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明太祖的民本思想
明太祖的民本思想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创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统一了全国,并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民本政策。
他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思想,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的个人经历和统治时期的国家状况。
要了解明太祖的民本思想,就必须了解他个人的经历。
朱元璋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就经历了贫困和艰苦,这种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价值观。
他深刻理解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困境,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决心。
而一旦他成为皇帝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他开始实施了他所倡导的民本思想。
明太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明朝初期,大片土地集中在少数豪强家族手中,贫苦农民们生活水平低下,面临着生计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推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将土地收归国有并实行均田制,以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们都能够有一片可以耕种的土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这一政策也大大增强了朱元璋的统治基础,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还注意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以提高政府的廉洁度和公正性。
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对贪官污吏实行严厉的处罚,提倡廉洁政风。
这些举措有效地净化了朝廷政府,提高了政治效率和公正性,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拥护。
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官员选拔和培养,注重选拔人才,尊重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明太祖还提倡农桑、刑政、文教、庆赏“四民政策”。
他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鼓励种植良种农作物,修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
他还建立了学校,提倡教育,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家的文化素质和国民的文化水平。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庆赏民间活动,增进了朝廷与百姓的感情。
明太祖朱元璋的民本思想是以利民利国为出发点,以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提高政治效能和国家实力为目的。
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还注重官员的廉洁和公正,提高了政府的政治效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君主,从他就任皇帝开始,一直到去世,他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治国思想,并且将其付诸于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以及他的政治实践究竟做到了多少。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疏财仁民、法度严明、道德自信。
其中“疏财仁民”体现了朱元璋关注民生的一面,“法度严明”则是他重视法律与纪律的一面,“道德自信”则是他倡导礼义廉耻与正确道德观念的一面。
疏财仁民是朱元璋治国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国家的财政应该能够支持民生的需求,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满足民众日常的生活所需,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战争上。
因此,他在财政上放宽了征收压力,减轻了百姓的税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并采取了“田赋免役”政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压力,鼓励各地百姓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创业致富。
而法度严明则是朱元璋对治国规律的理解。
他高度重视法律与纪律,坚持执行法治,严格处置背法违纪的行为,通过军事、监督等方式,保障国家及文明社会的正常运转。
此外,他还创建了全国性的司法机构,对相对较弱势的群体给予保护,遏制了官僚系统不当行为。
他在很多领域使用了五刑,重视了法律的实效性和巨大威慑力,为后世的政治官迷提供了规范。
朱元璋还强调了“道德自信”的重要性,即领导者必须有一套高尚的行为准则并积极地推广这种准则。
例如,他鼓励公正、诚实、爱国、尊重他人、愿意助人为乐的德行,并对那些行为优良的平民和士人提供了途径和平台,积极推行了以重用人才为理念的人才政策,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建设与更新。
当朱元璋实践自己的治国思想时,他主要采用了三个方面的措施:领导层的精干管理,官僚传统体制的深度革新,以及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改革。
首先,他实现了领导层的精干管理。
他提拔并赋予高额的权力给那些勤奋益智的卓越领导人,并对那些缺乏纪律和道德的领导人进行补充和调整。
通过这种方式,他提高了领导层的质量,获得了忠诚的助手,并清除了内部反对者。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从明初社会福利政策,看朱元璋的民生思想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从明初社会福利政策,看朱元璋的民生思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朱元璋都是一个残暴的君主。
毕竟中国历史上杀开国功臣的皇帝,除了刘邦,最出名的就是他。
而且他设立锦衣卫,暗中监视大臣,搞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但朱元璋只是对百官严苛,在天下人的心目中,他依旧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爆史君今天就从明初的社会福利政策,来谈谈朱元璋的民生思想。
明初社会福利政策朱元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其先进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先欧洲600多年。
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者有其屋。
”那朱元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朱元璋画像(一)免费养老政策孝亲敬长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为了让全天下都善待老年人,朱元璋特地颁布法令,要求各地善待老人,县官还要定期拿着米面衣物去慰问老人。
为了防止底下人弄虚作假欺骗他,朱元璋还特地让礼部尚书以皇帝的名义向基层官吏重申这一政策的重要性。
孝敬父母为了让子女安心在家侍奉父母,朱元璋于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
”只要家中有7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一个儿子便可以免去劳役。
同时为了表彰这些敬老的人,明朝还规定:孝子孝女60岁时便可享受普通老人80岁的待遇。
在此之前,朝廷还会对他们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
而物质奖励则包括:赏赐衣物,发放奖金。
当然,以上是针对有子女的老人。
那鳏寡孤独怎么办呢?别急,朱元璋早就想到了解决办法。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
”洪武五年,朱元璋便令天下郡县设立“养济院”,而这养济院的收容对象便是:民之孤独残病不能生者,许入院。
明朝的后世皇帝谨遵太祖爷祖训,大力发展免费养老事业,不断完善养老制度。
如明英宗时期,便要每县设养济院一所,支米煮饭,日给两餐,器皿、柴薪、蔬菜等均由政府设法筹办。
养济院如果地方官员没有将孤寡老人接到养济院,或者住进养济院的都是他们家亲戚怎么办?朱元璋也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并写入了《大明律》。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试论朱元璋以民为本的农业思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试论朱元璋以民为本的农业思想李烈包头市文物管理处【摘要】朱元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的农业思想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由于他对农业的重视和扶持,明王朝在洪武年间就恢复了元气,基本出现了仓廪秉实、民富国强的局面。
本文就朱元璋成熟后的农业思想进行论述,认为朱元璋实行的是以民为本的农业政策,并能落到实处,最终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朱元璋以民为本农业“民为邦本”,是一句历史古训,厉来为贤明的君主所重视。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起于农民军,对此体会更为深刻。
因为深知民之疾苦,亲身经历过“水能覆舟”的元末板荡,朱元璋对农民、农业,甚至是农村问题甚为关注。
在重点扶持农业的同时,朱元璋由重农转向重民,逐渐形成了“民为国本”的农业思想。
本文试图就朱元璋成熟后的农业思想及其实施进行探讨,以史为鉴,以期能对今天的“三农”问题有所裨益。
一、朱元璋“语录”“民为国本”的思想,朱元璋在洪武初期就提出来了,完成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之后,他更为强调。
洪武十九年正月,朱元璋说:治民犹治水,治水者顺其性,治民者顺其情。
人情莫不好生恶死。
当省刑法、息干戈以奠之;莫不厌贫喜富,当重农事、薄赋敛以厚之;莫不好逸恶劳,当简兴作、节徭役以安之。
若使之不以其时,用之不以其道,但抑之以威,迫之以力,强其所不欲,而求其服从,是犹激水过颡,终非其性也。
晚年,在与刘三吾谈话时,朱元璋提到:朕……恐为治之心有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废。
生民休戚系也。
……自昔先王之治,必本于爱民,然爱民而无实心,则民必不蒙其泽,民不蒙其泽,则众心离于下,积怨聚于上,国欲不危难矣。
朕每思次,为之惕然。
从朱元璋以上的“语录”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不但要“顺民情”、要体恤农民,更要务实,要有爱民的“实心”。
他还告诫官员,“四民”中农民最为辛苦,要他们常思“裕民之道”,以无愧于食禄。
后来,他又特别强调,贤吏的职责就是“为国安民”。
二、朱元璋以民为本农业思想的具体实施思想是从实践中来而用以指导实践的。
明太祖的民本思想
2019-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明太祖的民本思想边志鹏(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之中,民本思想是相当重要的内容。
而民太祖的民本思想则与传统的民本思想存在差异。
在文中就针对明太祖的民本思想展开探讨,以期为了解中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支持,为发展当前的民本思想提供借鉴。
关键词:明太祖;民本思想;政治思想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55-02一、前言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历代统治者为了能够绵延国祚,不得不重视民众的力量。
明太祖本为“淮右布衣”,亲身目睹元末民不聊生的惨状,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
因而在其统治期间屡次强调以民为本,是古代少有的体恤百姓的封建皇帝。
他的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新的认识,也是符合封建社会后期高度集中君权的现实需要。
明太祖的民本思想有哪些?其民本思想是如何体现的?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国的民本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在商周时期,统治者就已经看到了蕴藏在民众身上的巨大力量。
中国的先民原先将天看做决定一切的力量,对天有着笃诚的信仰和极大的敬畏。
《尚书·召诰》中说:有夏服天命。
人们认为夏朝乃天命所在,历数绵长,所以服从于夏朝统治。
但到夏朝末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商汤却“以宽治民,布德施惠,以振穷困。
吊死问疾,以养孤孀”,使百姓亲附,推翻了夏朝的统治。
到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使“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于是,武王伐纣,以周代商。
通过汤武革命,中国先民看到了天命无常,天命并不能维系统治的长久,对天命的信仰有所弱化,转而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有了重大的发展。
管仲在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过程中就很重视民心向背,他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及自己人生阅历的影响下,根据现实的需求,形成了自己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
朱元璋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把以民为本作为核心,把礼仪教化作为重点,把官德建设作为关键。
朱元璋以德为本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厚德是人立身的根本,只有德治才能国固人安,他说:“人者国之本,德者身之本。
”一、以民为本为核心明太祖朱元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把百姓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以民为本成为他以德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曾强调:“民者,国之本也”。
朱元璋特别重视安民养民,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奉天安民养民,民安则国安,曾言:“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朱元璋坚持安民养民,反对劳民伤财,批评秦始皇、汉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长生,疲精劳神,卒无所得”,他认为人君就应该清心寡欲、勤政爱民,不做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使百姓辛勤劳作,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生活。
朱元璋强调敬民,他每次看《尚书》到“敬授人时”,经常感叹后世的君主不能敬天爱民,他们意识不到民与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轻视百姓的利益,他感叹道:“古之帝王视民何尝敢轻!故致天下长久者以此而已。
”朱元璋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勤政爱民、忧民。
朱元璋说:“自昔先王之治,必本于爱民。
”他认识到要想使天下如之前大治之世一样,必须要爱民。
朱元璋一生勤勤恳恳,为百姓谋取利益,他“常以勤励自勉”,他心存百姓,忧思民事,天没有亮就起床办理政务,或者半夜披衣而起,处理事务,就是为了第二天天一亮就派发出去,能够及早的处理。
他回忆到:“未旦即临朝,哺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批阅公文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从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
二、礼义教化为重点明太祖朱元璋用礼义教化来贯彻自己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他把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天下的事情有轻重缓急,但是教化必须优先,尤其是在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时候,他说“治国之要,教化为先。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明太祖朱元璋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之一,他的治国思想和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太祖的治国思想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四个方面:置百姓于重、节制权贵、依法治国和重视教育。
置百姓于重明太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百姓的劳动和贡献。
因此,他强调富国强农,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福利。
他实行了“七税法”和“十五严禁”,没收豪强地主的地产和奢侈品,并将它们分配给贫苦百姓。
他也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例如降低赋税、减轻苛捐杂税、实行“抚恤制度”等等。
这些政策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节制权贵在明太祖的治下,他实行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和惩处制度,恢复了权力的分散和平衡。
他强调官员要有廉洁奉公的品德,不接受贿赂、不窃取公款、不剥削百姓。
他实行了“靖难之役”,打倒了当时的一些强大的官僚集团和权贵家族,稳定了政治局面。
他也禁止私学和私塾教育,删除了一些神秘和危险的文化书籍。
这些措施限制了权贵的力量和影响,使政治更加清明和稳定。
依法治国明太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使权利和义务得到明确和规范。
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条例,例如《大明律》、《太和正音谱》等等,规定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审判程序和刑罚种类。
他强调法律公正、严明和公开,司法官员必须实事求是、无私无欲。
他也重视统治层面的法制建设,注重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工、合作和监督。
这些措施使法制建设得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完善,有利于建设一个公正、安定和自由的社会。
重视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国家更加文明、理性和富有创新力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建立了一系列的文化机构、学校和科举考试制度。
他强调教育要面向百姓,不分贵贱、不分贫富。
他要求官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
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得到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明朝的崛起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明朝的崛起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而朱元璋则是这个朝代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朱元璋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
他的治国思想在明朝的崛起历史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朱元璋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为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提倡重视教育,推行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到了广泛培养和选拔。
朱元璋明确表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因素。
他注重民生,推行减税赋、兴修水利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种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使得明朝能够凝聚起强大的国家力量,并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朱元璋注重政治体制的建设,为明朝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并采取了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官员的廉洁和能力。
他还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强调法律的严明执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种注重政治制度建设的思想为明朝的政治稳定和行政效能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三,朱元璋倡导了以农为本的经济发展思想,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他提倡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和土地的开垦。
朱元璋也注重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恢复和开拓了丝绸之路等重要的贸易通道。
这种以农为本的经济发展思想为明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明朝逐渐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大国。
最后,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给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正如朱元璋所言,“三百年修得“国”,可以看出只有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一个国家才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
其次,注重政治体制的建设是保持社会稳定和行政效能的重要保障。
一个健全的政治体制可以避免腐败现象的产生,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以农为本的经济发展思想是实现经济繁荣的关键。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只有通过发展农业和落实农民利益,一个国家才能够实现持久的经济增长。
试论朱元璋的社会控制思想
将:“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 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并说“人 莫不好生恶死,当省刑罚、息干戈以保之; 莫不厌贫喜富,当重农时,薄赋敛以厚之; 莫不好佚恶劳,当简兴作、节徭役以安之”。 对背仁政而行的贪官污吏及豪强不法行为, 朱元璋力主重典惩治,着力打击官吏贪赃 和豪强作恶。 (二)藏富于民 朱元璋极为关注农业生产,采取了一 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一是鼓励垦荒。他颁 布了许多鼓励垦荒的法令条文,并用免租 的方式来吸引人们进行垦荒,规定“二十七 年以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并 以垦荒的多少作为对官吏的赏罚标准。二 是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颁令“凡民田五 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 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规定 “不种桑者输绢,不种麻者输布”,并令“有
为治以安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试论朱元璋的社 厶虿 控铝U思想
■
◆
朱元璋的民本以安天下的思想,具体体 现在施仁政、藏富于民和减免税粮等方面。 (一)施仁政 朱元璋认为“以仁义定天下,虽迟而 长久”,舍弃仁义就无以治国。他说“仁义
刘锦涛副教授(贵州警官职业学院贵阳550005)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治之于未乱的教化思想
(一)礼制教化 朱元璋认为“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 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称 “礼”可以去人欲,谓“治天下之道,礼乐 二者而已”,切“毋以礼乐为虚文也”,“有 礼则治,无礼则乱”。因此。他十分重视礼 制的教化作用,将#Lfl;'J教化视为维系大明 统治,强化集权政治体制,加强社会控制 的根本大计。他不仅命人定礼制,将“礼” 制度化、法律化,还命儒臣于1395年编成 《#LfliJJ集要》一书,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 庶,冠婚丧祭之仪,服舍器用之制,各有 等差,著为条格。颁布中外,使各尊守。 (二)法律教化 朱元璋称“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 法”。而要达此功效,则离不开普法教育和 严格执法。对于前者,朱元璋一是要求摒 弃典雅华美的辞章,用通俗的语言来阐述 律令,以便于民众,特别是“田野之民”通 晓法律。要求立法时做到“直言理明”。让 “人人知晓”,从而达到“犯法自少矣”的 目的。为此,他亲笔撰成近于El语的《大 诰》四编。二是要求执行法律的官吏必须 通晓律令,“不晓律意者,初犯罚俸钱一月, 再犯笞四十,附过三犯,于本衙门递降叙 用”。三是明令法律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 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有不尊者,以违 制论”。对于后者,朱元璋崇尚严刑峻法, 坚持执法如山,杜绝搞法外特权,讲求“事 断于法”。追求“使臣民知畏”。规定不论 官阶高低,不能用官级折抵或减免刑罚。对 于恃功骄恣、践踏礼法、放纵子弟杀人夺 田的开国功臣一律从严用法;对于渎职和 贪污官吏,一律从严惩处。他严法令,凡 是遇到“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 (三)学校教化 朱元璋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 方,同时也是传播封建礼义道德、引导社 会风气的场所。他说:“足衣食者在于劝农 桑,明教化者在于学校。学校兴则君子务 德,……如是为治”。他还基于“教化之道。 学校为本”的认识,力主速行兴建学校。从
朱元璋的民主思想与明朝制度的建立
朱元璋的民主思想与明朝制度的建立一、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对比与争议从未停止。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以其独特的制度和政治思想而闻名。
而这其中,朱元璋的民主思想和对于明朝制度的努力建立起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探讨朱元璋的民主思想与明朝制度的建立之间的关系。
二、朱元璋的民主思想1. 民本思想的确立朱元璋出身农家,经历了艰苦的生活,深知人民的疾苦。
他提出了“治天下如治农家”的理念,即将国家治理视为治理自己的家庭一样。
他强调了人民的利益至上,通过推行农村改革、减轻赋税负担等举措,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2. 选拔人才的开放态度朱元璋重视人才,积极选拔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担任要职。
他实行了科举制度,打破了以往只重视世袭的观念,在选拔官员时注重考察其德才兼备的能力。
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政治,实现了相对的平等。
三、明朝制度的建立1. 中央集权体系的确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他设立了六部和宦官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集中。
这种制度架构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2. 地方官制的改革为了避免地方官员集权和滥用职权,朱元璋对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
他减少了官员的地方任期,推行了定期轮换制度,限制了官员的权力扩张。
同时,他还设立了巡抚、按察使等机构来监督地方官员,提高了地方治理的效能。
四、朱元璋的民主思想与明朝制度的关系1. 民主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朱元璋的民主思想对于明朝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他的关注人民利益的理念,使得明朝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大力推行农村改革、减轻赋税负担等措施。
同时,他的选拔人才的开放态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有能力的人担任官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2. 制度的建立对民主思想的支持明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通过设立六部等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
从明初锄强扶弱政策看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力 度 和 效 果 差 别 也 很 大 。像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这 样 坚 决 打 击 和
抑 制 豪 强 地 主势 力 , 切 实体 恤 民情 , 采 取 措 施 多 方 推 动 农 业 发展 , 并贯穿始终 的封建帝 王 , 在 中 国古 代 史 上 还 是 比 较 突 出 的 。本 文 拟从 这 一 角 度 来 探 讨 朱 元 璋 重 视 民本 的思 想 。
第3 6卷
第 5 期
青 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Qi n g h a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n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 3 6 , No . 5
Se p .2 01 4
2 0 1 4年 9月
从 明初锄 强 扶 弱 政 策 看 朱 元 璋 的 民本 思 想
程 军
( 青海师范大学 教务处 , 青海 西宁 8 1 0 0 0 8 )
摘 要 : 明初 , 朱元璋通过立法等手段 , 强 化 了对 豪 强 兼 并 和 官 吏不 法 的 打 击 , 有 效 抑 制 了权 贵 势 力 的 快速 膨 胀 , 有 利 于 百 姓 生 活 秩 序 的恢 复 , 推 动 了农 业 生 产 的发 展 。从 朱 元 璋 一 系 列政 治 、 经济举 措的推行 , 我 们 可 以从 中 窥 见 其
历史上 , 开 国 之 君 往 往 都 能 注 意 适 时 采 取 一 些 符 合 时代 的 开 明政 策 , 打击豪 强地 主势力 , 体恤 民生 , 鼓励 农耕 生产 ,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
朱元璋的治國思想及其影響摘要:在中國歷代開國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寒微,亦無多少文化修養,且曾因生計所迫而入沙門。
元末,社會大亂,群豪並起,他因圖“自全”而慘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
然而朱元璋竟在十余年時間裏,力挫群雄,趕跑元順帝,成就了壹代帝王之業,創建了明王朝。
朱元璋同時也是壹位政績顯著的封建帝王。
其對安邦定國的思考與實踐,構成了他的社會控制思想體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會和諧思想。
他著重從宏觀上緩解社會矛盾,避免矛盾積聚的治安思路至今仍具有歷史借鑒意義。
關鍵詞:朱元璋治國思想濫殺社會控制教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但同時也最具有爭議的帝王之壹,朱元璋的許多治國之策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將對其最為重要的幾項政策進行分析。
壹、重視民生朱元璋起自社會底層,又親身經歷了元末戰亂,對民間疾苦有深切體驗,對元亡教訓亦有清醒認識,故在爭奪天下以至創建、鞏固政權的過程中,始終把“安民”、“恤民”作為重要策略思想。
他在戰爭期間奉行“克城以武,戡亂以仁”的原則,以嚴明的紀律約束部隊。
每逢征戰,他總要明令禁絕濫殺,勿貪子女玉帛。
即使對元廷宗戚,他也不許將士妄殺。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達率軍北伐。
行前,朱元璋諭曰:“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孫罔恤民德,天厭棄之。
君則有罪惡,民復何辜?前代革命之際,肆行屠戮,違天虐民,朕實不忍。
諸將克城毋肆焚掠、妄殺人,元之宗戚鹹俾保全,庶幾上答天心,以副朕伐罪惡安民之意”。
他統率的諸將領,亦多能註意這壹點,如胡大海就曾說:“吾武人不知書,唯知三事而已: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毀蘆舍”。
正由於註重“安民”、“恤民”,朱元璋及其領導下的部隊才能得到比較廣泛的擁護,尤其得到地方士紳的支持,“人心日附”,勢力迅速壯大。
這乃是他在十余年時間裏即能成就帝業的重要原因之壹。
稱帝之後,朱元璋在治國方面依然秉承了之壹思想。
具體來看,朱元璋的“重民”“安民”、“恤民”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施仁政朱元璋認為“以仁義定天下,雖遲而長久”,舍棄仁義就無以治國。
明朝的建立与明太祖的农本主义
明朝的建立与明太祖的农本主义明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元朝的灭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统一的王朝。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农本主义思想对于明朝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明太祖的农本主义思想对于明朝建立的影响。
一、农本主义的核心理念农本主义是指以农业为本,以农业生产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推崇农业的重要性,并将之作为国家政策的核心。
明太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繁荣和安定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他强调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倡发展农业生产,使国家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农业。
二、农本主义在农业发展上的措施明太祖在农业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实现农本主义的理念:1.减轻赋税负担明太祖降低了赋税负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他实施了减租减息政策,限制官员的征税权力,保护了农民的权益,鼓励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明太祖注重改善农田的水利条件。
他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对河道进行疏浚,修筑水库和灌溉渠道,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推行科学农业技术明太祖鼓励科学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他设立了农学馆,培养和选拔农业专家,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
三、农本主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明太祖的农本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促进社会公平明太祖通过减轻农民的负担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2.增强国家财政实力明太祖的农本主义政策使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减少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依赖,增强了国家财政的实力和稳定性。
3.提高人民的获得感明太祖重视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的权益,使农民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和支持,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增强了人民对明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农本主义的局限性尽管明朝成功地推行了农本主义政策,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忽视工商业发展明太祖过分强调农本主义,对工商业的发展相对忽视,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明太祖的民本思想
明太祖的民本思想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民本思想,倡导民生至上,注重民生,关心人民疾苦,使得社会风气明朗,民风安定,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生活贫苦,从小经历了艰辛的生活,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
因此在他登上帝位后,十分重视民本思想,认为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富强,都与人民的安康息息相关。
在他的治理下,推行了一系列为民利民的政策,使得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善,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社会风气变得明朗。
在农业方面,明太祖注重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他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割据,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了农民的压力,同时还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还实行均田制,通过减轻地主阶级的压迫,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有了更多的粮食和物资,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政治方面,明太祖兴修水利,推行宽政,确立一套以集权为核心的行政制度,实行严格的监察制度,反腐倡廉,并且实行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利用。
这一系列政治改革举措,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秩序井然。
朱元璋还注重教育,提倡教育普及,鼓励求学。
他开始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他认为只有教育有智识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他在位期间,大力提倡教育,并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鼓励民众求学,使得社会思想更加开放,文化得以传承。
明太祖朱元璋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近代以来萌芽的民本思想,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了一系列为民利民的政策,使得社会风气明朗,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系列政治举措,使得社会风气明朗,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系列政治举措,使得社会风气明朗,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系列政治举措,使得社会风气明朗,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系列政治举措,使得社会风气明朗,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系列政治举措,使得社会风气明朗,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系列政治举措,使得社会风气明朗,人民安居乐业。
浅谈朱元璋的管理思想
浅谈朱元璋的管理思想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但同时也最具有争议的帝王之一,朱元璋的许多治国之策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安邦定国的思考与实践,构成了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
他着重从宏观上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积聚的治安思路至今仍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他对民生的管理、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思想措施以及整顿吏治三方面论述其管理思想。
关键词:朱元璋重视民生君主专制整顿吏治积极意义消极影响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寒微,亦无多少文化修养,且曾因生计所迫而入沙门。
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因图“自全”而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然而朱元璋竟在十余年时间里,力挫群雄,赶跑元顺帝,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明王朝。
朱元璋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本文将对其最为重要的一些管理思想进行分析。
一、重视民生(一)施仁政朱元璋认为“以仁义定天下,虽迟而长久”,舍弃仁义就无以治国。
大明建初,朱元璋告诫诸将:“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
并说“人莫不好生恶死,当省刑罚、息干戈以保之;莫不厌贫喜富,当重农时,薄赋敛以厚之;莫不好佚恶劳,当简兴作、节徭役以安之”。
对背仁政而行的贪官污吏及豪强不法行为,朱元璋力主重典惩治,着力打击官吏贪赃和豪强作恶。
(二)藏富于民朱元璋极为关注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一是鼓励垦荒,他颁布了许多鼓励垦荒的法令条文,并用免租的方式来吸引人们进行垦荒。
二是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颁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规定“不种桑者输绢,不种麻者输布” ,并令“有司亲临督劝”。
三是兴修水利,朱元璋在位期间,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水利建设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潴蓄以备旱,宣泄以防霖潦”。
(三)减免税粮为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法律讲堂朱元璋的家国事(2篇)
第1篇一、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而朱元璋则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他从一个普通的和尚成长为一代帝王,不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还离不开他对法律的高度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朱元璋的家国事,以及他在法律建设方面的贡献。
二、朱元璋的家国情怀1. 辉煌的家世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辈世代为农。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仍然教他读书识字,培养他的品德。
在朱元璋的成长过程中,他深知自己的出身和地位,因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2. 激烈的民族矛盾朱元璋生活在元朝末年,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他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同情。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他立志推翻元朝,建立一个属于汉族的政权。
三、朱元璋的法律建设1. 制定《大明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高度重视法律建设。
他下令编纂《大明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
在《大明律》中,朱元璋规定了各种刑罚,包括死刑、流刑、杖刑等,使得法律具有极高的威慑力。
2. 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他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在法律方面,他规定地方官员必须遵守中央的法律,不得擅自变更。
此外,他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3. 重视司法公正朱元璋深知司法公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他规定,各级官员必须依法办事,不得徇私舞弊。
对于贪官污吏,他坚决予以严惩。
在司法实践中,朱元璋注重证据,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4. 重视法律教育朱元璋认为,普及法律知识对于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
因此,他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律学,培养法律人才。
此外,他还下令将法律知识编入教材,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
四、朱元璋的家国事实践1. 重视民生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把民生放在首位。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百姓生活,如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等。
这些举措使得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2. 选拔贤能朱元璋重视选拔贤能,他提倡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担任官职。
朱元璋的“民本”思想及其对明初法制特色之影响
朱元璋的“民本”思想及其对明初法制特色之影响
董淮平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000)005
【摘要】朱元璋提出的“保国之道,藏富于民”的民本思想,基于他个人的苦难经历与儒家传统学说的双重影响。
这一思想反过来制约着他把严惩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贪暴行为作为明初法律制定和实施的重点,从而出现了《大明律》与《大诰》中重典治吏、刑法严酷的法律原则.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董淮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朱元璋的孔孟情结与明初民本政策 [J], 滕新才
2.从明初锄强扶弱政策看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J], 程军
3.从明初监察制度看朱元璋的制衡思想 [J], 常缨
4.朱元璋的教育思想与明初的教育发展 [J], 万明
5.朱元璋的军事思想——明初统治措施探索之五 [J], 傅玉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摘要:朱元璋以布衣荣登天子宝座,反元斗争的经历及历代兴亡的教训,使他本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推行恤民之政,这符合社会实际,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明初政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且这种思想和政策始终影响着有明一代的君臣,为明两百多年的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朱元璋;治国策略;轻徭惩贪;民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重定制度。
他起自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验,对元亡教训亦有清醒认识,深知民为邦本,理不可移。
传统的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的鲜明对比,使朱元璋深刻体会到“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1](卷174)。
他一再强调:“民,国之本”[1](卷166),“国以民为本”[1](卷105),把民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为此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安民、富民的务实政策。
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古代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生产的主体。
经过元末二十多年的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处于极度衰败的境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人民力竭财尽,政府税源枯竭。
明初物质环境较元末有过之而无不及,
能否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不仅关系到能否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也关系到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能否维持和巩固统治。
朱元璋清醒地认识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1](卷29),“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
……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民安,此为治之先务,治国之根本。
”[1](卷21)由此他确定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战争导致了大批流民的出现,使得土地荒芜,民无定居,耕稼尽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开辟荒地,增殖人口,已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此种情况,朱元璋及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垦荒,称之为民屯。
“移无田者于有田处就耕,庶田不荒芜,民无游食”[1](卷196)。
并由政府发给他们路费、耕牛、车具、种子和一定数量的粮食,三年内不征其赋税。
十三年令“民间田土,许尽力开垦,有司毋得起科”[2]。
二十八年又令“山东、河南……二十七年后新垦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1](卷234)。
除民屯外,还有军屯和商屯。
通过军屯,“天下卫所分兵屯种者,咸获稼穑之利”[1](卷215)。
明朝军队基本上是给养自给,多少减轻了农民负担。
朱元璋曾自夸: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商屯也是为解决军粮而实行的特殊屯田。
这样使明初的大量荒地和僻远地区得到开发,不仅扩大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
元代蓄奴
风气很盛,权贵、勋戚都拥有大量的奴婢、驱口,有的多达数千名。
元末农民战争虽然使不少奴隶得到解放,但并不彻底。
朱元璋把解放奴婢问题作为当务之急。
解放劳动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于洪武五年下令“曩者兵乱,人民流散,因而为人奴隶者,即日放还。
”[1](卷73)。
并规定由政府出资赎还因饥荒而典卖为奴者。
严禁庶民蓄奴,并对官宦之家的奴隶数量进行了严格限制。
《大明律》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3]。
大量奴隶获得自由,农业劳动力自然得到大幅增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
“设营田者使以修筑堤防,专掌水利”[1](卷6)。
并多次下诏“所在有司,以水利上条者,即陈奏。
”[1](卷234)以鼓励人民兴修水利。
由于政府重视,到二十八年,全国共开塘堰40987处,河4162处,陂堤5048处。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元末以来水利不治,农业凋敝的局面。
二、轻徭薄赋,节己顺民
即位之初,首要任务是恢复社会经济,这就要求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
朱元璋采取上述休养生息的积极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增加了他们的抗灾能力。
但光有上述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此有国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1](卷76)。
他又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农民起义,深知“官逼民反”的道理
和严重后果。
他为此采取了免租和赈灾的必要补救措施。
他不仅对战乱后恢复生产、开垦荒地的一些农民以及移民实行了租税蠲免,还对凤阳老家、战时出力多的地区特别优待。
如洪武二年诏免山东、北平、燕南、河东、山西、北京、河南、潼关、唐、邓、光息等处税粮[1](卷38)。
十四年,免应天、太平、广德、镇江、宁国五府秋粮,官田减半征收,民田全免[1](卷139)。
十五年,免浙江、江西、河南、山东、直隶府州税粮[1](卷144)。
十六年,免应天、太平、镇江、宁国、广德五府税粮[1](卷154)。
十八年,免应天、太平、宁国、镇江、广德、滁和七府州当年田租等[1](卷172)。
此外还对地瘠民贫,负担过重的地区给予照顾。
如东南地区的苏松嘉湖地区租税过重,农民不堪重负,洪武七年五月下令减租,十三年三月又减一次[4](卷78)
自然灾害十分严重,使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农民苦不堪言。
朱元璋为了保障灾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采取了赈济措施。
不仅对灾区减免租税,并且以米、麦或钱钞来进行赈济和赈贷。
据不完全统计,《明洪武实录》所载的免税事项近一百二十起,赈济近九十次。
30多年间,赏赐民间布钞数百万,米百多万石,蠲免税租数量也相当大。
“保国之道,藏富于民”,阜民之财则以居上者的倡节俭为始。
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才能够戒奢尚俭,国定民安。
明朝建立后,按计划要在南京营造宫殿。
朱元璋在审定宫殿图样时,将装饰华丽的部分全部去掉,并告诫官员:“宫室但取其坚固而已,何必过于雕
斫?……夫上崇节俭,则下无奢侈,吾尝谓珠玉非宝,节俭是宝”[1](卷14)。
破除用金装饰器物的惯例,下令全部用铜代替。
常倡导“抑奢侈、弘俭约、戒嗜欲。
”[1](卷27),并且他自己能身体力行。
在朱元璋的影响下,宫中的后妃都十分俭朴,唯恐暴殄天物,耗费民财。
三、惩治腐败,抑制豪强
朱元璋为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制定了一系列“以民为本,与民实惠”的务实政策,但它的真正贯彻还要靠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吏。
朱元璋除用严密法令残酷手段约束官吏外,还采取正常的考课官吏来使官吏做到廉政为民。
他亲自着手狠抓吏治,下诏布置“有司考课,首学校,农桑诸实政。
”[4]然官吏贪污,豪强兼并是导致人民极端贫困、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
贪污腐化成为封建政治的最大弊端,“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1](卷69)。
故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脏吏。
朱元璋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典治贪。
首先立法严峻,法网严密。
《大明律》严格规定了贪赃枉法的犯罪行为及其刑事责任,其内容规定严密,惩罚极重。
“脏至六十两以上者除斩首示众之外,还要剥皮实草。
”其次,法外用刑。
朱元璋手订《大诰》,其四编二百三十六条,其中有一百五十条是属于惩治贪官污吏的。
然“我欲除赃官污吏,奈何朝杀暮犯”。
为此,朱元璋集中力量对那些不听劝告的贪官污吏进行了全面、大规模的无情打击。
犯赃者不论官位高低,身份贵贱,亲疏远近,一经发现,穷追不舍,严惩不贷。
大将胡大
海的儿子犯酒禁,依法处斩。
驸马都尉欧阳伦违令贩卖私茶出境被赐死。
空印案、郭桓案都是严惩贪污的最好例证。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豪强地主进行了限制和打击。
籍没苏州、嘉兴、松江、胡州等地豪族富民的土地,并将其中几万户人家强行迁徙到南京、临濠等地。
又在南京抄杀豪民170余家。
奸顽豪富,尤其是江南地区巨姓大族的势力被严重削弱,土地兼并现象锐减。
由此调整了阶级关系和地主结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一时民心大快,官吏开始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社会风气大变,为明朝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为了刚建立的明朝的繁荣富强、长治久安,朱元璋费尽心思,从多个方面采取种种措施,并非仅限于上文所涉及的几点。
况且朱元璋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其为政的着眼点在于本阶级的利益,其政策措施也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尽管如此,朱元璋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及其实践还是使广大人民得到了一定实惠,使明朝快速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
然而明代刚刚走过创业期后,其中后期的君主就多暗昧至极,在这种境况下明却能维持统治两百余年。
其中一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实行民本政策,且从立法和思想等各方面加强措施以尽力保证他的民本政策在子孙朝也能得以推行,用多方面的合力来确保朱家王朝的统治地位。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大明会典[m].
[3]大明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