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文言文中的指示代词专题之一。 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一般可译为“那”。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代词“其”只能作定语。“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名词+“之”。再连同后面的动词,就构成:“其”(主语+“之”)+谓语。如“其负大舟”就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就相当于“师之入”。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在单句中充当一个句成分(主语或宾语)。此时“其”仍然是定语。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如:“其是之谓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上句表推测语气,下句表反问语气。都不是代词,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语。“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译为“这”。“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意思是,姜氏想要这样。“兹”,表泛指,多作宾语。“念兹在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但是“兹”在古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此天子气也。”――“此”做主语。“仁者固如此乎?”――“此”做宾语。“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 TAG:代词 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一般可译为“那”。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代词“其”只能作定语。“其”后面常跟着动词谓语,从形式上来看,此时的“其”很像是主语。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但是此时的“其”仍然为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名词+“之”。再连同后面的动词,就构成:“其”(主语+“之”)+谓语。如“其负大舟”就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就相当于“师之入”。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在单句中充当一个句成分(主语或宾语)。此时“其”仍然是定语。有时“其”出现在句首,容易被误解成主语。这时对“其”的词性更要细心辨析。如:“其是之谓乎?”“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这两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上句表推测语气,下句表反问语气。都不是代词,因此也就更不可能是主语。“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可以译为“这”。“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姜氏欲之,焉避害?”——“之”为宾语,意思是,姜氏想要这样。“兹”,表泛指,多作宾语。“念兹在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但是“兹”在古书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此天子气也。”——“此”做主语。“仁者固如此乎?”——“此”做宾语。“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把相当一部分“夫”的用法区分开来。即,不在句首的“夫”肯定不是语气词,如⑥;后面是非名词性词语的“夫”一般是语气词,如①。对于既位于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夫”,则只能根据文意来加以辨别。辨别的依据是:代词“夫”具有特指的意味,它的后面一般是个别的、特定的对象;语气词“夫”由于是发议论,所以它所针对的往往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②③④⑤都是“夫”既在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情况。但是④⑤的“夫”后面的名词都指代特定的个别的对象,而②③则带有“凡是战争”、“凡是大国”的意味,即针对普遍的问题发议论。所以④⑤句的“夫”为代词,而②③句的“夫”为语气词。 4、“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作谓语。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参

与做这样的事。公参与做这样的事怎么做?公参与议论这样的事。“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孔子说:真是君子啊,这样的人!真是崇尚德行啊,这样的人!“河东凶亦然。”——河东闹饥荒我也是这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