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是生产、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十大质量理念
十大质量理念十大质量理念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威廉戴明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应该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田口玄一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松下幸之助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约瑟夫朱兰-------------------------------------------------------------------------------质量是兴国之道【入选理由】翻开历史的日记,我们清楚地看到:上世纪末,虽然我国很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列第一位,但高品质的产品却要依赖进口;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产品要向别人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由于质量不过硬,在对外贸易中,我们的产品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靠什么?质量!质量!还是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其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质量是兴国之道!”这一口号的喊响仿佛叫醒了沉睡中的“雄狮”,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注定是要被载入史册的。
质量被提到了决定国家兴旺发达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质量兴市”、“名牌战略”……一系列质量战略的实施显示了中国以质量振兴经济的决心。
如果说2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初步完成了“数量”的积累,那么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正朝着“质量”的高度进发。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入选理由】过去的10年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基础”无疑是企业文化理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句话。
大浪淘沙,无数企业兴衰成败的案例正在不断验证着它的正确性。
重质量者得市场,轻质量者遭淘汰。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日本三菱空调在旺销之季,工作非常繁忙,组装工人下班时在地上发现多了两个紧固螺钉,这意味着当天装配的空调中有1~2台少上了紧固螺钉。
尽管此时产品已打包,厂外有排队等待提货的车辆,但车间里的工人还是逐一拆箱检查,终于找到了缺少螺钉的空调。
试想,如果操作工人发现了多余的螺钉却隐而不报,这批产品就流通到市场,最后到了用户那里。
安装空调时发现少了紧固螺钉,空调没法安稳地固定,给安装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将会影响空调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
例如,某些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组装以后却很难发现,此时,该零部件的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0世纪70年代,日本质量大师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这句经典的质量理念传入中国,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质量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先后被制定为国家标准。
产品质量是生产、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可是“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这个话题,一直以来成为企业界争论的焦点:生产者说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是检验员没有把好关;检验员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如果不制造不合格品,市场上就没有劣质产品!时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该被闪人了。
那么,产品质量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众所周知,产品生产在前,检验在后,换言之,只有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检验,如果没有产品就无从检验,何来优劣的结果?显然:生产是主动的,检验是被动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一、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二、品质的真实案例案例一: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750SQ),用了3.4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语录
1.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
明博士
2.用诚信打造脊梁,用产品质量铸就辉煌。
3.产品质量以我为本,我以产品质量为荣。
4.谁狠抓质量,谁就能掘到“金矿”。
5.视人类健康为己任,以质量第一为生命。
6.质量,立业之本;管理,强业之路;效益,兴业之源。
7.戴明被誉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他认为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方式,企业高级管
理者必须对质量负责,并且质量培训应该从组织的最高层开始。
8.设计是质量的源头,质量是成功的.保障。
9.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绝不是检验出来的。
10.ISO——勇于创新——品质系统→设计/发展、生产、安装与售后服务之品
质保证模式。
——郭台铭
11.ISO9001——勇于创新——品质系统→设计/发展、生产、安装与售后服务
之品质保证模式————郭台铭
12.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生产出来的,这就是管理哲学的核心。
13.重视质量生产,参与质量管理。
14.一人疏忽百人忙,把好质量更顺畅。
——作者:廖志辉
15.质量即免费优秀的管理者不会让员工觉得他在管人。
产品质量从哪里来
产品质量从哪里来质量是一切东西的基础,没有质量,谈什么品牌、发展、竞争都是空话。
那么质量又是从哪里来呢?我们的产品又是怎么出来的?答案很简单:设计生产制造出来的。
质量又在哪里呢?答案也很简单:在我们的产品里。
那么质量是怎样进入我们的产品中的呢?有人就说了质量是检验出来,检验可以区分合格与不合格。
又有人说了你检不检验质量都已经在产品里了,总不可能未经检验的产品质量属性就不在了。
打个比方,就像唯心论说的你没看的东西就不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这样看来答案就很明确了,质量是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出来的,检验是起到把关作用。
由此看来质量是人控制的。
今天就从“人的责任心”来论述质量在我手中这个观点。
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产品是人设计出来的,人是管理机器的主体,人决定质量,而非机器决定质量。
质量也是一种责任心的培养。
因此应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把产品质量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中。
严把质量关,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作为一名质量检验人员,产品在其手上验收不合格,就不能流到下道工序。
举个例子:上班了,假如我接班后继续生产,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经过分析是上个班留在机器里的产品,不是我生产出来的。
但责任应该是我的,我应该承担,为什么呢?因为我应该检查啊!假如我检查了,就会将不合格的产品按程序处理。
这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质量在我心中,强调的是人的责任。
如果发生了质量问题我们都推开,那么,企业怎么生存,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是一个易犯的错误。
有效的管理者和员工,为事情结果负责。
一个企业无论他的产品广告有多么漂亮,但是如果没有质量,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命将会是短暂的,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质量来满足消费者和顾客,很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那么消费者自然就会放弃他。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首先必须以产品或工作的质量取胜,以高质量的产品树立起社会上的信誉。
总之,质量是企业之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在每天的24小时里,在每小时的60分钟里,在每分钟的60秒里。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介绍
人机料法环测
过程决定结果
• 人是生产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论中讨论的重点, 围绕着"人"的因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 人的性格特点不尽相同,其工作效率,工作态度,以及对产品质量的 理解就不一样。有的人温和,做事慢,仔细,对待事情认真;有的人 性格急躁,做事只讲效率,缺乏质量意识,但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内 向,有了困难不讲给组长听,对新知识,新事物不易接受;有的人性 格外向,做事积极主动,但是好动,喜欢在工作场所讲闲话。那么, 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你就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或方法去领导所有人。应 当区别对待(公平的前提下),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使他 们能"人尽其才"。发掘性格特点的优势,削弱性格特点的劣势,就是 要你能善于用人。 •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就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去发掘,尽可能的发挥他 们的特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课 程就是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工效、如何激发员工工作 热情的一门科学。简单的说,人员管理是生产管理中最为复杂、最难 理解和运用的一种形式。
人机料法环测
过程决定结果
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1)加强“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下道工序是用户”的质量意识教育, 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 (2)编写明确详细的操作流程,加强工序专业培训,颁发操作合格证; (3)加强检验工作,适当增加检验的频次; (4)通过工种间的人员调整、工作经验丰富化等方法,消除操作人员的 厌烦情绪;
人机料法环测
过程决定结果
• 主要控制措施有: (1)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测机器设备的关 键精度和性能项目,并建立设备关键部位日点检制 度,对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备进行重点控制; (2)采用首件检验,核实设备的调整量; (3)尽可能培植定位数据的自动显示和自动记录装 置,经减少对工人调整工作可靠性的依赖。
质量意识培训试题--答案
质量意识培训试题
姓名:工号: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8分。
)
1、生产过程中实行(首检)、(巡检)、(互检)来保证产品质量。
2、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3、出现质量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分析),没有(预防)和整改措施。
4、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顾客),上道工序要为(下道)工序服务。
5、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人)、(机)、(料)、(法)、(环),
6、作业中必须按照(工艺要求)、(安全规程)、(技术图纸)进行操作。
7、P DCA循环步骤是(计划)-(实施)-(检查)-(改善)
8、质量管理的三大控制是(进料控制)、(过程控制)、(成品控制)
9、产品质量好坏主要决定于(生产)部门的工作质量控制能力。
10、生产过程中工艺员调整工艺后,需要重新做(首检)
11、经生产或检验出的不合格品,检验员对其(隔离)处置,并(标识)和记
录。
12、公司实施的6S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二、问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
1、质量的定义是什么?
答: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质量管理三不原则是什么?
答:不接收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流出不合格品。
3、公司的质量方针是什么?
答:以质为本、卓越设计、预防为主、客户满意。
4、质量管理五不放过是什么?
①原因找不到不放过,追查原因。
②责任分不清不放过,选择对策。
③纠正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落实行动
④纠正措施不验证不放过,确认效果。
⑤有效措施不纳入不放过,标准化。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一一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然而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冋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被该闪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二、品质的真实案例案例一: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 (750SQ),用了 3.4 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二:某公司生产白色膜用于奶膜,所有的检测项目都合格,所以方法出厂,但是薄膜生产商在使用的时候,发现母粒味道比较难闻,后来就进行投诉。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日本三菱空调在旺销之季,工作非常繁忙,组装工人下班时在地上发现多了两个紧固螺钉,这意味着当天装配的空调中有1~2台少上了紧固螺钉。
尽管此时产品已打包,厂外有排队等待提货的车辆,但车间里的工人还是逐一拆箱检查,终于找到了缺少螺钉的空调。
试想,如果操作工人发现了多余的螺钉却隐而不报,这批产品就流通到市场,最后到了用户那里。
安装空调时发现少了紧固螺钉,空调没法安稳地固定,给安装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将会影响空调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
例如,某些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组装以后却很难发现,此时,该零部件的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0世纪70年代,日本质量大师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这句经典的质量理念传入中国,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质量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先后被制定为国家标准。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然而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被该闪人了。
一、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二、品质的真实案例案例一: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750SQ),用了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吗?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吗?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吗?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吗?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吗?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吗?比较有趣的问题,很高兴来回答,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参考。
码文字费时费脑,也请点个赞和分享出去,让个大家一起学习起来。
给人玫瑰,手有余香。
回答问题前,也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和问题的相关性。
本人大学毕业后,在工厂干了2年,后来又做进出口贸易6年,接触到各种客户和订单。
无论什么档次的客户,对质量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哪怕是压低到最低的成本,都想要最好的质量。
尤其我我们做贸易的,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对于质量的控制和作业环节,自然多了些了解和实际操作。
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工厂,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扯皮推诿,各种借口,五花八门。
有的是产品源头设计就不合理导致质量问题,有的是生产环节执行不到位,有的是瑕疵产品检验环节没有检查出来……等等。
最后不管质量问题出在哪里呢?核心只有一个:质量核心管理指导思路不正确,大家认知就不统一。
回到您提出的问题:“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吗?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吗?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吗?”,其实是三个并列的问句,问题不是很清楚。
那就按我的理解来回答,是不是想问: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还是生产出来的或检验出来的?说到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本回答就产品质量来做沟通吧),涉及方方面面,不单纯看某一方面,好的质量是各环节、各要素通盘考虑和协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质量管理,在日本制造业是非常有名的,也诞生了很多著名管理思想。
比如6S管理,精益生产管理等。
不管哪家的门派,质量管理的体系的核心思想认为:质量控制是一个综合控制的过程,是由客户需求——→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操作标准的转换过程。
要保证质量良好,需要每个转换过程的完整对接。
换成比较直观的概念来理解,其实涉就是三个方面的完整转化和衔接,既设计、生产和检验。
下面从这三方面分别来讲一下:一、设计环节将客户需求,做好设计和规划,行成技术和质量标准。
设计环节,是对产品要做成什么样子、具备什么功能、达到什么质量标准的重要环节,是后期产品生产和质量检验的基础,是衡量的标准。
质量“三不原则”培训教材
指员工在生产加工之前,先对前道传递的产品按规定检 查其是否合格,一旦发现问题则有权拒绝接受,并及时 反馈前道工序。前工序人员需要马上停止加工,追查原 因,采取对策,使质量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并避免不合格品的继续加工所造成的浪费。
Prime Confidential – Please Do Not Forward
Prime Confidential – Please Do Not Forward
8
谁执行质量“三不原则”?
“三不原则”的实施,导人了“供应商到客户”的市场关系,
每个人既是供应商,又是客户,既是产品的使用者,
也是制造者、供应者,因此每个人都要牢固树立“下道工 序是客户”的观念。
Prime Confidential – Please Do Not Forward
Prime Confidential – Please Do Not Forward
6
“三不原则”的基本做法:
不制造不良品
指接受前道的合格品后,在本岗位加工时严格执行作业规 范,确保产品的加工质量。对作业前的检查、确认等准备 工作做得充分到位;对作业中的过程状况随时留意,避免 或及早发现异常的发生,减少产生不合格品的几率。准备 充分并在过程中得到确认是不制造不合格品的关键。只有 不产生不良品才能使得不流出和不接受不良品变为可能。
12
“三不原则”实施要点
谁制造谁检查
产品的生产者,同时是产品的检查者,产品的检查只是 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通过检查,确认生产是否合格, 也确保合格产品流人下道工序。通过自身检查,作业者 对本工序加工产品的状态了解得更清楚,也有利于员工 不断提升加工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Prime Confidential – Please Do Not Forward
药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
药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GMP的中心指导思想:任何药品质量的形成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因为检验只是手段,用来验证我们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满足我们的预期指标。
虽然一个药品,从最初的开发,到最终的生产,整个过程都需要检验分析的参与,但我们要明确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我们是如何控制一个产品的质量呢?当然是先用“眼睛”看,看到不符合的地方,再通过改变生产工艺去调整,所以,改变产品的最重要手段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产品的好与坏。
所以说药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
有的员工错误地认为:质量是检验出来的,一发现有质量问题就说这个那个检验是怎么检的,这样的问题都没检出来。
检验就真的那么靠谱吗?大家知道,质量是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所呈现的结果。
药品生产有其特殊性,不像生产发动机,可以对着参数标准,一个个全检过去,不合格的次品就淘汰,药品只能采取抽验的方式检测。
药品的所谓全检,是指对药品标准所有列出项目的检测,不是把一批生产的所有药品都全面筛查一遍。
那么,这种抽验到底具有多大的把握呢?美国药典委员会一份对注射剂无菌指标相关检测试验显示,每批6万支的产品中,其真实不合格率分别为1%、5%、15%、30%,从20支检测中发现不合格的概率分别是18.2%、64.2%、96.1%、99.9%。
上述试验结果证明,一批药品检验合格,并不等于这批药就都合格!这就是为什么出厂检验合格的药品,有可能会被监督抽验到不合格。
检验只是事后把关,再严格的检验,也检验不出高质量的产品,也不能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因为,检验只是告知已发生的事情,产品缺陷或瑕疵一旦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就无法挽回了。
因此,绝对不能将把控产品质量依赖于产品最后的检验。
质量管理基础理论考试判断题与答案
1、缺陷是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
()答案:正确2、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条件程度。
()答案:错误3、依照顾客的感受及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可把质量分成:理所当然质量、一元质量和魅力质量。
()答案:正确4、质量意识教育的内容通常包括质量法律法规、质量责任。
()答案:正确5、在一定的质量下,价格越低,顾客的感知价值越高。
()答案:正确6、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包括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智能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答案:错误7、组织的质量管理是通过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参与各项质量活动加以实施的。
()答案:正确8、质量目标应是可以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答案:正确9、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答案:正确10、质量方针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答案:错误11、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之一是要求质量与经济相统一。
()答案:正确12、质量具有时效性,原来认为满意的产品,现在可能不满意,因此质量需要持续改进。
()答案:正确13、计量认证是指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计量法制监督的形式。
()答案:正确14、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企业永恒的目标。
()答案:正确15、要消除了系统性原因造成的异常波动,产品质量就不会发生波动。
()答案:错误16、质量目标应可测量。
()答案:正确17、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或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好。
( )答案:正确18、质量记录就是检验员检查产品时所作的记录。
( )答案:错误19、你的下一工序就是你的客户,应该像对待客户一样对你的下一道工序,确保流入下一工序的产品是合格的。
( )答案:正确20、产品质量不关我的事,我只管把产品做出来就行了,质量是质检员关心的事情。
()答案:错误21、广义质量概念中顾客包括产品购买者、下道工序员工、产品的最终用户。
()答案:正确22、计量工作是关于测量和保证量值统一和准确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
产品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大讨论 产品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可是“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这个话题,一直以来成为企业界争论的焦点:生产者说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是检验员没有把好关;检验员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如果不制造不合格品,市场上就没有劣质产品!时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该被闪人了。
产品质量是生产、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那么,产品质量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众所周知,产品生产在前,检验在后,换言之,只有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检验,如果没有产品就无从检验,何来优劣的结果?显然:生产是主动的,检验是被动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产品质量是生产、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1、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案例一,看得见、摸得着海南筛框客诉如果这些情况都要品质部门来背黑锅的话,那真的是太冤枉了。
简述gmp核心价值观
简述gmp核心价值观
GMP思想核心价值观是:
药品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因此必须强调预防为主,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药品质量。
GMP是药品生产质量全面管理控制的准则,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硬件和软件。
所谓GMP的硬件是指人员、厂房与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规定;软件是指组织、规程、操作、卫生、记录、标准等管理规定。
GMP也是国际性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和检查的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和通行的从事药品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GMP的中心指导思想:一切药品的质量形成都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单纯检验出来的。
因此,必须将人为的差错控制在最低限度;防止对药品的污染;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GMP因而是一种动态持续及时的过程,而非结果。
GMP工作核心就是建立一套体系来保证药品生产的质量,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防止混淆,保证生产过程的受控、稳定、可追溯。
硬件是基础,是实施GMP与药品生产的平台;
软件是保障,是药品良好质量的设计与体现;
人员是关键,足软硬件实施结合的主体,是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
人员要求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GMP意识和经过适宜的培训。
能正确地使用硬件,贯彻执行和维护软件,结合形成产品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质量是生产、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可是“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这个话题,一直以来成为企业界争论的焦点:生产者说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是检验员没有把好关;检验员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如果不制造不合格品,市场上就没有劣质产品!时至今日,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
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
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
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该被闪人了。
那么,产品质量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众所周知,产品生产在前,检验在后,换言之,只有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检验,如果没有产品就无从检验,何来优劣的结果?显然:生产是主动的,检验是被动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一、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
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
二、品质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
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750SQ),用了3.4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二:
某公司生产白色膜用于奶膜,所有的检测项目都合格,所以方法出厂,但是薄膜生产商在使用的时候,发现母粒味道比较难闻,后来就进行投诉。
最后导致,几百吨的订单,就因为这样的一个品质问题,黄了。
万幸的是,使用商没有把薄膜生产出来,不然后果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案例三:
某公司生产的工程母粒,由于对颜色控制不严格,导致使用公司生产的塑料件产生色差,从而导致客户不再使用该公司的塑料产品。
案例四:
由于对塑料水分控制不严格,导致塑料制品商在使用塑料过程中,塑料出现各种气泡,导致大量的不合格品产生,最后几十吨的塑料,全部退货,并赔偿已造成的损失。
对于塑料出现品质的案例,屡见不鲜。
如果这些情况都要品质部门来背黑锅的话,那真的是太冤枉了。
笔者认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
例如,某些产品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检测中却很难发现,此时,该处于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对质量问题更了解,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三、如何全方位控制产品质量
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基本定位了,然后的质量全靠采购、加工制造、包装、运输来保证了,把这些环节控制好,质量自然就控制好了。
所以产品质量是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质量是通过工艺管理实现的。
如何控制产品质量:
第一,树立品质是企业的命脉意识
要全员认识到:产品的品质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利润来源,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失业。
当然对于公司来说,即使产品市场良好,但也要“居安思危”,把产品品质做得更好,营造更好的企业口碑。
俗话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第二,树立品质的客户意识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户,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产品的消费者。
这样,在工作当中就会自觉地把工作做好,
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产品的品质才会有保证,如果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危害的将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三,树立品质的预防意识
“产品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
”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的品质控制不从源头开始,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
即使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去把关,生产时由于没从源头去控制而产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将大大提高。
况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无法从后道工序发现并弥补,这更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第四,树立品质的程序意识
品质管理是全过程、全公司的,而各个过程之间,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体品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错的机会就会增多,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第五,树立品质的责任意识
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者可控缺陷约占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于20%。
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点:
A.操作者知道他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B.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C.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规格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D.操作者具备对异常情况进行正确处理的能力。
如果上述四点都已得到满足以及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均具备而故障依然发生,则认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如果上述四点中有任何一点不能得到满足或者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不具备而产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
只有了解品质问题的责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问题将品质提高。
第六,树立品质的持续发送意识
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质改善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PDCA模式,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计划:根据产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计划;
D—实施:实施计划;
C—检查:根据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产品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不断上升,也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质量及创新,才会不断地取胜于市场。
第七,树立品质的成本意识(即品质标准意识)
保证品质,追求利润是企业永远的目标。
企业要发展,不得不注重生产的成本,然而成本与品质息息相关,品质做得好,可以将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产品的质量不好,经常遭到客户退货投诉,那么他的成本将会居高不下,甚至将企业逼到绝境。
好多企业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源、没有订单,而是因企业内部管理得不好,成本降不下来而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应该引以为戒。
但品质也不是越严对企业越有利。
相反,过分地提高产品品质将造成品质过剩,也同样提高生产成本。
所以我们在生产时,要求各工序和环节严格按客户标准要求去做,这样我们才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第八,树立品质的教育意识
伴随时代的发展,品质管理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需要学习。
二十一世纪成功的企业将属于那些学习成长型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全员工作创新能力,将会使企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所以说,“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正是按照“产品是生产出来的”理念严格进行产品生产的,他们严把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差错,一环紧扣一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好产品,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树立超强的品质意识,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才能把品质做好,才能把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走的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