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与弱势心理
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与干预策略
支持性干预策略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 心理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弱势群体对心理健 康的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建立支持网络:建立弱势群体的支持网络,让他们能够相互帮助、支持和 鼓励,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提供经济援助: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援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降低心 理压力。
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与内容
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预防、干预和治疗相结合
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
针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特点:关注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针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策略: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 社会参与度
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方式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针对不同弱势群体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全覆盖
家庭资源:强化 家庭支持,提高 家庭成员对弱势 群体的关心和照 顾,增强家庭凝 聚力
社会支持体系的可持续性与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支持渠道,以满足不同弱势群体的需求。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成有效的支持网络。 重视支持体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避免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 注重支持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弱势群体需求的变化。
治疗性干预策略
定义:针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一系列治疗措施,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 量的目的。
实施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适用范围:适用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弱势群体。
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需求,遵循个性化原则,同时加强患者及 其家属的宣传教育。
城乡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城乡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张 静四川化工高级技工学校,四川 成都 611130摘 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目前,贫富差距大当属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首要的问题,过大的贫富差距,必然就会产生大量的弱势群体,这些被忽视的弱势全体心中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平感,随着这种不公平感的累积,终究会转变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关键词:弱势群体;政府;社会;消极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3-0293-01作者简介:张静(198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生在读,四川化工高级技工学校讲师。
弱势群体社会生活中,总是会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或是被歧视,或是被排斥,在遭遇这一系列的问题后,他们往往会想要通自己的方式改变这种局面,即由“弱转强”,伴随而来的确实越来越不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政府工作难度增加政府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关键性的力量。
弱势群体在遭遇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后,已经很难再相信政府,当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时,可能伴随而来更为严重的问题。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处理人民内部问题时充当的是一个调节者的角色,而在处理一些敌对分子时,多会充当强制者。
当弱势群体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政府要做的是先反思,而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
毕竟政府一旦失去了公信力,就很难再建立起来。
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弱势群体不再是某个领域的少数一部分人,而是一个拥有很大数量,不同的职业,地域,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一群人。
要想处理好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件易事,更何况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
如果问题处理的得当,他们将是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拥护者,反之,他们则是社会潜在的危险。
他们的不满情绪和过激的行为会给社会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状况应对研究
收稿 日期 :09—0 20 6—2 0
作者简 介 : 赵聪(90 , , 龙江哈尔滨人 , 师 , 18 一)女 黑 讲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只有体验寒冷、 体验孤独、 体验失败, 才能使大学生在承受挫
折 的同时锻炼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由被动变为 主动、 战胜 困难 ,
从而培养 良好 的心理 素质 。 () 2 完善 高 校 的 心理 咨 询 机构 , 广泛 开展 心 理咨 询活 动 。由于受传统思想 的影响 , 多数 中 国人 是 比较含 蓄的 , 大
赵
聪
( 黑龙 江工程学院 社会科学部 , 哈尔滨 1 0 5 ) 5 0 0
摘
要: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状 况 已经 日益 成为全社会 关注的问题 , 应对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主要从
社会 、 、 身三个 角度 来分析 。特 别是 大 学生弱势群体本身在 解决 自 学校 自 身心理 问题 中所起 到的作 用是任何其他 因
实保障大学生弱势群体 的合 法权益 ; 强政府 公共职 能 , 加 建
立大学生 中弱势群体社 会 帮扶 与救 助体 系等 。这 一切可 以 为解 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 问题 提供宏观保 障。
2 .从学校 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弱势群体特指在 经济状况 、 社会 地位 、 权益实现 、 教育 资源 占有 、 教育机 会获得 、 争能力 、 竞 自身素质等方 面处 于不利或 比较劣势境况 , 或在教育资源分 配和社会竞争 中处
于弱势 的大学生群体 。
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与处理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与处理策略人人都应关心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弱势群体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处境更为艰难。
这是因为弱势群体通常面临来自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额外压力,而这些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并提出一些处理策略。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特点之一是社会排斥感。
许多弱势群体,例如失业者、贫困家庭成员或受虐待的儿童,常常感到被社会忽视或排斥。
这种排斥感可能导致他们感到自卑、孤独和无助,从而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关注他们的社会需求,以减轻他们的排斥感。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心理创伤的普遍性。
许多弱势群体,如受战争影响的难民、性侵受害者或家暴受害者,可能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可能导致持续的焦虑、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因此,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应对创伤带来的负面情绪。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的第三个特点是资源匮乏。
由于社会、经济或文化条件的限制,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心理健康资源。
许多弱势群体可能无法支付心理治疗费用,或者无法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
因此,我们需要致力于扩大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并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最后,处理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性的策略。
我们不能只关注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应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机会来帮助失业者重建自信,并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同时,在教育领域,我们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以提高弱势群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问题在弱势群体中具有一些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特点,并为弱势群体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通过减轻社会排斥感、提供心理治疗、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范围以及采取综合性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高校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这 部分 群体却 往 往被 人 忽视 。他 们 由于 自身 、 家庭 、 困难 的勇气 和信 心 , 对 待人生 。 消极 社 会等各 方 面 的原 因较 同龄 的 大 学 生 处 于 相 对 “ 弱 ( ) 际交往 中处 于 被动 地 位 。正 是 由于强 烈 二 人
势” 地位 , 因此 伴 随产 生心 理压 力 , 自身 生 活 、 也 给 学 的 自卑感 , 弱势群 体学生 将 自己局 限在一个 自我封 闭 习以及学校 、 家庭 和社会 带来 消极影 响 。关 注高 校弱 或半 自我封 闭状态 中 , 际范 围狭窄 , 善 于沟通 , 交 不 缺
师 妍
( 西安邮电学院 研究生部 , 陕西 西安 7 0 2 ) 11 1
摘
要: 由于受个人 、 家庭、 学校 以及 社会 等各 方面 因素 影响 , 高校弱势群 体学生表现 出强烈 的 自卑感和 消极 心理 , 在人
际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 , 自主和 自制能力较 弱。帮助和 改善弱 势群 体 学生心理健康 问题 , 强调主体 意识 的培养 , 要 实现弱势 群体 学生 的 自我转化 , 多角度加强校 园文化 建设 。
3 3 济 困难 学生 ; 与老 师或 同学 的人 际 关 系疏 远 、 心 理 抑 [ 。 有
障碍、 综合能力不强或整体素质不满意的学生 ; 学业 ( ) 三 自主和 自制 能 力 较 弱 , 题 行 为较 多 。失 问 以及恋爱 受挫 的学生 ; 身体 残疾 和患有慢 性疾 病 的学 衡 心理 往往表 现为 问题 行 为 , 势群体学 生往往 由于 弱 生 等 J 。高校弱势 群体 的心 理 健康 问题 具 体 表 现在 来 自各方 面 的因素产 生 出烦 躁 、 虑 的情 绪 , 而导 忧 从
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教育对策
・
5 ・ 2
苟爱菊 : 中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教育对策
果是家庭因素所致, 就要从经济上和精神上多给予资 』 老师一个小小的给予( 作业本、 铅笔)会让他们感激 , 助; 如果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差 而 造成的自 J 卑 不尽而加倍地努力。总之, 只要我们像母亲对待孩子
荷 ,超载的心理负荷使他们 的心理发生了种种扭 曲 ,【
这种连正常儿 童都 承受不 了的心理负荷 , 中小学生 对
一
3自 . 我心理
弱势群体 中的大部分个体 , 不知道如何与 同学相
中的弱势群体 , 更是雪上加霜。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 处, I 怎样和老师沟通 , 他们缺乏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想
的思想 , 得过且过 , 越来越厌 恶学习 , 6 以 0分 万岁 的
1自卑心理 .
I 懒散思想对待学业 。
由于学习基础 差或者家庭 、 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 l
的学 习 、 经济上 的弱势群体 , 多数都存在有不 同程度 l 的 心 理 问题 , 在所 有 的 心 理 问 题 中 , 自卑 心 理 尤 而 以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弱势群体的心理,多呈消极负面等特点。
弱势群体具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
这无论是对社会的稳定,还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弱势群体心理困境的消解,主要通过认知重建策略和合理归因策略来实现。
标签:弱势群体;心理困境;消解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较为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包括下岗失业者、进城务工农民等。
弱势群体的产生是我国社会转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存在和发展问题。
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心理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稳固的心理基础,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负面的社会心理则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
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所形成的消极负面心理,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也不利于弱势群体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困境,改变弱势境遇。
一、弱势群体心理困境的表现综合我国当前对弱势群体所做的调查资料,总体上看,这一群体的心态较为消极,且多呈现负面,在很多问题上,他们有相当程度的失落感和被剥夺感。
河北省社科院的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其中5%的人认为极不满意。
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生活状况,有72.9%的人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对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对他们自身利益有哪些方面的损害,有76%的人认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有强烈的被剥夺感。
在社会地位方面,有78%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有76%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忧郁和焦虑。
这种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
1、弱势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占有社会资源的差异引起的。
一部分人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和占有的大量社会财富以及拥有的更多发展机会可能会招致较低阶层的人们的怨愤。
大学生弱势群体认知重建走出心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弱势群体认知重建走出心理困境的有效途径[摘要]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多呈消极负面,他们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较为普遍的心理失衡和受挫情绪,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甚至表现出过激行为。
这不论是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因此,认知重建是大学生弱势群体走出心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困境认知重建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涵及心理表现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中由于经济贫困、心理障碍、学力薄弱、生理缺陷等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大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少,能力、素质相对较低,心理相对较弱,拥有教育经济资源(学习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对贫乏,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生存状态与社会主流相对脱节的群体。
①大学生弱势群体可分成五种类型:一是由经济贫困、生活窘迫的学生所构成的经济弱势群体;二是由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所构成的学力弱势群体;三是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品质不完善、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所构成的心理弱势群体;四是由思想行为不良、受过违纪处理的学生所构成的行为弱势群体;五是由生理有缺陷、生活能力差、交际能力弱、自信心不足等学生所构成的其他弱势群体。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弱势境遇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同于一般同学,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复杂而矛盾,且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色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陷入自我封闭境地。
由于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大学生弱势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占弱势群体主体的经济弱势群体,普遍承受着贫困的压力。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容易把贫困的外在因素内化成失败感、挫折感,过低地评价自己,内心淤积强烈的自卑感,滋生自我否定的心理,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形成闭锁、退缩的性格。
浅谈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的看法和定论。但相 比较而言 , 一般认 同
这样 的概念 :所谓弱势群体是 指在生活 “ 物质条件方 面 , 权力 和权利方面 , 社会声
缺乏情感交 流 ,对父爱母爱 的渴求 得不
到满 足 , 长期积 累下来一 些不 良的情绪 , 如愤怒 、 失落 、 焦虑 、 担忧 等得不到排解 , 从而容易缺乏安全感 。
域 的一个 核心概念 。许多 学者从不 同的 角度进 行了探讨和研究 ,并 提出了不 同
农村 学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 育的 内
容有计 划地开设课程 。教学 方法要灵活
多样 , 以将课 堂讲 解 、 可 问题情 境设 置 、 心理剧表 演 、案例分析讨论等有机地溶
于课堂教 学之 中,使学生在较 为轻松愉
自卑感 , 内心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
2 际交 往 的 孤 独 感 和 焦 虑 感 . 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 研究 、评价 和指
导 ,组织编写师 资培训 使用 的正式教材 和适合农村弱势群体 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及科普读物 ,组织 建立可操作性 的 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等。
2发 挥 农 村 弱势 群 体 子 女 监 护 人 .
与爱 的结合 ;同时每周 与子女进行一次
殊性 ,导致该群体 的子女感 到 自己经济 地位低下 ,进一步拉 大了与优势群体心
理上的贫富差距 ,加之社会 不正之风 的
思想交流 , 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 , 并及 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 系 ,以共同采取措 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监护人 、 父母和教
2 1. ( 0 01 总第 5 6期 )
浅谈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 问题及对策
和谐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心理状况探析
弱 势群 体 “ 一 个 在 社 会 资 源 分 配上 具 有 经 济 利 益 的 是
贫 困性 、 活 质 量 的 低 层 次 性 和 承 受力 的脆 弱 性 的 特 殊社 生
现 阶段 , 势 群体 心 理 问题 凸显 。 学者 指 出 , 势群 弱 有 弱
体 的 “ 势地 位 不 仅 带 来 了生 活 上 的 窘 迫 , 多 的 是 心 理 弱 更
会 群 体 ” 。 自 20 年 朱 镕 基 总 理在 《 … 02 政府 工 作 报 告 》 一 第 次 郑重 地 使 用 了“ 势 群 体 ” 弱 这个 术 语 以来 . 势 群 体 问题 弱
引 起 了社 会 的 广 泛关 注 . 家 采取 了很 多 措 施来 解决 弱势 国 群 体 问题 . 术 界 也对 弱 势 群 体 问题 做 了大 量 的 理论 和实 学 证 研究 。关 于 弱 势群 体 的 心 理状 况 也 有 不 少 学 者研 究 过 。
和谐社会背 广东广州 508 ) 1 12
[ 摘
要 ] 党 的 十 六届 四 中全 会 通过 的《 中共 中央 关 于加 强 党 的执 政 能 力 建 设 的 决定 》 明确 提 出 了“ 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 中 构 的
生 自卑 、 自怜、 苦闷、 剥夺 感和不满情绪等。而我们所要建
重要 论 断 。 是 坚持 以人 为本 的执 政 理念 的 深 化 , 全 面 建设 小 康社 会 的 要 求 。 设社 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是 一 个 多维 目标 , 这 是 建 涉及 到 我 们 的
政 治经 济文 化 建 设 等 方 面 。积 极 地扶 助弱 势 群 体 , 注 弱势 群 体 的 心理 状 况 也 是 构 建和 谐 社会 的价 值 诉 求 。 关 [ 键 词 】 弱 势群 体 关 心 理 困境 和 谐社 会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弱势群体子女的定义、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可能的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关心这一群体的人们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定义弱势群体子女是指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父母离异家庭、残疾家庭、农民工子女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儿童。
他们可能面临家庭经济拮据、父母缺乏教育背景、缺乏社会资源支持等问题,因此在学习、成长和发展方面容易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1. 学习压力大:由于来自弱势群体的子女家庭条件有限,可能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他们在学习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习任务和内容相对较多,学习压力更加突出。
2. 自尊心低:弱势群体子女可能会因为家庭背景等原因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
一些同学的调侃或歧视行为会进一步刺激他们,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导致自尊心低下。
3. 情绪不稳定: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家庭问题的困扰,弱势群体子女的情绪容易出现波动,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4. 社交困难: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和自身心理问题的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在社交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缺乏朋友和团体的支持,导致社交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
三、可能的成因1. 家庭环境: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教育资源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 学校环境:一些学校可能对来自弱势群体的子女关注不够,也可能存在一些歧视现象,这都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孩子的心理困扰。
3. 社会问题: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不够,缺乏相关政策和资源的支持,这也会造成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应对策略1. 家庭关怀:家长在家庭中应该多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尽量创造一个和睦稳定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鼓励。
什么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界定为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 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 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 体。
弱势群体的种类
社会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 社会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 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在有些国家, 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在有些国家, 弱势群体还包括单身母亲、吸毒者、酗酒者等。 弱势群体还包括单身母亲、吸毒者、酗酒者等。
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一般学术界把社会弱势群体分为两类: 一般学术界把社会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 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 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儿童、 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儿童、老年 残疾人;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人、残疾人;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如下岗、失业者。也有学者在“ 如下岗、失业者。也有学者在“生理性社会弱 ”“社会性社会弱者 之外,补充了“ 社会性社会弱者” 者”“社会性社会弱者”之外,补充了“自然 性社会弱者” 主要包括生态危弱地区的人口、 性社会弱者”,主要包括生态危弱地区的人口、 自然灾害的灾民。 自然灾害的灾民。
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
有学者曾把社会脆弱群体分为初级脆弱群 体和次级脆弱群体两个层次。 体和次级脆弱群体两个层次。 初级脆弱群体是指由于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未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生活困难者。它包括: 未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生活困难者。它包括: 1.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残疾人 独者、 .无依无靠的鳏、 和其他因丧失、缺乏劳动能力而无生活来源者; 和其他因丧失、缺乏劳动能力而无生活来源者; 2.遭受自然灾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 . 个人和家庭; 个人和家庭; 3.无固定职业或失业造成的生活低于基本 . 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4.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活水平低于基本 . 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社区中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心理需求及心理辅导PPT课件
4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鼓励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学科在弱势群体心理 问题研究方面进行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相关领 域的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 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事业 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提供专业心理辅导
引进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社工, 为有需求的弱势群体提供个性 化心理辅导。
鼓励自助与互助
引导弱势群体建立自助组织, 相互支持与帮助,共同成长与
进步。
04
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提升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01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弱势群体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提升他们
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创新心理辅导方法
针对当前心理辅导方法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创新 的心理辅导方法,如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远 程心理辅导、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辅导工具等。
3 加强政策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在政策层面,应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 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服 务。在实践层面,应加强心理辅导与社区服务的整合, 提高心理辅导的普及率和有效性。
鼓励与支持
给予弱势群体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 的自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灵活运用多种辅导方法
根据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问题,灵活运 用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法,如认知行为 疗法、家庭治疗等。
心理辅导的实施方式
建立心理辅导机构
在社区内建立心理辅导机构,为弱势群体提 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弱势群体对心 理问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02
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当代“弱势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当代“弱势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李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随着弱势群体问题的关注度的提高,本文通过对于弱势群体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研究弱势群体的心理及社会成因,找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关注弱势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身的复原力,帮助弱势群体最终走出心理的阴影,面对现实,实现从消极自卑向积极、自信的理想自我的转化,成为心理与生活上的强者。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心理问题; 自我效能感; 复原力[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090-02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资源分配上、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特殊成员。
弱势群体具有以下特征:贫困化、被剥夺感强和脆弱化。
在我国,自1998年开始逐渐开始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
但对于个体的弱势心理关注不足,没有在心理与精神方面给予弱势群体适当的引导,以帮助弱势群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摆脱困境。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现状进行系统的全面总结,概括当今弱势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根据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心理对策。
继而探讨提升弱势群体自我效能感及复原力的方法,使弱势群体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丰富关于正确引导弱势群体心理发展方面的理论框架。
2.研究意义。
首先,对于弱势群体,在对其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探究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促进关于弱势群体的心理理论发展。
其次,提出改善弱势群体心理的对策以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通过对提升弱势群体自我效能感和复原力的探讨,从而提高弱势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让他们恢复生活热情。
二、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概述弱势群体由于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导致个体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产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所以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性方面1.自卑心理。
弱势群体的安全隐患排查(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弱势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弱势群体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弱势群体的安全隐患排查进行探讨。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处于不利地位,容易受到侵害和歧视的群体。
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贫困人口等。
2. 特点(1)生理和心理劣势:弱势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势,容易受到伤害。
(2)经济劣势: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3)社会地位劣势:弱势群体在社会地位上处于较低层次,容易受到歧视和侵害。
(4)信息劣势:弱势群体对政策法规、社会信息了解不足,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二、弱势群体的安全隐患1. 住房安全隐患(1)居住环境恶劣:部分弱势群体居住在危房、棚户区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居住条件拥挤:部分弱势群体居住空间狭小,安全隐患较多。
2. 食品安全隐患(1)食品安全问题:弱势群体购买低价、过期食品的风险较高。
(2)营养不良:部分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难以保证营养均衡。
3. 医疗安全隐患(1)看病难、看病贵:弱势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弱势群体难以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4. 就业安全隐患(1)就业机会有限:弱势群体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2)劳动权益受损:部分弱势群体在工作中遭受不公平待遇,劳动权益受损。
5. 教育安全隐患(1)教育资源匮乏: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机会较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2)教育质量低下:部分弱势群体子女就读的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安全隐患较多。
三、安全隐患排查方法1. 宣传教育(1)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提高弱势群体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是国家宝贵的资源。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体系的问题,出现了一部分大学生弱势群体。
这些弱势群体表现出较低的学业成绩、心理压力大、就业困难等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1.学业成绩下滑:大学生弱势群体通常在学业上表现出较低的成绩,无法达到学校的要求。
2.心理问题:这些学生通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就业困难:大学生弱势群体在面临就业时面临较高的竞争压力,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原因1.教育问题:当前的教育体系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教育资源不足,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支持。
2.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弱势群体来自贫困家庭,家庭经济状况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3.就业压力: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就业的机会更加有限。
4.自身原因:一些大学生可能缺乏学习动力、自律性和适应能力,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和心理问题出现。
三、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对策为了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以下对策可以考虑实施:1. 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责任•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机构和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补习课程、辅导班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强化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弱势群体克服学习困难。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2. 政府的责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减少弱势群体的学习障碍。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3. 社会的责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减少特权和不公平现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机会。
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生存在一个夹缝中, 难以登上展示 自我的舞台。进而, 他们
心 中对 由那些 各方 面 条件 相 对优 越 的人 主宰 的 “ 小社 会 ” 生出些许 “ 愤慨 ”, 常常 发出 “ 为什么我 总是 处处 不如 人 ” 之 类 的 自责性慨 叹。 2 大 学生 心理弱势 群体 在 不 同院 校、 同专 业存 在 差 . 不 异性 。有 研究 表明 , 不同学校 、 同系别 的交互作用 对大 学 不
、
大学生心理 弱势群体存在 的问题
心理弱势大 学生群 体 主要 是指 心理 承 受 能力 差 , 挫 耐 折能力 、 自主 自立能力 欠缺 , 由此 而引起 的有心 理 障碍 或 并
心理疾病 的大学 生群体 。根据 樊富珉 等人 对 清华 大 学 96 1
名大学生 进行 的调查显 示 , 1 3 的大 学生 在 学 习 与生 活 7. %
一
中学 的“ 子生 ” 尖 变成 了大学里 的“ 普通 者 ” 与 同龄城 市 同 ,
学相 比, 心生 自 。另 外 , 庭贫 困 、 济 窘迫 的 一部 分 易 卑 家 经 学生 更觉得低 人一 等 , 主动 与 周 围同学 隔 离开 , 郁 寡欢 , 郁
沉默 少语 。二是 心理 弱势大学 生群体 缺乏 良好 的心理 调适 能力 。面对 自身条件 的 限制 与相 对不 足 , 们不 是 去努 力 他 淡化攀 比意识 , 积极 开辟 自己的精 神园地 , 尽力 改变生存 现
20 0 9年 7月 第2 5卷 第 4期
江苏教 育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 Jun l f i guIstt o d ct n( oi c ne ora o a s ntue f uai Sca S i c ) Jn i E o l e
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心理障碍的集中表现
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02 农村学校弱势群 体心理障碍的表 现
自卑心理
自我评价低
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往往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 ,认为自己不配与他人交往或参与某些活动。
回避社交场合
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往往会回避社交场合,避 免与他人接触或交流,以免暴露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3. 学习困难与厌学情绪
由于家庭背景、教育资源等原因, 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在学习上面临较 大困难,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4. 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农村 学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 影响。
研究展望
1. 完善心理健康筛查与 干预机制
加强对农村学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筛查, 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 支持。
保障公平录取
02
建立健全的录取机制,确保农村学生能够公平参与高等教育录
取,减少由于地域差异导致的录取不公现象。
完善资助政策
03
制定针对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减轻其经济负担,确保其
不会因贫困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建立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在农村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总结词
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
总结词
社交恐惧、回避社交
详细描述
部分残疾儿童因为自身的缺陷而回避社交,害怕与他人接 触,陷入社交恐惧。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心理健康问题普遍
农村学校弱势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 较为普遍,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感 、焦虑等。
心理健康教育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弱势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些群体往往面临诸如贫困、歧视、疾病等多重困难。
因此,给予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
一、认识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1. 弱势群体的定义和背景弱势群体指的是社会上相对较为弱势的群体,如贫困家庭、残障人士、少数民族等。
2. 弱势群体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群体由于长期面临不公正待遇和生活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1. 提升弱势群体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2. 促进弱势群体的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教会弱势群体有效的情绪调控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提高生活质量。
3. 增强弱势群体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弱势群体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逐渐走出困境。
4. 促进弱势群体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资源的获取,提高生活满意度。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步骤1. 调研和分析对不同的弱势群体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需求,并分析出其中的共性和特殊性。
2. 制定教育内容和方式根据调研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问题解决、人际交往等方面,并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如课堂教育、心理咨询等。
3. 实施和推广在社区、学校、康复中心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弱势群体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宣传和传媒渠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 评估和反馈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弱势群体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势群体与弱势心理摘要: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日益提高,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仍是莫衷一是,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存在隶属关系;信息不对称;经济力量的差距;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不良的制度影响;其他因素。
做好弱势群体的工作应坚持关心、支持、自助、增权的原则,并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弱势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日益减少,但是弱势心态却在蔓延,其本质说来就是一种心态的失衡,有着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引起对此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心态;心态失衡自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了“弱势群体”概念以来,弱势群体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003年召开的“两会”上,有关弱势群体的范围基本上划定在失地农民、农村贫困户、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贫民四大范畴中。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称自己是弱势群体。
在“你是弱势群体吗?”调查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一、关于弱势群体的基本观点(一)弱势群体的含义及特征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指出,界定“弱势群体”主要有三个标准:按经济学标准,弱势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等等。
按社会学标准,则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融合度等特征,比如一些职业虽然收入高,但缺乏社会尊重或者“难登大雅之堂”,从业者觉得被社会边缘化;再比如很多大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和外界缺乏沟通,语言、文化等也不相容,心理上有孤绝感。
按照政治标准,则涉及个人的权利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受到社会的歧视等等。
一般的都认为,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
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
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
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
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前文已述,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
(二)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形成为相对强势或弱势的主体,这些原因主要有:1.存在隶属关系并不单单身份关系会产生隶属关系,某些契约关系同样可以产生隶属关系。
劳动关系即属此例,虽然劳动者有出卖或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但是正如哈耶克所言“我们可能是自由的,但同时我们也可能是悲苦的”,由于不是“高度理想”的“强有力的智者”,为了摆脱这种“悲苦”的境况,劳动者通常是不得不成为一名被雇佣者,由此雇主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同时,也获得了对劳动者的支配权,隶属关系也就形成了。
2.信息不对称虽然在某些社会关系中,当事人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对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造成二者地位实际上的不平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信息不对称在加剧,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数字鸿沟。
3.经济力量的差距在原始社会以后,贫富差距甚至贫富悬殊始终与人类相随。
在现代社会,随着具有强大经济力量的垄断组织的出现,现实社会中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力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4.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虽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整体而言,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甚至传统社会中的观念、歧视,他们往往在体力、智力、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5.不良的制度影响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其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地制造弱势群体。
6.其他因素国企结构调整、经济效益下降,下岗职工增多。
一是由于当前正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据有关部门测算,“九五”期间全社会剩余劳动力平均每年为1200多万人,今后10年将增至每年1800多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由6%左右增至7%左右;二是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三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镇的就业产生了很大压力;四是体制性原因,国企改革进行结构性调整,必然要削减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大量富余人员;五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下降。
以上诸因素导致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下岗职工逐年上升。
上述因素中尤以后两种原因较为突出。
贫困家庭户人口多、就业少。
下岗和失业人员大多集中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商业部门,家庭人口多,就业少,户人均收入低。
据2000年住户调查,5%的最低收入户每户家庭人口为3.6人,就业者负担人口为2.34人,分别比最高收入户的2.66人和1.67人高35%和 40%,再由于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再就业比较困难,还有相当一部分因病残致贫,医疗费没有保障,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三)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对策1.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做好弱势群体工作,其基本原则是:关心、支持、自助、增权。
所谓关心,就是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弱势群体。
关心弱势群体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社会强势群体的责任。
只有高度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地走向更加公正。
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是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
在这种意义上,关心弱势群体也就是关心强者自身。
关心弱势群体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要注意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而不能怀着救世主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弱势群体,更不能片面宣传、强化强势群体的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强加给弱势群体。
如果这样的话,是难以真正改变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的。
所谓支持,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
一个社会要保证良性运行,就必须有适当的社会政策,有必要的制度安排,满足弱势群体的客观需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更有理由和义务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制度性保障。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们保障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有效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公民的很多社会权利还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保障,支撑社会政策的社会基础(比如社区及其他民间组织)还很薄弱,一些弱势群体还缺乏制度性的社会支持。
因此,弱势群体支持的制度化急需加快、加强和落实。
所谓自助,就是使弱势群体走向自立、自尊、自强。
必要的社会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最终摆脱弱势地位还是要靠弱者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弱者改变其弱势地位的能力。
俗语云,“惟自助者天助之”,完全依赖外部支持,是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弱势地位的。
作为一门学问的社会工作,其核心观念就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试图运用各种技巧激发救助对象的自助潜能。
我们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应当遵循这个出发点,侧重培育、动员和增强弱者的自助能力。
所谓增权,实际上可以看作弱势群体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呼吁,应当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特别是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尤其是保障其参与与其有关的各项决策的权利,使其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如果弱势群体被排斥在社会进程之外,不能参与相关决策的进程,他们的声音就无法表达,更谈不上有效维护其权益。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保障弱势群体对于有关立法的参与权,而且要增强弱势群体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为此,我们不仅要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增进对于法律的了解,而且还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确保弱者也能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
2.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对策(1)促进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应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坚定不移地开放市场,除引进外资外,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社区服务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者改变观念、自主择业,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在就业中,采取灵活的用人制度,组织失业和下岗人员以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时等灵活就业形式搞劳务承包,制定用工制度,并解决好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应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
同时应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要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安全网内,这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也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
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养老金,由于过去老职工的隐性缴款未能得到补偿,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企业欠缴和拒缴保险金。
为解决此项难题,政府应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用作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