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合集下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君主,从他就任皇帝开始,一直到去世,他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治国思想,并且将其付诸于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以及他的政治实践究竟做到了多少。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疏财仁民、法度严明、道德自信。

其中“疏财仁民”体现了朱元璋关注民生的一面,“法度严明”则是他重视法律与纪律的一面,“道德自信”则是他倡导礼义廉耻与正确道德观念的一面。

疏财仁民是朱元璋治国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国家的财政应该能够支持民生的需求,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满足民众日常的生活所需,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战争上。

因此,他在财政上放宽了征收压力,减轻了百姓的税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并采取了“田赋免役”政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压力,鼓励各地百姓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创业致富。

而法度严明则是朱元璋对治国规律的理解。

他高度重视法律与纪律,坚持执行法治,严格处置背法违纪的行为,通过军事、监督等方式,保障国家及文明社会的正常运转。

此外,他还创建了全国性的司法机构,对相对较弱势的群体给予保护,遏制了官僚系统不当行为。

他在很多领域使用了五刑,重视了法律的实效性和巨大威慑力,为后世的政治官迷提供了规范。

朱元璋还强调了“道德自信”的重要性,即领导者必须有一套高尚的行为准则并积极地推广这种准则。

例如,他鼓励公正、诚实、爱国、尊重他人、愿意助人为乐的德行,并对那些行为优良的平民和士人提供了途径和平台,积极推行了以重用人才为理念的人才政策,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建设与更新。

当朱元璋实践自己的治国思想时,他主要采用了三个方面的措施:领导层的精干管理,官僚传统体制的深度革新,以及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改革。

首先,他实现了领导层的精干管理。

他提拔并赋予高额的权力给那些勤奋益智的卓越领导人,并对那些缺乏纪律和道德的领导人进行补充和调整。

通过这种方式,他提高了领导层的质量,获得了忠诚的助手,并清除了内部反对者。

朱元璋实践教育

朱元璋实践教育

摘要: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重视教育,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使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本文从朱元璋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等方面,探讨其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引言朱元璋,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朱元璋出身贫寒,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教育发展,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使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朱元璋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朱元璋的教育理念1. 教育为治国之本朱元璋认为,教育是治国之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他在《御制大诰》中明确指出:“国家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这一观点表明了他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2. 教育公平朱元璋主张教育公平,让广大民众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认为,教育不应局限于少数人,而应普及到全社会。

为此,他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使教育成为广大民众的福利。

3. 教育与政治相结合朱元璋将教育视为政治的工具,认为教育应服务于政治。

他在位期间,通过教育培养了一批忠诚于朝廷的人才,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朱元璋的教育政策1. 教育普及朱元璋推行教育普及政策,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让广大民众都能接受教育。

2. 教育选拔朱元璋重视教育选拔,实行科举制度。

他在位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降低了科举门槛,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3. 教育培养朱元璋注重教育培养,设立各类学校,培养各类人才。

他提倡儒、道、佛三教并重,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四、朱元璋的教育实践1. 建立学校体系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学校体系,包括府学、州学、县学、乡学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络。

2. 实施免费教育朱元璋实行免费教育政策,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3. 培养人才朱元璋重视人才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朱元璋教育思想的影响1.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朱元璋的教育思想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朱元璋的思想统治之思想教化

朱元璋的思想统治之思想教化

【摘要】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

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关键词】朱元璋;教化;礼义道德礼义道德作为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词语,“教化”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颇高。

从语义上说,“教化”有教育、感化的意思;而从实际意义上说,“教化”则是指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教育明朝(尤其是明初)是中国历史上教化比较成功的一个时期,无论是教化的内容、教化的方式,还是教化的效果,都值得我们关注。

而这一切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教化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朱元璋对教化的认识,指导了明初甚至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是明王朝制定教化政策和软化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教化思想的形成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发布了《正礼仪风俗诏》,实际上宣告了教化活动的全面展开。

诏书一方面回顾了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痛陈当时民风之劣,“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间,尚然元俗[1]”。

表明了教化的必要性。

此后,朱元璋又以诏书、训谕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全面、具体的论述。

朱元璋认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立极,寻民以时,庖厨稼穑,衣服始制,居民舍焉。

五帝之教以仁义,不过遵三皇之良规,益未备之时宜”[1]。

从夏、商、周开始,教化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被长期保留下来。

“自周至于汉、唐、宋,增减损益,用乃是国昌。

民受时宜,家和永康。

”[1]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夏商周三代,还是汉、唐、宋等,其稳定、繁荣无不与实施教化政策有着一定的关系。

“昔圣人以德化天下,则民乐从者众,否从者寡,天下治矣。

”朱元璋最推崇的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

心则道德仁义,其用无穷;法则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故择术不可不慎也。

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与教育事业

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与教育事业

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与教育事业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充分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和教育事业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朱元璋的文化政策朱元璋在执掌明朝江山之初,即提出了以德文治的理念,强调育人为先。

他深知国家的繁荣需要有人才的支撑,因此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朱元璋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1. 建立国子监朱元璋在天启元年(公元1371年)设立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明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

国子监须选优秀的学生,注重教育质量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这项举措为后来的明代文人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 提倡文化崇尚朱元璋鼓励人们尊崇儒家文化,他对儒家经典非常推崇,曾经号召人们要“广修经史,各得其要”,并在朝廷和民间推行儒家经典的研读和学习。

这使得儒家思想在明代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3. 重视科技创新朱元璋在治国理政中也非常看重科技创新,他鼓励人们研究科学技术,引进外国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还成立了工部和兵部来管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二、朱元璋的教育事业除了在文化政策上下大力气,朱元璋还对教育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升了教育事业的地位和水平。

以下是他在教育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

1. 加强社会教育朱元璋重视社会教育,鼓励民间设立私塾,并提供经费和其他支持。

他还命令各地设置学官,负责地方民间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从根本上提升了地方教育的质量。

2. 修订教材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朱元璋亲自修订了当时的教材,确保教育内容科学准确。

他还鼓励学者编写广义书目,充实国子监的图书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3. 改革考试制度朱元璋对明代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选拔人才。

他取消了过去的察举制度,改为乡试、会试和殿试相结合的科举考试制度,更加公正和客观地选拔人才,为明朝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官员。

通过这些改革和措施,朱元璋发展了明朝的文化事业,提升了社会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为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论朱元璋的教育思想

论朱元璋的教育思想

至正 十 四年 ( 1 3 5 4年 ) , 朱 元 璋攻 滁 州 , 经定 远 , 闻 冯 国用 和冯 国胜 弟 兄 有 才 且 精 通 兵 法 , 便 任 用 为 幕府参 谋 , 委 以重 用 。朱 元 璋 对 儒 士提 出 的 意 见
也非 常看 重 , 在 攻下徽 州 后 , 当地儒 士 朱 升提 出 口
作 为 官员 和 民众 学 习 的教 材 。朱 元 璋规 定 必 须 以
《 四书 》 、 《 五经 》 作为 科举 考 试 的 必考 内容 , 这 为普
朱元 璋 的这 些 规定 , 其 目的就 是 要 以儒 家 思 想 作 为社 会 的意识 形态 和 价值 追求 , 来 规 范 人 们 的 言
所倡 导 的“ 安 民” “ 恤 民” 思 想应 用 到 实践 中 。他 深 知 民心 向背 与 国家政 权 的 关 系 , 要 求 恢 复 农 业 生
产, 提高 民众 生活水 平 ; 他 要求 官 员 要关 心 民众 利
方法 等都 有 明确 的规 定 。对 学 生 的考 核 , 采 取 二 次考 试 : 一是 岁试 , 二是科 试 。岁试 分 六等 评定 学
作者简 介 : 吴
潇, 宁波大学教 师教 育学院硕士生 , 研 究方向: 教 育理论与 实践( 浙 江 宁波 3 1 5 2 1 I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2 9

朱元 璋在取 得政权 后 , 非 常重视 教育 工作。
他认为, 满 足 民众 的衣 食 在 于加 强 农 业生 产 , 丰富 精 神 生 活 懂 得 做 人 道 理 在 于 兴 办教 育 。 _ l 他 把 衣 食 和教化作 为 治理 国 家两 项 最 为 紧 迫 的任 务 , 可 见 他对 教 育 的 重 视 程 度 。他 的 教 育 思 想 内涵 丰 富, 主要表 现在 三个 方面 :

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政策对于明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以及他在统治时期对不同宗教的政策。

一、朱元璋的宗教信仰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自幼信奉佛教。

成年后,他在军队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并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在他的统治期间,他对佛教持有深厚的信仰,并将佛教列为国教。

他宣扬佛教教义,修建寺庙,修复佛教文物,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对于道教的政策与佛教不同,朱元璋对道教持有更为复杂的态度。

虽然他对道教持有某种程度的敬畏,但他并没有将道教列为国教,并在推行宗教政策时对道教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

他认为道教的修道者过多,导致社会秩序紊乱,因此限制道教人数,收缩道观的规模。

尽管如此,朱元璋也并非完全排斥道教,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会参拜道教的神明,同时也加强对道教的管理和监督,以维护社会稳定。

三、对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政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明朝起初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朱元璋对于这两个宗教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

他允许外国穆斯林和基督徒来明朝传教,并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宗教对统治的威胁增加,朱元璋逐渐收紧了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政策。

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随着外教士传教的活动影响力逐渐扩大,朱元璋开始限制外教士活动的范围,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四、朱元璋的宗教政策的意义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智慧和谨慎。

他以佛教为中心,注重社会道德建设,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对于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他的政策相对灵活,能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对外来宗教和文化进行更好的接纳和管理。

这种开放的宗教政策既保护了国内各个宗教教派的合法权益,又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总结起来,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核心,但他对其他宗教如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持有一定的容忍和开放态度。

明太祖朱元璋的文治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的文治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的文治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文治政策,旨在巩固统治、改善社会状况、促进人民福祉,从而确立了明朝的基业。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朱元璋的文治政策。

一、教育政策朱元璋重视教育,他注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培养人才。

他推行了免试举孝廉制度,通过公开选拔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机会参与国家事务。

此外,朱元璋还设立了国子监和太学等教育机构,开创了明朝太学制度。

这些教育政策为培养后来的明代文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法律政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政策。

他制定了一部完善的刑法和法律体系,严厉打击腐败和贪污行为。

朱元璋还规定农村地主必须参与水利工程,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这些法律政策有助于稳定社会、减少冲突,并提高了法律的公信力。

三、农业政策明太祖实行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改善了农民生活。

他积极开发新的耕地,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

同时,朱元璋还注重改善水利条件,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此外,他还采取措施鼓励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四、税收政策明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以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他废除了奴婢制度,提高了农田的收税比例。

此外,他还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理,鼓励商品生产和私人企业发展,从而增加了国家税收。

这些税收政策有助于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为朝廷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和行政支持。

总结起来,明太祖朱元璋的文治政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通过教育政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明朝的文化基础;他实施的法律政策维护了社会秩序,增加了法律的威信;他的农业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他的税收政策加强了财政收入,为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些文治政策为明朝的繁荣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细节和论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展开。

朱元璋治国理念

朱元璋治国理念

朱元璋治国理念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坚持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道德修养和行政管理的管理方法,对于国家治理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的治国理念比较全面,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的分类来详细介绍一下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政治方面朱元璋认为,政治稳定是治国的核心。

为了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取消了地方割据的现象,增强了皇权威。

其次,他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东厂和锦衣卫,维护国家治安。

此外,翰林院和南书房等机构,为皇帝提供了智囊咨询,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

同时,朱元璋也注意到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规定了明朝科举制度,减轻了世袭的官僚主义现象,使官场更加公正。

军事方面在军事方面,朱元璋更是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他通过改革军制,建立了兵部,将士兵分为五十人一团,增加了训练强度,并规定了士兵的奖惩措施,增强了军队的纪律性。

同时,他注意到军费的筹措问题,规定了定额讲缴制度,统一了军饷的管理,使得军队的精神和体力得到保证。

经济方面朱元璋在经济方面也有自己的治理方法。

他将繁荣的市镇设为县级市,建立了商人联合组织,促进了商品流通与贸易。

同时,他也实行了农业政策,规定全国必须粮食为先,使得明朝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治理黄河与长江,增加了农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壮大了国家经济。

文化方面朱元璋也非常注重文化建设。

他在教育方面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有才华的人,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化人,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他也在文化交流方面下了功夫,推崇禅宗与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开展文化交流与对外贸易,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之,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是综合性、全面性的。

他注重政治稳定、军事管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国家,为后世治理者树立了榜样。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及自己人生阅历的影响下,根据现实的需求,形成了自己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

朱元璋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把以民为本作为核心,把礼仪教化作为重点,把官德建设作为关键。

朱元璋以德为本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厚德是人立身的根本,只有德治才能国固人安,他说:“人者国之本,德者身之本。

”一、以民为本为核心明太祖朱元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把百姓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以民为本成为他以德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曾强调:“民者,国之本也”。

朱元璋特别重视安民养民,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奉天安民养民,民安则国安,曾言:“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朱元璋坚持安民养民,反对劳民伤财,批评秦始皇、汉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长生,疲精劳神,卒无所得”,他认为人君就应该清心寡欲、勤政爱民,不做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使百姓辛勤劳作,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生活。

朱元璋强调敬民,他每次看《尚书》到“敬授人时”,经常感叹后世的君主不能敬天爱民,他们意识不到民与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轻视百姓的利益,他感叹道:“古之帝王视民何尝敢轻!故致天下长久者以此而已。

”朱元璋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勤政爱民、忧民。

朱元璋说:“自昔先王之治,必本于爱民。

”他认识到要想使天下如之前大治之世一样,必须要爱民。

朱元璋一生勤勤恳恳,为百姓谋取利益,他“常以勤励自勉”,他心存百姓,忧思民事,天没有亮就起床办理政务,或者半夜披衣而起,处理事务,就是为了第二天天一亮就派发出去,能够及早的处理。

他回忆到:“未旦即临朝,哺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批阅公文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从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

二、礼义教化为重点明太祖朱元璋用礼义教化来贯彻自己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他把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天下的事情有轻重缓急,但是教化必须优先,尤其是在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时候,他说“治国之要,教化为先。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明太祖朱元璋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之一,他的治国思想和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太祖的治国思想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四个方面:置百姓于重、节制权贵、依法治国和重视教育。

置百姓于重明太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百姓的劳动和贡献。

因此,他强调富国强农,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福利。

他实行了“七税法”和“十五严禁”,没收豪强地主的地产和奢侈品,并将它们分配给贫苦百姓。

他也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例如降低赋税、减轻苛捐杂税、实行“抚恤制度”等等。

这些政策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节制权贵在明太祖的治下,他实行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和惩处制度,恢复了权力的分散和平衡。

他强调官员要有廉洁奉公的品德,不接受贿赂、不窃取公款、不剥削百姓。

他实行了“靖难之役”,打倒了当时的一些强大的官僚集团和权贵家族,稳定了政治局面。

他也禁止私学和私塾教育,删除了一些神秘和危险的文化书籍。

这些措施限制了权贵的力量和影响,使政治更加清明和稳定。

依法治国明太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使权利和义务得到明确和规范。

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条例,例如《大明律》、《太和正音谱》等等,规定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审判程序和刑罚种类。

他强调法律公正、严明和公开,司法官员必须实事求是、无私无欲。

他也重视统治层面的法制建设,注重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工、合作和监督。

这些措施使法制建设得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完善,有利于建设一个公正、安定和自由的社会。

重视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国家更加文明、理性和富有创新力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建立了一系列的文化机构、学校和科举考试制度。

他强调教育要面向百姓,不分贵贱、不分贫富。

他要求官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

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得到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策略

朱元璋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策略

朱元璋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策略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他的治国策略和政治理念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朱元璋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政策调整,这些举措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以及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一、政治理念1. 兴文治国:朱元璋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致力于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注重培养人才,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鼓励人们学习经史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 爱民治国: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民的福祉,他认为君主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推行土地制度改革,提倡生产农业技术,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3. 重视廉政:朱元璋强调廉政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致力于建立一个反腐败的体系,加强官员的监督和约束,深入推动廉洁政府建设,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治国策略1. 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他废除了地方势力,削弱了士大夫的势力,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确保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2. 加强军事力量:朱元璋深知军队在治理国家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他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重视训练和装备军队,加强边防和军事防御体系,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3. 经济发展:朱元璋注重经济的发展,他提倡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他修筑水利工程,发展交通运输,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和交流。

4. 社会稳定:朱元璋非常注重社会的稳定,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加强了对犯罪的打击,并建立了有效的司法体系,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总结: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对于明朝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注重培养人才,推动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他重视人民的福祉,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他坚持廉洁政府,推动社会的廉政建设。

论朱元璋重典治吏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论朱元璋重典治吏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论朱元璋重典治吏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摘要】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对重典治吏的重视和严格法制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坚决打击贪污腐败,使得社会治理得以有效进行。

重典治吏对社会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启示了当今社会应注重依法治国和清廉治政的重要性。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治国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今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实现社会治理的长久稳定与发展。

朱元璋对贯彻法治、打击腐败、重视廉政的倡导,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朱元璋、重典治吏、社会治理、法制、贪污腐败、影响、启示、借鉴意义、治国理念。

1. 引言1.1 朱元璋对重典治吏的重视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对重典治吏非常重视,他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重典治吏则是法治的具体实践。

朱元璋多次强调重典治吏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依靠法律和严格的执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朱元璋在重用吏治方面非常严格,他注重选拔和培养廉洁公正的官吏,鼓励他们勤政廉政,坚决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曾说:“余之所重,使知德不能罔,知过必改。

知法不行,则断不从情。

”可见朱元璋对于重典治吏的态度十分坚定,他坚信通过法治和重典治吏的努力,可以建立起一个廉洁、公正、和谐的社会。

1.2 朱元璋治理下的社会状况在朱元璋治理下,明朝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安定、法治严明,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

朱元璋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使得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工艺业和商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在朱元璋的治理下,社会犯罪率降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

在朱元璋的领导下,社会风气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他注重重视廉政,打击贪污腐败现象,为社会树立了正义和廉洁的榜样。

朱元璋的严明法治和廉政清廉形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所称颂。

明太祖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_斯洪桥

明太祖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_斯洪桥


而正一道主要以斋醮祭祀为业 ,为死人送葬做道场 ,官民之家皆不能离 ,有宣扬
忠孝的作用 ,能够维护和稳定社会的发展 。 所以 ,明初统治者不仅对正一道较为
优宠 ,还设立城隍像 ,供民众瞻拜 。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道教向民间化 、特
别是向民间道教的发展打下了伏笔 。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 ,朱元璋多次征召道
明太祖更加有利地管制道教提供了制度保证 。“度牒 ,即国家颁发给僧道 (含尼
姑 、女冠 )的身份凭证 ,由礼部发给 ,上面载明度牒持有者的年甲、姓名 、字行 ,及
始为僧道的年月 ,剃度师 ,与所授度牒的年月 、字号等 。僧 、道持有它 ,其身份才
算获得国家的正式承认 ,本人才算正式出家的僧人和道士 ,可以享受免除徭役 、
亦从本司官申送如前考试 ,礼部类奏出给 ;负责检束天下道士 ,使之恪守戒律清 规 ,违者从本司理之 ;若犯与军民相干者,方许有司惩治 。〔”15〕从明代初年设置的
道教管理机构来看 ,其道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道教的管理和发展 ,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通过设置道官制 ,提高了道教的社会 、政治地位 ;而允许其在教派内部
学术界 2013. 5・学术史谭
解道教在明代以后的发展趋势 。在此 ,有一点首先得要说明 ,由于朱元璋当时实 施的宗教政策是佛道并发的 ,所以 ,尽管本文所探讨的是朱元璋的道教政策 ,而 在引用相关文献时 ,也会涉及到佛教的相关政策 。因此 ,本文参考了台湾佛教学 者释见晔的 《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讨 》〔 1〕 一文的相关文献 ,在此表示 感谢 !
“默赞国家之治 ”和“王崇道德之风 ”,又对张正常进行了赞美。 张正常死后 ,朱 元璋又命其子张宇初继承其教 ,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 ”,对张

简论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

简论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

简论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张树卿,孙丽华(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137000;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不但较好解决了明代的宗教问题,而且也为后来社会解决宗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朱元璋;三教思想;政策中图分类号:K 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6)022*******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张树卿(5———),男,白城师范学院教授,兼多元文化研究所长,研究方向宗教与文化史,吉林师范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生导师;孙丽华(6———),女,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宗教文化史。

朱元璋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在位),史称明太祖。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他出身卑微,家境贫穷。

其父母目不识丁,连个象样的名字都没有,其父朱五四,其母陈二娘。

生活的艰辛和元末天下动荡,一方面给朱元璋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迫于生计不得不到皇觉寺做小和尚;另一方面苦难的经历和乱世局面,成就了他由平民到皇帝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深知坐天下要比打天下更不容易。

本文试从思想史层面,探讨一下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问题。

一、朱元璋的“三教”思想朱元璋的儒家思想。

朱元璋接受儒家思想的五方面原因:第一,布衣出身,深知民心。

尽管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没有多少文化修养,但是他懂得下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的体验,他深知爱民、安民、恤民的极端重要性,深信民心可用,民意不可违。

他信守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的立场,用“帝王之学”的眼光看待儒学。

其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人本主义,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切身感受相契合。

第二,总结经验,借鉴教训。

明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特别是对元朝灭亡有着清醒的认识。

使他认识到靠“枪杆子”夺取天下的统治者,巩固政权决不能仅仅依靠枪杆子,还必须依靠笔杆子。

礼治与教化:朱元璋社会治理研究

礼治与教化:朱元璋社会治理研究

礼治与教化:朱元璋社会治理研究作者:刘涛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第7期■刘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非常重视礼治的申明与重建。

为了加强社会治理,朱元璋明礼重法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整饬社会秩序。

朱元璋的礼治教化观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包含法治建设、学校教育、民间教化及乡里祭祀等各个方面,体系严密,结构完整。

朱元璋的礼治教化思想及其实践措施的推行,体现了以礼治国、以礼化民的治国方略。

但是,这些措施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伴有急迫性、强制性,甚至过激性特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问题。

[关键词]礼治;教化;朱元璋;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K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9)07-0133-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告示榜文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18BZS064)刘涛,滨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

(山东滨州 256600)自古以来,礼治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礼治以其独特的教化功能,在规范社会体系、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重视礼治教化的作用。

申明礼治、宣扬教化是其推行宽仁之政和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目前学界,围绕朱元璋礼治思想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其在社会治理与教化中的实践成效挖掘不足。

①因此,很有必要对其礼治教化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不仅对了解朱元璋其人,而且对总结明王朝的治政经验,亦大有助益。

一、朱元璋的礼治与教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礼”,“礼”作为社会行为的指导思想,包括道德规范、典章制度、礼节仪式等三方面内涵。

“礼文化”是形成“礼治”思想的基础,而要建立“礼治”社会,必须建立一种礼文化秩序。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1](P1985)在朱元璋看来,“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2](卷八十,洪武六年三月甲辰条,P1449),“有礼则治,无礼则乱。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摘要】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

朱元璋以为,教化应以提倡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踊跃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关键词】朱元璋;教化;礼义道德礼义道德作为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词语,“教化”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颇高。

从语义上说,“教化”有教育、感化的意思;而从实际意义上说,“教化”则是指用教育、感化的方式改变人心、风俗,即咱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教育明代(尤其是明初)是中国历史上教化比较成功的一个时期,无论是教化的内容、教化的方式,仍是教化的效果,都值得咱们关注。

而这一切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教化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朱元璋对教化的熟悉,指导了明初乃至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是明王朝制定教化政策和软化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教化思想的形成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发布了《正礼仪风俗诏》,实际上宣告了教化活动的全面展开。

诏书一方面回顾了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痛陈那时民风之劣,“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间,尚然元俗[1]”。

表明了教化的必要性。

尔后,朱元璋又以诏书、训谕等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全面、具体的论述。

朱元璋以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立极,寻民以时,庖厨稼穑,衣服始制,居民舍焉。

五帝之教以仁义,不过遵三皇之良规,益未备之时宜”[1]。

从夏、商、周开始,教化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被长期保留下来。

“自周至于汉、唐、宋,增减损益,用乃是国昌。

民受时宜,家和永康。

”[1]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夏商周三代,仍是汉、唐、宋等,其稳定、繁荣无不与实施教化政策有着必然的关系。

“昔圣人以德化天下,则民乐从者众,否从者寡,天下治矣。

”[2]朱元璋最推崇的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

心则道德仁义,其用无穷;法则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故择术不可不慎也。

浅谈朱元璋的管理思想

浅谈朱元璋的管理思想

浅谈朱元璋的管理思想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最具有争议的帝王之一,朱元璋的许多治国之策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安邦定国的思考与实践,构成了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

他着重从宏观上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积聚的治安思路至今仍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他对民生的管理、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思想措施以及整顿吏治三方面论述其管理思想。

关键词:朱元璋重视民生君主专制整顿吏治积极意义消极影响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寒微,亦无多少文化修养,且曾因生计所迫而入沙门。

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因图“自全”而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然而朱元璋竟在十余年时间里,力挫群雄,赶跑元顺帝,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明王朝。

朱元璋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本文将对其最为重要的一些管理思想进行分析。

一、重视民生(一)施仁政朱元璋认为“以仁义定天下,虽迟而长久”,舍弃仁义就无以治国。

大明建初,朱元璋告诫诸将:“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

并说“人莫不好生恶死,当省刑罚、息干戈以保之;莫不厌贫喜富,当重农时,薄赋敛以厚之;莫不好佚恶劳,当简兴作、节徭役以安之”。

对背仁政而行的贪官污吏及豪强不法行为,朱元璋力主重典惩治,着力打击官吏贪赃和豪强作恶。

(二)藏富于民朱元璋极为关注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一是鼓励垦荒,他颁布了许多鼓励垦荒的法令条文,并用免租的方式来吸引人们进行垦荒。

二是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颁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规定“不种桑者输绢,不种麻者输布” ,并令“有司亲临督劝”。

三是兴修水利,朱元璋在位期间,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水利建设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潴蓄以备旱,宣泄以防霖潦”。

(三)减免税粮为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本文关键词:教化,朱元璋,民众,研究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本文简介: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整治.他说: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本文内容: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 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 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 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整治. 他说:”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 “如果不把教化这个根本抓住,致使”风凌俗替”,”民不知趋善,流俗为恶,国家于长治久安,不可得也”. 如果民间的风俗败坏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会流行着坏的风气,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朱元璋把教化民众放在第一位朱元璋认为,爱养百姓,教化是第一位的. 他在《御制大诰》中说:”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什么是五教?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我们说的社会秩序、社会道德. 朱元璋认为,如果五教得以推行,社会秩序就可建立了,社会就安定了. 反之,若百姓不遵守五教,就会出现恃强凌弱,以众欺寡的局面,鳏寡孤独、笃废残疾的人,就没人照管了.出现这种情况,就要用五刑加以惩治. 法律伸张了,那些奸恶顽劣之徒才会收敛,鳏寡孤独、笃废残疾的人才会得到照顾,这样,不论是贫弱者还是富有者, 都能够各安其业, 没人再敢破坏秩序,这就是爱护百姓的根本道理. 教与刑并用,是为了养民而应尽的责任,但必须先以五教安民,对于不循五教的,才施之以五刑.通过五教五刑,朱元璋想要建立一个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亲善和睦的社会. 在五教中,孝是第一位的. 儒家理念标榜天下一家,以亲情维系大家庭的秩序,孝悌就是纲.朱元璋提倡孝悌,不仅出于理念,也是出于至情.这个被一些人视为”暴君”的人也时常有真情流露.1更重要的是, 朱元璋能够推己及人, 为百官提供行孝的条件,让孝道风行天下. 他下令,”群臣有亲老者,可以弃官归乡奉亲”. 当时,有个叫陈兴的人,在元朝时当过镇抚,朱元璋想给他安排个官位.他听到朱元璋关于还乡奉亲指示,就说家有老母在嵩州,年八十余,请求归养. 朱元璋立即批准,并赐给他白金、衣帽,送其还乡.陈兴辞行时,朱元璋对侍臣说:”孝悌之性,天下皆同. 陈兴虽武夫,闻朕言即怆然思归. 朕始不知其有老母,若知之,肯令其远违耶?人寿不过百岁,今其母年已八十余,万一不得相见,兴有无穷之痛. 兴归,母子相见,其乐宜何如? “将心比心,朱元璋的做法,是很能感化人的.还有一件事,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有两兄弟闹纠纷,互相攻讦,到官府告状.刑部尚书请求朱元璋将其治罪.但是,朱元璋并不是简单地给予处罚就了事,而是细察下情,借此弘扬教化. 他说:”兄弟骨肉至亲,岂有告讦之理?此一时愚昧,或因货利,或私妻子,争长竟短,怒气相加,遂至此耳. 然人心天理未尝泯灭,姑系之狱,待其忿息,善心复萌,必将自悔. “兄弟之间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甚至情绪过激,是可能的,当冷静下来,事情就可能得到解决.果然,第二天,刑部的官员来禀告说,这两个兄弟哀求改过了. 朱元璋说:”此彼之真情发现也. 俱释之. “朱元璋相信兄弟的真情,不用刑法去整治,而是用鼓励的方法,待其善心复萌,令其自改. 他认为这样做,足以养成淳厚的民风.朱元璋如何在乡村推行教化朱元璋把宣传教育作为推行教化的主要手段, 一直深入到乡野村里. 朱元璋多次下令,在全国实行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西周以来就有的一种礼仪, 历代也有提倡, 但大多没有认真实行. 朱元璋把它作为实行教化、建立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时聚会,”习礼读律”,是乡饮酒礼的主要内容.条式规定,京师以至于天下府州县,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在各地学校实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由社会基层的里长或者粮长主持.聚会中,按照年龄大小排列,叫做序齿.让最年长的坐在上座,依次就位.聚会中,要总结评比这一年本地居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 对父母是否孝敬? 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 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 惩罚的方式也很简单,根据过错轻重,不许喝酒,或者站着喝酒不给座位,错误严重的不能列席.朱元璋说,推行乡饮酒礼,其目的是使得”家识廉耻,人知礼让”,从而达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的目2标,”宴安而不乱,和乐而不流”的境界.朱元璋还下令颁布了一篇教民榜文, 其中有这么几句“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这是一个钦定的百姓公约,概括了百姓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为推行教化,费尽了心思,特别是他把教化推行到最基层,用简单易懂、易于实行的方式,让百姓普遍接受教育.朱元璋推行教化的最大特点,是”感人以心”,用劝导、感化的手段推行教化.朱元璋把天下比作一家,鼓励以亲情维系社会关系. 朱元璋肯定法律的作用,但是他还说:”威人以法者,不若感人以心. 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也. “用法律压制人,不如用心感动人,培养信义.砥砺廉耻,是改变民俗的根本.”读律,固可禁民为非,若谓欲使民无犯,要当深求其本也.”让百姓读律令,固然可以禁止他们违法乱纪,但是让他们不犯法,最重要的还是从根本做起. 这个根本就是感化他们,培养他们的信义,激励他们的廉耻.明朝如何表彰善行为推行教化,明朝还采取了奖励、表彰的办法,要求各地官府对本地的孝行节义行为及时申报,经过核实,给予旌表:”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核”,上奏皇帝批准,下令旌表. 这类旌表为的是推行教化,所以只针对基层百姓, 而不是给有身份的人锦上添花;”止许布衣编民、委巷妇女得以名闻. 其有官职及科目出身者, 俱不与焉”.有官府身份的,有科举功名的不在其列.对于孝行节义事迹突出的,由国家建立祠堂,予以崇奖祭祀,一般的也要树立牌坊.巍峨的祠堂,高大的牌坊,树在乡里,很是荣耀,百姓因而知所进止,即使在边远的地方,民间也都能够以孝行节义相砥砺. 明朝要求各地方都设立申明亭和旌善亭,规定当地军队和官府,要把孝子节妇的具体事迹写在旌善亭内,广为宣传,供大家学习.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意义
【摘要】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得思想.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得展开,并以一系列得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关键词】朱元璋;教化;礼义道德
礼义道德作为一个带有政治色彩得词语,“教化”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得频率颇高.从语义上讲,“教化”有教育、感化得意思;而从实际意义上讲,“教化”则是指用教育、感化得方法改变人心、风俗,即我们今天所讲得“社会教育明朝(尤其是明初)是中国历史上教化比较成功得一个时期,不管是教化得内容、教化得方式,依然教化得效果,都值得我们关注.而这一切都与明太祖朱元璋得教化思想有着直截了当得关系.能够讲,朱元璋对教化得认识,指导了明初甚至有明一代得教化活动,是明王朝制定教化政策和软化制度得理论基础.
一、教化思想得形成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公布了《正礼仪风俗诏》,实际上宣告了教化活动得全面展开.诏书一方面回忆了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得作用,另一方面,痛陈当时民风之劣,“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间,尚然元俗[1]”.表明了教化得必要性.此后,朱元璋又以诏书、训谕等方式,对这一咨询题进行了更全面、具体得论述.
朱元璋认为,教化肇始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立极,寻民以时,庖厨稼穑,衣服始制,居民舍焉.五帝之教以仁义,只是遵三皇之良规,益未备之时宜”[1].从夏、商、周开始,教化成为政治生活中得一项重要内容,并被长期保留下来.“自周至于汉、唐、宋,增减损益,用乃是国昌.民受时宜,家和永康.”[1]教化在历史上所发挥得作用是显而易见得,不管是夏商周三代,依然汉、唐、宋等,其稳定、繁荣无不与实施教化政策有着一定得关系.“昔圣人以德化天下,则民乐从者众,否从者寡,天下治矣.”[2]朱元璋最推崇得是夏、商、周三代,“三代而上治以心,三代而下治以法.心则道德仁义,其用无穷;法则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故择术不可不慎也.”[3]他认为,三代是以教化作为治国得要紧手段,刑罚则是次要得、辅助性得.这与后世得法为主,教为辅得治国方式迥然不同.“先王不施赏而民观于善,不施罚而民不为戾,何也?仁义本之也.商变夏,周变商,仁义未尝改.”[4]正因此,朱元璋认为,三代树立了一种模式,是后世得楷模.相反,朱元璋对汉朝得统治评价不高,认为“汉治”不如三代,全然缘故是汉朝对教化重视不够,未能“制礼作乐,复三代之旧”[4].基于如此得认识,朱元璋提出明王朝要效法夏、商、周三代,“治国以教化为先”[5]朱元章对明初社会风气得忧虑和不满也是他重视教化得一个重要缘故.“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6]“兵乱以后,人习斗争,鲜知礼义”.[2]朱元璋认为,元朝近百年得统治是导致社会风气恶劣得要紧缘故.一方面,蒙古统治者把本民族得一些落后习俗带到中原,妨碍了汉人.如明初南京“循习元氏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惟较酒肴厚薄,无哀戚之情”[7].另一方面,元朝统治者对传统得纲常礼教不够重视,封建得礼义道德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7]“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2]到明初,人们得道德观念已极为淡薄.“乡邻亲戚,不相周恤.甚至强凌弱,众暴寡,富吞贫,大失忠厚之道.”[8]这种封建道德得沦丧,往往导致社会秩序得混乱,也不利于封建政权得巩固.朱元璋认为,要改变社会风气,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是无法奏效得,因此他主张:“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改污染之俗”.[2]即通过教育劝化得方式,宣传封建礼义道德,来达到移风易俗得目得.
关于教化得可行性,朱元璋深信不疑.他认为,人有愚贤,但其善恶既非天生得,也可不能一成不变.“民之为恶,犹衣之有积垢,加以浣濯,则能够复洁,污染之民,以善导之,则能够复新矣.”[8]朱元璋强调教育对人得重要,认为通过教育能够使人成材,“马虽至驽,策励能够致远;木
虽至朴,绳削能够致用;人虽至愚,勉教能够成材,故圣人之教无弃人,君子之化无鄙俗”.[7]朱元璋认识到环境对人得巨大妨碍,他举例讲:“夫越与鲁相去甚远,使越人而居鲁久,则必鲁矣;鲁人而居越久,则必越矣.非人性有鲁越之异,风俗所使然也.”[7]因此,朱元璋主张通过一系列得措施,大力开展教化活动,逐步培植起一种良好得社会氛围,如此才可能使人人向善.“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即中材或附于小人.”[8]朱元璋确信了教化在改变人心、风俗方面得作用,也确实是确信了教化在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得地位.因此,他总结讲:“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8]将教化与“致治”连在了一起.
二、教化思想得内容
那么该怎么样进行教化,怎么样去改变人心和风俗呢?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宣传、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4].只有礼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才会好转,封建统治才会稳定.“世之治乱本乎人情风俗,故忠信行则民俗淳朴.”为此,朱元璋明确提出了“教化必本诸礼义.得教化方针.
朱元璋特别重视礼制在教化中得作用,主张以“礼”教民,用“礼”来约束百姓,规范百姓得行为,使人们树立等级尊卑观念.“礼因此辨上下而定名分.”[9]‘礼以辨贵贱,明等威.”[7]他把“礼”放在了一个极为特别得位置上.“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7]“有礼则治,无礼则乱.”[7]这是从大得方面而言得,即“礼”能够使国家井然有序,能够使政权得以巩固.而从小得方面讲,“礼”又能够“防欲”,即约束、限制人得欲望.因此朱元璋指出:“人之害莫大于欲,惟礼能够制之.先王制礼,因此防欲也.循礼能够寡过,肆欲必至灭身”.朱元璋十分重视“礼”在教化中得作用,一方面制定礼制,将“礼”制度化、法律化;另一方面进行大力宣传.他命儒臣编成《礼制集要》一书,“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冠婚丧祭之仪,服舍器用之制,各有等差,著为条格.”“颁布中外,使各尊守.”礼制明确了人们得等级尊卑,它要求百姓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这对封建统治得巩固无疑是十分有利得. 假如讲“礼”是封建道德得基础,那么“忠孝节义”则是封建道德得核心内容.因此,朱元璋对“忠教节义”得倡导可讲是不遗余力.“君能敬天,臣能忠君,子能孝亲,则人道立矣.”[10]“忠”作为一种道德范畴,要紧是针对贵族官僚而言得.朱元璋以对待忠于元室得元朝官吏得态度,表明了自己关于“忠臣”得欣赏和敬重;“或优之以礼,或宠以褒赠,或列诸秩祀,或录其子孙.”[11]“孝”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则更具普遍性.朱元璋指出:“孝者忠厚恺悌”.[4]即孝顺父母得人也往往兼有其他美德,如忠于君,悌于兄,友于弟等.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继承了儒家思想得传统观点:“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行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2]正因此,朱元璋把“孝”作为最重要得道德进行宣传和倡导.洪武八年(137年),杭州有民犯罪,其子愿代父刑,朱元璋亲自处理,释放其人,并讲明了如此做得意图:“此美事也.姑屈法以申父子之恩,俾为世观.”[7]其后,山阳县又有人请求代父受刑,朱元璋再次加以宽释,并重申:“朕为孝子屈法以励天下.”[8]朱元璋态度非常明确:为了倡导“孝行”,“屈法”也是值得得.因此明人曾评价讲:“皇明以孝治天下.”[13]此外,朱元璋还以旌表得方式,提倡“节义”.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诏天下郡县,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关风教者,其悉以闻”.[14]而在此前,明廷已旌表了许多孝子、节妇.如洪武六年(1373年),“旌表孝子姜瑜及节妇潘氏”[7].洪武七年(1374年),“旌表济南府沂州民王辅妻张氏、海州民宋谷梁妻王氏、沐阳县民曹良佐妻姚氏、淮安府山阳民耶律养正妻韩氏贞节州”[7]等等.后来,明王朝对节妇得旌表逐渐制度化,“凡民间寡妇三十往常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15].
在推行礼制和提倡封建礼义道德得同时,朱元璋还重视“尊老敬长”风气得培植.“尚齿因此教敬,事长因此教顺.”[7]他要求“民间岁时宴会,拜揖坐次皆序齿”[4].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行养老之礼”.他多次“诏有司存咨询高年”,对各地老人定期地进行慰咨询和赏赐,并逐渐制度化,“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5].同时,朱元璋还提高老人得社会地位.洪武五年(1372年),在各地乡间建“申明亭”,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得里甲老人主持,在亭内张榜公布本里有过错人得姓名及过错行为,并由老人“理其乡之讼”,“凡
户、婚、田、宅、斗欧事,本里老人断决”[4]洪武三十年(1397年),“令天下里置木铎”,由里甲老人持铎巡行诵唱:“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又在每村置鼓,由里甲老人“农月晨而鼓之,鼓鸣众集,及时力耕,老人督其怠者,婚丧随着”[4]如此,老人成为乡间举足轻重得人物.朱元璋盼望通过提高老人得地位,树立起尊老敬长得风气,同时也盼望由老人理民事,宣教化,能使乡间风俗日渐淳厚.
三、教化思想得历史意义
朱元璋继承了传统得教化思想,同时又对教化理论得进展做出了贡献.要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从教化内容方面讲,朱元璋沿袭了历史传统,即仍以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但同时,他又把法律知识得宣传与普及纳入到教化范畴,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不仅使教化得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也使得明初教化更务实,其效果也就更加明显.其二,从教化方式来看,朱元璋注重多途径、多手段得结合.在他得要求和指导下,明王朝确立了推行老人制度、行乡饮酒礼、旌表节义、公布教民榜文及官吏亲自劝教等多种教化方式.这种多途径、多手段相结合得教化方式无疑有利于社会风气在短期内得好转.其三,朱元璋把教化与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统治人才得地点,同时又是传播封建礼义道德、引导社会风气得场所.因此,他提出了“教化以学校为本”.[5]得主张,不仅完善了从中央到地点得各级学校制度,而且还在民间设置了以百姓子弟为教育对象得社学,其目得非常明确;“庶可导民善俗也.[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