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吉林省与日本经济合作的历史与发展
得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附属权利, 并在 1906 年设立南 65.3 亿美元, 是亚洲地区中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国,
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作为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本营。另 占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 10.82%, 但在吉林省的比 重
外, 日本在战 争 期 间 和 战 后 , 霸 占 了东 北 地 区 许 多 煤 矿 和 却只有 4.84%, 落后于全国水平将近 6 个百分点。
帝国 主 义 在 对 殖 民 地 、半 殖民 地 的 掠 夺 , 主 要 表 现 在 日本排名第 6, 这和 2004 年的位次一 样 , 但 FDI 金 额 却 下
向该地区输出“过剩”资本和掠夺资源等方面。日俄的《朴 降了 0.18 亿美元。日本在吉林省的投资规模 和其 作 为 投
茨茅斯和约》中规定, 日本夺得南满铁路的全部利益, 并取 资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2005 年, 日本在中国的 FDI 总额为
3.72 亿美元, 仅次于对韩国的 5.39 亿美元, 居第二位。换个 角度看, 加强与吉林省经贸合作对日本贸易发展也是一个 很好的促进, 2003 年, 日本同东北地区的贸易存在 12.8 亿 美元的逆差, 而在吉林省却保持着 6.85 亿美 元 的 贸易 顺
了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 继承沙俄在长春以南全部权 利, 而且增开了长春、吉林等 16 处为商埠。而且, 由于日本 在战争中 人 力 、财 力 耗 资 巨大 , 因 此 在 日 本 国 内 形 成一 种 对“满洲”( 今 天 的 东 北 地 区 ) 的特 殊 情 感 , 即 “中 国 东 北 情 结”, 他们认为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后, 在东北地区既得利益 的独占和掠夺是理所当然, 甚至在“南满仅为日本所有”的 口号下, 实行“关门”政策, 排斥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进入。
东北亚局势对我国的影响
一、东北亚形势格局概述东亚是亚洲发展最快的地区,其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大致占亚洲的90%左右"。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种矛盾集中、大国利益交汇的热点地区。
在该区域内,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在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与历史问题、民族矛盾、领土纠纷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各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但克服上述矛盾并非易事。
六方会谈机制以和平对话,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与矛盾,为东北亚各国和平共处提供了典范,打下了基础。
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发挥组织、参与、斡旋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其中美国对日本,朝鲜,韩国等的政策也往往会影响东北亚格局的稳定。
日本在最近两年中的一些动作大大加剧了东北亚局势的不稳定,对比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策的转变,借此来分析东北亚局势。
震前日本与东北亚:日本对外四处树敌,与中国争执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俄罗斯争执于北方四岛,与韩国争执于独岛。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更是借朝鲜半岛危机,不断向周边国家展现其强硬姿态。
2010年末至2011年初,频繁举行日美军演,观摩韩美军演,参加日、韩、美三方会议,一时间核动力航母纵横东北亚海域,半岛局势剑拔弩张,东北亚区域大有干戈骤起之势。
然而,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力救灾,注意力暂时转向国内,中、俄、美、韩纷纷施以援手,半岛危机暂时缓和。
加之北非利比亚战事突起,缓和了东北亚局势。
震后的日本及东北亚:一个自我意识更强、与美国渐有梳理、与中国嫌隙尚存的日本,一个出现新的政治板块变动的东北亚。
二、当前东北亚格局对中国的政治与安全的影响(一)国家政治利益1. 1997年,由中方起草被俄方认可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宣言》,明确地表述了中俄两国对当前国际关系态势和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理论共识。
可见在推进东北亚地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倡导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地区新格局的主张己得到俄罗斯等国家的支持2.中国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与几个不同类型国家互为邻居。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困境
发展困境》2023-10-30CATALOGUE目录•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01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东北亚区域定义东北亚区域包括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东北亚区域地理位置重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旨在促进区域内的贸易、投资、物流等领域的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福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加速和冷战的结束,东北亚各国开始探索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2001年,首届东北亚经贸合作会议在吉林长春举行,标志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俄罗斯远东开发计划的实施,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1992年,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蒙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东北亚经济合作宣言》,标志着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起步。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提高。
有助于加强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02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困境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该地区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如中日钓鱼岛争端、朝韩关系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国家间的信任和合作。
地区领导权争夺在东北亚地区,各国都希望在区域一体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各国在合作中存在竞争和分歧。
政治制度差异东北亚地区政治制度多样,包括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威权主义等,这导致各国在合作中存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
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这可能导致合作中存在不平等现象和利益冲突。
经济结构差异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可能阻碍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高海宽摘 要:中日目前在继续改善双边关系,共同推动战略互惠关系的全民发展。
在东亚地区,如何加强相互双边与多边关系与合作,共促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中日两国所面临的和需要实践的重要课题。
东亚当前仍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但也依旧面临着各种挑战。
今后,中日不仅需要更加搞好双边关系,还需要共同努力,携手共促本地区关系与局势的和谐与稳定,共同推动东亚地区各国间在经济领域的互惠合作与经济发展,共同维护本地区局势的安全与和平。
关键词:中日东亚 和谐稳定 互惠合作 安全和平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9)—01—070—07收稿日期:2009年1月20日作者简介:高海宽,男,(1945年—)吉林省人。
长期从事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工作。
曾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一秘、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秘书长、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和平与发展》主编等职。
现任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秘书长,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日本政治、外交、文化等。
当前,东亚地区国家在继续寻求共同合作,努力发展经济、维护地区安全。
但东亚地区依旧存在一些负面因素,面临各种挑战。
中日两国在发展双边关系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整个东亚地区,共同为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努力与贡献。
一、共同努力实现东亚地区的和谐与稳定目前,东亚地区的整体局势相对稳定。
除朝鲜半岛外,区域内局势与关系总体上较为和谐。
中日双边关系的改善,促使相互关系稳定与和谐,这本身亦利于整个东亚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中日需要继续在维护地区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方面,为东亚国家做出表率和榜样。
当前,国际政治关系依旧并不协调,在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中,如何形成新的正确的国际关系理念与国际政治意识,对东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两国在促进地区关系和谐与稳定方面,也需要摆脱传统的国际政治观念的束缚和影响,采用新的正确的国际关系理念,形成新的国际政治意识。
中日矛盾及其对东北亚合作的影响
综 合 论坛
中 日矛盾及其对东北亚合作的影响
姜冰
(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 级 国际关 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 8 河南 郑州 40 0 ) 50 0 中图分类号 : 2 D8 文献标识码 : A
摘要 : 中国和 日 本作 为一衣带水 的邻 国, 邦交正 常化 3 多年来却往往 由于历史、 0 能源、 安全等 问题阻拌着两 国间的政治 交往 , 而双方的相 互猜测和不信任 更是 阻碍 了东北亚 区域 间的合作。 增进中 日理解 , 达成 战略互信和战略合 作不仅对 于中 日两国人 民来说是个福祉 , 更有利于整
一一、Fra bibliotek( ) 史 原 因 一 历 ( ) - 台湾问题 台湾足 防守 中国东 南部的天然 屏障 ,具 有重要的战略价 据 日本《 日新 闻》 2 0 朝 于 0 2年在 中 日两 国进行 的全 国民 意 调查显示 ,0 5 %的中国调查者和 4 %的 日本调查者认 为中 值 , 中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 日双 方一旦发 生军事冲突 , 5 是 中 日关系不友好 ,其中有 8 %中国调查者认为 中日关系状况不 从 台湾 到菲律 宾的海域就 起着关键 性的作用 。台湾海峡的畅 0 佳 的首要原 因是历史问题的影响。①特别是在小泉纯一郎执 通 无阻对严 重依 靠海外贸 易的 目本 有着至关重要 的意义 , 而
能使得 中国遏 制住 目本 的海 上生命线 , 为中国对 政 期间 , 曾先后六次参拜靖 国神社 , 此举严重 的伤害了 的广大 台湾的回归 , 中国国民的感情 , 极大 的影响了中 日两 国关系的进展 , 国间 衡 日本 中增添了极重要的砝码 。 两 高层交流几乎为零 ,严重破坏了中 日两 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 中 日邦交正常化是建立在一个 中国的基础上的 ,日本政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积极进展
裂 ,中 国 、朝 鲜 、蒙 占加 入 了社 会 主 义 阵 营 而 日本 、韩 国却 加 入 了资本 主义 阵 营 ,并 且 这 些 国 家 之 间 长 期 处 于
敌 对状 态 。
规 则 ,以促 进 共 同 的经济 发 展 。
面对 欧盟与北美 自由贸易区这两 大经济 圈的建成,
已 经 取 得 经 济 高 速 增 长 的 中 日韩 三 国感 到 了一 种 压 力 , 因 为 如果 长 期 被 阻隔 于 世 界 其 他 地 区 的经 济 圈之 外 ,仍
京 举 行 ,会 议 议 题 主 要 是 回顾 总结 三 国合 作 历 程 ,展 望 规 划 三 国合 作 未 来 , 以及 就 三 国共 同关 心 的 国 际 和 地 区 问题 交 换 意 见 。在 短 短 的半 天会 议 之后 ,三 国领 导 人 共
后大部分时间里 ,其经济增长都居世界前列。
但 是 ,相 对 于 世 界 其 他 地 区 ,东 北 亚 的 区 域 合 作 进
同发表 了 《 日韩合作十周 年联合 声明 》和 《 日韩可 中 中 持续发展联合声 明 》 ,高度评 价 了 1 年来 三国合作的进 0
展 情 况 和 所 取 得 的成 果 以 及 带 给 三 国 和 地 区 的利 益 ,并
在 提 出 未 来 保 障合 作 原 则 基 础 上 确 立 了未 来 三 国 合 作 的
领域 。应 该 说 , 次 会议 进 一 步推 动 了 中 日韩 三 国的合 作 , 这
标 志 着 三 国合 作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的 发 展 阶 段 ,甚 至 可 以说 进一 步 促进 了东北 亚 地 区 的合 作 。
东北 亚 区域合 作 的积极进展
口 梁云祥 / 文
中日韩的矛盾与合作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东北亚是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区域GDP约占世界总值的五分之一,占亚洲的70%以上,对外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额的15%。
随着该地区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这些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预计仅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贸易额在2015年时就将在世界贸易中占28%。
然而,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7年,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依存度达到了20.7%,但与欧盟的60%,北美自由贸易区的40%相比,远远不够,因而需要区域内核心国家间更加紧密的合作。
而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一直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核心和先导力量,它既代表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又代表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近年来,三国的经济合作已成为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重心,因而,作为东北亚最重要的一个次区域,中日韩以建立一体化程度最低的组织形式——自由贸易区,将对促进东北亚整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自由贸易区内部存在着竞争性和互补性两方面,但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基础。
(一)三国的要素禀赋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大中日韩三国的潜在优势互补性很强,如表1。
日本、韩国在资本、先进技术和设备、工业产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能源、资源、谷物和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劣势,而中国则恰恰相反。
这充分表明了中日韩三国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积累了巨大的合作潜力。
来源:联合国图们江考察组报告,1991。
(二)三国的贸易互补性突出1.中日韩之间相互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规模的扩大正在使中、日、韩潜在的互补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奠定了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物质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前,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日双边贸易额高达2073.6亿美元,见表2,同比增长了12.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8%,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一进口来源地。
日本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
日本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金明善 王厚双 60年代初,日本就提出了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构想,经过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的两次大调整,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政策已经基本定型:把促成日本可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的实现作为日本的长期奋斗目标;把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次区域经济圈作为近期的奋斗目标。
由于日本经济受其所固有的战略性弱点的制约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开放的地区主义是日本坚持的基本原则。
为了弱化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所面临的矛盾,日本把“雁行模式”作为其主导模式,并通过投资、贸易、援助来强化这一模式作用的力度,努力构建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迎接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带来的挑战。
目前,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正方兴未艾。
日本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态度和政策如何,将对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性质和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认真研究日本在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及其政策,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制定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日本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的演变日本是亚太地区最早关心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之一,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而其中的三个问题使日本对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关注:一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与欧美,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二是日本把重化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使资源贫乏的日本对资源需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而战后以来,日本不但产品的出口主要依赖美国市场,而且所需要的资源也大多依靠美国提供,继续延续这种状况显然是有问题的;三是在这个时期,欧共体的《罗马条约》已开始生效,出现了一个排它性的欧洲区域经济集团,日本已明显地感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倾向的压力。
中、日、韩金融合作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
(1)基本模式
东北亚开发银行的建立应该是基于其它多边发展银行成功应用的模式之上的(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在管理和资金运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其性质是类似股份制企业的金融机构,凡成员国均须认缴该行的股本。基本组织机构可以参照已有的多边发展银行来设立。基本模式是以各成员国政府的信用为基础,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国际资本的加入。中、日、韩3国作为区域内主导经济体在其中要发挥主要股东和核心成员国的作用。区域内各成员国作为地区内持股人,而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将作为地区外持股人,两者在权责上有所区别(如:地区外持股人主要获得股本增殖收益,地区内持股人除此之外还能享有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另外,在清偿程序中,地区外持股人享有优先权等)。
三、中、日、韩金融合作的现实途径
中、日、韩之间的金融合作是建立在3国之间贸易投资发展基础之上的。尽管目前中、日、韩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但由于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金融合作还面临着很多羁绊。我们将金融合作依层次分为制度性金融合作(高层次的合作,如欧洲货币联盟)和功能性金融合作(较低层次的合作)。我们认为从当前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条件来看,过分谈及“亚元”、“东亚货币一体化”等制度性合作问题为时尚早,难免有炒作之嫌。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应积极开展中、日、韩之间的功能性金融合作,即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进行的金融合作。虽然功能性金融合作也有一定的制度安排,但与制度性金融合作相比,它不必为此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和政治主权,也较少地涉及国内经济政策,因此,合作成本较小,合作障碍较小。
(二)中、日、韩金融合作的制度基础
市场经济制度成为3国进行金融合作的制度基础。
从传统意义上,中国和日本、韩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在意识形态上也存在重大的差别,这一点使其与世界上其他的经济合作体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这种差别的背后还存在基本的制度共性,即市场经济制度。无论是日本法人资本主义,还是韩国的财阀资本主义,还是中国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基础性的共性是市场取向,每一个国家都不能超越市场的制约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中、日、韩3国的最大共性。有了市场这一制度共性,在地缘结构中存在明显相关性的中、日、韩3国在金融合作上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取向和共同的行为准则。这种共同的利益和行为准则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成为中、日、韩进行金融合作有效的制度基础。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与现状分析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三、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优势和挑战五、“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分析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北亚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密集区域,其各国经济关系的紧密度不断提升。
随着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该区域经济合作的力度愈加明显。
本文将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与现状、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优势和挑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列举相关案例加以说明。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与现状分析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朝鲜、南韩国、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
这些国家作为对世界经济产出、贸易额和合计GDP有巨大贡献的主要经济体,其经济合作的深入程度一直是亚洲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呈现出无限制地域性,贸易活动主要是“地区内贸易”,即东北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侧重于地域内部或邻国之间的贸易。
在当前全球贸易形势下,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该经济区域内部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东北亚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地缓解贸易依赖倾向,提高了东北亚地区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水平。
通过不同贸易协议和机制的签署,区域经济合作渐成规模,异质性和更高质量的贸易关系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利于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体在全球舞台上的合作,促进互联互通。
三、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尽管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日本与东北亚国家间经贸合作现状
邵 冰
( 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摘
要: 作 为世界 第二经 济大 国和东北亚地 区的重要国家, 全面分析 日本 与东北亚 国家 间经贸合作 状况 , 对把 握东北亚 区域合 作
机遇 , 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边经贸也取得一定进展 。
一
计, 1 9 6 0 — 1 9 9 9年韩国对 日贸易赤字 额为 2 3 1 . 4 亿 美元 ,
进入 2 1 世 纪后 韩 国对 日贸易逆 差 进 一步 扩 大 , 2 0 0 0 —
、
日本 与 中 国 的经 贸 合 作
尽管 E t 本 与 中国在争夺 东北亚 区域经济合 作 主导 2 0 0 7年 韩 对 日贸 易 累 计 赤 字 额 高 达 2 9 2 4 . 6亿 美 元 。 权方面存在竞争态势, 但是中、 E t 之间互为重要的经贸 2 0 0 7年韩 国对 日贸易赤字达 历史最高水平 , 为2 9 8 . 8 亿 合作伙伴 。 美元 。 韩 国对 E t 贸易的长期 巨额逆差成为 日韩缔结 Y r A 进入 2 1 世纪 , 中 日贸易规模快速增长 , 2 0 0 6年中 日 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2 0 0 2年 1 0 月 日本 外务省制定 了 贸 易额首次突破 2 0 0 0亿美元 大关 ,自 2 0 0 7 年 开始 , 中 《 日本 的 F T A战略》 ,详 细阐述和分析 了 Y r ME P A的意
关键 词 : 日本 ; 东北亚 ; 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 : F 1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0 8 . 5 2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O 8 一 l 1 6 一 O 2
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困境与前景
中日韩合作的发展、困境与前景作者:巴殿君左天全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24年第01期〔提要〕自1999年举行首次领导人会晤以来,中日韩在内生需求、政治引领和外部危机的共同驱动下,逐渐形成“峰会—部长级—工作级”三级合作模式,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持续拓展在中日韩自贸区设想和“RCEP+”框架等多种路径下的合作。
同时,中日韩合作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现实困境,包括美国干扰牵制增强、合作收益预期受损、集体认同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如此,中日韩合作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和显著的政治意愿,仍存发展潜力。
为更有效把握中日韩合作的回暖势头,三国应致力于深化沟通交流,调适相互认知;扩大共同利益,增强相互依赖;加强战略协作,实现机制对接。
历史经验证明,三国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是促进地区稳定与繁荣的核心变量;三国和平共处,合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符合三方国家利益与地区合作需求,也是东北亚地区合作共赢、构建和平与稳定东亚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中日韩合作、区域一体化、东北亚秩序〔作者简介〕巴殿君,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博士生导师左天全,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D83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4)1期0110-20中日韩地理位置相邻,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三国合作机制进程自1999年开启以来,为三国发展、地区繁荣及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政治极化与对立加剧,地区安全问题频发,全球产业链重构,全球化进程受阻,全球治理失序。
在此背景下,强化多边合作成为化解逆全球化困境的重要方案。
在三国共同努力下,中日韩合作在2023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023年11月26日,第十次中日韩外长会在韩国釜山举行,这是三国外长自2019年以来时隔四年再次会晤。
三方一致认为中日韩合作可以为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繁荣发挥积极作用,同意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创造条件,加紧相关筹备工作,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探讨
新 形势 中图分类号 :F 1 2 5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0 5 — 1 9 3 — 0 的 新 形 势
而使 贸易规模又会减少,所以东北亚区域合作很难人手。 3 .区域合作 处于初级化 阶段 ,难以约束各 国
2 .落差 巨大的贸易规 模使得合作无从 下手 东北亚六国的经济发展参差不齐 ,贸易规模相差甚远 ( 如: 表 1 ) , 这样使内部 国家之间的合作无从下手。从统计结果可以看 出,朝鲜和蒙 古的贸易规模甚小 ,而韩 国和 日 本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大 , 并且韩国和 日 本的经济存在较大的贸易依存度 ,这样情况下 ,即使东北亚 区域合作顺 利进行 ,内部贸易也就主要集 中于 日 本 、韩国、中国等国家。
新 形势下东北亚区域 经济合作的影 响 因素探讨
张 秋 平
哈 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 学院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2 8
【 摘 要 】东北亚 区 域合作 由来 已 久 ,但是合作 一直没有得到 良好 的效果 。 但是 随着 日 本和韩 国积极参与其他 国家所达成的经济合作协议 ,东北 亚 区域合作面 临着新的 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在新 的经济形势下影 响东北亚 区域经济合作的 因素,以寻求有 效的合作路径来促进 东北亚 区域合作 的进一
全的组织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东北亚区域 内的各个 国家 ,所以这种初级化 的区域合作难以约束各国。 4 .合作模式的陈旧使得 各国兴趣 下降 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过程中 , 各 国进行 的主要是 以贸易为主的合作 , 其他形式的合作还没有很好 的开发出来 。而由于各种矛盾的存在,以及
特别是在世界经济 , 特别是工业发达 国家经济发展开始 出现低靡 的情况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局限性及必要性
北 美 自由贸 易协 定 ( F NA TA) 的缔 结 呈 现 出 加 速 化 的倾 向 。
政 治 和 经 济 的 角度 来 探 讨 东北 亚 区域 合 作 的 局 限 性 及必 要 性 。
[ 键词 】 北亚 ; 关 东 区域 合 作 ; 限 性 ; 要 性 局 必 [ 图分 类 号 】 0 中 D5 [ 献标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1 3 12 0 )3 0 0 4 文 10 —8 0 (0 2 0 —0 2 —0
笔者 认 为 , 东北 亚地 区经济 合作 的弱 点 在 于 “ 结
构 性 矛 盾” 其 “ 殊 性 ” 及 特 。首 先 , 战 后 到 现 在 , 从 东 北亚一 直 未 能摆 脱冷 战 的 范 式 。 另 外 , 由于 这 一 地
区强 烈 的 民族 主义 倾 向 , 现 在 与 过 去 的 矛 盾 与 竞 体 关 于 东北 亚 地 区经 济合 作 的讨论 , 2 从 0世纪 9 争关 系不 易 解决 。与 此 同 时, 有 上 述 中 国 学 者 所 0 还
问题 不仅 与 时代 的 发 展 有 着 密 不 可分 的 关 系 , 且 而 会成 为近 一个 时期 东 北亚 地 区正 在 协 商 中 的地 区 合 作 的关键 。结果 是 , 南北 韩 的 经 济 统 合 与 朝 鲜 半 岛 的统 合 发展 问 题 , 为 东 北 亚 经 济 合 作 这 一 铜 钱 的 成 两个 面 , 着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有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发展问题研究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发展问题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东北亚地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比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研究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创建合作机制及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标签:东北亚欧洲联盟区域经济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东北亚地区面临着如何巩固和深化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挑战。
本文将结合研究对象自身的经济特点,通过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借鉴欧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科学依据,研究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背景及条件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虽然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但该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日趋频繁,区域内相互依存程度较高,要素资源等经济条件的互补性很强。
而且东北亚的经济富有活力,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力。
因此,东北亚进行区域合作和实行经济一体化的优越条件十分显著。
1.地理界定广义的东北亚(按国家划分)指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狭义的东北亚(按地区划分)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日本、韩国、朝鲜、蒙古。
在地区经济合作领域中,东北亚地区的合作范围不是以各主权国家的整体为单位,而是以各国实际的参与地区构成,包括俄罗斯东部地区,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日本的北部、西北部地区,韩国,朝鲜,蒙古,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其面积为17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亿,占亚洲总人口的20%。
2.历史进程近20多年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酝酿于初步发展阶段,此时出现的是双边合作和非制度化形式的合作;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实质性合作开发阶段。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了东北亚多边经济贸易合作,并开发和建设了很多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地区,例如珲春依据独特的区位优势,由原来封闭寂静的边境小城,迅速变成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
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及前景展望
[ 作者简介 ] 晓光, 辽宁沈阳人 , 谢 男, 辽宁大学 国际关 系学院国际政 治 系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 国际政 治。 [ 基金项 目]辽 宁 省 教 育 厅 20 0 9年 度 高 等 学 校 科 研 项 目 ( 0 9 2 5) 辽 宁 大 学 2 0 20A 8 、 0 8年 度 预 申 报 基 金 项 目 (0 8 D Y 7 、 20 L G 0 ) 辽宁大学亚洲研 究 中心 2 0 0 9年度 亚洲问题研 究项 目(0 99 。 20 0 )
1 8
取得了切实效果, 因而成为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的主要 标上也已达成基本共识, 即东北亚地区能源与环境合作必须 话,
合作机制。东北亚地区无论在地理上还是生态上都是一个 念 , 更愿意在致力于东北亚环境保护, 乃至全球的环境治理 整体 , 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 各国在空气、 水流、 海洋、 森林等
环境资源方面具有充分共享性。东北亚各国在享受经济成 长带来的繁荣的同时, 严峻的环境污染成为困扰该地区的新 问题, 导致跨界环境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先发展、 后治理” 的发展模式给整个东北亚地区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公害
1东北亚地区环境状况的恶化、 . 跨界环境危机事件的经 常发生, 迫使东北亚各国感觉到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区域环境
中国改革开放 3 0多年, 国内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经济实力有 了较大的提高, 并提出“ 可持续发展” 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 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 国际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导致东北亚各国重新审视 .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要 ] 东北亚地 区环境状 况的恶化 、 跨界 环境 危机 事件 的经常发 生, 国际金 融危机 和能 源危机 , 促使 东北 亚各 国认识
到 区域 环 境 合 作 的 重要 性 。 东北 亚 区 域环 境 合 作 项 目 中 , 边 合 作 效 果 显 著 , 多 边 层 面 的 环 境 合 作 虽 然 形 式 众 多 , 由 于 双 而 但
东北亚地区在当下国际形势中的地缘格局
东北亚地区在当下国际形势中的地缘格局东北亚地区是指包括中国东北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内的地区。
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格局也在不断调整和重塑。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探讨东北亚地区在当下国际形势中所处的地缘格局。
一、政治地缘格局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地缘格局主要由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构成。
中国作为地区最大的国家,在地缘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日关系长期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矛盾点。
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较为密切,但地缘政治问题限制了两国间的深度合作。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备受关注,半岛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
然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以及朝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复杂因素,使得半岛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二、经济地缘格局经济合作是东北亚地区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作为区域内最大的经济体,其发展对整个东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实力也对东北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中日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以及其他一些历史和政治问题,限制了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朝鲜由于制度和外交限制,经济格局相对较为封闭。
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模式、贸易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相对较慢。
三、安全地缘格局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牵动着各国的神经。
半岛核问题是地区安全的最大挑战之一。
朝鲜频繁进行核试验和导弹发射,给地区安全稳定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同时,东北亚地区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安全问题,如领土争端、历史问题以及军备竞赛等。
这些问题增加了地区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和对抗。
综上所述,东北亚地区在当下国际形势中的地缘格局充满挑战与机遇。
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矛盾与合作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地区国家需要通过积极对话与合作,以构建稳定、和平与繁荣的东北亚地区格局。
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概况
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概况作者:闵健峰来源:《中国市场》 2019年第6期摘要:东北亚区域是被极度关注的地区。
该区域不仅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又富有极大的挑战。
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合作的必要性日渐凸显,但现状不是很乐观。
本文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试图打造全方位战略解释,分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景、现状、困境等,好把握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合作;战略;发展1 战略背景20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发生了巨变。
不仅仅表现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还表现在欧洲的另一方西欧。
西欧各国由670年代起展开一体化进程,并取得显著成效。
新自由主义理论大厦夯实建立在国际社会之中,区域一体化理论被各国所关注,所借鉴。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2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倡导下,中、俄、朝、韩、蒙五国共同启动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
2 战略价值东北亚虽然只是世界的一角,但其潜力确是不可小觑。
东北亚各国都有很强的互补性。
其中有两个强大的经济实体,不管是资金还是市场都有着极强的保障。
而其他国家也可以提供丰富的战略资源。
俄罗斯东部的经济虽然并没有向西部那样发达,但是,那里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世界最后一块"净土"。
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俄罗斯东部的价值日渐凸显。
这势必会给蒙古、中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而且,还有韩国可以做桥梁的作用的国家,可以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做良好的经济联系。
可以说,东北亚各国产业结构梯次分布,资源禀赋不同,为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实现高度经济配合,势必会进一步解放区域生产力。
而且,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说东北亚经济潜力大的原因在于:东北亚区域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占亚洲的73%。
15年内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5万亿美元,成为与西欧、北美三足鼎立的经济区。
这数据间接提示到,东北亚区域经济潜力无限,如果这一地区进行合作,那么一定会有可观的经济成果。
东北亚劳动力产业结构及其区域合作
东北亚劳动力产业结构及其区域合作东北亚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在劳动力产业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本文将探讨东北亚劳动力产业的结构特点,以及该地区在劳动力产业方面的潜在合作机会。
一、东北亚劳动力产业结构特点1.1 人口规模巨大东北亚地区拥有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总人口超过15亿,其中中国人口占据绝大部分。
这样的庞大人口规模为劳动力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1.2 产业多样化东北亚地区的劳动力产业非常多样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制造业引领着全球产业链,而日本和韩国则在高科技和创新领域具有竞争力。
这种产业多样化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1.3 技术水平较高东北亚国家在教育和技术方面投入巨大,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因此,该地区的劳动力在技术水平上相对较高,为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东北亚劳动力产业区域合作机会2.1 产业链协同发展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在劳动力领域有着各自的优势。
通过加强合作,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利用。
例如,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而日本和韩国则在高科技制造和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合作可以使得东北亚地区的产业链更加完善和强大。
2.2 人才交流与培训东北亚国家可以通过人才交流和培训的方式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举办跨国培训项目、赴外国交流学习以及在东北亚地区设立联合大学等举措都可以促进劳动力的互动与合作,从而加强东北亚整体劳动力产业的竞争力。
2.3 共同研发与创新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高的实力和潜力。
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可以进一步提升劳动力产业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领先,而日本和韩国则在机器人和电子技术方面拥有优势。
共同研发和创新能够推动整个东北亚地区劳动力产业的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3.1 语言和文化差异东北亚地区的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这给区域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国东北三省与日本经贸合作分析
作者: 朱永浩[1]
作者机构: [1]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日本新溻市950-0078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14-11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东北三省;日本;经贸合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东北三省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各省招商引资重要对象国。
近年来,东北三省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日本对东北三省的投资贸易多集中在辽宁省大连、沈阳两市,对内陆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投资甚少。
加强东北三省内陆地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将有利于扩大东北三省对外贸易规模,对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三省作为日本企业开拓中国内陆市场及扩大生产规模的基地,有着巨大的潜力,各省应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宣传本地市场魅力,同时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加强相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历程表明,地区大国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力量。
本文将在分析日本二战以来区域合作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一)日本的传统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二战结束后到1998年之前,日本对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坚持非集团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1]。
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5年广场会议之后,为应对日元大幅度升值造成的经济困难和与美欧经济摩擦,日本才真正开始关注区域经济合作。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取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态度保守,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意图建立由其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
日本把东亚地区作为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来源地,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部门,贸易额极小。
80年代末主要是通过政府援助促进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日本企业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在推进制度性合作机制方面,日本止步不前。
尽管日本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但其政府却从没有主动提出推进该地区制度性区域合作的倡议或措施,甚至其他国家提出相关主张日本也没有给予积极支持。
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先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导的排除美国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积极支持,后又因美国的压力而公开表示反对。
(二)1998年后的FTA战略
1998年后日本越发重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1999年通产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明确提出,在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方面日本有必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具建设性的措施.[2]200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了FTA战略。
2002年1月13日,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首开战后日本双边贸易协定先河.[3]目前,日本已与包括东盟、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智利、墨西哥、瑞士、秘鲁、印度共13个国家或地区签署FPA。
正在谈的还有海洋合作委员会和澳大利亚。
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脱美入亚,更加重视与中、韩的合作。
2012年3月22日,中日韩签订了投资协定。
这表明日本的区域合作战略主要是两点:一是把东亚作为建立FTA的优先选择;二是对东亚国家区别对待。
二、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大国,其GDP总额在东北亚六国中所占比重超过60%,对外贸易额约占东北亚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5.0%。
2005年与中、俄、韩三国贸易额达到27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17亿美元,进口额1398亿美元,分别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4.3%、出口总额的22.0%,进口总额的27.0%。
[4]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一,日本极力避免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地区形成有效的制度化合作机制。
日本参与区域合作更倾向于选择双边经济合作机制。
该种机制灵活多样、能快速取得实效,但易加深区域内部分割、阻碍区域合作的整体性推进。
如果日本不改变目前战略,东北亚区域合作就难以克服制度性障碍,涵盖整个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就很难最终确立。
第二,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制衡和制约中国的做法,影响了中日两国在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合作。
近年来日本不仅对中国倡导的东亚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反应冷淡,而且在中国参与的主要区域合作项目上恶性竞争。
如中国提出的“安大线”石油管道因日本
的恶意竞争而夭折,而日本也未能建成“安纳线”。
可见如果东北亚地区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之间不能就区域合作问题达成一致,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
第三,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日本在处理与其他东北亚国家间矛盾和分歧时所持的强硬态度,并影响了地区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从而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区域合作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廉晓梅.日本关于区域经济集团化政策的艰难调整[J].现代日本经济,2002,(5):7-8.
[2]同上
[3]梁峰.东北亚区域经济与合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13
[4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资料[J/OL].2005-03-25.http://www.jetro.go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