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评价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及水质综合特征模式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及水质综合特征模式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
1.水质指数法:通过测定水中各项指标的浓度,计算出综合水质指数,从而评价水质状况。
2.水质分级法:将水质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级,根据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
3.水质类别法:根据水体的用途和水质标准,将水质分为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类别,评价水质状况。
4.水质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水质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水质综合评价结果。
水质综合特征模式:
1.单一指标模式:以某一指标为主要评价对象,如COD、BOD、氨氮等。
2.多指标模式: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的浓度和变化趋势,如TP、TN、COD、BOD、pH等。
3.综合评价模式: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综合水质指数,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的权重和相对值。
4.水质类别模式:根据水体的用途和水质标准,将水质分为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类别,评价水质状况。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是指自然界中流动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其水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H值:pH值是反映水体酸碱度的指标,通常应在6.5-8.5之间。
2. 溶解氧:溶解氧是衡量水体中氧气含量的指标,其含量应在5mg/L 以上。
3. 化学需氧量(COD):COD是反映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其含量应小于15mg/L。
4. 生化需氧量(BOD):BOD是反映水体中生物分解有机物所需氧气的指标,其含量应小于3mg/L。
5. 总磷和总氮:总磷和总氮是反映水体营养盐含量的指标,其含量应分别小于0.1mg/L和1mg/L。
6. 氨氮:氨氮是反映水体中无机污染物质的指标之一,其含量应小于0.15mg/L。
7. 铜、铅、锌等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是反映水体重金属污染情况的指标之一,其含量应分别小于0.05mg/L、0.01mg/L和0.1mg/L。
以上是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水体的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湖泊、河流、水库、水塘等自然形成的水体,也包括人工修建的水体。
地表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因此评价地表水的质量等级非常重要。
对地表水的评价等级划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水质指标地表水的质量主要通过一些水质指标来评价,如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根据这些指标的含量,可以将地表水的质量等级划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个等级。
二、水体透明度水体透明度是评价地表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透明度主要受到悬浮物质、浊度和溶解物质等因素的影响。
透明度较高的水体一般质量较好,反之则质量较差。
三、水体颜色水体颜色是反映地表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可分为无色、浅黄、深黄、灰黑等几个等级。
颜色较浅的水体一般质量较好,反之则质量较差。
四、水体气味水体气味也是评价地表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体气味一般可分为无味、异味、恶臭等几个等级。
无味的水体一般质量较好,异味或恶臭的水体则质量较差。
五、水体生物水体中的生物也是评价地表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体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可以反映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水体中生物的丰富多样性和数量较多的水体一般质量较好,反之则质量较差。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可以将地表水的质量等级划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个等级。
优质水体具有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富含溶解氧、无污染物质和富含生物等特点,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使用。
良好水体在一些指标上可能稍有不足,但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较小。
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水体则对人类生活和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评价地表水的质量等级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评价等级划分,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地表水资源,同时也能够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和治理地表水资源,确保人类的生活安全和健康。
地表水评价方法

地表水评价方法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流动、静止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种类型的自由水体。
由于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表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地表水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表水评价方法。
首先,化学指标是地表水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检测水样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水中各种离子、重金属、有机物等物质的浓度,并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其进行评估。
例如,pH值是评价水的酸碱性的指标,溶解氧是评价水体富氧能力的指标,氨氮和总磷则可以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并提供科学依据供决策者参考。
其次,生物学指标也是地表水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生生物对水环境的反应非常敏感,因此通过对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水生昆虫、鱼类等进行监测,可以判断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
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生物数量和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可以反映出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以及水体自净能力。
这些指标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对于评价地表水的健康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物理指标也是地表水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体的颜色、浑浊度、温度等物理特征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测量获得。
颜色可以反映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浑浊度可以反映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而温度则与水体的循环、溶解氧浓度等有关。
这些物理特征的变化可以提供关于水体状况的初步信息。
最后,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地表水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将不同指标进行权重分配,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来反映水体的整体状况。
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比较和对比,综合考虑水质、生态和应用需求,为制定水资源管理措施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水质综合评价模型等。
总之,地表水评价方法是保障水安全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物理指标以及综合评价模型是常用的地表水评价方法。
不同指标之间相互协作,可综合评估地表水的水质、生态和资源利用状况。
地表水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办[2011]22号文的规定,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pH、DO、高锰酸盐指数COD Mn、BOD5、NH3-N、TP、TN、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对断面(点位)、河流、湖泊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点位)的水质类别或河流、湖泊水质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按下述方法评价。
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①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②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③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按组合类别比例法评价:设△G为后时段与前时段Ⅰ~Ⅲ类水质百分点之差:△G=G2-G1,△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Ⅴ类水质百分点之差:△D=D2-D1;①当△G-△D>0时,水质变好;当△G-△D<0时,水质变差;②当│△G-△D│≤10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③当10<│△G-△D│≤20时,则评价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④当│△G-△D│>20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流域内地表水资源质量和环境状况的定量化和综合评价,以便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下面介绍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具体办法。
一、评价对象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等。
二、评价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包括:1.物理指标:包括水温、水深、流速、透明度等。
2.化学指标:包括总磷、总氮、氨氮、硝酸盐氮等。
3.生物指标:包括溶解氧、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
4.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水质类别、综合污染指数等。
三、评价方法1.采样和分析在流域内设置采样点,采集地表水样品,对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分析。
2.数据处理根据采集的样品数据,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对数据进行拟合和重构,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指标,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水质类别,评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四、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1.物理指标:根据地表水的应用目的,可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评价。
2.化学指标: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将各项指标与相应的阈值进行比较和评价。
3.生物指标:根据生物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评价。
4.综合评价指标:根据相关计算公式和标准,计算出水质类别和综合污染指数。
五、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流域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分类评价和等级划分,制定相应的整治和保护措施,提高流域内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总之,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保护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价办法的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科学选择和评价标准的规范制定是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和可靠的关键。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1. 引言地表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对地表水资源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重点分析其评价标准、技术方法和应用意义,为读者全面解读该规程并加深对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理解。
2. 评价标准《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中规定了一系列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对水体中悬浮物、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因子的评价指标。
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中,科学严谨的理论依据和大量的实践数据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评价标准旨在客观、全面地反映地表水质量的实际情况,为水质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技术方法评价地表水资源质量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中提及了一系列技术方法,包括实地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模型模拟等。
这些技术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制定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4. 应用意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完善地表水资源管理体系、推动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维护公众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规程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地表水质量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领域的从业者,我对《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规程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制度的空白,为推动地表水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化操作指南。
在实际工作中,我将坚持依据规程要求开展评价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为保障地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6. 结论《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出台,为地表水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其评价标准和技术方法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地表水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
1. 排放量: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将企业污水排放量分为五个等级,包括≥20000m³/d、10000~20000m³/d、5000~10000m³/d、1000~5000m³/d和200~1000m³/d。
2. 水质复杂度:根据污染物类型数以及需预测污染因子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具体来说,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10为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为中等;污染物类型数和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都较少为简单。
3. 水域规模:根据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的地表水按功能高低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
其中,Ⅴ类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此外,还有劣Ⅴ类水,指污染程度已超过Ⅴ类的水,其特点是散发出明显臭味、出现异常颜色以及水生生物及鱼虾出现大面积死亡。
综上所述,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排放量、水质复杂度和水域规模等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评价结果,可以对地表水环境进行科学的分级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城市水资源规划与评价学号:S310020058专业: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生姓名:李玉莹任课教师:陆洪宇教授2011年5月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广义地讲,以液态或固态形式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水体,都属于地表水;狭义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沼泽水。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做出评定。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一项基本工作。
通过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弄清区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区域水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提供依据,只有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好环境区划和环境规划工作。
所以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是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水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预测研究,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己有多年历史。
最初是通过对水的感观认识来评价水质的优劣,如水的色、味、嗅等。
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不断增加,使得河流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水质的破坏己经不能简单的根据感观来判断。
因此大量的水质评价指标形成,水质的评价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长期以来,环境质量评价一直是环保部门及学者关心的课题,在国外于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评价以法律形式肯定的国家。
纵观环境评价的发展,有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发展的趋势。
环境质量评价在我国的开展也有30年左右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学方法的应用,使得环境质量评价更加规范化,评价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1国外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进展20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河流水质日趋恶化,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质评价工作也随着发展起来。
1902-1909年,德国柯克维兹和莫松等提出了生物学的水质评价分类方法;1909-1911年,英国根据河流水质情况,提出以化学指标对河流进行污染分类。
1965年,R.K.Horton提出了水质评价的质量指数法(QI),以此标志着水质现状评价工作的开始。
随后R.M.Brown等于1970年提出了水质现状评价的质量指数法(WQI)N.L.Nemerow在其《河流污染的科学分析》一书中提出内梅罗指数法,并对纽约州的一些地面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指数分析。
1977年,S.L.Ross根据BOD,NH3-N, SS及DO四项指标,在总结以前的一些水质指数的基础上,对英国克鲁德河流域主、支流水质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一种较简明的水质指数计算方法。
进入90年代后,水质评价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各种数学方法和模型都得到了应用,如Puckett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美国弗吉尼亚州某些河流的主要离子化学因素进行了研究。
前东欧和苏联的多数学者在评价时不仅考虑物理—化学指标,还考虑生物指标,使水质评价更加全面和科学。
总之,国外的水质评价是个多学科的对多介质、多参数的水质数据的分析过程。
水质评价是针对具体水域而言的,目标是确定有问题的水域和问题之所在。
因此,不存在我国水质评价中,只统计各类水占多少百分数和虚假达标问题。
国外不仅要考虑水质的人为用途而且要考虑水域的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
目前我国这种不分生态区不分水域的人为水质分类不能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也衡量不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损益。
1.2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中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上进行水质评价工作。
1960年提出了中国河流水化学特征报告及有关图表。
1972年,包含了水质评价内容的《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树立了我国水质评价研究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后,开展了如官厅水库、松花江、图们江、白洋淀、湘江、杭州西湖、武昌东湖、昆明滇池、太湖、东海海域及南海海域等水环境的专题质量评价工作。
其中,在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提出了水质质量系数;上海地区水系水质调查组提出了“有机污染综合评价”的概念;在南京城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提出了“水域质量综合指标”,使用了叠加型指数法;在图们江水系污染与水质资源保护研究中提出了均值型指数法。
197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我国地表水水质污染现状评价中,提出了一种评价地表水质污染指数,其目的是对我国东部的河流进行污染程度评价。
70年代末,广州进行了水质分级评价。
第一次全国水质评价开始于1981年,而后水利部约每5年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水质评价,评价河长约10万km。
近几年作为《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部分内容向公众发表。
因第一次全国水质评价时尚无国家环境和资源水质标准可依,因此根据各专项标准值综合拟定了一个分5级的评价标准。
其评价方法有单项评价,采用年度时空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指数法;分类和河流综合评价采用单项参数的地图重叠法(最差的参数赋100%权)以及按河流长度加权的水质指数算术均值法。
尔后的全国水质评价除在评价项目选定、分类、污染等级划分等有所变动之外,其思路和技术方法均沿袭了这一格局。
1983年后例行的水质评价更趋简单化,采用全部评价项目的地图重叠法。
而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数的数学处理上,几乎用尽了全部的数学手段,但在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方面仍进展不大。
人们十分关心我国现行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评价结果的表达上看,地图重叠法将水质级别的空间分布表示的较为清楚、直观。
如果单元河段长度划分较为符合实际的话,这种表达也有可取之处。
国外有些国家如法国也用过此类表示方法。
2.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评价的一般方法水质现状评价是揭示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造成这种时空变化的原因,并要找出造成水体污染、引起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了解水体污染对水生生态和人群健康的影响,即水体污染的生态效应。
水质现状评价是通过调查监测,准确地反映当前水质状况,说明水质的污染蓄积情况,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为水质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
水质现状评价的程序和内容主要包括监测断面水质评价和区域水环境总体质量评价。
监测断面水质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依赖于科学的评价方法,包括技术的选择。
近年来,对监测断面水质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当活跃,各种方法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水体水质的实际情况。
单就其评价方法而言,监测断面水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多项综合评价,单项评价一般根据国家标准或本底值采用超标指数法,评价其超标程度,做起来相对容易;综合评价则要考虑水体中所有污染物的综合作用,确定水质的综合级别。
我国水质评价方法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1974年提出综合污染指数,1975年提出水质质量指数;1977年以来,不断完善了水体质量评价指数系统。
近30年来,随着大量数学方法应用在水质评价中,水质评价己成为我国环境质量评价中一个发展最快、进步最大的分支,方法很多,有二、三十种水质评价方法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
根据模型所采用数学方法的不同,主要有单因子评价法、指数评价法、分级评分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物元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它们大都是基于各项污染物的相对污染值,进行数学上的归纳与统计,计算污染指数,并据此进行水体污染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和分级的判据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
这些方法在环境标准不完善的时期对水环境规划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推动了环境标准的发展。
我国常用的评价方法为GB3838-2002中推荐的单因子评价法和我国环保总局推荐的污染指数法。
3.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方法现状及存在问题3.1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方法在对大范围区域地表水整体水质的实际评价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各项污染指标的平均值,还需要充分考虑水质状况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水质保护提供更详尽、充分的依据。
这就需要对区域地表水环境的总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单一断面或水体环境质量可用水质类别或污染指数等成熟方法评价。
为综合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比较水系综合水质,考核区域环境管理目标责任,需要对区域水环境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目前,我国在描述区域整体水质状况时,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水质类别比例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水质标识指数法。
类别比例法包括断面类别比例法、河流长度比例法和水面面积比例法,前两者在河流水质评价中应用较多,面积比例法多应用于湖泊水库;水质标识指数法是在断面水质类别评价和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将类别及超标情况量化为一个整数和三位小数,用算术平均值判别河流(水系)整体的综合水质级别,主要用于城市区域水质评价。
三者均未考虑不同水质的水资源量,不区分大河、小河、干流、支流,可比性不强。
3.2区域地表水总体水质评价方法存在问题为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满足国家对各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的要求,首先需要掌握全国水环境污染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作为水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进行水资源系统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
而由于河流水质综合评价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其评价方法的缺陷一直是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瓶颈之一。
在水资源质量评价方面,我国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数的数学处理上,几乎用尽了全部的数学手段,但在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方面仍进展不大。
人们十分关心我国现行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评价结果的表达上看,地图重叠法将水质级别的空间分布表示的较为清楚、直观。
如果单元河长划分的较为符合实际的话,这种表达也有可取之处。
目前沿用的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有不少缺点,使我国的水资源质量评价与发达国家拉大了差距。
目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存在较大的缺陷。
其缺陷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1)不能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地表水水资源丰缺的实际情况。
如当前水资源的评价多从水资源质(污染)方面作评价,而忽略了量的有机结合。
水资源质方面的评价,仅反映了水污染方面的状况,不能从整体上对水资源作评价。
水资源的质和量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水资源量的减少能够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恶化;而量的增加能够减弱或稀释水资源的污染。
因此,水环境的评价应将水环境的质、量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正确反映水资源污染的现状。
(2)水环境评价的方法有待突破。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许多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如指数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法,和灰色理论评价法等,但至今仍无一种统一的、确定的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