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合集下载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

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

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

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

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我国古代陵墓建筑从秦始皇开端,到了汉代,帝王修建灵寝形成制度,每代帝王⼀继位就开始修⾃⼰的陵墓。

陵墓之所以产⽣,是因为在⼈的思想中形成了“灵魂观”。

我国从⽒族社会开始,这种观念就开始存在,⼤家普遍认为,⼈死后灵魂会离开⾁体到另外⼀个世界⽣活,这反映了⼈对永⽣的渴望。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地下墓室,地上陵台封⼟和陵园。

⼀·地下墓室母系⽒族社会时期,⼏乎每个⽒都有⾃⼰的公共墓地,⼈死后不分等级和性别共同葬在⼀个或⼏个墓坑中。

到了⽗系⽒族社会,出现了夫妻合葬墓和⽗⼦合葬墓。

在⽗系⽒族社会后期,阶级逐渐分化,墓室的规格有⼀定的区别,出现了⽐较⾼级的⽊构架墓室。

商周时期,奴⾪主的⾼规格墓葬有了墓道、墓室、椁室和祭坑。

此时期具有代表性陵墓是河南安阳的“武官村⼤墓”和“妇好墓”。

商周以后到西汉前这段时期,帝王和贵族的⽊椁墓室有两种:⼀种⽤⽊枋制成箱形椁室,有1层或多层,内置棺;另⼀种⽤短⽅⽊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这种结构有防盗性。

西汉时期,由于制砖技术发达,砖普遍应⽤到建筑上,加之传统的⽊椁不利于长期保存的原因,所以发展出了砖墓室和⽯墓室。

其中⽯墓室⼜有崖墓、⽯拱墓和⽯板墓三种。

此时期著名的崖墓是西汉中⼭靖王刘胜墓。

西汉时期的中⼩型墓室,⼤量使⽤空⼼砖作为墓壁,后来发展到⽤空⼼砖作墓顶,由于空⼼砖烧制难度⼤,容易破碎,所以在东汉以后多⽤⼩砖和拱顶墓室。

东汉时期拱顶墓流⾏,此时的拱顶墓有两个特点:第⼀,砖型多样,除了有空⼼砖和条砖外还有楔型砖、企⼝砖;第⼆,⽆模架施⼯,有的砖制成“与”字形,⽬的就是为了⽆模架施⼯。

西汉末年,出现了两拱相交的穹隆顶墓室,但这种形式还不普及。

汉以后,由于要求跨度增⼤和⽆模施⼯,以致穹隆顶墓室⾼度增加。

唐、宋时的墓室中,穹隆顶结构被⼤量使⽤。

明、清两代的墓室规模宏⼤,中间通常为3进,采⽤⽯拱券结构,更加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

⼆·地上陵台我国发现最早的坟在良渚⽂化时期,直到西周时在社会上都没有流⾏。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3. 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 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
4. 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
石牌坊
第11学时:中国陵墓建筑
一、陵墓建筑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陵墓类型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 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陵墓是安放故人遗体,祭奠故人的场所总称。若分开来讲,陵 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因此陵墓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三类。
2. 陵墓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式是土坑竖穴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 殷商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安阳市小屯妇好墓。
武官村大墓
小屯妇好墓
周代陵墓,地面之下的棺椁有等级规定: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 而且地面开始出现封土。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 牌坊、大红门、碑楼、石 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泰陵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 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 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唐乾陵因山为陵的目的是以山的 高大雄伟气势和永恒来衬托皇帝的权 力至上和永垂不朽。
北宋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 祯的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北麓 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 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永昭陵 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 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 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 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 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 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 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古代建筑艺术也独具特色,发展出了多种建筑风格和类型。

本篇文档将简要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建筑、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封建社会城市建筑以及明清园林建筑等方面。

一、原始社会建筑中国的原始社会建筑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

这些建筑多以土木为材料,采用半地穴式或地面木架结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土木结构的房屋、窖穴、墓葬等建筑遗迹。

此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不少土木结构的大型建筑遗址。

二、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中国的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在夏、商、周三代时期逐渐发展成熟。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木材结构为主,多采用梁柱式或穿斗式结构。

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其气势恢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色。

三、封建社会城市建筑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城市建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化,包括塔、楼、亭、阁、廊、殿等不同类型。

城市布局也逐渐形成了以皇宫为中心,街道和坊市为骨架的城市格局。

其中,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城市建筑最具代表性,其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魅力。

四、明清园林建筑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注重意境和自然美,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

江南地区的园林最具代表性,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以水景为主,辅以假山、亭台、花木等元素,形成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致。

同时,北方地区的园林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严谨的布局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韵味。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跨越了数千年,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都独具特色。

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陵墓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基于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发展阶段总结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原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永恒的存在与纪念,所以他们不建造真正的陵墓。

然而,在先民时代,他们会将死者埋葬在地下,并树立石头或某种纪念标志来纪念他们。

这些纪念标志通常是一些基于信仰或尊重死者的原始崇拜形式。

第二阶段是古代时期。

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时期,陵墓建筑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

古代时期的墓葬通常由土葬或石葬形式的石室建造而成,具有比原始时期更加完备的防盗、防水和供奉功能。

此外,葬礼、祭祀等活动也成为了古代时期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陵墓也成为了权力和身份象征的标志。

第三阶段是中世纪到近代初期。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陵墓建筑的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庄严的教堂和宏伟的大教堂成为了中世纪的主要陵墓形式。

这种建筑趋势被广泛采用,从贵族领主到盛行的商业领袖均有其代表作品。

这种宗教式建筑的特点在于,它强调对永生的信仰,有着更为严格的礼仪、仪式,以及更为庄重、尊严的纪念形式。

第四阶段则是现代时期。

由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陵墓建筑的形式也在不断演进。

在现代社会,陵墓建筑已不再受任何宗教或政治的控制,成为了个人表达永恒纪念的一种手段。

从简单墓地到豪华复杂的陵墓,从公共墓地到私人陵园,陵墓建筑的多样性也得以体现。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陵墓建筑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坟墓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 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 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 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秦始皇陵墓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唐 乾 陵 : 以 山 为 陵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
宋朝由于常年经历战争,为节源,改变了汉唐预先营造 寿陵的制度,死后才开始创造,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故其规模要比秦汉代小。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 树”“墓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 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 大坟。
• 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 东区。M260墓呈“甲” 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
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
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
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 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黄肠”因 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 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 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 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 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 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 凑各一具”。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从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从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从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从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皇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园的统称,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世袭制度的产物。

自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与演进。

一、汉陵:宏伟壮丽的帝王陵园汉陵,指的是西汉时期建造的陵墓,如汉景帝陵、汉文帝陵等。

汉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陵墓布局汉陵布局一般采用“严肃庄重”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规模感和威严感。

常见的布局形式为“三层重叠”的结构,即基坛、墓道和地宫。

2. 基坛建设汉陵的基坛一般采用方形或长方形,高度不一,起到稳定陵墓和凸显陵墓地位的作用。

基坛的材料采用石料或黄土等,表面覆盖大理石或彩绘瓦片,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

3. 墓道筑造汉陵的墓道是连接地面与地宫的通道,一般呈下坡形状,墓道两侧设有石券或石壁,陶俑铺陈其中,形成了壮丽的墓道景观。

4. 地宫设计汉陵的地宫是帝王陵墓的主要部分,用于存放帝王的灵柩和陪葬品。

地宫的设计非常精细,包括殿宇、厢房、墓室等,具有一定的布局和装饰。

二、隋唐陵:华丽绮丽的皇陵风格隋唐陵是隋朝与唐朝时期建造的陵墓,如隋文帝陵、唐太宗李世民陵等。

隋唐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陵墓规模隋唐陵墓的规模较汉陵更加庞大,陵墓布局更加复杂。

大型陵墓常采用“山墓”形式,通过人工堆土山腹,模拟山体,形成“天人合一”的意象。

2. 陵园建筑隋唐陵园的建筑采用了佛教的艺术元素,如塔、殿、庙等,使陵园更加华丽绮丽。

陵园内规模宏大的石雕和壁画浮雕装饰,彰显了皇权与宗教的结合。

3. 美化景观隋唐陵的景观美化更加强调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水系景观被广泛采用,如修建人工湖泊、池塘,造景植被等,使陵园更加宜人宜居。

4. 陪葬品丰富隋唐陵的陪葬品更加丰富多样,包括陶俑、金银器、玉器等。

这些陪葬品不仅体现了帝王的荣耀和财富,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水平。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考古中国帝王陵墓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中国帝王陵墓是中国古代历代君主安葬的地方,也是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

这些陵墓既是对帝王的尊崇,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下面将从古代陵墓建筑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起源可追溯到神话时代,可以表现为神山和神塚的形式。

神山即将死者埋葬在高山上,象征着与神境相通;神塚是将死者埋葬在小山中,上面覆盖以土石。

这两种形式最早的例证是出土于河南省确山县的“封山陵”和河南郑州市新郑市的“旧石山古墓”,它们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源头。

随着历代君主的不断改变,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逐渐发展起来。

从西周时期开始,陵墓建筑进入了成熟阶段。

以咸阳的秦始皇陵为例,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他的陵墓规模宏大,有七十万平方米之巨,其中以陵墓土山为代表。

陵墓土山的形状类似于人工山丘,设计巧妙,既起防御作用,也能体现君主的尊贵地位。

陵墓内部有丰富的文物和宫殿,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宫殿殿殿等。

与秦始皇陵相比,东汉时期的汉思陵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建筑结构上更加精细。

汉思陵的建筑特点是四角有宫,即有矩形的主殿和四个圆形的角殿。

这种建筑形式在后世的历代陵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宋元明清等后世帝王陵墓的建筑越来越复杂和雄伟。

例如,明朝的明十三陵和清朝的清东陵都是中国陵墓建筑的杰作。

明朝的明十三陵包括十三个陵墓和一座神道,陵墓和神道规划周密,建筑造型宏伟壮丽,是中国陵墓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清东陵也是中国陵墓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包括四座皇帝陵墓和两座皇后陵墓,其中最有名的是康熙陵和乾隆陵,规模恢弘,建筑精美。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是注重规划和布局,追求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陵墓的设计中,往往会考虑到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和财富的合理利用。

此外,陵墓建筑还广泛应用了石雕、砖雕、木雕等艺术技法,使建筑更加雄伟壮丽。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帝王寄予深厚尊崇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精华的体现。

第十章陵墓建筑

第十章陵墓建筑

宋陵
这是中国出现集中 陵区的肇始。 规模远远小于唐陵。
巩县宋陵分布示意图(共8座)
宋陵
宋永昭陵平面
宋陵石象生
神道
方上
神道驭马官
神道驭象蕃臣
立象
瑞禽图
石兽、石羊
文臣
武臣
蕃臣像
明清
明代:
明孝陵——南京 十三陵——北京
清代:
关外三陵:永陵、东陵、北陵 清东陵 清西陵
3号坑复原图
汉武帝茂陵遗存
“方上”
茂陵是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兴平县城东15公里处
卫青及霍去病墓远望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马上踏匈奴石刻
霍去病墓马上踏匈奴石刻
霍去病墓石马
霍去病墓石象
霍去病墓石兽
霍去病墓石兽
汉代砖墓结构
汉代墓砖类型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
唐代陵墓
1.乾陵 2.靖陵 3.建陵 4.昭陵 5.贞陵 6.崇陵 7.庄陵 8.端陵 9.献陵10.简陵 11.元陵12.章陵 13.定陵14.丰陵 15.桥陵16.景陵 17.光陵18.泰陵
二、陵墓建筑的发展过程
早期: 《礼记》 墓而不坟 《周易》 不封不树
河南安阳的妇好墓(商)
高台建筑
战国中山王陵园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渭河南岸的平原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 中国历史上形体最大的陵墓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坑
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处。共4 座俑坑: 1号:12600㎡ 2号:6000㎡ 3号:520㎡ 4号:仅有三面围墙
第十章 封建社会的陵墓建筑
第一节 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演变过程 第二节 明十三陵
第一节 陵墓建筑的意义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皇陵是帝王陵墓的统称,是帝王们在位期间着手筹建的、用来安葬自己身躯的巨大工程。

皇陵的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皇陵的建筑特点与葬礼仪式的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皇陵建设。

1. 历史演变虽然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皇陵的规模与建筑风格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1.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皇陵的规模较小,常常是一个丘陵,其设计借鉴了堡垒的结构风格。

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周朝的洛阳东王陵,它是中国最早的皇陵之一。

1.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皇陵的规模开始呈现出巨大的特点。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的建设以骨架法为主,采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形成了巨大的陵园。

1.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皇陵建设更加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以其特殊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它的陵墓规模宏大,宫殿、墓场、祭祀用途的建筑群体,完整地展示了皇陵的重要元素。

1.4 宋明清时期在宋、明、清三个朝代,皇陵规模有所缩小,建筑的风格更趋于简约。

其中,明代在陵墓建设上能够看出明显的特点。

明皇陵常常选址在山丘上,利用山体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同时,明皇陵还注重陵墓的环境布置,将陵墓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2. 特点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具有多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古代帝王对陵墓建设的追求和他们对自身地位的认知。

2.1 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建设古代中国皇陵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进行的,如“山川秀丽”、“气象万里”等,皇陵建设中讲究起伏有度,形势恢宏,以体现帝王统治者的荣耀与威严。

2.2 选址注意风水在古代中国,选址是皇陵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选址的风水理论。

风水学认为,地势的形状和方位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和风水的流动。

因此,皇陵的选址常常与山脉、水流等元素有关,以追求帝王气象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五章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五章古代陵墓建筑
1. 帝王陵 2. 三皇五帝陵
(二)圣林
圣林,即为圣人之墓。圣人的墓因 为既要享受帝王的礼遇,又要区别于 帝王的规制,故而称“林”,与“陵” 谐音。中国著名的圣林有孔林、孟林、 关林等。
1. 孔林
2. 孟林
3. 关林
(三)坟墓
中国古代除帝王、圣贤外的官宦和 平民百姓,死后所葬之地通常称为坟 墓。
A. 炎帝神农氏,湖南酃县
B. 黄帝轩辕氏,陕西黄陵县
C. 虞舜,山西临汾
D. 太昊伏羲氏,河南淮阳县
5. 帝陵的封土建筑有以下哪几种形式( )。
A. 方上
B. 依山为陵
C. 宝顶宝城
D. 尖碑
6. 以下属于皇陵祭祀区的建筑是( )。
A. 神道
B. 祭殿
C. 东西配殿
D. 护陵监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皇陵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三节 古代帝王陵墓
一、帝王陵墓的选址 (一)地理位置
古代帝王陵墓一般就近选址,这是中国历 代王朝的习惯。 (二)风水
历代帝王陵墓的选址遵循“天人合一”、 “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观。 (三)礼制
历朝历代的陵寝建造几乎都遵循“居中为 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 礼制观念。
二、帝王陵墓的建筑布局
四、唐代的陵墓建筑 唐陵的建筑方式有两种:一是沿袭汉 制封土为陵;二是以山为陵
古代表明方位的四神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陵墓建筑 五代十国时期,诸王朝的陵墓建造多承唐制, 但规模远逊之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皇陵兼采汉唐 诸陵制度,少有创新 宋代陵墓建筑虽依旧为“封土为陵”,但已 发展为筑圆形砖城 元代,对皇帝实行秘密埋葬,故不建地上陵 墓 明代,皇陵建筑既保留了汉陵覆斗形封土、 陵前建享殿、内外二城的特点,又开创了明 帝陵新制 清代出现了中国最大的皇陵建筑群,集中体 现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最 高水准

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古代皇陵建设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自己安身之地而修建的墓地,其建设演变与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从最早的简陋墓葬到后来的宏伟陵墓,每一座皇陵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规模大小以及建造技术等方面来探讨古代皇陵建设的演变与发展。

一、早期古代皇陵建设古代中国的皇陵建设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商代,最早期的皇陵以及贵族墓葬以山为墓葬形式,称为“山陵制”。

这一时期的陵墓建筑简朴,规模小巧,主要由土方建造而成,墓穴内陈设有各种贵重品和陪葬品。

二、秦始皇陵的奠基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规模的葬陵,标志着古代皇陵建设的重大突破。

秦始皇陵采用了严格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技术,其墓室内设有壮观的兵马俑,反映了秦代社会的军事、政治、文化面貌。

三、汉代皇陵规模的扩大在西汉时期,随着集权帝国的发展,皇陵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陵墓建筑创新。

汉代的皇陵以雕塑艺术为主要特点,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同时,汉代皇陵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规范和制度,如后世所称的“陵制”。

四、唐代墓葬的风靡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皇陵建设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皇陵以气势磅礴的建筑风格为主,常常选用有山势的地点进行修建,以增添陵墓的庄严和壮观。

同时,唐代的陵墓内设有丰富多样的陪葬品,包括金银珠宝、绘画、乐器等,展示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富饶。

五、明清皇陵的精细与继承明代以及清代的皇陵建设继承了前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但在细节上更加注重精细和华贵。

明清两代的皇陵除了规模庞大外,陵墓内的建筑装饰和陵园设计也更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明清皇陵的建设更加讲究细节和工艺,以体现皇帝的威严和地位。

六、现代对古代皇陵的保护与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古代皇陵的保护与研究也愈发重视。

各级政府多次出台法律法规,加强对古代皇陵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也丰富了对古代皇陵的研究成果,为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皇陵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简述陵墓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陵墓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陵墓建筑的发展状况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陵墓建筑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章陵墓建筑

第五章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地宫透视图
秦始皇陵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 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
中华土木大金字塔的外观是木构廊庑环绕的台榭形式
❖ 始皇陵据记载,秦始皇陵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 米。不过始皇陵乃黄土堆积,经过2000多年来的风 雨剥蚀,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
计,大将章邯监工营建陵墓。因为陵墓地上的部分
并没有突出之处,可观的是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
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 400多个。现已经过考古挖掘的兵马俑,叹为观止。 兵马俑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1000米的地方,
是一组模拟军事序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 军”。发现于1974年,先后发掘三处。
❖民间传说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 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 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 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
❖ 北魏皇陵规划出现了寺塔建筑物,南朝 皇陵最精湛的是神道两侧的石雕刻,其 分布基本为三列对称设置
❖ 最前面的是一列两侧相对而立的一对石 兽,或天禄、麒麟、辟邪;
❖ 第二列是神道石柱(墓阙或华表);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葬
❖ 天葬是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 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 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
❖ 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 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 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 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 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 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 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 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 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 悲”和“空”的理念。因此,虽然天葬源于印度,但是 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成为一种富有 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中国古代为了表达对于皇帝的敬重和信仰,建造了众多陵墓。

陵墓是古代帝王永恒的归宿,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本文将从陵墓建筑的发展和制度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陵墓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陵墓建筑的发展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原始时期、封建时期和帝国时期。

1.原始时期在中国原始社会,人们通常将死者埋葬在土中,念其祖先之意。

这种埋葬形式到商朝时期仍普遍存在。

这种形式的陵墓不仅简陋,而且无规划可言,没有固定的墓穴形式和陵墓所需的建筑。

2.封建时期封建时期,随着人们对封建礼制的越来越重视,陵墓的建造也日益显得重要。

先秦时期,大部分王公贵族的墓葬都是土墓,除了一些高级官员的墓葬外,很少有石筑或砖筑的墓葬。

另外,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墓园”和“墓室”的概念,墓园即由多人共用的墓地,墓室即为砖石筑成的地下墓室。

3.帝国时期帝国时期,陵墓的建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帝王陵墓的兴建。

他所建的兵马俑坑、万人坑等古墓群沉睡了两千多年,至今仍让人们惊叹。

汉朝时期,陵墓的规模更加宏大:光武帝刘秀的陵墓高37米,宽约50米,专门雇佣大批工匠多年修建而成。

光武帝不仅把自己的亲属葬于此,也用于安葬功臣和皇后等人。

1.帝王陵制度帝王陵制度是中国陵墓文化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制度体系。

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皇帝必须建陵,而皇后也应該葬在陵墓之内;(2)不同皇帝建造陵墓的规模大小不同,但必须符合朝廷的规定,雕刻和造型需符合相应级别的标准,以及艺术水平;(3)陵墓中应有宫殿或者其他重要建筑,代表着皇帝的尊贵与权力。

2.墓葬陪葬制度在古代,皇帝并非孤家寡人,除了皇后之外,常常有大量宫女和侍卫跟随。

为了体现皇帝的恩宠和对死亡的信仰,很多人会在陵墓中陪葬。

3.龙凤石柱制龙凤石柱制是指在中国古代建筑陵墓时用石柱来装饰向天延伸的墓室大门的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指导老师姓名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薛航中文摘要: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陵园墓室秦皇陵明陵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陵墓。

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陵墓可以反映一个帝王的政治性。

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一古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

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

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
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

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

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

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陵墓存在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
墓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是数量较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类,其中蕴含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同时陵墓建筑本身也是古代艺术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国古代陵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善,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的形成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框架,综合反映了古人的环境观、建筑观、审美观、伦理观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