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音乐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中国通俗音乐
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教学重点: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国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教学难点: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
是流行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放影音资料《天堂》)
相信同学们对这首歌曲耳熟能详,是由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那么同学们最喜欢在音乐课上唱什么类型的歌曲呢?——流行歌曲今天老师有幸和大家共同来探寻一个话题:中国通俗音乐及其发展历程
同学们光喜欢唱流行歌曲,那你们又是否知道:
1、流行歌曲的正确定义
2、流行歌曲是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有的呢?
3、中国最初的流行歌曲的“鼻祖”是谁,其音乐作品的特点怎样?
4、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呢?
在今天这节课里,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带着这些问题,一一找寻答案。
二、新课教学:
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它是指自身朴素简洁的音乐语言,流畅易记的旋律,活泼而富有特点的节奏以及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和感受,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乐器曲和歌曲。
这是用文字对流行音乐的概述,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找寻的是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
同学们都知道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也是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那么探究为同学们所喜爱的通俗音乐的民族发展是我们今天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条主动脉,下面我们就以时间年代为线索以作品民族化发展为创作元素,对中国流行音乐作详细的追根寻底。
(一)30年代末40年代初:
中国流行音乐的源头在哪呢?
1927年,著名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毛毛雨》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歌曲的诞生。黎锦辉先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渌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代表人物有:周旋。
(互动)哼唱其中的作品,学生对最初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
播放《春天里》,学生可跟着影音资料看着曲谱轻声哼唱
时代背景及其特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通俗歌曲起步并不健康,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通俗歌曲,走上了一条远离时代的畸形道路,总体说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情调萎靡,趣味平庸,演唱矫揉造作,打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烙印,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旋律轻快,活泼,加上三拍子的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注:附带介绍轻音乐
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一批优秀抒情的歌曲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受到公开的批评,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通俗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期间代表作品有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
(注:收集更多的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播放《九九艳阳天》
总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强调阶级斗争,通俗音乐处于空白状态。
(三)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
黎锦辉先生音乐在当时渲染了一种萎靡颓废的情调,但他的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方向很好的在台湾,香港继承和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进,音乐领域人们疲倦了“强,硬,响,快”的风格,很容易或者说一股脑儿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潮,使大陆音乐在一段时间里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都一味地模仿,港台艺人也首次在中国大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最具代表的有张敏明《我的中国心》奚秀兰《阿里山的姑娘》。这一时期题材健康,旋律清新的优秀作品有《乡恋》《乡间小路》。
设问:你还知道这时期还有哪些家喻户晓的流行作品及其人物代表吗?
如:邓丽君,成方圆,朱明瑛,徐小明
播放《乡恋》
(四)80年代末——90 年代初
“我曾经问个不休……”一声惊天动地反叛性的呐喊,终于从中国摇滚乐先锋崔健那嘶哑爆破而又富有磁性的喉咙里蹦出。是啊!人们是应该问一问“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怎么了”“脚下的路在走,身边的水在流”难道我们还仅仅是“总在笑一无所有吗”。崔健那富有反叛困惑和号召性的呐喊,终于唤醒了中国的通俗乐坛,80年代末90年代初,音乐家们开始踏上了继西扬中,通俗音乐民族化,艰难而有意义的漫漫长路。
总结: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台音乐。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最终找到中国流行音乐的精髓:通俗音乐民族化
播放《黄土高坡》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伴随着这一优美独特的风格性旋律,通俗乐坛的创作者们终于唱出了自己的酸楚和欣喜。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不都是我们自己的歌吗?此时以独特个性风靡一时的“西北风”席卷而来,其代表作品有我们刚刚听到的《黄土高坡》还有《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少年壮志不言愁》等等。这些作品采取了陕北民间音调,明显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吸取了我国北方以黄土高坡信天游的苍凉挺劲的阳刚之气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乐坛一展风采。
(注:要会唱例举的每一首作品并简单介绍信天游。)
从音乐体裁方面,器乐,舞蹈,戏曲等民间音乐流源也是流行音乐创作的素材源泉,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吸取了我国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则是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相融渗。
(注:要会哼唱《彝族舞曲》的音调。)
从民歌民谣素材的运用方面,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有为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另一个广阔天地,少数民族音乐象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为这个风格的流行音乐创作增添了新的色彩。
如:陈明《快乐老家》——是新疆特色乐器和现代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郑钧《回到拉萨》——揭开藏风流行音乐神秘的面纱。《青藏高原》《天路》《神奇的九寨》
各地汉民族的音乐也是流行歌曲创作的又一源泉,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曾为程琳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淌卖无》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提供了创作基础,其旋律走向和乐句落音都与《小白菜》极为相似。
总结: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其创作素材来源:
a.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坡,信天游
b.器乐,舞曲,戏曲等民间音乐流源
c.各少数民族的音乐
d.各地汉民族音乐
随着音乐世界的接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走向了国际化,21世纪的流行音乐趋于开放式,多元化,涌现了一批同学们喜欢的流行创作歌手,喜闻乐道的就是:周杰伦,王力宏,张韶晗,李宇春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歌手并列举他们的作品。
三、课堂小结
播放“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一览表”。
回顾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已走过了坎坎坷坷8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有一段时间手当时社会的客观影响,曾经一度迷茫,停止不前,甚至是空白,在寻觅自己创作方向的过程中,终于走向中国特色民族化发展的正确道路,通过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