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二时辰记时法与现代时间对照表
十二时辰读音和现代时间对照表
十二时辰读音和现代时间对照表古代十二时辰读音和现代时间对照表子 Zi丑 Chou寅 yin卯 mao辰 chen巳 si午 wu未wei申 shen酉 you戌 xu亥 hai【子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厉害了,古今时间对照表大全
厉害了,古今时间对照表大全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古今时间对照表•子时(夜11、12点):据说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后半夜1、2点):据说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后半夜3、4点):寅字解析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早晨5、6点):据说此时为“大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辰时(早晨7、8点):传说此时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9、10点):据说蛇最爱在此时利用青草作掩护,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11、12点):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的时候,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1、2点):传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3、4点):天快晚了,猴要呻叫,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5、6点):此时正当日没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时辰与北京时间对照表
时辰与北京时间对照表子时:23:00-00:59丑时:01:00-02:59寅时:03:00-04:59卯时:05:00-06:59辰时:07:00-08:59巳时:09:00-10:59午时:11:00-12:59未时:13:00-14:59申时:15:00-16:59酉时:17:00-18:59戌时:19:00-20:59亥时:21:00-22:59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传统中华日历不仅仅以日期为依据,也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时辰在古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农业、医学等领域。
时辰的概念与北京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时辰与北京时间的对照表。
子时,即夜晚的第一个时辰,从晚上11点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
北京时间对应的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两个时间段相对应。
丑时,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凌晨1点至3点。
与之对应的北京时间是凌晨1点至凌晨3点。
寅时,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凌晨3点至5点。
相应的北京时间为凌晨3点至凌晨5点。
卯时,为早晨的第一个时辰,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早晨5点至7点。
北京时间对应的是早晨5点到7点。
辰时,为早晨的第二个时辰,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早晨7点至9点。
与之对应的北京时间是早晨7点至9点。
巳时,为上午的第一个时辰,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上午9点至11点。
相应的北京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
午时,为上午的第二个时辰,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上午11点至下午1点。
北京时间对应的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
未时,为下午的第一个时辰,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下午1点至3点。
与之对应的北京时间是下午1点至下午3点。
申时,为下午的第二个时辰,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下午3点至5点。
相应的北京时间为下午3点至下午5点。
酉时,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下午5点至7点。
北京时间对应的是下午5点到7点。
戌时,持续时间为2小时,从晚上7点至9点。
与之对应的北京时间是晚上7点至9点。
古今时刻对照表
时刻对照表一、中国古代时刻与现代时刻的对比:子时——23:00—1:00 丑时——1:00—3:00 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 辰时——7:00—9:00 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二、犹太人古代时刻与现代时刻的对比: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⑹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三、罗马人的记时法与现代人记时法一样四、新旧约里的时刻对照从十四日晚(周四)到廿一日晚(下周四)为除酵节期间六、逾越节和除酵节的时间表14日至21日(1)犹太拉比认为是指除酵节时“作为第一次圣会的安息之日”。
(2)撒都该派认为是指每周一次的圣安息日(有可能从14日往后推迟几日,到安息日算起)。
2006年4月10日星期一七、七日周期对照表一周七天的来历:早在古埃及时代,天文学者就以七个星辰的名字来称呼一周的七天了。
罗马人也采用了这个记日法。
这七天分别为太阳日(solis dies)、月亮日(lunae dies)、火星日(Martis dies)、水星日(Mercurii dies)、木星日(Jovis dies)、金星日(Veneris dies)和土星日(Saturni dies)。
古日耳曼民族认为罗马人的记日法很理想,就照着办,把这些拉丁文的日名都改成日耳曼语。
英国人虽然处处以拉丁文马首是瞻,惟独一周七日的名称采取了日耳曼式。
Sunday作为一星期的第一天,Sunday在古时候是献给太阳的,古英文拼作sunnandaeg,该词直接借译自拉丁文solis dies。
犹太教的安息日定在星期六,基督教之所以改以星期日为安息日是因为耶稣复活发生在这一天的缘故。
罗曼诸语言把星期日称作“主日”,如法语作dimanche,西班牙语作d omingo,都是出于同一原因。
古代计时法
古代计时法有哪些【示例范文仅供参考】----------------------------------------------------------------------1、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以此类推。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类推。
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来。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为五个“点”。
4、漏刻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在使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也可参考今天的沙漏。
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5、钟表古巴比伦人很早便发明了水钟,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
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故而我国古代是有机械钟的计时存在的,只是不够常用而已。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19时
上四刻
戌正
20时
下四刻
亥时
人定
21 - 23时
亥初
21时
上四刻
亥正
22时
下四 11时
巳初
9时
上四刻
巳正
10时
下四刻
午时
日中
11 - 13时
午初
11时
上四刻
午正
12时
下四刻
未时
日昳
13 — 15时
未初
13时
上四刻
未正
14时
下四刻
申时
晡食
15 — 17时
申初
15时
上四刻
申正
16时
下四刻
酉时
日入
17 - 19时
酉初
17时
上四刻
酉正
18时
下四刻
戌时
黄昏
19 — 21时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古代时辰
俗称
现今时间
时辰划分
现今时间
时刻划分
子时
夜半
23 — 1时
子初
23时
上四刻
子正
0时
下四刻
丑时
鸡鸣
1 - 3时
丑初
1时
上四刻
丑正
2时
下四刻
寅时
平旦
3 - 5时
寅初
3时
上四刻
寅正
4时
下四刻
卯时
日出
5 - 7时
卯初
5时
上四刻
卯正
6时
下四刻
辰时
食时
7 — 9时
辰初
7时
上四刻
古代十二时辰记时法与现代时间对照表
古代十二时辰记时法与现代时间对照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十一时辰与时间对照表,十一经络时辰表古代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小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代替,子时是凌晨23:00- 1:00,以此推算,申时是15:00-17:00 点.【子时】夜半,胆经当令,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肝经当令,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肺经当令,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大肠经当令,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胃经当令,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脾经当令,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心经当令,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 时至13时)。
【未时】日映,小肠经当令,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膀胱经当令,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肾经当令,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心包经当令,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三焦经当令,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十二经络时辰表流注于经脉的气血有盛有衰,把每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除了在对应的时辰敲对应的经络,晚上的时辰换在白天相对应的时辰来敲,还要注意做以下的事情来保养经络。
按照这个时间表保养经络,事半功倍。
这就是我们一天24小时里的12时辰养生法则。
时间----------- 对应的经络23 : 00-1 : 00子时:鼠:胆经当令胆经。
古代和现代时刻对应表(五更)
古代和现代时刻对应表:
一更天:戌时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03:00 - 05:00
一更夜从黄昏始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定昏人不静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
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
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次日凌晨1点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
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
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1-3点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
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3-5点
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19 - 21时
戌初
19时
上四刻
戌正
20时
下四刻
亥时
人定
亥正
22时
下四刻
上四刻
辰正
8时
下四刻
巳时
隅中
9 - 11时
巳初
9时
上四刻
巳正
10时
下四刻
午时
日中
11 - 13时
午初
11时
上四刻
午正
12时
下四刻
未时
日昳
13 - 15时
未初
13时
上四刻
未正
14时
下四刻
申时
晡食
15 - 17时
申初
15时
上四刻
申正
16时
下四刻
酉时
日入
17 - 19时
酉初
17时
上四刻
酉正
18时
下四刻
戌时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一)
古代时辰
俗称
现今时间
时辰划分
现今时间
时刻划分
子时
夜半
23 - 1时
子初
23时
上四刻
子正
0时
下四刻
丑时
鸡鸣
1 - 3时
丑初
1时
上四刻
丑正
2时
下四刻
寅时
平旦
3 - 5时
寅初
3时
上四刻
寅正
4时
下四刻
卯时
日出
5 - 7时
卯初
5时
上四刻
卯正
6时
下四刻
辰时
食时
7 - 9时
辰初
7时
中国古代计时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计时方法,以下列举其中几种:
1.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以十二
地支命名,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
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个时辰相当
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
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
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
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
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即23点至1点,以此
类推。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
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
个小时。
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
以此类推。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
为五个“点”。
4.漏刻: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
时工具。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
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
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
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
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5.钟表:虽然我国古代有自己的计时方法,但钟表这种计
时工具也是存在的。
我国古代的钟表主要有机械钟,如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都运用了擒纵机构。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计时方法,这些计时方法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关于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关于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
十二时辰对照表-生活类
十二时辰对照表-生活类关键信息项:1、十二时辰的名称2、每个时辰对应的现代时间范围3、每个时辰适宜的生活活动建议4、每个时辰的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1、十二时辰介绍11 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12 十二时辰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2、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的对应关系21 子时:23:00 01:0022 丑时:01:00 03:0023 寅时:03:00 05:0024 卯时:05:00 07:0025 辰时:07:00 09:0026 巳时:09:00 11:0027 午时:11:00 13:0028 未时:13:00 15:0029 申时:15:00 17:00210 酉时:17:00 19:00211 戌时:19:00 21:00212 亥时:21:00 23:003、各时辰适宜的生活活动31 子时:此时是胆经当令,宜睡眠养生,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利于胆汁的代谢和排毒。
32 丑时:肝经当令,此时应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和排毒。
33 寅时:肺经当令,睡眠状态有助于肺气的调节和呼吸功能的维护。
34 卯时:大肠经当令,适合起床排便,喝一杯温水,开始新的一天。
35 辰时:胃经当令,此时是早餐的最佳时间,要吃好以滋养胃气。
36 巳时:脾经当令,适合工作和学习,精力较为充沛。
37 午时:心经当令,午餐后宜小憩片刻,调养心神。
38 未时:小肠经当令,可适当补充水分,促进营养吸收。
39 申时:膀胱经当令,此时头脑较为清晰,适合处理重要事务。
310 酉时:肾经当令,可适当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如散步。
311 戌时:心包经当令,适合放松心情,与家人朋友交流。
312 亥时:三焦经当令,宜准备入睡,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4、十二时辰对人体的影响41 子时是人体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睡眠质量对身体的恢复至关重要。
古今时间对照表,看剧终于不是时辰盲了!
古今时间对照表,看剧终于不是时辰盲了!2018-09-24 13:34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长短的词句,那么在古代中国,时间到底是怎么被记录计算的呢?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古代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和定时器的使用有关。
古代中国的计时单位是年、月、日、时、刻,时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单位,时是指时辰,刻是漏壶的箭尺上的分度。
十二时制古人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天象运行的规律,观测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摆阵,便可向天问时。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春秋战国时代,天文历算学家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分的十二方位,分别以十二辰表示,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旋转一周,依次经过天穹上的十二个方位,因而这十二辰便成为划分一日时段的单位,以太阳所经天穹的方位来计时。
这十二辰也等同于后来浑天论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划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区,称为十二星次,其计时方式从原先称日加某方位或时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时加卯),最后简称某时(卯时),这种计时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的文献,《汉书·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至《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等十二时辰的时称。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时辰,为了记载的更详细准确,又把它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其后又把每个1/4等分,以强弱的名称区分为3等分,因此一时辰可细分为12个分单位,其中每个分单位等于现今的10分钟。
时辰对照【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古代时辰的划分
古代时辰的划分
古代时辰的划分
一天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1、院试有称郡试、道试。
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
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会魁”)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乡试第一解元,第二亚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乡试第3,会试第2第3的没有特定称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表示官职升迁任免的词语归类释褐(1)起家(2)初入仕,知(3)典(4)执(5)掌(6)宰(7)宦途。
授(8)予(9)官职封(10)拜(11)除(12),征(13)召(14)朝(15)觐(16)入(17)国都。
举(18)荐(19)察(20)选(21)推(22)贤才,荫(23)补(24)嗣位(25)祖功殊。
兼(26)领(27)判(28)充(29)皆兼职,下车(30)视事(31)到任初。
拔(32)擢(33)陟(34)升(35)真可喜,夺(36)贬(37)罢(38)黜(39)实当哭。
移(40)徙(41)转(42)改(43)属调动,晋(44)加(45)超迁(46)多功著。
假(47)摄(48)权(49)署(50)为代理,褫(51)窜(52)谪(53)蠲(54)放(55)远出(56)。
丁忧(57)服阕(58)起(59)复(60)职,充(61)补(62)还(63)牧(64)坐(65)无辜。
秩满(66)致仕(67)乞骸骨(68),请老(69)谢病(70)隐(71)仕途。
解组(72)告老(73)乞身(74)归(75),死(76)卒(77)不禄(78)命呜呼(79)。
紫泥(80)诰命(81)真显赫,加封(82)谥(83)赠(84)人敬服。
注释:(1)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王安石《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初以进士~~!,补宁州军事推官。
”(2)起家:自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
时邓公免,~~为九卿。
”(3)知:主持,掌管。
《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郑国之政也。
”(4)典:掌管。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氏世~周史。
”(5)执:掌管,主持。
《淮南子·说山训》:“~牢狱者无病。
”(6)掌:掌管,执掌。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人使我~其北门之管。
(7)宰:主宰。
《吕氏春秋·精通》:“德也者,万民之~也。
”又,古代官吏的通称。
《周礼目录》:“宰者,官也。
”(8)授:授职,任命。
《荀子·儒效》:“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官。
”(9)予:给予,授予。
《史记·楚世家》:“今吾使使周求鼎以为分,其~我乎”(10)封: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
《孟子·告子下》:“周公之~于鲁,为方百里也。
”(11)拜:授予官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为上卿。
”(12)除:任命,授职。
《文选·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臣冼马。
”(13)征:征召。
《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14)召: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后汉书·张衡传》:“累~不应。
”(15)朝: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告于哀公。
”(16)觐: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孟子·万章上》:“天下诸侯朝~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17)入: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贾谊《过秦论》:“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又,地方官员进入朝廷任职:出将入相。
(18)举:提拔,推举。
《论语·子路》:“先有司,赦小过,~贤才。
”(19)荐:推荐,荐举。
《孟子》二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説~于版筑之间。
”(20)察: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文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臣孝廉。
”(21)选:xuàn,量才授官。
《明史·职官志一》:“凡~,每岁有大~,有急~,有远方~,有岁贡就教~。
”(22)推:举荐,推选。
《国语·晋语四》:“让,~贤也。
”(23)荫:yìn,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为吏。
”(24)补:补充。
《战国策·赵策》:“愿令得~黑衣之数。
”荫补即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25)嗣位:继承君位。
《史记·五帝本纪》:“高阳嗣位。
”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位即君位。
常用搭配:储君嗣位。
(26)兼:同时具有或得到。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丞相兼枢密使。
”(27)领:兼任(较低职务)。
《后汉书·刘焉传》:“出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
”(牧:官名。
)(28)判:古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为判。
《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相州。
”(29)充:充当,担任。
欧阳修《胡先生墓表》:“~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
”(30)下车:官吏初到任。
《后汉书·刘宠传》:“自明府~~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31)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
”《后汉书·张衡传》:“~~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郎中。
”-(32)拔:选拔;提拔。
诸葛亮《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3)擢:提拔、选拔。
《谭嗣同》:"皇上超~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 【擢第】科举考试得中。
(34)陟:晋升,进用:黜~(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诸葛亮《出师表》:"~罚臧否,不宜异同"。
(35)升:官职得到提拔,升官。
柳宗元《祭吕敬叔文》:“摈辱非耻,~扬非贤。
”又:升转(官职的提升与调动);升除(提升官职。
除:拜官受职);升擢(提升);升补(官吏的升迁与补缺);升扬(提升,升迁);升进(晋升官位);升第(晋级或被录用);升秩(升官);升行(提高行辈)(36)夺:剥夺;削除。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胁服~(罢免)其官。
”-(37)贬:降级。
《史记·张仪列传》:“~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又:特指降职并外放;贬谪。
例: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38)罢:免去,解除。
《吕氏春秋·仲冬纪》:“是月也,可以~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
”(39)黜:降职或罢免。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何以黜朱于朝。
”(40)移:调任。
李翱《故正议大夫……尚书韩公行状》:“贬潮州刺史,~袁州刺史。
”(41)徙:调动(官职)。
《史记·酷吏列传》:“武帝即位,~为内史。
”(42)转:转移,调动。
《晋书·李密传》:“密有才能,常望内~,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
”(43)改:改任,调职。
(44)晋:职位上升;晋升;提高地位级别或荣誉。
《清史稿桂中行传》“以功晋知府。
”(45)加:增多。
如:~封。
例:~官:①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
”②官职升迁。
《金史·章宗元妃李氏传》:“(凤皇)向里飞,则~进禄。
”(46)超迁:超格升擢。
《汉书·于定国传》:“宣帝立,大将军领尚书事,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
”(47)假:代理,非正式。
《韩非子·难二》:“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
”又如:假摄(代理职务);假吏(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假守(古代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48)摄:代理。
《左传·成公二年》:“臣辱戎士,敢告不敏,~官承乏。
”又如:~行(xíng )(代职务)。
~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49)权:权摄,暂代官职。
王君玉《国老谈苑》:“列郡以京官~知,三年一替,则无虞。
”(知:主管)(50)署:暂任、代理官职。
《明史·宋礼传》:“成祖即位,命~礼部事。
”(51)褫:chǐ,剥去,夺职。
《易经·讼卦》:“终朝三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