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合集下载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廖岳华,樊 娟,陈世雄,罗岳平(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长沙410014)摘 要: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历经30余年,已初步形成一套基本成熟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

本文根据多年工作的实践,结合当前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实际,分析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质监测指标;单因子评价法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556(2010)0320055204Consideration o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SurfaceW ater E nvironmental Q u ality Assessment in ChinaL IAO Yue2hua,FAN J uan,C H EN Shi2xiong,L UO Yue2ping(H unan Provi nci al Envi ronment al M onitori ng Center,Changsha410014,Chi na)Abstract:A set of technology system on t he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has basically beco me mat ured in China after t he develop ment for30years.Based on t he current act ual sit uation of envi2 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in China and according to t he aut horsπp ractical experiment s,problems in t he surface 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China are co mp 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ome usef ul suggestions for imp rovement are p ut forward in t his paper.K ey w ords:surface water;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index;single2factor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0 引 言水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之一,分布于海洋、江、河、湖和地下水、大气水及冰川共同构成的地球水圈中。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近年来,中国的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表水的水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和水库等地表水体中的水质状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地表水水质的定义、评价指标以及影响地表水水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首先,地表水水质评价是指对地表水的水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和判定,以了解水质状况,并为改善水质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地表水水质的标准通常包括水质评价指标、水质分级标准以及监测方法等多个方面。

地表水质量的评价指标通常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三大类。

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溶解氧和浊度等。

化学指标包括溶解性的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等。

生物学指标则以底栖生物和浮游植物等为主要评价对象。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地表水的污染程度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其次,影响地表水水质的因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两大方面。

人为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等。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地表水质的影响十分显著。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田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所带来的污染。

生活污水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地质和水体自净作用等。

降雨会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带入地表水中,地质条件也会影响地表水的水质。

针对中国地表水水质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地表水水质。

首先,加强污染源的治理是改善地表水水质的重要途径。

对于工业废水、农田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等,都需要加强监管和治理,建立健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处理设施。

其次,加强水体的保护和修复也是重要的手段。

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可以减少污染物对地表水的损害。

此外,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表水水质评价和监测手段,也是改善地表水水质的关键。

然而,改善地表水水质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
1. 排放量: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将企业污水排放量分为五个等级,包括≥20000m³/d、10000~20000m³/d、5000~10000m³/d、1000~5000m³/d和200~1000m³/d。

2. 水质复杂度:根据污染物类型数以及需预测污染因子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具体来说,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10为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为中等;污染物类型数和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都较少为简单。

3. 水域规模:根据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的地表水按功能高低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

其中,Ⅴ类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此外,还有劣Ⅴ类水,指污染程度已超过Ⅴ类的水,其特点是散发出明显臭味、出现异常颜色以及水生生物及鱼虾出现大面积死亡。

综上所述,地表水评价等级的划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排放量、水质复杂度和水域规模等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评价结果,可以对地表水环境进行科学的分级和保护。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道客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道客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道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用于评价和监测地表水体质量的一系列参数和限值。

这些标准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制定,旨在保护水体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公众健康。

以下是中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规定的一些主要参数和限值:
1. 总氮(mg/L):I类水质≤ 0.15,II类水质≤ 0.5,III类水质≤ 1.0,IV类水质≤ 1.5,V类水质≤
2.0。

2. 总磷(mg/L):I类水质≤ 0.02,II类水质≤ 0.1,III类水质≤ 0.2,IV类水质≤ 0.3,V类水质≤ 0.4。

3. 化学需氧量(COD)(mg/L):I类水质≤ 15,II 类水质≤ 20,III类水质≤ 30,IV类水质≤ 40,V类水质≤ 50。

4. 溶解氧(mg/L):I类水质≥ 7,II类水质≥ 6,III类水质≥ 5,IV类水质≥ 4,V类水质≥ 3。

5. 水温(℃):I类水质≤ 28,II类水质≤ 30,III类水质≤ 32,IV类水质≤ 35,V类水质≤ 40。

请注意,具体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可能因不同国家、地区或目标而有所不同。

用户应根据当地的法规和准则来获
取最新和详细的标准信息。

中国地表水标准

中国地表水标准

中国地表水标准
中国地表水标准根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分为五类:
1. 一级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和渔业用水标准,占总评价河流长度的28.1%。

2. 二级水:轻度污染,符合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可作渔业用水,经处理后可作饮用水,占总长度的39.5%。

3. 三级水:较重污染,可作农业灌溉用水,占总长度的19.5%。

4. 四级水:重污染,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占总长度的6%。

5. 五级水: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此外,地表水还根据功能分为以下几类:
1. 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 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3. 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4. 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 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以上信息是根据我国相关部门对全国878条河流,总长度为87100k m的河流水体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

地表水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表水恶化以及科技进步,可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水质评价国标

水质评价国标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 行)二○一一年三月—3—目 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4—(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5—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ia)、总磷(TP)、总氮(TN )、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 )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1.断面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5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 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含5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地表水是指地表流动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沟渠、水库等。

地表水的水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对地表水的水质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是对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和监测的依据,是保障地表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监测项目。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应包括对地表水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监测项目,如有机物、重金属、细菌、氮、磷等。

这些项目是评价地表水水质的重要指标,监测这些项目可以全面了解地表水的水质状况。

二、监测方法。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应规定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监测方法应包括取样方法、样品处理方法、分析检测方法等,这些方法应科学合理,能够真实反映地表水的水质状况。

三、监测频次。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应规定监测的频次和时段,以确保对地表水水质的全面监测。

监测频次应根据地表水的使用情况和水质状况确定,一般来说,地表水水质监测应定期进行,以及在重大污染事件发生后进行应急监测。

四、监测标准。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应规定地表水水质的评价标准,包括各项监测项目的限值和评价方法。

这些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地表水的水质状况。

五、监测报告。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应规定监测结果的报告要求,监测报告应真实反映监测结果,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标准等内容。

监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开,以保障公众知情权。

六、监测责任。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应规定监测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监测职责和义务。

监测责任主体应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负责,确保地表水水质的安全。

七、监测管理。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应规定监测管理的要求,包括监测设备的管理、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监测数据的管理等。

监测管理是保障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

结语。

地表水水质监测标准是保障地表水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地表水的水质状况,保护地表水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地表水的保护和管理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泊和水库等自然界中的水体,是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经济活动和人类污染的影响,中国地表水水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是对水体中各种物质浓度和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来说,水质评价包括水体中的溶解氧、浊度、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PH 值、氨氮、总磷和总氮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水体中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主要基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监测站点进行的。

这些监测站点通常位于主要河流、湖泊和水库的入口处,以确保能够全面监测到水体的水质情况。

监测站点通常每月或隔月采集水样,并对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

通过对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整个地区的水质状况。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地表水水质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水质严重超过了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

尤其是一些工业密集地区和农业活动频繁的农村地区,水体中的COD、氨氮和总磷等指标超标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田施肥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其次,城市地表水水质普遍好于农村地区。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相对完善,城市地表水水质相对较好。

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大量农田施肥和畜禽养殖的污染物未能有效处理,导致农村地表水水质较差。

第三,中国地表水水质差异较大。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水质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地区的地表水水质优良,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而有些地区的水质则非常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为改善中国的地表水水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力。

其次,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污染的监控和治理,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中国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中国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摘要:作者分析了我国现行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外该项工作的思路和作法。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水质项目环境影响的分区、分类、分级的多指标综合指数评价体系,克服了国内传统评价方法的假达标、一票否决,不能描述级内优劣等弊病。

对全国160个重点站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水质;评价;指数;方法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1 我国现行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第一次全国水质评价开始于1981年,而后水利部约每5年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水质评价,评价河长约10万km。

近几年作为《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部分内容向公众发表。

因第一次全国水质评价时尚无国家环境和资源水质标准可依,因此根据各专项标准值综合拟定了一个分5级的评价标准。

其评价方法有单项评价,采用年度时空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指数法;分类和河流综合评价采用单项参数的地图重叠法(最差的参数赋100%权)以及按河长加权的水质指数算术均值法。

而后的全国水质评价虽在评价项目选定、分类、污染等级划分等有所变动之外,其思路和技术方法均沿袭了这一格局。

1983年后例行的水质评价更趋简单化,采用了全部评价项目的地图重叠法。

而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数的数学处理上,几乎用尽了全部的数学手段,但在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方面仍进展不大。

人们十分关心我国现行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评价结果的表达上看,地图重叠法将水质级别的空间分布表示的较为清楚、直观。

如果单元河长划分的较为符合实际的话,这种表达也有可取之处。

国外有些国家如法国也用过此类表示方法(尤其是地下水的区域分布图等)。

但这种评价方法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无论是单项评价还是分类评价都采用最差的项目赋百分之百权的单指标法,造成了评价结果与实际的偏离。

不同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如BOD、氨氮等一般污染项目通过水体流动可以自净,它们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耗氧。

中 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 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1、合同主体1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12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2、合同标的21 本合同旨在对中国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以确定其质量状况和是否符合相关的环境标准和要求。

22 评价范围涵盖中国境内的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

3、权利义务31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311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地表水水质评价。

312 甲方有权获取乙方提供的准确、详尽的水质评价报告。

313 甲方有义务向乙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相关的监测数据、地理信息等。

314 甲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支付评价费用。

32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321 乙方有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但需事先征得甲方同意。

322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履行合同所需的必要支持。

323 乙方有义务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地表水水质评价工作。

324 乙方应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公正性,对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325 乙方有义务保守在评价过程中获取的甲方相关机密信息。

4、违约责任41 若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信息,导致乙方无法按时完成评价工作,乙方不承担违约责任,且甲方应承担相应的损失。

42 若甲方未按时支付评价费用,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一定比例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43 若乙方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标准完成水质评价工作,应承担违约责任,向甲方支付一定金额的违约金,并采取措施尽快完成评价工作。

44 若乙方提供的评价结果存在严重错误或失实,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赔偿甲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5、争议解决方式51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友好协商解决。

52 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年。

在合同有效期内,双方应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各项条款。

水质评价指标方法

水质评价指标方法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 行)二○一一年三月—3—目 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4—(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5—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5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5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5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概述地表水作为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然而,受人类活动及自然因素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遭受了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及人民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国5个典型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影响评价。

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指的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苏、上海、浙江、台湾和香港等地区。

这里的地表水供给主要来自地下水和山区、丘陵地区的塘、河、湖。

全区地表水质量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农业雨污同管、排污能力不足等。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涵盖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南和内蒙古等省份。

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渐趋恶化,主要原因是水表污染和城市化发展。

其中,黄河上游水质较好,但建有大量水利工程后已无法保持良好水质。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覆盖了中国的南部和中西部地区,涵盖了华南、华东、东北和中原地区。

长江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如水体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

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沿江地区污染比较严重,治理难度较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主要建设目的是将长江水源引入黄河流域,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也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水源地生态环境破坏、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涵盖了湖南省湘潭市、株洲市,湖北省长沙市等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一地区的地表水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例如,长沙市周边的一个棕色污染区,水体中铜超标率已经达到了100%。

影响评价地表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因此,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影响地表水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红潮,有机物,人口密度和工业活动等。

监测结果表明,地表水中总磷、总氮、生物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超标率较高。

地表水环境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现在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地表水标准

地表水标准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3 —二○一一年三月目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 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 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 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 次以上(含 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 6 —价,以每年1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 次以上(含8 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自然水体,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保护和改善地表水水质对于保障人类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中国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表水水质的现状1.1 水质污染源的主要问题中国地表水水质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水质污染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源,如化工厂、矿山、农田和城市污水等。

这些污染源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会严重影响地表水的水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1.2 地域差异和水质等级中国地表水水质的现状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但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水质问题,如杭州西湖、太湖和滇池等。

西部地区的地表水水质相对较好,但随着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质问题也日益突出。

根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国地表水水质被分为Ⅰ~Ⅴ类,Ⅰ类为最优水质,Ⅴ类为劣五类水体。

201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数据显示,Ⅰ~Ⅲ类水体占比为44.9%,Ⅳ类水体占比为35.2%,Ⅴ类水体占比为19.9%。

这表明我国地表水水质整体上仍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但对于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大的压力。

二、地表水水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2.1 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通常会考虑多个指标,其中包括常规指标和特殊指标。

常规指标包括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大肠菌群等。

特殊指标包括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质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水体的营养状况、富营养化程度和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2.2 水质评价方法地表水水质评价的方法通常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水体的气味、颜色和可见物质等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对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各种水质指标来确定水质的等级。

常见的水质评价方法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系统分析法等。

地表水质量评价规范

地表水质量评价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2007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Guideline for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2007-□□-□□发布2007-□□-□□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目录1 适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3)3.1 水系 (3)3.2 湖泊、水库 (3)3.3 水环境功能区 (3)3.4 劣Ⅴ类水体 (3)4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 (3)4.1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分类 (3)4.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技术流程 (4)5 地表水水质评价要求和方法 (4)5.1 地表水水质评价的基本要求 (4)5.2 地表水水质类别评价 (5)5.3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水质综合评分法 (5)6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要求和方法 (7)6.1 营养状态评价的基本要求 (7)6.2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方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7)7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8)7.1 河段、水系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9)7.2 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0)7.3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级别比例 (11)7.4 地表水属重度污染水体的百分率比较 (11)7.5 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12)8 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 (13)8.1 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指标 (13)8.2 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标准 (13)8.3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方法 (14)8.4 水环境功能区评价时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 (14)9 地表水环境质量趋势分析 (15)9.1 基本要求 (15)9.2 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5)9.3 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定性分析 (16)10 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17)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基本指标类别与评分限值 (16)附录B(规范性附录)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秩相关系数法 (19)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制定本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作者简介:周怀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为全面了解我国地表水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系统分析水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我们从污染源评价、地表水化学特征、河流湖库现状水质、水质变化趋势、底质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功能区水质评价以及供水水质评价等8个方面系统评价和分析了我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

本次地表水水质评价以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大量监测资料为基础,并进行了补充监测,评价收集数据的规模是我国水水质评价中最大的一次。

水化学特征分析选用2442个测站。

现状水质评价测站数6981个,其中河流现状水质评价测站个数为5952个,湖泊水质评价测站个数为237个,水库水质评价测站为813个。

水质变化趋势选用测站846个。

底质污染评价对881个断面进行了取样分析。

饮用水水源地评价个数1073,其中重点水源地评价个数467,评价有毒有机物水源地个数630。

本次水质评价体现了8个结合:点面源结合、污染成因与污染表征结合、天然与现状结合、水质水量结合、历史(趋势)与现状结合、常规项目与特定项目结合、水资源质量与功能使用结合、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分区结合。

首次明晰了全国点面源贡献率、水功能区达标比例、底质污染状况、有毒有机物污染特征、供水水质合格比例等关系我国地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参数。

本次评价完成了与先进国家在水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的全面接轨,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国地表水水质状况的一次评价,对今后中国水资源管理保护及水质评价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污染源调查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对地表和地下水水质的污染,依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点污染源主要由工矿企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形成;非点污染源也称面污染源,指在较大范围内,溶解性或固体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等作用下,通过地表或地下径流进入受纳水体,造成的污染。

本次点污染源调查评价包括工矿企业废污水排放调查、城镇生活污水调查及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污染源调查三部分。

非点污染源调查包括农田径流营养成分流失调查、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排放量调查、分散式禽畜养殖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城市径流污染物流失调查、水土流失状况及非点源污染负荷调查等五大类。

调查项目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

(一)点源污染调查1、工业污染源调查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515亿m3,相当于工业用水量的64%左右。

其中COD 排放量为1249万t,氨氮为112万t。

平均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37.4m3;万元工业产值COD 排放量为9.1kg、氨氮为0.8kg。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不同,工业污染源排放量也不同。

东部地区工业废水、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253亿m3、681万t、46万t;中部地区则分别为179亿m3、388万t和45万t;西部地区分别是84亿m3、180万t、22万t。

2000年全国一般工业万元GDP排水量为135m3,工业废水排放系数为0.67。

废水排放系数呈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

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排放系数较高,一般在0.70以上;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排放系数较低,一般在0.60以下。

各水资源一级区工业污染源调查成果见表1。

2、城镇生活污染源调查2000年全国城镇(包括所有具有下水管网的建制市和建制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231亿m3,约相当于城镇生活用水量的72%。

其中COD排放量为672万t,氨氮为72万t。

东部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和污染物COD、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133亿m3、416万t、41万t,中部地区分别为62亿m3、179万t、22万t,西部地区分别是36亿m3、77万t、8万t。

2000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系数为0.72,人均生活污水排水指标为151L/人日。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系数和人均排污指标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

北方地区城镇生活污水排水指标一般在95~130L/人日,南方地区一般在130~260L/人日。

各水资源一级区城镇生活污染源调查成果见表1。

3、点源排放总量2000年中国点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源)废污水总排放量为747亿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15亿m3,占废污水总排放量的69%;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31亿m3,占废污水总排放量的31%。

在工业废水排放量中,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排放量为6102万m3,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0.12%,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0.08%。

化学需氧量(COD)总排放量为1920万t,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49万t,占总排放量的65%;城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72万t,占总排放量的35%。

氨氮(NH3-N)总排放量为184万t,其中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为112万t,占总排放量的61%;城镇生活污水氨氮排放量为72万t,占总排放量的39%。

全国废污水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平均浓度分别是257.2mg/L和24.7mg/L。

2000年各水资源一级区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见表1。

4、点源污染程度分析根据各水资源一级区1980~2000年天然河川径流量均值计算得出全国污径比为2.8%,其中,太湖流域和海河区污径比最高,分别为30.1%和35.4%,其次是淮河、辽河和黄河区,污径比分别为10.1%、8.2%、7.4%,松花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区等约为2.4~3.2%,西北诸河约为0.8%,西南诸河仅为0.07%,这与目前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状况较为一致。

5、点源污染入河量全国共监测调查了16432个入河排污口。

其中连续排放式排污口占70.2%,间歇排放式占29.8%。

2000年全国水功能区废污水和污染物COD、氨氮的入河量分别为534亿m3、1259万t和111万t,分别占全国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废污水排放量、污染物COD、氨氮排放量的79%、73%和66%。

各水资源一级区水功能区废污水和污染物入河量见表2。

全国“全口径”点污染源废污水和污染物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747亿m3、1920万t、184万t,其中有677亿m3的废污水、1732万t的COD和167万t的氨氮排入全国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受纳系数均为0.91;而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的废污水和污染物排放量中,分别有534亿m3的废污水、1259万t的COD和111万t的氨氮进入水功能区,入河系数分别为0.79、0.73和0.66。

此外,在本次划分的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外,尚有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污水排放量约70亿m3,约41亿m3进入全国水功能区以外的其它地表水体中。

因此,合计全国“全口径”的废污水入河量约为575亿m3,相应COD和氨氮污染物入河量分别为1364万t和116万t。

(二)非点源污染调查本次评价基于源强产生、产污和入河三个过程,对农田径流、农村生活、城市径流、水土流失、畜禽养殖等五大类的非点源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估算。

1、非点源污染源强估算据调查估算,2000年全国非点源污染物源强COD、氨氮、总氮、总磷分别为6457万t、398万t、3056万t、1864万t。

在调查的五种非点源污染类型中,对源强产生最大影响的的是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污染,其次是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

其中COD污染源强主要由畜禽养殖产生,约占55%,其次是农村生活,约占40%;氨氮污染源强主要由农田径流产生,约占75%,其次是畜禽养殖,约占15%;总氮、总磷源强主要由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产生,分别约占45%和40%。

非点源污染物源强的分布,以长江区源强产生量最大,珠江区次之,东南诸河区最小。

2、非点源污染负荷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指在降雨径流作用下、将源强中的污染物冲刷渗出的数量,此值与源强的比率被定义为产污系数。

2000年全国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COD、氨氮、总氮、总磷分别为1081万t、76万t、999万t、379万t。

全国平均COD、氨氮、总氮、总磷的产污系数分别为0.17、0.19、0.33、0.20。

在调查的五种非点源污染类型中,COD的产生量以畜禽养殖和农村居民点为主,分别占55.3%和39.7%,城市径流仅占5.1%;氨氮的产生量以农田径流为主,占74.7%,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点和城市径流分别占14.0%、7.6%、3.7%;总氮的产生量以水土流失和农田径流为主,分别占44.4%和42.3%,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点和城市径流分别占8.3%、3.3%、1.7%;总磷的产生量以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为主,分别占64.5%和19.8%,农村居民点、畜禽养殖和城市径流分别占7.0%、5.4%、3.4%。

3、非点源污染入河量2000年全国非点源污染负荷入河量COD、氨氮、总氮、总磷分别为796万t、71万t、527万t、230万t。

(三)点源与非点源贡献率2000年全国点污染源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入河量分别为1259万t、111万t、120万t、34万t。

2000年全国非点污染源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入河量分别为796万t、71万t、527万t、230万t。

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总入河量分别为2055万t、182万t、647万t、274万t。

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的点源贡献率分别为61.3%、60.9%,进入河流、湖库等地表水体的COD、氨氮以点污染源排放为主;污染物总氮、总磷入河量的非点源贡献率分别为81.4%、87.2%,进入河流、湖库等地表水体的总氮、总磷以非点污染源排放为主。

全国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污染物入河量的相互关系见表4。

二、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地表水化学特征评价包括矿化度、总硬度和水化学类型三部分。

(一)矿化度我国地表水矿化度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地区水体的矿化度能够满足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求。

全国地表水矿化度变幅在11.1mg/L~10.1g/L之间,小于50mg/L的极低矿化度水、50~200mg/L的低矿化度水、200~500mg/L的中等矿化度水、500~1000mg/L的较高矿化度和大于1000mg/L的高矿化度面积比例分别为7.8%、39.0%、21.5%、18.6%和13.0%。

受降水量等因素影响,全国地表水矿化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附图1)。

(二)、总硬度我国地表水总硬度分布规律与矿化度基本一致(附图2)。

全国地表水总硬度间于4.5~15614mg/L。

东南诸河总硬度最小,西北诸河及黄河中游局部地区总硬度最大。

总硬度小于150mg/L的软水和及软水面积占42.0%,150~300mg/L的适度硬水占33.5%,300~450mg/L 的硬水占11.3%,大于450mg/L的极硬水占13.2%。

总硬度在300mg/L以下的适度硬水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5.5%,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总硬度适宜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