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及指导Word编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及指导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教师在这些区域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材料。区域空间的设置和区角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本班空间环境,真正为幼儿学习活动服务。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灵活地转变角色,活动后对幼儿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

【关键词】区域活动区域空间区角材料教师指导活动评价

一、区域活动的概念

所谓区域活动,又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即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教师在这些区域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材料。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幼儿自主性地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环境、材料及同伴间的充分互动获得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

二、区域空间的设置

教师根据本班活动的需要,可以利用桌子、矮柜及大型建构玩具拼搭组合等方式进行空间区隔,并标上清晰地标记,如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建构区、表演区等。设置这些区域时需注意“动静分离”,即安静的区角与嘈杂的区角要分隔开,如语言区和益智区是相对安静的区域,这就需和建构区及表演区分隔开,避免相互干扰。同时应注意区域的设置需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及兴趣的变化而稍微调整。

三、区角材料的投放

区角材料是幼儿活动的操作对象,材料本身不仅蕴含了教育意义,更是孩子体验、探究的媒介,因此材料的投放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进程。

1、材料的投放要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发展水平。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主要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的,往往是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因此小班区角材料投放时可多投放操作性强的材料。又因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所以要为幼儿准备多份的同种材料。如在创设娃娃家时,最少要按4个人的比例配备材料,这样就能尽量避免满足不了孩子需求的问题。中班幼儿在生理、心理上进一步成熟了,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且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在材料投放时可相应的提供些探索性的材料,并对其提出些任务。大班幼儿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一定的方法,效果也较好。因此在材料的

提供方面,可以提供些原始材料,并提出些

主题性的要求。如美工区可以提供原材料,如纸张、废旧物品等,让幼儿自由构思,自由创作。

2、材料的投放要具有层次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材料的投放时要考虑到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提供的材料既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幼儿和不同角色幼儿的需要,更要突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让投放的材料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如益智区的“拼图”,教师可以把本班幼儿、班级环境的照片及一些故事画面剪成数量、形状不通的图片,能力较弱的幼儿可选择片数较少的拼图,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选择片数多,难度较大的拼图,这样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可以开心地完成这一项活动。

3、区角材料要常跟新。

区角中即使是再有趣,再好玩的材料,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幼儿也会失去兴趣的。当幼儿对原先投放的材料不再感兴趣时,教师应该及时撤换和调整。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区角材料,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可以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删减或是组合材料的方式让原有材料增添新的魅力。如美工区的“粉刷匠”这一活动,当孩子对已经设计好的房子粉刷失去兴趣时,教师增加了新的材料——白色瓷砖(田字格的纸张),提出新的任务——用彩色瓷砖装饰房子,这样孩子在操作中可以讨论用什么颜色把白瓷砖变成彩色瓷砖,用什么规律进行装饰,使粉刷这一活动出现了新的转机,产生了新的涵义。

四、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1、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强调要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幼儿自由操作,自由探索。但是,在传统区域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这样的角色定位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或违规行为十分敏感,并为此发起了大量的以约束纪律和维护规则为目的和内容的“指导”。由于定位不清,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错误倾向:教师主宰幼儿活动和教师放任幼儿活动。

案例:区域活动一开始,平锋和翔翔和就跑到自制区,想制作老师刚刚介绍的“坦克”。在制作“炮筒”时,他们想用吸管插到塑料瓶中当炮筒,可是瓶口粗吸管插入瓶子中马上就掉进去了。平锋说:“那就不要炮筒了。”翔翔说:“那好吧。”这时在一旁观看的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没有炮筒的坦克怎么发射炮弹呢?”于是两个孩子又重新考虑如何不让吸管掉下去,试了几次,还是不成功,孩子又发出求助的目光,教师没有直接帮助,而是反问幼儿:

“为什么吸管会掉下去?用什么办法能让瓶口变细?”孩子们发现了问题,寻找材料,反复尝试,用橡皮泥塞进瓶口,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上面的案例中,在幼儿将要放弃探索时,教师及时地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鼓励,教师肯定的眼神、赞赏的微笑、亲切的动作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愿望。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去解决问题。《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不是领导,也不是权威,而是幼儿的帮手和支持者。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表示了解他们的困难并乐意协助,设法了解问题,但不要马上代替他们做,应该和他们一起找出困难的原因,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以培养他们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师必须根据幼儿学习方式的变化,灵活地转变自己的角色。

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不断变化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不断地交替出现,有时甚至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的转变自己的角色。

案例:本月的主题是“蛋”,上完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后,老师在美工区投放了纸张,并在美工区的墙壁上张贴了《小小蛋儿把门开》的歌唱图谱,还有许多卵生动物的图片,并用录音机重复播放《小小蛋儿把门开》,目的让幼儿自由创编歌唱图谱。

小悦最喜欢绘画活动了,今天更显得兴致勃勃,拿了彩笔就过来作画。她抬头看到了墙上的小乌龟,就在纸上画了只小乌龟,这时,又看了看旁边的小朋友画的都是小鸡,便跟老师说:“我想重新画一张。”老师笑着说:“小乌龟不好吗?我更喜欢小乌龟。”小悦听了很开心,又继续作画,边画还边唱自己创编的歌,还在小乌龟的背上画了两个三角形。教师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的看他作画。

当画到“圆滚滚呀硬梆梆”时,她先画了很多的小圆,然后陷入了沉思,接着对老师说“我不会画硬梆梆。”老师反问她:“你觉得什么东西是硬梆梆的?”她想了想,说:“木棍。”老师赞许的看着她,她就在纸上画了很多一竖一竖的“小木棍”。画好后,老师问她:“小乌龟背上的三角形是什么?”小悦说:“是翅膀。”又开心地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带回家?我想唱给妈妈听。”

在案例中,教师首先是环境的创设者,不仅要为幼儿准备必要的材料,还要创设区域活动的环境,“张贴各种卵生动物的图片”为幼儿提供范例,同时通过播放音乐营造好区域环境的氛围。在绘画时,幼儿是绘画活动的主体。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手操作纸和笔,“学习”运用各种形象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对事物的印象、感受等,通过这一“发现学习”,每个幼儿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一过程是教师不应当直接干涉的。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权威的教授者,当发现幼儿在乌龟背上画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