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从历史成就中汲取前行动力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从历史成就中汲取前行动力。
一、主题概述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一个缩影。
本单元主题是从历史成就中汲取前行动力,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整个战斗过程和战争胜利后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将深刻认识到这场伟大战争对于中国的巨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各个战役的基本情况。
2.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意义,包括历史贡献和思想启示。
3.学习“从历史成就中汲取前行动力”的思想,认识到历史成就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有着重要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2)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情况和重要事件(3)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意义(4)从历史成就中汲取前行动力的思想2.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讲授式教学(3)互动式教学(4)案例式教学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让学生回忆上次课所学的内容,以及针对人民解放战争这一主题展开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通过课件、图片和演示等多种形式,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战争胜利后的重要意义进行全面、详细的知识讲解,深入剖析战争的背景、战略安排和具体情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场战争,及其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引入一些典型案例,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深入体验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启示,理解历史成就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小组探究在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希望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彼此商量、讨论,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和作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有调查性和探究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水平。
5.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总结和归纳,再次强调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历史成就,引导学生在汲取历史成就中积累前行动力的思想下,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传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材料及教案)
说课材料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2日上午授课班级:初二·三班执教教师:一、教材依据根据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设计本课。
二、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入手,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三大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的使命感和理性的爱国情感。
(二)设计理念:感悟历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作用。
设计思路:历史现实三、教材分析1.本单元包括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两课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最后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
这一段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即争取和平民主阶段(主要是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阶段,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点。
从辩证唯物史观看,内战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更是解放战争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解放全国人民的战争,是争取和平、民主之战,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与社会民主之战。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但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往台湾,祖国分裂至今。
2.重点、难点分析,突破重点难点:(1).重庆谈判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是重点内容,其发生的复杂背景与双方目的又是难点。
利用课件及相关材料与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综合分析、理解与讨论,来处理这一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抗战期间的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转为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即中国人民同美国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共产党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
过程与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是学生感知和平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感知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材
分析
重点
整合重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强化记忆,及时反馈。
难点
怎样在课堂45分钟内实现强化记忆和知识运用的有机结合。
教学
模式
三疑三探
课时
共__1_课时
学法
自学合作探究
主案
副案(修改栏)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图片,提问歌曲中的大别山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展示是什么时期的图片?老师共同带领大家回顾解放战争的历史,请大家齐读复习目标。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三十年来”以什么事件为开端?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3)“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很悬殊,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请问: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评价
1
3
5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分裂。这两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恶果?(3)通过上述两问的探究,对于今天来说有何现实意义?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战况。
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回顾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将本课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目相联系,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
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难点为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对于三大战役的学习,采用分总结构,先分别介绍各个战役的时间、指挥、战术、意义等,再以表格形式汇总。
以一名参加了几大战役的通讯兵的口吻,以日记的形式回忆战争经过,贴近历史,创设情境。
对于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通过敌我双方各战场力量分布和材料,强调东北作为首战之地的必然性,各大战役的战术,挖掘其中核心字,如关门打狗的“门”在哪里?中间突破,各个歼灭的中心是哪一城市?先打两头,再取中间的“两头、中间”分别是哪里?同时,运用地图,展示战役经过,直观上感受战术运用。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是我在本课中的一次尝试。
从始至终,创设了一个参战士兵的回忆录的大背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亲身经历,贯穿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史实,如故事般展开历史篇章,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与“我”一同回顾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
倒叙的运用是第二点尝试,本课先从图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展开,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设置疑问,这一幕的实现经历了哪些伟大的战役?从而回顾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丰功伟绩。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南京、上海解放等知识。
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一轮“红日”昭示着胜利即将来临。
自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八年级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反思】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知道刘邓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学习解放军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温故知新,设置问题:1、全面内战是什么时间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作答: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教师呈现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识图能力。
2、全面进攻被瓦解之后,又发动了对哪里的重点进攻?学生作答: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发动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同样在地图上呈现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地理位置,学生能够了解战争的基本形势与国民党进攻的地域范围。
呈现“1946年6月内战爆发时”和“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兵力对比图,提问学生能够看出随时间发展兵力对比有何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得出结论:国民党仍然占据优势,但是国共兵力对比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由此引申本课主题,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被瓦解,此时随革命形势发展,我们如何才能扭亏为盈,取得内战的胜利呢,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以史为鉴:出示两句名谚:“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战国】荀子”“得君子心者得诸侯;得诸侯心者得士大夫;得民心者得天下——【西晋】司马懿”由此,抛出问题:思考两位大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共性?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翻译,得到“重视百姓的作用”、“得民心”的重要信息;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取得“民心”呢?从而呈现本课学习结构: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得民心——土地改革二、用民心——三大战役三、聚民心——渡江战役教师转折:中国最多的是农民,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得到民心的关键,从而导入第一子目:一、得民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呈现“封建时期农民遭遇剥削的漫画”,以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绘制的“农村、地主人口与占有土地比例的饼形图”。
教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统编版(2019)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导入:以“劫收”反映国民党的严重腐败导入本课。
一、学生自学梳理基础要求:对照导学案,通读课文,完成填空,标划清晰,并能够自主完成本课知识结构的构建。
指导学生明确解放战争的阶段,是学生获得对解放战争胜败原因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新民主主二、教师精讲拓展深化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此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努力,也是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的过程。
着重精讲:两条路线;中国共产党和平的诚意;国民党否决政协决议,阴谋的暴露。
利用教材“学思之窗”,引导学生注意民主党派的要求,他们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2.解放战争的过程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强调内战爆发时国共军力对比,相差悬殊。
由此可见,挑起内战的是国民党一方,而非共产党和解放军,也能更好地理解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的原因之一。
(1)战略防御:1946.6——1947.8两个阶段: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6年7月至10月,以自卫战争歼敌30万,粉碎之。
1947.3月至8月,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之。
在这里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即:①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
②蘑菇战术:强的拖疲,肥的拖瘦。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好,得民心;战略战术灵活、高明③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段敌一指强过伤敌十指”。
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2)战略反攻:1947.6——1948.9事件: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
在这里补充:阳谷沙河崖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
意在进行乡土历史教育,让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3)战略决战:1948.9——1949.1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
单元复习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郑州第八十九中学政史地组李继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进攻;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用提纲法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3、情感目标:通过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战争胜利之本[教学重点]整合重点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强化记忆,及时反馈。
[教学难点]怎样在课堂45分钟内实现强化记忆和知识运用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图片,提问歌曲中的大别山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展示是什么时期的图片?老师共同带领大家回顾解放战争的历史,请大家齐读复习目标。
一、复习目标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通过比较国共两次谈判,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6、在课本中搜集南京发生的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回顾第17课内战烽火✦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时间:1945年蒋介石的目的:中共中央对策:争取准备内战时间,欺骗全国人民尽量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内战阴谋背景:蒋介石在年月对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内战,接着大举进攻解放区19466中原陕甘宁结果: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目的:插入敌人兵力空虚地区,威胁南京和武汉意义: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一、基础回顾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时间:1947年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学三位生回答课件中的基础知识,反馈矫正出示答案,给学生4.5分钟时间当堂记忆。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__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考纲要求:1、识记: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
2、理解: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复习目的要求:通过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概貌;通过问题探究,深入理解本单元的主要问题;通过精题训练,牢固掌握其相关基本内容。
三、复习重点:理清人民解放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好这段时期的大事及意义,能探究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内容多,一节课落实有困难。
四、复习方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
五、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一、重庆谈判(1)背景:(2)时间:(3)中共谈判代表:(4)目的:国民党:共产党:(4)结果:(5)意义: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内战全面爆发(1)时间:(2)标志:2、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共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千里跃进大别山(1)时间:(2)领导人:、作战部队:(3)作用:4、三大战役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时间解放或意义意义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1948、9—11 东北全境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1948、11——1949、1、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1948、11——1949、1、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1)时间:1949年4月(2)意义:(二)探究互动(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度合作,而后两次分裂。
请结合这两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分裂所造成的恶果,谈谈它给我们的启示。
(三)热点透视台湾问题1、当前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2、现在的台湾问题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
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材料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开展合作竞争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策略】用知识竞赛和史料教学法突出重点;用合作探究法、开放性教学法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知识竞赛、史料教学、问题探究等。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
五.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知识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知之甚少,平时也几乎不读文史类课外书,所以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史料和问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讨论或参加活动,之后得到问题答案,他们在可以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满足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呈现目标。
步骤1 视频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导入语: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上的表现可谓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为为胜势,最终夺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围绕主题进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战役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抗日战争或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某个关键场景,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感受到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战役与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重点讲解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关键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胜利原因。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战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和平,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层层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明确重难点。
课堂是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知识、能力与智慧的来源,更是学科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
利用好每一堂课,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等放,教师通过层层引导帮助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掌握重要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4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质保障,共产党百万雄狮过大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对上一课内战爆发的延续,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终于要到来了,中国共产党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祖国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区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国共力量对比表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国民党军的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共产党军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理解其作用;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从史料中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史实及补充的历史资料,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探究、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战役,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共领导人的雄才伟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历史结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内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下面图片:1949年4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那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知识,了解相关内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共产党能够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重要原因是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那么共产党是通过什么政策取得人民支持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今天我们首先去了解一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设问: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土改的总路线、结果及意义是什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相应的材料研读。
)出示相应内容:1.政策变化:由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中考历史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案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中原、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东北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华北全境解放。北京在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2、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统治垮台的标志是什么?
三、命题规律
1、考察数量以及题型
2014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6年材料分析题
2、考察分值及考点
2014年3分,考察对蒋介石心态的理解
2016年2分,考察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标志
3、2017命题趋势
根据长沙中考命题特点和规律预计:出题的可能性小。
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三
班级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及示意图
教材分析
理解:重庆谈判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运用:无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考标解读
1、识记:重庆谈判: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1)蒋介石目的: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2)毛泽东目的: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3)谈判的结果: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来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0月10日,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能记住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和渡江战役的东西起止地点。
2、能计算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时间。
3、能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4、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快乐学习】
一、复习巩固(以组为单位抽查一名同学回答)重庆谈判的结果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1、填空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西至江西()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三.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下列问题,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交流展示)
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
【课堂检测】(独立完成,组内交换批改)
一.选择题:
1.1948年秋,国民党军队主力被迫收缩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线附近。
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北平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古都,为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下,华北敌军总司令终于率25万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
当时华北国民党军队总司令是:()
A.傅作义
B.曾泽生
C.杜聿明
D.陈长捷
二.材料解析:
1.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材料二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摘自毛泽东1946年与斯特朗的谈话
请回答:
(1)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
(2)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2)“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战役是从何时何地(东起哪里.西至哪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