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合集下载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简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服饰变革
中国服装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分别是:
1. 胡服骑射: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推出的一项政策。

为了加强军事训练和战争需要,赵武灵王下令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以紧窄利落的装扮替代了中原人宽衣大带的着装。

2. 开放唐装:发生在唐朝时期,是当时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

唐装的特点是宽大、舒适、流畅,以刺绣和花鸟图案为主要装饰。

3. 华贵清装:发生在清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顶峰之一。

清装的特点是华丽、精致、严谨,以龙凤和珠宝为主要装饰。

4. 西服东进:发生在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和西方服装的一次融合。

西服的特点是贴身、简约、实用,以纽扣和领带为主要装饰。

5. 现代时装:发生在现代社会,是中国传统服装和现代时尚的一次融合。

现代时装的特点是创新、个性化、多样化,以设计师的创意和面料为主要装饰。

这五次服饰变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是1999年04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梅。

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

华梅同志编著的《中国服装史》,运用了大量古代服装资料,系统地揭示出我国历代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

“从艺术出发,从美学出发,分析了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把握服饰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美的世界”。

本书特别注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

附有插图1036幅,内容丰富,史料确凿。

看看古代服装的大胆前卫,再看看今天人们着装色调与款式上的保守单调,阅读者必然会感慨万千。

目录:第一章先秦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中国早期服饰第3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第4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第5节小结第二章秦汉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男子袍服与冠履第3节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第3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第4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柄裆第5节小结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第一节概述第2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第3节女子冠服与妆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第五章宋辽金元暇装第1节概述第2节汉族官服与民服第3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4节小结第六章明代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第3节女子冠服与便服第4节小结第七章清代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第3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4节太平天国服装第5节小结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男子长袍与西服第3节女子袄裙与旗袍第4节小结第九章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1)朝鲜族服装(2)满族服装(3)鄂伦春族服装(4)迭斡尔族服装(5)鄂温克族服装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装蒙古族服装三、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服装回族服装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服装(1)维吾尔族服装2)乌孜别克族服装(3)柯尔克孜族服装(4)塔塔尔族服装(5)俄罗斯族服装(6)哈萨克族服装(7)塔吉克族服装(8)锡伯族服装五、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1)裕固族服装(二)保安族服装(3)东乡族服装(4)撒拉族服装(5)土族服装六、西藏自治区民族服装(1)藏族服装(3)珞巴族服装七、四川省与贵州省民族服装(1)羌族服装2彝族服装(3)苗族服装(4)水族服装(5)侗族服装(6)布依族服装八、云南省民族服装(1)佤族服装(2)景颇族服装(3)纳西族服装(4)基诺族服装(5)德昂族服装(6)傣族服装(7)白族服装(8)独龙族服装(9)阿昌族服装(10)拉祜族服装(11)布朗族服装(12)僳僳族服装(14)普米族服装九、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服装(1)壮族服装(2)京族服装(3)仫佬族服装(4)毛南族服装(5)瑶族服装(6)仡佬族服装十、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省民族服装(1)畲族服装(2)黎族服装(3)高山族服装(4)土家族服装第三节小结第十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列宁服与花布棉袄第3节全民着军便服第4节时装的多元化第5节职业装的兴起第6节小结第十一章21世纪初期服装第1节概述第2节时尚的进程第3节小结结语附录一、历代服装沿革简表二、服饰专用名词集释。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一、先秦服饰1、冕服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2、十二章纹饰象征意义绣日月星辰:照临绣山形:稳重绣龙纹:应变绣华虫(雉鸟):文丽绣绘宗彝:忠孝绣藻:洁净绣火:光明绣粉米(百米):滋养黼(斧形):决断黻(双兽相背形):明辨3、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深衣形制:“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以表示尊重祖制。

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走起路来却不觉得拘谨,男女、文武、贵贱都穿。

胡服主要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赵武灵王引入胡服,胡服骑射促进汉服改良。

二、秦汉服装曲裾袍(曲裾深衣):曲裾,右衽直裾袍(襜褕):无里的长袍,直裾,右衽,遮蔽不严冠:(区别人物佩戴)冕冠(平天冠):皇帝、三公诸侯佩戴。

长冠(高祖冠、刘氏冠):一般多为宦官、侍者用,贵族祭祀宗庙时也戴。

武冠(鹖冠):武将所戴之冠。

(原为胡人装束)法冠(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

梁冠(进贤冠):为文官儒士用。

(远游冠与通天冠均属于梁冠)三、魏晋南北朝服装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褒衣博带,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有宽大敞袖。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

他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先是在军队中流行,后是民间,对汉族服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裤褶: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又名裤褶裤。

裤褶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往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剽悍之气。

缚裤: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

裲裆:其形式当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肩上以纽扣系,男女均可穿着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相互取长补短,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如北齐妇女戴用的幂䍠、穿着的皮靴、缘边袍、系扎的革带等,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并流传至后代。

中国服装发展史

中国服装发展史

第一章序论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思考题:1.中国传统服饰的哪些元素能够继续运用和发展?2.服饰的发展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对吗?3.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02年考试真题:论述题:中国服装史上,中国服装在何时、因何由开始吸纳西方(欧洲)服装样式?08年考试真题:简答题:胡服骑射04年考试真题:简答题:《史记六国表》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初胡服。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满汉文化交融
在清代服饰中,既可以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看到 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交融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06 近代服装
近代服饰变革背景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政治运动的推动
近代以来,一系列政治运动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服饰变 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服饰与等级制度
唐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等 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体现了尊卑 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观念
服饰与外来文化
唐代服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波 斯、印度等国家的服饰元素在唐代服 饰中有所体现,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包 容性。
唐代服饰注重表现人体美,追求华丽 、鲜艳的审美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审美观念。
服饰与礼仪
02
明代服饰在礼仪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也
有所不同,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
03
明代服饰在审美上追求自然、和谐,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05 清代服装
清代服饰特点
服饰等级制度森严
清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 明显差异,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明代男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以长袍为主,搭配马褂、直裰等。官员服饰根据品级不同,图案、颜 色等有所区别。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包括袄裙、背子、比甲、霞帔等。发饰也极具特色,如发 髻、发簪等。
明代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与身份
01
明代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穿着的服饰在颜色、图
案、材质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pdf
中国服装史是一部有形有色的中国文化史,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和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了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有巢氏被记载为最早教民用动物毛皮做成衣服。

进入先秦时期,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开始初见端倪,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深衣的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秦汉时期,中国的服装制度基本确立,秦人将强悍之风凝聚成戎装,汉代的丝绸之路则使中国服装文化走向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服饰风尚。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华丽多彩,唐代的丝绸之路使中国服装文化更加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服装继续发展变化,各种配饰如簪、钗、耳环、项圈等逐渐普及。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
的传入,中国的服装开始向现代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时尚元素不断涌现。

总的来说,中国服装史是一部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变迁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金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 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 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 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 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 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 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 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 之后,被蒙古军所灭。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
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 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 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 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 妆靥,这还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图
制作:267
一、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 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二、 夏商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 盛的相对完整阶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 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 fèi音费)来变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 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穿琵琶襟马褂及行袍者
2、马甲
3、裤
裤的形式为高腰,合裆, 裤腿肥阔,穿时裤腰抿掖,以 带系之。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1、衫、袄
2、裙
晚清百褶裙 干裙
3、马甲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民国服饰
• •
男子服饰 女子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20世纪20年代,年轻人开始流行西服。一般乡间和劳 动人民主要还是上着衫袄,下着裤子。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一、原始社会
• 远古时代,生产 力低下,服饰主要 功能是实用,而不 是为了装饰。 • 兽皮服
一、原始社会
• 披发 • 用贝壳、兽 骨、兽牙等做 装饰物。
二、奴隶社会
① ② ③ ④
夏商周服饰概述 殷商时期服饰 周代服饰 胡服
二、奴隶社会
夏商周服饰
多承旧制,有
袄、衫、襦、裙 之制。
三、封建社会
隋唐服饰
• • • • 首服 男子服饰 唐代品官服饰 女子服饰
三、封建社会
首服
初期的襆头 各式襆头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特征:头戴软脚襆头, 身穿圆领窄袖或 窄长袖的袍衫,袍 长及足或膝,下穿 宽口裤,足着软靴。
三、封建社会
唐代品官服饰
三、封建社会
三、封建社会
男子服饰
以襴衫为主 特点:为圆领,大襟,袖的大小、宽窄各不相同。衣摆长度从腰身至螺 部长短不一。 颜色多为浅淡之色。
三、封建社会
女子服饰
宋开档裤形制图
宋半臂衫与背子图
三、封建社会
辽金元服饰
① 辽代服饰 ② 金代服饰 ③ 元代服饰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中国服装史(好简单全)

西服
服装发展趋势
西式风格服装将稳定发展 女装以其紧随时尚、个性消费的特性,注定了女装 选择多品牌战略 休闲服装继续旺销











线

元代3
元代铠甲及戎服
元代襦裙半臂
明代1













明代2
明代官吏麒麟袍
明代洒线绣龙袍
明代3
明代服饰龙袍
明代男子大襟袍
明代4

代 男 子 便
明 代 襦 裙



明代5
明 代 铠 甲 及 戎 服
清朝1












清朝2
清代皇后凤袍
晚清云肩
中国服装发展史
• 原始 • 商代 • 周代 • 战国时期 • 魏晋 • 南北朝 • 唐代
• 辽代 • 金代 • 元代 • 明代 • 清朝 • 近代 • 现代
原始

动物的毛皮 是人们服装 的主要材料。 当时还没有 绳、线,可 能用动物韧 带来缝制衣

商代
这个时期的织物 颜色,以暖色多
商周时期的染织 方法往往染绘并 用,尤其是红、 黄等正色,常在 织物织好之后再
清朝3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晚清刺绣衬衣
清朝4
太平天国忠王龙袍
太平天国宽袖服
清朝5
清代武士铠甲
清代八旗兵甲胄
近代

中国服装史读后感

中国服装史读后感

中国服装史读后感中国服装史,就像是一部超级酷炫的时尚大片,只不过这个大片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每一个朝代都是一个独特的“时尚季”。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古代的衣服就是那种宽袍大袖,千篇一律的样子。

但读完才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

咱先说说先秦时期吧。

那时候的衣服就像是从神秘的祭祀仪式里走出来的一样。

特别是深衣,看着简单,其实是把天地乾坤都给穿在身上了。

上衣下裳连在一起,象征着天地相连,这哪是衣服啊,简直就是古人把哲学穿在了身上。

而且那时候的衣服颜色还有特殊含义呢,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穿的,感觉就像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色彩密码”,不同身份的人得对号入座,穿错了估计就像现代人穿错了礼服去参加婚礼一样尴尬。

到了汉朝,衣服就开始变得大气起来了。

曲裾深衣和直裾袍服就像是汉朝的“时尚双骄”。

曲裾那弯弯绕绕的线条,就像汉代人含蓄又深沉的性格,走起路来衣袂飘飘,感觉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人。

而且汉代的服饰图案也是超级精美,云纹、动物纹啥的,感觉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

这时候的衣服,已经不仅仅是遮羞保暖的东西了,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展示牌。

唐代可就不得了了,那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服装界的“时尚巅峰”。

唐代的服装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女性的衣服那叫一个开放啊,低胸襦裙都出来了,和之前朝代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色彩那叫一个鲜艳,红的像火,绿的像翠玉,感觉唐代人把彩虹的颜色都穿在了身上。

各种配饰也是琳琅满目,什么金钗、玉佩,走在路上估计是叮当乱响,就像自带背景音乐一样。

我都能想象出唐代的女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长安的大街上争奇斗艳的场景,那场面肯定比现代的时装周还热闹。

宋朝的服装呢,就像是从一首宋词里走出来的。

风格变得简约、淡雅了。

和唐代的华丽相比,宋代更像是一个低调的文艺青年。

衣服颜色也没那么浓烈了,大多是淡色为主。

而且宋代的衣服很注重实用性,看起来规规矩矩的,但却有一种别样的精致。

就像宋代的瓷器一样,虽然没有唐代那么绚烂,但却透着一种高雅的气质。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公元前21世纪之前)关于服装的发明,陆氏《春秋》,《石本》和后来的《淮南子》都提到了黄帝,胡操或薄羽创造了服装。

出土文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旧石器时代,采集,捕鱼和打猎是人们衣食的来源。

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商顶洞男子遗址(大约19000年前)发现了一根骨头针和141件石头,骨头,贝壳和牙齿饰品(图1)。

骨针长约82mm,全身打磨,针孔窄,针尖尖。

事实证明,当时的简单衣服可以用动物皮等天然材料缝制。

在明代罗琦所著的《yuan源一源》第十一本书中有一个记录,其中记载说,cha超[1]首先教民用毛皮制作衣服。

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其起源。

装饰品上有磨损痕迹,例如小石珠和穿孔的牙齿。

其中有五个在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一串项链。

另外25块也用赤铁矿粉染色。

赤铁矿粉颗粒也散落在埋葬在洞穴下室的骨头上,这可能与某种装饰仪式有关,也可能用于给衣服着色,反映出洞穴顶部的洞穴人的一些美感。

山。

为了狩猎野生动物,应对战争,避免锋利的利爪和箭的伤害或为了伪装和威慑,首先发明了原始的动物头帽,皮革盔甲,射击,Shin 服装和其他服装,因此导致了普通衣服的出现。

大约在一万年前,它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明,服装材料由人造布和丝绸制成。

结果,衣服的形式改变了,功能得到了改善。

头条,沙山府等斗篷已成为典型的服装,配饰也越来越复杂,这对服装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一种普通的或普通的服装,是由整个织物组成的,不需裁切。

身体无袖,贯穿头部。

是膝盖的长度。

除了新石器时代的一般服装外,在一些陶器遗物中还发现了冠,靴子,头饰,装饰品以及用于发夹和脊柱bun头的骨头,石头和玉制发夹。

为了象征权威和特定身份,如易经中所述,原始社会中的部落首领,女巫和占卜者,黄帝尧和舜通过挂衣服来统治整个国家。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1)续衽钩边:衣襟接长, 斜角绕至背后,以丝带扎系。 续衽:将衣服的前襟接长 钩边:滚边 (2)矩领,圆袖,下摆不开衩,领,袖,下摆的 边缘饰有素色或绣绘的滚边. (3)衣长至踝间
3
冕服
• 周“等级制度”,形成了完整的衣冠制度,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冕服 中国最重要的礼服,帝王卿相祭服。
• (1)冕冠 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 冠顶称綖(板) 上玄下纁,前低后高 冠身两侧各施小孔,名“组”, 带冠后冠以发笄, 冕板上有12“旒”、每旒上有12颗玉珠。
北京山顶洞人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穿孔的鱼骨、兽骨、兽牙、贝壳、石珠 用皮绳串起做装饰 装饰于头、颈、腰、腕、脚等
2 甲骨文记载 衣(上装) 裳(下装) 3 传说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 坤”
4 原始宗教 图腾崇拜 十二章文 图腾纹样 5 服装材料 蚕丝—我国是发源地 嫘祖,丝织物生产的发明传播者 “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 苎麻—天然植物纤维 动物毛皮
第二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
初始上衣下裳 发展冕服深衣 长衣长袍改为“胡服”
• 1 上衣下裳 上身为衣,下身为裙 ,对天地 的尊崇,体现在上衣下裳制和 玄衣黄裳的服色.
• 2 深衣(始于周,流行于战国) 上下连属,腰缝以上称‘衣’,以下称 ‘裳’ 裁制为12片,应一年12个月。 上合体,下宽广。
特点:
第五节 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少数民族之地 • 1 主要服饰: 1)袴褶: 犹如汉族长袄, 腰束革带, 裤管宽松,长及足 2)缚裤:裤冠增大, 在裤管的膝盖处丝袋 紧紧扎系 以便行动
• 3)
裲裆:前后两片,布帛,肩部皮质 褡襻,腰间皮带扎系。
• 2 妆饰 薄鬓 长眉 额黄之妆 花黄 薄鬓: 将鬓发梳成薄薄的一片,形如蝉翼, 被修理成狭窄的薄片, 长度通常处在颈间, 动荡飘逸的美感。

中国服装史研究报告

中国服装史研究报告

中国服装史研究报告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服装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服装史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现中国服装的发展与变迁。

一、古代服装古代中国服装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服装主要以衣裳、袍服为主,并且在材质、颜色和刺绣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追求华丽和多样性,以丝绸为主要材质,并且出现了很多细致的刺绣和装饰。

二、封建社会的服装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中国服装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和等级分明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服装的样式和材料被严格规定,以彰显官员和贵族的身份地位。

例如,唐代的官服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被织成华丽的图案和花纹。

这些衣物的颜色和图案都代表了不同的官阶和身份。

三、民族服装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也有着独特的服装文化。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主要是马褂和长袍,以及蒙古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服装也各具特色,代表了各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四、近现代服装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服装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西方服装在中国的引进,对中国服装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清朝末年的洋装即是外来文化的融合表现。

此后,中国的服装逐渐走向现代化。

在20世纪,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服装的风格和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许多新的时尚潮流和服装品牌出现,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时尚和个性的需求。

五、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虽然现代服装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传统的服装元素仍然在今天的服装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设计师将传统的服装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而独具中国特色的服装。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展现了中国服装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服装文化。

六、结论中国服装史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服装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受到了历史、文化和外来影响的交织。

中国服装史大全

中国服装史大全
19
中国服装史
胡服
20
21
四、秦汉服饰
①秦代服饰特征 面料仍然注重锦绣 秦王规定: 官至三品以上—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以绢为之
22
中国服装史
②汉代服饰特征开辟了丝绸之路,服饰 日益华丽。
主要服饰:曲裾袍、直裾袍、禅衣、裤、 冠
冠:冕冠、长冠、武冠、法冠、梁冠 ③秦汉时期服饰 头巾:a.葛巾——士庶男子用
8
9
10
11
中国服装史
③西周时期,冠服等级制度更为 明显——“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掌管王室服饰官职: 司服——主管王的吉凶衣服 内司服——主管王后六服
12
中国服装史
《尚书.益稷》:十二章服日、月、星辰 (照临)、山(稳重)、龙(应变)、 华虫(文丽)、宗彝(忠孝)、藻 (洁净)、火(光明)、粉米(滋 养)、黼(决断)、黻(明辨)
此成为帝王服章制度,一直延用至清朝
13
中国服装史
④“衣裳”成为服装统 称
宽带束衣: a.斧形韦韡wei,皮革
涂朱 b.”绂“fu或”赤芾
fei“丝绸绘绣
14
15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纺织生产空前繁荣, 织绣工艺巨
大进步,服饰材料增 多。
图为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16
中国服装史
①深衣-此时期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不开叉,衣襟加长下裳宽广长至足或及 地。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产生 服装材料:皮、毛、麻、葛、丝绸 服装发展成贯头式及披风式 装饰物:冠、靴、头饰、配饰、发簪
(骨、石、玉笄ji……)
3
中国服装史
④黄帝尧舜时期出现服饰制度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 衣服样式比较拖沓,服装随(军事、祭 祀等)活动有相应的改变——服饰制 度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服装史内容及简答题型

中国服装史内容及简答题型

第一章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一)原始社会的服饰(前5000—前2000年)概况:茹毛饮血,衣禽兽之皮,树叶蔓草遮体人们用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染饰物(目前所知最早的矿物着色工艺染制品)。

他们把死去的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尸体周围洒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以象征鲜血。

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寄望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原始人使用这些附属饰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10万年前出现的“智人”能够制造衣服及饰品,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二)中国早期服饰服装起源:保护说,装饰说,遮羞说。

早期服饰状况:1,裸态生活期;2,兽皮,树叶与装饰期:(典型服饰特征:兽皮披,戴贝壳,兽牙等装饰。

服装款式:最常见是裙,其次是遮挡前胸后背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骨针,约在2万年前后北京山顶洞人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表明史前人类已懂得缝纫的方式3,纤维织物期:(典型服装特征:贯口衫,贯口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面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竖口,穿时可将头伸出,前后两片,以带束成贯口,也称作贯头衫。

)主要衣料:葛布,麻布,纺织品(三)先秦服饰---奴隶社会(前21世纪到前771年,中国服装史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走向成熟)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到了周代冠服制度趋于完备。

3.1)商代服饰:上衣下裳(chang)是当时的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即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

蔽膝:一种权位的象征,上广一尺,下展二尺,长三尺。

(下图阴影部分)3.2)周代服饰:仍保留商代的上衣下裳服饰形制,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衣襟,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西周代衣料已用织锦和刺绣。

一、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mian冠)1、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服装史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从古至今,中国的服装一直是外界向往和探索的对象。

今天,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服装史的相关知识点,带您一起了解中国服装的演变和特点。

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1. 早期服装早期的中国服装主要以兽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如蒲草编织的裙子、兽皮制成的衣服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使用丝绸和棉布等材料制作服装。

2.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服装开始出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如华丽的丝绸服饰、精美的刺绣工艺等。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服饰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男性的服装主要以袍、裤为主,女性的服装则以衣、裙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服饰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丝绸服饰盛行,襦裙成为当时女性的主要服饰。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黄金时期,服饰以宽袍、长袖为主,丝绸服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服装多以青色为主,男性以褂、裤为主,女性以褙和裙为主,服装开始出现华丽的刺绣和精美的银饰。

7. 近代以来近代以来,中国服装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开始出现了西式服装的影子,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旗袍、长衫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1. 色彩斑斓中国传统服装以色彩斑斓著称,红、黄、绿、蓝等鲜艳的颜色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

这些鲜艳的色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经典款式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经典,例如襦裙、长袍、褂、长衫等,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服装,都有着明显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和典雅。

3. 刺绣工艺中国传统服装的刺绣工艺非常精湛,刺绣图案多以花鸟、山水和龙凤等为主题,寓意美好吉祥,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纹样博大中国传统服装的纹样非常丰富多彩,主要有云纹、蟠龙、凤凰、莺花等,每一种纹样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中国服装史起源

中国服装史起源
中国服装史起源
contents
目录
• 中国服装史的开端 • 中国服装史的发展 • 中国服装史的影响因素 • 中国服装史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服装史的开端
远古时期服装起源
起源背景
远古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遮羞和保暖的 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对服装的需求。
天然材料
最初,人们利用天然材料如树叶、兽皮、草茎等制作简单的服装。 这些材料易得且具有一定的保暖和遮羞效果。
文化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装逐渐成为社会地位、文化认同和宗教信仰的 象征,不同的部落和族群开始形成独特的服饰风格。
古代服装的初步发展
纺织技术的出现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纺织 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开始使用植 物纤维和动物毛发制作更为柔软、 舒适的纺织品。
服饰制度的形成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服饰逐渐 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阶层 的人们穿着不同的服饰,形成了 严格的服饰制度。
03
宋代服装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简约风格,如直裰、褙子等。
04
元明清时期的服装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如明代的霞 帔、凤冠霞帔等。
近现代服装的变革
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 国服装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输标02入题
辛亥革命后,传统的长袍马褂逐渐被西装、中山装等 新式服装所取代。
艺术装饰
古代的服饰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 和纹样,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 美观念。刺绣、织锦等工艺在服 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服装材料的演变
丝绸的兴起
中国丝绸享誉世界,早在汉代,丝绸便成为中国对外贸易 的重要商品。丝绸质地轻薄、柔软、光泽感强,深受贵族 阶层喜爱。
棉花的引进
元代以后,棉花逐渐从南亚传入中国,成为重要的纺织原 料。棉布具有保暖性好、价格适中的优点,迅速普及到民 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9、衣服按袖形分类:a、小袖式:(又称窄袖式)身长:148cm袖展:126cm两袖略下垂,自肩腋下向袖口收紧袖口:21cm领:交领,后领口下凹袍面:为极细薄平织纱,有涂饰。

缘边:领、袖缘均本色生纱斜裁腰部:上衣下裳两部组合缝成,腰缝为界上用八幅植物对称斜裁,下用八幅竖拼正裁衣里:白绢里,絮丝棉,剪裁与衣棉同腋缝:嵌片称“小腰”如:《素纱禅衣》为“内衣”或“小衣”。

b、宽袖式:身长:156cm袖展:158cm袖口:宽45cm领:锦领内、外各饰一道华緯降花条带,宽:7cm纹样精美,复杂可随场合折换。

领与身结合处压一道针织花边,为过渡装饰即“隐领”缘边:领、袖均用锦“衣作绣,锦为缘”锦缘厚重,有利衣服挺阔,形态稳定、合体腰部:上四片(胸背两片挖剪)拼合,下九片或六片不等,上衣下裳不通服衣里:素绢里,絮丝棉,剪裁与外衣同腋缝:嵌片称“小腰”特点:衣长短、袖口宽、肩袖平直、衣面用高级刺绣面料正裁缝制c、大袖式:(又称长袖式)身长:约250-350cm袖展:345cm(合战国一丈五尺)袖口:42cm袖宽:最大处64cm后腰缝正中下片略弧形(如渔腹)近袖端急收领:作“又”字形缘边:领、袖缘用几何纹锦和大菱纹锦腰部:腰缝为界上衣与下裳接缝一体,但上下不通缝、不通幅衣里:素绢里,絮丝棉,棉比较薄腋缝:嵌片称“小腰”袍面:小菱形降地锦特点:上衣正身,两幅锦对称挖剪背缝直拼与腰缝垂直,前胸接腰缝底沿斜裁,腋下称75度角左右,上衣襟角约82度,两袖各三幅(又称三祛)缝接。

上衣为五幅竖拼前襟与下裳前襟为一对,下裳前襟上端剪凸出角与上衣前襟接缝,两侧对称缝合后幅对称上下缝合,缝好后如扇形,成衣后折叠两襟重合相掩,衣里与衣面剪裁同。

注:嵌片:两块大小相同衣料长:37cm,宽:42cm左右分别嵌缝两腋窝下(上下袖腋交界处)横置腋下,把上衣两胸襟下部推移中轴线约10cm加大胸围尺寸。

使平面缝合变立体化。

是古深衣制度中“衣王”指交领下方的衣襟有左衽、右衽区分。

(查清、江永《深衣考误》和日本《大汉和词典》采用深衣图)d、直领式(又称“秋衣”)身长:45.5cm衣宽:51cm袖展:52cm袖宽:10.7cm领:直领对襟、背领凹下如长褂缘边:领、袖锦为缘,襟与下摆绣绢缘边,独幅织物剪折制度。

衣里:素绢里,絮丝棉,棉比较薄衣面:绢地绛紫色、绣凤鸣啄蛇纹样注:这时期已形成常规制作方法,反映服装基本形制e、单裙裙高:95cm上腰横长:181cm底摆横长:210.5cm锦缘边宽:13cm群面:八幅竖拼特点:素绢裁制、梯形、上腰窄带系紧、下摆几何纹锦缘边、两侧竖缘高低不同、上宽下窄也有不加缘边注:《释名》“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

”f、绵袴:全长:122cm用四片等宽的本色绢链接后腰开口不闭合袴长:116cm宽:95cm由袴腰、袴腿和口缘组成,左右的形式结构分片完成对称袴腰高:45cm袴腿长:61cm宽:37cm下端襞?为裥与缘口接缝缘高:9cm缘宽:16cm近裆处留缝嵌入一方长:12cm宽:10cm绢丝折叠后形成一个向中轴线斜伸的三角形分裆10、曲裾的特征:曲裾按照《礼记》上说“深衣”样式剪裁制作成。

多方领、衣襟下搭腋部即旋绕于后。

符合古代“衣作缘,锦为缘”的说法。

旋绕而下为主流款式,后有改进上襦下裙分开,单独存在必在头上冠巾,到魏晋裁有改变。

结缨沿用到宋、明、清初,后为纽扣代替。

二、秦、汉朝阴阳五行渗入服色中,秦、初汉以黑色为主。

吏黑民白,西汉服饰华丽,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纺织、染织得到发展。

1、形成服装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裘、皮衣、胫衣有袴、裹衣、履等。

2、袍服:男、女通用,有曲裾、直裾两种。

3、曲裾:女着通身紧窄,长可拖地,下摆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多镶边,交领,领口很低,穿必露里衣,每层必露,多达三层,又称“三重衣”。

4、禅衣:与袍相同,罩在外面的单衣。

5、裙: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起无裆,有裆之裤称“裈”6、深衣:底部围绕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后发展成“挂衣”7、襦裙:上襦下裙8、刺绣:“信期绣”“乘云绣”秦汉服饰与战国无大差别,面料中锦绣。

9、绣纹:“山、云、鸟、兽、植物、花样”等,织锦有复杂的几何菱形。

三、魏晋南北朝:1、魏晋:初期沿用汉代习俗,后发展处衣衫对襟、交领、领袖施有缘边,北方两裆、裤褶服饰。

2、南北朝:一为继承秦汉服饰;二为沿袭北方习俗,汉男子有衫,戴小冠,穿宽袖襦裙、裤褶。

3、东晋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合称。

“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这一时期衫有单、夹。

不论婚丧嫁娶均常用白色薄质丝绸制作。

注《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並紫结缨”《修复山林故事》:“梓宫有练单衫、複衫、白纱衫、白縠衫”4、两當衫:南北朝流行,仿自两當铠,妇女也穿。

5、两當铠:为前后两大片,上用襻聨缀,腰部另用皮带束紧,外罩袍服,下面大口袴加缚,便成一时流行袴褶服,唐人称“临戎之服”也有加于衣上的。

6、袴褶:包括大、小袖子,长可齐膝的衫或襖,膝部加缚的大小口袴,而于上身衫子内或外加罩两當,加工工艺:有纳、绣、狮子皮制成的(或符拔)即美观又结实,有一定的防护刀剑和猛兽的功能。

应用成套的服装。

7、披风:和后式风帽相近,后垂披肩,穿當时流行小袖袴褶,虽加披风式罩衫,全身有障蔽,因只有风帽与披风相连,笼罩全身,方称“接離”妇女使用。

8、方心曲领袍服:衣大袖,胸前曲领拥颈,腰部紧缠鞶革,脚下笏頭履,头着汉式平巾帻,外加圆顶漆纱笼冠,脑后立起一个钓竿式的东西,有冠顶绕到前额,下垂衣缨穗状装饰似应叫“垂筆”9、小袖、长裙:小袖、长裙、系胸部以上10、披风式小袖衣:(小袖衣、长裙、披帛)多翻领、多内外不同颜色、穿着时用细丝带束腰、已接近唐代初流行的胡服新装。

四、隋朝1、隋朝初期:以袴褶为主,小袖、长裙,系裙到胸部以上,披帛。

2、隋朝后期:多穿窄袖圆领袍服,头裹平头小样巾。

3、《列帝图》:旧标题“唐閻立本”或“閻立德”全图穿冕服共七人,有汉昭帝、魏文帝至隋文帝相去七百年。

所反映的只是隋、唐人沿习汉《舆服志》三礼六冕说及晋南北的帝王冕服和忠臣朝服式样,和汉、魏并不符合。

但这种冕服式样及服饰纹样却影响到后来,封建社会晚期还发生作用。

宋(辽、金)元、明沿用约一千年。

于古代传统而来的十二章绣文和组绶佩玉等配饰繁琐制度多一句而成。

直到清代帝王朝服有所改变,十二章绣纹布置改变并缩小在龙袍服间起到点缀作用。

注:北周以来衣上绣十二章中日、月、星、辰改用于仪仗旗上,后又把日、月用回帝王冕服左右肩膊上,星宿则用在后领上(即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今丽江古宗族妇女依然使用这样的装饰。

注:短襦长裙,高腰系裙,袒领半臂,宽袖对襟衫,披帛,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在隋朝基本形成,五、唐朝1、初/盛唐时期:初唐接近隋朝多小袖、长裙、裙束至胸部以上,裙用两色拼接成裥褶效果,外着半臂。

圆领窄袖、缺袴、加襕等样式袍服,头戴幞头。

盛唐还出现“时世妆”和“细钗礼衣”。

2、时世妆:白居易“平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3、细钗礼衣:《唐方典》“细钗礼衣。

外命妇朝参,辞见及婚会则服之”“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一下妻及女嫁服之”“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嫁则服之”。

大唐盛世300年女人服饰主要:襦裙服、着男装、胡服三种配饰服饰。

4、襦裙服:上襦、长裙、佩披帛。

加半臂(短袖)、足登凤头履或精编草鞋,头带花髻,出门带幂离。

唐代,各个领域艺术吸引外来技巧和风格,异国袍服兼收、并蓄出现唐人街,唐装,服装发展到达全盛时期。

5、中、晚唐时期:衣袖加宽,折上巾幞巾分半而合一,内衬巾子两脚由软脚变硬脚。

6、贞观四年:两次吓诏“文武三品一下服紫,金玉带十三袴;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三袴;五品服浅绯,金带十袴;六品服深绿,银带九袴;七品服浅绿,银带九袴;八品服深青,鍮石带九袴;庶人服黄,铜带七袴”7、胡服:隋唐时期,突厥、吐蕃、回鹘等西北民族和波斯胡商定居长安,故服饰、文化相互融合。

前期是北齐以来男子所穿,后受西北民族影响妇女穿着。

特征:高髻,尖锥浑脱花帽,翻领小袖长袍,领、袖用锦绣缘饰,系镂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发髻上耸如俊鹘展翅,黄星点额,脸颊边作新月牙或者酒窝处加胭脂小点。

后期在元和以后主要受吐蕃影响,蠻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细八字式代颦,唐人称“囚妆”“哭妆”“涙妆”和衣着无关。

前期活泼健康,后期相反。

“胡服胡帽”即袖窄、小条纹、卷口袴及软锦靴。

8、丝绸:大致分五、六种a、彩锦:用于衣领边缘装饰或半臂b、特种宫锦:用于屏风、帷帐等c、刺绣:五彩绣和金线绣d、泥金银绘:用金、银粉画在衣裙上e、印染:多彩套染和单色染9、丝绸地域:西北细羊毛编织的氈罽;西南植物纤维织成苎、葛、藤、竹子、蕉綀;西北部分地区草棉(越诺);西南部分地区木棉(吉贝)六、宋朝1、服饰特点:服色、服式承袭唐代,对襟旋襖、圆领缺袴衫子、钓墩袜裤、弯弓短靴,便于劳作,衣角上提扎腰带间,农妇着短襦、厂区内2、对襟旋襖:对襟上衣称“旋襖”;领直下两条窄花称“领抹”起到装饰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