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音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视频,如动物叫声、乐器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举例说明:琴弦振动、鼓面振动等。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弹簧和钢尺演示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空气中最快,水中次之,固体中最慢。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气球、水杯等道具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4.声音的传播特点(1)讲解声音的传播特点:能量衰减、方向性、反射等。
(2)举例说明:回声、声波定位等。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纸杯、线等道具演示声音的反射。
5.巩固知识(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6.拓展延伸(1)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信、医疗、军事等。
(2)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污染问题,提出减少噪声的途径。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8.作业布置(1)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份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报告。
(2)布置一道思考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声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声音原理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回声现象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1)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介绍声波的特性,如频率、振幅、波长等。
2. 声音的传播(1)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3)介绍声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3. 回声现象(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回声的产生原理。
(2)介绍回声测距的方法及其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回声现象及其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讲解知识点时,要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初中物理声音综合实践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声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音实验。
4.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征3. 声音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讲解声音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学习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老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现象。
3.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四、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
五、综合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声音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活动心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3. 学生能独立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积极合作,分享活动心得。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初中物理声音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声音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三、教学工具1.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四、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2)学生回答:通过耳朵听到声音。
(3)教师总结:耳朵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2. 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敲击音叉产生声音,音叉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回声现象:当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时,产生回声。
回声测距离:通过测量发出声音和听到回声的时间,计算距离。
3. 实验探究(1)声音产生的实验:让学生用音叉敲击桌面,观察音叉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2)声音传播的实验:让学生用土电话传递声音,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回声测距离的实验:让学生在教室里测量墙壁到自己的距离,利用回声现象。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回声现象。
初中物理声音的应用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应用,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学会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传播条件2. 声音的应用教学重点:1. 声音的传播条件2.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条件2. 声音在特殊环境下的传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
3. 教师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了解声音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四、特殊环境下的声音传播(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2. 学生探讨声音在极端环境(如:深海、太空)中的传播情况。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声音特性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掌握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3. 能够区分和应用各个声音特性。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应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细绳、乒乓球、示波器、音色不同的乐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辨别不同的声音的?2. 学生回答:通过声音的高低、大小和音质来辨别。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探究音调(15分钟)1. 实验1:让学生用细绳系在音叉上,轻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同时听音叉发声。
2. 学生观察并回答: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发声的音调越高。
3. 教师解释: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三、探究响度(15分钟)1. 实验2: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同时听声音的大小。
2. 学生观察并回答: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 教师解释: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探究音色(15分钟)1. 实验3:让学生分别演奏音色不同的乐器,听它们的演奏声音。
2. 学生回答: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出它们的声音。
3. 教师解释: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五、应用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分辨不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应用所学的声音特性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声音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学生总结: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音色是由波形决定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掌握了各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新课标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新课标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现象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声速的概念。
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原理。
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5. 生活中的声现象:噪声控制、声音的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噪声等声音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探讨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声音的传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声速的概念。
4. 声音的接收:通过观察人耳的模型,讲解听觉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6. 生活中的声现象:分析噪声的控制方法,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如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来分析声音现象。
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生活中的声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_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实验才能、和科学抽象才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展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局部,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初中物理声音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接收4. 声音的特性5. 声音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声音现象,如同学们的谈话声、窗外的车辆行驶声等。
2. 提问:你们对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实验:振动音叉实验,让学生观察音叉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音叉振动会产生声音?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即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 演示实验: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有什么不同?四、声音的接收(10分钟)1. 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等。
2. 演示实验:耳模型实验,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五、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演示实验:声音特性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特性的声音。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声音的特性?六、声音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检查学生对声音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声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并能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声音的传播》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传播》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理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究声音传播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2、教学难点声波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音乐,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相关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传播。
2、新课讲授声音传播的条件进行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演示实验:分别在水中和空气中敲击石块,让学生比较听到声音的先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耳朵贴在桌面一端,轻敲桌面另一端,感受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总结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声波利用动画展示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讲解声波的概念: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关于声音传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声音传播的条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的概念。
5、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利用声音传播原理的发明或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声波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
同时,在课堂练习环节,应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闹钟、玻璃罩、抽气机、水槽、石块、桌面等。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2.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规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
三、教学难点:1.形成声音的物理基础;2.声音的传播与速度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鼓膜、示波器等;2.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出示一张音叉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是什么?”“你们小时候曾听到过音叉发出的声音吗?”“那么音叉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第二步: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有两个条件:声源和媒质。
声源是声波的源头,通常是物体的振动,如钢琴的琴弦、人的声带等。
而媒质是声波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等。
当声源振动时,产生的机械波传播到媒质中,人的耳朵接收到机械波的振动,就能听到声音了。
2.声音的传播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是沿着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通过振动空气分子使其传递能量。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第三步:实验探究1.实验一:音叉的声音教师用音叉敲击在桌子上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能否听到声音?能否看到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进一步思考:“音叉为何能发出声音?”2.实验二:鼓膜的振动教师将一个装有小小颗粒的气球系在空气中,教师轻轻地吹气,气球会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回答问题:“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第四步: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什么有关?”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可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并了解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
第六步: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探究,加深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件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应章节为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以及声音的计量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现象,掌握声音计量单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反射与吸收现象以及声音计量单位。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中的介质概念,声音反射与吸收现象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麦克风、尺子、橡皮筋、气球、录音机等。
学具:作业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2. 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观察音响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条件: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3)声音的反射与吸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反射与吸收现象。
(4)声音计量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的计量单位,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声音的强度。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声音传播条件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声音反射与吸收现象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内容:(1)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2)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3)声音的反射与吸收:遇到障碍物会产生反射与吸收现象(4)声音计量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在教室里,远离黑板的同学听不到黑板前的同学说话?(2)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为什么说话声音会被反射回来,显得特别响亮?2. 答案:(1)因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初中物理教案 声音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如唱歌的人、音响设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用手指敲击音叉,让学生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二: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实验三:将一个气球吹起来,用手指按住气球的口,让学生听气球内的声音。
讨论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3. 实验四:将一个耳机放在学生的耳朵上,让耳机内的声音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讨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4.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四、探究声音的特征(10分钟)1. 音调: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 响度: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 音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音符,让学生听其音色。
讨论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4. 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五、应用与拓展(5分钟)1. 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设备等。
2. 提问:如何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不能大声说话?六、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物理初中教案声音怎么写
物理初中教案声音怎么写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理解。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锣鼓)、听诊器、音叉、频率计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实验:锣鼓发声,学生观察振动情况。
3. 讲解音叉实验:音叉振动产生声音,用频率计测量音叉的振动频率。
4. 引导学生理解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2. 演示实验:将声源(如锣鼓)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容器内装有不同介质(如水、沙子),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空气中能听到声音?四、声音的接收(5分钟)1. 讲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等。
2. 演示实验:使用听诊器听心脏跳动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响度变化。
五、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演示实验:改变音叉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3. 讲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演示实验:改变锣鼓的敲击力度,观察声音的响度变化。
4. 讲解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演示实验:不同材料的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差异。
六、生活中的声音现象(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声音现象?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教师总结。
七、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布置作业:1. 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第一章:声音的发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掌握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发生。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室进行声源实验,观察和记录振动物体与声音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定义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实验法:进行声源实验,观察和记录振动物体与声音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声音的产生,如敲击物体、拨动琴弦等。
讲解:讲解声音的定义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实验:进行声源实验,观察和记录振动物体与声音的关系。
总结:归纳声音的发生原理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室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传播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实验法: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声音的传播,如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实验: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总结:归纳声音的传播原理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第三章:声音的强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响度。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强度。
3.2 教学内容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初中物理声音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 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声音源,如电风扇、窗户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现象?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a. 让学生拿起桌上的音叉,轻轻敲击音叉。
b. 让学生将音叉的尖端靠近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跳动。
c. 讨论:音叉的振动如何产生声音?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实验二: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a. 让学生将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拉紧橡皮筋。
b. 让学生在橡皮筋的一端轻轻拨动,观察另一端的声音传播。
c. 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 实验三:空气中的声音传播a. 让学生拿着纸屑或泡沫,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
b. 观察纸屑或泡沫的跳动情况。
c. 讨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2. 实验四:固体中的声音传播a. 让学生使用土电话进行实验,将土电话的两个杯子相连。
b. 一个人在一边说话,另一个人在另一边听。
c. 讨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否比在空气中快?四、回声现象的学习1. 解释回声现象: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 讨论:如何利用回声测距离?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提问:声音还可以用于哪些应用场景?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增强了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
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
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声速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4)声波的接收——耳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
大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
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1.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学生实验。
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
2.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
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
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
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
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投影:活动3: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
”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练习题:
1.选择题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②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
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2.实验: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
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第五节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