我们要尊重差异和多样性。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包括宗教、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等方面。

我们要以开放和平等的心态,尊重并接纳双方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

中西方文化各有千秋,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或同化对方的文化,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和互补优势。

正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我们要推动文化交流的平等和公正。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坚持平等的原则,避免出现文化霸权和身份不平衡的情况。

只有平等的交流,双方才能真正受益,并建立起长久而稳固的合作关系。

中西文化交流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以开放、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它。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友谊,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人际关系-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欢抱团撒网。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2、生活方式-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表达个人观点时: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引,委婉意会。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中西文化关系

中西文化关系

仁与爱是儒教与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分析,作者试图揭示这两种传统文化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即寻找两种文化对人生目标和终极价值的深层关怀。

本书作者认为,宗教可分为三大类型: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宗教和自然主义的宗教。

按照这种划分,基督教可归为第一种,儒教则属于第二种。

从形式上看,二者毫无共通之处,但从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上看,两者却有许多相似之点。

社会地位的差异基督教的地位高于欧洲的封建君主;儒教则在中国君王的控制之下。

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基督教倡导人人平等,儒教宣扬尊卑等级。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尽管耶稣是上帝儿子,但他的具体工作只是上帝的使者,来到人间的任务是传递上帝的福音。

基督世界里,上帝最大,每个人都是一只羊,而上帝是牧羊人。

因此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尊卑。

这样,平等的价值观就出来到了。

这也是今天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核心。

儒教讲究尊卑,其价值观说到底就是等级价值观。

儒教也在教化百姓,但传递的是等级和尊卑的观念。

尊敬领导,尊敬父母,见了皇帝山呼万岁的思想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儒教是一种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性宗教,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生意义和价值这样的终结性问题。

但基督教把终极性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上帝,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儒教在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采用了实用主义的原则,导致了中国人对神的态度也是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去信仰,而不是把信仰作为不加怀疑,超越现实的观念去遵从。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祖先和父母才是无条件遵从的对象。

父母在儿女心中近乎绝对的地位是用长期无条件的超越功利的感情付出换来的,所以支撑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在于家庭之间的温情。

父母和子女之相互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慈和孝才是中国人宗教精神的核心。

所以,在国内生活时间较长的人是很难信仰基督教的。

只有当他们无法从家庭和亲人中获取力量或从家庭和亲人中获取的力量无法抵挡突然而来的变故时候,才有可能走入教堂。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相互融合的文化元素也随之产生。

中西方的经济、政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有力地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里,我将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例子。

一、餐饮文化的交融在餐饮文化方面,中西方的融合也是比较显著的。

西方烤肉、披萨、汉堡等食品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方国家,中国餐厅也越来越受欢迎。

中餐的美食如春卷、糖醋排骨等并不矛盾地融入到西餐中,形成了很多中西餐混搭的餐饮形式,如中华烤鸭披萨、麻婆豆腐堡等,更是充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服装文化的交融在服装文化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当代服装趋势中,旗袍、唐装、中式手绘等传统的中国文化服装已经成为国际时装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有些对称腰身、用全透明的立体工艺体现主题的背心等,更是有很多的西方设计师通过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进行了予以整合,展现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精髓。

三、建筑文化的交融建筑领域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式设计手法在国际现代建筑中运用,加强了空间的感染力;同时,西方建筑元素也被完美地嵌入到中国建筑中,令中式文化为其增色不少。

例如,钱穆以西方建筑规制和精神为中式建筑进行改造和升华,使中式建筑更为精致优雅。

四、音乐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发生着交融。

从传统串烧乐,到现在风靡的跨界音乐,中西方的音乐元素融合渗透无处不在。

例如,金属乐队乐器与古典乐乐器的交融,中国传统民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产生了交融,海洋之滨的中国与西方之国在文化的采撷上更是畅通无阻。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其元素的混合、融合,大大地拓宽了文化的内涵,创造出更多元、开放和多样化的文化世界,也为两个国度的友好关系和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关系的学科,其中中西文学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1. 《红楼梦》与《红楼梦》: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时,两部作品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水浒传》与《堂吉诃德》:两部作品都是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3. 鲁迅与卡夫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卡夫卡是奥地利犹太裔小说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异化和人性的危机。

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4. 《白鹿原》与《红高粱》: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代表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研究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

与国外 、境外诸多关联 ( 包括各种 旨在骗钱 的头衔。不过 ,类似情形近年来在各种 冒牌及劣质
洋货 的推 销宣 传 中 日益 普及 ,影 响所 及 ,未 免 索 然 无 味 ) 的 由来 , 目的就 是 证 明其 国际 化 程度
高 ,或是得到的国际认可较多。当然,之所 以如此 ,还是 因为开放度不够,如果人人 皆知底 细, 骗术也就 自然失效 。恰如世界名人词典 、吉尼斯世界纪录 、乃至金色大厅献艺,如今都渐渐失去
诚 然 ,近代 中国在各 方 面 皆不 如 人 。13 年 清华 大 学成 立 2 91 0周 年 纪念 之 际 ,陈 寅恪 以国 际 学术 为 参照 ,全 面表 达 了对 于 “ 国学 术 之 现状 ” 的看 法 。他 说 ,考 察 全 国学 术 现 状 ,则 自然 吾
科学领域 ,中国学人 能够将近年新发明之学理 ,新 出版之 图籍 ,知其概要 ,举其名 目,已经不
易 ,只有地质、生物 、气象等学科 ,因为地域材料 的关 系,还有所贡献 。西洋文学哲学艺术历史 等 ,能够输入传达 ,不失其真 ,即为难能可贵 ,遑论创获 。至于社会科学领域 ,则本国政治 、社
会 、财政 、经济状况 ,非乞灵于外人的调查统计 ,几无 以为研求讨论之资。教育学与政治相通 ,
增强地影响中国人的 自我认识 。虽然整体上移植今天国人所习以为常的这一套新的知识新制度 ,
主要是 因缘 明治 日本 ,可是许 多 观 念 实 际 上 源 自西 人 。例 如 用 “ 学 ” 一 词 翻译 “ hl oh ” 哲 pisp y o
的发明人是 日 本的西周助 ,用 “ 哲学”观念谈孔孟老庄之学 的是井上哲次郎 ,可是指孔子儒学 是 “h ooh ”的发端者 ,却是西人。 尽管其间转折甚多 ,并非简单混用 ,结果却造成三者实 p is y l p

中西文化关系英语作文

中西文化关系英语作文

中西文化关系英语作文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a long and complex history. From the Silk Road to the present day, the exchange of ideas, goods, and people between these two regions has shaped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One of the earliest examples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as the Silk Road, a network of trade routes that connected China to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Along this route, Chinese silk, tea, and porcelain were traded for Western goods such as gold, silver, and wool. The Silk Road also facilitated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religions, including Buddhism, which originated in India and spread to China along this route.In the modern era,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taken on new forms. With the rise of globalization, China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player on the world stage, and its culture has gained greater visibility and influence. Chinese food, music, and fashion have become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and Chinese cinema has gained critical acclaim and commercial success.At the same time, Western culture has continued to exert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China. Western ideas such as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free markets have gained traction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ctivists, despite official efforts to suppress them. Western technology and consumer goods have also become ubiquitous in China, transforming the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ety.Despite these exchanges,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not always been smooth. Historical conflicts, such as the Opium Wars and the Boxer Rebellion, have left deep scars on both sides. More recently, tensions have arisen over issues such as tra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human rights.Nonetheless, cultural exchange remains an important means of building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China and the West. By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straditions and perspectives, we can build a more harmonious and interconnected world.。

中西文化比较最新版课件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中西文化比较最新版课件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发扬中华民族自身所 具有的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陈 腐、落后的观念、意识。同时还有必要从西方吸收我们民族缺乏的素养,借 鉴他们养成优秀人文素养的方法,进而提高中华民族自身的素质。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也需要更多的交流,绝不能再自 我封闭。
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与欧洲实现了直接贸易,交往更加密切, 瓷器得以直销欧洲。这一时期,欧洲还采用订货的方式,从中国进口瓷器。正 是通过瓷器和丝绸,欧洲人逐步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 统文化,包括瓷器的制作技术、中国传统绘画、装饰艺术和审美观念,以及饮 茶习俗等,则以瓷器为载体,直接传入欧洲。
PART 2
扬长补短, 兼容并蓄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比较
一、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中西方的文化和文明,都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共同推进了世 界的文明进程。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出多 元性特点,也为中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互学、互鉴的有利条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西传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也传入中国。在较早入传中国的西方 文化中,比较重要的有杂技、魔术。
唐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时期。其中,景教和伊斯兰教曾在唐 代社会产生过较重要的影响。
唐代以后来华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仅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还将阿拉伯及 欧洲的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在中国传入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后来也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 2004年初,国际足联正式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这项令世界为之兴奋的体育 运动,即源于中国古老的蹴鞠运动。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

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

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和融合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则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些差异中,中西文化的异同是显著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交融。

一、中西文化的异同1、宗教信仰中西人的宗教信仰差异很大,这必须从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来看。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中心,最早流传在中国的是儒教、道家和佛教。

这些教派强调道德行为、修身立命、爱人心理等,强化的是人文价值、尊重人性、探索人类思想、概念和完善文化体系。

相反,西方人的信仰更多地集中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上,强调信仰、独唱、原罪,以及人类存亡、良知、道德和精神纯洁的称颂。

2、人际关系中西人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精神上的群体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人们重视家庭、亲戚和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很强。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态度则更为普遍。

人们强调单独的存在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3、语言和文字中西文化的异同也体现在语言和文字方面。

中文是音节文字,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随后演变成了表意文字。

西方语言则使用字母文字,这种英文字母来自拉丁字母,经过波斯字母和希腊字母的逐渐演变而来。

此外,中文使用的是声母、韵母和声调,而西方语言则不强调声调。

4、艺术和文学另一个区别在于中西艺术和文学的形式和主题。

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强调寓意和象征意义,倾向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并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人类罕见的悲壮情感。

西方的文学和艺术则更加注重主题的揭示和表现。

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或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等,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不公正。

二、中西文化的交融1、饮食文化的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互相融合,不断创造着新的美食,并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西餐厅,如Paul Bocuse、Alain Ducasse等。

在中国,深受西方影响的新式茶餐厅在美食和饮料方面充满创意和风味,但又不失中国人的口味和传统。

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西文化交流是指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
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价值观、社会结构等。

同时也可
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

这种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减
少文化间的误解和歧视,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的实现。

其次,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和视野。

文化交流可以使
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艺术、风俗等,从而打开了我们的视野。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
化和传统。

最后,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同文
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可以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推动文化产
业的发展。

同时,这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增进不同国
家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古埃及人将一年定为365天,每年12个月, 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古埃及使 用太阳历的做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这种日 历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差不多。古埃及人 把一年分为3个季节,每季4个月。
古埃及历史分期
• • • •
古埃及人 希腊人(亚历山大帝国) 托勒密王朝(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Cleopatra VII) 罗马帝国(行省)
• 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 考古发掘,都显示印欧 语族中的吐火罗人与克 罗马农人均曾在今新疆 地区繁衍生息数千年。 • 库车9世纪佛教壁画:左 边是青眼赤须、眉骨粗 硕的吐火罗供养人,与 右边有着优雅地中海式 容貌的女性形象形成鲜 明的对比。
• 在商代甲骨文和《易经》爻辞中都留存着 与西方强梁民族―鬼方‖长年作战的记录,不 少学者推测鬼方与吐火罗人有关。
伊朗、波斯人
• 同样从公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另一支印欧 人(雅利安人)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 入伊朗高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进入 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 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和加喜特王国 ,居民被称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后来进 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 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 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
雅利安人(狭义)
• 雅利安人指史前时期居住在今伊朗和印度北部的 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亦名雅利安语,南亚印欧 诸语言即源自雅利安语。Aryan (雅利安)一词源 自波斯文,意为“有信仰的人”,另一说源自梵 文,意为“高尚”。19世纪,雅利安语一名被用 作印欧语的同义语,从狭义上说是指印度-伊朗 诸语言(Indo-Iranian languages)。现在此名在语言学中 ,仅用于印度-雅利安诸语言(Indo-Aryan languages)一 支。 • 纳粹的标准认为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就是雅利安人 是最优秀的主宰种族。当然金发碧眼的犹太人不 被纳粹承认是雅利安人。
• “伊甸园”——美索 不达米亚地区:人类 文明的摇篮之一! • 苏美尔人 • 亚述人(伊拉克的库 尔德人) •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
• 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公元前40世纪之后,是由 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 建造而成。苏美尔人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创造 的文化,除楔形文字外,为了应付两河流域经 常泛滥地状况,还发明了观测天象的太阴历, 在这部历法中,苏美尔人利用月亮阴晴圆缺的 规律,把一年定为365天,划分为12个月,一 昼夜分为12时,并第一次使用了闰月,而且设 立7天为一周。
• 《新唐书· 西域传》提出“大夏即吐火罗” 。 吐火罗(Tochari)一词,To即汉文的 “大” ,“罗”为语尾,“火”相当于“夏”。 “ 大夏”“吐火罗”等等,是不同时代的汉文 史册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译音而已。古籍有“ 大夏兹白牛”(《逸周书· 王会解》)、“西胡白玉 山在大夏东”(《山海经· 海外东经》)、“齐桓公西 伐大夏,涉流沙”(《史记· 封禅书》)等记载。 • “大夏”之国,看似神秘缥缈,却方位清晰 ——在西边。
• • • •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印欧人 用聚居与殖民 两种不同的方 式构建文明的 版图
两河流域
伊甸园
• 根据《旧约· 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照自己的 形像造了人类的祖先,男的称亚当,女的称夏娃 ,安置第一对男女住在伊甸园中。“伊甸园”在 圣经的原义就是乐园的意思。“伊甸园”哪里? 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 • 这四条河如今还剩两条,这就是幼发拉底河、底 格里斯河。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 即两河之间的过度。这是诺亚逃难时曾经落脚之 处。充沛的水流来自亚美尼亚皑皑白雪的群山。
原始印欧人的迁徙
希腊人
•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 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 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 利亚高原(在这里进一步优化了铜锡冶炼技 术,降低了熔点,发展了青铜技术)。这些 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 、帕来人、西台人、吕底亚人。 同一时期, 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 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 腊人。
1.1中国的“天下观”
• “中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天下”——“中华”+“四裔”(夷狄), 朝贡体系 • “绝域”:一般指遥远的西方世界,绝对不 包括东亚各国各地区 。 • 评论:中国人历来喜欢与“西”争夺文明的 发明权和首创权,但历史上未曾与“东”发 生类似纠葛。
1.2西方世界:聚居与征服的故事
苏美尔神话里的伊甸园
• 苏美尔人是历史上两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苏 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 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 • 考古学家发现,苏美尔神话与《圣经》(犹太人 的历史书)故事颇为相似:都说人类是用黏土捏 成的。苏美尔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亚当 ”等词,伊甸的意思是“未经耕耘的土地”,亚 当指“原野上的居住者”。苏美尔神话中也有一 片光明的净土,在这个没有疾病和死亡的乐园, 水神恩奇与地母女神宁胡尔萨格相爱,过着幸福 美满的生活。
大月氏人(吐火罗人)
• 在雅利安人生活的故乡——阿富汗高原, 曾经有一支古印欧人曾不可思议地翻越了 高耸入云的葱岭(今喀喇昆仑山脉)和遍 地黄沙的塔里木盆地,来到了今天中国甘 肃的祁连山下,历史上第一次在古印欧文 明和光辉的中华文明之间建立了联系,他 们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大月氏人”,而 在西方,他们又被称为吐火罗人。
拉丁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
•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的 一批印欧人(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 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 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 最著名的一支。与此同时,另一些印欧人 (雅利安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 ,形成了西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 人。
• 1980年,新疆考古所与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 》摄制组合作,组织考察队,在罗布泊北端、 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发现了两处古楼兰人 墓葬,并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干尸,她 便是著名的―楼兰美女‖。 • 由于罗布泊低凹、干燥、高热的地理环境,很 多遗址的发掘都伴随着古人干尸出土。令人惊 奇的是,他们大部分都具有鲜明的白种人特征 。譬如距今3880 年的“楼兰美女”,头发棕黄 ,深目高鼻,望之与现代欧洲人几无二致。
• 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巴比伦第一王朝 约始于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时 (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诸城并建立中央集权的 专制制度,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完成两河 流域的统一。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前,巴比伦人 就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 。此外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发明:一项是十进位法 及六十进位法的发明,另一项就是苏美尔计算出 了π 的值近似3。 • 以后历经第二王朝(前16世纪中叶—前1530)、第三王朝 (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
•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 称悬园。现已不存在。传说,在公元前600 年左右,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 为了巩固与米底的联盟,娶了米底的公主 ,但是,公主天天想家,成天闷闷不乐。 为了让公主不再想家,他下令在巴比伦王 宫附近建造一座空中花园。花园呈正方形 ,每边长约120米,由层层平台叠架而成, 高约25米。
• 古楼兰国是《史记》、《汉书》所记西域三十 六国之一。公元前2 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联系欧亚的丝绸之路。楼兰―数为匈奴耳目‖,遮 杀汉使。公元前77年汉使傅介子刺杀楼兰王, 更立国主,改国名鄯善。公元5世纪末,―鄯善为 丁零所破,人民散尽‖,楼兰古国沦为空城,逐 渐被―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吞噬。直到上世 纪初才由横越亚洲腹地探险的瑞典人斯文赫定 发现。楼兰曾使用过吐火罗语。吐火罗语是一 种已消亡的原始印欧语,大量文献于20世纪初 在新疆库车、焉耆、吐鲁番、敦煌藏经洞等地 发现。
• 到公元前6世纪,雅利安人经过1000年的不 断迁徙和战争,终于将雅利安人的国土扩 展到了北抵喜马拉雅山,南达文底亚山, 东,西濒临大洋的整个北印度。雅利安人 的征服和以婆罗门教为代表的吠陀文化的 传播,使整个印度次大陆被一种共同的文 化融合到了一起。这一文化一直影响到了 今天,而雅利安人则是这一共同文化的缔 造者。
中西文化关系史
第一讲 导论
张国刚教授
2013-02-26
第一讲
导论
• 一、解题:中国与西方 • 二、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西方世界 • 三、关于中西文化关系史课程安排
一、解题:中国与西方
• • • • 时间:近代以前(历史) 空间:中国与西方世界 内容:交往接触、文化交流 这里要特别交代的是“中”与“西”的空 间概念,因为这是事件活动的舞台!
• 1979年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原始社会氏族墓葬 群发掘所得的一批遗骸,经鉴别,均属古欧 洲人种,其中一具干尸曾作碳14测定,距今 6400年;另一个头骨则与欧洲旧石器晚期克 罗马农人(距今5万-1万年)十分相似。此外 ,罗布泊、哈密曾出土大批距今1万-7000年 的细石器,其中的桂叶形石簇为克罗马农人 的典型石器。
印欧人:迁徙
• 公元前4500-前4000年:早期印欧人,分布在 黑海和亚述海沿岸的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流域 ,开始了轮式车的发明和马的最初驯化,为古 印欧人的第一次迁徙浪潮提供了科技条件。 •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印欧人(雅利安人 )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 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 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 界性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欧亚大陆文明
• 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的古印 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 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 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 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公里的土地,将那里带 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 这些游牧的古印欧人在东驰西骋之间,创造了 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 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 尔特文明。整个欧亚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 了蒙昧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