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人格的形成——曾奇峰j精神分析课程笔记1

合集下载

曾奇峰老师的精分初级班第一天笔记

曾奇峰老师的精分初级班第一天笔记
今天一边听精分课,某处老师讲到的。
触动了我。
精分也有人说就是育儿学。
我则是从这个角度而积极报这个班开始学习的。
老师说:
现在独生子,是六个大人对付他一个。
火力非常集中,没有分散,承担着过于多的关注与期待。
唯独没有了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孩子需要有自己呼吸的空间。
自己成长的空间。
相对于现在孩子来说,有多少孩子承受着父母给他抛弃分离的痛苦。
而且这个讨论中,他们不是主角,还要与孩子意见为主,相信他已经到了可以判断分析的年纪,家长在讨论中只是保证孩子在行动中或是决定中,会给父母有知情监护权即可。
11岁,在我看来,很大了。
非常有思想了。
象上次网上听到的国外生活的一个中国小女孩子,八岁就能上台做演讲《成人能向孩子学到些什么》而且,她已经出书。
或是他们会相信,孩子那时长大了,更有鉴别力,不会受低欲爱好的影响。
会更好的把握自己。
但,人,从受限制到一旦自由,恐怕,会压抑多长时间,就是放纵多长时间,甚至更长。
出淤泥而不染的鉴别力,和在真空中出来的纯洁,是断然不同的。
我更想建议,家长考虑这能不能上网玩游戏,玩多长时间,玩哪些游戏,与孩子互动商议,一起制定规则。
但,大人们好象根本不是与他在对话。
这多象,我们在工作中与领导在沟通开会中的现象啊。
;)其实,我从我的角度看到,父母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孩子因为在家里住,迫于父母的权威,以及自己的能力,并能自己满足自己,所以,暂时的听从。
一旦,孩子高中寄宿,或是大学寄宿,他离开了父母的视线,我不知道这对父母是否还认为,孩子会听从他们的决定,不玩网游。
我当时就想,呃,即使象我现在这样放得开,我都可能还是低估了六岁扎西的能力。
我还能向她开放更多哪些层面。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个人随笔》天高云淡2009-06-12——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后随想曾奇峰主讲的精神分析中级班昨天下午就结束了,但是我现在也还沉浸在一种离情别绪之中,以至于十分想写点东西却不知道从何写起。

在分离的时候,小组里一些女性成员潸然泪下。

我对于分离倒确实没有太大的感受,在我记忆中,离别(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都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一种新生的感觉,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

同组的老大妈说,那是因为阅历太少,或许如此?未必尽然!我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轻松面对离别,但是很久以后,还会常常想起那些与我离别了的人。

精神分析:越学越快乐“搞心理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这是很多人调侃心理咨询师说辞,实际上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与很多同行一样,做心理咨询,我也是半路出家,在“出家”之前,我也深感一些搞心理咨询的人奇奇怪怪的,说话都是非常人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

后来我被学校调到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我还一度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学心理咨询学的太深以至于自己也变成不正常的人。

那时我非常好奇,是这些人学了心理学才变成不正常的呢,还是本来这些人就是不正常的呢。

在这次精神分析中级班上,曾老师在和一个同学做演示的时候,我又产生了类似的问题——某些人是因为本来就疯了然后才学的精神分析呢,还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后才变疯的呢。

我想,肯定有不少同学与我有同样的困惑,而且有很多同学甚至认为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之后才变疯的,所以他们一再表白不愿意深入学习精神分析。

应该说,在课程结束之前,对于“疯”和“学习精分”之间的关系我已经有了初步答案,没想到曾老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使我更加清晰明白起来。

曾老师说,学习精神分析之后,应该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愉快,尤其重要的是,学习了精分之后应该能够让别人快乐。

而学习精神分析走火入魔的表现则是,自己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痛苦,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

曾奇峰隐秘的人格第15讲总结(一)

曾奇峰隐秘的人格第15讲总结(一)

曾奇峰隐秘的人格第15讲总结(一)前言在“曾奇峰隐秘的人格第15讲”中,我们对曾奇峰引人入胜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这篇总结文稿,我们将重点回顾本讲中的重要观点和结论,并对其意义进行思考。

正文曾奇峰的人格特质1.多面化的人格:曾奇峰展现出多种不同的人格面貌,让人惊叹他内心的复杂与想象力的丰富。

2.隐藏的个性特点:尽管曾奇峰的人格多样,但他却很擅长隐藏自己的真实个性,对外界只透露少许信息,这使得他更加神秘与引人好奇。

3.深入思考与观察力:曾奇峰对于事物的观察力非常敏锐,深入思考问题。

他常常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给人带来不同凡响的作品。

4.独立思考与行动能力:曾奇峰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想法与方法,展现出他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5.自由与冒险的精神:曾奇峰追求自由与冒险,勇于尝试新的领域和创造力。

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不断突破自我,带给世界更多的惊喜。

曾奇峰的人格特质的意义1.启发创作者和观众:曾奇峰多面化的人格特质为其他创作者和观众提供了启示。

它们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可以是复杂的,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2.拓宽思维视野:曾奇峰隐藏的个性特点和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励我们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不被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和想法。

它们提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3.鼓励勇于冒险:曾奇峰的自由与冒险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鼓舞与动力,让我们更加勇于冒险去创造与尝试。

它们提醒我们,只有敢于冒险,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

结尾在曾奇峰隐秘的人格第15讲中,我们对曾奇峰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多面化的个性、隐藏的特点、深入思考与观察力、独立思考与行动能力,以及自由与冒险的精神,都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与鼓舞。

通过了解他的人格特点,我们可以汲取他的经验,以更加开拓的思维和勇于冒险的精神来追求创作与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前言在过去的总结中,我们回顾了“曾奇峰隐秘的人格第15讲”中关于曾奇峰的人格特质的重要观点和结论。

核心人格的形成

核心人格的形成

精分晓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

弗认为,6岁之后没有新鲜事,我曾经认为6岁是个太早的年龄,因为我们可以看来出有好多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有巨大的变化,弗认为6岁是一个分水岭,(弗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就已经形成了,这个年龄,大脑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他还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因为一个人到了6岁的时候,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好了,也已经大脑已经发育好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6岁以前的孩子不吃皮蛋的原因,因为皮蛋里含铅,吃了的话可能会影响对我们的中枢神经的发展,6岁以后已经足够老了,所以吃一点皮蛋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但是后来的精分的研究者比如克莱因或者是科胡特这些人(认为核心人格是在前语言期,两岁以前就已确定了)他们认为6岁是一个太老太老的时间,太晚了,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应该是在前语言期就已经固定了就是两岁,后来又人为为2岁已经太老了,应该是18个月,克莱因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她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是在出生之后第四到第六个月就已经决定。

(克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第4-6个月就已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这是一个重要的整合的时间。

我同意他们的观点,而且现代的精分理论已经跟弗时代完全不一样,弗靠治疗了几个病人就搞出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来,但是后来的精分师,他们都是在针对数以万计甚至10万计的婴儿观察之下,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考察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已经太复杂,但是所有的成年人都是从婴儿来的,所以他们通过观察婴儿来理解人性,比如说一个婴儿,一个稍微大点的婴儿在他拉了小便之后,他会尝试用脚去把他的小便覆盖地的面积扩大,这是我们都看到的,如果你不拉他的话,他会把那小便铺开的非常的广,精分师认为一个成年人之后,让自己住更加大的房子,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或者是像成吉思汗一样的攻城略地,这实际上都是小时候想把自己的尿的面积扩大的翻版,我们的尺寸变化了而已,但是本质上从来没有变化过。

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

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

2008.01.29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一天1、需要:{a性,广义快乐、b攻击,动力学理论}2、精神分析的历史:经典精神分析(三元,三角关系)--客体关系(自我和我的关系)--自体心理学3、精神分析的特点:{a宿命论,强迫性重复,6岁以后无新鲜事,20%人格弹力的部分可作为。

b意识的分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4、人格层面的骄傲是让人进步的-赏识教育。

5、研究潜意识的技术:自由联想、口误、笔误、成功与失败、语言的模式。

6、道德绑架-满足自恋、双重勒索。

7、精神分析是一门观察的学科,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告诉别人。

8、精神分析的满与病人要求的快的矛盾?病人要求的快是父母的否定、不接纳自己和内化的父母,把父母的关系移情至治疗师,想让医生尽快的改变自己。

9、一个器官的压抑会致使另一个器官的过渡使用。

10、一个女人的性得到满足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宽容的。

11、压抑:在潜意识层面里,意识不到的需要。

12、压制:在意识层面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

13、一个人的人格是父母塑造的,所有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

2008.01.30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二天1、初始访谈所占精神分析全程的20%。

2、遵守设置即保护了病人又保护了咨询师。

3、初始访谈;a目前的求医动机、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缓解、诱因、求医经过、为什么是现在、事件地点......以症状和问题为核心和平台提问。

b回到过去的事件进行收集。

c过去和现在串联。

d把治疗目标拉到将来的平面。

4、在治疗中治疗师要有抱持的态度,使用节制的技术(医生学会倾听、病人学会说话)。

5、精神化的层次:a躯体化-低级的表达方式b行动-初低级的表达方式c图象-次高级的表达方式d语言-高级的表达方式6、躯体化:头-对父的不满乳-对母的不满脖子、颈椎-关系的问题糖尿病-对爱的持疑晕车晕船-控制强度大7、自卑的本质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8、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部分是我们自己教会了他们。

曾奇峰讲课文稿(1)

曾奇峰讲课文稿(1)

精神分析——曾奇峰讲课文稿(I)弗洛依德当年说过这个世界上有3种不可能的职业:第1种是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你不管怎么做,都有一部分人会反对你。

有一个阿拉伯谚语说: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遭到50%的人的反对,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第2种不可能的职业是做父母亲,你不管做得多好,都会有毛病。

而且,孩子也会挑剔你。

比如你让孩子练钢琴,你逼得厉害了,孩子肯定说你小时候虐待他;你不逼他,他也肯定把你和其他人比,说你做得不好。

所以说,做父母不可能做得很完美。

第3种是做精神分析师或做心理治疗师,你也不可能做得完美。

但是,从关系的角度看,不是做得太好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有人问“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三者有什么区别?从属性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说法。

我们现在口头上所说的心理医生是用来科普的。

像我们做专业的人,以后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使用“心理医生”这种说法。

只有三种准确的说法: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

其实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极其微小,如果硬要说它们的区别就是心理咨询师做的工作具有很多的引导、指导、劝告和教育的味道。

而心理治疗是非治疗性的,是直接重建一个人的人格的。

它们的区别是前者搞得浅点,后者搞得深点。

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一样也可以做心理治疗,因为这个治疗并不是药物治疗。

你只要心理学的知识学得多,而且经验比较丰富,帮病人搞得深的时候,这就叫心理治疗。

实际上是如果心理咨询师做得足够熟练的话,你说帮别人做心理治疗也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走西口》的歌里唱的“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

有句话儿要对你说,走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

”因为大路上人多些,赚钱的机会也多些。

所谓正宗的心理治疗的大路就是三个:第一个是精神分析,真正的明门正派;还有行为主义;然后是人本主义。

现在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听说过哪个学派是第四思潮。

虽然有好多学派都说自己是第四思潮,像认知治疗。

还有一个叫“超个人心理学”,大家听说过吗?他们说自己搞的是所谓的第四思潮。

曾奇峰 精神分析 第二讲 核心人格的形成

曾奇峰 精神分析 第二讲  核心人格的形成

第二讲:核心人格的形成曾氏语录:1.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2.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Note:1.核心人格形成的时间段1.1弗洛伊德:6岁,这个年龄段大脑基本发育成熟;——“六岁以后没有新鲜事”;1.2克莱因、科胡特等:前语言期(2岁以前);1.3克莱因:18个月(出生后4-6个月)——已完成某些重要的心理整合;P.S.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基于临床成人病人的治疗;现代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基于对众多婴幼儿的观察;2.(现代)精神分析的四个理论基础: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人活着的驱力;3.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人的动力=寻求关系——人际关系;弗洛伊德——人的动力=寻求快乐——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满足3.1自闭状态:【出生,一个月】;多数时间段处于睡眠;原始的、虚幻的无客体指向状态;——即原始的自恋状态——发育受损→儿童孤独症=一直的自恋状态;——如果下一阶段发展受阻,没有和母亲或他人形成共生圈,→病理性自闭=孤独症;4.核心人格的影响:早年良好的亲子关系→健康的核心人格;之后的重大心理创伤→退行到早年的状态;P.S. 精神分析师眼里,世界上只有三类人,精神病(e.g. 精神分裂、躁郁症)、人格障碍(前俄狄浦斯期出问题)、神经症(“正常人”)——指神经质性的冲突的状态——即俄狄浦斯冲突: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是: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以后所可能受到的惩罚的恐惧;5.攻击性的表现:攻击性的发展为早年阶段的亲子关系和经历决定的,然后通过移情等方式持续存在;5.1 安全感源自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即个体对他人或环境的敌意的投射;(例:不善于和陌生人相处,一定要隔着一个什么东西,比方说,隔着一个话题,找一个什么话题才可以相处,说明她是在找防御。

曾奇峰精神分析实录

曾奇峰精神分析实录

[转] 转<笔记>曾奇峰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笔记说实话,咋看这些似乎觉得是一个疯子在那里胡言乱语,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加莫名其妙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读完曾奇峰的心理课,我就像在自己的大脑里来了一场奇妙的冒险。

一开始,我以为心理课嘛,肯定是一堆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大道理。

可曾奇峰老师就像是个超级有趣的导游,带着我在心理的世界里东瞅瞅西看看,而且每个地方都讲解得特别接地气。

就说他讲的关于人际关系的部分吧。

以前我总是搞不懂为啥有时候和人相处会那么别扭,感觉自己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乱撞。

曾老师一句话就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他说很多人际关系里的烦恼,其实都跟我们内心的投射有关。

这就好比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别人,看到的可能根本不是人家的真实模样,而是自己内心那些小纠结、小恐惧的映射。

这么一想,感觉以前那些莫名其妙的人际矛盾就像一个个解开的小疙瘩,心里一下子敞亮多了。

还有关于家庭关系的解读,那更是让我忍不住拍大腿叫绝。

家庭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家庭成员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有时候就像一场复杂的舞蹈。

曾老师把家庭关系里那些隐藏的暗流和无声的规则剖析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父母的过度保护可能会变成孩子成长的一种束缚,就像给小树苗套了个太紧的笼子,虽然是出于爱,但却不利于它长成参天大树。

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行为,也让我更加理解家人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联系。

再说到自我成长这块儿,曾奇峰老师简直就像个智慧的长者,拍拍我的肩膀说:“年轻人,认识自己可是一辈子的功课。

”他讲到我们很多时候都在逃避自己内心的某些部分,把它们像藏宝贝一样藏起来,可这些被隐藏的部分往往才是我们成长的关键。

这就好比我们要打扫房间,不能只把表面擦得光亮,那些角落里的灰尘才是真正影响整体环境的。

我开始尝试去正视自己的那些小缺点、小脆弱,结果发现,当我勇敢面对它们的时候,自己反而变得更强大了,就像升级打怪一样,每克服一个小弱点,就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份力量。

整堂课读下来,我就像吃了一颗超级有营养的心理维生素。

它没有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味道,反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曾奇峰老师就像一个知心的老朋友,在耳边轻轻诉说着那些关于人性、关于心灵的秘密。

曾奇峰精神分析网络课程学习笔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网络课程学习笔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网络课程学习笔记——第1-6讲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网络课程让我深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的感慨。

很多疑惑突然间变得清晰起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而活着?生命是最美好的馈赠,我以全力以赴回报生命。

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奇峰精神分析网络课程,一起走向心灵深处,走进宇宙世界中一片古老而崭新的领域——序你不知道的自己每个人都是半成品。

——所以才有这缤纷的人性世界。

吾将上下而求索。

接纳不完美的我。

人是大自然的创造物,是无数先祖的传承。

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

心甘情愿做人。

接受作为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用深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恨源于爱。

缺什么就需要补什么。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在人的天性之上,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是如何形成人格以及早年形成的人格在成年后的影响。

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是另一个人教会的。

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感受他教会了我们什么。

每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机制,应对这个冷暖不定的环境。

有效的保护机制让生命得以存活。

精神分析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门育儿学,又是一门人格鉴赏学。

精神分析人的本质:力比多,攻击性,自恋,关系——四个轮子驱动。

路断人稀。

站在更大范围内,到底谁是正常的?父母亲是什么人比怎么做更重要。

——科胡特。

人格品质。

抑郁是自我边界不清:我没有办法使用好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任何风吹雨打都会直接攻击内心。

爱情定律,想念某一个人的时候变得抑郁肯定是爱了。

抑郁性人格是自恋的典型倾向。

抑郁是攻击性与力比多的压抑。

强迫症,是通过仪式隔离情感。

洗手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象征性的通过洗手洗掉道德性的肮脏。

可是道德的堕落是不可以被洗掉的。

超我是怎么惩罚自己的。

焦虑,原始的焦虑,害怕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害怕自身破碎;担心得病;担心边界被突破。

幻想妈妈突然不见了。

原始焦虑。

害怕突然死掉;另一种是成熟的焦虑,考试焦虑症,害怕丧失客体。

精神分析是什么?——曾奇峰课程笔记

精神分析是什么?——曾奇峰课程笔记

精神分析是什么?
自我防御机制
移情
反移情
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中间是怎么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早年的关系形成的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移情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外一个人教会的。

我们可通过与他在一起的感受,来了解这个人对我干了什么及他人际交往的模式是什么。

——反移情。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的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一个人活着的动力是什么?(生物学的角度)力比多的满足和攻击驱力的满足
力比多即性驱力
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

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的感觉。

攻击驱力:即攻击性
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

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毁坏他人、破坏社会……
克莱因-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
他们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

精神分析,让我们知道父母亲如何与孩子打交道,可以让孩子能够更佳健康。

我们也知道在面对一个早年因为跟父母亲的关系有问题出现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人的治疗。

精神分析是一门育儿学。

人格鉴赏学。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如何与孩子打交道。

精神分析的两个特点:
决定论的理论(移情、强迫性重复),佛家因果轮回。

精神分析早期的关系。

意识的不同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早期的关系)。

精神分析杂谈――曾奇峰

精神分析杂谈――曾奇峰

由于来访者的很多东西都被理解为"移情",所以精神分析师经常会给人"我没错、都是你的错"的印象,有时甚至有"诬陷"来访者的嫌疑。现在这一点已经被澄清了:不是因为分析师没问题,而是因为他不应该在给病人做治疗的时候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应该在另外的时间和另外的场合去解决。
医生与来访者之间的"卖弄比赛",也是很有动力学意味的干预措施。很多人会以为,精神分析的干预就是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如什么欲期、什么情结等等。其实不然。比如对儿童的精神分析治疗形式,可以是跟儿童一起做游戏或者画画。对这个来访者来说,他的"移情"导致他把医生视为一个会严厉打击卖弄的人(跟他父亲一样),那么医生跟他一起"卖弄",就让他体会到了对卖弄的另外一种相对来说宽容一些的态度。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的话说,就是:医生的这一态度可以置换他内心里的那个严厉的客体,重新内化他的超我。当他以这样的"新移情"在生活中间跟别人打交道,他就不再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哗众取宠"那么敏感和苛刻了。
在了解了来访者的一些基本情况之后,医生试着教来访者"自由地说话",也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管说的对还是错,有用还是没用。医生举了一个例子说,《尤利西斯》这本号称最伟大的英文小说,就是用这种自由的方式写成的。医生还花了几分钟的时间讲述该书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后来在自由联想中来访者说,在医生介绍《尤利西斯》那本书的时候,他明显地感到医生在卖弄学问。面对这样的"指责",医生感到一阵难受。
把"移情"和"反移情"搞清楚了,就相当于把精神分析搞清楚了一大半;如果再加上阻抗,就可算是基本上搞清楚了。精神分析的其它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都是为这三个概念服务的。也许有人会问,精神分析就这么简单?回答是:当然就是这么简单,我恨不得说得更简单一点。我个人认为,精神分析应该是每一个都应该而且能够掌握的促进自己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门学问。它不应该只存在于书架的故纸堆里或者大学的讲台上,而应该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曾奇峰讲课文稿

曾奇峰讲课文稿

精神分析――曾奇峰讲课文稿(I)弗洛依德当年说过这个世界上有3种不可能的职业:第1种是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你不管怎么做,都有一部分人会反对你。

有一个阿拉伯谚语说: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遭到50%的人的反对,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第2种不可能的职业是做父母亲,你不管做得多好,都会有毛病。

而且,孩子也会挑剔你。

比如你让孩子练钢琴,你逼得厉害了,孩子肯定说你小时候虐待他;你不逼他,他也肯定把你和其他人比,说你做得不好。

所以说,做父母不可能做得很完美。

第3种是做精神分析师或做心理治疗师,你也不可能做得完美。

但是,从关系的角度看,不是做得太好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有人问“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三者有什么区别?从属性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说法。

我们现在口头上所说的心理医生是用来科普的。

像我们做专业的人,以后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使用“心理医生”这种说法。

只有三种准确的说法: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

其实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极其微小,如果硬要说它们的区别就是心理咨询师做的工作具有很多的引导、指导、劝告和教育的味道。

而心理治疗是非治疗性的,是直接重建一个人的人格的。

它们的区别是前者搞得浅点,后者搞得深点。

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一样也可以做心理治疗,因为这个治疗并不是药物治疗。

你只要心理学的知识学得多,而且经验比较丰富,帮病人搞得深的时候,这就叫心理治疗。

实际上是如果心理咨询师做得足够熟练的话,你说帮别人做心理治疗也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走西口》的歌里唱的“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

有句话儿要对你说,走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

”因为大路上人多些,赚钱的机会也多些。

所谓正宗的心理治疗的大路就是三个:第一个是精神分析,真正的明门正派;还有行为主义;然后是人本主义。

现在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听说过哪个学派是第四思潮。

虽然有好多学派都说自己是第四思潮,像认知治疗。

还有一个叫“超个人心理学”,大家听说过吗?他们说自己搞的是所谓的第四思潮。

曾奇峰中级笔记

曾奇峰中级笔记

曾奇峰精分中级贞操,对个人不重要,关系中看重要夫妻不谈性,涉及性幻想道德严厉,吃闷亏,超我为啥不能疯一下,平衡就好压抑畸形人攻击别人松动一下释梦1大便:黄金房子破自我价值感低,自我功能不强检查自我攻击。

某种特质勾引丈夫攻击自己母亲不理:制造贫困的惩罚,抛弃投射性认同缺少一环,玩不下去无名之火最难受闷闷,先调整自己喜欢霸道的人自卑自虐,勾引别人这样做,自我攻击引别人攻击,破窗理论两人长期在一起潜意识防御接受,不能分析朋友不能不忍碰疼的地方释梦2情感:梦是自己操控的和原始客体关系有关转移梦中别人说的话也有可能是我们说的恐惧:看到很多尸体攻击死性一辆自行车被汽车輾变形:变态不喜欢吃水果,恨对人生哀伤桃子:结婚31年放31年长期生活后不可避免的平淡感猪蹄; 浓的关系,醇厚不要孩子:向父亲认同,吝啬关注少过于明显的东西只是想分散对重要的东西的关注,声东击西船床把梦的冲突和现实人格结合1.以反移情推测别人2.慢慢3.放弃听别人讲课的习惯,变成观察体验4.放弃逻辑推理,用情感逻辑来访者脱落1.强迫性重复2.有可能被治好,逃,羞愧3.自恋性攻击对她好的东西逃4.自虐受不了即将到来的舒服在关系中有认知是很残忍的事,让所有的人抑郁,孤岛,荒凉,干枯精分讲现实活得更好只消除症状是等而下之父母也有爱恨情仇,有不同层次的东西,否则不真实,越了解自己的爱恨情仇,面对,越能做一个好父亲。

太多意象不好,隔离说话不漏阻抗过于激烈的情感表达后,会自我攻击任何深刻的东西,本质上来说都是肤浅的观人察己,先求其平淡面,而后求其—性是我们最深的梦想说太多没有情感,没经过大脑想像----阻抗超我阻抗:不舒服,成功本我阻抗:习惯某种方式,难以改变(河床)什么不是阻抗?灵活,不受机械模式支配的,平常的可理解的站在自己的感觉的立场上,移情是阻抗的一种形式1.越是经历过精神痛苦,就越能理解别人2.一切有病人激起的东西都是反移情越能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病人的,越能了解来访者异乎寻常的东西都可能是阻抗和移情跟你亲密接触的人事都可能和你的内心世界一样以表扬的方式批评,以批评的方式表扬精神化1.躯体化2.行动化3.意象化4.语言化驼子了解驼子的心一个人没达到黑暗的深度就不可能帮助黑暗中的人催眠:由外向内自由联想:由内向外意识化在一种保持的环境下指向新客体接触一下别人和自己的情感,别让自己太孤单,太格式化,太公共感情太有文化就压抑别人做自由联想时盯别人不如丁自己拒绝是对自己的拒绝有攻击说明精神化程度高。

曾奇峰讲课笔记1

曾奇峰讲课笔记1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上)讲课时间:2007 年第一讲青春期的孩子的问题,也是关系问题。

一切心理问题,都不是大脑里出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世界上根本没有心理问题这个词,只有关系问题。

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会导致巨大的冲突与矛盾。

青春期是另外一种“ 更年期” 。

从发展角度来看,是小孩子通过客体关系,完成另外一种整合。

摆脱童年期的自我,这与父母的界限、控制产生了矛盾。

“ 逆反” 这个词,很不可合理。

“ 逆反” 是一种继发性、反应性的,是对父母关系的回应。

“ 精神分析” 打开了对性的禁锢。

改名为“ 育儿学” 是适合、改名为“ 莫名其妙” 也行。

二、病人的情感隔离,同情是一种伤害。

故事:一位女生往水里走自杀,越走越深,结果发现一条水蛇,跑出来,就再不打算自杀。

感悟: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是中德医院的督导全国排在前三名。

督导三、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理解抑郁症内化了一个严重的“ 超我” 。

攻击转向了自身。

跟任何人发生冲突了,肯定了自己不好,导致了别人对自己的指责。

认为自己不好的,一般的会情绪低落。

被强暴后,把罪犯送到监狱,是对外的攻击。

而认为自己不纯洁了,是对内的攻击。

抑郁症,需要把对内的攻击,第二,抑郁症还存在着人际关系边界不清的特点。

《自我边界与抑郁症》他可以这样玩我,别人也一定这样玩他。

这样可以聪明的抽身,来关注他。

一个人被关爱,就会学会关爱别人。

一个人受到惩罚,就会去惩罚别人。

四、精神分析关于“ 成功” 、“ 失败”精神分析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精神分析是通向潜意识的途径——口误、笔误、失败、疾病。

疾病也是一种失败,健康的失败。

笔误:抑郁——养育个案:被科学家的父母一不小心生了出来,被送给爷爷、奶奶抚养,父母想自己时“ 爷爷、奶奶”人对失败的渴望并不亚于对成功的渴望,失败往往在背后起作用。

每个人的十个最大的失败一般的都会和人格联想在一起。

成功意味着童年时某种禁忌的满足。

让自己太舒服了,会让一个人有不断的自责与内疚。

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上)2011-06-01 14:371、酒精这种精神活性物质可以解除顽固的防御,使灵魂柔软通透,可以融化突出的自我,使个性酥软滑嫩。

2、如今做人难,做俗人难,做个精神分析的俗人就相当的难。

3、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4、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5、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

6、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

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毒。

7、我们与其问有多少人需要心理医生,还不如看看每一天烟和酒的消耗量有多大,就知道这个需求有多大了。

8、精神科的诊断应该是供同行之间交流的,而不应该是用来吓唬患者的。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一个诊断的。

我宁可冒着被认为基本诊断都弄不清楚的风险,也决不给人下诊断。

9、在有钱、有闲的情形下,找个人做做精神分析,实在是一种明智而高雅的选择。

因为它可以使你了解自己,因为它可以使你活得缓慢而从容。

10、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11、人有两种:一种是在出门之前把自己“暴揍”一顿的人,一种是在出门之前对着镜子把自己猛吹一顿的人。

12、那些出门前和出门后疯了的人,恰恰是那种在出门前“揍”自己的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13、丰衣足食之后,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大约可以分成三个类别:①艺术类的喜好;②科学上的探寻;③自我探索,以了解自己为目标,更好地活着,是这些人的最高理想。

14、现在社会的生活,简直在制造“抢劫犯”,似乎每个人都在“抢劫”着一切可抢之物,不可有丝毫的停歇,因为停歇就意味着放弃和失败。

成为我们自己:曾奇峰的心理课解读

成为我们自己:曾奇峰的心理课解读

成为我们自己:曾奇峰的心理课解读1. 介绍曾奇峰曾奇峰,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从事心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深受学生和读者喜爱。

他在心理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擅长教授心理学入门课程,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精髓。

2. 心理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心理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3. 曾奇峰的心理课曾奇峰的心理学课程一直备受关注,他经常强调心理学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的课程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心理学知识和理论。

4.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曾奇峰的心理学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会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来解释心理学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他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曾奇峰的心理学课程,学生们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意识到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运用到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他们学会了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如何调节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素质。

6. 附加教育意义曾奇峰的心理学课程在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

学生们逐渐学会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升了对自身和他人的关爱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课程中懂得了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

7. 总结曾奇峰的心理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一次心灵成长的旅程。

通过课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更收获了成为自己的能力。

相信在曾奇峰的悉心教导下,更多的学生能够找到心灵的滋养和成长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曾奇峰的心理课不仅在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奇峰老师《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下)

曾奇峰老师《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下)

第十五讲循环因果—互为因果,而非单线的因果关系。

投射性认同是笔糊涂账,说也说不清楚。

在治疗投射性认同时,咨询师身体会有无力感。

这种感觉也是来访者所具有的。

当我们认识到投射性认同时,我们可能既会感到无比痛苦,也可能会悲天悯人。

为了“天下第一”而打架,是投射性认同的表现。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原始的。

曾不喜欢:好坏两个字、不喜欢“解释”这个词。

4、较高级的防御机制——(1)利他:不仅能满足自己,而且还有能力帮助别人。

自私,是不道德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

帮助别人会有丧失的感觉。

人只有100多斤,3万天左右的生存时间。

防止对过度利他的宣传。

没有必要以对自己坏的方式来对别人好!(2)升华:将儿童原始冲动顺利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自我完美的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

从银行贷款——借别人的钱,来更好的发展自己是健康的表现。

和来访者直接谈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关系正常的表现。

花钱,不能不带情感色彩。

和来访者直接谈感觉——我感觉到冷冰冰。

把别人感冷——他自己一定生活在冰天雪地里。

(3)幽默:面对死亡的幽默,我们也可以幽默。

枪毙改为死刑,是因为缺少子弹了。

心理咨询,是一个无休止的纠缠过程。

咨询师要有耐心。

防御机制小结:第一,防御机制的强度基本上等同于人格的成熟度。

是一个人的“国防”。

第二,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不是不好,而是面对一些事情会失效。

所以,心理咨询要让来访者使用更加成熟的防御机制。

第三,用防御机制来进行诊断。

压抑、投射、认同、理智化、合理化、退行,是神经症的表现。

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否认、原始理想化、投射性认同、无所不能。

神经症与人格障碍,不在于什么样防御机制,而在于现实检验。

诊断的后面有综合症,就是不科学的表现,只能用这种症状性描述性。

例如,诊断病历写发热,没用。

发热——原因有几百种。

具体是什么?观察一个人如何防御,比诊断更加有用。

艾里克森:让病人优雅的改变。

不顾一切的保护来访者的面子。

谈笑间,症状灰飞烟灭。

人格的特征笔记摘抄(3篇)

人格的特征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人格,作为个体心理差异的核心,是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基石。

人格特征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它们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人格的特征进行详细剖析,摘抄相关要点,以期为读者提供对人格特征的深入理解。

二、人格的定义与构成1. 定义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习惯等方面。

2. 构成人格由多个特征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性格:性格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2)气质:气质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3)能力:能力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等。

(4)动机: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引导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

(5)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三、人格特征概述1. 稳定性人格特征具有稳定性,即个体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不变的心理特征。

这种稳定性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行为和活动的基石。

2. 独特性人格特征具有独特性,即个体在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

这种独特性使个体在社会中具有个性,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3. 社会性人格特征具有社会性,即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和竞争,形成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人格特征。

4. 可塑性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教育和社会实践,可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四、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1. 性格特征(1)内向型与外向型:内向型个体倾向于内省、独立,外向型个体倾向于社交、活跃。

(2)情感型与理智型:情感型个体注重情感体验,理智型个体注重逻辑推理。

(3)独立型与顺从型:独立型个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顺从型个体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这个年龄,大脑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这是从生物角度来讲,6岁时中枢神经已经发育成熟。

克莱因和科胡特等人认为核心人格是在前语言(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后来,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第4-6个月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
●力比多
●攻击性
●关系
●自恋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
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

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

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孤独症者患者。

早年良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形成健康的核心人格,以后得阶段中出现重大的心理创伤,会退行到早年。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

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快乐的寻求”。

精神分析师眼里世界上只有三种人:
●精神病;
●人格障碍;
●神经症(正常人)。

神经症的冲突,俄狄浦斯冲突:
●生与死;
●男与女;
●成功与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之后所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的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和向外的
过程。

安全感即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

自卑-攻击性,自卑: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力比多的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他们跟世界的链接还通过嘴巴,他们的那种唠叨实际上是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心理强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