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篇1最近读了希勒写的《非理性繁荣》。

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荣作为了一个研究对象从结构上,文化上,心理上进行了研究。

我佩服作者的丰富的知识,严谨的考证,细心的调查,但我不太喜欢这种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图表数据说话,然后试图解释这些图表数据说明的东西。

书我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因为我浮躁的心态,翻译的不畅。

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

但这过程中,围绕非理性繁荣这个命题,我确实想到了很多,这有很多我已经形成的观念和正在形成的观念,借此机会我正好把它表达出来。

所以这并不是一篇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投资者心理对经济理解总是延迟和放大的。

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06年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07年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

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下跌,很容易就进入了bengpan,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

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

股市就是由这样的人构成的,所以也有这样的性格。

人要认清自己,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成熟的股市也应该这样。

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骗局和击鼓传花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

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

这其实就是个庞氏骗局,说白了就是传销。

庞氏骗局因为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

大盘涨了,所以更多的人进来,所以大盘再涨,直到泡沫破裂。

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都获利逃脱。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非理性繁荣》这本书出版于21世纪之交美国网络高科技股票泡沫破裂的前夜,出版后股市泡沫破裂,所以书和作者都非常出名。

题外话是如果作者是中国人,在今日中国出版这本书估计会进局子,恶意做空啊,呵呵。

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当时的泡沫出现,发展的原因和诱因都进行分析了。

对于股市的疯狂上涨,作者认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上涨所以上涨,这是一种上涨的自我实现。

首先,作者从结构性因素的角度出发,将泡沫的引发性事件和放大机制分开进行分析。

然后在从文化和心理角度进行分析。

从结构性因素讲,当时的互联网股票泡沫诱因有下面12个:1)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人们往往把两件同时到来的事情中的一件当做另一件的原因,这次互联网就被当做了经济发展的原因。

2)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3)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4)共和党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5)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6)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7)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8)规定缴纳养老金方案的推广9)共同基金的发展10)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公众对目前通货膨胀认识的误区刺激了对实际回报的高预期。

媒体报道以往长期股市回报时,所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名义数据,即没有修正通货膨胀影响,很自然地鼓励人们去预期这种回报会持续到将来。

媒体报道中的历史股价指数曲线图几乎总是采用名义数据,而不是采用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数据。

更有实际意义的股市水平是通过一些广泛通用的商品来衡量的,也就是在剔除消费者价格通货膨胀水平后来衡量。

11)交易额的增加以及24小时在线交易的出现12)赌博机会的增加从结构性因素讲,放大机制就是一种股民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

投资者的信心、对未来股市的期望及其对股票需求产生的影响所共同形成的机制,可以大大增强投资者信心。

公众对股市的信心也反映了公众对整个经济的信心。

很多时候,个人的感受取决于其近期投资的经历。

如果一个人退出股市并且没有享受到其他人近期赚到的收益时,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悔恨感,悔恨能提供很大的动机。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所著的一本书,该书通过对历史上几起经济泡沫的案例研究,探讨了经济市场中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和后果。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中的洞见和警示,认识到经济市场并不完全理性,非理性繁荣是一种必然而又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

希勒在书中详细回顾了历史上几次知名的经济泡沫,例如荷兰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和互联网泡沫等。

他通过对这些泡沫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市场参与者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在这些案例中,市场参与者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羊群效应、投资者自大和过度乐观,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

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非理性繁荣的出现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希勒指出,非理性繁荣的时机往往很难把握,当市场情绪达到高峰时,投资者可能会陷入盲目追逐涨幅的急躁心态,忽视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

这种行为往往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为泡沫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然而,一旦泡沫破裂,市场价格往往会迅速反转,给投资者带来沉重的损失。

因此,在非理性繁荣中保持冷静思考和理性判断至关重要。

尽管非理性繁荣存在风险,但它也是市场演化的一部分。

希勒认为,非理性繁荣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市场的不健康,相反,它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多,非理性繁荣的频率和规模可能会增加。

然而,市场的演化也同时推动了监管和制度的改善,以减少非理性繁荣的风险。

因此,非理性繁荣既是市场发展的一部分,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在我看来,非理性繁荣不仅存在于经济市场,也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人们在购物、投资、职业选择等方面也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某种商品很受欢迎时,人们可能在没有理性判断的情况下跟风购买,导致价格过高。

同样,在求职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受到盲目追求热门行业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能力。

因此,非理性行为不仅是经济市场中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警惕和纠正的行为。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繁荣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理性行为。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们在金钱、权力和名利面前所表现出的盲目追求和非理性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在追求繁荣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理性思维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为支撑,深入分析了人们在金钱、权力和名利面前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

他指出,人们在追求金钱和财富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赌博、投机和贪婪的陷阱,导致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而在追求权力和名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攀比、虚荣和不择手段的行为,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败坏。

这些非理性行为不仅会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通过对这些案例和数据的深入分析,作者呼吁人们要树立理性思维,摒弃盲目追求和非理性行为。

他指出,只有通过理性思维和行为,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幸福。

理性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还能够帮助人们理性地选择和管理自己的行为,避免陷入非理性行为的陷阱。

只有树立理性思维,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真正繁荣。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理性思维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难,而理性思维和行为正是我们应对这些诱惑和困难的利器。

只有通过理性思维和行为,我们才能够避免陷入非理性行为的陷阱,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幸福。

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和行为,摒弃盲目追求和非理性行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真正繁荣。

总之,《非理性繁荣》是一本值得深思的好书,它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繁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也呼吁人们要树立理性思维,摒弃盲目追求和非理性行为。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引言: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作者通过对经济泡沫和市场繁荣的研究,阐述了非理性行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旨在总结和归纳书中的重要观点、理论和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章:非理性行为的概念和原因1.1 非理性行为的定义1.2 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原因1.3 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原因第二章:经济泡沫的形成和崩溃2.1 经济泡沫的概念和特征2.2 经济泡沫的形成原因2.3 经济泡沫的崩溃机制2.4 经济泡沫的后果和影响第三章:市场繁荣的特征和规律3.1 市场繁荣的定义和特征3.2 市场繁荣的形成和推动因素3.3 市场繁荣的周期和规律3.4 市场繁荣的影响和后果第四章:非理性繁荣的案例分析4.1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4.2 19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4.3 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第五章:非理性繁荣的监管和制度设计5.1 监管机构的作用和责任5.2 监管制度的设计和改进5.3 预防和控制非理性繁荣的措施结论:本文总结了《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关于非理性行为、经济泡沫和市场繁荣的重要观点、理论和案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非理性行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非理性繁荣。

附件:1、相关数据和图表2、相关研究和案例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泡沫(Bubble):指市场或资产价格出现异常的上涨,并最终崩溃的现象。

2、非理性行为(Irrational behavior):指在决策过程中不合理、不理性的行为。

3、监管机构(Regulatory agency):指负责监管和管理特定行业或市场的机构。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彩10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彩10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精彩10篇)《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篇一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同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1929年和上世纪70年代金融危机的情况。

该书是根据许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历史事实,对美国互联网期间股市的空前繁荣现象所做的全面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暴跌不谋而合。

尽管该书是以当时的市场情况为基本出发点的,但他把这一市场情况仅仅作为整个股市繁荣现象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

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来的股市飙升只不过是一场正在上演的`、大规模的偶发性庞氏骗局,最终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他认为当时的股市是一个投机性泡沫,指出投资者的从众心理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难控制和影响,市场定价的重大偏差能够保持几年或者几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点对股市上涨的14个催化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共和党控制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发展;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赌某机会的增加等等。

并进行了小结。

接着重点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公众对市场的关注;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自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

在第二篇中对文化性因素如新闻媒体(媒体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媒体讨论的形成;对市场前景的报道;创纪录过量)、新时代的经济思想、新时代和全球泡沫进行了分析。

2024年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2024年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2024年非理性繁荣读后感《2024年非理性繁荣》是一本由中国经济学家之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兆星所著的经济学专著。

该书以对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主题,针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展望与思考。

整本书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进行了科学、客观的展望。

在《2024年非理性繁荣》一书中,王兆星主要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其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指出,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出现非理性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王兆星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应对当前经济问题的具体措施。

首先,他认为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2024年非理性繁荣》一书的观点鲜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兆星娴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独特见解,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地向读者解释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关键要素。

《2024年非理性繁荣》一书的贡献还体现在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和思考上。

王兆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会继续保持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势头,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和挑战,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对此,他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如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范文_作文2950字_读书笔记_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范文_作文2950字_读书笔记_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范文《非理性繁荣》1500字范文每个人都想知道,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赚钱。

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货膨胀高是利好消息?不是。

低通涨是利好?不是。

人口生育高峰利好?不是。

人口增长减速利好?不是。

有战争是利好?不是。

和平年代是利好?也不是。

新闻影响政治和立法是利好?不是。

新闻失去对政治的影响力是利好?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球的金融学家通过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发现了以上这些答案。

而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规律,则足以让任何一个认为,或者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人惊心。

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就是因为确定了“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

尽管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一在有人试图以实证的研究去证伪这一基本假设,但他们持续的失败一度使人们坚信,我们如果发现有任何事情可以动摇“理性人”这一基本假设,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不够深入。

但金融学的发展及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使我们再次回归为怀疑者:这一假设可信吗?在二十世纪末,金融学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不再从属于经济学。

但是,希勒在这个时候警告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可以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

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什么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可以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

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什么是股价?学院派的说法是“资产定价”。

但是,任何定价都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么多的钱(股价)去买一份资产呢?这看起来是个经济学问题,却反映了投资的心理动机。

通俗的解释是,现在花所买的是这份资产将来的回报。

因此,与现在的股价接受,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的现金流期待和潜在风险评估。

而这样的预测又是基于人们对于当前这份资产的评估。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

简单地说,投资者对于现在的付,出,取决于对将来的预期,然而预期又建立在对现在的分析之上。

非理性繁荣 读书报告20110906

非理性繁荣 读书报告20110906

2011-9-6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将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完。

所谓读完是指读了两遍以上。

期间,间或阅读《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以及滋维博迪《投资学》,并曾经试图写《金融心理学》的读书报告,但是写不下去,因为感觉知识面不够。

为什么会选择《非理性繁荣》这本书?因为拉斯特维德在书中提到了《非理性繁荣》。

现在来写《非理性繁荣》的读书报告,仍觉得有点吃力。

不过还是决定试一试。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很高兴了解到,在滋维博迪的《投资学》最新一版中,增加了“行为金融与技术分析”一章,也就是把行为金融与技术分析放在同一章中,这与我无师自通的理解正好一致。

从大的学术源流看,《非理性繁荣》属于行为金融学的范畴,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技术分析理论(特别是道氏理论)的基础;如果技术分析从前被人认为有点像看云识天气的话,那么行为金融学将以前的看云识天气,向气象学转变。

尽管这也许只是刚开始。

从“非理性”的角度看,巴菲特所代表的价值投资流派,其上游其实也是行为金融学。

如果没有市场先生的定价错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策略就很难实施。

所以,我们看到,价值投资、技术分析以及行为金融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即有效市场理论。

(附带说一下,我发现自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理解有效市场理论。

对我而言,市场经常失效,似乎是显而易见毫无疑问的)我理解《非理性繁荣》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因此其观点和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复杂之处在于论证和论据。

严格来说,由于翻译和资料的原因,对于希勒整理的数据和证据,包括其模型的技术和标准存在理解上误差,也没有深究,本文因此不能作为严格的学术分析。

更多的是观念和观点的了解。

记得2008年读加尔布雷斯《1929年大崩溃》,说到他对于崩盘那几天的巨额成交量感到迷惑不解。

也许,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种解释。

一、是否存在“非理性繁荣”这种现象也许对于中国股市的资深投资者而言,股市存在非理性繁荣,是显而易见的。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3)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3)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简介《非理性繁荣》是一本由查尔斯·普洛特尼克撰写的经济学著作,于2021年出版。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经济领域中非理性行为的普遍存在,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本文通过阅读本书并对其中的核心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及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一步加深了对经济学领域非理性行为的理解。

1. 非理性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在经济学领域,理性行为一直被视为决策者在面临不同选择时做出的最佳决策。

然而,在《非理性繁荣》中,普洛特尼克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普遍存在非理性行为。

非理性行为的定义是指人们在经济决策中不依赖于理性分析和优化算法,而是受到情感、心理偏差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做出与最佳决策相悖的选择。

这种行为特点明显,经常导致市场出现多种错误估计和投资失误。

2. 非理性行为的案例分析普洛特尼克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非理性行为在经济领域中的普遍存在。

以股市为例,他指出了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如追涨杀跌、投资决策受到噪音交易员的干扰等。

这些行为通常是由于个体的心理偏差和情感因素导致的。

此外,在消费者行为方面也存在非理性行为的体现。

例如,购买奢侈品时,消费者可能会受到社会认同和群体效应的影响,而忽视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真实需求。

这种非理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平等。

3. 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为了深入理解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机制,普洛特尼克引入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他指出,人类的决策过程往往受到认知偏差和情感驱动的影响。

其中,代表性启发、群体效应和确认偏见等是非理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代表性启发是指个体在决策时过分依赖于某种特征或对过去经验的简单归纳。

这种启发在投资决策中尤为常见,导致投资者往往高估某些风险,而低估其他风险。

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这种效应在股市中尤为明显,投资者往往会跟风买入或卖出,而不依赖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读书笔记——《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

读书笔记——《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

读书笔记——《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一、读书内容介绍及中心思想《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第二版)主要阐释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市场中人们对房地产市场过高的信心导致次贷的爆发式增长,当房地产泡沫破灭时,金融体系最终崩溃,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波及全球。

(一).什么是“非理性繁荣”“非理性繁荣”一词取自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于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正常情况下,经济决策主体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们称之为“理性经济人”假设。

但是,人们过高的心理预期会使经济出现过度繁荣,在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前,人们都相信房价会一路走高,房地产市场充斥着非理性的泡沫,呈现虚假的繁荣景象。

我们称之为“非理性繁荣”。

结合希勒教授的观点,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本质:人们对于财富的欲望永无止尽。

富人利用自己的资产变得更加富有,穷人希望改变贫穷的状态进行投资,从而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并且市场中的每一份子,包括政府、银行、企业家,还是普通公民都过度看好房地产价格会长期持续上涨,却忽略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一旦破裂带来的巨大危机。

(二).““次贷危机””与“郁金香事件”作者提出,是观念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

同时我们也认为““次贷危机””与16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事件”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的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

““次贷危机””发生前,人们相信其能通过抵押房地产的方式,购买另外的资产,能获得高收益。

当美联储调高利率时,房地产的泡沫破裂,出现了贷款违约现象,金融市场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过高的杠杆系数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严重亏损。

二、造成”次贷危机”的三大原因(一).结构原因——缺少监管的“庞氏骗局”““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与对冲基金,利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次级贷款及其他金融产品组合,吸引了大量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

非理性繁荣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前言「非理性繁荣」这个词,是前美联储出席格林斯潘形容完股市以后全球主流股指暴跌,从而为人们所熟知并传播的。

所以人们一开始的印象中,非理性繁荣总是跟股市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股市、债市、房地产等具有投资性质的东西都会经历非理性繁荣。

人们对未来过于乐观的情绪会传染,然后一拨本来不是很懂的人由于判断另一拨人会持续过于乐观而希望在此赚一波,从而也表现出乐观,这就更加放大了情绪,加剧了非理性繁荣的泡沫。

那么,人们会基于哪些理由而过于乐观从而导致非理性繁荣的产生呢?偶发诱因大家都知道,互联网领域的股票市盈率都特别高,为什么?因为互联网的特点是有指数效应,或者用它本身的名字命名,叫网络效应。

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个东西一旦牛了之后就会不成比例地牛」,于是在判断看好的股票的未来市值时就会将其估得特别高。

每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都会极大地提升各行各业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当它们已然改变了几个行业时,人们就会开始开脑洞,倾向于将其描述得无所不能,在预测这些领域的公司市值时,自然就会开始非理性,这里的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就是诱使非理性繁荣的偶发因素,我们无法提前预知,你也可以说是被上帝或者随机选中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当然偶发因素不止于此,例如互联网这样的技术比其他的革命性技术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它使在线下单变得更为便捷,这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参与投资的门槛:投资人数和市场参与资金大量增加,当市场整体可选择标的增加不够快的时候,必然导致每个有限标的不成比例地被热捧,催生大量泡沫。

这同样是我们无法提前预计的,也是偶发因素。

还有其他诸如政府下调利率之类的,也都是诱因之一,这种诱因就跟诱导人体得病的那些因素一样,并没有百分百一定哪个诱因可以导致哪个投资市场的上行,但会比平时增加上行的概率,刚刚哪个市场就差最后一根稻草的时候,上行就会发生。

反馈环当某个投资市场被一些偶发的诱因一起推上去之后,人们的心理就会开始建立正面反馈环。

如果牛市的持续时间可以有一年甚至以上,那些获益的人们就会把不投资到这里的人称为傻瓜;若是牛市可以持续得更久一些,例如像21世纪以后的中国楼市,那么买房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信仰:买房从来不是中国人的信仰,只有作为投资品大幅涨价了以后才逐渐成为的。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5
“新时代”理论主要是在对股市繁荣的事后诠释的过程中形成的。希勒考察 了 19 世纪末以来的美国三次大牛市的乐观主义气氛( 新时代理论),证实了对 新时代的推崇和传播并不是导致股价最初上涨的原因,而是对延续和扩大股市繁 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新时代思想是产生投机性泡沫的反馈机制的一部分。房 地产市场中也在新时代思想的推动下走向繁荣,同股票市场的繁荣几乎如出一辙。
希勒还通过对多国股价走势、股票市盈率与利率等的分析,强化论证了当时
1
的股市存在着投机性泡沫,并且泡沫即将破灭,股价强劲攀升难以为继。 2 房地产市场 在房地产市场分析的这部分,希勒指出,近些年来房地产市场也显示出投机
性泡沫的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房价都经历了急速的上涨。希勒构建了一个从 1890 到 2005 年的美国长期住房价格指数,并将其变动趋势与建筑成本、美国人 口、长期利率等的变动趋势做比较,探寻房价涨落的原因。结果房价变动和前述 因素都不存在持续相关性。希勒还指出,1997 年开始的房价强势上涨与历史上 的二战后美国房价的迅速攀升性质并不相同,人们对前者日益感到担忧和不安, 房地产市场也不时出现骤然波动,并且 2000 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已然波及 到全世界,众多世界著名城市的房价走势显示出惊人的相似。
交易成本下降,换手率增加,鼓励更多 “当日交易”业余投资者进入市场。交易服 务的飞速进步及频繁的价格信息披露吸引 了公众对股市的关注。
赌博机会的增加
(The rise of gambling opportunities)
赌博场所的增多及实际赌博频率的增 加,对投机文化和冒险态度产生潜在影响, 使股票投机更广为接受。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这本书的第二版,以遍及全球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 现象为切入口,研究了各类社会因素如何推动投机性市场变化的问题。

20141008-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20141008-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第一章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事实上,许多真正的决定因素来自我们的头脑,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的“浮躁情绪”(animal apirits),他认为这是驱动经济的重要原因。

这种所谓的“浮躁情绪”还驱动其他工作,比如房地产市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即使我们能够原理投机活动所导致的市场波动,那些由人性的本质特征所引起的市场的不稳定性仍然存在。

第二章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一国内或者不同国家间的住房价格投资较以往更难预防。

没有一个人能够确保自己在房屋或股票投资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人们的感受最终取决于不同人的体会和环境因素。

个人购房者经常会改变对于投资住房所获优势的观点。

第三章诱发因素: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互联网以及其他事件职业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一样也会受到来自流行投资文化的冲击。

部分因素发生在股市背后,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商业成功的日益强调、信息技术革命、生育高峰(baby boom)结构、通货膨脏率下降、“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嗜赌成风和乐于冒险。

私有财产是指每个人拥有的财产,而不仅仅指资本家的财富。

生育高峰理论一,那些在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会相互间购买股票以备养老只用,由此产生对股票的竞相需求,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相对于收益有了很高的水平;理论而,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对当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促进了股市繁荣,他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结论,即高消费意味着企业的高收益水平。

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的推广正是以这样一种微妙的方式、兴趣价值或好奇价值而不是任何理性决策过程鼓励投资者购买大量股票,超出了它们本来的意愿。

这种似乎无意识的兴趣帮助抬高了股市价格。

赌博场所的增多以及实际赌博频率的增加,对我们的文化以及其他领域冒险的态度产生了潜在的重大影响。

人们很自认的逐渐步入更高层次的赌博形式—股票投机赌博以及推销赌博的机构存世人们认为自己的好运气是无穷无尽的,助长了人们与他人攀比的强烈兴趣,并寻找到了一条从无聊单调的感觉中兴奋起来的新途径。

行为金融学-《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行为金融学-《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方旭《非理性繁荣》,是罗伯特席勒的著作,其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研究的是股票市场的波动。

股票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暴涨暴跌?是不是偶然因素?不是。

这是市场非理性因素的必然结果。

很多人都有投资股票的经验,而股市有一个周期性的特点,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大涨。

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

然后某一天泡沫破裂,市场崩盘,股灾就来了。

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好像都难以摆脱这种暴涨暴跌的周期,哪怕是比较成熟的美国股市也是这样,从20世纪初以来美国股市的暴涨暴跌就反复出现。

好像一个魔咒,其中最惨烈的就是1929年10月28号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两天之内跌去了23%,随后的11月又跌了48%。

那为什么股市会反复出现这样的暴涨暴跌?经济学家们原因解决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

对此,席勒教授在本书提出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股灾之所以反复出现,是因为市场总是容易出现虚假繁荣。

在人们的追捧和炒作下,股票价格越来越高。

偏离真实价值越来越远。

那么席勒就把这种情况称之为非理性繁荣。

那这种非理性繁荣的状态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泡沫迟早会破裂,然后股价急转直下加速下跌,股灾就会爆发。

拿1929年的股灾来说,崩盘之前是连续六年的牛市,股票指数暴涨3.7倍。

这就是非理性繁荣的典型表现,最后股灾的爆发就是非理性繁荣的泡沫不断积累的必然结果。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非理性繁荣,席勒认为首先应该从市场的结构本身找原因,而市场结构性因素的背后其实是人类的心理因素在发挥作用。

重点关注他们的作用。

以下从两个方面说明市场的非理性因素。

第一,导致市场陷入非理性繁荣的结构性因素是什么?第二,在市场的结构性因素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在发挥作用?一、非理性繁荣的结构性因素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把市场投资者看成是理性人,很多经济学家在解释股市暴涨暴跌的周期性现象的时候,也仍然坚持这样的一个假设。

飞刀猩猩:读书笔记《动物精神》——非理性繁荣并不是理性偶尔宕机...

飞刀猩猩:读书笔记《动物精神》——非理性繁荣并不是理性偶尔宕机...

飞刀猩猩:读书笔记《动物精神》——非理性繁荣并不是理性偶尔宕机...《动物精神》——非理性繁荣并不是理性偶尔宕机结果,现实是,人类(作为一个系统)从未理性。

1,正解的凯恩斯主义是计划经济和小政府放任市场的中间道路,折中派。

市场是有一定自理能力,但不足够自律的非理性人,需要政府不时地约束。

(假设政府理性)2,政府乘数也可以反作用,在萧条时消费的减少也会放大对经济的冲击。

信心对于乘数的影响在萧条时变的巨大。

同样的刺激政策作用减弱,平时好使的经济模型在危机是需要调整的。

3,公平。

在实践中,对公平的心理需要经常压过理性的经济考量,这使得基于理性人的交换理论这一最基本的经济学模型大幅失真。

4,金融掠夺。

在每一轮泡沫中都能看到“卖假药”的人,他们处于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金融产业的一端,形成一种利益均衡,而公众则处在金融食物链的另一端,成为不知情的假药最终的付账人。

5,货币幻觉公众对于通胀并非一无所知,但是同时存在许多不考虑通货膨胀的货币幻觉。

6,人类的心智是按照讲故事的思维来构造的,会自动把一系列事件看成一个整体,所谓套路。

7,三次危机,挤兑的本质是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8,危机来临,因为缺少信心,进而信贷紧缩,流动性消失。

9,曾经创新的金融模式坍塌,卖假药的新方法,这是骨牌当中脆弱的环节。

监管之外的普遍上杠杆,这是骨牌普遍站的不问。

经济放缓或其他意外事件推倒第一块骨牌。

金融的本质是一条基于信心的借贷链条,危机的本质是其中某些环节的猪队友膨胀过度,而失去抗随机风险的能力,开始累及整个金融骨牌链。

政府的责任在于在这个时候强力补上这个环节,避免金融危机的过渡蔓延,最终拖垮实体经济。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非理性繁荣》——人大第二版翻译的真心梗阻,第一版比较好1,繁荣与崩溃是市盈率(租售比)的波动2,波动的三个不相关:股市波动与利率不相关,与实体经济是否繁荣不相关。

波动与理由不相关。

短期的剧烈行情会有各种“解释”,而长期的剧烈的行情则被视而不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会计2班李杰 2011201565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

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主要关注的是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希勒教授主要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希勒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

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因此,投机泡沫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书中作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投机性泡沫让市场呈现了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是不持久的。

作者总结了这种虚假的繁荣现象,认为非理性繁荣是投机性泡沫的心理基础,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影响在人与人之间逐步扩散,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完全失去理性,从而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一味地沉浸在对其他投资者发髻的羡慕与赌徒般的兴奋中。

那非理性繁荣具体是怎么发生的呢?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诱发因素股市和房地产的投机性泡沫显然不是单个直接原因导致的。

这和买卖其他商品其实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就是所有的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买卖行为,最终影响到整个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而实现其对市场的影响。

希勒列出了可能促使(主要是股市)市场泡沫产生的12个因素。

当然不能仅限于这些因素,而且它们在影响方面也不同,同一因素在不同国家的影响也不同。

这些因素,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背景式的;有的是理性的,有的是非理性的。

这些因素如下:1)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与业主社会;似乎全球都有这个特征。

2)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促进了商业的成功;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

3)新的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浪潮,对于人类的未来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现有企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似乎很难说,可能是双向的:“它的出现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现有企业的利润”。

因此,“就股市的繁荣而言,重要的不是互联网革命对于人们现实生活所产生的无法言喻的深远影响,而是这一革命所引起的公众反应”。

4)支持性货币政策与格林斯潘对策;历史数据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并不是必然支持股市或者楼市泡沫。

但是中央银行的姿态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

5)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6)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股市上升会导致更多的财经媒体出现,导致更多财经报道;同时,强化了的媒体财经报道导致了对股票需求的增长,其作用正如消费品的广告一样。

在熊市,那些财经类媒体对股票市场的关注程度也在下降。

7)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8)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的推广;9)共同基金的成长10)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11)交易额的增加;交易成本下降,换手率上升,成为趋势。

网上交易增加了交易量,但并不决定股价涨跌的趋势。

价格信息披露频率对于股票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有相反的证据和研究。

公众注意力的变化是投资定价的一个关键因素。

12)赌博机会的增加。

这专指美国。

在中国,国人好赌的特点,显然严重影响股市。

具体如何,则没有人实证研究过。

我大体觉得,这种好赌特质,其实是一种助推器,涨时助涨,跌时助跌。

反馈和放大机制希勒认为,市场自身具有反馈和放大机制,经过一定时期,上述因素就通过市场自身的这种机制产生作用,有时市场反馈和放大机制还会使得作用因素的效果变得巨大和至关重要。

放大机制是通过一种反馈环工作的,反馈环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庞氏过程”,过去的价格上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及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抬升股价,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种循环不断进行下去,因此造成对原始诱发因素的过激反应。

庞氏骗局是价格反馈的一个例证。

成功的庞氏骗局往往向投资者编造这些,表明赚大钱的可行性。

而这些故事看起来虽然有些离奇,但也存在一些合理性,从逻辑上将不合理的赚钱模式通过故事转为合理;最初的投资者常常是持怀疑态度的,直到亲眼看见赚钱的事实。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事实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理性的质疑。

庞氏骗局存在自然出现的反馈放大机制,但是在金融市场中泡沫形成过程中的反馈放大过程要复杂得多。

在市场繁荣的景象中,往往有精心设计用以骗人的假象、骗局以及操纵市场行为,如安然、帕玛拉特公司以及中国当年的亿安科技、上海梅林、银广夏、琼民源等。

每一场牛市过后,总有一些公司的欺诈行为暴露出来。

除了故意的欺诈外,还会有大量的有意无意的误导,或者制造概念、题材以及财富神话,如互联网泡沫期间的讲故事。

有的时候,即使没有故意的欺诈,仍存在自然发生的反馈,例如关于股市的神话,人们记住正面消息,忽略负面消息,自然事件的发生引发类似庞氏骗局的过程。

我感觉,这些欺诈和误导也许是一场泡沫的必要部分,当估值达到一定高度,要使人们相信高估值的合理性,必须有一个看似合理的故事。

希勒通过调查,认为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存在交叉反馈。

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市场的一部分,同时传播一部分人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推动一些重大市场事件的发生。

新闻媒体的报道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是复杂而不可预见的。

新闻媒体整体上在吸引公众注意力方面卓有成效,金融及房地产自然是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

但是,新闻媒体的讨论类似于“众声喧哗”,什么观点和情况都可能出现,而且很难做充分、深入的讨论,存在迎合公众趣味的倾向;公众也不关心理论和深刻的分析,在新闻媒体提供的泛滥的数据和信息面前,公众往往关注权威或者名人的观点。

从历史数据看,重大新闻日与重大股价变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大多数重大价格变化日没有重大新闻。

反映危机的新闻事件可能伴随重大的股市价格变化,但并不显著。

希勒通过调查认为,新闻报道不可能是最初股价重大变化的原因,尽管它对市场股价变化十分重要,新闻报道导致了股价的进一步反馈,使反馈效果比其他情况下持续的时间更长。

通过几个案例分析,希勒推论,新闻报道起到连锁事件引发者的作用,最终会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市场的看法;新闻报道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力,并产生了累计效应,使投资者更多关注,引起连锁反应。

本书对新闻媒体在1929年和1987年崩盘中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这种分析的结论支撑了前一段所述的结论。

1987年的情况表明,媒体是投机性价格的主要宣传者,其对价格的报道提高了公众对价格的注意力,导致更强烈的反馈,使过去的价格变化引起进一步的价格变化,并引起其他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

大众心理所有的外在因素,总是通过对个体的影响来影响股价的。

个体对外在因素的判断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个体的心理,最终影响了股价。

股市的心理定位希勒认为,大多数人在发生金融波动期间要比通常认为的盲从、恐惧、疯狂等非理性状态更为明智,这一点看上去符合我们生活中的常识。

然而严谨的心理学研究显示,的确存在一些心理定位模式,说明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这些行为模式并不是人们无知的结果,而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智慧的长处和局限。

投资者总是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但是当他们无法把握自己行为的准确性时,有限的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模式就会决定他们的行为。

投资者存在两种心理定位,数量定位和道德定位。

根据数量定位,人们判断股票或其他资产定价是否正确,根据道德定位,投资者将投资于股市的情感或直觉力量与他们的财富和当前的消费需求相权衡。

1、数量定位的心理倾向投资者的数量定位给出投资者认为股市应该达到的水平,人们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股市是定价过高合适过低以及是否应该买进。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的数量定位有一些心理模式,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幸运轮实验”清晰地证明了这一倾向。

2、道德定位的心理倾向投资者的道德定位令其在保持投资和消费的需要之间做出取舍。

只有在人们有充分的理由不去消费新近获得的财富时,股市才会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据希勒说,有大量心理学证据表明,投资者的推理过程大部分不是数量型的,而是以“讲故事”和“找原因”的形式出现的。

人们往往试图寻找一些简单、牢靠的原因来作为决策的理由并因此导致了决策的偏差。

3、过度自信和直觉判断人们往往具有走向过度自信的强烈趋势。

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支持这一观察,但是也存在很多争议,过度自信还没有证明是普遍存在的。

人们有时可以通过训练摆脱过度自信状态。

也许过度自信作为一种心理趋势是存在的。

对过度自信往往导致投机市场的一种“异想天开”的思维模式,人们往往会感到某些特定的行为会让他们交好运,即使这些行动实际上对运气并无任何帮助。

比如直觉、风水或者某件特定的服装的颜色等。

人们有时会以一些毫无逻辑的想法为基础,做出一些严肃的决定。

过度自信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心理学上的“代表性启发”现象。

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找讯息的模式来作出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的原因或者模式重复的概率。

这种现象在许多心理学实验中得到验证。

在书中希勒引用了经济学家的一项研究。

该研究将“代表性启发”这种现象发展成为投资者选择性过度自信理论和心理学上的期望反馈理论。

研究认为,一旦投资者看到股票朝相同的方向运动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渐渐认定这种趋势代表了他们看到的其他经济数据的发展趋势。

根据保守心理原则,人们改变观点通常很慢,正因为如此,投资者做出这个趋势将继续的结论需要花些时间。

偏执性代表和保守心理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了投机反馈前进的速度。

希勒认为,过度自信无论是怎么产生的,都是提高投机市场交易额的根本因素。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赌博,或许也跟这种心理倾向有关。

从众行为只有当同样的思想进入许多人头脑中时,某种心理定位才会在整体上对股票市场价格产生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从众行为倾向人们发现,那些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人,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很相似;同样地,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时代精神,并且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处于相同时期的人们会作出相似的判断。

投机市场中,很多人会做出相同或者相似的判断,从而导致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