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通过品析关键语段,理解邓稼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1.通过品析关键语段,理解邓稼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品析语段,感悟形象导语:邓稼先克服重重困难,毫不犹豫地以身许国,却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那么,同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又是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好友邓稼先的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邓稼先。

1.研读课文,找出文中引文。

杨振宁先生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诵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思考:(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明确: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

从而突出邓稼先坚韧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把读者带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2)为什么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课件出示: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明确: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邓稼先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民族历史的转变联系起来,并且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中,来凸显邓稼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七(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七(下)课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七(下)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知识⽬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字形、词义,并学会运⽤。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标: ⑴掌握本⽂以⼩标题连缀,⾃成⼀体、相对独⽴⽽⼜彼此关联的⾏⽂特征,逐步提⾼写作能⼒。

⑵了解本⽂语⾔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恰当的运⽤语⾔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增强语感。

3、德育⽬标: 学习邓稼先把⼀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名利,鞠躬尽瘁、死⽽后已的⽆私奉献精神,争做⼀个⼤写的⼈。

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平、贡献放在⼴阔的社会⽂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表现⼈物的作⽤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贡献。

⑵揣摩语⾔,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间的深情,理解⽂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导⼊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将搜集的资料展⽰,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课件的形式展⽰出来。

3、阅读课⽂,⾛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整体感知 弄清⽂章各部分的侧重,任选⼀部分阅读并交流⾃⼰的感受。

⑵思读课⽂,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部分:全⽂的引⼦。

第⼆部分:由第⼀部分引出,简单介绍邓稼先的⽣平经历和主要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邓稼先》一文的内容,包括生字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一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邓稼先》一文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贡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汇报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师纠正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邓稼先的科学贡献、人格魅力等。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邓稼先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他的贡献。

2.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邓稼先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 完成与邓稼先相关的观察日记或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家的伟大和奉献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第2课时)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第2课时)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深入阅读,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人物对于故事发表的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请四名同学分读课文的四个部分。

二、整体感知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二部分第六、七、八小节;第三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四部分。

三、研读欣赏1.以第二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通过第二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二部分第六、七、八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4)默读,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2.朗读这部分课文。

四、质疑问难1.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2.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完整word)《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完整word)《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顺利完成了小初过渡的时期,对初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理清文本内容到挖掘文本内涵乃是题中之意.这一方面是与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效衔接,同时也学生过渡到八年级更深难文本的学习做有效铺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课题:1《邓稼先》第二课时
学科:语文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班
课时安排:2课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其中,《邓稼先》是颇具时代性的经典篇目,文中蕴含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背景。教师在教授本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能够产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奉献情怀。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素材积累: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提炼人物的精神品格。

2、品味文章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掌握文章写作手法。

3、学习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法指导:朗读法、讲授法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邓稼先》的大体内容。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你们认为邓稼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从中你们学到了什么精神?一、问题导学学生研读文章内容,提出理解中的疑难句,小组合作探究:1、开篇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奉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概括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训练达标“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中的“要”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能。

因为“要”字说明邓稼先的不引人注目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突出了他性格的忠厚平实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示例: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手法。

2、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深入理解奇丈夫邓稼先和《邓稼先》的“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两弹元勋”的足迹,感悟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平凡小事的叙写中感悟邓稼先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难点: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说说你所了解的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的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下面我们来潜心精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文本1、默读第一部分。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2、文中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看似与内容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六部分有什么联系?3、默读第三部分。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4、文章是写邓稼先,还要写奥本海默的原因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的含义?四、写法探究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写法上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1、修辞手法的运用①对比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当之无愧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一、美点析读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

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初中语文《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案
1.默读第五部分,并将《吊古战场文》的注释写在文中。
2.有感情地朗读《吊古战场文》,想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他为国家而木辞辛劳的精神,还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评估要点
一、复习导入(1分钟)
二、精读第一部分,深入探究理解(默读2分钟,交流3分钟)
三、精读第三部分,对比探究。(10分钟)
三、精读第五部分,思考探究。(8分钟)
四、精读第六部分,品味探究。(5分钟)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
上节课我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邓稼先的崇高人格和卓越功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探究。
课题: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课型:新授阅读课主备人:审核人:
授课人:授课班级:一年级班授课时间:20年2月28日
学பைடு நூலகம்











一、课标摘录:(2011版)
本课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针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学到什么程度:
能进行默读,保持每分钟500字的速度,在5分钟内读完本文;能用自己的话语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复述与概括,语言表达准确通顺简洁;能结合文章内容对女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能概括出人物的突出特征;能在对比阅读中明确本文的想象成分,能理解这些内容的表达效果。

1.2《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设计【统编七下语文精品教案课件】

1.2《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设计【统编七下语文精品教案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体会他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上课背景:屏幕上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电影画面(饱满激动地):是的!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在西北大漠,罗布泊那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是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场面;这是一个醒来的民族震天动地的呐喊!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当晚10时,消息传来,北京街头,万人空巷,尤其那些饱受外国侵略者凌辱的老一代人更是热泪盈眶、奔走相告。

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你知道吗?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欧洲的一个餐馆里,中国的服务生再也不向外国人下跪;就是从这一天起,国民党的前代总统李宗仁的门前再也不见垃圾如山(他们说有如此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应当赢得尊重)!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说话有了分量!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天平上都称出了“中国”这两个字的重量!……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二、细读,品读课文本文的作者是谁?干什么的?他和邓稼先什么关系?知道的请回答。

出示: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题:《邓稼先》【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邓稼先》这篇课文比较长,以小标题为标志,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这篇课文以平实的语言、连缀结构的小标题、变化的句式,表现了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侧面表现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对前两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文章自始至终以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为主旋律,将其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与民族的大背景上展示其形象,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记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努力工作时,作者将邓稼先忠厚朴实、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尤其是将其性格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性格进行对比描写,这就将人物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内涵更丰富,更有高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初中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1.1邓稼先第二课时温故探新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以及好友杨振宁博士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对我国现代化国防做出的巨大贡献。

对于好友的无私奉献、巨大贡献,杨振宁博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

文本探究1.本文的叙述对象是“邓稼先”,但作者为什么一开篇要先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①作者从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入手,意在创设一种宏观而广阔的历史视野。

中国百年的屈辱,都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的落后造成的。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力增强了,科技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

②先概述我们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③历史和现实两相对比,为邓稼先的出场设定背景,使其品质和胸怀显得大气磅礴,突出邓稼先的功勋。

2.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活事迹和巨大贡献,而着重从不同角度突出其品格和精神?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在于:①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②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③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文中对奥本海默的叙写是多余的吗?为什么?①不是。

②奥本海默是著名科学家,是美国“原子弹之父”,他虽然是位拔尖的人物,在性格上却锋芒毕露,相比之下,邓稼先就显得更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邓稼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赏析词句”是必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说出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说出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下面两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分别是①[ ]A.可歌可气B.家喻户晓C.安然无恙D.辨伪去妄②[ ]A.鞠躬尽瘁B.潜滋暗长C.死而厚已D.不屑置辨2.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老师接连问了三个问题。

②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是否重视。

③这个问题连爸爸也答不出。

④这种药治胃病很解决问题。

邓稼先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邓稼先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教案上节课为下一个设计这节课导语的作业,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设计的导语,看谁设计的导语好。

(同学交流后,老师小结)(一)明确目标1.研究言语特点。

2.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然后自己再组织言语,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

(三)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选择班内朗读最好的几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的跟读体会。

对某一处感情不好把握的地方,可多让几名同学读,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2.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会。

3.放映〔飞越太平洋〕电影片断:(1)老所长病体缠身仍坚持研究,病倒在实验台上。

(2)沙漠落日之中,一队骆驼摇铃走过,实验台孤独的静默在落日余辉之中。

(3)火箭发射成功了,整个操作室,实验平台沸腾了,人们欢呼,叫喊、笑声变成了哭泣,笑容挂满眼泪,这是生命与热血铸就的辉煌。

看过片断之后归纳总纳,突出文学性传记的言语形象生动的特点。

4.归纳。

(1)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表达,形象生动的描写和饱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

文章从百年的耻辱引出邓稼先的丰功伟绩,对百年耻辱及满腔愤懑都包含在25、99等触目惊心的数字之中,对邓稼先的仰慕钦佩包含在他28年如一日,为中国研制出高科技的国防武器,为国捐躯的事迹的记叙之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邓稼先精神的评价,也是本处感情的进发点。

每一局部都有几句点睛之笔,如第—局部的倒数第1、2段,第二局部倒数第l、2、3段,第三局部倒数第1、2、3段,第四局部的倒数第1段,等等,这些语句多是议论的表达方法,是对一局部记叙的中心点示,也是在记叙根底上感情的升华。

文章利用这种边叙边议的方法,使激昂的感情贯穿于全文,感人肺腑,使读者不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最后一局部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言语,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

《邓稼先》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

《邓稼先》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写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掌握字词,完成上次课的作业。

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练习导入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B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C.热泪盈眶(kuàng)殷红(yīn)D.彷徨(huáng)挚友(chì)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备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徬徨,没有矛盾。

徬徨:徘徊;犹豫不决。

3.为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选择正确义项。

(1)家喻户晓(B)A.说明B.明白,了解C.比喻,比方(2)锋芒毕露(B)A.完结B.全,完全C.完成(3)死而后已(A)A.停止B.已经C.后来(4)层出不穷(C)A 极端B 彻底 C.穷尽二、自我研学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再读课文,做好圈点批注,说说这篇文章奇在哪里?三、合作探究精读分析1.(默读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看图片)【点拨】写邓稼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作者对比来写是想凸显什么?
作者首先是想告诉大家,人是文化的产物。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邓稼先身上诚恳无私、温和不张扬的个性也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澳本海默张扬的个性只适合美国崇尚个性的文化,如在中国,尤其是在当时,他恐怕生存都困难,更别说取得骄人的成绩了。而邓稼先正是因为真诚无私、威望高,才能被大家所信服,才能为自己创造出科研的环境。这部分内容的对比,说明了邓稼先在历史特殊时期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突出了后文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一结论。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邓稼先的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邓稼先优秀的品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课文。
渲染了一种悲壮、凄凉的气氛,从侧面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了他为国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品质。
小结
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因为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金球视野,所以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当之无愧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
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美点析读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

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

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
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

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二、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
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

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

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发现阅读法,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四、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

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设计】
邓稼先杨振宁
坚定执着勇敢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无私奉献两弹元勋
忠厚朴实无私心传统文化
最不要引人注目最有奉献精神
【教学后记】
本文主要通过六部分来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迹,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凸现人物的伟大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创作风格,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