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脚踏实地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摘要: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懂得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是由于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存在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决定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之,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由于精神对物质、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

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想正确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就必须做到: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认识和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认识各科目的内在规律掌握理论知识。

因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目标,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自考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自考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自考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相关内容如下: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意义: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
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一、客观规律性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们在实践中能够理解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理解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们还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二、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水平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但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但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地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只有在理解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理解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对客观规律理解得越深刻、越准确,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理解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规律是客观的,但意识却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对哲学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既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又能有效指导我们的考研复习——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复习掌握考试规律,攻克考研难题,直至获得最后成功!。

是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是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是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重要指导意义
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宏观层面的客观实际,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理论指导和实践行动的根本参照。

一定要深刻把握客观规律,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社会制度发展规律、党的建设历史发展规律等,理性分析客观实际,判断公正,实践准确,健全有效的行动策略,以适应和服务新的发展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其次,一定要把握主观能动性原理,也就是在发挥客观规律作用的基础上,才
有可能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和理想。

发展社会主义根本是实现解放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社会主义文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符合大多数人的福祉和利益。

因此,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要求在实现客观规律的条件下,激发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使社会发展进程长久而稳定的推进,才能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按照发展路线圆满成功。

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在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更加重视开展客观理性分析,善于发现客观规律,有效利用客观规律,把握发展趋势;二是要更加注重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引导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社会更好的发展繁荣。

总之,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价值取向,而且是社会主义实践及改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思想指引,对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将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改变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受益。

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首先,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无法改变,只能被人们所遵守。

它们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例如,客观规律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证公平正义。

其次,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客观规律性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例如,借助科技进步,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性改善社会环境,改变生活状况,实现自身价值。

因此,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一种重要补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收益。

最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客观规律性可以给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总之,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这种辩证关系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发他们不断创新,改变自己的命运。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通过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和促使;反过来,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性,从而形成共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将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万物发展的前提:万物的变化都是在客观规律的驱动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就没有了物质的变化;
2.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性的根本动力:主观的活动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桎梏,才能有效的利用客观规律,实现物质变化。

二、客观规律性如何激发和促使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性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客观规律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让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发展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约束:客观规律性不仅提供发展的希望,而且也约束着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它的随意发展。

三、主观能动性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性
1.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根基:主观能动性追求的是客观规律性的实现,因此要继承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寻求发展的依据和发挥作用;
2.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炎黄子孙:主观能动性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性,这样可以保证物质变化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主观能动性发展的空间。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为变化提供条件,而主观能动性又借以发展,形成一种具有客观特征的物质变化的统一。

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客观规律性是物质变化的前提,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同时拥有互为约束和促进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变化形式。

主动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动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动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规律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要分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其中自然规律是指不经人为干预,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

其表现为:太阳的东升、四季的变化、生命的历程等。

而所谓社会规律,就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

其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得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这是对意识作用的生动描绘。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能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吧“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举一个例子: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宇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规律。

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着独立于人的意志和行为之外的客观规律和规定,这些规律和规定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结果。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自觉的努力和创造性的行动,对客观世界做出反应,调整和改变现实。

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主观能动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二者合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断前进。

客观规律性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和规定,是人类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客观规律性的存在是客观世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的凝聚。

客观规律性主要包括自然界规律和社会规律两个方面。

自然界规律是指自然规律,例如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生物规律等,这些规律是纯粹的客观规律,不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规律是指社会的发展规律,例如阶级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人口规律等,这些规律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受到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实践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和自我意识,这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物种的独特属性和能力。

人类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文化智慧,创新性地改造世界,开拓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新天地,促进了人类同自然界物种的较量。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思想、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社会实践和创造实践成果。

社会实践是通过人的行动来改变社会现状的过程,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由之路,是反映主观能动性的最好体现形式。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上下文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概念。

前者指按照客观规律运作和发展的必然性,而后者则指人的主观加工和发挥其影响力的能动性。

一般来说,它们内在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客观规律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

它们具有内在的结构特殊性,受不可抗拒的内生性影响,因而以其自身的趋势、速度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循环运动和演变。

它也可以指引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出对社会有利的方向。

主观能动性作为构成历史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历史发展的重要元素。

没有它的参与,社会的发展只能实现自动化;有了它的参与,前进的过程以及方向将会变得灵活多变,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导向,把社会发展送向更自由、更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方向。

因此,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只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只是慢慢不停地沿着一条规律的路径前进;如果只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将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感。

只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辅相成,才能坚定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方向,实现宏大的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健。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树立个人目标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树立个人目标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
树立个人目标
树立个人目标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常见的一件事,如何树立科学的
目标,可以让人实现更好的发展,才能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未来,所
以如何树立个人目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原理,实现个人目标的有效
达到。

一、客观规律性
客观规律性是指我们在树立个人目标时,要坚持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坚持社会实践理论规律,从而提高树立目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在树立
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把握太宽,必须有具体的、客观的、可操作的目标,
只有有具体的目标,才能准确地为实现目标奠定基础。

此外,要坚持客观规律,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自己的可行性,要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时间,认真考虑是否有条件实现目标,考虑到周围环
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经验能力等方面,综合多方面考虑,才能合理安排
自身的资源和有效实现目标。

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在树立目标的过程中,要积极行动,要以对未来充满
希望的心态迎接挑战,要以一种投身其中的精神,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规范全面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规范全面版)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一、二者的含义: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二者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三、现实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2、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拓展资料:一、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基本的有3种:1、世界本身固有的,世界上一切物质都遵循的规律,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科学,具有确定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与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就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认识、掌握与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就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就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与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与“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与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论文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论文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摘要:主观能动性也是意识的能动性,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这便是二者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十分重要。

关键词:意识规律辩证关系一、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1]。

能动性的主体是意识,而意识的本质又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应与心理,再到人的意识,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识逐渐形成;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开始从事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劳动时,人类开始学习抽象思维,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再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人的意识过程也是一种生理活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

其实,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这一特点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认识作用,能使人们了解事物之间和事物内各部分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有计划地去选择做什么;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类在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同时也能动地创造着;意识还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指导和控制人们行动的作用。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它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为加上的,也有稳定不移的趋势,而且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特性。

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又不同于现象,它是事物内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特征。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

1-8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

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1)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生活动的两大目标。

(2)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凡有真理的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

(3)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它们侧重点有所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

(4)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 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答:对立统一规律。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马克思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五讲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

……本质的关系成本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肖像)2、规律的类型按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划分,可区别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按其起作用的领域,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规律。

各门具体科学,是以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规律为对象的,哲学则是以整个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最普遍的规律为对象的。

(规律类型示意图)3、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在那里起作用。

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和规则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

虽然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实际,可以修改和取消。

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规律是人们的意识的产物,例如康德,他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实用主义者认为,科学规律仅仅是人们为着暂时的利益而作的有用的假设,这种“人造规律”的说教是非常荒谬的。

4、规律的特点【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内部固有】。

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

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反映为万有引力定律;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反映为元素周期律;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的本质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对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思想贡献,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辩证方法来进行比较,辩证关系的思想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先秦时期提出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最重要的思想应该属于老子,他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客观性(有)和主观能动性(无)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他的这个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客观性是主观行动的基础,客观事物也受到人的活动调节,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性。

儒家的孟子也提出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人有五种智慧:思想、书信、心理、思想与书信一致。

这五种智慧,就是凸现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思想来自于客观事物,但是受到思想家的主观行动而得到发展、改变;书信来自于主观的意志,但是受到客观规律的调节,书信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性;心理意志是主观的,但是也受到客观规律的约束,不能仅仅是主观意志;思想与书信一致,表明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存在着协调与统一的关系。

除此之外,著名的墨家学派也提出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思想,主要介绍“昏睡”公式: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紧密而必要的联系,「对变化前的未知事物,当关心变化的事物,有时可以保持相对的平衡,一次静止;但是当面对内外变化的冲突,有时需要做调整,这就是象征性地描述为「昏睡」。

这里,需要强调,客观性不可能消除主观能动性,两者只能够相互调和和协调,以实现辩证关系。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本质在于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的统一性,实现综合发展。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本质、稳定的联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人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并作出选择。

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

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1)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生活动的两大目标。

(2)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凡有真理的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

(3)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它们侧重点有所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

(4)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1-10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矛盾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而孤立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制约着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即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放弃了这一条,现代化建设就会走上邪路,失去社会主义性质。

同时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经验主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四个主要时期(即苏联的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中国的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之所以能取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各项成绩,首先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总结,也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科学总结。

以任何理由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只能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反复证明,如果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或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名词,把杜撰的理论随意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都会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伤害、歪曲,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

教条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它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片面的、僵死的东西,割断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以及客观实际的联系,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要坚持就必须发展,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

正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不同的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使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

(二) 正确认识本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是根据该国国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带有民族特色、具有相对性。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正确对待本国经验,搞惟我独革,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各国实际强行要别国照搬自己的经验,必将给别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害。

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然而教条主义却使斯大林模式神圣化、凝固化,不仅使这一模式本身失去自我完善的机能,也给那些照搬这一模式的国家造成严重后果。

应当牢记这一深刻教训,科学地对待本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始终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新时期重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4]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也不照搬其它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模式,但充分注意汲取和总结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反经验,实现了理论创新。

在当今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典范。

作为这一实践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总结,邓小平理论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具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意义。

它要解决和回答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它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及一系列重要理论,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普遍真理的认识,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社会主义运动最终的和惟一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自我陶醉或把自己的经验神圣化。

这一实践过程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我们必须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的新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不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新统一,从而达到理论与时俱进、实践充满活力。

2-13金融寡头的统治是怎样实现的?什么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的统治,在经济领域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参与制。

是垄断资本家利用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对股份制企业实行控制的一种方式。

垄断资本家首先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来控制一个大企业作为“母亲公司”,然后再用其资本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控制这批公司作为其“女儿公司”,再用同样的办法控制一大批“孙女公司”。

通过这种层层参与,金融寡头达到控制比自有资本大几十倍甚至更多倍的资本,实现经济上的控制。

金融寡头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个人联合”。

采用“打进去、拉进来”办法,把自己或代理人打进政府机关担任要职,或者把过去的军政要员聘为企业的董事或经理,藉以实现对政府机关的影响和控制。

2-14比较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m/v;所谓利润率(p)',即剩余价值(m)或利润(p)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如果假定生产中固定资本全部被消耗掉,则生产成本的c+v等于全部预付资本)即利润率p'=m(p)/c+v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用同一个剩余价值所计算出的不同比率,这说明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1)二者在量上的差别。

由于c+v>v,所以利润率必然小于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就掩盖了剥削程度。

(2)二者在质上的区别。

剩余价值率m'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p'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2-15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区别和划分依据答:第一、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清楚了划分标准,就容易判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可变资本,是它(劳动力)使得价值发生增值。

而流动资本是一次性投入生产,并且一次全部收回其价值,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燃料等,而固定资本是逐渐转移,逐渐收回的,比如机器、厂房、设备等。

第二、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

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第三、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16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