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艺术考察论文
秦东地区的拴马桩艺术
秦东地区的拴马桩艺术秦东地区的拴马桩艺术,不仅是北方民间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秦东民间艺术的代表。
在研究渭南、铜川等地拴马桩遗存的基础上,笔者按照内容表现对拴马桩视觉元素进行分类,进而分析了拴马桩的造型特征和审美意境,出秦东拴马桩受到民间艺术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具有象征性、粗狂的造型语言和概括夸张的造型手法,呈现出一定的程式化特征。
秦东这里主要指陕西东部地区,包括渭南、铜川等地。
受北方农耕文化的影响,骡马等牲畜成为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农耕帮手,在运输、耕作之余,拴系固定牲畜就成为需要。
最初的拴马器物很简单,木桩、大树、石头等都可临时固定马缰,随着人们对其作用的认知,慢慢就有了专门的拴马桩。
拴马桩在秦东地区也叫看桩、望桩等,多以青石、砂石等石材为主,高度为50~300厘米,一般分为桩头、桩身和桩根三部分。
桩头部分是装饰部分,以圆雕为主,造型多样,是后期拴马桩能成为陕西民间雕塑代表的主因,也是拴马桩艺术被广为收藏的原因。
桩身部分多以方形为主,主要撑起桩头,方便拴马。
桩根是深埋于地下的部分,主要起到稳定作用。
一、秦东地区拴马桩造型元素分类秦东地区拴马桩按照内容表现,可分为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
(一)人物造型类的拴马桩人物造型在秦东拴马桩遗存中最为常见。
通过对关中民俗博物馆、澄城县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地拴马桩的考察,笔者发现人物造型最为普遍,其中可分为神仙罗汉、官贾士绅、说唱艺人、西域胡人、妇女孩童、宗教人物等。
(二)动物造型类的拴马桩动物类比较常见的是吉祥瑞兽,如辟邪镇宅的狮子、寓意升官的“马上封侯”等。
(三)植物造型类的拴马桩植物造型的拴马桩遗存较少,更多的是作为雕刻陪衬或者装饰物出现在其他造型主题上。
在选取对象的时候,这些植物往往都具有某些象征含义,如兰草、竹子、菊花、松树等。
(四)器物造型类的拴马桩器物类拴马桩多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造型,如寓意发财的钱币造型、寓意光明的纱灯造型、驱邪避凶的八宝等。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系别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学号 _______姓名 _______指导老师 _______二零一二年十月民俗博物馆狮首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摘要拴马桩顾名思义是拴牲口的柱子,它的出现与人们饲养牲口有关,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生动雕刻马栓在栓马桩的图像关键词拴马桩雕刻人物造型一概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位于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建设规模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据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石雕拴马桩8600根。
被誉为“地上兵马俑”,这些拴马桩大多是渭北青石制成,通高一般在1.5米——2.5米之间,少量在2.5米以上。
分为桩首、桩颈、桩体、桩础,桩础为不规则四棱形,埋入地下,桩体多为20-30厘米边长的四棱柱体,也有六棱柱体,桩颈大多由上置鼓和须弥座组成,本文主要探讨人物拴马桩。
考察记录二拴马桩的发展历程拴马桩的制作时代,大约在宋到晚清时期。
庄户人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当地的生活、文化、民族关系和关中农民独特的审美情趣,生动地记录下来。
这是一笔不可轻视的财物博富。
拴马桩通体可分中华四部分,桩头、桩颈、中桩身、桩根,桩根埋在地下,是博华方形石桩原坯。
桩头是圆雕华物的狮子、人物、猴子、大象、立瓜、中华仙桃、莲苞等,大致可博物以归为动物、人物、植物三类。
三类中物中,动物和人物有很多巧妙的组合体中博,是最为奇特,最有意物味的部分。
桩颈一般为双层,上华层是圆鼓形,台形、带四柱的阁形和华物花瓣形等,以承托主体博形象。
下层是在方桩上华物划出横方形面积,刻以浮雕图案物中。
桩身多为四方柱体,在正面和左右华物两侧面,也刻有浮雕。
博中桩头的狮、猴前肢或人的臂腕间中,往往镂凿通孔,以使穿系马的物中缰绳。
桩头中雕刻是拴马桩的主要价值所在。
题材一般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中国传统中文化。
都采用圆雕方式,在不到一尺见方的石桩上,塑造复杂的形象,表现出别致的情趣、故事、传说和信仰。
中国民间石雕艺术的独特样式——拴马桩石雕艺术解读
长 期的生命 体验 中形成 了独特
的审 美观念 ,在这 种审 美观 念
的烛照 下和 心灵 自由的状态 中 创作 出来 的这 些石 雕作 品所蕴 பைடு நூலகம்
毗 邻 ,历 史 上 的战 争及 经济 交 往, 形成 各民族相互 融合 的复 杂
状况 。 游牧民族 由历史 的原 因造 成 的 迁 徙 及 与 汉 族 的杂 居 、 通 婚 , 由漂移 的游牧 生活转 为稳 渐
神 提炼 后创造 出
来的艺术形式 ,
简约含 蓄 ,充 满 了灵性 ,作者 巧
妙 地将 丰富 的意 蕴 浓缩在 单纯 的 符号 中 ,极 大 地
提 升 了石 雕 的艺
术 意境 。从而 使
去表现物 象的精神意 义。 民间匠师们在创造这些石雕作
品时 , 以一种 自由无拘 的心 态 , 大胆地 运用夸 张变形 的
的精神 和文化 意蕴 。
以现存 的拴马桩 历史考证 推断 , 始于元代 的雕凿 从
有物 形 的拴 马桩 一 直 延续 至清 代 的具 有艺术价 值 的拴 马桩 , 前
典 。拴马桩 有着极 高 的美学价 值和 艺术价 值 。民间 匠师们在
后历经 了二百多年的时空 。 陕西 省 的渭 北 地 区在 地理 上 与蒙 古
和民俗 世象。
的推移 ,其功 能和文 化 内涵 发生 了嬗变 和演化 。陕 西
渭北地 区的拴 马桩 多分布在 乡村 ,大都 设置 于大 户宅
卯
南 文 21 艺 时 方 坛 00 术 代
二 、 马桩的审美意蕴 拴
艺术家 的创作过程 即是将 主体 精神 注入形 式之 中 的过程 。拴 马桩石雕 所呈现 出来 的审 美意蕴是 一种带 “ 原发 陛” 的心理倾 诉 , 创作者不去考量所 表现物 象的生 理和物体 的科学属性 ,而是以 自己对对象 的心灵 感悟 ,
布赫拴马桩有感
布赫拴马桩有感【原创版2篇】目录(篇1)1.布赫拴马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拴马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3.布赫拴马桩的保护和传承现状4.对布赫拴马桩的思考和建议正文(篇1)布赫拴马桩,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品。
作为呼和浩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拴马桩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雕刻技艺上。
布赫拴马桩的造型千姿百态,有高有低,有胖有瘦,还有的呈现出动物形态,如龙、凤、狮、马等,栩栩如生。
在雕刻技艺上,布赫拴马桩运用了线刻、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使得每一个拴马桩都成为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同时,拴马桩还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内涵,如对动物的崇拜、对祖先的敬仰等,体现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文化风貌。
然而,在现代社会,布赫拴马桩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拴马桩被遗弃或损毁,拴马桩的雕刻技艺也逐渐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力度,对布赫拴马桩进行保护、修复和研究,同时加强对拴马桩雕刻技艺的传承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对于布赫拴马桩的保护和传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拴马桩保护的投入,将拴马桩的保护纳入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法规。
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形成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保护机制。
其次,加强对拴马桩雕刻技艺的传承和推广。
可设立专门机构,对拴马桩雕刻技艺进行研究和教学,培养一批拴马桩雕刻技艺传承人。
此外,还可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拴马桩的艺术魅力。
最后,提高人们对拴马桩文化价值的认识。
通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挖掘拴马桩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使人们更加珍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来。
总之,布赫拴马桩作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间艺术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拴马桩雕像艺术研究
100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Art in Product Design from Consumer Psychology and Emotion明清时期拴马桩雕像艺术研究·高海平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简称“西安美院”或“西美”,地处十三朝古都长安——即今西安,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无数美术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学术研究基础。
其中,存放于学院内的拴马桩、门墩石、柱础石、石马槽、石磨、石碾等各种“石器”,让校园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与文化氛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在陕西关中和渭北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分布的拴马桩,使其既成为西安美院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西安美院收藏的拴马桩艺术雕像是西安美院的一大特点,通过从美术学、美术考古学、人类文化学、图像学等角度解读民族民间美术和相关领域的文化艺术图像,并将地理范围扩大到关中地区的泾河与渭河流域,且探索其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并与民族民间美术相结合来诠释这一文化现象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关键词:西安美院;拴马桩;雕像;考察被西安美院收藏的拴马桩群。
拴马桩是门前用以拴马的石桩,广泛流行于泾河与渭河流域,又称“拴马石”。
西安美术学院搜集的拴马桩,顶部大多为狮子形象,也有人物、宝珠和猴子等,活灵活现,传递出美好的寓意。
(一)拴马桩的地理分布从分布上看,关中拴马桩主要集中在西安美院、关中民俗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和陕西省文化馆,此外则多被场馆零星收藏或流落在部分收藏家之手。
从区域分布看,拴马桩主要分布在关中和渭河以北的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宝鸡市等地区的广大乡村,其中以渭南地区的澄城县、合阳县、华州区的遗存最多最集中。
铜川市的富平县,咸阳市的旬邑县、泾阳县、彬州市,以及宝鸡市的岐山县、扶风县也有相当数量的遗存。
而渭河以南的西安市临潼区与陕北南部的黄陵县、洛川县也有一定数量的遗存。
拴马桩石雕演讲稿范文
拴马桩石雕演讲稿范文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种特别有趣又充满文化底蕴的东西——拴马桩石雕。
你们看啊,这拴马桩石雕,它就像一个默默伫立在岁月长河中的小巨人,虽然不起眼,但每一个都藏着大故事。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还没有汽车啥的,马可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就相当于现在的豪车。
这拴马桩呢,就是马的“停车位”。
它可不是简单的一根桩子,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艺术品。
这些拴马桩啊,各种各样的造型都有。
最上面的柱头部分,那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雕塑王国。
有刻着狮子的,那狮子就跟活的似的,威风凛凛。
你看它张着大口,仿佛下一秒就要吼出声来,把那些想靠近的坏家伙都吓跑,守护着拴在下面的马。
还有刻着猴子的,这猴子可机灵了,眼睛滴溜溜转,像是在打什么鬼主意,也许是想偷偷解开马缰绳,骑着马去玩耍一圈呢。
再看看拴马桩的桩身,上面也有不少讲究。
有的是光溜溜的,简洁大方;有的呢,则刻着一些花纹,像什么云纹啊,水纹啊,就好像这些桩子也想跟着马一起奔跑,云纹带着它上天,水纹带着它在江河里遨游。
而且啊,这些拴马桩石雕可不只是为了实用。
它还是当时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就好比现在你要是有个超豪华的大别墅,门口停着一堆豪车,那时候有很多拴马桩的人家,就代表着他家大业大,马多客人也多。
说不定哪一匹马的主人就是个达官贵人或者是走南闯北的大侠呢。
从艺术角度来讲,这些拴马桩石雕融合了咱们老祖宗多少智慧啊。
工匠们在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就靠着一双巧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把石头变成这样精美的作品。
他们得先在心里构思好,然后一凿一凿地把想象中的画面刻到石头上。
这就像厨师做菜一样,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从选材到最后的成品,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
我曾经见过一个拴马桩石雕,它的狮子柱头都被岁月磨得有点圆润了,但却更有一种古朴的韵味。
那狮子的鬃毛虽然有些模糊了,可你还是能感觉到它的气势。
我当时就站在那拴马桩前,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一样,看到了以前的人牵着马,来到这个桩子前,把马缰绳一系,然后大步流星地走进院子里谈生意或者喝茶聊天的场景。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作者:单凤阳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7期摘要:拴马桩作为北方民间美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包括视觉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法则,在民间艺术中运用得十分突出。
拴马桩石雕艺术具有思想灵性,在其造型艺术中,既遵循了形式美的法则,又没有完全照搬形式美的法则。
研究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能够提高、加深人们对拴马桩这一民间美术雕塑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运用形式美法则去感受和创造美的事物。
关键词:拴马桩艺术;形式美;多样统一;比例结构;对称均衡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52-02一、引言历史上,民间美术一直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于世人的眼前,传达着人类的情感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千变万化。
拴马桩石雕艺术作为北方民间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给世人留下了诸多对于生命和自身法则的启迪,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形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美”的力量。
形式美法则作为包括视觉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法则,在民间艺术中运用的十分突出。
拴马桩对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也是比较广泛和突出的。
拴马桩属于民间的雕刻艺术形式,其造型来源于日常生活积累,它表现的是浓厚生活情趣、民族民俗色彩的社会生活。
民间工匠对于客观生活的观察和升华,都生动而又具体地表现在拴马桩的构图和造型之中。
目前对于拴马桩艺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其造型语言、历史成因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其自身所体现的形式美涉及相对较少。
虽然目前拴马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用价值,但文章通过分析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可以更整体、广泛、综合地借鉴这一艺术,使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在现代的园林艺术、雕刻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创作中得以体现。
二、拴马桩石雕艺术形式美分析1.拴马桩石雕艺术形式美的总体美感(1)多样统一之美。
多样和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
“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1]。
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摘要】关中拴马桩石雕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造型特点古朴简洁,线条流畅优美,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拴马桩石雕通过对马匹形态的审美表现,体现了古人对马文化的崇尚和对自然的敬畏。
其工艺技术精湛,雕刻细致,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艺术表现手法多样,既有写实主义的表现,又融入了抽象和象征的元素,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风貌。
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其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之中。
通过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入探讨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神。
【关键词】关中拴马桩石雕、艺术性、历史背景、造型特点、文化内涵、工艺技术、艺术表现手法、艺术价值、总结。
1. 引言1.1 介绍关中拴马桩石雕的历史背景关中拴马桩石雕作为中国传统石雕工艺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关中地区是中国石雕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拴马桩石雕则是其独特的代表作品之一。
据史书记载,关中地区在古代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驰名的驿站之一。
在古代,人们使用牛、马交通工具,因此在关中地区各个驿站、马房、市场、街道上都会设立拴马桩,用于停靠交通工具。
这些拴马桩逐渐发展成为石雕艺术品,成为古代关中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关中拴马桩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在当时的文化、经济、社会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通过拴马桩石雕的形式和风格,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关中地区的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社会结构等重要信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表现力。
这些历史背景赋予了关中拴马桩石雕更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石雕艺术作品。
1.2 解释为什么关中拴马桩石雕具有艺术性关中拴马桩石雕具有艺术性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拴马桩在古代是为了停放马匹而设置的石雕标志,承载着古代交通文明和城市建设的历史记忆。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摘要】拴马桩石雕艺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对历史渊源与背景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艺术特点分析揭示了拴马桩石雕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形式美的表现方式则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
在艺术价值评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拴马桩石雕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传承与发展是拴马桩石雕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来源,其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期待。
结论部分回顾了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之魅力,并指出了对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借鉴,同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拴马桩石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拴马桩石雕艺术、形式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表现方式、艺术价值、传承、发展、独特魅力、艺术创作、启示、借鉴、发展趋势、展望1. 引言1.1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拴马桩石雕艺术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这种艺术形式最早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人们用石雕拴马桩来标示领地或者纪念重大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拴马桩石雕逐渐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体现在它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上。
艺术家们通过雕刻和雕塑,将普通的石头赋予生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马形雕塑。
这些雕塑既展现了艺术家对于形态美的追求,又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在探析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精美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更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通过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拓展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
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赏析,更是对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借鉴,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与背景拴马桩石雕艺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唐朝时期。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摘要:“拴马桩”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也称“拴马石”。
在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
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陕西西安的拴马桩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拴马桩的造型,图案、结构和艺术特征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拴马桩雕刻图案造型艺术特征一、概述拴马桩,作为陕西三大民间艺术(拴马桩,皮影,剪纸)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民间时刻的瑰宝,自大宋以来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
拴马桩的实际使用价值就是拴马,所以它们出现在渭河以南富庶的冲击平原那些家境殷实的庄户人家。
虽然作为拴马用,但在农民心里这却是富裕的象征。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作用。
二、考察记录陕西西安的拴马桩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约230厘米。
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较精彩的是人骑狮,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
所以说拴马桩源远流长,我们对拴马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特别是带有纪年款式的拴马桩。
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系别: 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学号: 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指导老师: __________二零年月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 【摘要】“拴马桩”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也称“拴马石”。
在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
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
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的约230厘米。
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较精彩的是人骑狮。
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
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上雕刻,寓意深刻,惟妙惟肖,特别是桩头的动物、人物形象,传达着现在还无法完全解读的文化信息,也因此获得了“地上兵马俑”的称号。
关键词拴马桩雕刻图案分类造型一、概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有数以千计的拴马桩,每件拴马桩均由桩首、桩颈、桩体与桩根几部分构成,桩首雕凿立体图案,人物、走兽、飞鸟等是拴马桩的艺术所在。
桩颈多数四面浮雕纹饰,内容丰富多彩。
其中8件有纪年铭文,这是研究清代拴马桩时代特征的宝贵实物资料,是鉴定这段时间拴马桩的标准件。
二、考察记录拴马柱(记录时间:2012年10月)乾隆十九年(1750年)款狮子拴马桩(图1)。
通高188厘米,桩首高42厘米,桩颈高12厘米,横截面23×23厘米,桩体高134厘米。
论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论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作者:王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1期文化学者肖云儒指出,陕西是中国文化的“硬盘”和精神母体。
那么,关中拴马桩石雕艺术就是陕西文化的一支奇葩,是北方石雕艺术的民间珍品,也是国家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拴马桩拴住了古老的文化,拴住了世人的眼光,也拴住了一段尘封而久远的历史。
一、关中拴马桩的概况1.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陕西渭河两岸,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的农村,存量最大的是渭南的澄城、合阳、华县。
咸阳的旬邑、彬县、泾阳,宝鸡的岐山、扶风,西安的临潼,陕北的黄陵、洛川亦可见其身影。
2.柱体构成。
一般高约两米,方形,粗约20—30厘米。
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的约230厘米。
柱体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刻有马、鸟、鹿、兔、云水、莲瓣、博古等图案;桩身有少数刻串枝、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3.主要功能。
一是拴系家畜。
拴马桩曾经是广泛流传于乡村的民间石雕,是旧时乡绅大户、富裕人家、农家宅院门前用来拴系马、牛等牲畜的柱子。
二是炫耀门庭。
据考证,拴马桩起源于秦汉。
是立于宅苑、衙门、庙宇、祠堂、桥头石阙左右的普通石柱,是立于达官贵族们墓前的望柱,立于庙前或神道口的华表,彰显门楣;唐宋时,帝王陵立有被称为华表的石柱,肃穆庄重,衬托皇家无上的尊贵。
在坚挺的石桩上,隐藏着生命的脆弱;在华美的雕饰中,透露出人性的虚荣。
三是镇宅祈福。
古人潜意识的认为,石头具有超乎自然的神力。
有“泰山压顶,百鬼宁息”的说法。
所以“名门望族,凡门前、巷口、村头,皆立石以止煞”。
这就是拴马桩的柱顶多为狮子造型的直接原因。
4.选用石材。
拴马桩选用的石料划分为沙石与青石。
沙石易于雕凿、风化,随岁月流逝,雕刻的立体造型就变得模糊,属下等石料。
青石又分为白石与青石。
白色灰岩,光泽油润似玉,晶莹剔透;青色灰岩,坚硬如铁,乌黑油亮。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
100216 艺术理论论文浅析关中拴马桩石雕的艺术性拴马桩石雕是一种民间的石刻艺术品,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一代,同时也是我国北方民间艺术的代表,所以加强对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能促进中华民间文化的发展。
所以以下笔者以关中拴马桩石雕为例,就其艺术性进行了分析,以更好地促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概述一是从关中拴马桩石雕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关中一代,而关中历来被行政区划分为西安、东府、西府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中都有拴马桩石雕艺术的遗存,其中以东府的遗存为最多。
当前,在民间的一些散落的拴马桩石雕已经被文化部门和古民居一起保存和保护起来,很多拴马桩石雕作品也被相关部门收藏起来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如:澄城博物馆、关中民俗博物院、西安美术学院等;二是就其结构来看,拴马桩石雕的柱体主要在2m左右,呈方形,宽厚相当,大约为20cm到30cm不等,有大型、中性和小型之分,其通高分别为300、260、230cm。
柱体氛围四个部门,即桩头、桩颈、桩身、桩根。
以桩根为根据,深埋地下,主要是石雕部位在桩头,而桩颈主要用于承托桩头,上圆下方,雕刻着很多栩栩如生的图案,而桩身则雕刻了少数的花纹,具体如下图所示;三是从拴马桩石雕的作用来看,主要有:拴系家畜。
拴马桩是旧时富裕人家、乡绅大户、农家宅院门前用于拴系马、牛等家畜的柱子;炫耀着富有殷实。
据史料考证,拴马桩起源于秦汉。
是立于达官贵族们墓前的望柱,立于庙前或神道口的华表,彰显门楣;避邪镇宅,古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石头具有超乎自然的神力,因此,名望人家都会在门前、村头等立石止煞。
这也是拴马桩的顶柱多为狮子造型的直接原因;[1]满足精神诉求。
人们在民居建筑大门两侧常栽立拴马桩石雕,除了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实用价值外,还在精神层面上承载着民居主人在特定的时空下对人生的美好诉求。
二、关中拴马桩石雕所彰显出的艺术性上述我们已经对关中拴马桩石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将其艺术魅力彰显出来,我们就应加强对其艺术的品位,其艺术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有助于物态美的表现。
拴马桩之人物驭狮型_民族文化的杂糅
188摘 要:拴马桩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雕塑艺术,而其中人物驭狮型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最为丰富多彩,它从雕塑艺术的角度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对这一类型拴马桩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艺术和历史意义,它为研究民间雕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
关键词:拴马桩 人物驭狮型 狮子舞 狮 鹰 吉祥图案Abstract:As folk art sculpture, the hitching post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regional cultures. Among its manystyles, the lion rider contains the richest messages. It reflects the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and assimilation andembodies folk people’s love and longing for beautiful things. The study of these hitching posts is verysignificant for both arts and history. They not only provide rich materials for folk sculpture research but alsopresent a showcase of ethnic cultural spread and exchange.Key words: hitching post, lion rider, lion dance, lion, eagle, auspicious patternInternet 检索:www.artdesign.org.cn拴马桩之人物驭狮型——民族文化的杂糅The Lion Rider Hitching Post —— AProduct Of the Mixture of Ethnic Cultures∷竹晓翠 ZHU Xiaocui∷陕西师范大学拴马桩这一始于元代,盛行于明清的民间艺术形式今天虽已不见踪迹,然而散落在北方诸省数以千计的实物遗存至今仍然散发出特有的艺术光辉。
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城市中的应用
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城市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以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探索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城市中的应用,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研究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希望通过拴马桩石刻艺术在遗址公园、校园景观、街道广场和餐饮娱乐空间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使朴拙雅致的拴马桩石刻艺术迅速地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这样,有利于对传统民间石刻艺术品的发掘与保护,使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遗产能更长久地延续下去,推进陕西文化走出去,打造强省文化,传承文化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拴马桩石刻艺术景观设计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丰富灿烂的石刻艺术遗产。
栓马桩石刻艺术伴随着城市化历史进程而产生发展,对城市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起着艺术渲染和设计美化的作用。
通过对陕西栓马桩石刻艺术的调查研究表明,栓马桩石刻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者,能有效地提高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一、拴马桩石刻艺术在遗址公园中的应用曲江池遗址公园是陕西众多遗址公园的代表,位于曲江新区东南部,是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民俗传承和艺术展示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文化公园。
园内环湖不仅有能够展现浓郁大唐文化气氛的青铜和石质雕塑,更有能够体现陕西关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拴马桩石刻艺术,布置在全园各处。
根据笔者的考察,拴马桩石刻主要聚集在曲江池遗址公园的西边靠近停车场的入口处、沿湖西北方向的人行走道、沿湖西南方向柳桥南北相接的道路上等处,其余零零散散布置在园内,与石塔、柱础石、曲江池沿湖散布的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层层迭出,交相呼应。
在曲江池遗址公园西南方向的入口广场,设计者主要借助20根拴马桩围合成一半敞开式小广场,广场中央布置一处天然景观石,20根拴马桩呈“凸”形对称排列入口两侧,形成门的感觉继而组织了流动中人的导向性,再配以道路入口北侧的清代“石案”,形成设计上的层次感,给游人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以及历史的厚重感。
进入公园,在沿湖西北方向的人行步道上,拴马桩和柱础石对应成趣分列道路两旁,数量多达115根,游客沿着垂柳掩映下的滨水步道伴随着拴马桩和柱础石一路前行,或三五成群坐在柱础石墩上休憩交谈,或手扶侧依在拴马桩旁遥看南湖风光。
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小品拴马桩研究
摘 要 :拴马 桩作 为依 附于农村居 民建 筑大 门旁的小品雕 刻 ,集 实用 、装饰 、指 示功 能于一体 ,是庄 户人
家宅院 “ 贵 即富”的 门第符号 ,被称 为庄户人 家的精神华 表。拴 马桩 可分为拴 马环和拴 马柱 两种 形式 。拴 马 非 桩 上的装饰 图案 ,具有 强烈的地 方传统 文化 特 色。现代设 计 师可借 助 它走进 中国传 统建 筑装饰符号 的 宝库 , 深 入 理解 深厚 的 中华文化 ,更好地 把传 统 建筑符 号渗入 到现 代设 计 中去 。
0 引 言
住 宅 是 人 类 历 史 卜 现 最 早 的 建 筑 类 型 , 中 同大 出
庄户人 家 的宅 门不仅 仅 是一个 独立 的单体建 筑大
门 ,其外部构 建补 充和丰 富 了宅 门的文化 内涵 。 中国 占代 民间宅 门 的外 部构建 符号 能够表述 出用文字 都无
部分 的宅 院 文化都 源 于 民问古 朴 的建筑 群体 。 但 是 ,
o a ii n l us si i a fTrd to a Ho e Ch n n
S l i i Li
( c o l f c a igDein& Ar, n nUnv ri f c n lg , u h uHu a 1 0 7 Chn S h o Pak gn s o g tHu a iest o Te h oo y Zh z o n n4 2 0 , ia) y
第2 第 4 卷 期 2 1 年 l 月 00 0
包装学报 VOI 4 . No. 2
Pa k gigJ u na c a n o r l
0c. 01 t2 0
中 国传 统 民居装饰小 品拴马桩研究
司 丽 丽
( 湖南 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 2 0 1 0 7)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考察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特征考察系别美术系专业美术学学号 20**071128姓名 **指导老师 **二零零八年十月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特征考察报告学生姓名:赵越指导老师:王旭摘要广泛流传于陕西渭南乡村的民间石雕品。
也称“拴马石”。
在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其造型各异,雕刻精美。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拴马桩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拴马桩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拴马桩雕刻图案构图造型一概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匆匆脚步,石雕艺术从简单走向繁复,从单调走向辉煌。
石雕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刻艺术的创作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
不同的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迁。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求,都在催生着石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概而言之,石雕历史是艺术的历史,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陕西石雕工艺纯熟,精工细作,构图饱满。
位于陕西西安有着“地上兵马俑”之称的民俗艺术博物馆占地500亩,其中各类石雕艺术品33600余件套,尤其以8600多个精美的拴马庄和40院古民居,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的目光,它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各名族生存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二考察记录拴马桩(记录时间:2012年10月)1石狮拴马桩,整体高174.5cm,桩体高119cm,桩颈高11.5cm,长24cm, 宽23cm 桩首高44cm。
最上面桩首为踩着球左顾右盼的石狮子。
这一拴马桩桩体比较粗大,狮子呈趴窝状,脖子比较粗短,嘴巴比较的平。
专家和学者认为是元代的拴马桩。
如图一2背猴拴马桩,整体高144cm,桩体高89.5cm,桩颈高9.5cm,长18cm,宽18.5cm,桩首高45cm。
最上面桩首为背着小猴的大猴。
猴子拴马桩,是猴文化现象的一种,古人向来就对猴子就比较的推崇和喜爱,猴与侯同音,也就是封侯的意思,在猴子的身上背一个小猴子表示辈辈封侯。
拴马桩石雕: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
拴马桩石雕: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之一,也是一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历史的传统工艺。
该石雕作品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雕刻和后期加工才能完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建筑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对拴马桩石雕的制作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石材的选取在制作拴马桩石雕时,选取合适的石材十分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石材的色泽,最好选择颜色均匀、无杂质的石头。
其次,需要考虑石材的质地,选用质地细密、坚硬的石材能够提高石雕品的质量和耐久性。
一般来说,会选择石灰岩作为制作拴马桩石雕的材料。
二、设计图纸的制作在石材选取之后,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设计要求,对石雕的形状和细节进行绘制和设计。
设计图纸的制作需要充分考虑石雕的比例、尺寸和立体效果。
设计图纸完成后,需要经过一次审查和修正,确保石雕的外观和效果都是符合客户要求的。
三、石雕的雕刻雕刻是制作拴马桩石雕的核心环节。
在进行雕刻之前,需要首先将石材进行粗加工,即将石材的外部形状和尺寸进行修整。
在进行雕刻时,需要使用特制的雕刀和锤子,将石块表面上多余的石头逐渐削减和切割,并根据设计原稿逐步打造出拴马桩石雕的具体形态。
雕刻过程中需要十分谨慎,以免对石材表面和雕刻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四、打磨和装饰在完成雕刻后,需要进行后期的打磨和装饰,以提高石雕的美观和质感。
打磨主要是利用砂轮将石雕的表面进行平滑处理,同时还可以利用打磨工具对一些细节进行进一步的修饰,提高整个石雕的质量和品味。
而装饰则是在石雕表面上添加一些附饰,比如彩绘、贴饰、涂漆等,以让石雕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文化内涵。
总结: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传统民间石刻艺术品和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价值。
在石雕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石材的选取、设计图纸的制作、雕刻、打磨和装饰等多个阶段,在每个环节上都需要极其认真细致,才能打造出高质量、高品味的拴马桩石雕艺术品。
论拴马桩的演变与在景观小品中的应用
论拴马桩的演变与在景观小品中的应用作者:车向前张宁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以中国民间传统石雕艺术品拴马桩为研究对象,以传承与发展这种石雕艺术品为出发点,阐述拴马桩这种古老的中国民间石雕艺术品的演变与在当今景观建设中作为景观小品的作用。
从拴马桩的简介、作用与发展3个方面展开,进而列举拴马桩在当今大型遗址公园、校园和民俗商业区的应用,旨在分析拴马桩于现代作为景观小品在大型公共景观场地中的应用与作用,希望将历史悠久的拴马桩推进现代人的视野,让人们了解这种民间艺术品,并且使中华优秀的石雕艺术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拴马桩;景观设计;石雕艺术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041 拴马桩的介绍1.1 拴马桩工艺品的简介“拴马桩”是我国陕西渭南地区较为广泛的一种民间石雕艺术品,又称“拴马石”。
在我国古代农业耕作中,因马、驴、骡的使用需求量较大,所以拴马桩应运而生。
拴马桩大多立于大门两侧,高度2米到3米不等,柱身常为四方形与八棱形[1];拴马桩通身分为4段:一是桩首;二是桩颈;三是桩体;四是桩基。
其中,桩首造型多采用人物、瑞兽、人与兽或多人物组合,由于雕刻较为精致,所以桩首作为整个拴马桩最精彩的部分;桩颈即拴马桩的台座部分,用于承托桩首,多为圆形(与方形的桩身形成“天圆地方”之意),这一部分的浮雕与线雕雕刻精美,多雕刻莲瓣、瑞兽、云、水等图案,是整个拴马桩浮雕与线雕的精华部分;桩体则较为简单,多以席纹、水云纹为主,甚至有些拴马桩无纹饰[2];桩基则深埋入地下。
1.2 拴马桩的演变及作用拴马桩在我国古代盛行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马、驴、骡的使用广泛,使拴马桩在北方大地上十分常见。
早期拴马桩仅作为拴牲畜的石桩,由于对拴马桩没有明确的等级使用要求,所以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家门前多有装立拴马桩的习惯。
这时人们把拴马桩作为一种吉祥的东西来对待,常在拴马桩上雕刻一些寓意美好、体现吉祥的图案,这时的拴马桩由原来单纯的拴马工具转化为了带有美好寓意的吉祥物[3]。
拴马桩石雕演讲稿范文
拴马桩石雕演讲稿范文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一种特别有趣又充满历史韵味的东西——拴马桩石雕。
你们看啊,这拴马桩石雕,乍一听名字,就知道和马有关系。
在过去啊,马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战伙伴。
就像现在咱们的汽车有停车位一样,那时候的马也得有个地儿拴着,于是这拴马桩就应运而生了。
不过呢,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桩子,那可是一件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啊。
您要是仔细瞅一瞅,就会发现每一个拴马桩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舞台。
从造型上来说,那真是五花八门。
上头的雕刻可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比如说那狮子,威风凛凛的,张着大口,就像在宣告着什么。
它的毛发啊,雕刻得丝丝分明,仿佛每一根都在随风而动。
还有猴子,机灵俏皮,眼睛滴溜溜地转,好像在谋划着什么小把戏呢。
这些动物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刻上去的,它们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像狮子,那是代表着威严、守护,把马拴在这样的拴马桩旁边,就好像有了一个强大的守护者。
再说说人物雕刻。
有些拴马桩上刻着神态安详的老者,那一道道皱纹仿佛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他们可能是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形象,默默地站在那里,见证着家族的兴衰荣辱。
还有那些武士形象的,身姿挺拔,手持兵器,充满了力量感。
感觉他们随时都能从拴马桩上跳下来,驰骋沙场。
而且啊,这些拴马桩石雕的工艺真是让人惊叹。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工具,全靠工匠们的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
他们一笔一刀地在石头上刻画,就像在和石头对话一样。
你看那线条,流畅得就像山间的溪流,没有一丝的犹豫和拖沓。
从石头的选择到最后的成品,这其中不知道倾注了多少工匠的心血。
这拴马桩石雕,它不仅仅是一个拴马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就像一本本立体的史书,静静地站在那里,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无论是家族的故事,还是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都能从这些拴马桩中窥探一二。
现在啊,虽然我们不再用它来拴马了,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它们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被收藏家们发现、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特征考察报告摘要:拴马桩我国特有的建筑小品。
久历风雨,依然矗立,曾经的经典建筑形式,因造型各异,雕刻精美,而广为流传。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拴马桩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拴马桩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图案构图造型浑然天成拴马桩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碑石装饰。
拴马桩作为我国民间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大多以中国传统艺术雕塑和具有异域文化风格的人物造型装饰所组成,凸显了拴马桩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拴马桩多采用汉白玉、花岗岩、大理石或木材等石木材料雕刻而成,一般通高2—3米,拴马桩外形多呈竖根状,顶部或身部多有各类各样的民俗浮雕,极具艺术价值。
常置于家户、寺庙、墓陵、宫殿等庄肃建筑群的正门左右两侧,为人们滞留时拴马方便而置,它不仅是一般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还具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也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
在现在陕西省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馆藏8600多根拴马桩。
其数量之多和造型之丰在我国全国可谓“独一无二”,拴马桩在我国各地多有出现,以北方居多,后因种种变迁损毁严重,渭北地区仅为我国拴马桩艺术大量保存完好地区,极具地域色彩,尤其三秦风格特点突出。
拴马桩是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史和民俗文化的形象代表,拴马桩作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的典型代表,是传统民间艺术雕塑的杰出作品。
拴马桩的出现与发展代表了特定历史文化、政治环境下的北方地区建筑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
在历朝历代中,拴马桩所蕴含造型艺术大都被文人士大夫视作山野草莽的产物,无法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
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审美意识的提升,拴马桩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很多年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拴马桩作为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逐渐为大众所认可。
拴马桩也称作望桩、样桩、看桩,一般分为桩首、桩颈、桩身、桩根四个部分,一般为上圆下方,桩体取方、桩顶收圆。
“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寓“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
拴马桩除了树立在农村道路旁用以拴绑大型牲畜外,还常以成对的形式树立于民居建筑大门两侧,不仅彰显屋主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具备相应的使用功能。
拴马桩的起源,一.实用性的发展:中国马匹政策,自人类驯化野生动物以来,原始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中国畜牧业史中,以养马的历史最为丰富,由於马在战争、交通、仪礼及耕垦拽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很早就被称为“六畜”之首。
《周礼·夏官》载:“周天子有闲(御厩)十二,马六种。
”(既:种、戎、齐、道、田、弩)养马业即盛,马政亦随之健全。
马是驮运物品、作战及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为人骑乘运输。
同时马匹作为战略物资受到国家管制,汉文帝即位后,曾因养马费粮,一度限制马匹的发展,晁错发现后,马上建议“令民有车骑马者,复卒三人”,鼓励民间养马。
汉文帝接受他的建议,下令用免役的办法促使民间养马,史称“马复令”,民间养马之风再兴。
《马可波罗游记》称每驿站有马20~400匹,全国共有驿马30万匹。
明代,明初在全国南北各地推行马政,在陕甘和辽东设养马场,在农区厉行官督民牧,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无论统治阶级以什么政策改变,官民供养的形式,确定了民间马匹大量存在,也造就了马类附属产业的发展,最初没有固定的拴马桩,一棵树,一根木桩子,只要能固定马缰绳就可以了。
随着中国马匹的政策,民间牧马较多,拴马桩作为马匹的必需品,它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朝历代,唐代画家韩干《照夜白图》中的马,马被束缚在拴马桩上方三分之一处,桩中间有明显的缰绳的穿孔,不甘被缚于里立桩,作奋力挣脱状。
此桩为多棱柱形,此桩平顶无饰,至于材质就不得而知。
元代赵子昂《饮马图》绘有拴马桩1个,高越2米有余,桩身似圆形修饰呈现棒槌状,像是从唐式楼阁栏杆的望柱甚至更早的“表木”演变而来。
基本接近渭北的拴马桩。
同为元人的任仁发,在其作品《九马图》中卷,这两个朱红的拴马桩其材料质地暂不考究,但它已明显出现现代型制的拴马桩雏形,元代的拴马桩已出现品质的转化,三图皆名家所绘,造型由简而华。
拴马桩在以后的发展中,渐渐转向了形式百花争鸣的时代,不再缺乏不同的形式,劳动人民在日后的生活中创造出更丰富、更新颖、更美观的拴马桩形象。
在明清两代,石刻的拴马桩已很是广泛,民国今后,汽车等新的代步工具慢慢替代了骑马出行,拴马桩就逐渐减少了,但在乡野农村依旧繁盛。
二.象征性作用,随着拴马桩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民间传统的阴阳风水相结合。
在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引言(五州传播出版社)中被提到:“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并由此升华为混沌分阴阳,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
这种阴阳观与生生观统一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诞生于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构成中国本原文化宇宙观的核心。
”在古代科学水平低下,生产力不高,文化思想陈旧的封建社会,往往希托有神灵庇护,可以消灾避祸,神灵崇拜依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
朱红大门石狮子,小鬼妖魔绕三尺,在大户人家门外的拴马桩也同时被赋予了这种神力。
自明清以来在民间最为流行。
用“灵石”镇宅,是民间最常的巫术。
石桩多立于右侧,大多为“镇物”,古时宫殿、庙观、衙署(古代的政府机关)、店铺以及高级官员、贵族和富商的住宅门口喜欢摆放石狮子后,但同时忌讳供奉八卦镜、龙龟、鹰、文昌塔、泰山石等,于是拴马石同时也作为不相冲的“镇物”就更加的普遍存在。
再看桩顶的雕塑,就不难明其用意了。
拴马桩的造型艺术拴马桩的造型特点。
拴马桩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的功能需求就已决定了它本身所拥有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人们的生活需求方式决定了它的自身形式。
现在我们在关中民俗博物馆中看到的现在形式的拴马桩,在它的桩首和桩颈所雕刻的图案、文字可以说是中国百年来民俗艺术精华最为集中的表现,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另我们惊叹不已。
渭北地区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具有极其强大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受汉唐文化的影响,其既具有汉唐时期雕刻的浑朴、诙谐同时又具有明清时期娟秀,玲珑之气,如顶部狮子的前腿常做透雕性处理,当然也是为了便于拴马。
它以生动有趣的造型表现了古代民间对生活的祈望和民俗民风,这些装饰造型与题材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造物思想和设计理念,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统治下,最底层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心理诉求。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桩顶以圆雕、线雕手法雕胡人驭狮或乘马诸态,使主体轮廓突出于虚空之间,格外醒目传神。
其空间分割比例节奏感很讲究,张驰有度,繁简得宜,直曲对比,刚柔相济,充满音乐的节奏美感。
其中变化最多的是桩首,为圆雕的各类动物、植物及人物造型,以人、兽、物三者的单一或组合为造型基础,,千奇百态,耐人寻味。
拴马桩整体造型挺秀明快,雕塑各异,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
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如图一、背猴拴马桩,刻猴的叫“镇槽猴”,寓有一槽头兴旺、“四季平安”之意,此桩整体高144cm,桩体高89.5cm,桩颈高9.5cm,长18cm,宽18.5cm,桩首高45cm。
最上面桩首为背着小猴的大猴。
猴子拴马桩,是猴文化现象的一种,猴与侯同音,也就是封侯的意思,在猴子的身上背一个小猴子表示辈辈封侯。
还有一个深受大家广为传颂的说法,在吴承恩《西游记》中,以猴子形象出现的孙悟空曾做过天宫中的弼马温,可能是这一缘故一般在桩首上雕刻有猴子的形象,被拴的马就容易被驯服;如图二、刻石雕石狮可以用来镇压邪气妖魔,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作为千年西京的长安,较早的便于西域通商,西域文化也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此桩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款胡人驯狮拴马桩。
通高191.5厘米,桩首高53厘米,桩颈高8.5厘米,桩颈23×22厘米。
桩首为驯狮造型。
驯狮人浓眉大眼,高鼻,嘴歪咧,头戴高尖顶毡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骑在狮背上,两手分别抓狮耳。
狮子咧嘴龇牙,颈带项圈,下挂响铃,前两腿撑立,后两腿屈卧。
驯狮人肩上有一幼猴。
此类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胡骑则表现为低腰,似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在人物背面刻铭“贾六千三百文,增记,道光二十九年置”。
桩颈四面分别刻书卷、彩云、琴、花叶,铲地浮雕。
四角下各有一垂柱,桩体光素无纹。
钱型拴马桩,如图三此桩整体高163.5cm,桩体高95cm,桩颈高29.5cm,长38cm,宽14cm,桩首高39cm。
最上面桩首为圆形方孔铜钱,整个拴马桩为上下大小一样的长方体。
钱型的拴马桩,上面有铭文“咸丰九年”,也就是公元的1859年,这种桩一般多会放置于经商家的门口,寓意财源滚滚。
桩体粗素面,侧边中部斜凿一孔,为系拴马缰之用。
建筑拴马桩,如图四此桩整体高206cm,桩体高136cm,桩颈高10cm,长23cm,宽23cm,桩首高60cm。
最上面桩首为建筑。
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拴马桩桩身多为四棱形、八棱形,概况阴刻横向平行线纹或三角纹,少数桩身在1米高处凿一个圆孔,用以系马缰绳。
桩颈与桩身连为一体,在这些拴马桩中很难找到两根一模一样的石桩,每一根都具备自身独特的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体系,从霍去病墓石刻到拴马桩,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石刻艺术大多注重形而上的写意精神,彰显出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的视觉效果,不屑于斤斤摹仿自然,追求“浑然天成”的至境。
民间雕工在这点上适形法则,随方取势,因材施艺,巧妙的利用四方体对角线比边长的优势,将主体雕像正面安排在对角线位置,这样扩大了雕造的空间,又没有超越桩体的四方形。
在纵向视觉上收到横向开张之势,使雕像显得饱满大气,而且与角棱呈对称错位。
产生扭动的动态美。
拴马桩桩身文字。
大部分的拴马桩桩身都凿刻出粗犷的条纹,纵观已出土的石桩,在桩身上刻有文字的拴马桩比例并不多,但却十分珍贵。
桩身文字大多是时间纪年和一些简单的吉祥单字、单词或话语。
这些字句都是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与乐观积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