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全)
文言文中其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其字的用法归纳一、文言文中“其”字的用法归纳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它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就文言文中“其”字的用法进行细致的归纳与解读。
一、指示代词:“其”作为指示代词,在句子中起到指示、引导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中“那个”的意思。
例如《庄子·逍遥游》:“三十六执政者,以养生者与?所谓伯夷、叔齐也。
仲尼患之。
曰:‘‘殆哉!我未能事人之英杰也已!此百世以来莫之若也。
’’吾闻诸夫子教ông向而问焉,则守穆辞色恢恢,足痿而立。
”其中,“其”代表前面提到过的执政者。
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其”还可以表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例如《论语·里仁》:“得乎哉法福?女幸则尔,并及位。
”其中,“其”表示孔子所说对象的福分和地位。
三、连词:“其”有时候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连接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例如《庄子·内篇·养生主》:“吹潮于屈原之宫,厉以风丘而从之者。
”其中,“其”连接“屈原之宫”和“风丘”。
四、相对代词:“其”还常常一起与表示关系的副词连用,表示一种相对的关系。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及军行,过郴县,郴人欲害项王。
”这句话中,“其”与“过郴县”两个短语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关系。
五、动词后缀:在某些情况下,“其”可以用作动词的后缀,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兔在则将归我耳鬣目睩视,则人怵然畏谨立坐侧目。
”其中,“鬣”的原义是朝野间征召募集壮丁回来时所戴红缨帽;在此处,“鬣”的意思是具备了这种帽子。
与以上五个用法相关的命题例文:1.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造成的效益显著。
正如早在南北朝时期所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出自《隋书·经籍志》) 可见,其引导名词性短语,指代黄河。
2. 现代汉语中常有人称代词“他”的用法。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Who”主要用于一般疑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这里没有例子。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我和徐公之间谁是美的?”——哪一个比徐功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Who”通常与介词“and”一起使用,形成固定的组合“Who and”,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我和徐功美是谁?”——哪一个比徐功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你指望大臣们和舜们给谁?”这句话中的比较没有出现。
这大致意味着,哪一个比舜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上赞美它,谁能用它来控制天堂的命运!”服从自然并赞美它,并不比用它来控制自然法则更好。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和”、“胡”、“和”、“喜”。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有多贵,有多便宜?”——“他”充当主题。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陛下怎么了?”——“他”充当介词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江为什么讨厌它?”——“他”是一个属性。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老天爷,这是多么美妙啊?”——“Ho”问时间相当于说“when”。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为什么胡不在这个被围困的城市待很长时间?”——“胡”和介词“为”充当状语,并询问原因。
“胡薇”的意思是“为什么”。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解析
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解析在文言文中,代词是指用来代替人、事、物或概念的词语。
它的作用是在表达清晰、简洁的同时,避免重复使用名词。
代词在文言文中的位置灵活,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出现。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用来代替说话人、被说话人或与说话人无关的第三方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人称代词分为三种:宾语型、主语型和属格型。
宾语型人称代词包括:我、吾、尔、汝等;主语型人称代词包括:予、吾、尔、汝等;属格型人称代词包括:余、我、吾之、汝、尔之等。
例如:吾王欲往,尔可从乎?(主语型人称代词)余以书报君(属格型人称代词)二、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特定人或物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指示代词分为三种:近指示代词、中指示代词和远指示代词。
近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离说话人最近的人或物,中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离说话人较远但离接受话者相对较近的人或物,远指示代词则用来指代离说话人和接受话者都较远的人或物。
近指示代词有:此、是、斯,中指示代词有:彼、其,远指示代词有:是、夫。
例如:是人者,亦暇焉(近指示代词)彼士闻之,大悦(中指示代词)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用来提问,表示不确定或需要获得信息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包括:何、谁、几、若干等。
例如:何人敢为我卫国!(疑问代词)四、反身代词反身代词用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为同一人或同一物。
在文言文中,反身代词包括:己、自、身、之、他之等。
例如:吾无所事事,自是门墙之内耳。
(反身代词)五、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是用来代替不明确的人或物,或者表示数量概念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不定代词有:有、无、何、人、物、以及一些数量词如多、少、众等。
例如:人人皆有功,而人人皆无过。
(不定代词)六、指代代词指代代词是用来指代先行词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指代代词既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其他词类如形容词、副词等。
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名词或短语。
例如:太史公记录了历史的经过,以及他所知道的许多历史事件。
(指代代词)总结起来,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不定代词和指代代词等几种。
文言代词
文言代词【概念点】文言代词【定义】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代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故现代语法书划入实词类。
但是,它和开放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相比,是一个封闭性词类,数量很少,可以枚举,而且词义较虚灵。
所以,讲文言虚词的著作,都把它列入虚词中讲述。
【类型】1.人称代词2.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概念点】人称代词【类型】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另外还有“朕、卬(áng)、台(yí)”、。
它们都是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示“我们”或“我们的”。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类型】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六个。
“汝”、“女”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它们的意思相当于“你”、“你们”。
【类型】3.第三人称:又叫做他称代词。
常用的有“之、其、彼、厥”,它们相当于现在的“他(她)”、“他们”。
【概念点】指示代词【定义】是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类型】1.近指代词: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然”、“时”等。
译成“这”、“这个”、“这里”、“这样”。
【实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然:这样)【类型】2.远指代词:最常用的有“夫”、“彼”、“其”,另外还有“匪”、“厥”。
译成“那”、“那个”。
【实例】彼童子之师。
(彼:那些)【类型】3.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常用的有“他”、“它”、“异”等,相当于“别的”、“另外的”、“其他的”。
【实例】王顾左右而言他。
(他:其他的)【类型】4.虚指代词:是指不必说出、不愿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多用“某”、“或”、“有”等字。
【实例】或师焉,或不焉。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解析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解析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实词具有实在的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文言文实词的相关知识点。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身”,指的是自身;“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指的是朋友。
在文言文中,名词有时会活用为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像“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意思是“买”;“传不习乎”中的“传”,指“传授的知识”。
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就是意动用法,“认为……奇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则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的词汇。
比如“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形容词也能活用为动词,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思是“使……变绿”。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而是表示“很多”“几”等概数,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不是确指三个人,而是几个人。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在文言文中,量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常常省略。
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常见的代词有人称代词(吾、汝、其等)、指示代词(此、彼、斯等)和疑问代词(谁、何、焉等)。
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吾”和“汝”分别是“我”和“你”;“彼竭我盈”中的“彼”指“对方”。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多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是基础。
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常见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同时,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既···且】又···又“三军既惑且疑” 【且···且】一边···一边 “且战且退”
副词 暂且、姑且 (表时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主谓之间:❶逆接关系:但是、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❷假设:如果“相鼠有皮,人而无义,人而无义,不死何为?”
状动之间:修饰关系,不译。(“而”两边的动词关系不平等,主次关系) “弃甲曳兵而走” “(烛之武)夜缒而出”“(荆轲)倚柱而笑”
代词:通“尔”
1、顺接,就、便、那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助词
1、句末,了、呢、啊(常与其他语气词联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句中,表停顿,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❶作状语,可放动词前,也可放动词后(后置)。“树之以桑”
❷可省略宾语。“五十者可以衣帛”
❸宾语也可前置。“一言以蔽之”
【固定搭配】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可以]可以用···来 [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是以]因此
两谓词间,译为:而且、并且//来、用来、不译
《过秦论》
1、动词,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 “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清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代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代词:
1. 人称代词:
- 吾、予、余: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 卿、尔、汝: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 彼、其、之: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2. 指示代词:
- 此、彼:表示近指和远指,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此”和“那/彼”。
- 是、非:表示对上文中提到的事物的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这些”和“那个/那些”。
3. 疑问代词:
- 谁、何、安: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什么”和“哪个/哪些”。
4. 关系代词:
- 所:引导关系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 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的”。
5. 不定代词:
- 若、或、某、凡:表示泛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某些”和“凡是”。
6. 反身代词:
- 己、自:表示动作的施事和受事是同一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自己”。
7. 指定代词:
- 某、夫、则:表示特定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某些”。
请注意:
- 以上代词仅为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更多的变体或特殊用法。
- 本文提供的翻译相对应,实际运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您,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辅助,请随时告知。
文言文代词汇总
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高中文言文专项】断句方法及真题练习
高中文言文断句方法和练习一、利用名(代)词断句因为名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在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上海高中生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二、利用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2、句首发语词:其、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代词——精选推荐
文言文代词目录:一、体词性代词1、指称代词:1)指称代词;2)指示代词;3)他称代词;4)无定代词;5)代词单数和复数。
(1)2、疑问代词:1)何;2)谁、孰;3)焉、恶、安;4)曷、奚、胡。
(9)二、谓词性代词1、谓词性指称代词: (13)2、谓词性疑问代词: (14)文言文代词文言文代词可以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两类。
一、体词性代词根据做宾语时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体词性代词可以分为指称代词和疑问代词两类。
(一)指称代词指称代词是有称代、指示作用的体词性代词。
常用的指称代词可以分为四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他称代词、无定代词。
从指示内容来看,这四类代词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人称代词和无定代词通常中可以指代人、物等事体,他称代词、指示代词则既可指代事体,又可以指代事实。
1、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指代言语交际双方的代词,通常只有称代作用,不用来指示。
人称代词常用在对话之中,指代说话者或听话者,也可以指代该人所在的一方。
人称代词有自称、对称、和己称等。
1)自称常用来表示自称的是:吾、我、予、余、还有比较少见的“朕”。
注意1:在自称代词中,“我”、“予”、“余”,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
例如:○《史记·管蔡世家》:息侯怒,请楚文王:“来伐.我,我求于蔡...,蔡必来。
”本例中自称代词“我”分别做述宾短语“伐我”的宾语;主谓短语“我求于蔡”的主语。
○《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
本例中自称代词“予”做于宾短语“于予”的介词宾语。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
本例中自称代词“余”做定中短语“余之罪”的定语。
注意2:“吾”可以做主语、定语,一般不在动词之后做宾语;但在否定句中,可以用在动词的前面做前置宾语。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吾甚惭于孟子.....。
本例自称代词“吾”做主谓句“吾甚惭于孟子。
”的主语。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
文言文代词总结
文言文代词总结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欲之南海,何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同予者何人?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臣不胜受恩感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君与仆有何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甚矣,汝之不惠。
尔安敢轻吾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吾知所以距子矣。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然足下卜之鬼乎?愿诸君勿复言。
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愿陛下亲之信之。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彼竭我盈,故克之。
为伊消得人憔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徒属皆曰:“敬受命。
”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余之游于是乎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皆幼时闲情也。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郁郁适兹土。
挥手自兹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远指代词:其、夫、彼。
文言文常见词法句法
连词 连接词、词 表并列:与、及、而、且 组或句子 表层进:而、况 表选择:如、抑、其、或 表承接:而、以、乃、则、遂 表转折:而、然、但、则、乃、顾、虽 表因果:以、为 表假设:若、苟、向使、假令 表修饰:而、以
助词 结构助词 之、者、所、然
语气助词 也、矣、焉、耳、乎、与(欤)、邪(耶)、哉、夫、惟、盖
叹词
嗟乎、呜呼、唉
兼词 一个字兼有 常用有:诸、焉、盍、叵
两个字的读
音或意义
句子的成分:
[时地间点状状语语](定)主[状]谓<补>(定)宾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 或 “什么事物”
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
“谁”或“什么”的问题 定语:名词前面的 状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 补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 独立成分:称谓、感叹等
疑问代词 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 指示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彼、夫、其、或、某、他、莫、无等
副词: 程度副词 修饰 动词、 范围副词 形容 词 或 时间副词 其他 副词, 作句 子的 状语 或补 语
语气副词
频率副词
谦敬副词
少、稍、略、愈、益、弥、尤、更、最、极、甚、殊、太、至、良、大、 绝、特、颇等 悉、皆、尽、咸、俱、举、毕、凡、胜、惟、特、徒、独、直、第、但、 止、则、仅、共、同、并、相等 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 表示“以前、当初”:向、初、曩、始、昔 表示“常常、经常”:尝、素、雅、恒 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会 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表示“立刻、突然”:急、遽、猝、立、即 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 表示“终于、终了”:终、卒、竟 表肯定:必、诚、信、固、果 表否定: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 表推测:殆、盖、庶、或、其、得无、无乃、庶几 表反接:岂、宁、庸、其 表多次:屡、数、辄、每、频、累 表再、第二次:复、更、再常见词法、句法
8个文言虚词归类
八个常用文言文虚词归类(之、以、而、于、其、为、乃、然)之一、代词:1、指示代词,“这(这件事)、这(那)样的、这个、这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③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2、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①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③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④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3、第一人称,“我、自己”。
①忿恚尉,令辱之。
4、虚代,不指具体事物,起补充音节作用。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5、后面是“属、徒”等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物的名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译为“这些、那些”。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⑦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⑧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④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唐雎不辱使命》)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⑦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1、哀①伤心,悲痛,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②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伤悼(为……哀叹)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2、爱①喜欢,喜爱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种树郭橐驼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②爱护,爱惜,顾惜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③吝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④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⑤爱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6吝啬百姓甚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3、安①安定,安逸,安适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②使……安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③哪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④怎么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⑤安慰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容京中安不得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按①用手压或摁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按剑坐于席上《群英会蒋干中计》②压抑,止住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③巡行,巡视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④追究,查究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5、案①几案,短长桌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②通“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长亭送别》6、拔①超越,超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因拔刀斫前奏案《鸿门宴》③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出师表》7、白①白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白首不见招《咏史》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②清楚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③下对上告诉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传》④洁白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⑤明白,昭雪然使君冤未白《书博鸡者事》8、败①破败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②败坏,毁坏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谨拜表以闻身《训俭示康》③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④打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秦晋殽之战》⑤凋残,衰落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9、拜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拜谢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殽之战》③拜见,拜会拜夫人于堂上《左忠毅公逸事》④授予名位或官职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⑤接受任命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6拜上,呈上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10、报①报告,告诉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似报主知《促织》②回答,答复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④报答,酬谢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晋崤之战》⑤报效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6通“赴”,到……去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11、暴①突然屡撩之,虫暴怒《促织》②同“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③暴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凶恶,残酷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⑤暴露,显露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12、备①具备,完备,齐全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劝学》②防备,准备行则备一夕之卫《秦晋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秦晋崤之战》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指南录〉后序》③周到备极护爱《促织》④备有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送东阳马生序》13、被①覆盖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②表示被动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③被子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④遭受,蒙受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左忠毅公逸事》14、倍①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秦论》②同“背”,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15、悲①哀痛,伤心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黄州快哉亭记》②眷顾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史记·高祖本纪》③思念,同情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④叹息,感慨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16、北①北方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鸿门宴》②特指元军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③向北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④败逃,败逃的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⑤相背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17、背①脊背,背面,反面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左忠毅公逸事》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②背上背着草屦,背筐,手长镵《左忠毅公逸事》③背离,背叛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④离开,引申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⑤背诵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三国志·王粲传》18、奔①跑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黄州快哉亭记》②逃亡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19、本①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②本来,原来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病梅馆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③来源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④探求,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⑤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20、彼①指示代词,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②他,他们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彼实构吾二君《秦晋崤之战》③别人,对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21、逼①接近,迫近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促织》②强迫,威胁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2、辟①开,打开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②开垦,开辟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病梅馆记》③同“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秦晋崤之战》23、蔽①遮住,遮掩,掩护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前赤壁赋》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②掩饰,隐藏,蒙蔽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24、毕①完,完成,结束语未毕,余泣、妪亦泣《项脊轩志》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公阅毕,即解貂覆生《左忠毅公逸事》②使……结束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全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25、便①有利,便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沦》②(piáan)能说会道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③就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合适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6、遍①到处,普遍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②全,全部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训俭示康》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诸子喻山水》27、表①外,与“里”相对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怀古》②表明,表白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在狱咏蝉》③给皇帝的奏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④标记,作标记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察今》28、并①合并,吞并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沦》②并行,并列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③一起,都,一并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促织》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苏武传》④并且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促织》29、伯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晋侯秦伯田郑《左传·僖公二十年》③古代一方的首领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④同“霸”桓公,五伯之上也《韩非子·难四》30、薄①微薄,薄弱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②迫近,逼近,靠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③轻视,看不起不薄今人爱占人《戏为六绝》④(土地)贫瘠薄田五十顷《三国志·诸葛亮传》⑤与“厚”相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曼》○6浅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31、泊①停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②恬静,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32、博①宽广,广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换取,讨取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促织》33、步①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秦晋崤之战》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②脚步,步伐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促织》③举足两次为一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34、栽①裁衣服,剪裁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②同“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③裁决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35、苍①深绿色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②灰白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36、操①拿着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②从事,担任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③掌握,控制,操作津人操舟若神《列子·黄帝》④操守,品德虽贾人,有贤操《汉书·张汤传》37、草①草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武传》②在草间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③初稿.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左忠毅公逸事》④结草:报恩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38、策①计策,策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②竹制的马鞭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③拄着拐杖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39、曾①曾经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训俭示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②竟,竟然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前赤壁赋》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此儿当及其曾祖《晋书》40、差①差别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史记·萧相国世家》②差错,错误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③稍微地,比较地吴公差强人意《后汉书·吴汉传》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阿房宫赋》41、尝①品尝尝之而甘于口《荀子·荣辱》②试探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权术·心术》③副词,曾经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家有老妪,尝居于此《项脊轩志》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42、长①长(与“短”相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蒹葭》方首长胫《促织》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②擅长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二章》③长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④一直,经常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⑤生长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⑥增长,成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⑦年长的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训俭示康》⑧列在首位的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⑨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⑩长久的,久远的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诸子喻山水》○11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43、超①一跃而上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秦晋崤之战》②遥远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平原忽兮路超远《国殇》③超过听言则远超于上圣《十渐不克终疏》44、朝①朝拜,朝见,上朝先轸朝,问秦囚《秦晋殽之战》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②使……朝拜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③朝代(朝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④早晨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45、陈①陈列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陈述陈情表《陈情表》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苏武传》③陈旧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④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勿击堂堂之陈《孙子兵法·军争》46、称①声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训俭示》②号称,称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黄州快哉亭记》③称颂,赞许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④适合,符合,相称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与妻书》⑤称量度而取长,称而取重《商君书》47、诚①确实,的确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诚既勇兮又以武《国殇》此为宰相厅事诚隘《训俭示康》②真心,真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③如果,果真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48、出①出,出来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鸿门宴》②出去,外出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③逃出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④拿出,交纳因山己虫,纳比笼中《促织》⑤产生,发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出现,显露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古之圣人《〈指南录〉后序》⑦超出,超过其出人也远矣《师说》⑧出任,调任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⑨出兵,出征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晋殽之战》⑩使……流出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49、除①台阶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苏武传》②去掉,清除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左忠毅公逸事》③授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专题之一。
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
一般可译为“那”。
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代词“其”只能作定语。
“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
它的作用相当于:名词+“之”。
再连同后面的动词,就构成:“其”(主语+“之”)+谓语。
如“其负大舟”就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就相当于“师之入”。
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
在单句中充当一个句成分(主语或宾语)。
此时“其”仍然是定语。
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
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
如:“其是之谓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
上句表推测语气,下句表反问语气。
都不是代词,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语。
“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
可以译为“这”。
“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
“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意思是,姜氏想要这样。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
“念兹在兹。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但是“兹”在古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此天子气也。
”――“此”做主语。
“仁者固如此乎?”――“此”做宾语。
“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
TAG:代词 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
一般可译为“那”。
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代词“其”只能作定语。
“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
它的作用相当于:名词+“之”。
再连同后面的动词,就构成:“其”(主语+“之”)+谓语。
如“其负大舟”就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就相当于“师之入”。
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
在单句中充当一个句成分(主语或宾语)。
此时“其”仍然是定语。
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
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
如:“其是之谓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
上句表推测语气,下句表反问语气。
都不是代词,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语。
“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
可以译为“这”。
“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
“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意思是,姜氏想要这样。
“兹”,表泛指,多作宾语。
“念兹在兹。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但是“兹”在古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此天子气也。
”——“此”做主语。
“仁者固如此乎?”——“此”做宾语。
“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
把相当一部分“夫”的用法区分开来。
即,不在句首的“夫”肯定不是语气词,如⑥;后面是非名词性词语的“夫”一般是语气词,如①。
对于既位于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夫”,则只能根据文意来加以辨别。
辨别的依据是:代词“夫”具有特指的意味,它的后面一般是个别的、特定的对象;语气词“夫”由于是发议论,所以它所针对的往往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如②③④⑤都是“夫”既在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情况。
但是④⑤的“夫”后面的名词都指代特定的个别的对象,而②③则带有“凡是战争”、“凡是大国”的意味,即针对普遍的问题发议论。
所以④⑤句的“夫”为代词,而②③句的“夫”为语气词。
4、“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
“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作谓语。
公与为尔也。
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
(《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参
与做这样的事。
公参与做这样的事怎么做?公参与议论这样的事。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孔子说:真是君子啊,这样的人!真是崇尚德行啊,这样的人!“河东凶亦然。
”——河东闹饥荒我也是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