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极简《资本论》笔记
极简《资本论》笔记写在前面读书的视角:企业立场上看问题目的:基于个人即是企业的观念,寻找一种适合管理自己的模式架构,用于个人或者企业管理。
收获:一、刷新了价值观念。
一直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发现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路径。
二、商品与产品的区别以及商品二重属性。
当前在写一些文章,(可以算是文章吧)感觉没有什么价值,后续改进创作导向。
三、市场导向,何为市场问题。
注重经济价值开拓,没有经济价值东西,就是没有太多使用价值。
四、对于企业内在运行机制(资本)有一定的了解,不过仅仅是皮毛而已。
五、劳动的新认识,普通人创业可以通过先进行劳动,然后进行简单生产,然后进行规模生产的这个劳动逻辑。
也可以通过商品入手进行创业,两种模式,还有有创意加上风投注资的形式进行创业。
大多数都是第一种形式。
目标完成否:这本书给我的仅仅是企业内在价值的逻辑,并没有解决的企业外在运行的困惑。
具体笔记内容我坚信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一卷:(企业一切要从资本开始,说白了,也就是有钱开始。
)本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拥有较多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第1章商品和货币在具体的、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在本质上彼此等同,即都具有使用价值,从而转化为商品。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切劳动,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上的耗费,也是在特定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交换过程综上所述,商品在发挥使用价值以前,必须先以价值实现交换。
另一方面,商品在实现价值以前,必须首先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 业是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 义协作。一方面,它作为生产相对剩余 义协作。一方面,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 社会劳动生产力, 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为过渡到机器大工 业准备了条件。 业准备了条件。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 提高劳动生产力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是一致的。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更多的剩余价值。 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中心是说 明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1.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3.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二协作二协作n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第四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中心是分析资本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应延长剩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主要考察资本家如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分工理论浅议
马克思分工理论浅议作者:杨贵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3期[提要]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贯穿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始终。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进行介绍,并简要论述马克思分工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启示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浅析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1日一、引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十二章,通过分析工厂手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分工理论。
他指出工厂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一种方式是: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厂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这种方式的立足点还只是简单协作,这种简单协作把各种生产资料都集中到一个空间里,通过这种集体效应,既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整体的社会生产力。
但是,这种简单协作很快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马克思讲到:“……专门从事马车制造的裁缝、钳工、铜匠等等,逐渐失去了全面地从事原有手工业的习惯和能力……他们的片面活动现在取得了一种最适合于狭隘活动范围的形式”。
接着马克思便介绍了工厂手工业产生的第二种方式:分工。
通过分工,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每一种操作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全部操作由局部工人联合体完成。
分工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尽管历经上百年,它依然对我们现在的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研究有很多,大体脉络分为三点:一是对原有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认识和发展;二是对用马克思分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比如用分工理论来改善企业分工管理问题;三是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和一些西方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例如,任保平2008年就在《经济纵横》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工理论比较研究的文章。
许光伟(安徽大学)论劳动对效用的关系
领域:制度经济学论劳动合约——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再探讨1许光伟作者简介:许光伟(1971~),男,汉民族,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邮编230039)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企业理论及马克思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通信地址:合肥市太湖东路99号省直家园 13栋楼109室(邮编230051)。
联络电话:************(宅电)。
电子邮箱:**************;*********************.cn。
摘要:文章以企业理论重建及两大方法论体系的甄别为论述的切入点,探讨和界定了实体-条件论的若干核心范畴,即作为社会实体的劳动或劳动实体、作为社会条件的合约或合约条件以及作为社会实相本身的劳动合约,进而倾向于将企业性质锁定在劳动合约的特殊范畴上,而将市场合约仅仅视为企业合约本身的个别表现,亦即,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实质乃是同一劳动合约的基于两大方法论体系的不同表现,从而更好地支持和诠释了企业作为协同劳动本身的签约与再签约过程的组织性质。
Abstract: From the start points of the rebuilding on enterprise theory and th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wo systems of methodology,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defines several core category on entity-condition theory, that is, labor or labor entity as social entity, contract or contract condition as social condition and labor contract as social phenomenon in itself. Furthermore,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take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 as the especial category of labor contract, while take the market contract as the individual manifest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 and market are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 based on two systems of methodology in the same labor contract in fact. So, this paper should support and explain better the conclusion that enterprise is the course of cooperation Labor' signing and resigning in itself.关键词:企业理论方法论劳动实体合约条件劳动合约Key words:Enterprise Theory Methodology Labor Entity Contract Condition Labor Contract一、引言:两个重要问题(一)企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建的核心。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起源的两种方式。 第一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第6段)。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的论述,说明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节包括7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局部工人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工具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6段); 最后(第7段)小结,承上启下转下节。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 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全貌的考察,论述了 劳动组织的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组织形式(第6-10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 性质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种种表现, 指明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和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性。
第五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表现(第1-15段); (二)在经济史上对分工的两种片面观点(第16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第17-23段)。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 会内部的分工
主要内容:通过和社会内部分工相比较,研究工场手工业 内部分工的特殊性。
第四节包括1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联 系(第1-6段); (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本 质差别(第7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产物 (第8-11段)。
技术变革技能:技术进步视角下的技能演化分析
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席卷产业革命汹涌而来,颠覆了福特流水线生产系统所创造的以产定销模式,要求加快生产系统的重组与再造以适应消费市场的下沉细分变化。
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发展热潮引发的学科交叉融合、科学与技术并重以及场景应用导向的变革趋势,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主要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格局。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技能依附于人存在,而人也因技能主导生产系统的运转。
换言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继而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实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力资源梯次合理的根基。
鉴于此,本文在技术进步视角下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与技能的演化过程展开分析,发现技术与技能之间存在波动式动态演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务必主动强化其“适应性”功能。
一、蒸汽时代:技术与技能并重16世纪中叶,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的绝对权威,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为资本主义率先在英伦三岛的兴起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血技术变革技能:技术进步视角下的技能演化分析◎张双志摘 要:在众多影响技能变革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广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基于技术进步视角对技能的演化过程展开分析发现,工场手工生产系统下的劳动技能与生产技术并重,而在流水线生产系统里的劳动技能却因技术进步发生了“退化”现象,但随着信息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运用所带来的信息化却逆转了这一退化趋势,劳动技能出现了“再技能化”现象。
可见,技术进步与劳动技能之间存在一种波动式动态演化的趋势,技术是驱动技能变革的内生动力。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目录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章是阐明相对m的概念,以下几章则阐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实现,揭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阶段 本篇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从两个方面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提高劳动者的力量开始,这就有赖于劳动过程的改变,先把劳动过程从单个人劳动过程,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在一起的集体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从单个人的活动变为社会劳动过程,即劳动过程社会化。 劳动过程社会化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先是通过简单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到建立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不过,如果对比一下超额m和相对m,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从形成的原因看,超额m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劳动 力的价值在这里并不改变,而相对m则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而形成的。 (2)前者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后者则是为全体资本家获得。 (3)前者不仅包含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4)前者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是属于竞争范围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刻的内在规律,是各个资本家盲目竞争活动的总的结果。所以,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有更根本的意义。前者只是便于理解后者才在这里加以说明的。因为前者表面上是由个别资本家所做的,但后者表明,实际上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另一个规律,即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提高得越快,相对m增长得也越快。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动机和目的。
资本论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读后感
资本论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读后感一、分工:看似简单实则强大的力量。
马克思把分工这件事儿说得特别透彻。
一开始我就想,分工不就是你干这个,我干那个嘛,有啥大不了的?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就好比咱们做饭,有人负责切菜,有人负责炒菜,有人负责洗碗。
在这个小厨房里,这就是分工。
每个人专注做一件事,结果效率就蹭蹭往上涨。
切菜的切得又快又好,炒菜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洗碗的也能迅速把一堆锅碗瓢盆清理干净。
这种分工要是放到更大的生产场景里,像工场手工业,那产生的力量就像魔法一样。
比如说做一个小玩具,以前一个人从原料准备,到加工成型,再到最后的装饰,要花费老长时间。
但有了分工,做原料的就专门做原料,做成型的就一门心思做成型,装饰的也只管把小玩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每个人的技艺因为专注于一件事变得越来越精湛,整个生产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这就好比一个足球队,前锋专门负责进球,中场负责组织传球,后卫负责防守,守门员守住大门。
大家各司其职,球队的战斗力就很强。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大舞台与“变形记”工场手工业就像是为分工搭建的一个超级大舞台。
在这里,各种工人就像是舞台上不同的演员,扮演着各自被规定好的角色。
不过呢,这个舞台也有点怪。
工人在这个舞台上慢慢地就像是发生了“变形”。
他们不再是那种全能型的工匠,而是变成了工场手工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
比如说,在一个制针工场里,拉铁丝的工人整天就重复拉铁丝这个动作,他可能都快忘记完整的制针流程了。
他的身体仿佛都适应了这种单一的劳动,手总是做着同样的拉伸动作,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
这让我觉得,工场手工业一方面让生产变得高效了,但另一方面也有点“剥夺”了工人的全面性。
工人在这个体系里就像是被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劳动范围内,失去了那种自由创造多种产品的能力。
三、这种现象背后的“小算盘”与大影响。
为啥工场主这么热衷于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呢?马克思把这里面的小算盘打得叮当响。
工场主当然是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润啊。
115第12章分工和工厂手工业(精编)
求(400-402) 3、工场手工业内部可以形成次一级的分工机
构(402-403)
17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
场手工业
4、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工人片面性发展: (403-404)
5、工场手工业内劳动的复杂程度差别形成了 等级制度(404-405)
“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
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
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手工业
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
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
的。”
(396)
14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 形式
——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 机的工场手工业
15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
39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古代学者对于分 工的不同看法: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分工看作是使商品便 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 古代学者则把分工看作把产品制作得更 好的手段。
40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六、工场手工业遇到了工人的各种形式的抵 抗(425-426) 工场手工业仍是建立在手工业生产力基 础上,因而仍不能实现对工人的完全统治。 资本会遇到工人各种形式的抵抗。因此, 资本还需要适应自身需要的生产力基础。
32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工人丧失独立性,成 为资本的附属物;工场手工业分工形成的 更大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417-418) “在工场手工业中,……执行职能的劳 动体是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由许多单个 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是属于资本 家的。因此,由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 生产力也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资本论》中“协作”属性的再考证
《资本论》中“协作”属性的再考证作者:宋艳丽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6期[摘要]协作是《资本论》中的重要范畴,但对其归属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亦或是生产方式的判定,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
协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性质,其表现形式体现了生产活动的社会性,包含简单协作、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协作和机器大工业协作等形式的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关键词]协作;《资本论》;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5)06-0021-07协作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集中、系统论述的重要范畴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卷第六章、第十二章、第十八章,第三卷第五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三章、第三十六章,《剩余价值理论》第四章、第一分册的附录、第十七章、第二十一章等,都对协作进行过论述。
马克思将协作定义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1]这一明确定义,说明马克思对于协作的问题有过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的名称即为《协作》,突出了这一范畴在《资本论》中的重要地位,“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在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也集中论述了不同技术条件下协作的基本方式和演进路径。
马克思不仅明确给出协作的定义,且在《资本论》中大篇幅地论述了协作的形式、特点、作用,剖析了其与生产力等范畴的相互关系。
由于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早期手工作坊里的共同劳动称为“简单协作”,因此,在《资本论》中,协作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既指作为资本主义早期劳动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又指人们一般的劳动协同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笔记
资本论第⼀卷笔记前⾔现代社会,⽆论是什么职业,都需要懂⼀些⾦融、经济的知识。
以前的⽂盲是不识字的⼈,⽽现代的⽂盲则是不懂计算机、经济等领域常识的⼈。
我们不应该做书呆⼦或者只是专于某⼀领域的⼈,⽽应该全⾯科学地发展。
现在各种“概念经济”被媒体炒得⽕热,区块链⽅兴未艾。
但是我们不能做盲⽬的投资者,如果你对经济领域⼀窍不通却想投机取巧,那也只能是镜花⽔⽉⼀般。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有了⼀个⼤致的概括体系,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式,⽆论是对于西⽅的经济理论,还是国内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有⼗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
由于各种因素,在寒假暂时阅读了第⼀卷——资本的⽣产过程。
事实上,资本论阅读起来还是相当吃⼒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是参考了许多⽂献,但还是有晦涩的地⽅。
第⼀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产过程,从商品、⼯⼈、剩余价值等⾓度,阐明了社会⽣产与再⽣产,⼯⼈与资本家等多⽅⾯的关系。
我们⽣活在⼀个商品社会,⽆论你是什么职业,学⽣、农民、⼯⼈、教师、企业家……都⽆法摆脱商品社会的影响。
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本质上⼀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剩余价值,不断⽣产与再⽣产,也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
我们都学过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都与社会⽣产⼒息息相关。
要仔细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我们对⽣产⼒、资本、阶级等有⼀个全⾯⽽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资本推动⽣产⼒,⽣产⼒的发展⼜推动资本的扩⼤与积累。
如蒸汽机使得当时的社会⽣产⼒爆发,所以资本得以快速发展。
第⼀篇商品与货币第⼀章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为了交换⽽⽣产的劳动产品。
⼀切的商品都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所以说,商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们在⽇常⽣活中对于商品价值的衡量。
事实上,资本家只关⼼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所以资本家还会注意到,对于使⽤价值⼤的物品,消费量⾼,商品的价值较容易体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 1、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
组成的工场手工业。如马车制作。 • 2、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
序的操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如制作针。
• (二)工场手工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1、工场手工业使劳动专业化,便于工人积累劳动
• (四)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和区别
• 联系:无论社会内部分工还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 工一样,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社会内部分工的两个相反的起点:
• 1、一个是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这是指原 来互不依赖的独立公社,后来因为产品交换的发 展,产生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
• 2、原来不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这是指原来公 社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不同所产生的相互依赖的 自然分工,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 独立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 魁奈问题——为什么一心只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 家,却又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 答: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生产力的 提高既能使商品便宜又能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 值提高。
• 结论: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而节省
劳动,其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要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资本家阶级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 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绝不是对劳动者有利, 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剥削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一)什么叫做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协作——许多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
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 同劳动。 • 简单协作——如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从事协作的 劳动者之间没有劳动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 •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较多工人在同一时间、同 一空间,为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 下工作。
资本论(超值白金版)
17世纪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份并使之系统化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奥地利学派(心理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卡尔·门格尔 [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维塞尔[奥]《自然价值》1889年● 最早提出术语“边际效用”洛桑学派推进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洛桑学派的奠基人美国学派较心理学派与数理学派出现晚,以分配为中心的独特体系。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财富的分配》1899 年● 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魁奈[法]《经济表》1758年● “纯产品”理论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年● 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帕累托[意]《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 提出序数效应论和无差异曲线自由主义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上半叶18世纪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19世纪下半叶数理学派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以折中主义手法糅合古典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建立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全新体系。
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1890年●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威廉·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年)● 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马克思[德]《资本论》1867年● 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威廉·罗雪尔[德]《国民经济学体系》1854—1894 年● 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1864 年● 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卡尔·克尼斯[德]《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 年● 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杭烨《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
《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
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
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
(2)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
(3)资本积累理论。
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
(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
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
(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
(9)地租理论。
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1工场手...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373]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
这种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居统治地位。
这个时期大约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
[375]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方式,它由手工业形成的方式,是二重的。
一方面,它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这些手工业非独立化和片面化到了这种程度,以致它们在同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成为只是互相补充的局部操作。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它把这种个人手工业分成各种不同的特殊操作,使之孤立,并且独立化到这种程度,以致每一种操作成为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
因此,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
但是不管它的特殊的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
为了正确地理解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把握住下列各点是很重要的。
首先,在这里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特殊阶段是同手工业活◎第107页◎动分成各种不同的局部操作完全一致的。
不管操作是复杂还是简[376]单,它仍然是手工业性质的,因而仍然取决于每个工人使用工具时的力量、熟练、速度和准确。
手工业仍旧是基础。
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得不到真正科学的分解,因为产品所经过的每一个局部过程都必须作为局部的手工业劳动来完成。
正因为手工业的熟练仍旧是生产过程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工人都只适合于从事一种局部职能,他的劳动力变成了终身从事这种局部职能的器官。
最后,这种分工是一种特殊的协作,它的许多优越性都是由协作的一般性质产生的,而不是由协作的这种特殊形式产生的。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如果我们进行更仔细的考察,那末首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因而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的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读后感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读后感读完马克思关于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的论述,那可真是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奇特经济世界的大门。
咱先说说这个分工。
就好比做饭,以前可能一个人从买菜、洗菜、切菜到炒菜,全都是自己一手包办。
这就像早期生产,一个工匠负责整个产品的制作。
但是呢,随着发展,就开始分工啦。
就像现在去饭店,有专门负责采购食材的,那对食材的价格、新鲜度门儿清;有洗菜切菜的小工,切菜都能切成艺术品似的,薄厚均匀;还有大厨专门负责炒菜,调味那叫一个精准。
这种分工在工场手工业里就特别明显。
在工场手工业里,每个工人就像一颗精密机器上的小螺丝,只负责一个特定的工序。
这一开始让我觉得,哇,这不是把人都变得机械了吗?可是呢,马克思也指出这背后有它的道理。
这种分工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
就好比做衣服,有人专门负责裁剪布料,一天到晚就干这一件事,那裁剪的速度和精准度肯定比一个人又裁又缝要高得多。
而且大家都在重复同样的工序,熟能生巧嘛。
不过呢,这里面也有很多让人觉得不太舒服的地方。
工人每天就干那一点事儿,时间一长,就像被困在了一个小小的生产环节里。
他们失去了对整个产品生产的全面把控能力。
比如说一个在制鞋厂专门负责缝鞋跟的工人,他可能都不知道一双完整的鞋子除了鞋跟还有哪些部分,是怎么设计的。
这就有点悲哀了,感觉人变成了生产的奴隶。
而且工场手工业里的分工还造成了工人之间的等级差异。
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差距就很大。
熟练工人就像游戏里的高级玩家,工资高,活儿还轻松一点。
非熟练工人呢,只能干那些简单又累的活儿,工资还低得可怜。
这就好比在一个小团队里,有人是核心成员,吃香喝辣,有人就是打杂的,只能分点残羹剩饭。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分工也促进了工具的专门化。
就像因为有专门切割金属的工人,那就会出现专门为切割金属设计的工具,这些工具也会变得越来越精巧。
这又像是因为有了专门做寿司的厨师,就会有专门做寿司的案板、刀具,这些工具就为了做寿司这件事而被打造得超级合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读后感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读后感读了马克思关于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的论述,那可真像是一场对经济历史的奇妙探秘之旅呢。
一开篇,我就被马克思所描述的分工给惊到了。
这分工啊,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大合奏。
以前咱可能觉得,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儿不就得了嘛,可没这么简单。
在工场手工业里,分工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就好比做一个小物件,不是一个人从开始做到结束,而是把这活儿拆成了无数个小步骤。
有人专门负责准备原料,有人就只做其中一个小零件的打磨,还有人专门负责最后的组装。
这就像是把一道菜的烹饪过程分成了洗菜的、切菜的、炒菜的、装盘的。
每个工人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小螺丝钉,虽然看起来只是做着简单重复的事儿,可这么一组合起来,这生产效率就蹭蹭往上涨。
不过呢,这里面也有很多让人觉得既有趣又有点无奈的事儿。
有趣的是,这种分工确实让生产变得像魔法一样高效。
你想啊,每个工人都对自己那一小点儿活儿特别熟练,就像一个熟能生巧的手艺人,不过这个手艺人只会那一小手。
可无奈的是,这些工人就被死死地框在了这个小角落里。
就像一个只会切菜的小工,他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切菜,很难再有机会去学炒菜或者装盘那些活儿了。
他们变得特别依赖这个大工场的体系,如果这个工场出了啥问题,那这些工人可就惨咯,就像被拔了根的小草,不知道该咋办了。
而且啊,工场手工业这种分工还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呢。
咱人本来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就像古代的那些工匠,又能设计又能制作。
可是在这种分工体系下,工人变得越来越片面。
感觉就像是一个完整的人被拆成了一个个零件,只发挥着一种功能。
这让我不禁想啊,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呢?从生产效率上看,那肯定是进步,但是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又好像有点走偏了路。
还有啊,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也让资本家变得更加厉害啦。
他们就像是坐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指挥着下面一群分工明确的工人。
因为这种分工,他们更容易控制生产过程,也能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就好比一个乐团指挥,他让每个乐手都按照他的要求演奏,而自己却收获了最美妙的乐章带来的荣耀和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通过和社会内部分工相比较,研究工场手工业 内部分工的特殊性。 第四节包括1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联 系(第1-6段); (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本 质差别(第7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产物 (第8-11段)。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考察工场手工业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章中,说明了 协作如何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 力,以及它又如何为机器大工业准备条件。 第十二章包括五节。第一节到第三节,从劳动过程的角度, 首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起源;接着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两 个简单要素,即局部工人和工具;最后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 总机构。第四节和第五节,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分别考 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指明了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式;论 述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 性质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种种表现, 指明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和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性。 第五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表现(第1-15段); (二)在经济史上对分工的两种片面观点(第16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第17-23段)。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 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全貌的考察,论述了 劳动组织的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组织形式(第6-10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和对劳动力的影响 (第11-14段)。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起源的两种方式。
第一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第6段)。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的论述,说明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节包括7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局部工人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工具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6段); 最后(第7段)小结,承上启下转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