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化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

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

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1.1主题表达《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外国爱情观

外国爱情观

外国爱情观
在外国,爱情观念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首先,对于异性交往,外国人更加开放和自由,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过于拘谨。

他们常常在酒吧、派对等场合结识异性,并且迅速建立起浪漫关系。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传统价值观,认为异性交往应该慢慢发展,需要时间和耐心。

其次,外国人对于婚姻的看法也与中国不同。

许多外国人并不将婚姻看作是必须要追求的事情,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而中国人则普遍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最后,外国人对于爱情的忠诚度也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强烈。

他们对于婚姻的忠诚度低,离婚率也较高。

而中国人则认为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应该对伴侣忠诚负责。

总之,外国人的爱情观念更加开放和自由,而中国人则更加传统和保守。

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爱情观念,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 1 -。

东西方爱情观

东西方爱情观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浙江理工大学王彬彬 Q10600132爱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神圣的精神平台。

每一个人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从她身旁走过。

爱情,或者说是一个魔术师,只要哪里出现了爱情之花,哪里就是一幅春气盎然的无边无际的田野图,自由、舒畅。

爱也让人迷糊,迷糊的不知方向,她存在,却又消隐着,提着看不见的细线,操纵着一对对迷失在爱情里的人。

但是如果说爱是一个缘的,那么份就爱情的最终归属。

一个完美的爱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残缺的爱才是完美的。

虽然爱都来自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里,但是一旦开放进了表面,那必然开始了一个面目的像变。

正因为如此,中西方的爱情观便出现了差别。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1:爱情在中西方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比如柏拉图把“爱”看作是对美的憧憬,提出了“精神之爱”;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希伯莱——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概念是“神爱”;中世纪骑士文化张扬“骑士文化”等等,爱情在西方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人的神,是不可侵犯的。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是低微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次位系统。

但是从古代的诗歌比如《诗经。

国风》,也有对爱的大量描写,只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心中的爱情被一直压抑着。

虽然在其中也出现大量突破封建理念的爱情事例出现,但是真正的改变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

2: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

爱情不管在任何国界,都是存在局限性的,即使是西方那么崇敬爱情的地方,也少不了宗教的束缚。

但是如果与中方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微乎其微的。

西方的人们更容易为了爱情摆脱社会的一切束缚,在特洛伊战争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历代史中都没有出现为了爱情,敢放弃爱情的皇帝,虽然在唐朝出现了一个桥段,但是却被朝中大臣们死死的压制下去了,杨贵妃也上吊自杀了。

在中国,个人是出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作用。

并且大量的“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礼教,实际上已经扼杀了妇女的爱情。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西方爱情观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核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西方的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认为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爱情观更强调家庭、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爱情应该与家庭、社会和传统相符合。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爱情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因此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和物质性,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例如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爱情观在表达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爱情观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中国爱情观更注重家庭、社会和传统,强调爱情的社会责任和物质基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之比较小时候爱情就是灰姑娘穿上水晶鞋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长大后爱情是等我头发都变白了,牙齿都掉了,那个他还愿意牵着我的手陪着我去看夕阳。

一直很喜欢西方作品中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自由的,神圣的,更是直达灵魂的,不像中国式的围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束缚,很多人想出城,但又有许多人急着进城。

在爱情相遇之初,中国人用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感情,让感情融化在生活之中,表达于眼神交流,内敛,深沉,于是中国更容易产生日久生情。

西方人则更喜欢用直白的语言,具体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开放,自由,于是西方更容易产生一见钟情。

拜伦在《雅典的的少女》这样写道:“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如此直白的爱意表白或许也只能在西方的文化作品中看到。

在爱情维持之时,中国人的爱情与家庭密切相关。

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家庭在爱情婚姻中占了重要的比例。

从我国著名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蝶的悲剧,还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被拆分的爱与恨,他们的爱情都受着家庭的阻挠。

中国传统注重孝道,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任何追求自我爱情的人都会受到指责,中学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为了尽孝,听从母亲大人修其爱妻,结果闹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东南飞,是为了心爱的人,五里一徘徊,徘徊的是不尽的思念。

相比之下,正直文艺复兴时期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却恰恰相反,他们才是自由婚恋的忠实追随者。

虽然他们两家是世仇,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依然义无反顾地相爱。

那种不顾一切地爱恋,让他们祈求神父的帮助,希望最后可以成眷属,这一点很像中国的梁祝。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记得很清楚的是在《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的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结婚你不是嫁给某一个人,而是嫁给了这个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爱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感体验,然而,东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看法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并探讨如何实现两种观念的融合。

一、东方爱情观念的特点东方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东方人对于爱情的看法。

在东方社会中,传统的婚姻观念是以排它性和依从性为基础的。

爱情在东方社会中普遍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

传统的东方爱情观念强调忍让和奉献,注重个人的需求和欲望。

二、西方爱情观念的特点相对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于爱情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方爱情观念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情感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且强调自主性和平等性。

西方人普遍认为,爱情是一种自由选择和享受,而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三、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观念差异:东方文化中,婚姻往往是家族和社会的联姻,注重家族的利益。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加强调个人的感情和幸福。

2. 爱情表达方式差异:在东方文化中,爱情被认为是隐私的一部分,人们往往不愿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言语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并且更加注重个人隐私。

3. 角色和权力的平等差异:传统的东方社会中,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决策能力,而女性则更多地扮演从属的角色。

而在西方社会中,男女在爱情中的角色和权力更加平等。

四、东西方爱情观念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爱情观念也在逐渐融合。

以下是一些促进融合的途径:1. 理解和尊重:东方和西方人应该努力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观念,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2. 对话和交流:通过开放的对话和交流,东方和西方人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爱情观念,达成共识。

3. 接受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爱情观念也会随之变化。

东西方人应该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并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寻找平衡。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爱情观的差异

西方维持爱情的方式
• 西方人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 来的束缚。法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浪漫的民族。 在法国,有很大比例的长期同居的男女是没有结 婚的。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波伏娃一生相爱。 但并终生没有结婚。两方人的爱情很热烈,可是 想断的时候也很十脆。西方人有个人主义的传统。 注重保护维持自己的独立性。因此结婚要进行财 产独立的公证,夫妻双方都有收入的,一起在外 进餐时,有可能各自付费。而在精神上,往人格 七.在理想追求上的独立,他们更是非常珍惜并 努力保护。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家庭。很多 西方的男人在结婚后.无论怎么忙都要腾出时间 来跟家人去郊游,跟孩于玩耍。维持自身的个人 独市和蕈视家庭婚姻并小相互矛盾。
——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
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 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 凭这些定情的鲜花, 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 拜伦《雅典的少女》
中国人对爱情的表达——内敛含蓄
西方人眼中的爱情
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 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 的天堂,称之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 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 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 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 话来说,一次真心的爱情,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 使人有脱胎换骨之感。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 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 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 是此证。 ­
中西爱情观的差异
刘燕荣 2011212137
• 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 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 高目的。这种观点固然过分,但也从 另一面说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当今 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 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 观的痕迹。将中西方爱情观作一番比 较,应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味的事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这种肤浅的“男性乌托邦”,当然是封建社会男性梦寐以求的,就是现代社会亦有不少男性有复活旧梦的向往。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文化可能体现在生活中,但文化也一定隐藏在语言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自然就会有这个语言体系所构建的价值观。

而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被培养的人也会反过来去维护培养他的文化环境。

所以关于中西文化里人们对于爱情的差异理解,必然是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关,今天我要从语言这方面去分析这种差异的众多原因之一西方人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ILOVEYOU,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爱你,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思维逻辑是我在主动在选择,寻找一个我爱的人,因为要自我实现,自我的地位就被不断提高,所谓爱情必须是我爱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自我在爱情中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凡是我爱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西方的爱情观必然是从自我出发去寻找自己爱的人,然后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于是有这样一首短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要了解后两句就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设计一个人的,以及西方人嘴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下次一起讨论。

总是不是我们以为为所欲为。

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因为对方的一些特征让自己去爱上对方,当然自己的特点也会让对方去爱上自己。

爱情的出发点是因为对方本身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让对方变得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区分人们就避免陷入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因为爱而不得的大部分人只是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人的完整性。

于是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的差异主要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西方人认为自我具有独立意义,于是爱情一定是从自己出发。

然后去寻找自已所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情也不用非要构成一个家庭,因为就算一些时刻特别喜欢,但是下一时刻可能心思会发生变化就不喜欢了,毕竟人心是经常变化的。

而中国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关系,于是爱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会完整,一个人在那里不停说我爱谁谁,爱得有多深,大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1、结婚目的的差异2、择偶标准的差异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1、民族文化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3、求变还是求稳结束语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

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前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

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

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

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

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摘要: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件神圣的事,每一个人在面对爱情时,都应该抱着敬仰的心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爱情,均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与尊重。

本文分别从地位差异以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两个方面入手,针对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展开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形成原因,就如何看待中西方爱情观差异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观;社会结构前言:爱情在一个人内心里也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

中国人的爱情比较单调,而西方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并且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综合分析来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位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爱情在人们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国家重视爱情,普遍认为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

比如:柏拉图将“爱情”看作是对美的追求与憧憬,并且提出了“精神之爱”这一理念,进一步证实了西方国家人们对于爱情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而希伯莱认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于“神爱”的尊重与敬仰。

达到中世纪之后,骑士精神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

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来看,爱情在西方国家人,可以说是人们心中的神,是不容侵犯的。

对比分析,在中国,爱情的地位一直很低,甚至可以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微时期。

相关学者认为,爱情在国人的情感系统中被划分到次位系统。

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爱情观仍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从《诗经·国风》等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

第二,表达方式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其中爱情表达方式的另一主要差异。

在西方国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在希腊民主制这一基础上,同时普遍受到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文化模式下,主张爱情至上,因此直接决定了西方的爱情观,即:开放、直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
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这种肤浅的“男性乌托邦”,当然是封建社会男性梦寐以求的,就是现代社会亦有不少男性有复活旧梦的向往。

信仰的迷失,其道德平台也跟着失衡,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当代女性主义者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

”受传统封建理学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女性独立意识模糊,对男性的依赖心理依然不减,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正是现代版爱情悲剧的典型,蒋雯丽扮演的女主角,由于身体缺陷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在家休养。

生病中的人,神经异常脆弱、异常敏感,依赖心理特强。

每天只能独自一人在家虚度光阴,唯一的期盼就是丈夫早点回家陪自己,久而久之,对丈夫养成一种病态的依赖心理。

丈夫的才华横溢在她眼里不再是优点,而是致命点,是吸引其他异性的致命点,信任的平台渐渐出现重心失衡现象,总疑心丈夫出轨,搞外遇。

丈夫理解妻子的病患中的心情,一度容忍了下来,不想妻子变本加厉,闹得满城风雨,神经兮兮,最后致使丈夫身心俱疲,不得不提出离婚.这部电视剧值得众多女性深省:生理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独立意识,可怕的是畸型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为该剧的男主人公的宽容大度深感钦佩及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论断。

因为,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爱情需要不断变化,而婚姻却寻求稳固不变,将两种自相矛盾的东西拴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导致冲突,而冲突的受害人自然就是人类本身了。

在西方,人们没有受到什么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所以,一段婚姻没有了爱情,就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因为种种的原因,婚姻即使没有了爱情,可还能继续存在,因为维持婚姻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亲情,比如责任,比如道德,比如家族的观念等等,这本是很可贵的东西,甚至是可以推广的西方世界的一种维持并发展婚姻的思想体系,可中国人却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这一套并不好,认为西方人所说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才是正确的,所以,中国人也困惑了,一些家庭也算幸福的男人和女人都困惑了,没有了爱,我们还算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