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含反思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音乐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含反思

一、说设计意图普洱民族文化多元丰富,佤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而我所实习的幼儿园就在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每年4月16-18日普洱西盟县佤族自治县都举办佤族木鼓节。

合理地利用身边的训练资源,挖掘本地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将其融合到幼儿园的训练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认知,从而使幼儿渐渐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产生深厚的爱好,是我所在实习幼儿园始终尝试讨论的园本科研课题内容。

“木鼓舞”是从佤族人民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演化出来的,是普洱西盟佤族文化中一块珍宝,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布满激情的舞蹈,剧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的民族精神。

舞蹈节奏剧烈有力,声响浑厚高亢,特别热闹而具有感染力,能激发孩子参与舞蹈学习的乐观性。

因此,我从佤族最具特色的木鼓舞第三段“敲木鼓”中提炼出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试图通过与“敲木鼓”的接触,让孩子在热闹、欢快的氛围中,感受佤族木鼓舞的艺术魅力。

二、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目标是训练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因此,整个活动都是在以幼儿前期对佤族民俗风情、木鼓舞的产生背景以及表现风格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强调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共性和制造性的表达,发挥艺术的情感训练功能,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及本班幼儿实际状况,我从认知、情感、力量方面设计了相宜的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感受木鼓舞中相互协作,合作舞蹈的欢乐,进而产生对身边民族文化的宠爱之情。

2、技能目标:初步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舞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敲木鼓,尝试舞蹈创编。

3、学问目标:复习运用佤族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的基本舞步。

三、说活动重点和难点活动重点: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活动难点:能结合节奏谱,精确的进行敲打并有所创新。

四、说活动预备定下目标后,我做了如下的细心预备:1、阅历预备:①已观看了影像《西盟佤山》,初步了解西盟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了解木鼓的作用。

刘静佤族活动教案:木鼓节到了

刘静佤族活动教案:木鼓节到了

《木鼓节到了》(佤语:毁节窝)孟连县幼儿园刘静大班社会(体育)活动教案:一、活动名称:体育课二、活动内容:《木鼓节到了》三、活动时间:25—30分钟四、授课对象:大班五、设计意图:孟连县是佤族、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地灵人杰、风光秀丽、民风淳朴。

佤族是一个崇尚木鼓、崇拜牛头的民族,服饰、民居、饮食等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为了让幼儿知道木鼓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及木鼓节的由来;发展幼儿钻、爬、跨跳等的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佤族人民的情感。

我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确定了相应的活动目标,设计了此活动。

六、活动目标:1、知道木鼓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及木鼓节的由来;2、发展幼儿拉、投、跳等的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佤族人民的情感。

七、活动准备:1、布置活动场地:木鼓、玩具牛、竹竿;2、请三名大大(学前)班幼儿扮演佤族娃娃。

八、活动重点:发展幼儿拉、投、跳等的能力。

九、活动难点: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佤族人民的情感。

十、活动过程:(一)、教师扮演佤族姑娘,邀请幼儿到佤族村寨过木鼓节。

1、师:我是某某村的佤族姑娘,今天来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寨子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认识、了解木鼓节。

A、师: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做客是因为我们佤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木鼓节到了。

小朋友们参加过木鼓节庆祝活动吗?佤族人民是怎样庆祝木鼓节的?佤族人民为什么要庆祝木鼓节?B、幼儿分组讨论后,回答。

C、教师讲述《木鼓节的传说》。

D、验证幼儿答案。

E、教师小结。

(二)、幼儿参加“木鼓节”庆祝活动。

1、“佤族姑娘”(老师)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

三个“佤族娃娃”(大大班幼儿)示范游戏的基本玩法(一名幼儿示范一种玩法):(1)拉木鼓;(2)镖牛;(3)跳竹竿。

2、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与“佤族娃娃”共同庆祝木鼓节,“佤族姑娘”参与、观察或巡回指导三组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合集15篇

幼儿园说课稿合集15篇

幼儿园说课稿合集15篇幼儿园说课稿1一、说教材民间体育游戏是以现代幼儿体育及艺术教育思想和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以各民族流传的民间体育游戏、竞技为题材,进行实践探索的活动。

如何有效挖掘和开发民间体育游戏的意蕴和教育价值,使之成为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园省级重点课题《开发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海绵条柔软、可塑性强,通过对其进行弯弯绕绕的操作,可以满足孩子任何创造活动的需要。

利用海绵条作为教具,通过民间体育游戏,创设多元化的体育运动模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跑、跳、平衡、投掷等动作技能,是我们这节课总体设计思路。

因此本活动适合于大班幼儿。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设计大班幼儿正处于交往能力不断增强,运动技能不断发展这一关键的阶段。

因此,根据本活动的特点及大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本活动主要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尝试运用海绵条的柔软可变性,探索海绵条的多种玩法;2、利用海绵条,结合民间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平衡、跑、跳、投掷等动作技能;3、通过幼儿对民间游戏的了解,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活动的重点是:有效结合民间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本活动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用合作的方法,探索海绵条的多种玩法。

四、说教学准备1、器械准备:人手一根海绵条(分红、黄、蓝、绿四组),数字标记贴,老鹰图片。

2、场景准备:沼泽地、民间游戏城门等;鸡妈妈、鸡宝宝胸饰若干;录有民间童谣的音乐磁带。

五、说教学过程(一)让幼儿尽情地玩,激发参与的欲望。

在课程的第一环节,我们利用兴趣导学法引出主题,设计了利用海绵条进行课前训练及《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

《老鹰抓小鸡》是民间常见的深为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形式,我们通过民乐童谣有目的的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将幼儿直接引入到民间游戏氛围中;并利用老鹰和小鸡的角色,进一步延续贯穿活动。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介绍大班艺术课程
课程目标: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内容: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 素质
课程特点: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开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
课程意义: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 础
教学目标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 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课程背景 03 教学目标 04 教学内容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06 教学效果评估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课程背景
第二章
介绍佤族木鼓舞
起源:起源于古代原始部落,是佤 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 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敲击技巧与节奏感培养
敲击方法:介绍正确的敲击姿势和手法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敲击力度:掌握适当的力度,使声音更加清 脆有力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敲击节奏:通过练习,掌握敲击的节奏感 节 奏感培养 节奏感培养
音乐节奏:介绍音乐中的节奏和节拍,培养 孩子的节奏感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教学效果评估
第六章
学生掌握情况评估
评估方法:通过观 察、测试和问卷调 查等方式了解学生 掌握情况
评估内容:学生对 木鼓舞的节奏、动 作和音乐等方面的 掌握情况
评估结果:根据评 估结果,分析学生 在哪些方面掌握得 较好,哪些方面需 要加强
改进措施:根据评 估结果,提出相应 的改进措施,如加 强练习、调整教学 方法等
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更多与佤族文 化相关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木鼓反思

木鼓反思

《敲起我的小木鼓》是表现佤族木鼓特色的歌曲。

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旋律流畅,节奏多变。

学唱时我采用分乐段教唱,四个班级都能听出歌曲的乐段。

第一部分采用了分乐句找相似乐句,第一部分节奏较难,然后跟着老师唱旋律,运用接口唱演唱歌词,发现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演唱衬词时“啊赛罗”中间的附点表现的不好。

第二部分的两个“冬冬嘣”的“嘣”音高不同,有学生经过老师提醒唱得时候能注意到音高,有的学生唱得时候不认真,张口就来,总把低音“5”唱成了“2”,看来音乐课对于一些不喜欢音乐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心不在焉了,如何让他们能喜欢上音乐课,能认真上好音乐课是以后需要认真研究的。

《敲起我的小木鼓》这一首歌学完之后是需要用小木鼓敲击节奏进行伴奏的,木鼓它是佤族的特色乐器,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然后引导学生拍出歌曲中间的乐句,让学生找一找她拍的是歌曲中间的哪个乐句,这样既让学生安静下来听,也能更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

然后进行分组,让一半学生演唱歌曲,一半学生用拍凳子的方式敲击节奏XXX XXXX | XX XX |,感受佤族歌曲的热烈风格特点,整个课堂立即呈现出饱满的热情,课堂效果非常好!在学习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聆听歌曲,猜想歌曲是那个民族的歌曲再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然后简介简介维吾尔族的相关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消除学生平时对民族的歧视。

整个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最后,在学生能够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的的第一段。

可以说,本堂课基本上达到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但是因为在课前对课堂的预设不足,本堂课在一些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

1、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的创设不足。

因为今天老师们都来听课了,学生刚开始上课时较为紧张,思路打不开,欣赏音乐的时候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接下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有一些“卡壳”。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有时候甚至会影响老师教学目标的完成,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以后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一、课堂概述教学主题: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学内容:1.探究佤族民间舞蹈文化2.感受木鼓的音乐和韵律3.学习佤族木鼓舞的动作和节奏4.认知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1.了解佤族民间舞蹈文化及其特点2.感受传统音乐和韵律的美3.熟练掌握佤族木鼓舞的动作和节奏4.培养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认知能力教学时间: 40分钟教学对象:幼儿园大班二、教学流程1. 热身铺垫1.教师让学生做几分钟的拉伸运动,为下面的活动做准备。

2.播放佤族民间舞蹈音乐,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起舞,让他们感受传统音乐和韵律的美。

2. 新知接收1.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介绍佤族民间舞蹈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

2.出示佤族木鼓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客观的感受木鼓的样子和重量。

3.教师讲解木鼓舞的节奏和动作,让学生了解基本舞蹈动作及其内涵。

4.教师通过木鼓演奏,让学生感受木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 练习操作1.安排学生两人组成合作队,每队拿一只木鼓进行演练训练。

2.教师通过带领操作,让学生掌握佤族木鼓舞的基本节奏和动作。

4. 检查总结1.教师让学生依次上台,进行佤族木鼓舞的表演。

2.教师通过评价和点评学生的表演,让他们知道需继续加强的地方,同时对他们的训练和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民间艺术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视听法。

通过图片、视频和音乐等视听形式,让学生了解佤族民间舞蹈文化,让学生有更深入的感受。

2.体验法。

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木鼓演奏和佤族木鼓舞的表演,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木鼓舞的内涵。

3.合作学习法。

通过队伍的合作训练,让学生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学习进步。

四、教学总结佤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体现形式,而佤族木鼓舞则是佤族民间舞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佤族木鼓舞的基本节奏和动作,感受佤族木鼓舞的韵律和旋律,从而更好地回味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木鼓舞的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范文

木鼓舞的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范文

木鼓舞的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范文一、说设计意图普洱民族文化多元丰富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而我所实习的幼儿园就在普洱西盟自治县每年4月1618日普洱西盟县自治县都举办木鼓节合理地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挖掘本地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将其融合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认知从而使幼儿逐渐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我所在实习幼儿园一直尝试研究的园本科研课题内容“木鼓舞”是从人民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演变出来的是普洱西盟文化中一块瑰宝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的民族精神舞蹈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浑厚高亢非常热烈而具有感染力能激发孩子参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从最具特色的木鼓舞第三段“敲木鼓”中提炼出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试图通过与“敲木鼓”的接触让孩子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木鼓舞的艺术魅力二、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整个活动都是在以幼儿前期对民俗风情、木鼓舞的产生背景以及表现风格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新纲要》强调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及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我从认知、情感、能力方面设计了适宜的活动目标:1、情感目标:感受木鼓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乐进而产生对身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2、技能目标:初步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敲木鼓尝试舞蹈创编3、知识目标:复习运用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的基本舞步三、说活动重点和难点活动重点: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活动难点:能结合节奏谱准确的进行敲打并有所创新四、说活动准备定下目标后我做了如下的精心准备:1、经验准备:①已观看了影像《西盟佤山》初步了解西盟人民的生活习俗了解木鼓的作用②已学会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的基本舞步2、物质方面①和幼儿人数相当的自制小型木鼓与鼓槌;②音乐《阿佤人民唱新歌》、《加林赛》;③图谱一张;④牛头贴画若干五、说教法和学法(一)教法新《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运用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幼儿搭建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舞台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欣赏、探索、创新从而获得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节奏感、乐感、表演及自由创编能力相应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憧憬和热爱!本次活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1、示范法:是根据舞蹈的难易幼儿接受水平及教学阶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和局部示范示范前对幼儿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模仿2、练习法:是指幼儿亲身参加到舞蹈艺术创编活动中来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幼儿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径在教师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基本动作、难点动作、分乐句和完整串排练习方法在幼儿练习、掌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单独练习方法(二)学法教学中根据大班幼儿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生活为源头创设了多种感受、表现的形式和渠道让幼儿自主探究与学习发展自己的综合潜能借助木鼓音乐、课件等手段引导幼儿参与、模仿、表演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主动学习六、说活动流程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尝试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的动起来、跳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活动导入把孩子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让幼儿在接近的环境中感受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学习所以我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音乐声中带幼儿跳着基本的舞步进入“村寨”(活动室)这样的形式导入课题(二)、教师示范幼儿学习基本动作⑴、首先请幼儿欣赏活动室里摆放的小型木鼓这里我采用的是启发提问法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的想象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具体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或动作表现出来之后我用简洁的语言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教师演示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讲清跳木鼓舞的要求:敲的时候注意握着鼓槌的中间不能伤到旁边的小朋友;二是在敲木鼓的过程中可加上双膝弹动;三是在起始部分添加欢呼声“喔呵|喔呵|”表示欢庆最后结束时添加“喔呵”动作均为双手持鼓槌两侧上举教师喊口令练习两次这个环节我根据木鼓典型敲打法的难易大班幼儿接受水平及教学阶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法示范前我对幼儿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模仿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3)、请幼儿取出鼓槌站到木鼓前跟着老师学习敲木鼓(4)、请幼儿六人一组自由组合分组练习(5)、鼓励幼儿进行新的创编给予幼儿牛头贴画奖励带领幼儿一起尝试表演这个环节我用的是有针性的别指导法运用这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从动作美感自主创编、大胆表现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请他个别示范达到“以强带弱”、“互相学习”的目的;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我从动作规范、完整连贯等方面给于个别指导缩小了全班幼儿学习舞蹈的水平差距增强幼儿对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对本次活动的难点“准确的进行敲打并有所创新”得于突破(6)、最后播放《敲木鼓》音乐师幼共同表演木鼓舞:幼儿带着喜悦的心情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添加一些表现激情的动作敲木鼓教师在幼儿的鼓点声中跳起木鼓舞中女角的舞蹈动作进一步丰富幼儿对木鼓舞的艺术认知下面我给大家展示几个舞蹈片段七、说拓展延伸将小型木鼓、鼓槌和相关道具投放在活动区角“阿瓦部落”鼓励幼儿尝试木鼓的其他玩法幼儿的兴趣未尽这样的设计可以引领幼儿继续学习木鼓舞为新的艺术活动生成奠定基础。

《敲起我的小木鼓》音乐教案

《敲起我的小木鼓》音乐教案

《敲起我的小木鼓》音乐教案教学内容: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动:节奏听辨与表现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2、能尝试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3、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重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节奏练习跟老师一起练习一下节奏。

(教师示范,学生一起练习)三、歌曲学唱(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佤族风格的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1、出示鼓的图片鼓的种类很多,有大鼓,有小鼓;有喜庆鼓,有威风鼓;有朝鲜手鼓,有新疆铃鼓等等。

2、介绍傣族木鼓这首歌里的木鼓是佤族的特色乐器。

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

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二)初听歌曲1、听录音范唱。

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敲起我的小木鼓》2、这首歌是什么情绪?师:这首歌非常欢快活泼,表达了佤族少年儿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再来听一遍,同时在歌曲的第一部分,我们用前面学习的木鼓节奏,拍手伴奏。

3、观察歌词,复习衬词,再听歌曲,跟唱衬词部分(三)学习歌曲1、我们先来唱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

老师唱前半句,同学们接唱后半句衬词。

(教师弹琴)2、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歌曲的歌词。

3、轻唱第一部分。

4、学习歌曲的后半部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

(教师弹琴)6、下面把第一段连起来轻轻唱一遍。

7、把第二段歌词跟着录音轻轻唱一遍,注意歌曲的结尾部分。

8、完整演唱歌曲我们把整首歌曲连唱一遍,耳朵听好伴奏音乐,眼睛看好老师指挥手势。

四、歌曲处理1、你认为可以变化哪些形式来表演这首歌曲呢?2、组织学生讨论,确定一种表演形式。

佤族木鼓舞音乐教案

佤族木鼓舞音乐教案

佤族木鼓舞音乐教案教案标题:佤族木鼓舞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佤族木鼓舞音乐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佤族木鼓舞音乐的基本节奏和动作。

3. 培养学生对佤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佤族木鼓舞音乐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佤族木鼓舞音乐的了解和想法。

知识讲解:3. 介绍佤族木鼓舞音乐的背景和起源,包括佤族的地理分布、文化传统等。

4. 分析佤族木鼓舞音乐的特点,如节奏鲜明、动作独特等。

实践活动:5. 分发佤族木鼓舞音乐的乐谱,让学生尝试演奏基本节奏。

6. 教授佤族木鼓舞音乐的基本动作,如手臂的摆动、脚步的跳跃等。

7.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协作演奏和表演佤族木鼓舞音乐。

创作活动:8.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属于自己的佤族木鼓舞音乐节奏或动作。

9.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总结活动:10.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11. 引导学生思考佤族木鼓舞音乐对佤族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探索佤族音乐文化。

教案评估:13. 观察学生在实践和创作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14. 对学生的演奏和表演进行评价,包括节奏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性。

15.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教案扩展:- 可以邀请佤族音乐专家或表演团体来学校进行讲解和演示。

-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佤族音乐演出或文化展览,深入了解佤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

教案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鼓励他们积极表达和分享。

- 尊重和理解佤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避免将其简单地归类为“异国风情”。

木鼓舞幼儿园教案

木鼓舞幼儿园教案

木鼓舞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乐器木鼓,了解鼓击节奏的基本要素;2.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3.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欣赏能力;4.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木鼓:一组5个;2.遮阳帽、手套等防护用品;3.幼儿音乐CD;4.教案设计和课件。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活动1.师生(以下简称“师/生”)互相问候,营造轻松友好的氛围。

2.师向学生介绍木鼓的特点,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幼儿获得对木鼓的初步认识。

同时让幼儿自由发挥,用五个乐器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导幼儿自主体验击鼓的乐趣。

第二步:动手制作木鼓1.师向学生展示制作木鼓的步骤和材料,并组织幼儿一起制作木鼓。

2.制作完毕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敲击木鼓的基本要领,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使用木棒敲击鼓面的正确方法。

第三步:敲击微微小鼓和大鼓1.师带领幼儿进行打击听音练习,并帮助幼儿识别和辨认打击声响。

2.然后,教师请幼儿排成团队,一起击打微微小鼓和大鼓,鼓励幼儿团队协作,让鼓声有节奏感和和谐美妙的效果。

第四步:休息活动教师领导幼儿进行有趣的休息活动,让孩子们舒缓身体,放松大脑,为下一步骤做好准备。

第五步:合奏活动1.教师为幼儿播放乐曲,手持教鼓,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打击自己的木鼓。

2.随着曲子渐进的节奏,师建议幼儿适时增加或减少打击次数,让幼儿来自己探究、想象和切身体验鼓的雅韵美感。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教师带领幼儿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体会和感受。

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总结鼓击节奏的基本要素,如节奏的快慢、明暗、奏鸣、传递等等。

3.师将活动中的精选片段制作成为课堂视频,让幼儿收藏、分享和品味。

教学评价本节课程通过手工制作木鼓和击鼓演奏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传统乐器木鼓的魅力,增强了幼儿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也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协调和学习能力。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还充分尊重幼儿自由创造、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培养了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热爱,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审美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在本学期的艺术课堂上,我选用了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作为敲木鼓的教案,通过这个教案,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感受佤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身体协调能力。

通过本次教案的实施,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改进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首先,我发现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佤族木鼓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够充分。

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抱着必要的态度和学生们一起观看了有关佤族文化和艺术的纪录片,但我并没有提前了解佤族木鼓舞的具体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导致我在上课时无法向学生详细介绍佤族木鼓舞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遗憾的地方。

因此,以后我要在备课阶段更加注重背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内涵。

其次,我发现在上课时对于敲木鼓的技巧介绍和示范不够清晰和具体。

在上课前,我没有详细分析和提炼出敲木鼓的要领和技巧,也没有准备好清晰明确的示范动作。

在上课时,我只是口头上告诉学生“敲木鼓时要大力出奇迹”,但这样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具体和实际。

在教学中,我也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练习和体验敲木鼓的感觉,导致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无法正确掌握敲木鼓的节奏和技巧。

所以,以后在教学中,我需要提前准备好清晰明确的技巧要点和示范动作,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训练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掌握敲木鼓的技巧。

最后,我发现在上课时对于学生自主表演的引导不够充分和巧妙。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们组队表演佤族木鼓舞,但在组队之后,并没有对他们的表演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改进。

我只是让他们自由发挥,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表演中出现了不协调和不和谐的情况,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表演的训练和引导,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示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潜力,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有一个出色的表演。

大班主题佤族是什么样的教案

大班主题佤族是什么样的教案

大班主题佤族是什么样的教案1、大班主题佤族是什么样的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佤族的服饰、居住、饮食等习俗,感受佤族的风土人情。

2.启发孩子用肢体语言去感受佤族舞蹈的粗犷和柔美。

3、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阿佤人是什么样的”的理解与感受,具有一定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孩子喜欢佤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6.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1.环境营造:阿佤族人家(木鼓、牛头、自制岩画、葫芦、烟锅、草房、服饰)等。

2.手工材料: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泥、白浮胶、彩纸等。

3.风味小吃:腐鸡饭、牛肉干、米酒、烧漂猪等。

4、录音机、音乐带。

活动一:观察与体验:“佤族人是什么样的”?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发幼儿兴趣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阿佤人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二、授课教师以“月嘎姐姐”的身份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体验与感受积淀着厚重文化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1、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观察与发现崖画、生活物品、房屋、服饰等。

2.孩子们可以自由参观佤族人的家,体验和感受佤族文化。

3.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佤族的葫芦、牛头、木鼓、烟壶等用品,感受佤族的一些风土人情。

4、欣赏佤族舞蹈,引导幼儿模仿“月嘎姐姐”随音乐一起跳佤族舞,感受佤族舞的粗犷与柔美。

5.品尝佤族美味小吃,初步了解佤族饮食文化。

三、与佤族人共渡佤族最大的节日“新米节”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活动。

活动二:表达与创造:“佤族人是什么样的”?活动过程一、师幼讨论:佤族人是什么样的?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说。

如:(1)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2)佤族的崖画很有名。

(3)瓦氏鸡烂饭好吃。

……二、操作活动1、分组活动:幼儿自主地分成3组:绘画、剪贴、泥塑,合作表现“佤族人是什么样的?”2.引导孩子大胆运用折、剪、贴、画、泥塑等形象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三、展示与交流1、鼓励幼儿把自己小组所表现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图文对应的表达出来。

《木鼓歌》教学反思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木鼓歌》教学反思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木鼓歌》教学反思目前,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使学生很少关注我国的民族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更是了解较少。

因此,本节课立足于通过学习佤族风格的歌曲,以木鼓为主线,使学生了解和喜爱佤族的音乐,关注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

分公鼓、母鼓两种。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三个较大的方言区:班洪、镇康一带的“佤方”言区,受傣族语言、文化影响较深;沧源、耿马、双江、澜沧一带的“巴饶克”方言区,受汉族语言、文化影响较深;西盟、孟连一带的“阿佤”方言区,位于阿佤山的中心区,更多地保留了佤族古老的语言、文化特色,这一方言区的的音乐最能代表瓦族的风格。

佤族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

首先,由佤族特有的打击乐器---木鼓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并和我们常用的鼓作对比,逐步引出本课的内容《木鼓歌》,再通过演唱乐谱熟悉歌曲的旋律。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歌曲的乐谱比较复杂,我采用教师弹琴,学生听辨、填充旋律、识谱演唱乐谱的方法,指导学生演唱旋律。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视谱演唱的能力。

在填词演唱的环节中,学生对一字多音、附点节奏、多个十六分音符的密集型节奏的填词提出了问题,我采用师生合作、学生互助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

再由木鼓的演唱引出了为歌曲配伴奏的设计,最后提升到少数民族的鼓乐文化,学生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位学生认出了象脚鼓,于是我问他:你是怎么了解到象脚鼓的?他说:他的舅舅给他表演过,那我又好奇的问:你知道他是哪各民族的乐器吗?学生说:好像是土族的,我一愣。

这时我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了解到象脚鼓是傣族的乐器,但我还是鼓励这位学生说:你能认出这是象脚鼓真是很厉害了!其他学生也鼓掌,并投上赞许的目光。

最后,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再次演唱《木鼓歌》,在歌声中结束了本节音乐课!。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反思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 教案反思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引言 3 教案内容 4 教学效果评估 5 反思与改进 6 结论与展望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引言
介绍本次教案背景
本次教案的背景和目的
木鼓舞在幼儿园大班艺术教育中 的意义和作用
添加标题
推广佤族木鼓舞 文化:将佤族木 鼓舞文化融入课 堂,让学生了解 其历史和文化背 景,增强文化自 信。
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如实地考察、 亲身体验等,让 学生更加深入地 了解佤族木鼓舞 文化。
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 训,提高教师的 专业素养和教学 能力,为更好地 传承和案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教案内容丰富,涵盖了佤族木鼓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适合大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 认知水平;教学方法多样,包括讲解、示范、练习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不足:教案中对于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介绍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 方法的运用有些单一,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和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针对幼儿特点, 调整木鼓舞动作 难度,使其更适 合幼儿学习。
增加幼儿参与度, 鼓励幼儿自主创 作舞蹈动作,提 高学习兴趣。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对木鼓 舞的掌握程度和 教学能力。
完善教学设备, 提供更好的教学 环境,提高教学 效果。
结论与展望
总结本次教案的经验和教训
本次教案成功之 处在于能够结合 幼儿的兴趣和特 点,通过木鼓舞 活动让幼儿感受 到佤族文化的魅 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 观察、模仿、实践 等方式,学生能够 掌握佤族木鼓舞的 表演技巧。

敲大鼓模板幼儿园教案反思

敲大鼓模板幼儿园教案反思

课时:1课时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大鼓的兴趣,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

2. 通过敲击大鼓,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让幼儿学会敲击大鼓,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幼儿在敲击大鼓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大鼓1个,小鼓若干个。

2. 音乐播放器1个。

3. 教学课件1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引导幼儿进入课堂。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基本教学环节1. 教师演示敲击大鼓的技巧,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2.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每组一名幼儿负责敲击大鼓,其余幼儿负责跟随节奏拍手。

3.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幼儿在音乐中敲击大鼓,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4. 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敲击方式,如快敲、慢敲、轻敲、重敲等,让幼儿体验不同的音乐效果。

5.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段音乐作品。

三、结束1. 教师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跟随节奏敲击大鼓。

2.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幼儿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敲击大鼓,让幼儿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和模仿,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

2.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时,应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3.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4.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表现时,应注重鼓励和肯定,让幼儿在自信中成长。

5. 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总之,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大班教案佤族舞蹈教案反思

大班教案佤族舞蹈教案反思

大班教案佤族舞蹈教案反思最近,我为大班准备了一堂佤族舞蹈教学课程。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让孩子们了解佤族文化,并培养他们对舞蹈的兴趣。

然而,回顾整个教案,我发现有些地方做得并不完善,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引入舞蹈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介绍佤族文化的背景知识。

我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佤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

我没有详细解释佤族人民的生活和习俗,也没有介绍佤族舞蹈在其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并深入体验佤族舞蹈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

其次,我在选用舞蹈曲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和发展水平。

我选择了一首佤族传统舞蹈曲目,认为它的动作和音乐符合大班学生的理解能力。

然而,实际上这首舞蹈过于复杂,对于一些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动作难度过大,无法掌握。

这样一来,一部分孩子无法参与进来,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

此外,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

除了简单示范动作,我没有利用影音资料或舞蹈实践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

如果我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信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舞蹈技巧。

在反思这次大班教案佤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明白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下次,我会更加注重佤族文化的介绍,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具,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佤族所在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等。

同时,在选择舞蹈曲目时,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发展水平选用合适的舞蹈曲目。

另外,我会多方面运用教学手段,通过影音资料、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舞蹈。

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技巧的培养,更要培养孩子们的欣赏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次大班佤族舞蹈教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教学经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中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明白了今后应该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我相信,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艺术佤族木鼓舞敲木鼓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佤族木鼓舞的基本舞步,能够跟随音乐进行简单的表演;2.了解佤族木鼓舞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3.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团结意识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佤族木鼓舞音乐;2.佤族木鼓;3.班级空间或礼堂。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导师播放佤族木鼓舞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2.导师介绍佤族木鼓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来源、历史和内涵。

第二步:教学方法采用“看-学-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学习和实践来逐步掌握佤族木鼓舞。

第三步:基本舞步教学1.导师示范佤族木鼓舞的基本舞步,让学生跟随着动作学习;2.随着音乐进行练习,适当提高练习难度,让学生逐渐熟悉节奏、掌握舞步;3.分组练习,加强团队合作,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姿势和步法。

第四步:音乐和木鼓的配合教学1.导师讲解音乐和木鼓的配合方式和技巧;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练习,让学生在音乐和木鼓配合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舞步进行改进和升华。

第五步:表演1.对学生进行淘汰赛筛选,选出最优秀的表演团队;2.让团队进行公开表演,展示木鼓舞的魅力。

四、教学反思1.采用“看-学-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自己动手体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佤族木鼓舞;2.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导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避免了问题越积越多;3.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舞蹈姿势不是很清楚,需要导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和演示,对学生的姿势进行纠偏;4.表演环节提醒了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五、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看出他们对佤族木鼓舞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了进步,不仅在舞蹈技巧上有所提升,更增强了对佤族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同时,个别学生在跳舞时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2)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2)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2)一、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佤族文化中的木鼓舞及其演奏工具——木鼓,让幼儿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向往音乐、热爱音乐。

3.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掌握基本的木鼓演奏技巧,体验木鼓舞的魅力,增强幼儿对音乐和文化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介绍佤族文化中的木鼓舞及其演奏工具——木鼓;2.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3.掌握基本的木鼓演奏技巧,体验木鼓舞的魅力。

难点:1.让幼儿对佤族文化中的木鼓舞及其演奏工具——木鼓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2.创设丰富的音乐活动环境,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3.针对幼儿年龄和认知特点,让幼儿能够掌握基本的木鼓演奏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在教室里播放佤族木鼓舞的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

然后与幼儿互动询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演出?这种音乐是什么样的?这种音乐有什么特点?二、听音乐、动手体验(20分钟)1.动手体验木鼓演奏。

教师带着幼儿一起模拟木鼓演奏,并让幼儿感受旋律、节奏。

由教师打拍,幼儿跟着节奏敲打自己的木鼓。

2.听佤族木鼓舞音乐,体验节奏感。

教师放佤族木鼓舞的音乐,让幼儿跟着节奏跳舞。

三、活动实践(30分钟)1.分小组进行木鼓演奏。

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来演奏不同的节奏,由教师做打拍指挥。

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节奏、合作,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木鼓舞活动中。

2.舞蹈创作活动。

在幼儿的指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编排舞蹈动作,体验佤族木鼓舞中的舞蹈步伐。

四、教师点评与总结(5分钟)1.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演奏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小结所学内容,回答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疑惑。

四、教学评价1.通过情境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佤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

2.通过活动的设计和引导,让幼儿初步掌握节奏和音乐基本知识,增强其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感。

过节敲鼓音乐教案大班反思

过节敲鼓音乐教案大班反思

过节敲鼓音乐教案大班反思教案标题:过节敲鼓音乐教案大班反思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敲鼓的习俗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敲鼓器材(如小鼓、木鱼等)。

2. 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源。

3.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张或播放一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过节习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在节日中是否见过或参与过敲鼓的活动。

探究(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敲鼓的习俗,解释其意义和起源。

2. 播放一段传统节日中敲鼓的音乐,让学生倾听并观察。

3. 与学生一起讨论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鼓点,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实践(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敲鼓器材,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

2. 分发敲鼓器材给学生,让他们尝试敲击并感受不同的音响效果。

3.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鼓点进行敲鼓,让他们尽可能地模仿传统节日中的敲鼓音乐。

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他们自己敲鼓的节奏。

2. 演示一段传统节日中的敲鼓音乐,让学生欣赏并观察演奏者的动作和表情。

3. 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表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询问他们对敲鼓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敲鼓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3.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音乐表演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延伸活动:1. 邀请学生参观或观看传统节日庆典中的敲鼓表演,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敲鼓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与其他音乐活动,如合唱、舞蹈等,培养他们对不同形式音乐的兴趣和表现能力。

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传统节日中敲鼓的习俗和意义,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参与敲鼓活动,学生将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并通过反思和延伸活动进一步拓展他们的音乐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含反思
大班说课稿《佤族木鼓舞—敲木鼓》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敲木鼓,尝试舞蹈创编,感受木鼓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乐,进而产生对身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复习运用佤族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的基本舞步。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第号参赛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佤族木鼓舞-─敲木鼓》,下面我从说设计意图、说活动目标、活动流程等七个方面向各位评委加以说明。

一、说设计意图普洱民族文化多元丰富,佤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而我所实习的幼儿园就在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每年4月16-18日普洱西盟县佤族自治县都举办佤族木鼓节。

合理地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挖掘本地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将其融合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认知,从而使幼儿逐渐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我所在实习幼儿园一直尝试研究的园本科研课题内容。

木鼓舞是从佤族人民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演变出来的,是普洱西盟佤族文化中一块瑰宝,咚咚的
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的民族精神。

舞蹈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浑厚高亢,非常热烈而具有感染力,能激发孩子参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从佤族最具特色的木鼓舞第三段敲木鼓中提炼出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试图通过与敲木鼓的接触,让孩子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感受佤族木鼓舞的艺术魅力。

二、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因此,整个活动都是在以幼儿前期对佤族民俗风情、木鼓舞的产生背景以及表现风格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新纲要》强调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及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我从认知、情感、能力方面设计了适宜的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木鼓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乐,进而产生对身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初步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敲木鼓,尝试舞蹈创编。

3、知识目标:复习运用佤族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的基本舞步。

三、说活动重点和难点活动重点: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活动难点:能结合节奏谱,准确的进行敲打并有所创新。

四、说活动准备定下目标后,我做了如下的精心准备:
1、经验准备:
①已观看了影像《西盟佤山》,初步了解西盟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了解木鼓的作用。

②已学会佤族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的基本舞步。

2、物质方面①和幼儿人数相当的自制小型木鼓与鼓槌②音乐《阿佤人民唱新歌》、《加林赛》;③图谱一张;④牛头贴画若干五、说教法和学法(一)教法新《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运用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幼儿搭建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舞台,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欣赏、探索、创新,从而获得成就感。

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节奏感、乐感、表演及自由创编能力相应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憧憬和热爱!本次活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示范法:是根据舞蹈的难易,幼儿接受水平及教学阶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和局部示范。

示范前对幼儿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模仿。

2、练习法:是指幼儿亲身参加到舞蹈艺术创编活动中来的一种
基本方法,它是幼儿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径。

在教师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基本动作、难点动作、分乐句和完整串排练习方法。

在幼儿练习、掌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单独练习方法。

(二)学法教学中,根据大班幼儿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生活为源头,创设了多种感受、表现的形式和渠道,让幼儿自主探究与学习,发展自己的综合潜能。

借助木鼓,音乐、课件等手段,引导幼儿参与、模仿、表演,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主动学习。

六、说活动流程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尝试,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的动起来、跳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活动导入把孩子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让幼儿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学习。

所以我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音乐声中,带幼儿跳着基本的佤族舞步进入佤族村寨(活动室)这样的形式导入课题。

(二)、教师示范,幼儿学习基本动作⑴、首先请幼儿欣赏活动室里摆放的小型木鼓。

这里我采用的是启发提问法,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的想象。

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
儿将看到的、想到的具体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或动作表现出来。

之后我用简洁的语言,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教师演示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讲清跳木鼓舞的要求:敲的时候注意握着鼓槌的中间,不能伤到旁边的小朋友;二是在敲木鼓的过程中可加上双膝弹动;三是在起始部分添加欢呼声喔呵|喔呵|表示欢庆,最后结束时添加喔呵,动作均为双手持鼓槌两侧上举。

教师喊口令,练习两次。

这个环节我根据木鼓典型敲打法的难易,大班幼儿接受水平及教学阶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法。

示范前我对幼儿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模仿,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3)、请幼儿取出鼓槌,站到木鼓前跟着老师学习敲木鼓。

(4)、请幼儿六人一组自由组合,分组练习。

(5)、鼓励幼儿进行新的创编,给予幼儿牛头贴画奖励,带领幼儿一起尝试表演。

这个环节我用的是有针性的别指导法,运用这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从动作美感,自主创编、大胆表现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请他个别示范,达到以强带弱、互相学习的目的;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我从动作规范、完整连贯等方面给于个别指导,缩小了全班幼儿学习舞蹈的水平差距,增强幼儿对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对本次活动的难点准确的进行敲打并有所创新得于突破。

(6)、最后播放《敲木鼓》音乐,师幼共同表演木鼓舞:幼儿带着喜悦的心情,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添加一些表现激情的动作
敲木鼓,教师在幼儿的鼓点声中跳起木鼓舞中女角的舞蹈动作,进一步丰富幼儿对木鼓舞的艺术认知。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几个舞蹈片段。

七、说拓展延伸将小型木鼓、鼓槌和相关道具投放在活动区角阿瓦部落,鼓励幼儿尝试木鼓的其他玩法。

幼儿的兴趣未尽,这样的设计可以引领幼儿继续学习佤族木鼓舞,为新的艺术活动生成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

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