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硫酸铜溶液浓度对锌置换铜产率的影响2
锌粒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质量减少的原因
锌粒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质量减少的原因1. 引言1.1 背景介绍锌粒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可以了解到反应的特性和规律。
在这个实验中,锌粒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时,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溶液中的蓝色变淡或消失,同时反应容器外会产生气泡及放热的现象。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是为了介绍这个实验的背景,让读者了解这个实验背后的原理和意义。
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观察反应物的质量变化可以推断反应的进行程度和产物的形成情况。
锌粒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反应,对于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个反应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反应机理、热力学特性以及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了解锌粒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质量减少的原因,对于深入探讨化学反应机理和研究反应热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实验现象在实验室中,当将锌粒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时,我们观察到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混合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蓝色逐渐变为无色或浅蓝色。
混合溶液中会产生气泡并伴有气体的释放,同时溶液的体积会发生显著变化。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锌粒表面出现了一层黑色沉淀,同时溶液中的温度也会有所变化。
这些实验现象的出现表明了锌粒与硫酸铜溶液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反应过程中释放出了气体和释放了热。
这些变化不仅提供了实验方法,也为我们研究锌与硫酸铜之间的反应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反应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2. 正文2.1 反应机理分析锌粒和硫酸铜溶液在反应中发生了质量减少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反应机理。
在该反应中,锌粒会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单替换反应,生成氧化还原反应产物。
具体反应机制如下:锌粒的表面会发生电化学反应,锌粒会失去电子成为Zn^2+离子,同时Cu^2+离子会获得电子成为Cu金属。
这一过程是锌粒溶解并释放电子的过程,从而实现了电子传递和氧化还原反应。
铜锌扩散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铜锌扩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利用扩散法测定金属元素浓度分布的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铜锌扩散过程中的浓度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铜锌扩散实验是利用扩散法测定金属元素浓度分布的实验。
实验中,将锌片和铜片紧密接触,在一定温度下,锌原子会逐渐向铜片内部扩散,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处的锌原子浓度,可以绘制出浓度分布曲线,从而了解扩散过程和浓度变化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高温炉、高温炉控温仪、电子天平、电热板、剪刀、镊子、坐标纸、尺子、酒精灯、酒精、蒸馏水、玻璃棒等。
2. 材料: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氨水、硫酸锌、无水乙醇、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锌片和铜片分别剪成直径为1cm的圆形,并用剪刀修整边缘,确保厚度均匀。
2. 将铜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浸泡10分钟,使其表面生成一层铜膜。
3. 将锌片和铜片紧密接触,并用玻璃棒轻轻压紧,使两者贴合紧密。
4. 将组装好的样品放入高温炉中,升温至500℃,保温2小时。
5. 将样品取出,放入稀盐酸中,溶解锌片,并过滤得到铜片。
6. 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铜片,加入适量硫酸,溶解铜片。
7. 用氨水调节溶液pH值,使铜离子形成沉淀。
8. 用氢氧化钠溶解沉淀,得到硫酸锌溶液。
9. 用无水乙醇洗涤沉淀,去除杂质。
10. 将洗涤后的沉淀在烘箱中烘干,称取质量。
11. 根据硫酸锌的质量,计算锌的浓度。
12. 将不同位置的锌原子浓度绘制成浓度分布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位置处的锌原子浓度,并绘制出浓度分布曲线。
2. 分析:从浓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出,锌原子在铜片内部呈梯度分布,靠近铜锌接触面的区域锌原子浓度较高,随着距离增加,浓度逐渐降低。
六、实验总结1. 铜锌扩散实验是一种常用的金属元素浓度分布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等优点。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时间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锌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作为第四“常见”的金属,仅次于铁、铝及铜。
同时锌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免疫、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外观呈银白色、光亮,具有反磁性的金属。
硫酸铜溶液,俗名胆矾,液体呈天蓝色,呈弱酸性,是制备铜化物的重要原料。
而在化学实验中,锌由于自身属性,还常常被当做还原剂与催化剂使用。
那么当锌遇上硫酸铜溶液,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方程式】
Zn + CuSO4 = ZnSO4 + Cu
【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
锌条,硫酸铜溶液,试管一只
【锌与硫酸铜反应总结】
从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化学反应中,我们知道这里面先后发生了两次反应,首先是置换反应,银白色的锌条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锌条渐渐被溶解,析出红色的金属铜;接下来是氧化还原反应,锌具有
氧化性,在渐渐溶解的过程中,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液体颜色渐渐变浅,需要注意的是,假如锌过量,硫酸铜溶液颜色会完全褪去。
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变化
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铜锌原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原电池,其电化学反应是在硫酸铜溶液中进行的。
在这种电池中,铜极板经氧化反应,在外部电路中释放电子,形成Cu2+;而在锌极板上,则进行还原反应,吸收电子形成Zn2+。
在电池工作的过程中,硫酸铜溶液中的氢离子物质浓度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将详细探讨其变化规律。
当铜锌原电池开始工作时,铜极板上的氧化反应会使硫酸铜溶液中的Cu2+浓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铜极板上的金属铜逐渐被氧化为Cu2+离子,使得硫酸铜溶液中的Cu2+浓度增加。
在电池外部电路中,电子从铜极板顺利通过导线流向锌极板,形成电流,实现了电池正常工作。
与此硫酸铜溶液中的氢离子物质浓度也会发生变化。
在电池工作初期,随着铜极板上的氧化反应,氢离子浓度会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铜极板上的氧化反应会释放出电子,同时产生氢原子,生成氢离子。
硫酸铜溶液中的氢离子物质浓度会逐渐增加。
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浓度变化主要受到电池内部的反应过程影响。
在电池工作初期,氢离子浓度会逐渐增加,而随着电池工作时间的增加,氢离子浓度会逐渐减少。
这种变化规律是电池正常工作的重要表现,也为我们研究电池工作原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0字】第二篇示例:铜锌原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电池,其中的硫酸铜溶液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氢离子。
氢离子的物质量及浓度变化对电池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氢离子的产生、浓度变化以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中氢离子的产生。
在铜锌原电池中,阳极是由锌制成,阴极是由铜制成,两者之间隔着硫酸铜溶液。
当电池工作时,锌在阳极释放出电子,形成氧化反应:Zn→Zn2+ + 2e-。
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电路流向阴极,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Cu2+ + 2e-→Cu。
而硫酸铜溶液中,Cu2+会和水反应生成氢离子:Cu2+ + 2H2O → Cu(OH)2 + 2H+。
锌与硫酸铜反应后 溶液质量增大的原因
锌与硫酸铜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的原因【摘要】锌与硫酸铜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的原因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介绍了背景知识和实验现象,然后对反应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生成物质的性质和可能的化学反应机制。
我们进一步讨论了影响溶液质量增大的因素,并提出了实验验证的方法。
总结了锌与硫酸铜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的原因,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化学反应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锌、硫酸铜、反应、溶液质量增大、化学反应、生成物质、溶液、实验验证、机制、影响因素、研究展望、结论、引言、背景介绍、实验现象1. 引言1.1 背景介绍锌与硫酸铜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的原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化学现象。
锌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常用于防腐处理和电池制造中。
硫酸铜是一种含有铜离子的化合物,常用于化学实验和电镀工业中。
当锌与硫酸铜发生反应时,会产生新的物质,并且溶液的质量会增大。
这个反应现象在化学教学和科研中被广泛应用,对于了解金属反应和溶液生成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一反应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探讨不同金属反应的特性、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生成和浓度变化等相关问题。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揭示锌与硫酸铜反应导致溶液质量增大的具体原因,并深入探讨可能的化学反应机制和影响溶液质量增大的因素。
这对于提高我们对金属反应和溶液生成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2 实验现象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当锌与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即溶液质量增大。
这一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是非常显著的,可以通过称量溶液前后的质量差异来进行验证。
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将一定量的锌粒与稀硫酸铜溶液混合,并观察到溶液开始变化。
随着反应的进行,可以看到溶液中出现气泡,并放出气体的气味。
溶液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蓝色逐渐变成绿色。
最终,我们将溶液过滤并称量后发现,溶液的质量明显增大,这一结果与预期的实验现象相符。
锌置换硫酸铜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锌置换硫酸铜实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置换反应原理的理解,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观察并分析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从而验证金属锌能够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并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支持化学反应的理论。
二、实训环境实训地点:化学实验室实训器材:锌片、硫酸铜溶液、试管、滴管、烧杯、滤纸、酒精灯、镊子、实验记录本实训试剂:锌片(纯度99%)、硫酸铜溶液(CuSO4 0.5M)三、实训原理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Zn)的化学活性高于铜(Cu),因此锌可以与硫酸铜(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锌(ZnSO4)和金属铜(Cu)。
反应方程式如下:\[ \text{Zn} + \text{CuSO}_4 \rightarrow \text{ZnSO}_4 + \text{Cu} \]四、实训过程1. 准备工作:在实验前,首先检查实验器材和试剂是否齐全,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 实验步骤:- 取两只试管,分别标记为A和B。
- 向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
- 用镊子取少量锌片,放入试管A中。
- 观察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 当反应基本完成时,用滤纸将试管A中的溶液过滤,收集固体产物。
- 将收集到的固体产物放入试管B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溶解情况,记录现象。
3. 实验现象:- 锌片表面迅速出现红色的金属铜沉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 过滤后的溶液呈无色,说明硫酸铜已被锌置换完全。
- 固体产物中的铜在蒸馏水中不溶解。
4. 实验结束:清理实验器材,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锌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实验结果如下:- 锌片表面出现红色金属铜沉积,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 过滤后的溶液中不再含有硫酸铜,证明锌完全置换了硫酸铜中的铜。
- 固体产物中的铜不溶于蒸馏水,进一步验证了产物为金属铜。
六、实训总结1. 理论验证: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的活性高于铜,能够发生置换反应。
回收铜硫酸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工业废水中铜和硫酸锌的回收方法。
2. 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在金属置换反应中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金属置换反应,将废液中的铜和硫酸锌分离。
具体步骤如下:1. 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锌粉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
反应方程式:Zn + CuSO4 = ZnSO4 + Cu2. 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分离出铜和锌的混合物。
3. 将锌与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镍。
反应方程式:Zn + NiSO4 = ZnSO4 + Ni4. 再次过滤,分离出铜和镍的混合物。
5. 将滤液蒸发浓缩,得到硫酸锌晶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工业废水、锌粉、硫酸镍、滤纸、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铁圈、三角架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pH计、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工业废水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锌粉,搅拌均匀。
2. 观察锌粉与硫酸铜的反应,待反应完成后,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分离出铜和锌的混合物。
3. 将锌与硫酸镍反应,待反应完成后,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分离出铜和镍的混合物。
4. 将滤液转移至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浓缩,得到硫酸锌晶体。
5.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处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与硫酸铜反应产生铜,锌粉与硫酸镍反应产生镍。
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2. 通过过滤操作,成功分离出铜和锌的混合物,以及铜和镍的混合物。
实验过程中,过滤操作是关键步骤,需要注意滤纸的选用和过滤速度的控制。
3. 通过蒸发浓缩,得到硫酸锌晶体。
实验过程中,蒸发皿的选择和加热方式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4. 实验结果如下:(1)锌粉与硫酸铜反应:反应方程式:Zn + CuSO4 = ZnSO4 + Cu(2)锌粉与硫酸镍反应:反应方程式:Zn + NiSO4 = ZnSO4 + Ni(3)硫酸锌晶体产量:X g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回收了工业废水中的铜和硫酸锌,为废水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锌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
锌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锌和硫酸铜的反应是一种经典的化学反应,它是高中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种反应可以用来教导学生有关化学反应的各种基本概念,例如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中的摩尔比例和化学计量学等。
在锌和硫酸铜反应中,锌是一种更活泼的金属,因此它会取代硫酸铜中的铜,生成硫酸锌和纯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将一些锌片加入含有硫酸铜的溶液中,然后观察反应现象。
下面是这种反应的详细描述和解释。
首先,在加入锌片之前,我们可以观察到硫酸铜溶液的初始状态。
通常情况下,硫酸铜的溶液呈现为淡蓝色,这是由于其中的Cu2+离子产生的颜色影响。
在加入锌片后,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不同的变化。
首先,当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时,我们可以听到爆炸声和咕嘟声。
这是由于锌片与硫酸铜中Cu2+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迅速放出了氢气。
氢气的产生会导致溶液里出现气泡,并且溶液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浅,这是由于随着反应进行,硫酸铜的Cu2+离子被锌离子所取代。
其次,锌和硫酸铜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这种放热反应会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
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用温度计来观察反应温度的变化。
这种反应是放热反应,因为它释放出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并加热溶液。
最终,如果反应过程持续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锌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黑色的沉淀物。
这是由于生成的纯铜和硫酸锌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结合,从而形成了黑色的沉淀。
这种沉淀物通常被称为铜沉淀。
总之,锌和硫酸铜的反应展示了化学反应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化学计量学,化学能量转换和反应热等。
这种反应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实验,让我们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科学现象,并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锌与硫酸铜反应的反应热误差分析
锌与硫酸铜反应的反应热误差分析锌与硫酸铜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
在实验中进行反应热测量时,由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会导致实际测得的反应热与理论值有所偏差。
以下是对锌与硫酸铜反应热误差进行分析的几个主要因素:1.物质反应时的热损失: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物与溶液中的热量会向周围环境散发。
尽管我们通常会用保温杯等措施减少这种热损失,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
特别是在反应速率较慢或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这种热损失更加显著。
2.反应过程中的非理想条件:在实验中,反应可能会发生一些非理想的变化,如有机溶剂挥发、溶液的蒸发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反应物的量或浓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反应热的测定结果。
3.仪器的误差:在实际测量中,使用的仪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温度计的读数误差、热流计的灵敏度误差等。
这些误差会被纳入测定结果中,从而导致实际测得的反应热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
4.反应的副反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的产物,但也有可能产生一些副反应,如产生硫酸氢气或其他可能的产物。
这些副反应会影响反应热的测定结果。
此外,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未知反应同样产生热量。
以上是锌与硫酸铜反应热误差的主要分析,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较低温度进行实验,降低热损失。
2.使用保温杯等设备减少周围环境对反应的热交换。
3.使用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并进行仪器校正。
4.在实验中避免产生副反应的条件。
5.进行多组实验,取平均值,增加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锌与硫酸铜反应热误差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
通过合理选择实验条件和采取措施,可以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变化
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铜锌原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原电池,由铜和锌两种金属构成。
硫酸铜溶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电池工作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变化。
我们需要了解铜锌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当铜和锌两种金属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时,铜会溶解成Cu2+离子,而锌则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2+离子。
在电池工作时,电子从锌极转移到铜极,形成电流,从而实现电能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硫酸铜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也会发生变化。
最初,硫酸铜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较低,因为铜极释放的电子主要用来还原Cu2+离子,而不是还原水中的氢离子。
最初阶段硫酸铜溶液中的氢离子数量较少。
当硫酸铜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反应会逐渐趋于平衡。
在这一平衡状态下,硫酸铜溶液中的氢离子数量稳定,不再继续增加。
这时电池达到了稳定工作状态,电流稳定输出。
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会随着电池工作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直至达到平衡状态。
了解这一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电池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谢谢阅读!第二篇示例:铜锌原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电池,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金属锌与硫酸铜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
在铜锌原电池中,硫酸铜溶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大量的Cu2+离子。
在电池放电过程中,硫酸铜溶液中的Cu2+离子会参与化学反应生成铜金属,并产生氢气。
本文将重点讨论硫酸铜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变化。
硫酸铜溶液中的氢离子物质主要来自于水的电离产生的H+离子。
在硫酸铜溶液中,硫酸是一个强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产生H+和SO4^2-离子。
而对于CuSO4溶液而言,Cu2+和SO4^2-是主要的离子,H+只是一个辅助的离子。
在电池放电过程中,锌金属会被氧化成Zn2+离子,同时Cu2+离子会被还原成Cu金属,这个过程需要耗费电子,而电子由锌金属提供。
铜置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铜与其他金属(如银、锌)的置换反应,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观察反应现象。
二、实验原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大小,金属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银、锌之后,因此铜可以置换出银和锌的离子。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镊子、酒精灯、试管架2. 实验药品:硝酸银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铜片、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药品:将硝酸银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分别倒入三个试管中,各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2. 将铜片分别插入三个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3. 在铜片插入硫酸锌溶液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反应现象。
4. 将铜片从硫酸锌溶液中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插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
5. 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现象1. 铜片插入硫酸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2. 加热铜片插入硫酸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3.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铜片表面逐渐出现银白色固体,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六、实验结论1. 铜不能置换硫酸锌溶液中的锌离子,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锌弱。
2. 铜能置换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七、实验讨论1. 通过实验观察,铜片在硫酸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锌弱。
2. 在加热条件下,铜片在硫酸锌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说明铜与锌的置换反应受温度影响较小。
3. 铜片在硝酸银溶液中逐渐出现银白色固体,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铜与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铜与其他金属的置换反应,验证了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结果表明,铜的活动性介于银和锌之间,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
九、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药品接触皮肤和衣物。
2.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药品倒入指定容器,清理实验器材。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锌是一种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铅、铝和锡之间,其原子序数为30。
它在普通温度下呈黄灰色,质软,敏感且易于腐蚀。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现象。
首先,当锌接触硫酸铜溶液时,锌将会被迅速氧化,产生泡沫。
这是因为硫酸铜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氧气,当它与锌反应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使得溶液表面出现泡沫。
这种现象也是因为硫酸铜的氧化性特点,它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以将锌迅速氧化,产生大量的气泡。
其次,当锌接触硫酸铜溶液时,也会产生热,使得溶液变暖。
这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锌会与硫酸铜曛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以及硫酸铜沉淀物,从而释放出一定量的热量,使硫酸铜溶液温度升高。
最后,当锌接触硫酸铜溶液时,也会变成硫酸铜沉淀物。
这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氧气在溶液中与锌发生反应,锌因而被氧化形成硫酸铜沉淀物,从而使得溶液中出现硫酸铜沉淀物。
总之,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具有多种现象,包括泡沫、溶液升温和沉淀物的出现。
其原因在于硫酸铜溶液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迅速地将锌氧化,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以及硫酸铜沉淀物。
因此,这种反应可以用来鉴定锌的性质。
除此之外,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还可以用来制备一些重要的化学试剂,可以在各种实验以及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如制取氧化锌、碳酸锌等。
由此可见,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通过分析可知,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表现出多种现象,也扮演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研究反应的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如,应利用恰当的夹具,避免锌的碰撞,防止反应过程中的意外。
另外,由于硫酸铜溶液及其产物有毒,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应在实验中按规定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总之,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是一个有趣又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既有助于制备重要的试剂,也有助于鉴定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的工业生产及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山东省滨州市五校2021-2022学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酒精监测仪中的反应原理为:C2H5OH+4X(红棕色)+ 6H2SO4 ="==2" Cr2(SO4)3(绿色)+ 2CO2↑+ 9H2O,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CrO3B.Cr2O3C.Cr2S3D.CrSO32.Fe比Cu活泼。
下列实验,不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将Fe片和Cu片分别置于同质的稀硫酸之中B.将Fe置于CuSO4溶液之中C.将Cu置于FeSO4溶液之中D.将Fe片和Cu片分别置于相同质量的AgNO3溶液之中3.某化学小组将书本实验(图1)改为在球形管中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
球形管中b、c处放置的是无色酚酞试液浸泡后晾干的滤纸条。
具体操作如下:I.在球形管中放入各药品,连接仪器;II.挤压c处胶头滴管,放置一段时间;Ⅲ.挤压a处胶头滴管,放置一段时间。
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正确的说法有_____①操作II时c处滤纸不变色,说明水不能够使酚酞变色②操作Ⅲ时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b、c处滤纸条都变红③图2实验能够说明空气不能够使酚酞变色④从图1、图2实验可知是氨气分子使无色酚酞变色⑤从图2实验得出结论是:氨气与与水能够发生反应⑥图2实验中,如果在a处先装一些氧化钙,滤纸条变色的时间会缩短⑦图2实验比图1实验具有环保、节省药品的优点A.3个B.4个C.5个D.6个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盐水的沸点比水低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D.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量硫酸铜和硫酸混合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B.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C.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夜中滴入稀盐酸6.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正确的是A.CO2(HCl)-KOH溶波B.FeSO4溶液(CuSO4)-镁粉C.铁粉(铜粉)-稀硫酸D.CuO(C)-在氧气流中加热7.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盛有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此时天平平衡,将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分别放入左右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天平不可能平衡的是A.锌10克铁10克B.碳酸镁8.4克硝酸银4克C.氧化铜4克铜4克D.碳酸钙10克氢氧化钙10克8.“苛性钠、烧碱、纯碱、火碱”四种俗称中所代表的物质只有( )A.1种B.2种C.3种D.4种9.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A.放热B.发光C.生成新物质D.生成沉淀10.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A.通过灼烧闻气味鉴别羊毛和蚕丝B.通过加水溶解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C.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干燥二氧化碳D.通过溶解、过滤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11.构建模型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物质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B.该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也属于氧化反应C.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D.该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12.制作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纯羊毛衫B.木制桌椅C.纯棉毛巾D.食品保鲜膜(袋)1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C.向久置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中滴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D.向氢氧化铜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14.粗盐提纯实验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B.C.D.15.如图是元素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的值是38 B.该粒子含有5个电子层C.该粒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D.该粒子属于金属元素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近日,网上的一段视频中一名空乘人员和一名乘客用矿泉水和咖啡等液体,扔向起火的充电宝,最终将火扑灭。
回忆《化学2》中所学知识将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设计成原
回忆《化学2》中所学知识将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设计成原实验目的:通过将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观察反应过程中气体的生成以及其他化学变化,并学习锌在溶液中的反应特性。
实验步骤:1.实验仪器和试剂准备:-准备一个锌片。
-准备硫酸铜溶液。
-准备一个量筒、一个百孔板和一根导管。
-准备一个实验瓶。
-准备硫酸铜晶体。
2.实验操作:-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实验瓶中。
-在量筒中预先测量一定体积的锌片。
-将锌片小心地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迅速将百孔板放在实验瓶口,并通过导管将气体引出到水中。
-观察气泡的生成和水中气体的变化。
实验原理: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Zn+CuSO4→ZnSO4+Cu锌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发生单一置换反应。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锌失去电子生成锌离子,同时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接受电子,生成铜金属。
硫酸铜溶液中的蓝色变化成淡黄色,观察到气泡生成,这是因为水分解产生了氢气。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硫酸铜溶液逐渐由蓝色变成淡黄色。
同时,也观察到锌片表面产生了气泡,并且气泡被导管引出到水中。
气泡的生成表明气体产生。
实验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确定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uSO4→ZnSO4+Cu。
在这个反应中,锌失去电子生成锌离子(Zn2+),同时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Cu2+)接受电子,生成铜金属(Cu)。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成淡黄色,可以说明反应真确进行。
在反应过程中,观察到气泡的生成。
这是因为反应中锌离子与水反应产生了氢气。
氢气作为一种可燃气体,可以在水表面生成气泡并被导管引出到水中。
这种气泡生成也表明反应发生了。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时要小心操作,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
2.在导管引出气体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气体外泄或其它安全问题。
3.实验过程中可以将量筒中测量到的锌片重量(或体积)记录下来,并计算出反应前后锌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
锌粒和硫酸铜反应质量减少的原因
锌粒和硫酸铜反应质量减少的原因
首先,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看,当锌粒和硫酸铜发生反应时,锌会与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
这个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Zn + CuSO4 → ZnSO4 + Cu。
在这个反应中,锌原子取代了硫酸铜中的铜原子,生成了硫酸锌和自由的铜。
因此,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看,反应质量减少的原因是因为锌原子取代了硫酸铜中的铜原子,生成了新的物质,导致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减少。
其次,从物质转化的角度来看,反应前的硫酸铜和锌粒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锌和铜的质量总和。
然而,在实际反应中,会有一部分物质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出来,比如在这个反应中,会有氢气产生。
这些气体的释放会导致反应前后容器中的总质量减少。
因此,从物质转化的角度来看,反应质量减少的原因是因为反应中有部分物质以气体形式释放出来,导致反应前后的容器中的总质量减少。
综上所述,锌粒和硫酸铜反应质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化学反应中生成了新的物质,以及部分物质以气体形式释放出来,导致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减少。
锌与硫酸铜的方程式
锌与硫酸铜的方程式
锌与硫酸铜的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也是化学课程中的
经典实验之一。
这个实验展示了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也展示了金属
活性的差异。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我们理解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
还能够让我们观察到反应产物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锌粉与硫酸铜溶液进行反应。
反应方程
式如下:
Zn + CuSO4 -> ZnSO4 + Cu.
在这个反应中,锌原子取代了硫酸铜中的铜原子,形成了硫酸
锌和纯铜。
这种反应称为置换反应,也称为单一置换反应。
在这个
过程中,锌原子失去了两个电子,因此它被氧化成了Zn2+离子,而Cu2+离子则被还原成了纯铜。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展示金属置换反应,还可以让我们观察到反
应产物的形成过程。
当我们将锌粉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时,最初的蓝
色溶液会逐渐变成无色,同时在容器底部会生成一层红棕色的沉淀,这就是纯铜的产物。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让我们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进
行,还可以让我们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金属间的置换反应,还能够观察到反应产物的形成过程。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增强我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让我们在实验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的奥秘。
测定金属锌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热
测定金属锌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热
本节重点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因此可以在条件和时间都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测定反应热的探究实验。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一、实验原理
用浓度为0.2 mol/L的硫酸铜溶液与金属锌反应:Zn(s)+Cu2+(aq) == Zn2+(aq)+Cu(s)
二、实验步骤及现象
1.将一个塑料瓶或玻璃瓶配上插有温度计的单孔塞,并且用聚苯乙烯膜包裹隔热。
向瓶中加入25 mL浓度为0.2 mol/L的硫酸铜溶液,盖好塞子后将瓶子倒转,缓慢振荡,测定并记录该溶液的温度。
向溶液中加入0.5 g锌粉,锌粉是过量的,以确保硫酸铜能够反应完全。
盖好塞子,翻转瓶子并缓慢振荡,测定并记录温度能够达到的最高值。
该反应的初始和终了温度差大约为10 ℃。
2.以铁粉代替锌粉重复上述实验,温度的升高值为6 ℃~7 ℃。
探索铜锌原电池实验中硫酸的最佳浓度及不同酸导电能力的比较
探索铜锌原电池实验中硫酸的最佳浓度及不同酸导电能力的比较许迦南 06化三学号:20062401103(合作者:刘云)一、实验目的:1. 探索铜锌原电池反应原理实验中硫酸的最佳浓度;2. 探索比较相同氢离子浓度下HNO3、HCl、HAc、H2SO4 的导电能力;3. 熟悉原电池的操作,掌握其中的实验技巧。
二、实验原理: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把锌板和铜板平行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两极时,可以观察到三个重要的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体逸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透锌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锌失去的电子沿导线经电流计流入铜片,溶液里的在铜电极上得到电子变为氢原子,进而结合为氢分子,铜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铜片 2H++2e-=H2↑ (还原反应)由于在锌、铜两个电极上不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锌片是给出电子的一极,是电池的负极,铜片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是电池的正极。
电流的方向同电子流的方向相反,从正极铜流向负极锌。
因此电路中有电流产生,我们用电流计测量碘量中电流的大小从而得到最佳的硫酸的浓度。
电流最大者,硫酸浓度最佳。
同理,通过测量不同酸中的电流也可以比较出相同氢离子浓度下HNO3、HCl、HAc、H2SO4 的导电能力的大小,电流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图1 Cu—Zn原电池的原理分析图2Cu—Zn原电池的微观原理分析三、实验用品:【仪器与材料】烧杯(250ml、100ml)各1个量筒(100ml) 1个滴管 1支玻璃棒 1支滤纸若干铜导线若干铜片(2cm*5cm) 2片锌片(2cm*5cm) 2片电流表 1个【药品】浓硫酸、稀硝酸(6mol/L)、盐酸(6mol/L)、醋酸(6mol/L)四、实验装置:五、实验步骤:1. 检查药品、仪器是否完备;2. 如装置图3组装好实验装置,并检查是否正确安装;3. 向100ml的烧杯中加入80ml浓硫酸,组成原电池,待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读取电流表读数;4. 取出Zn、Cu电极,从烧杯中取出浓硫酸32ml,并加入32ml水,搅匀,插入电极,搅拌,待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读取电流表读数;5. 同步骤4依次从烧杯中取出硫酸溶液13.3ml,16ml,20ml,26.7ml,40ml,并加入相应的取水量的水,搅匀,插入电极,搅拌,待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读取电流表读数;6. 清洗烧杯,用10ml左右的稀硫酸(0.5mol/L)润洗,然后倒入80ml此稀硫酸,用剩余的此浓度的硫酸清洗电极,插入电极于烧杯中,搅拌,待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读取电流表读数;7. 剩余的酸均按步骤7操作,并记录数据;8. 清洗仪器,回收药品,清理桌面;9. 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实验小结与反思。
原电池锌铜稀硫酸铜反应现象
原电池锌铜稀硫酸铜反应现象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将锌和铜置于稀硫酸铜溶液中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反应。
实验开始时,我们会发现稀硫酸铜溶液呈蓝色,而锌和铜则是金属灰色。
当我们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溶液中时,我们会观察到一系列的变化。
锌片会迅速溶解,并且溶液的颜色会逐渐变浅。
这是因为锌片上的锌原子会离去,与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结合形成锌离子,并释放出电子。
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电路从锌片流向铜片,形成了一个电池。
这个过程称为氧化反应,即锌被氧化成锌离子。
与此同时,铜片上的铜离子会被电子还原成金属铜,这个过程称为还原反应。
当铜离子还原成金属铜时,溶液中的铜离子浓度减少,导致溶液颜色的改变。
这个反应过程中,锌片起到了负极的作用,也就是电子的供应者。
铜片则起到了正极的作用,即电子的接受者。
通过这个电池的组成,电子可以在外部电路中流动,产生电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外部电路中接上一个灯泡,当反应进行时,灯泡就会亮起的原因。
除了上述的电流产生,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其他的现象。
例如,锌片会逐渐变薄并且表面会出现黑色的沉淀物。
这是因为锌在氧化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质量,同时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反应产生沉淀物。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溶液中逐渐出现气泡,这是因为在锌与硫酸根离子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氢气气体。
这些气泡会从锌片的表面逸出,并在液面上聚集形成气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锌和铜之间的化学反应。
锌被氧化成锌离子,铜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铜,同时产生了电流和氢气气体。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展示出金属之间的电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原电池锌铜稀硫酸铜反应现象是锌被氧化成锌离子,铜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铜的化学反应。
通过这个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到电流的产生、溶液颜色的变化、锌片的溶解和气泡的产生等现象。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展示金属之间的电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硫酸铜溶液浓度对锌置换铜产率的影响
化基一班杨平2012301040010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铜循环实验中实验产率过高的原因,实验中通过控制硫酸铜溶液的浓度来探究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对锌置换出铜的产率的影响。
并针对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做出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硫酸铜溶液,锌粉,不同浓度,置换反应,控制变量法。
1、问题的提出
通过上次的铜循环实验,得到的产率达到了144%,远超过100%,同一实验室的同学几乎所有人的产率都超过了100%,
有的甚至达到了200%。
同学都反应一个问题:进行锌置换铜时,很难将锌反应完全,造成产率偏高。
我认为不同浓度的硫酸铜
溶液可能通过影响实验反应过程的速率影响了反应后得到的产
率大小,所以我对这一过程进行探究。
2、实验探究原理
为了更好的探究这一硫酸铜溶液浓度对实验反应的影响,本实验通过配制新制硫酸铜溶液,然后通过控制加入蒸馏水的
量来达到控制硫酸铜溶液浓度的方法进行实验。
铜在不同浓度
溶液中的沉降速率不同,会导致生成的铜颗粒大小不同,从而
使得铜颗粒中包裹的锌含量不同。
实验过程中通过运用控制变
量法来达到探究的目的。
该实验涉及到的主要化学方程式有:
CuSO4xH2O = CuSO4 + xH2O
CuSO4 + Zn = Cu + ZnSO4
2Cu + O2 = 2CuO
3、实验用品
锌粉,五水硫酸铜晶体,去离子水,6mol/L的HCl溶液,乙醇,250ml烧杯3个,100ml量筒一个,10ml量筒一个,表面皿3个,滴管,50ml容量瓶,玻璃棒,药匙。
4、实验探究过程
⑴称取2.50g的五水硫酸铜于50ml的烧杯中,加入30ml去离子水并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用容量瓶配制0.2mol/L的硫酸铜溶液。
⑵量取3份10.0ml0.2mol/L的CuSO4溶液于250ml的烧杯中,给烧杯分别编号为A、B、C。
A中不加去离子水,B中加入40.0ml去离子水,C中加入90.0ml去离子水。
⑶在不断搅拌下,向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0g锌粉,待烧杯中蓝色完全褪去后,向A、B、C中各加入10.0ml 6mol/L的盐酸溶液[1]至微热。
(现象:3个烧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黑色颗粒,区别
于锌粉的银白色和铜单质的红棕色。
可能在烧杯中部分区域由于温度过高发生如下副反应:CuSO4=CuO + SO2[2]
⑷一段时间后,待3个烧杯中均无气泡产生时,用倾滗法除去上层清液,并将生成的铜用去离子水洗涤两次,再用乙醇洗涤,置于表面皿上,在70℃条件下的烘箱中烘相同时间,烘干后称重。
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3个不同的组别得到的粗产品性状略有差异,可能是因为在烘干过程中部分氧化成了黑色的氧化铜,加热铜可能生成氧化铜[I]和氧化铜[II]的混合物【3】。
由产率可以看出这3组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大致相同。
5、实验分析与结论
从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变化,铜的产率变化不大。
可能是因为虽然随着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减
小,该置换反应的速率变小,铜生成的速率减慢,从而使生成
的铜颗粒较分散,即导致铜颗粒中包裹的锌粉较少。
但是,由
于该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铜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4],且锌的化学
物理性质较活泼[5][6],导致其中存留的锌粉也会被HCL反应,致
使3组反应的产率相差不大。
而产率仍然过大的原因有:①在烘干过程中,有部分铜单质被氧化为黑色的氧化铜,致使产率增加,粗产品性状部分改变。
②在烘干过程中虽然有部分单质铜已经氧化,但是处于表面皿中心部位的铜还未完全烘干。
③即使没有气泡产生后,仍然会有极少部分锌未反应存留在于铜单质中。
参考文献
[1]张青莲主编《无机化学丛书》第六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81。
[2]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09。
[3] 张青莲主编《无机化学丛书》第六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74。
[4] 张青莲主编《无机化学丛书》第六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07。
[5] 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21。
[6] 张青莲主编《无机化学丛书》第六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