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三四册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代文学
元杂剧
一、元代前期重要作家、作品(记主要代表作品)
关汉卿(现存剧目、简单剧情、自述性质的作品)
1、字汉卿,号已斋叟,一生创作杂剧67种,今存18种。
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
2、三类题材:
①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窦娥冤》是整个杂剧的代表作。
②儿女风情剧:《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谢天香》、《诈妮子》、《金线池》,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大都充满喜剧气氛。
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喜剧代表作。
③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歌颂古代英雄,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其中《单刀会》是历史剧的代表作。
3、带有自述性质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王实甫
1、名德信,大都人,活动于成宗元贞至大德年间,在仕途上混的不太顺利,与关汉卿、杨显之、郑光祖来往都比较密切。
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
2、《西厢记》流传发展演变过程(简答或论述,扩展的多点,自行删减)
(1)最早的文本时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宋金时期,崔张爱情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各种演唱作品纷纷出现,秦观、毛滂《调关令》、赵德麟《商调.蝶恋花》,作品扬崔抑张,对莺莺的遭遇寄予同情,
对张生行为不满。
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
(3)在金代,金章宗年间产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以大团园告终,使崔张的爱情故事情节到主题都发生了飞跃。
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
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4)王实甫以《董西厢》为蓝本,结合对生活的感受,提出封建社会的普遍问题,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崔张故事的反封建立交的主题,正面大胆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鲜明的反封建婚姻主题。
白朴和他的《墙头马上》、《梧桐雨》
1、白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七岁,正值金朝灭亡,家庭离散,被元好问抚养。
一生拒绝仕元,四处飘泊,放浪形骸。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录鬼簿》所载杂剧十五种,今存三种,曲词完整的只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两种,另外一种是《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残存。
2、其中《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该剧同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戏。
马致远
1、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青年追求功名,中年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淡薄名利,向往隐逸生活。
2、马致有“曲状元”之称。
亦雅亦俗,备受钦羡。
所作杂剧15出,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
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二、元后期主要作家、作品
郑光祖
1、郑光祖,字德辉。
山西省襄汾县人。
生卒年不详,从《录鬼薄》中看,当系比钟嗣成稍早的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2、《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最优秀的剧作,也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
它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
剧本写张倩如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与之一同进京,而其躯体有家卧病不起,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
元散曲(概念与体制)(名词解释或简答)
散曲是一种诗体。
在元代仍然被称为词,或乐府。
元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只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有两支以上同宫调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和“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另:(根据老师课件整理,上面的答案经老师认可,现附另一答案供选择)
一、概念,散曲是一种诗体。
在元代仍然被称为词,或乐府。
二、体制1、小令,又叫“叶儿”,抒情的单曲,格局就是一首诗或者一首词类似。
2、套数,又叫散套,套曲。
将同一宫调的的几首曲子连起来,一般用一两只小曲开头,中间是几个不同宫调的曲子,结尾用“煞调”或“尾声”结束。
套数的要求是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3、带过曲,一个曲调填完,意犹未尽,再添另一个曲调续之,又称合调,再不行再续一个调,不能再多了。
4、宫调
5、曲牌,类似于词牌,如【山坡羊】【折桂令】【点绛唇】,用于规定某个曲牌所用谱式,比如句式、字数、平仄、韵脚,散曲曲牌大概170多个,最常用的40多个。
6、声韵,词韵与诗韵基本通用,曲牌有自己的韵部。
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了北曲所用的韵,发现北曲音韵基本上参照了当时的流行口语发音,目的是为了让人容易听懂,接近今天的普通话。
南戏(概念)课内、课外均有,仅供选择(可能为名词解释)
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后人为了区别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课件)
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
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
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形成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势比较自由。
代表南戏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代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元代时南戏在南方广泛流传,入明后出现不同的声腔,如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等,逐渐演变为“传奇。
”和元杂剧相比,南戏有舒缓婉转、细腻妩媚的风格特色文,后来亦为明代传奇所继承。
(课外)
元杂剧细节总结(填空或名词解释)
1、元曲四大家
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3、四大爱情剧及其简单剧情
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倩女离魂》它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
剧本写张倩如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与之一同进京,而其躯体有家卧病不起,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
《墙头马上》写总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与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爱的故事。
二人私自结合、生子,在后花园匿居七年。
后被裴父裴尚书发觉,被迫离散。
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
裴、李终于团圆。
此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极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表达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倾向。
《拜月亭》写王瑞兰和蒋世隆于患难中相遇,由相识而定婚。
瑞兰父强行拆散了这对新婚三月的夫妻。
瑞兰回家后,私下怨父思夫,但却有口难言,只有在夜晚独自对月祷告,一愿父改意,二愿夫平安。
作品歌颂了青年人忠贞的爱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批判。
《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代文学
小说
一、长篇章回小说的形成(考的可能性较小)
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萌芽逐步到成熟。
第一阶段是宋元时期。
基本上还是说话人的底本,基本范本是唐末的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
艺人们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方式,准备了一个说话底本,比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第二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
基本代表是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殘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忠义水浒传》。
形式上比讲史话本更长,功能也发生变化,由底本变为案头阅读。
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共分为24卷,每卷分为10个小节。
第三阶段是明代中叶以后。
这是章回小说的成熟期。
如《西游记》、《金瓶梅》等。
与讲史已没有必然联系,情节更复杂,人物和事件更细腻。
基本上不分节,明确分为若干个回目,回目由单句或参差不齐的双句,已发展为整齐的对句。
如
2、长篇章回小说形成基础——“拟话本”,是什么,与“话本”的区别。
(可能为简答题)“话本”即说话艺人的底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以诗词点缀,首尾有诗,辞句多俚语,只略梗概提要。
“拟话本”是指明代文人模仿宋元话本自创的文学作品体裁。
议论更强,艺术性更强,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逊于话本小说。
“话本”和“拟话本”的最大区别在于:话本是记录下来的口头文学,而拟话本则是文人按照说书人的口气创作的书面文学,是供人案头阅读的作品。
3、四大奇书的成书情况(前两部比较重要)(可能为简答题或考填空)
《三国演义》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记载和注释若干故事,为后来提供了素材。
2、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场帝看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
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3、宋代“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
4、金元时期把三国故事搬上戏剧舞台。
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曾载有《赤壁廉兵》等多种金院本剧目。
元杂剧时提到的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也是三国故事。
现知元代及元明之际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就有60种之多。
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在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5、元末明初,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
《西游记》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取经本事: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馀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震动中外。
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
后门徒慧立、彦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
(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金院本有《唐三藏》和元代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现存元末明初人杨讷所著《西游记》杂剧。
(三)《西游记》成书:
1、在主题上,冲淡了宗教色彩,把宣扬佛教徒的故事,改造为神话小说。
2、备受赞扬的圣僧玄奘,退居次要地位;而孙悟空成为中心。
3、将“大闹天宫”提到卷首。
又把神话人物、神话故事组织到取经题材之中。
4、笔调讽刺加幽默,赋予独特的艺术风格。
《水浒传》
《水浒传》有史有据。
《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威名远扬,朝廷惧之”。
元末明初,施耐庵汇集梁山故事,选择加工,写成小说。
《水浒传》初期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而经李卓吾、金圣叹等人加工,在艺术上更为成功。
《金瓶梅》
分别指: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则是第一部完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市井人情小说。
二、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作者作品,扩展的多,有重点的看哦)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是“三言二拍”,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言”是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跨明清两代。
他收集、整理和创作民间文学,最杰出成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短篇小说集。
由于三部书名的最后一个字都是“言”字,所以简称“三言”。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跨明清两代。
“二拍”是他自己创作的拟话本集子,共收短篇小说七十八篇。
但“二拍”里封建说教较多,格调不高的作品也不少。
“三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古代自话短篇小说,由口头艺术转为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受其影响,拟话本专集相继涌现。
最突出的就是凌濛初编著的两部集子《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为“二拍”。
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上看,“二拍”实际上比“三言”逊色多了。
诗文
一、“前七子”、“后七子”文学主张的得失与影响(简答、论述)
“前七子”指弘治年间至嘉靖初年,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主要成员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成员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继承发展前七子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的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循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的更既突出。
得失与影响:首先,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其次,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冲击,对纠正台阁体、唐宋派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其弊端在于,他们在复古过程
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办法,去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但他们太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太具体、细密,必然会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的创新,造成严重的束缚。
其影响在于,前后七子一些文学变革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后世文学新精神。
二、诗派(名词解释)
台阁体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
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
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他们要求文要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在表达一己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
总之,这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
唐宋派
所谓“唐宋派”是指对嘉靖间文坛、以反拨李、何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该派作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
唐宋派的主要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唐宋派文学理论的核心,是从维护道学的立场出发,主张文以明道,重弹宋儒以来和明初的“文道合一”的老调。
即所谓“文与道非二也”。
甚至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文学本身是有害于道的东西。
童心说
童心说是明后期李贽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以童心为文,才能写出好文章。
他反对明初以来“文道合一”的主张,认为要保持童心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这种进步的文学观打破了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禁锢,成为制约整个明晚期文学的重要杠杆。
传奇
一、四大声腔(填空或名词)
元明之际,杂剧渐衰,南戏逐步兴盛,南戏发展过程中,吸收北曲成分,并采用杂剧曲牌联套的方式,建立了以南戏为主兼收北曲的唱腔结构。
南戏流传于南方各地,融合各地民间音调及地方语言,形成不同的声腔系统,俗称“四大声腔”,即: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二、汤显祖与《牡丹亭》(简答或论述)
1、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
写出了《牡丹亭》。
此后又创作《南柯记》、《邯郸记》。
《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剧都以做梦为剧情的关键情节,又由于他是临川人,所以后人便将他的这四部剧作称为“临川四梦”。
2、《牡丹亭》的剧情
此剧写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因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私出游园,因大好春色而萌动情思,在梦中与秀才柳梦梅相会。
事后竟一病不起,终因思念过度而亡,葬在梅花观。
柳梦梅赴京赶考,卧病梅花观中,拾得丽娘自画像,并与丽娘幽灵欢会。
在杜丽娘指点下,柳梦梅启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居临安。
柳梦梅应试,因边战骤起未能及时放榜,他受丽娘之托,去淮扬探望岳丈,却杜父认作劫坟贼,备受污辱拷打。
敌兵退后,柳梦梅得中状元,由皇帝传旨,柳梦梅与杜丽娘完婚,皆大欢喜。
3、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
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
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
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
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
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
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
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
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民歌
冯梦龙对民歌的贡献(推测应为填空,不必多记)
晚明时期通俗文学专家冯梦龙对于民歌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编辑了《挂枝儿》(又名《童痴一弄》)和《山歌》(又名《童痴二弄》)。
前者已不全,残存小曲近四百首,大都是江南人依北方俗曲所作;后者收作品三百余
首,其中包括一些上千字的长篇,绝大部分是用吴语写成的吴地民歌。
这两种民歌集有其显著的特点:
一,在编辑意识上,具有明确的反抗封建道德的目的;二,以前文人辑集的民歌还是以表现男女间的感情为主,在这两部集子中,则有更多的对于“欲”的肯定,以沈德符的批评的话来说,是带有“秽亵”,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却表现着更为大胆的反抗意识。
总之,《挂枝儿》与《山歌》,更多地反映了晚明文学的精神及文人文学与俗文学的结合。
清代文学
清初诗文
江左三大家(填空或名词)
江左三大家是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的合称。
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常熟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
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
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
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
合肥人。
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兵科给事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师,授直指使,巡视北城。
降清后官太常寺少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有《定山堂集》。
龚氏与当时名士多所往来与唱酬,诗词皆工,于婉丽中亦多寓兴亡之感,与钱谦益、吴伟业有相似的地方,但成就和影响都不如钱、吴。
戏曲
一、《长生殿》艺术上的长处(如为论述,需加上自己的理解,以下答案已加入个人理解)
其一,在结构方面,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显示了作者杰出的构造能力。
《长生殿》前后两部分不一致,前一部分写实,是爱情的悲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