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心理分析
马加爵心理分析马加爵心理分析发表时间:2004-12-29 18:04:30马加爵心理分析一名大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就连杀四人,简直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
他会不会是精神病?对此,有人分别在温州大学和浙江东方学院作了《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现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
一、人格障碍根据马加爵杀人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和畏罪逃跑等情况,可以断定他没有精神病。
但碍。
最近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马加爵与诱杀17名中学生的黄勇和疯狂作案26起、杀死多人的杨新海都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那么,什么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呢?请看《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计划的旅行;(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9)危害别人时缺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以上九条标准,马加爵一条也够不上。
所以说,他不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更象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2)表情呆板,情感冷淡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3)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4)缺乏愉快感;(人际关系;(6)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7)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七条以外,其它全部符合。
马加爵心理分析
马加爵心理分析马加爵事件简介:2004年2月13日,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马准备逐个用铁锤突袭4个同学。
他想先干掉同宿舍的邵瑞杰。
当晚,只有唐学李在宿舍内,邵在别的宿舍里休息。
他说:不杀唐,就干不了邵。
他用锤子杀了唐后,把地上及桌上的血擦干,把唐放到衣柜里,用报纸等物包好。
因为学校没有开课,没人发现。
第二天,他继续与同学打牌。
2月14日晚,趁邵瑞杰洗脚的时候,马用同样手法将其杀死,事后仍将尸体塞入衣柜。
2月15日中午,同学杨开宏到马的宿舍找邵打麻将,马说他一会就回来,并在杨看报纸等候时将其杀害。
傍晚,王大明(音)叫他打牌。
他没去,跑到1幢402室将龚博叫到自己的房间将其杀害。
刚处理完龚博的尸体,林风(音)找他打牌。
他觉得林风平时对自己不错,就没下手。
走出学校,他马上打出租车到了南窑火车站。
在商店里买了衣服、水果等,换了衣服上了火车。
马说,杀了一个人后很后悔,也很害怕。
但越想越气就又杀了3个人。
(一)心理中介因素——认知评价当人们面临着一个应激事件时,首先就会想到这个事件对他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和评估,这就是认知评价。
对于马加爵来说打牌时被同学指责作弊是一件应激事件,他把这件事认为是对自己有害的,并且越想越气,这是他认知偏激。
(二)心理中介因素——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在个体精神或物质上给予的帮助或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
马加爵是一个内向的人,与人交往不是太多,交际圈狭窄。
马加爵很聪明,智商很高,但情商非常低。
这样的人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打交道。
而且当时的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度不够,以至于马加爵没有找到任何帮助去解决自己的困扰,马加爵在杀人之后曾经试图给某个心理咨询电话打过电话,但是很遗憾的是,没有接通,如果当时有个人能够疏导下他,也许这血腥的一幕真的不会开启。
别人对马加爵的关心也不是很多,这样的劣行的社会关系的存在损害了马加爵的身心健康。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简介本文对马加爵的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探讨其犯罪动机和心理状态,希望能够揭示出他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为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加爵的背景马加爵,男,某市某区人,自幼喜欢虐杀动物,并在成年后将犯罪行为升级到对人的伤害,包括杀人、强奸等。
他在犯罪中展现出极大的暴力倾向和对受害者的冷酷无情。
犯罪动机分析动机1:虐待成长经历马加爵的虐待成长经历是其犯罪动机之一。
在其童年时期,他可能经历了家庭暴力、虐待或其他不良成长环境,导致他对他人的恶意行为产生了扭曲的认知。
他可能通过虐待和杀戮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痛苦,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动机2:权力欲望和控制欲犯罪心理学中,一些罪犯表现出对权力和控制的极度渴望。
马加爵可能通过对受害者实施暴力和控制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并通过这种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自尊心。
犯罪的心理特征特征1:冷酷无情马加爵在犯罪行为中展现出冷酷无情的特征,他对受害者毫不留情,展现出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
特征2:精密策划马加爵的犯罪行为往往经过精心策划,他可能运用各种技巧来追踪和选择受害者,并在犯罪行为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特征3:无法体验他人情感马加爵可能具有缺乏同理心和无法体验他人情感的特征。
他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满足感和快感,这种情感缺失可能是他犯罪的动力之一。
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心理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
这些信息可以为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预防措施针对这样的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工作:1.家庭环境改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环境,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避免虐待和暴力行为对儿童的伤害。
2.社区关怀: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潜在的罪犯寻找其他途径来释放压力和消除犯罪冲动。
3.教育宣传:加强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犯罪心理的认识和了解,增强防范意识。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分析是研究和解释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方法。
马加爵事件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因素。
本文将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心理学分析,以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
1:事件概述:对马加爵事件的事实描述以及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进行详细梳理。
2:个人背景分析:对马加爵的个人背景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经历、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对事件的影响。
3:心理评估:通过使用各种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对马加爵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
包括智力测试、人格评估、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以揭示他的心理状态。
4:动机分析:分析马加爵行为背后的动机,通过深入了解他的动机和目的,以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
5:社会影响分析:分析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马加爵事件带来的恐慌和不安感,以及对社会心理的潜在影响。
6:心理治疗角度分析:根据对马加爵的心理分析,提出适合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方案,以促进他的心理健康恢复。
7:预防措施建议:根据对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建议,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相关资料:
1:马加爵个人资料
2: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
3:相关法律文件和案件判决书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及其与个体心理状态和动机之间关系的学科。
2:心理评估: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过程。
3:动机:指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可能是满足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动力来源。
4:心理治疗: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手段,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下面是我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我认为对于犯罪者应该分类讨论:至少应该分为3类:1:生活所泊型:对于这一类人是由于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没有办法保障。
他们本来没有多么大的目标,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他们犯罪的基本动机。
基本心理,这些人对于没有多么大的危害性。
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使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
2.心理变态型:这种犯罪类型的人是由于自己的心理在成长中受到了打击。
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形式的。
比如:由于自己的生理缺陷引起、少年成长时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少年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少年时受到了迫害从而在心理上造成难以忘记的了阴影等等。
这类人由于受到种种不同寻常的遭遇。
从引起了心理的变态。
如果调整不好,就会造成他们在心理上对社会、对他人的仇视或不满:当这种情心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造成他们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这种心态演变成现实中的行动,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变态心理。
这样就会造成犯罪。
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从心理学上给予一定的治疗。
使他们能够重新调整心态。
对社会、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
3、人格分裂型:这种类型的犯罪者。
与第二类有一定的相同点:都是由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而造成的。
但不同的是他们本人对待的方法不同与第二类犯罪者:他们在思想上采取了逃避直接面对的办法。
他们想让自己的这些痛苦的记忆中删除。
于是经常去从不同与自己本人的性格或思想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久而久之。
造成了另外的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出现了。
他于原来的性格可以完全的不同。
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性格。
并且当一种性格存在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另外一种性格的存在。
并且也完全不记得自己在另外的一种性格。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摘要: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一案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
一场对马加爵杀人心理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随之产生。
马加爵犯罪心理结构
马加爵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思维、情感、意图和行为的学科,它探讨了犯罪者背后的心理结构和动机。
马加爵是中国刑事案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犯罪嫌疑人,他的犯罪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结构,并解释他可能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犯罪心理学家对马加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心理评估,试图解释他为什么会犯罪以及他的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研究表明,马加爵表现出了一些典型的犯罪心理特征,如冷血、暴力倾向和缺乏同情心。
首先,马加爵表现出了冷血的特点。
他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冷静和自制力,不受情绪的干扰。
这说明他在犯罪前能够冷静地分析和计划,同时能够避免被他人察觉。
这种冷血的心理特征使得他能够在犯罪过程中展现出高效的组织和安排,减少被抓捕的风险。
其次,马加爵还具备暴力倾向。
他的犯罪行为往往伴随着暴力和残忍的手段,给受害人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这种暴力倾向往往源自他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望,通过施暴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此外,他可能还有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比如攻击性障碍或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暴力倾向。
最后,马加爵缺乏同情心。
他的犯罪行为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同情。
他对受害者的痛苦和后果毫不在意,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种缺乏同情心的特点使得他可以无视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从而更容易地进行犯罪。
以上是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结构的简要分析。
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他的心理结构和动机,但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他的想法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在未来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马加爵的心理背景和犯罪动机,以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类似的犯罪行为。
总结起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防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结构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犯罪者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内在驱使,为犯罪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加强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以提高社会的安全性和人民的幸福感。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车辆工程081 韩越虽然马加爵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可是同为高校学生,我还是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马加爵事件背后的原因。
看了马加爵事件的相关资料,看到了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马加爵事件的分析,看到了不同记者写的文章,大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我认同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的“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
综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导致马加爵杀人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有其社会大环境的作用,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缺少同情、温暖、友爱;有其从小生活的环境与进入大学后环境的极大反差的作用,比如,在村子里,大家都知道马加爵学习好,一般人都以学习成绩评价一个人,农村更是如此。
对于村子里这唯一的高才生,大家见了面一定是友好问候,那么马加爵看到大家的友好,心中自然舒畅,至少不会有被人冷落嘲笑的感受,对于别人的友好,他至少没有理由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可是上了大学,村子里唯一的高才生变成了很多高才生中的普通一员,再加上大学里不是单单靠学习成绩生活的,同学们也没有必要和理由要夸他,赞美他,这与以前别人对他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不再是生活中的主角,他很不适应这样。
有其人格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有其归因问题,如他和同学之间有矛盾了,总是觉得别人嘲笑他,把原因都归给他人,却很少反省自己。
一种行为的发生,往往存在很多原因。
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我想重点阐述一下人际沟通在马加爵选择用杀人方式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看完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和对其父母的采访,以及他写给十四叔十四婶的信,我觉得马加爵在与人沟通的能力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而这种沟通上的问题,是导致最后杀了四个同学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来看下他与家人沟通方面的问题。
在采访中,马父说“马加爵只在2000年回过一次家,以后便只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打过电话,他说他想利用放假时间在云南打工挣点钱…我们很后悔,一直以为他在云南一切都平安无事,所以也很少打电话找他,每次都是互相报个平安,问候几声就挂电话了。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1.案件概述马加爵杀人案,是指发生在某地的一起连环杀人案,共涉及10名受害者,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12年。
马加爵是案件中的主要嫌疑人,通过对其犯罪行为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犯罪心理和动机。
2.背景调查2.1 嫌疑人个人背景马加爵,男性,现年45岁,曾在某市工作。
嫌疑人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但社交能力较差,在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挫折感。
2.2 受害者背景受害者均为年轻的女性,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
他们大多数是单身,有些是大学生或在校学生,存在各类社交关系,但无法找到类似之处。
3.犯罪心理分析3.1 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嫌疑人具有恒定的沉稳个性,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内心的压力会逐渐积累,导致情绪爆发。
3.2 犯罪动机分析马加爵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和排斥,内心愤怒和不满导致他对年轻女性产生了深深的憎恶情绪。
他通过杀害女性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权力感。
4.犯罪心理学分析4.1 犯罪手段嫌疑人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杀人手段,并且在每次作案后会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布局,能够展示他对犯罪过程的掌控能力。
4.2 作案动机通过对受害者的调查,发现马加爵在作案前会进行一定的物色和观察,选择那些与自己产生冲突或无法控制的女性作为目标。
5.心理分析与研究5.1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马加爵对受害者的憎恨心理以及他对犯罪过程的满足感。
5.2 心理帮助与预防针对类似的犯罪行为,应加强对潜在犯罪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相关的心理帮助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阻止潜在犯罪的发生。
6.附件附件1:马加爵案件相关文件附件2:受害者调查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陪审团:指由法院选任的一组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特殊团体,负责在部分案件中拿出裁决。
2.刑事犯罪:指违犯刑法规定,以罪事人身、财产权益为对象的违法犯罪行为。
3.犯罪心理学: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一门学科,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他们犯罪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2004 年,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
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起刑事案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更能揭示出背后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问题。
马加爵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对艰苦。
贫困可能导致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在成长过程中,他或许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可能在他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时,被进一步放大。
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
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他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当遇到人际矛盾时,他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选择将负面情绪积压在内心。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马加爵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没有能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防御方式。
他可能过度使用了逃避、压抑等消极的防御机制,导致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以极端的暴力行为爆发出来。
社会比较心理也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大学中,学生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各种比较,如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社交能力等。
马加爵可能在这些比较中感到自己处于劣势,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不平衡。
此外,马加爵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与他长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有关。
家庭、朋友和学校如果能够及时发现他的心理困扰,并给予关心和帮助,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但在现实中,他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从人格特质的角度分析,马加爵可能存在一些偏执、冲动的特质。
这些特质在特定的情境下被激发,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出了极端的选择。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校和家庭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正文:一、背景介绍马加爵事件是指近期发生在某地的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案件涉及多名被害人遭受侵害甚至失去生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舆论讨论。
本文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心理过程,为解决类似事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心理学分析⒈事件前的心理状态在事件发生前,马加爵可能存在一些心理状态或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人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可能是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
⒉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在事件发生过程中,马加爵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愤怒等。
这些心理反应有可能导致他做出极端的行为。
⒊事件后的心理影响马加爵可能在事件后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如心理阴影、自责、抑郁等。
这些心理影响可能对他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干预和治疗建议针对马加爵事件中的心理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干预和治疗措施:⒈心理疏导和支持针对马加爵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失控等问题,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通过倾听和沟通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⒉心理评估和诊断对马加爵进行心理评估和诊断,了解他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心理疾病,为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⒊心理治疗和康复针对马加爵的具体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康复,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相关调查报告、心理评估报告、心理治疗记录等。
如有需要,可联系相关人员获取相关附件。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刑事案件: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以犯罪行为形式表现的案件。
⒉侵害:指对他人权益进行非法侵犯或侵害的行为。
⒊心理动因:指影响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内部或外部因素。
⒋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时间上、阶段上的变化过程。
⒌心理创伤:指人在遭受重大压力或创伤后,心理上产生的持久性,难以适应的问题。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1:简介
1.1 背景介绍
1.2 犯罪案件概述
2:犯罪行为分析
2.1 杀人动机分析
2.2 作案手段与准备
2.3 犯罪心理分析
2.4 犯罪心理学术理论探讨
3:个人背景调查
3.1 马加爵的家庭背景
3.2 教育经历与职业情况
3.3 人际关系与社交活动
4:犯罪心理剖析
4.1 马加爵的心理特征
4.2 早期偏好与行为倾向
4.3 马加爵的受害者选择模式
4.4 犯罪手法的变化与适应能力
5: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5.1 社会环境的影响
5.2 生活压力与心理反应
5.3 自我认同与归属感
5.4 地理、文化与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6:法律心理学分析
6.1 证据的分析与评估
6.2 罪责与负刑能力判断
6.3 犯罪心理学在法律定罪中的应用
7:犯罪预防策略
7.1 早期犯罪预防
7.2 心理健康辅导与治疗
7.3 社会支持与正面影响力
7.4 犯罪侦查与安全防范
附件:
附件一、马加爵的个人犯罪记录
附件二、相关调查报告与证据材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正当防卫:指的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合法权
益而实施的防御行为。
2:行为动机: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动机或目的。
3:罪责刑事责任能力: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自己的犯罪
行为负有的刑事法律责任。
4: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与刑事司法系统有关的心理学科。
马加爵心理分析
马加爵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心理画像"蒋明倬“我为死去的大学生感到遗憾,也很为马加爵感到遗憾。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评论。
身为犯罪心理学专家却不能到现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现在苦于无法见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没有办法得到”。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家的缺席在某种程度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这种遗憾不仅是研究意义上的,更是社会意义上的。
“有遗憾的分析”三天内连杀四人,自己却声称是因为别人说他打牌作弊而起;杀死的是自己朝夕相伴四年的同学,有人说马加爵丧心病狂,根本不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是个疯子。
上大学从家里拿了6000元钱,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没有鞋子穿而没有去上课,但还是没有向家里再要一分钱,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因而有非常多的人对马加爵充满同情。
马加爵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是个变态的杀手还是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按照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情绪型犯罪。
”李玫瑾对马加爵进行了心理分析:马加爵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学习成绩出色,所以会有任性、自我中心等问题;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
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
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情绪型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就是仇恨累积型的。
马加爵就是第二种。
这种类型有四个特点,一是心理活动的发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一个事件,他所说的因为打牌只是一个导火线,背后一定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第二个类特点是,这类犯罪有一个预谋过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这类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不会杀错,也不会“滥杀无辜”;第三,这类犯罪不会自动停止,因为预谋时间很长,所以犯罪的时候就一定会做到底;第四,这个类型犯罪人行为都非常狠毒。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本文档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心理学分析,旨在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心理过程。
以下是本文档的详细章节内容:一:事件背景1.1 事件概述1.2 事件发生时间地点1.3 事件涉及人物及其关系二:心理学观点分析2.1 人格心理学分析2.1.1 马加爵个人特征分析2.1.2 人格结构分析2.1.3 心理防御机制分析2.2 心理发展理论分析2.2.1 儿童期心理发展分析2.2.2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分析2.2.3 成年期心理发展分析2.3 心理问题诊断与评估2.3.1 抑郁症状分析2.3.2 焦虑症状分析2.3.3 自杀倾向分析2.4 社会影响因素分析2.4.1 家庭环境分析2.4.2 社会支持分析2.4.3 工作压力分析三:心理援助与干预措施3.1 情绪管理3.2 社会支持系统建设3.3 心理疏导与治疗四:事件的警示与启示4.1 心理健康教育意义4.2 社会公共服务建设需求 4.3 制度与政策改进建议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 - 马加爵个人资料及历史背景- 事件相关报道和评论- 相关心理学研究论文及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 自杀:指一个人自愿终止自己生命的行为,其法律性质根据不同法律体系而有所不同。
- 抑郁症: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极度悲伤、沮丧和失去兴趣。
- 焦虑症:一种情绪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焦虑、担心和害怕的行为和思维。
-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咨询等形式,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
附件:1、马加爵个人资料及历史背景2、事件相关报道和评论3、相关心理学研究论文及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 自杀:指一个人自愿终止自己生命的行为,其法律性质根据不同法律体系而有所不同。
2. 抑郁症: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极度悲伤、沮丧和失去兴趣。
3. 焦虑症:一种情绪障碍,患者表现出过度焦虑、担心和害怕的行为和思维。
4.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咨询等形式,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
马加爵犯罪心理学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学报告:不是因为穷而杀人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
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
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近日,记者对李玫瑾教授(以下简称李)进行了采访。
“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记者:马加爵案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你为什么最近才去云南进行调查?李:上次一家媒体采访时我还在抱怨,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接触不上,因为我也只能看到媒体的有关报道。
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
公安部有关业务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如果他杀害的不是贫困生,可能他平时就有对富人的这样一个情结,但是他显然没有。
记者:你在云南见到马加爵了吗?李:我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他,问卷是别的同志帮我问的。
马加爵现在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带马加爵到学校指认现场,他浑身颤抖,不敢看。
指认现场回来不吃不喝,他现在是但求速死来解脱。
记者: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生命?李:我认为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开始有情感反应,知道恐惧了。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通过对马加爵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探讨,探究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通过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并帮助未来类似案件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马加爵正文:马加爵,男,27岁,高中肄业,无业,因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马加爵犯罪的背后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在探究这些因素时,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经历马加爵的个人经历与他的犯罪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了解,马加爵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进入社会后也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生活困顿。
这使得他对社会存在着一定的不满和不信任,通过犯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得以滋生。
此外,马加爵还存在很强的攀比心理和优越感,他希望通过犯罪来展示他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二、家庭环境马加爵的家庭环境也是导致他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一直不太和谐,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母亲还曾经因为家庭暴力离开家。
这种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和亲人离别的经历使得马加爵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对外界表现出了一定的胆怯和抵触情绪,但同时他也很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
三、社会环境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也是马加爵犯罪的外在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社会中,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就业难题和经济压力,这让他们面临着犯罪的风险。
特别是在城市内部分地区,一些陋习的存在使得犯罪人员更容易藏匿和作案,这也为马加爵的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个人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的不满和不信任加深。
其次,家庭的不和谐和亲人的离别让他缺乏安全感。
最后,社会环境的问题为他提供了作案的便利。
因此,在未来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积极开展社会矫正工作,帮助类似犯罪潜在人群解决心理问题和经济困境,切实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
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马加爵案例分析犯罪心理学
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學
1. 引言
本章將介紹研究對象馬加爵案例的背景和目的。
2. 案例背景
本章將闡述馬加爵案例的發生經過以及相關的背景資料,包括案發時間、地點、被害人和嫌疑人的基本情況等。
3. 事件分析
本章將對馬加爵案例進行詳細分析,包括案發動機、犯罪手段、案發過程等。
4. 犯罪心理學理論應用
本章將運用犯罪心理學理論對馬加爵案例進行分析,包括人格特徵、心理動機等方面的研究。
5. 調查與審判過程
本章將介紹馬加爵案例的調查和審判過程,包括警方工作、證據收集、法庭審理等。
6. 學術探討
本章將對馬加爵案例進行學術討論,包括犯罪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研究觀點。
7. 心理狀態評估
本章將對馬加爵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包括心理測評工具的運用、犯罪者的心理狀態評估等。
8. 防控對策
本章將提出針對馬加爵案例的防控對策,包括社會措施、法律制度改革、教育和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建議。
9. 結論
本章將對馬加爵案例進行總結,提出結論並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
附件:
本文檔所涉及的附件包括:法庭文件、調查報告、犯罪心理學專家報告等。
法律名詞及注釋:
1. 刑法:對犯罪行為進行處罰和防治的法律體系。
2. 量刑:根據犯罪的性質、情節和罪行嚴重程度,對犯罪者進行的刑罰裁量。
3. 审判程序:指對涉嫌犯罪的嫌疑人或被告進行的法庭審理程序。
4. 毒品:指對人體中構成危害的物質,包括非法藥物和合法藥物的濫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一、案例简介(一) 马加爵简介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人。
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点中学。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
另有一女考上大学。
取名:父亲为儿取名马加爵,意喻“加官进爵”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乞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二)案件梗概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三)犯罪起因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
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
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
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二、犯罪心理案例分析(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人的犯罪心理的来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一、案例简介(一) 马加爵简介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人。
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点中学。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
另有一女考上大学。
取名:父亲为儿取名马加爵,意喻“加官进爵”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乞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二)案件梗概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三)犯罪起因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
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
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
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二、犯罪心理案例分析(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人的犯罪心理的来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
马加爵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消极因素,为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从宏观社会环境来讲,尽管整个社会进步在加快,社会更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加大”现象、“人生存和发展的不平等”现象、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现象、社会交往中的“市侩化”现象。
这些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尽管不可能直接对马加爵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的影响会通过与马加爵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社会环境折射出来。
马加爵家庭的贫困无法为他提供大学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让他时常感到经济压力和在经济地位上的低人一等,其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也决定了马加爵无法在家庭中寻找到能有效与之进行思想沟通的对象,相反他肩负的是家庭希望的重任。
在大学环境中,学校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忽视,让马加爵不能从组织、群体中受惠而产生相应的责任心。
大学中的“弱势群体”的主体是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经济上的窘迫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不能经常参加集体活动,不能时常进行精神放松,如看电影、跳舞、参加生日聚会等),从农村中学到都市大学,使许多农村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包括卫生习惯都与大学校园主导的“城市文化”格格不入,这些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特别是处于“强势群体”的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显得自强、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大学环境中没有及时了解和研究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树立自信。
相反,在同学关系中存在“恃强欺弱”、“人性谈漠”现象,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是直接引起马加爵不良人格,乃至于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马加爵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发生器”。
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利益倾向的差异,都存在获利阶层和失利群体。
每一个社会环境都存在着大量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
对个体来讲,它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会强加于个人的心理之中,形成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关于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制也充分说明了,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指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对外界消极因素的选择性反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马加爵自小形成的内倾型性格,这不是他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甚至不能说是影响其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证明,内倾型性格的人容易犯罪,外倾型性格的人不容易犯罪。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把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对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特点进行了如下描述。
艾森克对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特点的描述外倾型特1、老是注意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追求刺激,敢于冒险;2、无忧无虑,随和,乐观,爱开玩笑,易怒也易平息,不假思索地行动;3、有与别人谈话的需要,好为人师,容易冲动;4、喜欢变化,有许多朋友;5、善于交际,不喜欢独自学习内倾型特1、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很少有攻击行为;2、性格孤独,内省,生活有规律;3、对书的爱好甚于对人的交往,除亲密朋友外,对人总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离;4、很重视道德标准,但有些悲观;5、安静,不善交际从上述描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内倾型还是外倾型的性格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它对犯罪心理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其实,致使马加爵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因素是他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即性格中的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的成分。
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一般都自视很高,不愿轻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于外;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需要“知音”,需要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理解。
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露出不足而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情绪自我甚至否定自我之中,产生自卑心理。
过分自尊的表现之一就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画圆。
从马加爵的往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存在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一切都须以他为中心。
这一点可以从他曾与其奶奶发生的冲突中来得到证明。
当他与奶奶在看电视时发生冲突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满页上写”着“恨老人”,而且写了两天。
马加爵这种躲在自我中心小圈子里的人,永远都会感到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埋怨、委屈自然会充满心头。
过分自尊的人总是需要别人处处维护他的自尊,当自己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自卑便产生了。
一般来讲,自尊越强的人自卑感也越强。
过分的自尊与自卑,让马加爵特别在乎、特别敏感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许别人不经意的话语甚至是玩笑,在他看来则是对他的嘲笑与讽刺,成为伤害他的“利剑”。
从马加爵的大学生活中频繁地与同学间发生摩擦的情况来看,他所受到的这种“伤害”是经常持久的,因此,因“伤害”而转化的仇恨情绪一次次积聚起来了,他的犯罪心理也在不知不觉中膨胀了。
(三)被朋友抛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犯罪心理恶化的“导火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越低,满足需要的动机越强烈。
当马加爵在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得不满足时,他会产生怨恨,并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
他喜欢练肌肉,喜欢动武,他喜欢打篮球,他认为这是他获得尊重的方面。
但现实并没有让他的需要得到满足,于是他便退缩到与电脑打交道,把自己封闭起来。
这种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对他讲是可以“忍”的,于是他专门收藏了一幅“忍”的水墨画来表达这种心情。
但是在大学生活中,他仍有精神依托,那就是如他一样贫困而又不怎么出色的同学如邵瑞杰等,他认为这些与他同处不受重视地位的同学才是他真正的朋友,才是他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但是,在案发前几日的一天,马加爵与邵瑞杰因打牌发生纠纷,邵怀疑马出牌作弊,两人当众争执,期间,邵瑞杰说:“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
”邵瑞杰的这句话对内心极自尊又极自卑的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长期以来努力维系而且深深依赖的社交体系骤然崩溃。
因为,邵瑞杰是他自认为在班上唯一的知心朋友,两人同是广西老乡,两人同是农村学生,平时又常在一起玩耍。
原本同类,同归属于一个群体的人这时抛弃了他,马加爵顿时感到自己的无助、失落,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产生了。
他深深地感受到“我觉得我太失败了”。
他再也忍不住平时积聚的怨恨,他需要发泄。
这时,他的犯罪心理极度恶化,产生了犯罪动机,而犯罪动机的产生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推动力。
(四)凶残的犯罪行为,是马加爵犯罪心理巨大释放的必然马加爵在发生“打牌”事情之前,早已是“忍辱负重”,无论是自己的贫穷,无法找回的自尊,快毕业的惶然,还是肩负父母、甚至家族的希望重任,他积聚了太多太多的心理压力,有着极其强烈的反抗心理和怨恨情绪,其犯罪意向十分明显。
“打牌”事情发生之后,点燃了他仇恨的烈火,他把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他认为最好的朋友与同学邵瑞杰身上。
犯罪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指出,当个体遭受挫折以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由于认知范围狭窄,找不到自我解脱的方法而迅速产生犯罪动机,引发攻击行为,攻击的对象往往指向使之受挫折者。
邵瑞杰就成了马加爵的攻击对象,成为他犯罪心理发泄的指向。
在犯罪目的确定以后,他就着手犯罪设计,精心准备犯罪工具,寻找犯罪机遇,连续三天锤杀了四个人,其强烈犯罪心理渲泄的结果就是这种凶残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启示(一)从小开始,强化责任教育。
当代很多人都会随意地、冲动性地进行行为,毫不考虑行为后果。
这些责任丧失的行为表明对人们进行责任教育已刻不容缓。
要从小教导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要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不仅是对本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要对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都要产生影响;要从小教导人们领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真正内涵,逐步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及人类所负有的责任。
(二)强化“尊重生命”的意识。
很多大学生犯罪事件反映出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中缺乏“尊重生命”的意识。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规定凡怀胎满三个月以上不准堕胎,因为胎儿已“成”人,有其生存的权利。
而我们的大学生却任意地将正处旺盛时期的生命杀害或抛弃。
“尊重生命”已经被残酷的事实激起强烈的呼唤。
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不可再生,每人只有一次生命。
必须珍惜生命,因为生命的归属从诞生那天开始早已不完全属于他本人,而是家庭、社会的一部分,一定要爱护生命、保护生命。
(三)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相比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挫折,产生更多的挫折感,因此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高校应该主动地、人性化地去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