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心理学(作业)
(0449)《犯罪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49)《犯罪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dc3ee45ef7ba0d4a733b5e.png)
[0449]《犯罪心理学》第一次作业[多选题]10、在一般犯罪预防中主体因素的预防原则有A:净化文环境原则B:早期预防原则C:心理卫生原则D:挫折疏导原则E:持之以恒原则参考答案:BCD[多选题]9、犯罪嫌疑人常用的反侦查手段主要有A:善于察颜观色B:精心设计作案时间C:破坏、伪造犯罪现场D:改变个体形象特征E:伪装积极参考答案:BCDE[多选题]8、影响犯罪目的确定的因素有A:犯罪的准备程度B:社会经济历史条件C:社会地位和境遇D:社会意识形态参考答案:AC[多选题]7.犯罪少年实施犯罪行为,具有的明显特征主要有A:模仿性B:冲动性C:谋划性D:稳定性E:情景性参考答案:ABE[多选题]6. 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主要有A:预谋发动机制B: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C:模仿学习机制D:角色扮演机制参考答案:BCD[多选题]5.下面哪些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A:预谋发动机制B:情境互动机制C:自我强化机制D:挫折反应机制参考答案:ABD[多选题]4.犯罪心理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有A:特定的气质B:消极的性格特征C:扭曲的道德意识D:不成熟的自我意识参考答案:CD[多选题]3.研究犯罪心理学有其特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A:犯罪心理的隐藏性B:研究的间接性C: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D: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2.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中,包括的心理成分有A:反社会意识B:错误的法律意识C:畸变的需要D:犯罪动机参考答案:ADC[多选题]1.下列人员中属于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有A:民事违法主体与客体B:虞犯C:一般违法者D:刑满释放人员参考答案:BCD。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入门及答案解析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入门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883bb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f.png)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入门及答案解析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犯罪者心理特征的学科。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犯罪行为,也为预防和治疗犯罪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下是一套犯罪心理学测试题,旨在帮助初学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1.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犯罪行为的统计数据B. 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C. 法律对犯罪的定义和分类D. 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方法2. 以下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A.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B. 犯罪动机的形成C. 犯罪现场的物理证据D. 犯罪行为的心理预测3. 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画像”是指什么?A. 犯罪现场的物理画像B.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描述C. 犯罪行为的法律画像D. 犯罪预防的心理策略二、判断题1. 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警方在没有物理证据的情况下确定嫌疑人。
()2. 犯罪心理学只关注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涉及青少年犯罪。
()3. 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行为完全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
()三、简答题1. 简述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
2. 描述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画像”在刑侦工作中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一名男子在一家便利店内抢劫,他戴着面具,手持刀具,威胁店员交出现金。
抢劫完成后,他迅速逃离现场。
请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名男子可能的心理特征。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正确答案:B.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2. 正确答案:C. 犯罪现场的物理证据属于法医学研究的内容,而非犯罪心理学。
3. 正确答案:B. “心理画像”是犯罪心理学中对犯罪者心理特征的描述。
二、判断题1. 错误。
犯罪心理学可以提供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但不能完全取代物理证据。
2. 错误。
犯罪心理学研究包括所有年龄段的犯罪行为,包括青少年。
3. 错误。
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三、简答题1.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包括: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预测犯罪行为;为犯罪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制定有效的犯罪干预措施。
我的《犯罪心理学》作业
![我的《犯罪心理学》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619367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8.png)
我的《犯罪⼼理学》作业危险⼼结类犯罪⼀、意结类犯罪1、⼼理特征:犯罪动机往往令⼈费解;具有正常⼼智下的⼼理遮掩性;犯罪具有隐秘和谋划特点;⾏为⼈具有⼈格保守性;⼼结多与潜意识内容有关。
2、案例分析:付成励案发⽣在2008年10⽉28⽇的政法⼤学学⽣付成励杀师案引起了社会的⼴泛关注。
在痛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这样⼀个风华正茂的⼤学⽣的犯罪⼼理。
笔者认为其犯罪属于意结类犯罪⼼理特征。
⾸先,犯罪动机很令⼈费解。
付成励交代,杀程春明的动机有两点,⼀是要报复,⼆是要“杀⼀儆百”。
报复的动机因是“程春明在⾃⼰和⼥朋友之间留下了太多的阴影,分⼿这个事情也和程春明有很⼤的关系”。
⾄于“杀⼀儆百”,付成励认为程春明和这个⼥孩在⼀起的时候已经是已婚男⼈……他不配称为⽼师,根本不为⼈师表。
所以出于“替天⾏道”的想法做了这件事。
每⼀个理性的⼈听到这样的解释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就确实地发⽣在这样⼀个政法⼤学的学⽣⾝上。
第⼆,具有正常⼼智下的⼼理遮掩。
其⽇常⾏为表现与常⼈⽆异,甚⾄可能⽐⼀般⼈更能忍让,这⼀点可以从同学⽼师对他的评价中看出。
因此他的犯罪让很多⼈感到疑惑,不相信这样⼀个好同学会犯下如此残忍的罪⾏,但在他的内⼼深处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当消极的社会条件达到⽆法容忍的程度,就会强⼒反击,不计后果。
第三,犯罪具有隐私和谋划特点,付成励为杀死程春明,事先准备好了两把⼑放进⼝袋,⼀把菜⼑、⼀把⽔果⼑。
并且查明了⽼师上课的时间和地点。
晚上,付成励从中国政法⼤学昌平校区端升楼201室教室后门进⼊,径直⾛到程春明跟前,拿出菜⼑,对准程春明的脖⼦挥下。
砍了⼀⼑后,付成励就掏出⼿机报了警,然后静静地呆在教室⾥,等待着警察的到来。
整个过程都是按他的计划进⾏,他似乎⼀点也不畏惧。
第四,⾏为⼈具有⼈格保守性,付成励⽣长在⼀个普通的家庭,所以是⼀个在感情上⾮常传统的⼈,所以,当他知道⼥友的隐秘的往事对他来说事实上是晴天霹雳,在他的内⼼埋下了阴影。
国开作业犯罪心理学-季《犯罪心理学》第一次作业69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犯罪心理学-季《犯罪心理学》第一次作业69参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01b07602d276a201292e2f.png)
题目:下面哪一个不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特殊模式()选项A:变态型
选项B:一般型
选项C:朦胧型
选项D:习惯型
答案:一般型
题目:下列哪一项属于犯罪人犯罪后的心理状态()选项A:需要
选项B:不安和恐慌
选项C:动机
选项D:犯罪情感
答案:不安和恐慌
题目:下列哪一个不是犯罪动机强化得情况()
选项A:多种犯罪动机演变成单一犯罪动机
选项B: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
选项C:一种犯罪动机转变为另一种犯罪动机
选项D:同一犯罪动机的强化
答案:多种犯罪动机演变成单一犯罪动机
1
题目:犯罪类型是指按一定(),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
选项A:手段或目标
选项B:原因或动机
选项C:动机或行为
选项D:原则或标准
答案:原则或标准
题目:下列哪一项不是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途径()
选项A:家庭预防
选项B:社区预防
选项C:社会预防
选项D:学校预防
答案:社会预防
题目:影响女性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因素不包括()。
选项A:生理因素
选项B:心理因素
选项C:社会因素
选项D:个人因素
答案:个人因素
题目:智能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多种多样,下列哪一个属于智能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 )
2。
《犯罪心理学》练习册及参考答案.修改doc
![《犯罪心理学》练习册及参考答案.修改doc](https://img.taocdn.com/s3/m/5161cd3476a20029bc642dc3.png)
《犯罪心理学》练习册及参考答案.修改doc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犯罪心理学》练习册及参考答案.修改doc)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犯罪心理学》练习册及参考答案.修改doc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下列著作中的 (C)A. 《犯罪心理学论》B. 《精神疾病的责任》C. 《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D. 《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2.犯罪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基于其(B)A。
普遍性 B. 特殊性 C. 矛盾性 D。
科学性3.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是一门研究犯罪主体(C).A. 心理的学科B. 行为的学科C。
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D。
心理和行为及犯罪对策的学科4.犯罪心理学是一门(A)学科A. 综合性 B。
复杂性 C。
单一性 D。
统一性5.我国犯罪心理学思想的奠基和形成是在( A)A. 春秋战国时期B. 夏商时期 C。
西周时期 D。
秦朝6。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行为、心理以及(D) A.犯罪动机 B. 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C. 犯罪后的心理学问题 D。
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7.在心理科学体系中,犯罪心理学属于( C)的分支。
A. 实验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8。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为了(B)。
A.及时缉拿并惩罚罪犯B. 预防、控制和减小犯罪C。
教育并改造罪犯 D。
威慑其他人不要犯罪9。
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在(D)的心理状态。
A。
犯罪时 B。
犯罪心理学作业一
![犯罪心理学作业一](https://img.taocdn.com/s3/m/30e4813a0508763230121242.png)
法律心理学作业一一、多选(共计25分,每题2.5分,每题答案完全一样得满分,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犯罪既遂的类型有(B;C;D)A. 举动犯B. 危险犯C. 行为犯D. 结果犯2、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B;C;D)A. 犯罪发生的根源B. 犯罪发生的条件C. 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D. 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的客观方面具有(A;B;C;D)等特征A. 法定性B. 客观性C. 侵犯性D. 必要性4、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A;B;C;D)等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心理测验法5、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点有(A;B;C;D)A. 冲动性B. 模仿性C. 戏谑性D. 反复连续性6、利用行为证据分析法来描述犯罪人特征应从以下哪些方面来进行:A;B;C;DA. 整理与评价行为证据B. 被害人研究C. 犯罪现场特征D. 描述犯罪人特征7、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的差别在于(A;B;C)A. 犯罪目的不完全相同B. 犯罪手段不完全相同C. 犯罪客体不同D. 犯罪主体不同8、盗窃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A;B;C;D)A. 犯罪主体不同B. 犯罪客体不同C. 犯罪对象不同D. 犯罪客观方面不同9、犯罪人的人生观基本特征是(B;C;D)A. 反社会意识B. 重视物质利益C. 极端利己主义D. 法律意识淡漠10、犯罪画像是在对犯罪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认罪犯的(A;B;C;D)的过程A. 人格特征B. 行为方式C. 居住地点D. 人口统计学特征二、判断(共计27.5分,每题2.5分)11、越是贫穷的地方,女性犯罪率越高(B)A. 正确B. 错误12、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的一些反社会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越轨行为(A)A. 正确B. 错误13、故意杀人罪是结果犯。
(B)A. 正确B. 错误14、青少年犯罪是指整个青年和少年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A)A. 正确B. 错误15、所有案件都适用犯罪心理画像(B)A. 正确B. 错误16、直接故意杀人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根本区别在于犯罪的动机不同(B)A. 正确B. 错误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犯罪数量有增长趋势(A)A. 正确B. 错误18、犯罪原因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是由犯罪原因引起的,犯罪原因就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A)A. 正确B. 错误19、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和后果缺乏深思熟虑(A)A. 正确B. 错误20、心理画像必须以现场证据为基础(A)A. 正确B. 错误21、逆向重组分析法、行为证据分析法、逻辑推理分析法,在实际运用中,各自独立,不能交叉使用,只有这样所做出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及犯罪心理画像才更准确(A)A. 正确B. 错误三、单选(共计47.5分,每题2.5分)22、故意杀人既遂与故意伤害致死、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关键在于(D)A. 犯罪主体不同B. 犯罪行为不同C. 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不同D. 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23、关于诈骗犯罪,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A. 诈骗犯罪立案数逐年增加,只在近两年有所下降B. 官方统计数据完全可以概况诈骗类案件的情况C. 诈骗犯罪的犯罪人以男性为主D. 诈骗犯罪的犯罪人学历普遍偏低24、社会学习理论是(C)的理论A. 桑代克B. 斯金纳C. 班杜拉D. 苛勒25、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A)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犯罪心理学试题
![犯罪心理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493f35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4.png)
犯罪心理学试题
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犯罪动机B犯罪心理C犯罪手段D犯罪时间
答案:A、B、C
2、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犯罪动机的形成()。
A家庭因素B社会环境C个人经济状况D性别差异
答案:A、B、C
3、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增加()。
A网络技术的普及B教育水平的提高C家庭教育的缺失D社会关注的加强
答案:A、C
4、下列哪些因素可能促使团伙犯罪的形成()。
A犯罪成本的降低B犯罪机会的增加C社会道德的倒退D个人心理的扭曲
答案:A、B、D
5、下列哪些是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
A个性特征B社会环境C家庭教育D年龄因素
答案:A、C
6、下列哪些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案例分析B实验研究C问卷调查D观察法
答案:A、B、C、D。
犯罪心理学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专业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6abe3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9.png)
犯罪心理学专业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犯罪行为的预防B. 犯罪行为的成因C.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D. 所有以上选项2. 以下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范畴?A. 犯罪动机B. 犯罪行为的预防C. 犯罪者的社会背景D. 犯罪者的基因序列3. 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画像”技术主要用于什么?A. 预测犯罪行为B. 确定犯罪者的身份C. 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状态D. 预防犯罪行为4. 犯罪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费斯汀格D. 皮亚杰5. 以下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A. 观察法B. 访谈法C. 心理测试D. 基因测试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7. 描述犯罪心理学中“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及其作用。
8. 阐述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及其重要性。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犯罪心理学在预防犯罪方面的应用和挑战。
10. 讨论犯罪心理学如何帮助理解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B4. C5. D二、简答题6. 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帮助侦查人员通过心理画像技术确定犯罪者特征,为法庭提供专家证词,以及在犯罪预防和矫正教育中提供心理学支持。
7.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或外部压力时,无意识地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用以减轻焦虑和保护自我形象。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投射、合理化等。
8.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权、确保研究的公正性和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二次伤害等。
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维护研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确保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论述题9. 犯罪心理学在预防犯罪方面的应用包括通过研究犯罪者的背景、动机和行为模式来预测犯罪行为,制定预防策略。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目大全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目大全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ba8e2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7.png)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目大全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项?A. 犯罪者的社会背景B.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C. 犯罪预防的法律手段D. 犯罪现场的物理证据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A. 犯罪动机B. 犯罪倾向C. 犯罪现场重建D.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答案:C3. 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画像”是指什么?A. 犯罪现场的物理画像B.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描述C. 犯罪行为的统计分析D. 犯罪动机的逻辑推理答案:B4.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犯罪心理学中常用的理论?A.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B. 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C.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D.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答案:C5. 犯罪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莱昂·费斯汀格C. 卡尔·罗杰斯D. 亚伯拉罕·马斯洛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应用于犯罪预防、犯罪侦查、法庭审判和罪犯改造等方面。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帮助侦查人员快速锁定嫌疑人,为法庭审判提供心理证据,以及在罪犯改造过程中提供心理辅导。
7. 描述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答案: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和外部压力时,无意识地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压抑、投射、合理化等。
犯罪者可能通过这些机制来减轻犯罪行为带来的内疚感和焦虑。
8. 解释“犯罪倾向”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答案:犯罪倾向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形成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大脑结构)、心理学因素(如性格、动机)、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压力)等。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9. 某连环杀手在作案时总是选择在雨夜,且受害者均为年轻女性。
请分析其可能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edaa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6.png)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近年来,犯罪心理学备受关注,人们对于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在探索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测试题能够提供一种了解罪犯心理的途径。
本文将为您呈现一些精心挑选的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并对答案进行详细解析。
一、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个体犯罪倾向的主要因素?A. 遗传因素B. 社会环境因素C. 经济状况D. 宗教信仰答案解析:D。
宗教信仰通常在社会中扮演着约束犯罪行为的角色,具有正面影响。
二、犯罪分子常常表现出以下哪种特征?A. 高度自律B. 高度冲动C. 高度认同社会规范D. 高度恐惧心理答案解析:B。
犯罪行为往往与冲动和不能控制的欲望有关。
三、一名犯罪心理学家正在评估一名嫌疑犯的心理概况,以下哪个测试工具最适合使用?A. 心理项目法B. 刑事心理评估表C. 斯坦福监狱实验D. Minnesota多项人格测验答案解析:B。
刑事心理评估表是评估嫌疑犯心理状况的一种有效工具,可以提供全面的评估结果。
四、下列哪个是犯罪心理学家常用的行为分析方法?A. 多重回归分析B. 斯坦福监狱实验C. 心理项目法D. 案例研究分析答案解析:D。
犯罪心理学家经常使用案例研究分析方法,通过对犯罪个案的深入研究,揭示犯罪背后的心理机制。
五、以下哪个是犯罪心理学家常用的问卷调查工具?A. 雷曼心理测验B. Zimbardo监狱实验C. MBTI人格测试D. Hare PCL-R诊断工具答案解析:D。
Hare PCL-R诊断工具被广泛运用于犯罪心理学领域,可以用于评估个体是否具备犯罪倾向。
通过以上题目的测试,您可以初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犯罪心理学在破案、矫正和预防犯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注:以上题目及答案仅供测试和娱乐目的,并非专业评估工具或教材。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如果您对该领域有兴趣,请参考专业教材及咨询专业人士。
犯罪心理学平时作业汇总
![犯罪心理学平时作业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96e9a03482fb4daa58d4b51.png)
犯罪心理学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24分) 1.犯罪行为2.犯罪心理结构3.犯罪动机4.犯罪类型5.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6.情绪型动机犯罪7.社会化过程8.冰山理论二、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 )等。
①认识 ②情感 ③意志 ④性格2.犯罪心理学要为制定和运用犯罪对策的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增强犯罪对策的( )。
①针对性 ②有效性 ③科学性 ④客观性3.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包括( )。
①行为结构亚结构 ②动力结构亚结构③调节结构亚结构 ④特征结构亚结构4.侵害对象的确定和实际存在和有利于犯罪的现场条件和气氛等属于犯罪行为的( )。
①实际条件 ②必要条件 ③情境条件 ④有利条件5.( ),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也是内外化机制的结合部。
①确定犯罪目的②明确犯罪动机③不良行为的尝试④犯意的萌发6.()是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外化,而犯罪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点是()。
①犯罪行为②犯罪目的③犯罪动机④犯罪结果7.犯罪动机形成的条件是()。
①必须有成熟的犯罪心理②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③必须存在外部诱因④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8.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
①偶然型②渐变型③机遇型④突变型9.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梭,依人类学的观点,将犯罪人分为()。
①生来犯罪人②激情犯罪人③精神病犯罪人④机会犯罪人10.物欲型动机犯罪主要有()等。
①抢劫罪②贪污罪③杀人罪④受贿罪11.信仰型动机犯罪,我国主要表现为()类型。
①科学信仰②政治信仰③个人崇拜④封建迷信信仰12.()是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心理痕迹。
①犯罪体验②犯罪经验③犯罪经历④犯罪过程13.犯罪少年在意志上有()的特点。
①明显的两极性②冒险性③易受暗示性④意志的盲从性14.冲突型女性犯罪人又称为()。
犯罪心理学作业
![犯罪心理学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2df9f0472e3f5727a5e962de.png)
心理案例分析“李平平事件”案例分析:在2003年半年内,李平平陆续杀害5名年轻的“小姐”,有的小姐在被碎尸后,竟被他生吃掉眼睛和肾脏。
在审讯中,李平平说:“我就是不平衡,辛辛苦苦一个月也挣不到2000元,她们如此轻松就能挣这么多钱。
而且她们坐我的车从不拿正眼看我。
”据了解,1995年月27日,因不满自己被辞退,他就将原所在的公司经理宋某一家三口杀死后焚尸。
在此之前,4月1日,因为嫉妒万某的富裕,在其家中纵火。
从李平平的犯罪事实来探究他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李平平具有极其强烈的愤世倾向,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极为不满。
他在对犯罪对象的选择上充分表现出了自己在对待不劳而获现象存在的强烈不满情绪,我们可以从李平平选择的犯罪对象可以看出这现象,他对现实生活中轻松能赚大钱的“小姐”心存不满,对其有着不满的情绪,而其不满情绪有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将其表达出来,心中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的表达,从而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
另外,我们可以从“李平平事件”的描述来分析犯罪人的在犯罪所处的环境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社会存在着巨大的两极分化,而社会上掌握财富的人并不都是因“勤劳”和“有能力”而得到自己所在的财富与权力地位。
当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凭借自己“诚实劳动”而得不到应有的劳动回报时,处于这种地位的人会产生一种不平的心态,而“不劳动者”对弱势人员的轻视导致了对这种不平心态的强化。
由于每个人都有追求“平等”需要,当社会机制无法调节“平等、公平”和利益分配的尖锐矛盾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由于无力运用正当途径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像我们案例中的李平平就是我们现行生活中的实例,他是社会中的比较底层的无权者,而对于大部分无权者,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机体能力,用原始的、类似“血亲复仇”一样的方式代替社会行使“惩罚”职能,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和个人心理问题,我们身边才会出现想“李平平事件”这样的例子。
如果从犯罪人的犯罪手法来看,我们从案件的发生过程可以得知,犯罪人有着严重的直线式思维模式,比如,他将被害人的眼睛吃掉可能就是因为“她们坐我的车从不拿正眼看我”这个原因。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试卷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3ed5b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1.png)
犯罪心理学测试题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方面?A. 犯罪行为的预防B.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变化C. 犯罪现场的勘查D. 犯罪者的惩罚与改造2. 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画像”是指什么?A. 犯罪者的身体画像B.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描述C. 犯罪现场的图像D. 犯罪行为的模拟画像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犯罪心理学中常用的?A.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B. 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C.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D.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4. 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A. 帮助确定犯罪动机B. 预测犯罪行为C. 制定犯罪预防策略D. 直接判定犯罪事实5.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范围?A. 个体的心理特征B. 社会环境因素C. 犯罪现场的物理证据D. 犯罪者的人格障碍6. 犯罪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莱昂·费斯汀格C. 卡尔·罗杰斯D. 亚伯拉罕·马斯洛7. 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行为的产生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不大?A. 个体的道德观念B. 社会文化背景C. 个体的生理需求D. 个体的兴趣爱好8.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动机”是指什么?A. 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B. 犯罪行为的潜在原因C. 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D. 犯罪行为的社会影响9. 以下哪个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逻辑推理法10. 犯罪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心理状态与犯罪行为关系不大?A. 冲动B. 焦虑C. 抑郁D. 满足答案:1-5 B B C D C;6-10 B D C D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
答: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准确地分析犯罪动机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犯罪心理学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571958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5.png)
犯罪心理学练习题犯罪心理学练习题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及其心理原因的学科。
它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动机进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练习题,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
练习题一:心理学家通常使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家通常使用多种方法来研究犯罪心理学。
其中包括心理测试、案例研究、实地观察、访谈以及统计分析等。
心理测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案例研究则通过深入研究个别犯罪案件,揭示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实地观察和访谈则可以提供更直接的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犯罪者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统计分析则可以通过对大量犯罪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犯罪的统计规律和趋势。
练习题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有哪些?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可以因人而异,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例如,犯罪者往往具有低自控能力和冲动行为倾向。
他们可能缺乏对行为后果的深思熟虑,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决策。
此外,犯罪者也常常表现出缺乏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特征。
他们可能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关注,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另外,犯罪者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抑郁症、人格障碍等。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失去信心,从而选择犯罪行为作为应对方式。
练习题三:犯罪行为的动机有哪些?犯罪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犯罪行为的目的来划分。
例如,经济动机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可能因为财务困难或贪婪而选择犯罪行为。
另外,情感动机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可能因为愤怒、嫉妒等情感问题而选择犯罪行为。
还有一种常见的动机是权力和控制,犯罪者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权力和控制他人的感觉。
此外,一些犯罪行为也可能是出于冲动和刺激寻求的动机。
练习题四:犯罪心理学对犯罪预防和犯罪侦破有什么作用?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犯罪侦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犯罪心理学习题与答案1
![犯罪心理学习题与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723f186e4a7302768f99392e.png)
1、犯罪心理学只是研究变态犯罪人心理状态的应用学科。
A.对B.错C.多数情况确实如此D.不确定正确答案:B2、犯罪心理学学科的创始人是A.弗洛伊德B.格罗斯C.斯金纳D.冯特正确答案:B3、犯罪心理学的核心主题是A.心理测谎B.犯罪心理画像C.犯罪动机与犯罪人格D.行为矫正正确答案:C4、犯罪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时间A.1879B.1897C.1900D.1876正确答案:B5、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犯罪者都是心理变态者A.对B.错C.不确定D.城市犯罪者中确实如此正确答案:B6、犯罪心理学早期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犯罪行为与( )的关系A.青少年危机B.病理性贪婪C.精神病D.本能正确答案:C7、犯罪心理学同时研究常态犯罪人与变态犯罪人的心理状态A.对B.错C.不确定D.有时候如此正确答案:A8、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与( ) 的应用学科A.犯罪心理测试技术B.心理画像C.犯罪心理对策D.行为矫正正确答案:C9、犯罪心理学学科的核心是A.犯罪行为模式B.犯罪心理画像C.犯罪预防D.犯罪动机正确答案:D10、天生犯罪人观点的提出者A.弗洛伊德B.龙勃罗梭C.冯特D.皮亚杰正确答案:B11、龙勃罗梭认为天生犯罪人占犯罪人中的比例是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正确答案:B12、现代犯罪生物学派的观点集中强调A.脑与内分泌系统的作用B.体格与肌肉力量作用C.家族遗传的作用D.生存环境的作用正确答案:A13、从本质上而言,生物因素是犯罪行为产生的B.自然、非决定性因素C.非自然因素D.决定性因素正确答案:B14、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无意识和性本能B.人格冲突C.心里防御机制D.自卑与超越正确答案:A15、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是违法犯罪心理产生的 ( )根源A.唯一B.首要C.重要D.生物正确答案:A16、行为主义强调( ) 对犯罪行为的影响A.生物-基因B.社会环境C.认知风格D.早期经验正确答案:B17、低能说代表了西方早期( )的犯罪观B.行为主义C.精神分析学派D.生物学派正确答案:A18、认知学派主张罪犯改造主要是改变罪犯的A.具体生存环境B.神经机能及基因缺陷C.犯罪思维模式D.消极行为方式正确答案:C19、与犯罪性人格关系密切的人格障碍是A.偏执型人格障碍B.反社会性人格障碍C.自恋型人格障碍D.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正确答案:B20、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性犯罪心理原因理论是A.犯罪特质论B.性恶犯罪论C.情绪控制理论D.犯罪心理结构论正确答案:A。
大学生犯罪心理学(作业)
![大学生犯罪心理学(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07ff24315a8102d276a22f9e.png)
大学生犯罪预防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这一现象,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伏罪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犯罪引言大学生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
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
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
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
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
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
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
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
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是破案难度增加;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等。
犯罪心理学题目
![犯罪心理学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4ecd8529b4daa58da0114af0.png)
犯罪心理学作业题目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16.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7、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18、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9、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20、团体常模:二、选择题(一)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犯罪预防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这一现象,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伏罪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犯罪引言大学生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
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
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
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
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
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
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
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
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是破案难度增加;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
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
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
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马克思针对由货币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社会现象深刻指出:“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情变成恨,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
”再如当前社会上日益盛行的大学生“陪聊”、傍款和卖淫等现象,都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
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去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某大学生凶杀寝室室友案了。
22岁的马加爵是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平时内向不爱和同学多说话,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在农村,长期处于自卑心理。
因一天晚上和寝室几位同学打牌发生口角,心里不愉快,以为同学是在嘲笑、愚弄他,一怒之下用铁锤将同窗四年的寝室室友杀害,手段之残忍。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他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几人脑的产物。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
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
比如学生黄某,因某日心情烦躁,感觉前途无望,遂在同宿舍其他同学去上课的情况下,偷了同宿舍女孩每人一件东西。
黄某说,她就是将盗窃作为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
再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诱发的犯罪。
“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
从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化”,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及行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社会行为规范标准逐渐接近的过程。
同化不是个体对社会压力的屈服,而是对自己的特定社会环境的一种自愿调适,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表明,“同化是内化的前提,是形成与转变个体信念、态度的重要环节”。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事件后说。
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
“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
” 而据前两年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
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当代大学生失足的又一大诱因。
3、对社会不满,报复性。
大学生尚年轻,但却渴望自立、自尊,获得别人的平等相待,不愿受管束,希望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种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成熟而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品行时,谁如果管教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4、生理不健康。
情绪发生的速度和强度,均与个体的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身体素质等生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生理因素是个体的自然属性,不带有社会属性;生理因素只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一种可能性。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奸杀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
据反映,某些高校还存在男大学生偷看淫秽书籍、录相不过瘾,偷偷招妓甚至集体招妓的现象。
这是大学生性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也是走向犯罪的一个开端。
(三)、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
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另外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以及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的侵袭,都是产生大学生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
(四)、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
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受婚姻、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
比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
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
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
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
反之,有一些家长则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孩子当“小祖宗”,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一一满足,尤其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更是对其放纵。
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