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与裁判
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裁决机制

一,法律适用冲突的概念及其特点。
1、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冲突,是指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过程中,发现对同一法律事实或关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文件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法院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就会产生不同的裁判结果。
这种法律适用的冲突,是由于立法本身的原因,或者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而导致的。
诚然,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由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法律规范之间应该具有统一性、相互联系性和协调性,但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法院审理案件时对法律规范的选择使用仍是难以避免的。
2、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冲突的特点表现在:首先,它是发生在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只能在其本国领土范围内行使。
依据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法律效力只能及于我国领土范围之内,而不及于我国领土范围之外。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70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适用本法。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其次,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冲突。
在行政法律规范的适用中,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又不尽相同,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也存在着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在这种法律冲突中,发现和适用法律冲突问题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而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冲突,则是人民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发现的法律冲突,由于人民法院的判决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解决法律适用的要求较之行政程序阶段中就更加严格和迫切。
再次,法律适用冲突发生的前提是各种法律文件,包括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授权立法文件等,对相同的事项有着不相一致的矛盾、抵触的规定。
正是由于这些规定,才给人民法院适用法律带来了的冲突的可能。
最后,适用冲突具有复杂性。
这主要是对法律适用冲突的表现来说的,从理论上说,法律适用冲突是不允许存在的,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冲突又是不可避免的。
二,法律适用冲突的类型由于法律适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应该存在的,也有不应该存在的。
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

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诉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就是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障公正性和合法性。
一、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定在行政诉讼中,事实认定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行政诉讼案件之所以会发生纠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事实认定上的不当。
因此,确立事实是行政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事实认定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对案件中的事实存有争议,需要经过法院审理查明、确认的审查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法院需要进行事实认定,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 证据的收集和审核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法院需要搜集、审查、认定相关证据,来判断事实的真实性。
例如,法院可以利用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手段来查明事实。
2. 程序推定法这是指法院可以根据已经确认的事实,然后推定出其他可能存在的事实。
例如,法院利用相关规则、程序等来推定未能得到证实的情况。
3. 反推法这是指法院可以通过推断法令或事实,推断出应有的事实。
例如,法院推断出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违法性如何等等。
二、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除了事实认定之外,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律适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恰当明确的法律适用,是行政诉讼判决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恰当适用法律,才能使行政诉讼案件的裁决合法、公正,这样才能够遵循审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
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律适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法律适用是基于事实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事实认定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是法律适用的前提。
在法律适用上,法院需要慎重对待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问题在法律适用时,要首先考虑行政机关是否符合规范,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否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2.制度问题在法律适用时,应当充分考虑相关制度,例如诉讼时效、管辖权、仲裁等制度问题。
3.特殊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中,例如国有资产处置、土地征用等,还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行政法 第二十八章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讲义第二十八章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第一节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念指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按照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法规或规章中的行政法规范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并作出相应裁判的活动。
二、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特征1、主体特定性2、司法监督性3、适用的多样性,依据的是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参照的行政规章和民诉法。
4、效力终局性第二节行政审判的依据一、行政审判依据的含义指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法律标准和尺度。
二、依据范围第五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三、行政审判依据的种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第三节行政审判的参照一、含义第五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的,以及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参照指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适用规章。
二、行政审判参照规章的原因P356三、具体规则P357四、规章在行政复议和审判中的地位差异行政规章在行政复议中是依据,行政规范在行政复议中是参照。
第四节行政审判处理法律规范冲突的规则行政审判中处理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规则指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行政法规范冲突时,为正确判断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选择应该适用的行政法规范解决行政争议所应遵守的法律规则。
一、层级冲突及其处理规则选择适用效力等级较高的行政法规范。
从行政诉讼案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从行政诉讼案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行政诉讼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涉及行政管理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请求司法机关依法予以裁判的一种诉讼形式。
行政诉讼案件一般是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争议,因此,在行政诉讼案件中,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会反映出来。
一、法律适用不清行政诉讼案件中,常见的问题是与案件相关法律规定的适用不清有关。
行政机关和法院在适用法律时,存在的问题是理解不深刻或对法律条款理解不一致。
这会导致行政行为被指称违法时,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出现争议,导致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困难和误解。
二、司法机关权利过大司法管辖权是法院对争议处理的最高权力,但司法权在行政诉讼中是否被合理使用却是有争议的。
由于行政诉讼需要解决具体的行政行为,因此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的司法权利也更有可能被滥用。
如果司法机关过于倾向对行政行为作出批判性评价,而没有足够的证据,这将导致对行政行为的缺乏保护,有可能降低行政效率,影响行政立法的意义。
三、行政机关存在不透明问题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的不透明常常会引发争议。
对大多数公众而言,行政决策过程是不透明的,而且无法访问。
例如在环保行政管理中,公民很难获得行政机关的信息。
这会导致行政管理的效果和公信度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感。
行政机关表示,不透明是为了保护商业机密和行政机关的稳定性。
不过,在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的不透明会使得裁判相对困难,裁决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
四、司法机关的独立性问题司法独立性是司法机关的重要特征。
独立的司法制度是一种保护公民权利的制度,能够避免行政机关滥用权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司法独立性仍面临很多挑战。
司法独立性与行政监管相互依存,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与行政监管的关系模糊是其一个潜在问题。
在行政诉讼中,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也会影响到诉讼的公正性。
由于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利益关系,司法机关的裁决结果也可能不公正。
司法机关的裁决结果,如果依赖于行政机关的意见,甚至是行政机关的指示,就很难保证公正。
我国行政诉讼裁判方式有哪些

我国⾏政诉讼裁判⽅式有哪些诉讼裁判⽅式是指⼈民法院对案件进⾏审理后所最终作出的法律决定,是司法的最终决定,具有终局性。
我国⾏政诉讼裁判⽅式有哪些?下⾯,店铺⼩编将针对上述问题做出详细解答,希望能够解开⼤家的疑惑,接下来⼤家就跟着⼩编⼀起来看看吧。
我国⾏政诉讼裁判⽅式有哪些根据⾏政诉讼法律条⽂的规定,⾏政诉讼作为⼀种诉讼形式,与民事诉讼、⾏政诉讼⼀样,有裁定和判决两种裁判⽅式。
所不同的是,裁定包括准予撤诉裁定和驳回起诉裁定,判决则分为维持、撤销、确认、履⾏、变更及驳回诉讼请求等⼏种。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政诉讼法第六⼗九条规定,⾏政⾏为证据确凿,适⽤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请被告履⾏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的,⼈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撤销判决⾏政诉讼法第七⼗条规定,⾏政⾏为有下列情形之⼀的,⼈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政⾏为:(⼀)主要证据不⾜的;(⼆)适⽤法律、法规错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职权的;(五)滥⽤职权的;(六)明显不当的。
⼈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政⾏为的,被告不得以同⼀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政⾏为基本相同的⾏政⾏为。
法院判决重做时,⾏政机关不得以同⼀事实理由作出与原⾏为相同的⾏为,除⾮主要事实理由发⽣变化;法院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撤销原⾏为的。
三、变更判决⾏政诉讼法第七⼗七条规定,⾏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政⾏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民法院判决变更,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
但利害关系⼈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
变更判决要注意两点:1、变更判决不得加重原告的义务或者减损原告的权益,但利害关系⼈同为原告,且诉讼请求相反的除外(如加害⼈、受害⼈同时起诉);2、法院不得直接判决除⾮在⾏政程序中未受处罚⼈。
四、确认判决(⼀)确认违法判决1、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政⾏为⾏政⾏为有下列情形之⼀的,⼈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政⾏为:(1)⾏政⾏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损害的;(2)⾏政⾏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实际影响的。
行政诉讼中的判决效力和生效时间

行政诉讼中的判决效力和生效时间行政诉讼是一种特殊的诉讼方式,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行政机关提起的一种诉讼,是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行政诉讼中,判决效力和生效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影响着行政诉讼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一、判决效力行政诉讼判决的效力是指行政法院判决产生的法律效力。
行政法院的判决有以下几种效力:1. 有限效力有限效力是指判决只在当前案件中具有法律效力,在其他案件中不具有法律效力。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行政法院作出的判决仅针对涉案行政行为的某一特定方面,不适用于其他同类行政行为的情况下。
2. 绝对效力绝对效力是指判决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不仅对涉案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且对其他同类行政行为也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情况。
3. 相对效力相对效力是指判决只对涉案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不对其他同类行政行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情况。
二、生效时间行政诉讼的生效时间是指判决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间。
一般来说,行政诉讼的生效时间与判决的效力有关。
1. 有限效力的判决对于有限效力的判决来说,一般生效时间是判决作出之日。
这种判决一般只对涉案双方有法律约束力,在判决作出之后,当事人应当履行判决结果。
2. 绝对效力和相对效力的判决对于绝对效力和相对效力的判决来说,生效时间则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来说,判决书上会注明判决生效之日。
但是,如果判决书上没有注明生效日期,则法律规定的生效日期为15日内。
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诉讼判决的生效与否对行政机关执行判决以及当事人申请执行判决都有重要影响。
如果判决已经生效,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促使行政机关履行判决结果。
如果判决尚未生效,则当事人需要等待判决生效后再申请执行。
结论在行政诉讼中,判决效力和生效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决定了判决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因此,在提起行政诉讼前,当事人应该对行政诉讼的效力和生效时间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十九章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裁判

(一)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的概念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 依据法律、法规, 序,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的规定对行政 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法律、 (二)法律、法规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适 用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 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 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 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 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 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 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参照适用规章 行政诉讼法》 53条规定 条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 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 审理行政案件,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 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 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 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 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 市和省、 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 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 布的规章。 布的规章。”
第十九章 行政诉讼的裁判
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与特征: (一)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诉讼判 决就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终结时, 决就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终结时,就 行政案件中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处理决定。 行政案件中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处理决定。 维持判决。 1.维持判决。持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具 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后, 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后,认为具体行政行为合 乎法律的规定,从而予以维持的判决。 乎法律的规定,从而予以维持的判决。 条件: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 条件: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 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复习笔记-第二十五章 行政诉讼程序、证据、法律适用与裁判【圣

第二十五章 行政诉讼程序、证据、法律适用与裁判一、行政诉讼程序1.起诉与受理(1)起诉起诉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要求法院启动行政诉讼程序的主张,是行政诉讼开始的前提条件。
①起诉的一般条件a.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b.有明确的被告。
c.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d.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②起诉的时间条件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分类:a.一般期限是指由《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适用于一般行政案件的起诉期限。
b.特别期限是指为《行政诉讼法》所认可,由其他单行法律所规定的起诉期限。
《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最长保护期限及特殊情况下的起诉期限作出了具体规定:a.行政机关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起诉期限的最长保护期。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没有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b.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时起诉期限的计算。
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
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c.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时起诉期限的计算。
第一,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没有对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期限作出规定的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60日届满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在紧急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时,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限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当事人可以立即起诉。
行政案件法律适用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行政案件的法律适用,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维护国家法律统一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
第三条审理行政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独立审判,公正司法,维护国家法律尊严。
第四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公开审判原则;(二)公正司法原则;(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四)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适用以下法律、法规:(一)宪法;(二)法律;(三)行政法规;(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五)部门规章;(六)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可以参照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和原则,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依法作出裁判。
第八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于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的事项,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按照上级人民法院的答复执行。
第二章法律适用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于失效的法律、法规,不得适用。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遵循以下法律适用顺序:(一)宪法;(二)法律;(三)行政法规;(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五)部门规章;(六)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于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处理:(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二)新法优于旧法;(三)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于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的,可以参照以下方法确定法律适用:(一)参照立法机关的立法解释;(二)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三)参照其他有权解释机关的解释;(四)参照国际惯例;(五)参照其他类似法律、法规的规定。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和结果规则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和结果规则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诉讼行为。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和结果规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将就此展开阐述。
一、法律适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是指诉讼中适用的具体法律规范。
根据我国法律,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法律适用原则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原则是指对行政行为争议应依据法律原则行使诉讼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诉讼行为之前存在的,而非诉讼行为所造成的结果。
2.适用法律优先原则在行政诉讼中,法律规范应优先适用,而行政机关规章应当适用法律规范的层次更高的规章。
这就是说,法律规范是首位的,行政机关规章是次要的。
3.法律的可操作性原则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规范应当具备操作性,即其要求比较明确,而不是精神抽象的。
这样才能使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依据,避免因法律适用上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引起的争议。
二、结果规则行政诉讼中的结果规则是指处理行政诉讼案件的结果要求和原则。
下面列出了我国行政诉讼中的结果规则:1.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处理行政诉讼案件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范,才能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充分合法地得到保护。
2.判决或裁定的具体形式行政诉讼中的结果规则要求判决或裁定的内容简明扼要,不得与事实抗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判决或裁定应是可执行的,且结果明确、稳定。
3.判决或裁定的时效行政诉讼中的结果规则还规定了判决或裁定的时效。
它要求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案件应当及时处理,以免因时间的拖延而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结论总的来说,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和结果规则包括了关于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以及对处理行政诉讼案件的结果要求。
它们的确切适用,有助于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公平和合法性。
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

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一、行政复议制度1、行政复议: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其他法定复议机关重新审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2、成熟原则(08、09):受指控的行政行为必须发生了事实上的而不是假定的影响,时间才算成熟。
穷尽原则(06):行政争议当事人必须在“穷尽”了行政机关的所有救济之后才被允许提起行政诉讼(司法审查)。
3、善意救济:又称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指行政行为的受害人向原行政机关提出,请求撤销或变更原行政行为。
层级救济:又称上级行政机关监督,是指行政行为的受害人向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救济的活动。
4、异议审查:当事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处分不服时,可以先向原处分机关提出,请求审查,这称为声明异议。
如果原机关认为请求有理由,则给予救济;如果认为请求没有理由,该请求可移送上级机关或其他有管辖权的机关进行再审查,这称为诉愿。
5、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复议机关平等、公正地对待复议各方当事人;查明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作出准确的定性。
6、公开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外,整个过程应当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
7、及时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尽快完成复议案件的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8、便民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行政复议程序中尽可能为行政复议当事人特别是申请人提供必要的便利,从而确保当事人参加行政复议目的的实现。
9、一级复议原则(07):行政机关的复议以一次为限,即行政争议经过行政复议机关一次审理并作出裁决之后,当事人不服的,不能再行提出复议申请,只能寻求别的救济途径(一般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0、书面审查原则:是指行政复议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的办法,即行政复议机关对行政复议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和被申请人提交的答辩,以及有关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和证据等书面材料进行非公开对质性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行政决定。
行政诉讼的司法解释和法律适用问题

行政诉讼的司法解释和法律适用问题行政诉讼的司法解释与法律适用问题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要求人民法院依法裁判的诉讼活动。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方式,其司法解释与法律适用问题备受关注。
一、司法解释问题1. 《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是我国当前行政诉讼制度的基本法律,它对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诉讼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法院审判行政案件的职权、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2.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了规范和解释,涉及了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诉讼程序和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问题。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3. 地方法院、高级法院司法解释在我国各级法院中,也有地方法院、高级法院对行政诉讼的司法解释进行规范和解释。
这些解释包括适用法律和有关程序等问题。
二、法律适用问题1. 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在行政诉讼中,关键问题就是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这涉及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标准和判断标准等问题。
在行政诉讼中,要求法院依法判决,必须明确标准和程序等问题。
2. 行政许可是否合法行政许可是行政行为的一种,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
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当的情况,如超越许可范围、滥用职权等,就会涉及到法律的适用问题。
3. 行政机关是否符合规定程序行政机关是否符合规定程序也是行政诉讼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行政诉讼中,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对于诉讼结果的正当性和公正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行政诉讼的司法解释与法律适用问题牵涉广泛,涉及面广,因此在行政诉讼中,要求法院依法审判,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进行政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浅析行政审判的法律适用

其中 e :( , … .,) ⅣW为人工 变量组成的 Ⅳ维列向量 11 1
4结 论 若能求 出模型 (n) i 的最优解 , 且最 优值 J为 0 则模型 ( ) 优解 , m 最
[] 3 万俊 , 邓蓉晖. 房地 产投资风 险控制初 探[ ] 学术交流 , 0 , J. 2 1 0
中部分向量 x 即为模 型(I的最优 解。就可 以满足在既定 收益 预期 的 I ) 前提下, 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 J , 1沈,春 谢教礼 基 于风险计量指标 的证券组合投资的数学模型 、 及其应周[ ] 中国管理科学, 0 。3 . J. 2 1( ) 0 [] 2 王顺江, 刘晓字. 险价值及 其在投资 组合 中的应用 [ ] 东北 风 J。
( . 3)
8 " 0 中图电子 商务 ● 2 1 0 0・ 5 1 3
【 关键词】 法律适用 依据
中圈分类号 :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缡号:0 9— 0 7 2 1 }5~ 2 1一 l D A 10 4 6 (0 0 0 0 3 O 行政审判的法律适用是指人 民法 院在审理具体行 政行为合 法性的 过程 中, 选择具体 的法律规 范适用 于特 定案件 事实 , 出裁 决 的过 程。 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行政审判的法律适用 问题也是行政法 的法 源问题。按 照法 的渊源的一般理论 , 从成文法 的角度 , 行政法 的渊源包括 : 宪法 , 法 律, 行政法规 , 行政规章 , 方性法 规 , 地 自治条 例和单行 条例 , 条约 和协 定, 法律解释 , 以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 行政诉讼法第 5 2条 、 5 第 3条明确规定 : 人 民法 院审理行 政案件 , “ 以法律和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规为依据 。地方性法规适用 于本行 政区域 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 “ 民法 院审理行 政案件 , ”人 参照国务 院部 、 根据 委 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 、 决定、 命令制定 、 发布的规章 以及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和省、 治 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 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 的较 大的市 自 的人 民政府根 据法 律和 国务 院的行 政法 规制 定 、 布的 规章 。 此 后 , 发 ” 19 99年行政诉讼法若干解释第 6 2条规定 :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 “ 适 用最高人民法 院司法懈释的, 当在裁判文书中援 引。人 民法 院审理行 应 政案件 , 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此 ” 外, 最高人民法 院在 2 0 年发布 了《 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 法律规 范问 04 关 题的座谈会纪要》 以下简称《 要》 也指出 , 民法 院审理行政案 件 , ( 纪 ) 人 依据法律 、 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规 、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参照规章。 据此 , 行政审判的依据以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形式得以确定 。法律 、 行 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作为行政 审判 的依据 , 在行政 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是 明确的, 以……为依据” “ 的立法用语, 意味着人 民法 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要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 , 在审理地方性 行政案 件及民族 自 治地方的行政案件时要分别以地方性法规 和自治条例及单行 条例为依据 , 人民法院没有 自由选择并拒绝适用 的空 间。但在 审判实践 中, 最高人民法院曾就地方性法规若 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的法律 相抵触 , 是否应执行法律这一问题 向全国人大法工委征求意见 , 全国人大 法工委作出了肯定答复。根据 这一答复 , 性法规并不 当然地作 为人 地方 民法院的裁判依据 , 人民法院在对其加以审查的基础上可 以拒绝适用。 “ 参照” 一词, 一般的理解是赋 予 了法 院选择 适用 权。但对 于规 章 如何“ 参照” 行政诉讼法并没有规定 , , 行政诉讼法若干解释 首次提 出了 “ 合法有效的规章” 这一标准 , 《 之后 纪要》 进一步澄 清了“ 参照规 章” 的 涵义 , 在参照规 章时 , 即“ 应当对规章的规定 是否合法有效 进行判断 , 对 于合法有效 的规章应当适用 ” 。这些规定首先肯定了规奄可以作为行政 审判的依据 ; 其次意味着在适用规章之前 , 法院对规章有合法性 审查权 , 在这一点上 , 适用规章与适用法律 、 法规存 在区别 : 如果法院发现某个作 为行政审判依据的法律、 法规违宪或违法 , 院只能终止审理 , 法 通过法定 程序送请有权机关对相应法条作 出解释或裁决 , 而如果法院发现某个作 为行政审判依据的规章违宪或违法 , 院可 以直接根据 自己的判断拒绝 法 适用该法条 , 无需中止案件审理 、 送请解释或裁决 ; 照《 按 纪要》 的规定 , “ 参照 ” 还意味着对合法有效的规章应 当适用 。由此 可知 , 对规章 的“ 参 照” 足一种附条件的适用 , 即规章只能是一种有限的行政 审判依据 。 ( 接上页 ) 关于“ 弓 ' 甘雯认为 ,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 , 援 f, . “ 既可以单独援引 司法解释 , 可以与法律条文同时援 引, 也 而且也未对援 引的先后作限制 , 比较符合行政审判 的实践需要” 。司法解释是对在审判工作 中如何 具体 应用某一法律或者对某一类案件 、 一类闯题如 何应用法律 制定的 , 某 依 据“ 司法最终裁 决原则”, 凡涉及行政 执法事项的条款 。 行政机关应 予遵 守 。甘雯博士的这 一解释可能反映了最高人民法院使用 “ l 一词的 援弓 ” 真实意图。该解释反映 了司法权的扩张倾 向, 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 释作为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 。 对于其他规范性文 件的适用, 行政诉讼法并未作 出规定 , 行政诉讼 法若干懈释规定裁 判文 书可以引用 合法 有效的 其他规 范性 文件。“ l 日 用” 意味着其他规范性文件“ 不被 当然地视为法 院裁 判的依据” 但可以 , 在裁判文书中引用 , 有利于法院充分说理 以支持其判决。根据宪法和组 织法的规定 ,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 委会、 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及其 职能部 门, 了可以制定她方性法规和地方 政府规章之 外, 除 均可 以在其 职权范 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 文件 , 在很大程度上是 行政机关作出 具体行政行为的规范依据 , 其对行政 机关 的约束力 是不言衙喻 的, 但它 未经公布不得约束外部行政相对人 , 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 也要经过法官 的合法性审查, 只有在不与上位法相 抵触 时方为 合法有效 , 方能在 行政 审判 中得以适用 。 在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上述规定 之外 , 还有一个 需要关注 的问题 是 , 宪法作为根本法 , 是否可以成为行政审判的依据。行政诉讼 法及行 政诉 讼法若千解释都没有涉及 宪法条款是否可 以直接援弓 的问题 , I 既末明确 排除宪法条款的司法适用 , 未明确确认 宪法 条款的直接效 力。对此 , 也 孔祥俊先生曾指 出: 宪法已成 为法院审判案件 的依据 。当然 , “ 直接适用 宪法的情 况是不多见的 , 且就宪法 与下位法 的关 系而言 , 通常适用 宪法 的效力优先而下位法适用优先的规则 , 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无适用 宪法的 必要性。 但近年来 , ” 司法实践 中出现 了一些直 接依据宪法上的公 民基本 权 利条款提起 的行政诉讼 , 在缺乏部 门法 依据的情 况下 , 法院能否将 宪 法上的公 民基本权利条款作为行政 审判的依据 , 存在不 同意见。笔 者认 为 , 于法律 、 对 行政法规应作合宪性推 断 , 因此有相应 的法律 、 行政法规 可以适用 时, 根据下位 法优先适 用的原 则 , 法规范 没有适用 的空 间。 宪 但在穷尽部 门法规范的前提下, 法院可 以在行政审判过程 中借鉴 民法领 域的实践做法 球} 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利条款作为审判 的依据。 参考文献: [] 1 甘雯.行政诉 讼法 司法解释之 评论 [ . M] 北京: 中国法制 出版
第二十三章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与裁判

② “原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 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审判的……也可以查 清事实后改判”,即对第一审法院的事实审和法 律审均予以否定,这种改判的条件是:其一,原 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准确的查清案件事 实,掌握充分确凿的证据,是正确适用法律、法 规的基础。如果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很难保证 能够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其二,一审审理违 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
(四)规章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
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参照规章。
(五)一般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意义
一般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没有适用力,不能 作为审理的依据,也不能参照一般规范性文件来 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但是,一般规范性 文件在行政诉讼中也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具体表 现在:
2.原判决认定事实有错误,违反法律、法规的规 定,如果是按照一审程序审理的,则按照一审判 决的形式,作出新的判决。如果是按照二审程序 审结的,可以撤销原判,发回原一审法院重新审 理。
3.如果按照第二审程序再审,发现原二审判决事 实清楚,但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改判。 如果原一审裁判正确,二审裁判错误,可以撤销 二审裁判、维持一审裁判。
3.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 决定。
4.决定再审、提审或者指定再审的。
决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书面决定 应由作出决定的机关加盖公章,口头决定应当记 入笔录。
三、裁定、决定的法律效力
(一)裁定的法律效力
裁定的法律效力有两种情况:
1.凡审判人员为组织诉讼所作的裁定,一经宣布 或者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二)法律规范冲突的表现 就行政法律规范形式而言,冲突主要包括: ①法律与宪法的冲突。 ②行政法规与法律的冲突。 ③地方性法规与法律的冲突。 ④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法律的冲突。 ⑤规章与行政法规的冲突。 ⑥规章与地方性法规的冲突。 ⑦法律解释与法律、法规、规章的冲突。 ⑧每种规范形式自身间的冲突,包括法律之间的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含义(2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诉讼作为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一项重要权利,对于维护国家法制、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行政诉讼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系到行政诉讼的公正、高效和权威。
本文将从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原则、方法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进行裁判的活动。
具体而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实认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首先要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即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法律关系等。
2. 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法律规定,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进行裁判,即确定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法律关系,以及该法律关系是否合法、有效。
3. 法律解释: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过程中,人民法院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解释,以明确法律规定的含义,为裁判提供依据。
4. 法律漏洞填补: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如果法律规定存在漏洞,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法律原则、立法目的、习惯等,对法律漏洞进行填补。
三、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原则1. 合法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确保裁判的合法性。
2. 公正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应当公正、公平地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3. 依法独立审判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必须以案件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定为准绳,确保裁判的准确性。
四、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方法1. 直接适用: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可以直接引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进行裁判。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主要适用于哪些事项

⾏政诉讼中的裁定主要适⽤于哪些事项
⾏政诉讼裁定的适⽤范围及法律效⼒
⾏政诉讼中的裁定主要适⽤于下列事项:
(1)不予受理;
(2)驳回起诉;
(3)管辖异议;
(4)终结诉讼;
(5)中⽌诉讼;
(6)移送或者指定管辖;
(7)诉讼期间停⽌具体⾏政⾏为的执⾏或者驳回停⽌执⾏的申请;
(8)财产保全;
(9)先予执⾏;
(10)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
(11)补正裁判⽂书中的笔误;
(12)中⽌或者终结执⾏;
(13)提审、指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
(14)准许或者不准许执⾏⾏政机关的具体⾏政⾏为;
(15)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项。
⾏政诉讼裁定的法律效⼒有两种情况,对⼀审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定、诉讼期间停⽌具体⾏政⾏为的执⾏或者驳回停⽌执⾏的申请驳回起诉裁定和管辖权异议裁定,当事⼈可以在⼀审法院作出裁定之⽇起10⽇内向上⼀级⼈民法院提出上诉,逾期不提出上诉的,⼀审⼈民法院的裁定即发⽣法律效⼒。
对于除以上三类裁定之外的其他所有裁定,当事⼈⽆权提出上诉,⼀经宣布或者送达,即发⽣法律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确认判决的条件。根据《若干问题的解释》, 确认判决有以下几种情形:
(1)人民法院认为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 决维持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可以作出确认其合 法或有效的判决。
2.正确规定和适用选择适用规则,可以有效地维 护法制的统一,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及效力。
(三)选择适用的规则 1.层级冲突规则。层级冲突是指不同效力等级的
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 2.同级规范冲突规则。同级规范冲突是指法律效
力等级相同的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 3.区域法律规范的冲突。这种冲突又可以分为两
种情况: ①内地与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规范冲
突。 ②国内没有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间的规范冲突。
返回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判决
一、行政诉讼判决概述 (一)判决的概念 行政诉讼判决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终结时,
根据事实和法律,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就行 政案件作出的处理决定。 行政诉讼判决具有以下特点: 1.行政诉讼判决是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审理终结 时对案件所作的终结处理决定。
2.行政诉讼判决是人民法院就案件的实体问题, 即就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或行政处罚是 否显失公正,以及如何处理这种行为所作的决定。
(二)判决书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的判 决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这种由人民法院依法制 作、载明人民法院对所争议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 处理内容的文书称为判决书。
②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③符合法定程序,即指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符合 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
(二)撤销判决 1.撤销判决的含义。撤销判决是人民法院在查清
全部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确认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 行为部分或全部违法,从而部分或全部撤销并责 令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
2.撤销判决的条件。 (1)主要证据不足。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3)违反法定程序。 (4)超越职权。 (5)滥用职权。
(三)履行判决
1.履行判决的含义。履行判决是针对被告不履行 自己法定职责所作的判决,是法院用判决的形式 敦促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一种判决。
2.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3项的规定,这 种判决有两个条件:
(1)被告依法负有职责,应当履行一定的作为义 务。
(2)行政机关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五)确认判决
1.确认判决的含义。确认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某 些特定情况下,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所作的一种评判,不同于撤销判决直接消灭被诉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也不同于变更判决直接改 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而是就被诉具体行 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认定,从而决定被诉具体行 政行为是否能够继续有效的一种判决。
(四)民法院审
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参照规章。
(五)一般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意义
一般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没有适用力,不能 作为审理的依据,也不能参照一般规范性文件来 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但是,一般规范性 文件在行政诉讼中也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具体表 现在:
(二)法律规范冲突的表现 就行政法律规范形式而言,冲突主要包括: ①法律与宪法的冲突。 ②行政法规与法律的冲突。 ③地方性法规与法律的冲突。 ④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法律的冲突。 ⑤规章与行政法规的冲突。 ⑥规章与地方性法规的冲突。 ⑦法律解释与法律、法规、规章的冲突。 ⑧每种规范形式自身间的冲突,包括法律之间的
二、一审判决的种类和理由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 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行政诉讼中的判决形式 主要有六种,兹分述如下:
(一)维持判决
1.维持判决的含义。维持判决即是人民法院对行 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确认。
2.维持判决的条件。
①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即指具体行为认定的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
①一般规范性文件可以用来判断被告是否滥用职 权。
②可以作为行政处罚行为是否显失公正的判断标 准。
三、行政诉讼中法律规范冲突的适用规则
(一)法律适用冲突的概念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冲突,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 行政案件的过程中,发现对同一法律事实或关系,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作出了不相同的规 定,法院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就会产生不同的裁 判结果。
冲突、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冲突、规章之间的冲突 等。
四、法律冲突选择适用的规则
(一)法律冲突选择适用规则的概念
冲突选择适用规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 行为的合法性时,在法律规范冲突的情况下,为 解决行政法律适用冲突而采取的方法和所遵守的 规则。
(二)确立选择适用冲突规则的意义
1.选择适用规则是行政诉讼中适用法律、法规或 规章不可缺少的规则,是解决行政法律适用冲突 的主要途径。
第二十三章 行政诉讼中 的法律适用与裁判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判决 第三节 行政诉讼裁定与决定
按“Esc”键返回到总章目录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概念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
将法律、法规或规章具体运用于各种行政诉讼案 件,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并作出裁判的专门活动。
(四)变更判决
1.变更判决的含义。变更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审理 行政案件时,运用国家审判权直接变更被诉的具 体行政行为的内容而进行的判决。
2.变更判决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1)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变更权只能在行政处罚的 范围内,即只有对行政处罚行为,人民法院才有 权判决变更。
(2)人民法院只能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判决变 更,并非对所有的行政处罚行为都可以判决变更。
二、各级法律规范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
(一)法律的适用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
理行政案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二)行政法规的适用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法规也是人民
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依据。
(三)地方性法规的适用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地方性法规也是人 民法院法律适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