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
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义与实践要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价值观,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精神,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建设和谐团结的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课一体化教学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和新的实践要点。
一是增强实践思想政治课中“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落实意识。
将思想教育课堂灌输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平面的学习走向深度的学习,从理论的思考过渡到实践的运用;将内容的学习和情感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培养正确的公民素养,提高道德发展水平;将思想作用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思想健康成长。
二是完善课程体系。
把思想政治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深入融入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以思想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引入新的社会实践课程,包括学术性的研究、能力性的实践,以社会服务
为主的实操训练等。
以实践为导向,使学术性研究、能力性实践、社会性服务具有机耦合,提高学生责任担当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依托学校及其专业教师,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加强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充分挖掘学校的工作机制和规范,将教学建设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衔接。
四是全面提高师资建设。
实践能力正取代学术能力成为评价教师水平的主要标准,提高教师利用学校资源教学能力,。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作者:林媚珍汪碧玲吴卓陈小梅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26期摘要:“课程思政”因贴合国家近年教育的政策指向,作为突破“思困”的重要教育举措,引导高校一线教师先于其他学段,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深度融合。
文章从高校“课程思政”视角,结合部分教材内容,构建“课堂+项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开拓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些新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高校;环境学概论;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6-0181-04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n recent years. 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measure to break through "thinking difficulties", it is to guide the frontline teache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vance the depth off us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lassroom + project" problem-driven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some textbooks, and explores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hoping to providesome new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other univers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Keywords: universities;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tud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model construction高校因其具備汇集各地优秀学生及优质资源并向社会输送人才及新理念的能力,而成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地。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研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研究的背景介绍: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也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
如何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关键要素、进行效果分析、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将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只有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使命。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下,深入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依据;2. 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互动的机会,促进教学效果提升;3. 讨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具体方向;4. 分析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与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教学改进提供参考;5. 展望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和措施,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1.3 意义和价值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可以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和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
首先介绍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实践教学的意义,随后分析了目前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接着探讨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和分层分类教学的实践探索,结合案例分析进行评价。
最后总结了创新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启示,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总结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分层分类教学、案例分析、评价、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建议。
1. 引言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有效手段。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加强学生党性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和实施,对于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2 实践教学的意义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并增强实践能力。
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
随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实践教学中,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融入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理论价值,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二、深化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积极融入当地特色,挖掘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体现区域特色、民族风俗、文化底蕴的实践教学项目或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校园实践区、周边社区和企业实践基地等,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场地。
同时,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采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项目研究、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
四、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培训、示范课、教学竞赛、评课评教等多途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发创新教材和教法,提升教学组织和指导能力。
建立教学研发平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五、建立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加大实践教学成果的权重,探索多主体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使新时代公民教育深入发展。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理论素养。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
3. 强化实践与教学相融合。
实践教学要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4. 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
实践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 实践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实践教学内容(1)课堂教学实践。
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课外活动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社会实践实践。
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地,了解社会现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网络实践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学习、讨论、交流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实践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
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身份,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
协同育人视角下《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立体构成》课程是美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立体构成能力。
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不仅仅追求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将以协同育人视角下《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为题,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立体构成》课程简介《立体构成》课程是美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教授学生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立体构成能力和审美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构图基本原则、透视法、空间关系、光影效果等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提高绘画水平,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创作奠定基础。
二、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思政教育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一些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如“美的内涵和外延”、“美与生活”等,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2. 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或时事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3. 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艺术创作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课程时,也应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班级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些创作任务,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实问题《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社会或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前提和基础,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使其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不足(一)重视课内实践教学,忽视课外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实施以来,各高校领导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案例式、参与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然而,由于受经费、师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课外实践教学开展得很少,即便有所开展,也只是蜻蜓点水。
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也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的明确规定,但不少高校要么是执行不了,流于形式,要么是保证不了教学时数的完成。
(二)校内实践教学不够规范,缺乏统一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工作需要高校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紧密配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得不到团学组织的配合,也得不到有力的资金和后勤保障,校内实践教学很难开展。
另外,一些高校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科学规划和整体设计,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利用校园的有利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
2. 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等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实践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2. 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
3. 专题实践教学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专题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活动,如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等;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结合多个主题开展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
4. 传统实践教学与现代实践教学相结合。
传统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现代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移动学习等。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1. 案例分析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景模拟法。
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我国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相结 合 是 加 强 和 改 进 大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育 的重要基 本原 则之 一 。要充 分发 挥
实 . 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教 学 直 面各 种社 教 师 认 为 没 有 必 要 开 展 实 践 教 学 活 动 . 让 .%的教 师 不愿 意 开展 实践 教学 活 动 。 会 信 息 、 面 学 生 的各 种 疑 惑 , 理 论 88 直 在
关 键词 : 校 ; 政 课 ; 高 思 实践 教 学 : 系 构 建 体 中图分 类号 :60 G 4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课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教 文献标 识 码 : A
政治 理论 课 的教学 目的
12 可 适 应 现 代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 当 前 的 社 会 是 一 个 完 全 开 放 的 系
主要 靠课 堂 教学 完 成 . 多高 校 对于 实 很 践 教 学 在 高校 教 育 中 的重 要 性 认 识 还 不够 . 沿袭 着 传 统 的教 育 思 想 , 仍 重理
学是 培养 新 世纪 合格 人 才 的重 要环 节 . 也是 高校 加 强 和 改 进 大 学 生 思想 政 治 工作 的切 实 有效 途径 。党 中央 、 国务 院 颁发 的《 于进 一 步加 强 和改 进 大学 生 关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意见 》 ,是 新 形势 下 指 导大 学生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纲 领性 文 件 .
在实 在 被 调 查 的高 校 学 生 中 .72 1 .%的学 生 思想政 治 理论 课 实践 教学 的 作用 . 提高 联 系 实 际 中解答 学 生 的种 种疑 惑 .
其 教 育教 学实 效性 . 须建 立 完善 的理 践 中提 高学 生辨 别 是非 的能力 . 强学 对 开 展 思 想 政 治 理 论课 实践 教 学 活 动 必 增
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研究(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以期为我国思政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和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模式理论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
教学实践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构建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实践模式。
三、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1.教学目标导向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教学目标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人文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2.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内容应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时事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思政课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
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南
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南
内容:
前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指南提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理念解析
"四位一体"即指在思政课教学中,紧密结合课堂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研究探索和评价反思,全方位塑造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人生价值追求。
二、课堂理论学习
1.创新授课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聚焦热点时事,引导正确价值观。
三、实践体验
1.校园文化活动,感悟中华文明。
2.社会实践调研,了解国情民情。
3.参访纪念场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四、研究探索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创新精神。
2.撰写高质量论文,提升理论水平。
3.建立研究型学习社团,促进同伴交流。
五、评价反思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2.畅通学生反馈渠道。
3.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教学。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方面已经显现出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构建“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构建“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旨在通过“三个三”的概念,即三大教育目标、三大教学手段、三大实施路径,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改良,构建“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有望刷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研究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引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能力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等,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影响了教学效果。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如何将“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还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推动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3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明确构建“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深入探讨构建“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支撑,从理论上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建路径,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课程思政模式建构方案模板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总体目标1. 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2.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4. 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步骤1. 顶层设计(1)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2)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程思政教学行为。
2. 课程思政资源建设(1)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2)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规律。
3. 教师培训(1)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
(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3)评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推广优秀经验。
4. 教学实施(1)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 评价与反馈(1)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
(2)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3)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
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关心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具体做法1.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锻炼能力。
(1)社会调查。
组织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2)志愿服务。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敬老、环保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实习实训。
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将思政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案例选取。
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如名人传记、历史事件、现实问题等。
(2)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022年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三篇
2022年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用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质量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
特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和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深入推进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二、健全领导机构,打牢思政工作的组织基础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各处室负责人、班主任、全体道德与法治老师三、全面多方位开展思政课建设。
紧紧围绕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这一工作目标,聚焦增强学生获得感这一核心指标,突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调整、课堂教学效果等关键环节,深入思政课堂、深入师生,精准查找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
1.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研组合力推进。
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定期召开校务工作会议,围绕我校思政课建设体制机制,以及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开展专项讨论。
教研组深入开展对我校思政课建设情况研讨,发现短板不足,总结经验做法,研究问题解决方案。
2.思政教研活动全面开展。
建立思政课教学协同联动机制。
支持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思政课教师教研团队,开展协同备课。
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组内互听互看、互学互鉴。
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
3.学生课外活动多样进行。
学校在原有的课外文体活动、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的基础上,按照思政教育的要求,遵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全规范原则,结合地方特色增加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基地。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近年来,思政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它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传统思政课改革成以实践、实践认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一种创新性课程。
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以下将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1、认识价值观。
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旨在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认识价值观,构建正确的家庭理念、科学思维、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进而使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形成自觉接受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的意识。
2、激发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旨在激发学生自觉接受社会责任的意识,使他们有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提高能力和自觉性,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3、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
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和思想,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潜力,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拥有更强的自身调整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要点1、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组织体制。
要强调实践的地位,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与实践能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2、坚持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学会实践发现,以及更有效地发现实践中问题,以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3、开展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学生要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掌握能力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4、注重实践教学管理。
在实践课程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学生勤奋学习,指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实践指导方法,做到有效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摘要】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构建“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分析“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点,以及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发现该体系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推广与应用建议。
本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涵、特点、实施路径、效果评估、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推广与应用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如何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探究和建立“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引入“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点、实施路径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探析,深入理解和把握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构建和实施路径,以及评估其实施效果,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策略。
通过分析其重要性和现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结合案例分析展示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的效果,同时展望了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方向。
研究背景和意义突出了中职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推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案例分析、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的内容如下:中职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结合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研究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探讨如何有效应对中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本研究对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完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
研究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摘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理论,基于学生网络化生存现状和心理需求,针对地方理工科高校实践教学的现实条件,构建了“以课内实践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网络实践为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新模式。
其应用主要是通过搭建以“五个一”为主导、以项目调研为牵引、以网络交往为拓展、以红色资源为延伸的实践教学平台来推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强烈的实践品格和现实内容,决定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然而,由于受到教育理念、教学经费、学生安全、基地场所、制度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
因此,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就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极为重要且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之得到持续加强和有效实施,需要理论的有力支撑和实践的多方探索,其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亦是如此。
首先,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理论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看来,生活世界是现实人的生活,是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实践活动是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应该把生活世界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样理解的世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创造的、对人来说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体现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p56)马克思立足实践的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全球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已然发生重大变化,实践活动方式亦呈现出新的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新的实践方式去重构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与法制观的重要任务。
其次,传统实践教学困境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现实依据。
众所周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运行机制上缺乏统一性,学生参与上缺乏广泛性,教师指导上缺乏连续性,制度建设上缺乏长效性。
存在问题的原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滞后,尤其是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为数众多的学者将实践教学等同于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过分强调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或者主张到校外建设所谓的“教学基地”,或者带领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工矿企业、农村参观访问。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的内容,而不是“浩浩荡荡”地带领学生直接去“看”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2]。
试想一个几万人的大学如何去组织这样的实践教学,有那样的财力和精力吗?所以,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只能是一种“精英实践”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想走出困境,由现有的“精英实践”模式走向“大众实践”模式,首当其冲的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蕴涵的精神实质,变革现有教学理念,将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网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实践教学以新的内涵。
即: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教学,其判定标准主要不是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
简言之,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
只要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动口、动手、动脑、动脚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它既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既可以在校内开展,也可以在校外开展;既可以说,也可以做。
再次,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状态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心理需求依据。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13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30.2%。
针对湖北高校的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90%以上都触网,有47.3%的学生每天上网(其中每天上网2小时以内的学生占41%,2-4小时占39.7%)[3]。
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丰富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状态已然形成。
网络化的生存状态使大学生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中”[4],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实践活动方式——网络社会实践。
网络社会实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其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发生了质和量的变革,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形态。
它可以让大学生们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生活,增长知识,扩展能力,满足其成长、成才和社会化的需要,同时也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大学生的网络生存需要,诚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5](p286)因此,在全球化、网络化影响日益增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应紧跟这些变化,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生存诉求,与时俱进,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不断发掘实践教学的内涵,架构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反思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理论,基于学生网络化生存现状和心理需求,针对地方理工科高校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实践经费、人身安全等现实因素的制约,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从网上网下、台上台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超越时间、超越空间、高低(高年级与低年级)衔接、本硕(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贯通多维视角切入,提出并构建了“以课内实践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网络实践为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新模式。
旨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内实践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是最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
它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和观点,以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广泛开展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成本低廉,简便易行,具有可持续性,能够达到课堂教学实践化的目的。
课外实践包括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是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
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课堂转向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了解历史国情与社情民意,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知,推动实践教学理论化。
进而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网络实践是伴随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形态,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的补充。
主要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由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运用qq、bbs、e-mail、博客或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目的是将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理论观点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主探索,自主体验,自我教育。
三、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平台1.以“五个一”为主导,创设情景,践履探究,推动课堂教学实践化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主体,完全是一种灌输式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居高临下的讲授,其结果是“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
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课堂实践教学环境,让师生置身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之中,推动课堂教学实践化。
多年来,我们将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理论观点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总结摸索出了“五个一”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和“五个一”网络实践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个一”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引导学生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做一个课件,讲一次课,搞一次比赛。
“五个一”网络实践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的制作一个班级博客,开展一次网络热点问题讨论,撰写一份网络社会实践报告,组织一次网络公益活动,编写一期网络舆情分析简报。
以此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与理解,锤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团结协作、竞争向上的精神。
2.以项目调研为牵引,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推动实践教学理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其现实性、针对性和发展性等特点,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提炼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能力,从而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为此,我们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先进文化”、“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法治国”等内容,以教师的研究项目为牵引,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
一是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开展湖北地方高校大学生系列社会调查活动。
如“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当代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与思考”等等。
二是贴近鲜活的社会实际,组织学生开展走基层系列调查活动。
如,赴湖北仙桃、英山等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走访。
三是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爱心支教和志愿者活动。
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学校所在社区联系,选取访谈对象,让学生了解基层群众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通过系列调研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验证书本知识,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分辨是非,坚定信念,自觉砥砺品行,不断完善自我。
3.以网络交往为拓展,思想共鸣,情感共建,推动理论教学生活化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严峻挑战。
教师昔日的信息优势和道德权威已不复存在,通过单向度“独白式”的理论灌输来实现德育目标的可能性不大,这在客观上要求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等课题,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依托,运用qq、e-mail、教师集体博客和课程网站“在线答疑”交互平台,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活动,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