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希贵著作有感

合集下载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教育家李希贵提出“自由呼吸的教育”深深吸引着我,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养教育”“什么是自由呼吸的教育”。

就这样,我怀揣着奇怪心和求知欲读完了这本著作。

每读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就犹如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仿佛我在与大教育家促膝长谈一般,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的更新完善。

我是一名怀揣着幻想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我的教学阅历虽然尚浅,但我却拥有着无限大的激情。

学校领导信任我,任命我为四班级的班主任。

但或许是我低估了四班级的教学难度,没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预备,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就犹如一台工作机器,要面对处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来的“纠纷”。

面对41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我竟然开头有些束手无策了。

无奈之下,我学着“假装”自己,戴上“严峻”的面具。

孩子们每一个微小的小动作,都会立即尽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动动铅笔,诸如此类的“小详情”我都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我慢慢发觉自己的方法有些顾此失彼,我忽视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如今的他们,好动、好玩儿、都是他们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我若硬是要求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们自然无法到达我的要求,这不仅会让孩子们对学习失去爱好和信念,也会使我和同学之间产生冲突和隔阂,百害而无一利!而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有点落叶怕什么”却使我茅塞顿开。

是呀,树叶,随风而落,会飘到屋顶、会飘去湖边、哪有捡完的道理!试想一下,一名年轻的老师怎么还能拿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来育人呢?太落后了!再试想一下,有点落叶怕什么,那么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点不违纪的小动作又怕什么呢?素养教育,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可开发可制造的地方。

我们班的同学是多才多艺的,但我把优秀的标准单纯定为学习,导致许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画画、折纸。

李希贵老师再次为我带来了一方清泉: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

我们班有一名男孩,特殊淘气,甚至有些多动,我疲于对他错误的订正,对他特长的开发很疏忽,但有一点,这个孩子画画特别棒,在班里数一数二。

读李希贵教育丛书有感

读李希贵教育丛书有感

“卧听风澜入梦,静闻花蕾绽香”------读李希贵教育丛书有感没有任何粉饰现实的虚构,没有矫情“诗情爱意”作秀。

平白、质朴如和风、如细雨告诉我们如何才是真正的从他人心理需求执教,将我的心灵静静滋养和抚慰。

又有不时的心灵契合的激动感觉像是把我带到梦寐以求的“巴学园”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学生第一》、《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自由呼吸的教育》... ...一部部李希贵老师的教育著作流淌在心头。

那是品着一杯茗茶,捧来一片光明的幸福感。

细数李希贵老师的从教三个角色——教师、校长、局长;感悟李老师的三个理念——读书、思考、改革;品读李老师的三个教育追求——学生潜能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彰显,让学生“自由呼吸”。

教师主体性的尊崇与张扬,让教师“自由呼吸”。

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发展,让学校“自由呼吸”。

这几乎是曾几何时的梦幻,但他都做到了,当老师,他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权利和时间;当校长,他要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当局长,他给学校和老师更大权力,四十多岁的他也成了中国教育界年轻的“名局长”。

这让我彻彻底底的心头折服。

李希贵老师讲:牛同马去赛跑,当然是牛输了,但牛的失败并不证明牛的无能,倒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

他把行政教育工作当作一种文化去研究,去让每一名教师、学生感受到“我很重要”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批文件、发通知、高高在上地整日琢磨如何“管理”与“整治”,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告诉我们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自不过然的也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

教育者理应借鉴裁缝的做法:量体裁衣。

跳出教育看教育,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

李希贵主张教育职业是塑造人,但只有“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

他建议:教师的幸福感包括职业幸福感、生活幸福感等多方面,教育管理者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如培育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提供提升个人素质的机会、提升教师生活水平等等,要让教师真正觉得当教师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他强调:尊重学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七十中王琼最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中的‘自由呼吸’。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点,有创新意识的孩子我想他的思维方式应该是特别活跃的。

如何让孩子在自由呼吸的状态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呢?我带着这个思考翻开书。

书中作者以通俗易懂的叙事手法把受到教育和教育学生的内容丰富的展现出来。

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乳交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

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这也许就是吸引我的原因。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李希贵”是啊,这平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感叹学生的难教时,是否应该该想想我们对他们倾注了满腔爱吗?我们是否能宽容学生身上错误。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就是有些学校加入了一些活动、表现、文明等等,也只不过给成绩当当陪衬而已,最终还是成绩说了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

从李老师建立的“学生技能测试站”这种评价方式受到欢迎的事例中我也感受到尊重是作为评价的灵魂。

每一位学生的成功都必然充满个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

正如阿姆斯特朗说的那样:“如果一个学生主要通过图片来学习知识,那么让他学习文字性的新型材料,他就会难以掌握材料的主题。

李老师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书中列举了没有老师的语文科事例,说明“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的成长。

”作为教师的作用就是怎样懂得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三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三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三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1《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

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

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

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

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

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读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

读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

读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有感熊昭制度是学校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着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行为。

那么,这些制度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师生人性中善的激发?是否有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凝聚?李希贵的新作《学校制度改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进学校制度的好视角。

一、制度的类型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因为要调节外部行为,也就是能够影响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

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时候,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人的行为中,有很多是内部行为,这不是制度所要规范的。

还有不少虽然是外部行为,但对别人不会带来影响,也不适合利用制度去约束。

比如说教师上下班,一般就不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也不必利用打卡等方式来监督,因为老师弹性上下班并没有对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

只有那些外部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时候,才需要制度来规范。

比如说教师耽误了上课,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时,就必须用制度去规范。

在本书中,李希贵校长将制度划分成四种情况,并将它们归类到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之中。

第一类制度(第一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获益、让他人也受益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梳理出来,并和教研组的同事分享。

第二类制度(第二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益但让他人受损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不认真批改作业。

第三类制度(第三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损、让他人也受损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在校园里抽烟。

第四类制度(第四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损、让他人受益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周末放弃休息到单位加班。

从上述的分类中不难看出,师生所产生的第一类、第四类的行为,应该是学校非常乐意见到的。

如果这样的行为非常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充满活力,提升办学质量也是可以预期的。

师生出现的第二类、第三类行为,则是要通过制度来规范的。

这样的一些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任由其蔓延开来,学校的文化和风气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1 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程,为我们的学生
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
的成长服务;
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动他们的社会性。
2 选择性的程必定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
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
激励,会直抵孩子的心灵。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我们谈教育家,好像就想起了那些曾经办了一所知名学校的创始 人,有许多许多的教育理论。在我心中,不止如此,一个对教育充满热 忱,内心涌动着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始终耕耘一线,践行和坚守着一 种原始的教育价值和理想的一般老师,同样是教育家,我可以说他是做 教育的。
我们服务的对象;
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
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内,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
命。
需仔细讨论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程体
三、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系。
1 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
4 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节, 特别有效的!第三,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比方,在一位同
应当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教育是一种服务,又一门专业, 学演算完毕后,罗老师和孩子击掌表示顺利通过,我想这种动作带的
教育需要彰显学术价值,教育需要通过程这个载体建构孩子的生命阅
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
师更加尊敬。尊敬归尊敬,罗老师打动我的是堂的一些详情:第一,

向李希贵学做人

向李希贵学做人

向李希贵学做人——《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作为教育人,当我们遨游在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著作中,可能首先会在书中去猎取李希贵成功、成名、成家的“真经”在哪里?他的教育故事都有哪些与众不同?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显然,这些东西在书中很容易找到。

获取了这些,也算我们“不虚此行”,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也会有所帮助。

可是,在我看来,李希贵的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问题的表层:“智慧、执着、坚守、善做善成”上。

他的成功与他的底色不无关系,那就是厚重的人格魅力。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基本道理:一个人要想做好事,必须要首先做好人。

因为,人格魅力要远远大于实际能力,人格魅力是能力的支撑点,失去了这个支撑点,就不会平衡。

所以,即使你的“本事”再大,能力再强,一旦失去了人格魅力的支撑,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团队的力量。

可以想象:一个“孤家寡人”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成功者、胜利者?!我们又知道: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体。

老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的配合,如果作为老师没有人格魅力,学生一旦讨厌你,尽管你“满腹经纶”也无济于事,因为,孩子听不进去,或者不愿意听你的课,你的一切努力都将是苍白无力;作为校长可能更为直接,如果你缺乏人格魅力,老师或者班子成员就不会信任你,你的话就不会有力量,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工作就会“事倍功半”,进而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人格魅力”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底色,是成功的“助推器”。

李希贵的成功、成名,靠得就是这种底色——人格魅力。

首先,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亲是他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李希贵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的父母都不擅长说教。

可是,无声往往大于有声,他的父母靠得就是无声的行动,感染了李希贵。

李希贵说:母亲是一个“要强”的人,又是一个“讲效率”的人,母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做事的习惯。

而正是这种良好的做事习惯让“我”终生受益。

“我”的父亲沉稳淡薄,对新事物十分的包容,“我”所生的家庭从小就没有留下什么阴影。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钟小云瑞鹊小学 2015年《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李希贵平时所写文章的合集,一共有十一辑,表达了作者在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些感悟。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李希贵教育思想中平等、尊重、自由、自然。

2、他有特色的4000多张课表。

3教育是服务业。

读完李校长的书,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故事。

学生作为独特的发展的个体,他们的思想与大人是完全不一样,作为成年的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们每天都会有什么奇异的想法。

尽管孩子们的变化不可能日新月异,但却可以从他们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成长的期冀。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因而教师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李希贵认为:“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

而师生关系不平等时的教育不真实,“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因此,“要想让真实的学生出现在校园里,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师生平等的校园氛围。

”李希贵认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不能让受教育的一方真正进入角色,没有他们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教育里就没有成长。

”给学生以尊重和自由,让学生自然地成长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做的事。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表面应付我们,却并未信服我们。

因为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去管理学生。

学生并未体会到平等、尊重。

那么他对我们的说教是并不认可的。

北京十一中的师生亲切地管李希贵叫“贵爷”,这一亲切的称呼反应出李希贵在学生中的地位,老师同学们是多么爱戴他啊。

因为李希贵在人格上给了学生们平等和尊重,并放下身段与学生进行真诚、坦率的交流,这样的老师,没有人会不喜欢。

北京十一学校共有4000多名学生,也有4000多张课表,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

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就自我。

尊重学生的选择,不高大一统和一刀切。

读李希贵

读李希贵
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
发布时间:2009-10-20 23:50:48来源:杭州教师教育网(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查看次数:580
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
省领雁工程杭师大2009(下)校长培训2班浦江县黄宅中学
许建珍
先不说这本书怎样,读完之后第一感受是,李希贵真是一个实在、善思、热爱民主并善于学以致用的人。这本书分为九辑,每一辑有个明确的主题,辑下的内容不是高深晦涩的理论,而是以他亲历的点滴工作经验凝聚而成的在管理、教育、待人处事方面的智慧。读来真实感人,收获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经验,说得冠冕堂皇点,有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感觉。
读书,是享受一次知识大餐,也是接受一次精神洗礼。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觉得我的步伐迈得更矫健、更有力了。
如何让教师体会到温暖?李希贵的观点和李镇西的观点不谋而合,就是让学校的每个人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学中“人的价值”的概念是:人的尊严得到保证,人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李希贵很清楚尊严、地位和自我作用的发挥对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影响作用。比如他提到在学校图书馆工作的一位老者由于缺乏认同感和尊重感心生厌倦感,对工作的态度大不如前,他在了解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了老者的心理,以赠字(“三朝元老”)的方式使老者重新找回了自身的价值,大大激发了工作热情。
3、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弗雷什中学,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在旷野露宿,在野外炊事,在自己在中的葡萄树里采摘果实,在凉亭里做着家庭作业,在野外的新鲜空气里看书讨论。这样美好的环境,谁能不向往呢?我在参加一次培训的时候,李镇西的讲座上,他展示了很多和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玩耍的照片,很温馨也很感人,充满爱的教育才能进入人的内心深处,才能持之以恒。
一、释题

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读后感

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读后感

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读后感制度是学校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环节,是保障学校有效运转的基础。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制度体系,每所学校在总结办学成绩时都喜欢就此大书一笔。

但其实我们经常也充满困惑:为什么设计的制度与预期的愿望相去甚远,有时甚至成为阻碍?读了李希贵校长的《学校制度改进》一书,让人脑洞大开,学校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是科学,是艺术,更是人性中善的激发。

好的制度要基于权力的归队制度作为学校管理者进行管理的“常规武器”,说得多,用得多,但不见得师生乐于接受,甚至会经常出现与之故意对抗,钻制度的空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回顾曾经管理学校十多年的经历,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是管理者制定的,是为了保障管理者的权力。

管理者希望制度成为保障权力的工具,而不是保障师生利益的武器。

因而,很多制度出现了越位,把本不应该让校长主任行使的权力,都集中到了他们身上。

是的,喜欢权力推卸责任是人的劣根性,哪怕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校长主任也概莫能外。

有的学校甚至将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分布用制度的形式发布出来,有的将迟到不同时间的不同处罚方式细化出来成为制度,如此等等,以此来彰显学校管理的到位,其实这哪里是制度管理,分明是权力宣示。

但制度不是权力的附属品,更不应成为权力的“帮凶”。

要分清权力与制度的界限,正如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所说:“要想真正进入制度改进的旅程,首先要解决的是权力的分配、权力与制度的关系,以及权力与制度的边界。

”所以,有的制度是无事生非,有的制度是越俎代庖,有的制度是以管代育,失去了学校管理的本来面目,因而并不是所有的制度都是有效的。

好的制度要克服人性的缺点因为学校的教育属性,很多学校管理者喜欢强调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对教师强调奉献精神,要做春蚕、蜡炬。

要教师有奉献精神当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不能忽略教师其实也是普通人,也有人性的弱点。

当管理者把奉献精神当作教师的必备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过分要求。

因为我们在要求奉献的同时,其实要付出和牺牲,如休息时间、家庭责任、经济利益等。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几点感悟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几点感悟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几点感悟《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著作。

这本书算不上一本理论性很强的教育著作,它向我们展现的是李希贵这位教育家从儿时成长、到乡村教师、学校校长、教育局长的成长历程,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教育故事,传播着他关于自由呼吸教育的思考和感悟,是一本用故事传播思想的好书。

细细地品读,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那睿智的管理手段,鲜明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人以春风扑面的愉悦。

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

掩卷沉思,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自由呼吸的教育,其实就是尊重、平等、民主、宽容的教育,尊重规律、尊重人性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对作者提出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有深切的感悟。

管理的真谛:“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句话来源于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也是很多成功管理者提倡的管理理念。

李希贵校长在管理中也曾迷惘,也曾遇到过,无论实施任何管理举措,总会有人想出许多理由和你过不去的无奈。

但他从这句话中受到启迪,认识到: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

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管理,其实是组织才华的艺术,又是开发才华的艺术。

一个管理者,更应该注意欣赏才华,使才华最大限度地升值,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在这个思想基础上看待管理,研究管理方法、调整管理思路,就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书中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如高密四中的“牢骚大王”由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教学30年退居图书管理员岗位的“三朝元老”;为“首席接待”而自豪的门卫吕老师;从“五子登科”的暖心工程到“功勋四中人”的评选表彰。

既有对教师生存需求的充分保障,又有着眼于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激励,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前进动力。

2023年学生,起点与归宿读李希贵《学生第一》心得体会

2023年学生,起点与归宿读李希贵《学生第一》心得体会

学生,起点与归宿一读李希贵(学生第一)心得体会李希贵无疑是当下根底教育届最火的人,因为他执著的成功,因为他追求的经历,因为他卓越的智慧。

读李希贵,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学生第一〃的教育情怀。

(学生第一)记录的是北京十一中“学生为本〃“学生中心〃的教育实践和思考。

从(学生第一)中可以看出,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很多创意,并积极变成生动的校园实践,让学生和教师得以展示自我、成绩自我。

比方,校园时机榜,把学校一般治理的一些工作进行分类,学生能做的事情直接交给学生做;学生,由学生负责文稿的征集、编辑、印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校园吉尼斯大擂台,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明星〃;十一学生大使团,让学生向外宾介绍学校,介绍自己。

以许许多多这样的活动为载体,提示老师们:“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在重视学生的同时,李希贵并没有忘记或无视教师,因为不管一个校长有多么好的思想、理念、创意、筹划,都需要教师去落实,去影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一言一行。

于是,十一学校推出了名师大讲堂,让一些在专业领域或者某个感兴趣领域很有研究的老师在专设的课堂上激情演讲;评选“月度人物〃,只要教师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做出令人感激的事情,代表学校主流价值观,就可以获评;特意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设置了“青年才俊〃评选工程,成立教育家书院、教师互助中心,让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教师带体育课,等等。

十一学校的尝试,渗透着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将学校建成师生幸福成长乐园的人本追求。

成绩需要靠成绩来激发。

没有比成绩感更能振奋一个人的心志,更能为一个人的漫长旅程加油添力。

作为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援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添力。

走出制度治理的误区。

从(学生第一)的描述里,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家、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制度治理极端化的弊病,正在重塑学校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师生开展,引领学校攀向新的顶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0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阐述李希贵教育思想的的一部教育著作,在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文本以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生活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这部著作的“楔子”部分,李希贵先生先是细腻地描述了没有上过学的爷爷怎样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过程以及给他的感动,接着饱含感情地回忆了宽厚、沉稳、淡泊、豁达的父亲和个性强、效率高的母亲的生活故事以及给他的影响,然后就满怀感激之情地讲述了毛光瑞老师和王守忠校长给他的关爱和鼓励,接下来又浓墨重彩地记述了自己上学期间的阅读经历及成长体验,然后又十分坦诚地反思了在建筑社当会计时看不起农民工的轻狂和愧疚,最后还富有情趣地叙述了和真心喜欢读书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读书快乐的情境和友谊。

在文本中,李希贵先生给这部分内容拟定的标题是“不是教育的教育”。

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从表面上看,李先生描述的以上那些活动和事件大都不属于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和考试测评等学校教育的内容。

可是,他在叙述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过程中,却又巧妙地告诉了我们那些“不是教育”的活动和事件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教益。

在“楔子”部分的导语中,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我的长辈和亲友中没有人做教师,没有人懂教育。

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地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

”在写到家庭和父母亲的时候,他又深情地告诉我们:“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

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于是,我明白了:所谓“不是教育的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其实就是李希贵先生在“楔子”部分描述的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

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

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大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大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

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

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级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

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

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

家访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精选24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精选24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精选24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1闲暇之余,虔诚地拜读了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我钦佩于李老师对教育改革的魄力与智慧,也钦佩于他对教育的深层次的独到见解。

掩卷沉思,李老师的一句话一直在脑海中呈现,“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是啊!没有爱,哪有教育。

正因为有爱,才会“教育,应该从平等开始”;才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才会“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因为有爱,才会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信任与尊重,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如今的教育最大软肋就是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对人格的尊重,以及对错误的宽容。

面对一个个鲜活而充满朝气的生命个体,我们教育者应该更多的.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而非自己的功成名就!爱的教育是宽容与尊重。

把孩子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学习,教育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的教育是赏识与激励。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而教育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都渴望得到阳光。

教育应该多些赏识与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首先要有爱,更要像李希贵老师一样会爱,才能奏响爱的旋律,教育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2寒假期间,我从学校推荐的三本书中选择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来充实自己。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被封面上的“自由”二字深深吸引,——我们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啊。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5篇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5篇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5篇《面向个体的教育》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结集,围绕学校管理展开,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中的探索实践和深入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面向个体的教育》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1 在没有接触李希贵这个人之前,我就已经听过他的“语录”,比如“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没有仓库的学校是一种理想,它其实是想告诉人们,学校里不应该有库存起来的资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等等。

这个暑假里,我从《面向个体的教育》里真真切切地领略了李希贵博大的教育思想,并从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启发。

李希贵是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同时也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等等。

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但纵使头顶着这么多闪光的头衔,却反而使得他的师生观和教育观更加瞩目。

一、师生观北京十一学校里,李校长高举“学生第一”的大旗。

为了创建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

班主任成为了主任导师,和其他几位担任导师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教育团队,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

而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他心中教育理想。

“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

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

”“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

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

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

读李希贵的书有感

读李希贵的书有感

读李希贵的《学生第二》有感读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时,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书中写到“对学生教师地位作用思考的总结:教育的重心不能只是学生,学生的受教育和成长不能抛开老师,老师实现学生发展的中介和桥梁,如果不重视老师,就无法实现学生第一的构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反之,把教师放在第一,学生放在第二的位置,当重视老师,尊重教师的发展和提高的时候,老师自然会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从而从侧面完成学生的发展过程。

换句话说,一个老师成功了,他怎么可能没有成功的学生呢?教师的成功必须通过他的学生成功来体现。

这样虽然表面上转移了教育发展的重心,实际上是更好的更容易的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重心的目的。

”对于这话,我有几点思考,归纳如下:1.处事不能拘于形式,要看透本质的东西,从最根本出发,随心所欲地完成从根本出发的最初最基本的目的。

明确目的的做事,不仅仅要求我们一时的记住而是时刻不忘,甚至于大家都忘记时能提醒大家。

另一方面,能看透本质,随心所欲的做事,可以使具体的方法更加灵活的适应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老师才能在之中体验到活动真正的目的,使活动的意义更加凸显。

制度,各种形式的活动只是手段,他们不是目的,我们大可不必为了形式而失去了本质的目的。

2.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确实难以做到。

因为简单还好,做好也行,天天就相当难了。

所以重在坚持!3.明确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干好什么事。

——定位一方面能了解自己处于什么境地在哪里什么时间准备干什么,是一种能力。

另一方面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要做就及时做。

对我们教师要求如此,对学生也要努力培养他们这样的做事风格。

4.要想成为不一般的人,就不能过一般人的生活。

做一个有理想有自信的实干家。

5.教育是生成的。

老师与学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老师与学生的潜能在也必然在师生相互影响中得到开发。

所以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与开发学生的潜力同样重要。

那么激发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读书笔记心得:读李希贵校长作品《学生第一》

读书笔记心得:读李希贵校长作品《学生第一》

读李希贵校长作品《学生第一》曾去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过,买票,很贵,还难买,安排的也一般,但印象深刻,原味十足,的确很值,长见识。

那次校长李希贵主要谈思想:当学生发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恰恰教育的最好时机;当学生离开老师视线的时候,不要总认为他又去“犯罪”了,很有可能他去做好事了;社团只要成立,哪怕办了半年时间就死掉了,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成长和反思的机会;学校是每一个人的,包括学生、老师和家长;学校应该每年让老师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因此校长必须对老师好,你如果是火冒三丈的脾气,你到这个学校来要注意,小心你的票,制度会起作用;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工作不会使学校的工作扭曲;当制度与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先考虑的是改变制度;有统治欲的人不适合做一个校长、局长;学校要以培养学生信念为中心,培养学生信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没有学生立场的教育不会是真正的教育;不能搞所谓洗脑,洗脑之后,他一旦没有头脑,太可怕了。

还是谈书吧。

几乎读过李希贵校长的所有著作。

其书平易近人,文笔通俗流畅又充满教育智慧,读后总是给人启迪,让人振奋。

《学生第一》讲述了66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诠释着李校长的办学思想,每一个小故事都凝聚了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心血和汗水。

“学生第二”,这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的,应该将教师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校长治校最为重要的策略,也是校长的管理智慧;而“学生第一”则是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理中的“学生第二”,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读《学生第一》,分明感受到在李校长的眼里,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有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第一。

他心里装的是学校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

当校长能这样重视老师的时候,什么会成为老师心中最值得重视的?那当然就是学生。

李希贵校长在本书中写到:在校内合影,除非外事工作需要,校长尽量不要处在中间位置,因为那样势必使处于边角位置的人感到被忽略。

为了自由而呼吸的教育 读后感

为了自由而呼吸的教育  读后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力作,最近有幸读到,很有感触。

这本书以作者从教师——校长——教育局局长——教育家的成长为主线,用情感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一路走来的思考与实践摸索,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人文精神与锐意改革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教育丛书。

什么是教师?我国第一本教育著作《学记》里早有记载:教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而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更清楚地明白,教师,还要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思考和阅读。

一、敬佩——“破冰”的胆识与信念“破冰”,是指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语文课改实验计划”。

这项实验最大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只用2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把4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阅读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使学生成长的岁月充满快乐,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很杂,有些老师就喜欢大篇幅地讲述,很少顾及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最后往往收效甚微。

其实,语文,是学生读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广泛的阅读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应用。

但很难真正去实施,而李老师却冒着极大的风险,把他们的语文教学改革试验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我想,作者教改成功的关键,除了有坚定的信念,还在于他抓住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把握住了阅读与语文课文的联结点,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这如果没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是无法做到的。

二、感动——起点上的终点思考思考使人明理,使人逐步具有洞察力。

李老师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善于思考,为了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而乐此不疲。

从“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到“为四十岁做准备”,从“失败和成功都可以锻造出成功”到“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等,无处不表达着一个真正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的人内心的探寻与思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希贵的《放弃百分之百》有感
在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实施新课改,学习专家的理论,学习名教师,名校长的著作,使每一个教师与时俱进。

通过读李希贵校长的著作《面向个体化的教育》受益匪浅,特别是《放弃百分之百》
我们为那些已经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崭露头角而学科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
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成长的平台。

那位在马术上崭露头角的女孩,因为需要诸多高中课程里没有的知识与能力,于是,我们也从需求出发,为她开设了交际英语、欧洲文化史等课程。

看起来,我们放弃了一个“百分之百”,但是,我们也有可能收获另一个“百分之百”。

前一个“百分之百”是学校的“面子”,而后一个“百分之百”却是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有了对后一个“百分百”的肯定和认可,老师们才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才会更加关注高中三年如何为他们的未来奠基,才会更加关注如何为他们的精彩人生铺路。

毕竟,分数之外有值得我们更加重视的东西。

勇于放弃“重点本科上线率的100%”,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一个放弃,折射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教育教学观念。

回顾数学教学,我们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教师,要勇于舍弃一些东西;不要只注重优秀率,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反思:我的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