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本人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来探讨中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

文教研究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杨佳颖(辽东学院,118001)摘要: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性是基于中西方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内敛含蓄的,而西方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是开放热烈的。

因此,中国的爱情观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化构成上是最底层的,也羞于将情感表达出来。

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往往是以繁衍后嗣为基础的,婚姻往往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爱情与家庭可以分开来看。

而西方则秉持真爱至上的爱情观,喜欢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婚姻与爱情相辅相成。

关键词:态度;时效;表达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爱情表达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情感的内敛,无论女性或是男性,若将爱意直白地表达出来,总会 被社会舆论所判定为浪荡一派。

因此总是会将感情化在生活中,融进眼神里。

而才子佳人们,也喜欢用诗篇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温庭筠的《南诗子词二首》:“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中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

在中国古代,总是习惯用各种各样的物象来寄托 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而在夫妻生活中,表达爱意也并不会通过言语,而是以实际行动。

例如张敞为妻子画眉,以及孟光的举案齐眉,都是将爱意融进生活的日常点滴里。

而西方文化则讲究直率地表达感情,对于真爱若不勇敢追求则会被视为懦夫,为自己所不耻。

因此总是会将情感明确地表达出来,用行动与语言相结合,勇敢的追求真爱。

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所说:“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的合拍又和谐。

”以及拜伦的《典雅的少女》:“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无一不是用热烈的语言来表达炙热的感情。

二、对爱情维持的差异中国的感情是爱情与家庭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与亲情相融合,而子嗣则是夫妻感情维系的重要纽带。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3对 性 的 看 法 .
姻 而轻 视 恋 爱 。” 爱 情 在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文 化 结 构 中 的 地 位 很 低 , 认 被
为 是 次 要 的 。 由 于 深 受 儒 家 政 治 伦 理 思 想 的 影 响 , 国 中
传 统 文 化 中 爱 情 的 功 能 被 单 一 化 , 仅 起 繁 衍 后 代 的 作 仅 用 。 情 和 婚 姻 建 立 在 “ 母 之 命 , 妁 之 言 ” , 的 性 爱 父 媒 上 目
关键 : 西方传 统 爱 情观 中 不 同之 处 原 因
西 方 人 表 现 在 爱 情 观 上 就 是 “ 究 ” 态 . 征 是 爱 探 心 特 独立 自由 , 欢 探 究 新奇 , 于 冒 险进 取 。男 女在 择 偶 上 喜 乐
不 管 年 龄 大 小 、 貌 美 丑 , 管 是 否 已婚 , 要 能 达 到 探 相 不 只 究 上 的满 足 , 切 都 无所 顾 忌 。 且 西 方 人觉 得 恋爱 是 自 一 而
功的。
文 学 作 品 中得 到 了反 映 。 方 人 重 视 恋 爱 , 国 人 重 视 婚 西 中
姻 而 轻 视 恋 爱 . 背 后 有 深 刻 的 原 因 , 民 族 文 化 、 族 其 如 民
性 格 、 会 开 放 程 度 等 的 迥 然 不 同 。中 国 的 传 统 爱 情 观 已 社 经 逐 渐 落伍僵 化 , 代 要 求 结合 中 西爱 情观 的 可取 成 分 , 时 形 成 一种 健 康 向上 、 极 有 为 的爱 情观 。 积
己的事 。 应 受 过 多 约束 。 不
中 西 方 有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这 影 响 到 社 会 的 方 方 2爱 情 的 表 达 方 式 .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

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差异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文化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东方和西方爱情文化的差异,包括婚姻观念、相亲文化、表达方式以及性别角色等方面。

首先,东方和西方对待婚姻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的重要基石,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家庭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往往比个人的感情更为重要。

因此,东方人更倾向于以婚姻为目标,追求结婚和组建家庭。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感。

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人的感情为导向,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

他们更强调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而不是被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所束缚。

其次,东方和西方的相亲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相亲是一种传统的婚姻方式。

父母往往会为子女安排相亲,以寻找合适的对象。

相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与自己家庭背景相符合的伴侣,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的感情。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倾向于自由恋爱。

人们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感觉和选择,而不是家庭的安排。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相互吸引,而不是家庭的背景和条件。

第三,东方和西方的爱情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加含蓄和保守。

他们不习惯公开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行动和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送礼物、照顾对方的家庭和生活等。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开放和直接。

人们习惯于公开表达爱意,通过言语和身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更注重直接的沟通和表达,以及公开展示自己的爱意。

最后,东方和西方的性别角色在爱情中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男性往往扮演着家庭的经济支柱和责任人的角色。

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男女平等。

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扮演着更加平等的角色,分享家庭和责任。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

综上所述,东方和西方的爱情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

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朱晶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这⾸诗直接说明了爱情在⼈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甚者则以对爱情的追求为⼈⽣的最⾼⽬的,这表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由于传统⽂化的不同,中西爱情观存在着较⼤的差异。

但在当前中西⽂化兼容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爱情观,既受西⽅⽂化爱情观的影响,⼜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关键词:中国西⽅⽂化差异爱情观⼀、历史上中西爱情观的⽐较(⼀)中国的爱情观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在家从⽗,出嫁从夫,⽼来从⼦”。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母之命,媒妁之⾔,严格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的约束了⼈们对爱情的追求,如果男⼥双⽅⾃由结合,就是被世⼈认定为私定终⾝,通常都是也悲情为结局的。

⼀般的婚姻多由家长请媒婆进⾏说媒,讲清双⽅条件,双⽅⽗母同意,写下婚期,送上聘礼,基本上就算定了下来。

还有⼀种就是由皇帝进⾏赐婚,皇帝直接下达命令,不管任何⼈的意见,直接下达旨意,谁娶谁,谁嫁谁,不可违背,否则就是抗旨不遵,会被灭族的。

另外,还有⼀种就是指腹为婚,孩⼦还没出⽣,就指明,如男孩就为结义兄弟,⼀男⼀⼥就结定终⾝。

这⼏种⽅式,男⼥双⽅连见⾯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受低级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许多美好的⾃由爱情总是被⽆情的拆散,例如:梁⼭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爱情⾄今使⼈赞不绝⼝,更是为后⼈留下经典的梁祝曲。

还有不少⼥⼈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强迫进⾏政治联姻,这拆散了⽆数彼此恩爱的情侣,例如范蠡和西施就是政治的替代品,“昭君出塞”也讲述了牺牲⼥⼦爱情换取政治的事件。

(⼆)西⽅的爱情观与古代中国有类似的地⽅就是,古代西⽅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常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但不同的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相对的⼤胆和⾃由得多。

他们在选择⾃⼰未来⼀半时,个⼈有相对的⾃由。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西方爱情观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核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西方的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认为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爱情观更强调家庭、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爱情应该与家庭、社会和传统相符合。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爱情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因此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和物质性,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例如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爱情观在表达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爱情观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中国爱情观更注重家庭、社会和传统,强调爱情的社会责任和物质基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文化差异东西方对比

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文化差异东西方对比

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文化差异东西方对比在当代社会中,婚姻观念的多样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尤其是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往往受到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年轻人婚姻观念在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婚前恋爱观念在西方社会,年轻人普遍持有“爱情至上”的观念。

他们更注重婚姻的浪漫与自由选择。

恋爱期间,他们会进行更多的社交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伴侣的优点和缺点。

而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婚姻往往是家庭的大事,重点在于考虑双方家庭的背景和社会地位。

因此,婚姻并不是完全基于个人的爱情,而更多地是基于家庭的和谐。

二、婚姻对象选择标准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意愿和感情是选择婚姻对象的主要标准。

西方年轻人更强调婚姻对象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

而在东方文化中,年轻人会受到家庭对婚姻对象的期望和推荐的影响。

重要的考虑因素包括对方家庭的背景与社会地位,有时候甚至还会涉及经济条件。

三、婚姻的目的与期望在西方文化中,婚姻往往被视为个人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之一。

婚姻伴侣往往被认为是生活中的伴侣和朋友,他们一起共同追求幸福和理想的生活。

而在东方文化中,婚姻往往除了个人幸福外,还有延续家族血脉和家族要义的重要性。

夫妻关系更多地是建立在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强调孝道和传承家族价值观。

四、对婚姻的责任与义务在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婚姻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婚姻被视为两个家庭的结合,夫妻双方需要承担起家庭负担,关心照顾双方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则更加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夫妻双方更多地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五、婚姻观念的演变与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东方文化中,年轻一代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接受度相对较低,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一些年轻人也开始更加注重家庭责任和传统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下年轻人对待婚姻的观念存在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化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

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

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1.1主题表达《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

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与融合爱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感体验,然而,东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看法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并探讨如何实现两种观念的融合。

一、东方爱情观念的特点东方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东方人对于爱情的看法。

在东方社会中,传统的婚姻观念是以排它性和依从性为基础的。

爱情在东方社会中普遍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

传统的东方爱情观念强调忍让和奉献,注重个人的需求和欲望。

二、西方爱情观念的特点相对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于爱情有着不同的看法。

西方爱情观念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情感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而且强调自主性和平等性。

西方人普遍认为,爱情是一种自由选择和享受,而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三、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东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观念差异:东方文化中,婚姻往往是家族和社会的联姻,注重家族的利益。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加强调个人的感情和幸福。

2. 爱情表达方式差异:在东方文化中,爱情被认为是隐私的一部分,人们往往不愿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言语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并且更加注重个人隐私。

3. 角色和权力的平等差异:传统的东方社会中,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决策能力,而女性则更多地扮演从属的角色。

而在西方社会中,男女在爱情中的角色和权力更加平等。

四、东西方爱情观念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爱情观念也在逐渐融合。

以下是一些促进融合的途径:1. 理解和尊重:东方和西方人应该努力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观念,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2. 对话和交流:通过开放的对话和交流,东方和西方人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爱情观念,达成共识。

3. 接受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爱情观念也会随之变化。

东西方人应该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并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寻找平衡。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

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

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

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

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

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恋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恋观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业院(系):文学院专业班级:英语1002班姓名:王成栋学号:1011102062011 年12 月23 日浅谈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先从电影《花样年华》谈起,《花样年华》是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第七部作品,该作品曾在多个国际电影上获奖,并在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最美爱情片之一。

影片中,身处遥远的异国的周慕云仍无法忘记过去与苏丽珍之间的种种。

如果当天她真的答应跟他走,他们现在会不会在一起?爱情在千百年来一直是世界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话题,不过由于东西方在自然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东西方个人的婚恋观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电影尤其是爱情电影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从“梁祝”“天仙配”到“云水谣”“山楂树之恋”;从“傲慢与偏见”“美女与野兽”、到“泰坦尼克”“云中漫步”。

尤其是电影《英国病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如果《花样年华》是由安东尼明格拉(英国著名导演)执导,相信定会是不同的结局。

在由陈坤、李冰冰主演的爱情电影《云水谣》中,当秋水说出“我什么也给不了你”这句话时碧云只是说:“我等你回来。

”而碧云的等待也仅仅是因为这份爱情。

云与水的隔绝,使这场原本幸福的爱情成为了鱼与飞鸟的苦恋。

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大陆,两人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任时世变迁,任岁月流逝,依然坚定地、平静地遵守着自己的爱情诺言,默默地承受着青春的流逝,永远地用一个最美好的回忆支撑自己。

《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与自己的俞秀莲相知几十年,至死才拥抱在一起;《山楂树之恋中》的最后,老三留的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从这些我们看出东方人的爱情观是含蓄、内敛、羞涩、隐晦,爱也是爱,不爱也是爱,总是徘徊在愁苦与爱恋中,最终因为自身的各种原因很多爱情变成了悲剧的化身。

而西方人的爱情观比较直白、开放、张扬、透明,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就像《云中漫步》中,保罗得知妻子同样有外遇时毅然决然的离了婚返回葡萄园与维多利亚永远生活在了一起;《英国病人》中,艾马叔为救一个自己深爱的已婚女人嘉芙莲而将自己绘制的地图交给纳粹德国;《泰坦尼克》中,罗斯不想嫁给自己的未婚夫而和幸运杰克在一起,而杰克也并为因罗斯的贵族身份而有所顾忌,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文化可能体现在生活中,但文化也一定隐藏在语言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自然就会有这个语言体系所构建的价值观。

而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被培养的人也会反过来去维护培养他的文化环境。

所以关于中西文化里人们对于爱情的差异理解,必然是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关,今天我要从语言这方面去分析这种差异的众多原因之一西方人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ILOVEYOU,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爱你,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思维逻辑是我在主动在选择,寻找一个我爱的人,因为要自我实现,自我的地位就被不断提高,所谓爱情必须是我爱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自我在爱情中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凡是我爱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西方的爱情观必然是从自我出发去寻找自己爱的人,然后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于是有这样一首短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要了解后两句就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设计一个人的,以及西方人嘴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下次一起讨论。

总是不是我们以为为所欲为。

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因为对方的一些特征让自己去爱上对方,当然自己的特点也会让对方去爱上自己。

爱情的出发点是因为对方本身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让对方变得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区分人们就避免陷入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因为爱而不得的大部分人只是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人的完整性。

于是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的差异主要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西方人认为自我具有独立意义,于是爱情一定是从自己出发。

然后去寻找自已所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情也不用非要构成一个家庭,因为就算一些时刻特别喜欢,但是下一时刻可能心思会发生变化就不喜欢了,毕竟人心是经常变化的。

而中国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关系,于是爱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会完整,一个人在那里不停说我爱谁谁,爱得有多深,大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婚姻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论文提纲前言一、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2、西方的爱情婚姻观二、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表现1、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2、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3、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4、追求爱情的自由度三、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表现1、结婚目的的差异2、择偶标准的差异3、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四、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的根源1、民族文化2、社会开放程度与女子地位3、求变还是求稳结束语浅谈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差异摘要: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对爱情的的态度,维持时间,和追求爱情的自由度阐述中西方爱观差异的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针对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以及夫妻关系的差异表现进行中西方婚姻观分析。

借鉴西方婚姻爱情观中的积极成分,最后形成一套适合当代中国自身的新型婚姻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婚姻观前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爱情观也是文化的部分,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从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婚姻观的差异1、中国的爱情婚姻观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颂爱情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

有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其君子好逑”之绝唱,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传说。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的中国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算是私订终身。

许多夫妻在结合以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勿说双方之间有爱情了。

结婚后,有幸的话,夫妻情投意合,感情日积月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如果不幸,夫妻二人只是同住在一间屋子里共同生活的人而已。

家境较为宽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几房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或黯然神伤。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摘要: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件神圣的事,每一个人在面对爱情时,都应该抱着敬仰的心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爱情,均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与尊重。

本文分别从地位差异以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两个方面入手,针对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展开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形成原因,就如何看待中西方爱情观差异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观;社会结构前言:爱情在一个人内心里也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

中国人的爱情比较单调,而西方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并且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综合分析来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位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爱情在人们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国家重视爱情,普遍认为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

比如:柏拉图将“爱情”看作是对美的追求与憧憬,并且提出了“精神之爱”这一理念,进一步证实了西方国家人们对于爱情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而希伯莱认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于“神爱”的尊重与敬仰。

达到中世纪之后,骑士精神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

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来看,爱情在西方国家人,可以说是人们心中的神,是不容侵犯的。

对比分析,在中国,爱情的地位一直很低,甚至可以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微时期。

相关学者认为,爱情在国人的情感系统中被划分到次位系统。

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爱情观仍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从《诗经·国风》等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

第二,表达方式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其中爱情表达方式的另一主要差异。

在西方国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在希腊民主制这一基础上,同时普遍受到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文化模式下,主张爱情至上,因此直接决定了西方的爱情观,即:开放、直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
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

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

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
1.1主题表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1.2语言表达
在语言表达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采用的典型西方语言表达特色,热情而直白。

在舞会结束之后,罗密欧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顾不得危险,径自来到心上人家的花园里,看到朱丽叶的侧影之后,吟诵出了那段著名的台词:“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而朱丽叶坐在窗口也抒发了自己对罗密欧的感情:“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姓凯普莱特了。

”之后两人互诉衷肠,彼此明白了各自的心意,更进一步地升华了感情。

由此观之,西方人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爱意,用具体行动来表达感情。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甚至异常狂热、不顾一切。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经常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显然,罗密欧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而中国人则相反,中国人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感情化在生活中,表达于眼神的交流中。

在《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这段颇为出名的唱词是描写春光的,但却字字渗透着句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怀春之情。

在《牡丹亭》中始终是找不到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直接的表白,那样激情澎湃的话语,找不到那种赤裸裸萌生的爱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

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来表达心意,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

1.3婚恋观
西方向来崇尚自由民主,罗密欧和朱丽叶正是这种自由婚恋的忠实追随者。

所以,虽然他们两家是世仇,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依然义无反顾地相爱。

那种不顾一切地爱恋,让他们祈求神父的帮助,希望最后可以成眷属,但是却已悲剧结束。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

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

这样的故事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中国的传统就是“门当户对”,所以尽管柳梦梅和杜丽娘有情,尽管他们之间经历了人鬼恋,但仍被视为异端。

所以汤显祖之后还写了杜丽娘还魂,柳梦梅高中,最后由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间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的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中国式的爱情关键在于婚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够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但如果没能成婚,或者一方已经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也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1社会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写作时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

从故事文本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亚想要表达的那种反抗和叛逆精神。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在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著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

……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

”--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着,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

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强烈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中心思想--以“人物”为中心。

这是一部,将“普通人物”的情感完全放置到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事例。

表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在16世纪末期的强大涌动。

但是《牡丹亭》的写作时期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明朝末年。

虽然反映的也是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但并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直接。

《牡丹亭》的主题隐藏在文字背后。

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中国古代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不鼓励男女自由见面、交往和恋爱,且女子地位低下,比男子更不自由,因此男女在追求恋爱的时候顾虑多,压力大,自由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婚姻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力和条件。

而西方男女交往相对自由得多,社会尊重自由恋爱,家庭干涉相对较小。

2.2人物性格
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人的不同性格。

西方人热情、奔放、坚决、毫不妥协。

这种独立的人格是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不断反抗。

所以,朱丽叶为了跟罗密欧在一起,请求神父帮忙欺瞒父母,成全有情人。

他们抛弃所有地相爱,明明知道两家是宿仇,但依然执着。

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人所缺乏的。

虽然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悲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梁山伯和祝英台并没有如此决绝的反抗。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虽然与一般的世俗女子不一样,她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

但汤显祖在最后仍然给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这场爱情故事符合大众的要求和审美。

才子佳人的幸福结局,同时也减少了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悲剧带来的震撼。

20世纪的中国在政府高压的统治下,在程朱理学的束缚下,造就久了大批的顺民、忠臣、孝子。

而缺乏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人。

三、比较结果分析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是不同土壤孕育的结果。

中国人的含蓄委婉,西方人的直接热情,都不影响爱情的真挚。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文化的不同,有人物性格的使然等。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西方的爱情观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性。

中国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爱情观,追求婚姻自由和解放。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都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无论何时追求爱情永不止步,所以一种健康积极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敏仪《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价值系统分析对比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M]广东《读与写杂志》第六期 2009
[2]陈欣《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M]浙江《文教资料》第一期 2010
[3]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汉英对照)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