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模块3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模块3专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模块三专题十一专题测试卷(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广东汕头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24)东周时期,《春秋》等经传动辄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斥为蛮夷,就连卫、郑、晋、鲁等国也不例外,而一些边缘部族却因为做了符合周礼的事而被赞许为华夏。

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思想文化高度繁荣C.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D.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解析:选C据材料“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斥为蛮夷……而一些边缘部族却因为做了符合周礼的事而被赞许为华夏”说明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将“周礼”作为思想的唯一标准不能说明思想繁荣,排除B项;材料“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说明各国处于分裂状态,排除D项。

2.(2019届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24)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解析:选C“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选C项;“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但他之所以划分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排除A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的描述,不能判断社会的情况,排除D项。

3.(2019届四川乐山一模,25)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

由此可见()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D.东汉监察制度的缺失解析:选B材料体现东汉时期群居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反映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太学的教育宗旨剧变,排除C项;材料强调太学生议论朝政,与东汉监察制度缺失与否无关,排除D项。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人民版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西周的教化体系中,执行教化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

春秋时期,官师分别,“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

这种改变( )A.与察举制的推行亲密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化体系的形成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2024湖南怀化二模)孔子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主见“万乘之主(注:指君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由此可知( )A.儒家与法家都重视道德B.三者均认同国家一统C.孔孟和韩非均推崇霸道D.儒法都主见王权独尊3.(2024云南昆明“三诊一模”)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

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君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

这主要是因为(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C.灾异说明缺乏权威性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4.(2024广东湛江一模)汉代,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起先,谥号以复谥为主,且第一个字都用“孝”字。

如汉惠帝谥号孝惠皇帝、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等。

这可以用来说明( )A.“独尊儒术”已经成为定势B.儒学渐渐实现了世俗化C.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D.君权受到宗法关系制约5.(2024山西二模)宋代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最多时达300多所,成为文人思想传承与沟通的主要阵地,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深厚。

书院的大量出现( )A.确立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格局B.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崇尚空谈C.说明宋代官学发展严峻滞后D.推动了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6.(2024湖南衡阳一模)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披戴头巾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

以名士命名所戴头巾,更是风行于世。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3讲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3讲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明确考纲MINGQUEKAOGANG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架构][线索梳理]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线索一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线索二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线索三文学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线索四艺术成就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考点百家争鸣1.专题通百家争鸣的阶级性提示:孔子的仁、礼思想,老子的无为主X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孟子的仁政,韩非子的法治、变革主X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

2.中外通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不同提示:古希腊人文主义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关于人的属性、地位强调个体的“人”和人在社会中的主动地位强调社会的“人”和人在社会中的被动地位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平等、理性“仁爱”、礼制影响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过什么①诸子百家的思想主X及产生的时代背景;②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主X及影响。

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含解析) (2)

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含解析) (2)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母题来源】2015年福建卷第12题【母题原题】12.宇宙是人生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C【试题解析】【试题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观点,“万物始于水”是泰勒斯的观点,“心外无物”是王守仁的观点,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塞内卡反对奴隶制度,主张“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的”,其实本题非常简单,就是直截了当考查著名思想家的典型的主张,便于学生入题,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命题意图】本题继续延续浙江试卷自身的特点——历史第一题仍然是考查中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仍然是采取对比的方法,考查中外思想家的典型的思想观点,本题的难度是非常小的,重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这就意味着考生们在以后的备考中一定要加强杰出思想家的“标志性的”思想观点的记忆、理解。

【考试方向】试题以中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为载体,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尤其是“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心外无物”,结合题目所要求的“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1.(2015届北京朝阳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卷)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

这两种思潮是指()A.法家与道家B.法家与儒家C.墨家与兵家D.黄老与儒家【答案】B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时期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2.(2015届山东淄博高三5月段考(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专项版汇编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专项版汇编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文化考点三:古代中国的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27,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2.(2020年某某卷,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X,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3.(2020年某某卷,4,3分)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2期)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2期)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2期)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专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1.(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答案】C【解析】A项为孔子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不事鬼神;BD两项和鬼神思想无关。

C项主张君权神授,因此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故选C2.(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与该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C.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3.(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答案】C【解析】“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说明要加强中央集权;“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要重农抑商、严刑峻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是法家思想。

故选C。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仁政、礼;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专题12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滚动提升卷)-高考历史 考试版

专题12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滚动提升卷)-高考历史 考试版

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专题十二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滚动提升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2.有学者认为:孔子是第一个以六艺教一般人者。

他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皆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孔子是最早的教育家B .孔子的教育活动使学术平民化C .孔子最早教授“六艺”D .孔子贡献在于大规模招收学生3.【滚动考查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规定:“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必须执行死刑。

”《法经》规定:“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

”两者思想都 A .体现出对民众严格的思想控制 B .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 C .有效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D .推动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4.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5.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强化练习题: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强化练习题: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1.(2019·烟台三模)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这表明当时( )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2.(2019·衡阳二模)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 )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3.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

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4.(2019·卓越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5.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6.(2019·枣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一至图三所示。

新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含解析)

新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2.老子指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材料表明老子A.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B.主张对百姓要仁义、宽待C.认为人类无法战胜大自然D.强调顺应天道,自然无为3.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4.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5.《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6.《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统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1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新人教版

(统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1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过关测试(十一)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大庆二模)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

下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这说明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篆文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B[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与后来的汉字之间的传承性和连续性,体现的是甲骨文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故选B项; A项只体现出了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最早,不能体现出材料涉及的与后来汉字的关系,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书写系统基本沿袭了甲骨文, 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故不能作为研究整个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

]2.(2020·蚌埠一模)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D[老子谴责“圣人不仁”、墨子怒斥“王公大人”、孟子主张“推翻暴君”等现象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等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据此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还没有真正确立下来,故选D项;题干中的各家学派都是针对君主不仁、不道等行为的观点或主张,未涉及民众问题,排除A项;虽然题干中的各家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等行为进行抨击,但不能说各家学派的思想趋向统一,排除B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不能说他们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排除C项。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

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答案】:B【解析】: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2020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Word版含解析

专题3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传统文化※网络构建※※主线解读※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之一,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1.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熟(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学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4.艺术成就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1.(2017·全国卷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阿凡题1086009()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7·海南卷·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3】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3】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含答案)

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排查纠错1.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具体表现为生产力进步,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 √)2.孔子的仁、礼思想,老子的无为主张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孟子的仁政,韩非子的法治、变革主张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

( √)3.“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皆体现了民本观念,分别由孟子及唐太宗提出。

( ×)点拨“君舟民水”主张首次由荀子提出。

4.西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应用,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是盛行的根源。

( √)5.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实质是思想专制加强,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6.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新人教版(含答案)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新人教版(含答案)

单元质检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西孝义名校模拟卷一,24)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化( )A.都具有延续性、一致性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C.彰显儒家学说的适用性D.加剧了国家政治的分裂,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可知这一时期文化具有多样性而非一致性,故A项错误;周鲁文化代表着西周时期“礼乐”文化,晋秦先后称霸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崩溃,齐国率先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这些文化都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春秋战国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不是国家政治分裂,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安阳二模,25)言论者名句出处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上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

这说明我国古代( )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反映了民本思想有浓厚的历史渊源,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神崇拜,故B项错误;政治权利与材料中“仓廪实则知礼节”不符,故C项错误;隆君与材料中“贵以贱为本”不符,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2期)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专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1.(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答案】C【解析】A项为孔子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不事鬼神;BD两项和鬼神思想无关。

C项主张君权神授,因此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故选C2.(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与该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C.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3.(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答案】C【解析】“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说明要加强中央集权;“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要重农抑商、严刑峻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是法家思想。

故选C。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仁政、礼;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故选C4.(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

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曾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这说明()A.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B.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源于西方C.商朝政治具有民主特征D.古代东西方民主存在本质区别5.(2013届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礼乐秩序D.法制建设【答案】D【解析】从材料当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以看出,韩非子治国主张用法治。

A项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BD属于儒家思想。

故选D6.(2013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答案】 B7.(2013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答案】 A【解析】材料中“人居其一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共同的特点是都体现人的作用,即体现了人文精神;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般指不竭泽而渔等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是不对的,道教、佛教都是古代流行的宗教;题干中说的是天人的关系,并没有强调统治者,故选A8.(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三阶段考试)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A.克己复礼B.仁者无敌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这位儒学家应是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仁政”,《仁者无敌》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上》。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人可敌的。

A不对,这出于孔子;C不对,这出于汉代董仲舒;D不对,这出于南宋朱熹。

9.(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A.商品经济没有发展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发展得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市民阶层尚未形成10.(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答案】A【解析】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据此本题选A项。

另外本则材料选自商鞅的《商君书》,阐述上古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

1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时说:“非臣子所宜言。

”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从文中可以看出()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孟子》中有不利于皇权加强的内容C.朱元璋主张君臣应平等相待D.朱元璋最反感“君视臣如草芥”的态度12.(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曾经历过“小国寡民”时代,并且成为后世不断回味的政治素材。

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有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孟子追求的“仁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②③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体现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因此①正确;屈原在治国上追求“美政”,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因此②错;古罗马崛起后不断扩张疆域,其政治体制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③错;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是城邦制度,也与“小国寡民”相关,④正确。

13.(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下列言论中,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相类似的是()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张居正)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14.(2013届湖南省望城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10月联考)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答案】A【解析】儒学在汉代确立了正统地位;唐宋之际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材料说的是儒家经典能治病,是神圣儒家思想的意思,和我国中医没有关系。

因此BCD三项均错。

材料记载了顾欢以孝经去病的故事。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被神圣化。

15.(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三阶段考试)《齐民要术》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

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提出与此针锋相对观点的历史人物是A.王祯B.徐光启C.李贽D.黄宗羲【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

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可知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AB不对,王祯编写《农书》,编写《农政全书》,都表明重视农业;C不对,李贽主要反对封建礼教,D符合题意,提出经济上“工商皆本”的主张,与“重农抑商”思想对立。

16.(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三阶段考试)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准确的是①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②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③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④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7.(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三阶段考试)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可见是指出了理学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A不对,理学本身就吸收佛道思想;CD不对,与作者的观点不符,这是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18.(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三阶段考试)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19.(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三阶段考试)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D. 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答案】D【解析】A不对,秦朝贯彻了法家的思想;B不对,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是在文景之后的汉武帝时期;C不对,题干无从体现,而且表述过于绝对化;D正确,根据题干“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可知作者是指出法家思想的局限,忽视道德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