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

合集下载

邹韬奋

邹韬奋

早在20世 纪20年代,邹韬奋就 《〈生活〉 周刊究竟是谁 的》 中指出: 《生活》周刊始终 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30年代创办《生活日报》时他又进一步强调:要使 《生活日报》成为真正人民的耳目,并在《〈生活日报〉发刊词》中表示 同仁自勉的第一义——以全国民众的利益为一切记述评判和建议的中心标 准。 1.增辟“读者信箱”,“最快乐”处理读者来信,为读者分忧解惑、 答疑释难。韬奋曾描述处理读者来信时的心情说:“……以极诚恳的、极 真挚的情感待他们 …… 辄感负之重,期望之殷, 竭我智能,尽忠
最重要的是创新
• 韬奋总结《生活》周刊经验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 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 ‘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这样的刊物没有个性或特色, 也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
适 用 话 题 创 新 、 特 色
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他一生办报从不模仿盲从,而是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临终前, 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28日, 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 式党员。
1926年10月,《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担负编辑责 任。最初,这张4开的小刊物内容单调,以赠送居多, 适 用 邹韬奋接手时也没有什么经费,职员三人中有一个在外 话 兼职。因稿费太低,这本刊物很难对外约稿,困窘之中, 题 邹韬奋只能不断轮换自己的六七个笔名来撰文发稿。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邹韬奋用极大的热情全身心 自 力 投入到《生活》周刊的革新和编辑上。他把主编《生活》 更 当作是最有兴趣、最能竭尽全力服务社会的事业。 生 他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 、 神,力谋社会改造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周刊 热 从单纯讨论“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 诚 问题。 在这里,他开设了《小言论》、《读者信箱》 、 好 等专栏,都在日后成为了他与读者心声交流的重要园地。 伙 面对读者来信,他成麻袋地写信、寄信,回复周刊读者, 伴 每一封都要亲自回。

邹韬奋

邹韬奋

五.韬奋精神的内涵
1.坚定地政治立场和高尚的气节 2.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报刊思想。 3.重视受众,注意读者需要的服务精神。 4.坚持言论独立,力求办出特色。
六.韬奋的贡献
1.开启了以新闻评论为代表的大众化语言风 格,其明显畅快的文风满足了读者的需要, 同时,其多样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述方法推动了中国新闻 评论的发展。 2.注重新闻言论内容的创新,提倡小型化的 言论,并首次以对话的形式答读者问,开创 了”述评式”言论的新时代。
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
邹韬奋
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
一。
二、文献综述
1.以邹韬奋为关键词搜索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15
81
89
89
75
70
60
50
53
69
2.以邹韬奋的新闻思想为主题搜索
2014
2013
2012
人民的喉舌
——走进邹韬奋 西北政法大学张晓 qq1106049225
一、人物背景
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 润,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报刊 评论家,也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 的政治活动家。1926年从接办《生 活》周刊开始他的新闻生涯,先后
主编过六刊一报,并创建生活书店。
一生致力于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立 足大众立场。
评价
谢谢观赏
已报道和评论时事政治问题为主,关心和议 论国家大事,批判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发 行各种抗日救亡文章,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已经接近无产阶级的观点。 5.1933年7月被迫出国,在探索世界大势和 中国的出路的同时,学习钻研了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并对外国新闻事业做了大量的考察, 开始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报刊。 明确了报刊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阶级社会 里总是为一定的阶级、一定的集团服务的。

邹韬奋

邹韬奋

邹韬奋筹办《生活 日报》以“救国救 民”为宗旨。1936 年7月31日,邹韬奋 在《〈生活日报〉 创办经过和发展计 划》一文中写道: “我不想做资本家, 不想做大官,更不 想做报界大王。 我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为大众所爱读、 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 我们一定要创办一种真正代表大众利益的日报。”
人物简介
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 生亍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亍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 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 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 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 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
1895.11.5~1944.7.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周韬奋原名恩润, 1895年出生亍福建长 乐县一个破落的旧式官 僚家庭。5岁时便在家 读私塾。1910年,入 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 进上海南洋公学(交通 大学前身)附小,在此 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 工程科二年级。1919 年,他转入上海圣约翰 大学文科。
社会职务
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 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 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执行委员。 1936年,任全国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被国 民党政府抓捕成为“七君子”之一。 1937年出狱后,他大力宣传抗战。翌年,应聘国 民参政员。 1941年,因受国民党迫害出走香港。翌年初,从 日军铁蹄下秘密潜渡到东江根据地,再辗转进入 华中新四军军部。 1944年7月病逝,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
一代名记周韬奋求独立精神防不明资本
谢谢观赏!
7

邹韬奋生平

邹韬奋生平

在上海接手的叫《生活》的小刊物, 在上海接手的叫《生活》的小刊物,连他自己在 内只有两个半职员(三人中有一个还在外面兼职 三人中有一个还在外面兼职), 内只有两个半职员 三人中有一个还在外面兼职 , 其销量不过2000份。 其销量不过 份 因付稿费太低难以对外约稿, 因付稿费太低难以对外约稿,主要由邹韬奋轮换 用六七个笔名撰文。邹韬奋上任后创新编辑方法, 用六七个笔名撰文。邹韬奋上任后创新编辑方法, 避免使用贵族文字, 采用‘明显畅快’ 避免使用贵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 式的文字” 生活》 式的文字”。《生活》将报纸 和杂志的优点兼顾 起来,里面都是一两千字的有趣文章,以小市民、 起来,里面都是一两千字的有趣文章,以小市民、 小人物”为对象答疑解惑,不到三年, 小职员等 “小人物”为对象答疑解惑,不到三年, 其销量便升到4万份 万份。 其销量便升到 万份。
由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 由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 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 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新闻理 论研究、新闻教育的现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 论研究、 誉奖, 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 闻奖。1993年开始评选 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 年开始评选, 闻奖。1993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 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新闻奖,旨在鼓励中国广 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新闻奖, 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他的执著追求真理、 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他的执著追求真理、全心 全意为受众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 全意为受众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在本职工 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 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绩双 人品、文品都好。2005年 馨,人品、文品都好。2005年3月,“范长江 新闻奖” 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歌颂邹韬奋的诗歌

歌颂邹韬奋的诗歌

歌颂邹韬奋的诗歌
邹韬奋,一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将领,三国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而不懈奋斗,其英勇彪悍的斗志引得一代代追随者。

下面谨此献上我的诗歌,用来歌颂邹韬奋的战斗精神:
一群勇士英勇前行,
但愿能跨過千山万水;
他们用朝气昂扬的斗志,
英勇毅然地站立,令世人敬佩。

几轮春月中千里行,
为宣扬他们志在四方;
覆水难收亦无恨,
数千兵马与英雄人物在那里凝聚。

坚定目标信念常在,
一线希望即将曙光;
不惊人天下的英勇嗜血,
浴血奋战谱写满载历史的壮举。

伟大的邹韬奋捍卫和平,
把整个国家从困境解救;
尽管邹韬奋不得活下去,
但他的传奇无相忘记,直至永远。

从邹韬奋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斗志的精神,他可以在宣传自己的理
念时忍耐千万人的反对,也可以率领兵马奋勇杀敌,不畏死亡拯救国家免于
消亡,这就是对社会及个人保持一种艰苦奋斗和不断进步的精神。

在宣传自
己的信念时,能以目标为宗旨,勇于改革开拓,实践一种发展方向。

今天我们祝愿这位古老的英雄,能藉着这首歌让他的名字传遍中国,他
的斗志激励着当代的千千万万人,用真诚的态度去征服自己的目标,实现自
己的梦想,并乐于无私地把所学与所获得的智慧分享给每一个人,当每一个
人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时,最终会将正义的观念和保护浓浓的感情带给每一个人,把它们变成一股力量,推动这个社会繁荣昌盛。

邹韬奋

邹韬奋

邹韬奋邹韬奋(1895.11.5~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

汉族,江西省余江县人。

祖籍江西余江。

出生在福建永安。

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目录1人物简介2名字由来3革命先锋4韬奋精神5抗日救亡6创建报刊7创办书店8人物生平9家庭背景10父亲启蒙11毕业工作12担任主编1人物简介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人,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名字由来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

他原名邹恩润,因其一生的主要活动都用“韬奋”这个笔名,他的原名反被所淹,关于韬奋一名,他曾向人解释过:“韬”是韬光养晦,“奋”奋斗不息,用以自勉的意思。

郭沫若曾就他的笔名作为一副藏头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待读良书。

”[1]3革命先锋“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

生活书店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短短几年,使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了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4韬奋精神人们常说的要学习韬奋精神,究竟什么是韬奋精神?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那种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

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

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

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邹韬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热爱祖国,关心民生,致力于新闻事业,为人民发声。

他的新闻工作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为我们今天依然有着很高的指导价值。

一、邹韬奋简介邹韬奋,原名邹恩润,1908年出生于福建福州。

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

后来,他投身新闻事业,先后创办了《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民主日报》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主张,反对投降,坚决与敌人斗争。

邹韬奋的新闻生涯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持为民请命,关注民生,坚持真理,追求真实,勇于担当,主持正义。

二、邹韬奋的新闻工作服务精神1.为民请命,关注民生。

邹韬奋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新闻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为人民发声。

他的新闻作品富有感染力,深入人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2.坚持真理,追求真实。

邹韬奋坚信真理,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受外界压力干扰。

他在新闻工作中,始终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为读者呈现事实真相。

3.勇于担当,主持正义。

面对国家民族危亡,邹韬奋毫不犹豫地站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

他在新闻工作中,敢于揭露敌人的罪行,声援抗日力量,积极传播民族精神。

三、邹韬奋的办报经验1.读者至上,以质取胜。

邹韬奋认为,报纸的生命在于质量。

他主张报纸要贴近读者,关注民生,注重新闻价值和可读性。

在他的领导下,《生活日报》等报刊发行量不断攀升,成为了国内有影响力的报纸。

2.深入调查,实事求是。

邹韬奋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杜绝道听途说。

他在新闻报道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为读者呈现真实的情况。

3.团结进步力量,传播先进思想。

邹韬奋充分利用报纸这个平台,团结了一批进步文化人士,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抗日救亡主张,为新文化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邹韬奋

邹韬奋
潜心职业教育的研究 韬奋做任何事,都是认真负责的。尽管他“对于职 业教育并没有怎样浓厚的兴趣”,但基于对职业道 德的重视,他仍然克尽职守,脚踏实地地投入到这 项工作中去。他先后发表了《职业教育之鹄的》、 《中国之职业教育》等数十篇文章,介绍了国内外 职业教育的情况,也发表了自己对于职业教育的一 些看法。 由于韬奋的刻苦努力,很快就在职业教育的研究方 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作出 了一定的贡献。从1922年进入职教社到1926年10 月接办《生活》周刊,短短的4年时间里,他除了 编辑《教育与职业》并为其撰稿外,还先后编译出 版了《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智能测验法》、 《职业指导》、《职业实验》第二辑、《职业心理 学》、《书记之知能与任务》等职业教育丛书。 韬奋不仅是在黄炎培所提供的机会和环境下取得 这些成果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从黄炎 培等职教社前辈那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一、从“大家庭”到“洋学堂” (1895-1921)
韬奋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圣约翰大学 以后,课程上的烦闷完全消除了, 而经济上的困窘还是继续着。辛辛 苦苦做了几个月家教所获得的经费, 一个学期也用完了。只能靠继续做 家庭教师维持日常的主要开销。 幸好这时圣约翰大学的图书馆需要 一个助理员,每天晚上工作一小时, 每月工资9块钱。韬奋毛遂自荐,居 然被校长批准了。这样,他才勉强 度过了难关。 韬奋在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 副修教育。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 了,1921年7月,这位品学兼优的苦 学生,在诸多好友的帮助下,度过 重重难关,终于在大学毕了业,完 成了学业,为献身社会、谋求职业 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引领新闻出版界和爱国知识分子前进的旗帜
一、从“大家庭”到“洋学堂”(1895-1921)
二、“曲线”就业之路(1921-1931)

邹韬奋

邹韬奋
邹韬奋
英雄模范人物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05 轶事典故
目录
02 主要成就 04 主要作品 06 后世纪念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男,汉族,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省 鹰潭市余江区潢溪镇渡口村委会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和出版家。
1930年,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读者需求量,邹韬奋又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以后逐步发 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分支店及办事处达五六十处之多的生活书店。
邹韬奋1931年9月26日,“九·一八事变”八天后,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报道这一事变。从这时候起, 为宣传抗日,邹韬奋从没放下手中的笔。与此同时,他还利用《生活周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组织为前线抗日 将士捐款。他针对抗战的形势,屡屡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行为。 他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运动,并为十九路军 等爱国志士筹集资金,奔走呼喊。《生活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 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
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终年48岁。
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的故居,并在隔壁建立了韬奋纪念馆。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 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生平
0 1
幼年生活
0 2
求学时期
0 3
毕业工作
1936年5月31日,邹韬奋、沈钧儒等响应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 救国联合会,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联合声明,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联合红军共同 抗日。 同年7月31日,邹韬奋和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 的公开信,进一步阐发了救国会的抗敌救国主张。文中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国难当头之际,全国各党派各方面, 应该停止纷争,“共同联合起来抗日救国”。他们特别对**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赞同,呼吁 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应该赶快起来促成救亡联合阵线的建立,应该赶快消灭过去的成见,联合各党各派,为 抗日救国而共同奋斗。”该信对抗日救亡联合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红色报人邹韬奋,以笔为剑铸丰碑读后感

红色报人邹韬奋,以笔为剑铸丰碑读后感

红色报人邹韬奋,以笔为剑铸丰碑读后感引言红色报人邹韬奋,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以笔为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色报人邹韬奋,以笔为剑铸丰碑》一书,生动地展现了邹韬奋的成长历程和崇高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邹韬奋的勇气、奋斗和无私精神的感染,从中受益匪浅。

邹韬奋的成长历程邹韬奋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天赋聪颖。

在青年时期,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立志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邹韬奋通过自学,广泛涉猎各种学问,从而培养了博览群书的思想素养。

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邹韬奋的崇高精神邹韬奋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仰。

他在革命的道路上,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但始终没有退缩。

他深知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毅然选择了站在最危险的战斗第一线,充分发挥笔尖的锋利,为革命事业宣传和报道。

他的文章剖析社会现象,揭露敌人的罪行,鞭挞社会不公,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邹韬奋的贡献和影响邹韬奋所写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以其鲜明的立场和犀利的笔触,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他的文章直指社会问题,追求真实、客观、立体的报道形式,让人们认识到了新闻是一把伟大的力量。

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从业者,也影响了广大的读者群体。

个人的感悟和启示通过阅读《红色报人邹韬奋,以笔为剑铸丰碑》,我深深被邹韬奋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他用文字对社会不公不义进行了坚决揭露,展现出了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品质和担当。

他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新闻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为社会做出公正的记录和报道。

结语邹韬奋是一位伟大的报人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荆棘。

邹韬奋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地去追求真理和正义。

通过阅读《红色报人邹韬奋,以笔为剑铸丰碑》这本书,我收获了许多,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受到了邹韬奋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我的母亲邹韬奋读后感

我的母亲邹韬奋读后感

我的母亲邹韬奋读后感邹韬奋简介邹韬奋(1917年-2011年),浙江宁波人,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农艺师、工程师。

他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邹韬奋是我国农业领域的杰出人物,对水稻的研究与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邹韬奋的敬佩之情我十分敬佩我的母亲邹韬奋,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华的人。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她对农业的深入研究和对农艺的不断创新。

我认为,母亲的工作精神和对农业的贡献是我学习的榜样。

邹韬奋的努力与成就我发现,邹韬奋在水稻育种领域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她对水稻的不断改良,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通过研究和实践,她成功地培育出了多个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成就在农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食品供应的压力。

邹韬奋的科研精神我认为,邹韬奋的成功离不开她的科研精神。

她对科学的热爱、对研究的执着和对创新的追求使她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她不畏艰辛,一次次地进行实验和测试,不断探索和发现,最终实现了对水稻品种的改良。

她的科研精神也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邹韬奋的经验和智慧通过了解邹韬奋的生平和科研经历,我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首先,我明白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邹韬奋在水稻育种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她从未放弃。

她的毅力和恒心是她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次,我学会了勇于创新。

邹韬奋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勇于开拓和创新,这使她在农业领域成为了独具一格的人物。

最后,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邹韬奋在研究过程中与许多同事合作,他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最终实现了对水稻品种的改良。

总结在邹韬奋的影响和启发下,我深感自身应该以她为榜样,不仅在学术领域要追求卓越,也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和热爱。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就能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邹韬奋PPT

邹韬奋PPT

社会影响
邹韬奋逝世的消息传出之后,举国哀痛。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纷纷举 行追悼大会,隆重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活动 家和新闻记者。10月7日,《解放日报》发 表了中共中央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 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对其一生及其 从事的伟大事业,给予了崇高的赞誉和评价。
邹韬奋一生正是抱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 执著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 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弥留之际, 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 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 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表 达了他一生不懈的政治追求和诚挚愿望。
1944年7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48岁。
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转入银行界任 事,《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担负编辑责任。邹韬 奋如愿以偿,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出版工 作了。从此,他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邹韬 奋决定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对 《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 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 会改造”①。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周刊从单 纯讨论“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 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邹韬奋在办刊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联系群 众。他总是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 的每一封来信,认真倾听读者呼声,反馈读 者信息。由于《生活》周刊文字朴实、亲切 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 义,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很快, 它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热爱。在邹韬 奋主持该刊的七年里,《生活》周刊
这些说法都是概括了韬奋一生所从事的事业, 自然都是对的,但是他从事的事业遭受着无 数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挠,始终坚守着 他的信念,反动派将他办的刊物一个个封闭, 他一个个重新建立,又将他创办的生活书店 全数封国民党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 停止呼吸时仍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这种 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要永远 学习和记取的韬奋精神。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级介绍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级介绍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级介绍标题: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级介绍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简称“南模”,是中国最早的新型公立学校之一,历史悠久,学术声誉卓著。

其中,邹韬奋班级更是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出色的学生成绩,在众多优秀班级中脱颖而出。

邹韬奋班级是以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邹韬奋的名字命名的。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奋斗,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这个班级的每一位学生。

他们以邹韬奋的精神为指引,不断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邹韬奋班级的教师团队是一支经验丰富、素质高的队伍。

他们深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因此,他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在课堂上引入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他们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邹韬奋班级的学生们在学业上表现优异,多次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各种比赛中获得奖项。

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邹韬奋班级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学生们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

他们以邹韬奋的精神为动力,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总的来说,邹韬奋班级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集体。

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是南洋模范中学的骄傲,也是中国的希望。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邹韬奋这样的杰出人才。

邹韬奋班级的同学们,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期待着你们在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为邹韬奋班级点赞,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为他们的未来祝福。

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未来。

以上就是关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级的详细介绍。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集体,他们的成功源自于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邹韬奋

邹韬奋

邹韬奋一、邹韬奋与《生活》周刊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原名邹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因其父宦游八闽,所以生长在福州。

邹韬奋出身于一个日渐没落的“官宦之家”,6岁时由家中延聘西席教师教读经书,在国学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他15岁时进入福州省立小学堂就读,所授功课仍为经书六艺。

邹父一直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工程师,于是1912年将他送至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先读下院(小学),1913年升入中院(中学),1917年升入上院(大学)机电科。

在上院机电科读了一年半后,邹韬奋感到自己对理工科课程实在提不起兴趣,但国文、历史等文科课程却十分符合自己的性情。

在校时,他曾废寝忘食地阅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常常点着蜡烛看到夜里两三点。

他后来回忆说:《新民丛报》上梁启超的文章“激昂慷慨,淋漓痛快,对于当前政治的深刻评判,对于当前实际问题的敏锐的建议,在他那枝带着情感的笔端奔腾澎湃着,往往令人非终卷不能释卷”。

(转《中国新闻通史》p426)同时,他还很着迷黄远生的“北京特别通讯”和章士钊登在《甲寅杂志》上的文章,尤其是对黄远生的文笔和探访新闻的能力佩服不已,每篇必读。

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的理想此时便在邹韬奋心中埋下了种子,他立志将来也要尽己之所能,为国家社会努力。

1919年,经过再三考虑,邹韬奋在大学第三学年转学至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副修教育学。

因家境贫寒,他还半工半读,通过投稿、担任补习教师、为图书馆工作等方式维持自己和弟弟读书期间的费用。

1921年7月,邹韬奋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因求职困难,先后在上海厚生纱厂、上海纱布公司担任英文秘书,在《申报》馆处理英文信件,还兼任中学英语老师。

虽然在这些地方的工作都为时不长,但此番经历让邹韬奋基本熟悉了报纸的运作流程,并开始思考外文怎样翻译才能更好地被中国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所接受。

1922年,经黄炎培介绍,邹韬奋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并兼任该社英文秘书及“中华职业学校”英文教员。

邹韬奋新传名词解释

邹韬奋新传名词解释

邹韬奋新传名词解释
《邹韬奋新传》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邹韬奋的
传记作品。

邹韬奋(1895年-1940年)是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
教育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党员,也是中国
工农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这部传记通过对邹韬奋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的深入研究,对
他的形象和贡献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其中涵盖了邹韬奋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政治参与、革命活动、著作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在《邹韬奋新传》中,对于邹韬奋这一名词的解释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 邹韬奋的个人经历,介绍了邹韬奋的出生地、成长环境、家
庭背景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背景和成长经历。

2. 邹韬奋的思想理念,探讨了邹韬奋的思想观点和理念,包括
他对革命、民主、教育、文化等问题的看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思考和贡献。

3. 邹韬奋的政治参与,描述了邹韬奋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地位和他在国内外革命斗争中的贡献,以及他在组织建设、宣传工作、军事指挥等方面的作用。

4. 邹韬奋的著作成就,介绍了邹韬奋的重要著作和文化活动,包括他的散文、诗歌、演讲、报刊撰稿等方面的成就,以展示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总之,《邹韬奋新传》是一部全面介绍邹韬奋生平、思想和贡献的传记作品,通过对他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的详细解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教育家。

邹韬奋

邹韬奋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 韬奋一心把报刊办成读者的“好朋友”,时时处处服务读者。 • 首先,在报刊内容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最新“精神食
粮”。他总结提出办好大众刊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用敏锐的眼光 和深切的注意,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 的‘精神食粮’。” • 其次,尽心竭智地处理好读者来信。他创设“读者信箱”专栏,办成 发表读者心声的园地,沟通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他说: “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 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 甜酸苦辣打成一片。” 《生活》建立了一套读者卡片,写上读者姓 名、地址和通信来往记录,经常保持和读者的联系,韬奋的一片热忱 换来了读者的无限信任。对待读者来信的工作,反映了韬奋惊人的实 际精神和细针密线的办事作风,更表现了他对“好朋友” 的一颗滚 热的心。 • 此外,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他同样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 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例如广告是《生活》的主要经 济来源,但是他严格限制广告的刊登,认为“报纸上面登载广告,不 应该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人,而应该同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凡 是骗人害人的广告,他一概拒绝刊登。他说:“本报对于所登载的广 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服务精神”成为 《生活》事业起家和成功的传统精神之一。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 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 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 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 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 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 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 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 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鸽的”,使办刊方针逐渐 由初期传播职业教育消息转向报道时事政治和 社会新闻;由谈一般社会问题,进而关注政治 改革问题,《生活》办成了“以大多数民众为 立场”的“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面对国民 党政府的利诱和迫害他始终坚持这一正确方向, “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报刊 一个被禁,再办一个,虽身受三次政治流亡, 一次人狱,他从不灰心气馁,反而愈战愈勇, 愈出愈精,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息。这样高尚的 办报方向和人格报格,是韬奋报刊活动赢得广 大读者和社会信任的根本因素。

最新-邹韬奋简介 精品

最新-邹韬奋简介 精品

邹韬奋简介
邹韬奋
1895~1944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

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县。

1895年11月5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出生于福建永安县一个官僚家庭。

早年入上海南洋公学。

191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

1921年毕业后,于次年春到中华职业教育社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并编译《职业教育丛书》。

1926年接办该社《生活》周刊,因其锐意革新,销数逐年增加,影响不断扩大。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逐渐抛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开始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1932年7月,他创办生活书店,次年1月参加宋庆龄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执行委员。

后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迫害,于1933年7月流亡海外。

在国外旅居期间,写了《萍踪寄语》三集,记述了在欧洲和苏联的见闻。

1935年8月回国。

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2月被上海各界救国会选为执行委员。

他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36年7月,与沈钧儒、陶行知等人联名致书国民党当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年11月22日,他与沈钧儒等七人一起被捕,是为轰动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先后在沪、汉、渝三地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宣传全民一致抵御外侮,同时被聘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

由于他主张民主自由,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因而遭到国民党的打击迫害,各地生活书店也相继被封。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级介绍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级介绍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级介绍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邹韬奋班是学校里的一支优秀班级,我们以邹韬奋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位于上海市闵行区。

学校始建于1977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的中学。

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邹韬奋班就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典范。

邹韬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优秀领导者和教育家。

他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拼搏,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把教育事业视为最高使命。

邹韬奋班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寓意着我们班级要继承他的精神和理念。

邹韬奋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班级。

我们班有49名学生,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

大家以人民至上、崇尚科学的精神为指导,团结一心,共同进步。

我们班级的宗旨是:以学为本,勤奋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德为先,崇尚道德,立志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团结为纽带,互相帮助,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班级。

在学习方面,我们邹韬奋班一直是学校的骄傲。

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富有激情和责任心的老师。

他总是力求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习氛围浓厚,大家相互鼓励,互相竞争,共同进步。

每周,我们会组织班级学习讨论会,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相互帮助,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同时,我们班级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定期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们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和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们班级非常重视团结和互助。

我们班有班委会,由班级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

班委会负责组织班级的各种活动,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近代著名记者邹韬奋生平简介

近代著名记者邹韬奋生平简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

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

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邹韬奋生平简介邹韬奋,本名邹恩润,后来在生活周刊担任主编是将笔名改为世人所知晓的这个名字吗,他说过,这个名字时刻勉励着他一方面要时刻提醒自己韬光养晦,此外还要用一生去不停地奋斗。

邹韬奋祖辈家境不错,祖父曾经担任知府,母亲也是大家闺秀,但随着祖父退休以后,到了父辈家道便逐渐衰落,邹韬奋作为家中的长子,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

邹韬奋的求学经历相对消极,年纪很小的时候便被父亲逼着读三字经,在私塾中的生涯跟坐牢没有什么两样,这种封建教育对他的思想启蒙有一定的反面作用。

一开始,他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电机类的工科专业,但后来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当一个工程师,于是转而学文,这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

毕业以后,邹韬奋进入《教育与职业》刊物任主编,深入社会调查,也形成了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初步了解。

之后,他转入生活周刊任新闻编辑,进行了大幅改革,开始进行社会讨论,重视读者,使这本杂志日渐壮大,具有了极大的话语力量,开始批判社会上的各种黑暗现象,还常常受到国民政府的威胁。

之后,邹韬奋积极支持爱国运动,最终遭到了国民当局的迫害,于各地逃往,最终死于癌症,通过对邹韬奋简介的了解,他的种种爱国举动十分令人动容,将笔杆子当武器,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带着一腔热血,离开了人世。

邹韬奋精神延安日报上曾经发表难过毛泽东对邹韬奋的一段评语:“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这段话也在后来成了邹韬奋思想。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作为一位编辑、出版人,邹韬奋原本可以平平淡淡地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以自保,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利,也就代表着他放弃了宁静的、安全的生活,因此在后来遭到国民政府的迫害,想必于他而言也是迎难而上的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韬奋在办刊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联系群众。他 总是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认真 倾听读者呼声,反馈读者信息。由于《生活》周刊文字朴 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 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很快,它就赢得了广大读 者的信任和热爱。在邹韬奋主持该刊的7年里,《生活》 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 深入穷乡僻壤的有广大影响的刊物”;发行量最高达到 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 。
• 5岁时在家读私塾。1910年,入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进上海南洋公学(交 通大学前身)附小,在此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工程科二年级。1919年,他 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
•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 辑工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充满一腔爱国热情的邹韬奋,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懑和悲痛, 接连在《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痛陈国事,号召全国未 死尽人心的人“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共同制 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行为” 。《生活》周刊高举“抗日 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 心内容的舆论阵地。1933年初,邹韬奋加入宋庆龄、蔡 元培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执委,之后, 他便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
邹韬奋
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 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 光养晦,一面要奋斗 。
简介 生平经历 与《生活》周刊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韬奋新闻奖
简介
邹韬奋(1895.11.5~ 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 政治家、出版家,原名邹恩润,乳 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 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
生平经历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 韬奋一心把报刊办成读者的“好朋友”,时时处处服务读者。 • 首先,在报刊内容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最新“精神食
粮”。他总结提出办好大众刊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用敏锐的眼光 和深切的注意,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 的‘精神食粮’。” • 其次,尽心竭智地处理好读者来信。他创设“读者信箱”专栏,办成 发表读者心声的园地,沟通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他说: “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 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 甜酸苦辣打成一片。” 《生活》建立了一套读者卡片,写上读者姓 名、地址和通信来往记录,经常保持和读者的联系,韬奋的一片热忱 换来了读者的无限信任。对待读者来信的工作,反映了韬奋惊人的实 际精神和细针密线的办事作风,更表现了他对“好朋友” 的一颗滚 热的心。 • 此外,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他同样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 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例如广告是《生活》的主要经 济来源,但是他严格限制广告的刊登,认为“报纸上面登载广告,不 应该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人,而应该同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凡 是骗人害人的广告,他一概拒绝刊登。他说:“本报对于所登载的广 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服务精神”成为 《生活》事业起家和成功的传统精神之一。
韬奋新闻奖
• 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 合举办的奖励我国新闻编辑及通联、校对、资料 等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 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 每两年评选一次。 • 凡在正式批准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编辑、通联、
校对、资料等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现职专业新闻 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不含省、自治区、直辖 市党委机关报社长、总编辑,广播电台、电视台 台长,中央新闻单位和部委专业报的社长、总编 辑和台长)。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 的傻
子精神。
• 韬奋认为:“天下最可鄙的是自私自利,天下最可敬的是 为群为公。” 他自接手《生活》起,和几个“患难朋友” 傻子似的抱着“不求个人发财,只求事业发展”的心愿, 拼命赚钱、用钱,但不是做个人或团体的“守财奴”,全 是为着事业的发展。韬奋鄙弃把新闻工作当做“做官的阶 石”,而愿“终生在这事业上为社会努力”,他把新闻事 业看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一心扑在上面,“乐此不疲”, “自愿老死此乡”。他说:“无论什么事业,非干到‘痴’ 的程度,决于不好。” 他热忱倡导公而忘私的傻子精神 说:“在中国? 这样危迫的中国? 我们所需要的是无数 ‘傻子的勇敢’广 韬奋在黑暗的旧中国,为创办代表大 众利益的报刊呕心沥血、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确实体现 了“傻子的勇敢”!这种傻子精神,就是大公无私地为人 民新闻事业奉献,虽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亦在所不惜的精 神。
《生活》周刊
• 被迫查封 蒋介石国民党把《生活》视为眼中钉,先是多方设法
企图收买韬奋,要他改变态度,还示意要派人进人生活周 刊社,“指导” 言论。这些做法遭到韬奋义正词严的拒 绝后,他们改而采用强压手段,1932年7月密令禁止邮寄 《生活》。10月,韬奋依靠读者集资筹办的《生活日报》, 由于环境的险恶而被扼死腹中。1933年初,韬奋参加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这年6月,民权保障 同盟执委兼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韬奋亦被列 人黑名单,被迫于7月“出国暂避”。同年底,国民党政 府终于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 的罪名, 下令封闭《生活》。最后一期《生活》发表了早在一年多 前韬奋就写好的《与读者诸君告别》一文,坚定宣告: “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愿与读者从实际 方面努力,“共谋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生活》出 至8卷50期停刊,共出版417期。
《生活》周刊
• 疾呼救国 《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的那一天起,就敢于同
邪恶、黑暗势力作斗争,力图“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 人” ,对于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等现象,不免要迎头痛击, 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久而久之,在邹韬奋的经营下, 它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因而,邹韬奋为黑 暗势力所不容,经常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威逼、利诱和恐吓。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 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 韬奋总结《生活》周刊经验说:“最重要的是要 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 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 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这样的刊物没 有个性或特色,也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要造 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 他一生办报从不模仿盲从,而是充满了不断创造 和革新的活力,因而“生活” 系列报刊既各具特 色,又呈现出依靠民众集资经营的,为大众谋利 益的独立公正的人民报刊的鲜明个性。
韬奋新闻奖的奖章
谢谢观赏
20080102029 潘英媛 20080102051 王琰
《生活》周刊
• 接手之初 1926年10月,原《生活》
周刊主编转入银行界任事, 《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 担负编辑责任。邹韬奋如愿以 偿,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 新闻出版工作了。从此,他全 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
《生活》周刊
• 改革
邹韬奋决定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 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的宗 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周刊从单纯讨论“职业教育” 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问题。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 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 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 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 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 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 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 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 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鸽的”,使办刊方针逐渐 由初期传播职业教育消息转向报道时事政治和 社会新闻;由谈一般社会问题,进而关注政治 改革问题,《生活》办成了“以大多数民众为 立场”的“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面对国民 党政府的利诱和迫害他始终坚持这一正确方向, “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报刊 一个被禁,再办一个,虽身受三次政治流亡, 一次人狱,他从不灰心气馁,反而愈战愈勇, 愈出愈精,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息。这样高尚的 办报方向和人格报格,是韬奋报刊活动赢得广 大读者和社会信任的根本因素。
•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主编的
《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 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 •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 1935年8月回国后,邹韬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 活》周刊。 • 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 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 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 • 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 党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