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概述

谭显辉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史的角度考察了自我效能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并将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各自的功能、影响因素做了简单辨析。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作为自我结构中的核心成分,自尊与自我效能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分。从功能上看,自尊旨在调节消极性评价反馈和终极性心理健康,自我效能则具有动力性功能。从影响因素上看,自尊决定于早期的成长经历以及后来的补偿性经验;而自我效能决定于个人近期直接或间接的成败经验和个人身心状态等因素。

关键词:自我效能,自尊。

1 理论的背景概述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 是当传统行为主义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对这种危机的反应并接受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新行为主义体系, 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自尊与自我效能作为自我心理结构中两个最重要的成分,一直引起心理学家广泛的兴趣,并且其研究和应用不断地渗透到医学、教育、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这两个重要

概念的关系却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辨析。近年来,随着自尊和自我效能研究的延伸和拓展,常常出现彼此混淆的情况。而概念的混淆又导致交流的障碍和研究的很难深入。

2 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2. 1 自我效能现象的概念表述

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和传统心理学的能力理论不同, 社会学习理论的自我效能理论并不试图描述主体自我的某一稳定不变的属性( Evans, 1989) , 而要从个体心身机能的发挥这一动力学角度来探讨主体自我在其中的作用。所以, 它的自我效能概念所把握的, 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Bandura, 1994) , 因而构成自我的一个现象学特征。正因为如此, 在有关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中, 更具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概念表述方式, 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或自我效能期待等。

2. 2 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

从其概念内涵可以看出, 自我效能感决不只是个体对自己即将执行的活动的未来状态的一种事先预估, 而与这一活动的实际执行过程及执行后的实际状态没有因果的关系。事实上, 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从而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一种近向原因。自我效能感是通过若干中介过程实现其主体作

用的。

2. 3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 不是凭空作出的, 而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及其结果, 向个体显现着大量

不同性质的信息。其中, 与个体互动效验有关的信息称自我效能信息, 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活动及其结果对主体所具有的信息价值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就自我效能信息而言, 其呈现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个体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途径。第一, 成败经验, 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它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并构成个体对在其它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加以检验的手段, 因为它以确证的方式显现了个体驾御环境事件的能力。第二, 替代经验, 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它使观察者相信, 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第三, 言语劝导, 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言语劝导信息的效能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 现实化的言语劝导因能够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使之易于成功, 从而使他在这种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实现; 但不切实际的言语劝导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实现, 从而不仅使劝导者失去威信, 还会反过来挫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第四, 情绪反应, 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 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 焦虑不安

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相对于活动主体而言, 不同形式的自我效能信息, 作为活动及其结果对个体活动效能的反映不是自明的,而依赖于主体的注意、把握和评估。因此,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还需要个体对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参与。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班杜拉以个体社会化过程为线索作了全面的考察( Bandura, 1986) 。他指出,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所面临的基本生活任务及其活动的形式和对象的差异性, 决定了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自我效能感在信息来源、性质、结构、领域等维度上的不同。总体而言, 个体在每一发展阶段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 一方面是此前各发展阶段的社会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又影响到他在当前各项活动中的功能发展, 并接受其生活实践的影响, 从而表现出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发展特征。

3 自我效能与自尊的简单辨析

3. 1从各自的功能上看

自尊和自我效能作为自我的核心成分,它们的功能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预测功能,即作为预测性变量,它们可以预测人们在思维、感受和行为反应上的差异。第二,中介功能,即作为中介调节变量,它们在外在的环境刺激与个体的身心反应之间起着中介调节作用。第三,评价功能,即作为结果评价变量,它们作为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本身就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终极性评价指标。比较而言,自我效能具有突出的预测功能,它能预测人们对活动的选择,预测人们在任务和困难面前的态度。而自尊却具有突出

的中介调节功能和评价功能。当个体接受到消极的评价性反馈时,自尊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中介调节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各种策略,因此达成自尊感本身就是目的,具有终极性的意义。其实,自尊与自我效能作为自我的重要成分,其功能集中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中。因此,通过分析二者在自我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对二者的功能差异进行辨析。

自我调节过程的第一步是目标选择环节。在人们能够利用自我有效地调节他们的行为之前,他们必须选择一个目标,确定想要做什么。动机理论家认为,人们根据期望-价值模型来确定目标,即在做出某种目标选择时,人们会考虑他们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并对达到目标的价值进行评估。自我调节的第二步就是行动准备环节。在这个阶段,人们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心理预演、动作练习,然后才实施行为实践。自我效能与这些过程都有关联。自我调节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就是控制环路。在确定目标并形成行动计划后,个体开始为实现目标而付诸行动。

3. 2 从影响因素上看

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动作性掌握经验,即个体在过去成败经历中获得的个人效能信息。它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成功使人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积极信念,失败(尤其效能感尚未牢固树立之前的失败)则会削弱这种积极信念。二是替代经验,即通过与可类比他人的比较,或通过可类比他人的榜样示范而获得的效能经验。他人的成功传递积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