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读《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

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城市也在不断演进,或发展或衰落。

以中国的“七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为例,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同王朝统治时期的国都所在地。通过研究不同王朝定都城市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各方面因素在都城的确定上所发挥的作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选择都城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三方面的条件来考虑的。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饶的地区,足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地既便利于制内,即镇压国境以内的叛乱.又利于御外,即抗拒境外敌人的入侵;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略均,便于都城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设若地理位置并不居中,但具有便利而通畅的交通路线通向四方,特别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则不居中也就等于居中。当然,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三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首都,所以每一王朝的首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最有利的地点。”(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对于“七大古都”的研究,可以说是著作繁多,古有顾炎武的《历代宅京记》,今有陈桥驿的《中国七大古都》等,可作为研究城市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而在城市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何一民先生,在其大作《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一书中,为我们研究城市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研究方法不仅适宜于近代城市变迁研究,也可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当今大多数学者都比较关注古代都城、新兴城市特别是沿海港口城市的研究,而对于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占有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但是在近代衰落的城市却较少投入精力进行研究。究其原因,正如何先生的老师、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开拓者隗瀛涛先生所言:“近代‘衰落城市’因其发展缓慢或相对停滞、现代化转型特征不明显等,故学术界对其研究一直较为薄弱。”(该书序)因此,对此类衰落城市进行研究,一是可以探究这类城市衰落的原因,为现代社会建设中的城市化趋势及转型提供借鉴;二是可以填补城市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很大的学术发展空间和一定的创新性。“把握和研究这部分城市(衰落城市)不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规律,是中国城市史研究体系走向完整和丰满的必然,也是现代城市得到更好发展的科学前提。”(该书序)

因此,何一民先生就目前城市史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者说是不受重视和关注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在课题的选择方面,何先生独具慧眼。他认为:“城市的兴盛与衰落构成了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衰落城市’是近代城市中不可忽略的城市类型和现象,把握和研究这部分城市不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规律,是构建中国城市史研究体系并使之进一步完善

的要求,也是当代城市能从中寻求历史借鉴的客观需要。”(该书前言)在当前学术界课题重复、观点和理论创新不足的情况下,何先生的选题方法也为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从整体上,从事物的发展连续性等方面去进行课题的选择,虽然不受太大的关注,但却是这个大课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在论证衰落城市的衰落原因时,根据其城市兴起原因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城市: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等。但城市的衰落也往往是由于其丧失了兴起时所具备的条件。因此,作者从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变化、战争的破坏和外部的掠夺、交通地理优势的丧失、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衰落的原因。比如,在从整体上论述城市衰落的原因时,作者认为:城市的衰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的。近代城市的衰落与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军阀混战等因素密不可分。作者在论述列强的入侵对中国的城市破坏这一章节中着墨较多,主要是因为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主的发展,以至使国家整体贫困,原来繁华的城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体制下逐步走向衰落。即便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那也是畸形的发展。

当然,任何一个事件、一个因素,比如战争因素,其影响也不仅仅是对事件自身所造成的影响,而是有连锁反应的,其影响及后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战争,其胜负当然至关重要,但同时也要看到战争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破坏,对城市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作者在对个案的城市进行论述时,也给我们以启发: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城市的繁华与否。如镇江、苏州、扬州,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些城市都是东部的经济发达城市。但做纵向对比,会发现这些城市在古代可以说是更加繁华,地位也更加重要。只是在近代因为交通变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衰落了。镇江“从隋唐以来直到清中期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巨镇大埠”,但是“20世纪以后.随着京汉、胶济两路先后通车,河南、山东的货物取一半运往汉口,另一半则运往青岛;津浦铁路一通车,南京又分占了镇江的部分商贸业务,从此镇江走向衰落,它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也日益减弱”(该书43页)。再比如苏州,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区人口在乾隆年间已超过50万,至鸦片战争前夕,城市人口已近百万”。据统计,苏州城市人口1908年约17万,1932年城市人口为26万。这与18世纪苏州全胜时期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先生分析认为:“近代苏州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运河机能丧失、传统商路转变的影响、战争的打击、经济中心的转移等都直接导致苏州走向衰落。”(该书156页)作者论述问题思路清晰,分析问题一目了然,将苏州衰落的原因概括无余,也让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对苏州有了整体的认识:其发展也是经历了“兴一衰一兴”的过程。

作者在其他城市衰落问题的原因分析方面也是眼光独到。我们一般认为太原、西安、成都这些城市在近代是由于深处内陆、没有成为开放口岸而发展缓慢的。但是,作者却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认为:“西安、太原、成都等传统腹地政治中心城市,其工业化程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沿海通商口岸城市,而且也远较同属于政治性城市的自开商埠落后。与通商口岸城市相较而言,其地域和经济上的封闭性,阻碍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近代工业的缺乏和落后则直接导致了城市在从农业传统城市向近代工业城市转轨的过程中发展动力不足,从而使它们在近代发展相对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