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
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
化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
1.1主题表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1.2语言表达
在语言表达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采用的典型西方语言表达特色,热情而直白。在舞会结束之后,罗密欧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顾不得危险,径自来到心上人家的花园里,看到朱丽叶的侧影之后,吟诵出了那段著名的台词:“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而朱丽叶坐在窗口也抒发了自己对罗密欧的感情:“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姓凯普莱特了。”之后两人互诉衷肠,彼此明白了各自的心意,更进一步地升华了感情。由此观之,西方人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爱意,用具体行动来表达感情。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甚至异常狂热、不顾一切。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显然,罗密欧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而中国人则相反,中国人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感情化在生活中,表达于眼神的交流中。在《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这段颇为出名的唱词是描写春光的,但却字字渗透着句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怀春之情。在《牡丹亭》中始终是找不到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直接的表白,那样激情澎湃的话语,找不到那种赤裸裸萌生的爱意。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来表达心意,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
1.3婚恋观
西方向来崇尚自由民主,罗密欧和朱丽叶正是这种自由婚恋的忠实追随者。所以,虽然他们两家是世仇,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依然义无反顾地相爱。那种不顾一切地爱恋,让他们祈求神父的帮助,希望最后可以成眷属,但是却已悲剧结束。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样的故事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中国的传统就是“门当户对”,所以尽管柳梦梅和杜丽娘有情,尽管他们之间经历了人鬼恋,但仍被视为异端。所以汤显祖之后还写了杜丽娘还魂,柳梦梅高中,最后由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间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的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中国式的爱情关键在于婚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够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所接受。但如果没能成婚,或者一方已经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也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1社会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写作时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从故事文本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亚想要表达的那种反抗和叛逆精神。“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在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著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着,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强烈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中心思想--以“人物”为中心。这是一部,将“普通人物”的情感完全放置到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事例。表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在16世纪末期的强大涌动。
但是《牡丹亭》的写作时期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明朝末年。虽然反映的也是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但并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直接。《牡丹亭》的主题隐藏在文字背后。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中国古代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不鼓励男女自由见面、交往和恋爱,且女子地位低下,比男子更不自由,因此男女在追求恋爱的时候顾虑多,压力大,自由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婚姻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力和条件。而西方男女交往相对自由得多,社会尊重自由恋爱,家庭干涉相对较小。
2.2人物性格
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人的不同性格。西方人热情、奔放、坚决、毫不妥协。这种独立的人格是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不断反抗。所以,朱丽叶为了跟罗密欧在一起,请求神父帮忙欺瞒父母,成全有情人。他们抛弃所有地相爱,明明知道两家是宿仇,但依然执着。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人所缺乏的。虽然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悲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梁山伯和祝英台并没有如此决绝的反抗。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虽然与一般的世俗女子不一样,她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但汤显祖在最后仍然给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这场爱情故事符合大众的要求和审美。才子佳人的幸福结局,同时也减少了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悲剧带来的震撼。20世纪的中国在政府高压的统治下,在程朱理学的束缚下,造就久了大批的顺民、忠臣、孝子。而缺乏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人。
三、比较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