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9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9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作者:贤小勇林珊宇邓晓连朱桂宁韦小妹梁莲华来源:《农业研究与应用》2021年第02期摘要:通過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法,评价9种常用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根据结果筛选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有效药剂。
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施药3次,400 g/L嘧霉胺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的防效分别为86.4%、82.3%和80.5%,高于其他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
因此在生产上推荐轮换使用上述3种防效较高的杀菌剂,在灰霉病发生前期或初期开始喷药,每7~14 d施药1次。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药剂筛选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6.412.1 文献标识码:AField Efficacy of Nine Fungicides against TomatoBotrytis cinereaXIAN Xiaoyong,LIN Shanyu*,DENG Xiaolian,ZHU Guining,WEI Xiaomei,LIANG Lianhua(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Crop Diseases and Pests,Nanning, Guangxi 530007,China)Abstract: To screen out the effective fung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tomato Botrytis cinerea,the control effects of nine common fungicides were evaluated by field efficacy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application the fungicides at recommended dosage for three times, the control effects of 400 g / L pyrimethanil SC, 250 g / L azoxystrobin SC and 50% procymidone WP were 86.4%,82.3% and 80.5%,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tested fungicides.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the above three fungicides by turns in production, spraying every 7~14 days in the early stage of disease.Key words:Tomato; Botrytis cinerea; screen; control efficacy番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中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属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主要侵染番茄花、果实和叶。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灰霉病菌属典型的"高风险病原",极易对防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目前,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和苯胺基嘧啶类等常规杀菌剂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因灰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而大大降低;而番茄又缺乏抗性品种,生产上急需筛选新的活性高、毒性低、安全性高的杀菌剂来快速、有效地防治番茄灰霉病以保证番茄生产的产量及品质。
本研究于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黄瓜子叶法3种不同生测方法测定了新杀菌剂咯菌腈(fludioxonil)、抑霉唑(imazalil)、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福美双(thiram)和嘧霉胺(pyrimethanil)等5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室内毒力;在田间对咯菌腈、啶酰菌胺(boscalid)和嘧霉胺(pyrimethanil)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抑制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分别为0.0052μg/ml、 2.6645μg/ml、17.7915μg/ml、41.5051μg/ml和78.8617μg/ml,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孢子萌发法测定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抑制孢子萌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结果分别为0.0876μg/ml、1.0738μg/ml、0.5690μg/ml、0.1358μg/ml和5.4186μg/ml,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黄瓜子叶法测定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抑制侵染黄瓜子叶的有效抑制中浓度结果分别为1.2740μg/ml、0.6753μg/ml、0.6894μg/ml、198.76μg/ml和235.88μg/ml,抑霉唑对番茄灰霉病菌侵染黄瓜子叶的抑制作用最强,咯菌腈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番茄灰霉病及防治方法
番茄灰霉病及防治方法灰霉病是茄科蔬菜的重要病害。
灰霉病菌寄主范围广,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茄子、甜椒、黄瓜、生菜、芹菜、草莓等20多种作物。
幼苗、果实及贮藏器官等均易被侵染,引起幼苗猝倒、花腐或烂果等。
1.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主要为害花和果实,叶片和茎亦可受害。
花染病,病菌一般先侵染已过盛期的残留花瓣、花托或幼果柱头,产生灰白色霉层,然后向幼果或青果发展。
果实染病,主要为害幼果和青果,染病后一般不脱落,发病初期被害部位的果皮呈灰白色水浸状,中期果实的被害部位发生组织软腐,后期在病部表面密生灰色和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胞子梗及分生胞子。
在田间一般植株下部的第1塔(果穗)果*易发病且受害重,植株中上部的果穗相对发病较轻。
叶片染病,发病常在植株下部老叶片的叶缘先侵染发生,病斑呈V字形扩展,并伴有深浅相间不规则的灰褐色轮纹,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
发病末期可使整叶全部枯死,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植株下部多数叶片枯死。
2.病原病原为灰葡萄抱菌,属知菌亚门葡萄抱属真菌,病菌发育*适温度为20C o-25C。
.分生抱子在温度21b-23C。
时萌发*为有利。
分生胞子抗旱力强,在自然条件下,经过138d 仍具有生活力。
3.防治方法根据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发生特点,采取以培育无病壮苗为基础,定植后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保护以及改进栽培技术等防病控病措施。
1.调节棚室环境条件,进行棚室变温管理采用双重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措施。
根据天气情况,要及时开棚通风,合理放风,降低棚室内湿度。
发病初期控制灌水,灌水后及时放风排湿。
如果是晴好天气,可把开棚放风时间适当推迟,保证在1个昼夜即24小时之内,有一段时间棚温可升至30C。
以上,这个温度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同时可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发生发展。
阴天也要开棚放风,通风换气,有效降低棚内湿度。
2.轮作换茬要尽量避免在同一大棚内多年连续栽种番茄、草莓等易感灰霉病的作物。
可与其他蔬菜实行2・3年轮作。
早春大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
近年来 , 随着 太仓市高效 农业的持 续推进 , 蔬菜种植面 积逐年扩大 , 尤其是早春 大棚番茄栽培面积 迅速增加 。早春
大棚 番茄灰霉病 的发生危害十分严 重 , 据 调 查统 计 , 太 仓 市
I . 2 发 病条 件
2 . 1 . 3 严格控 制浇水。花 期要减少浇水量 和浇 水次数。
2 . 1 . 4 及 时摘 除病 叶病 果。一 旦在大棚 中发 现灰霉病 , 应 及时摘除病 株上的病 叶 、病果 ,带 出棚外集 中销毁 。
2 . 2 化 学 防 治
2 . 2 . 1 带 药沾花。在点 花时加入 8 0 %腐霉利 WP l 0 0 0 倍
了防治试验 、示范 ,总结 了相关综合 防治技术 。
1 发 生 规 律
1 . 1 发 病途 径
2 . i . 1 轮作换茬。要尽 量避免在 同一 大棚 内多年连续栽种 番茄 、黄瓜 、草莓等易 感灰霉病 的蔬菜 品种 。
2 . i . 2 控 制 温 湿 度 。 上 午 大 棚 温 度 开 始 升 高 时 ,要 及 时 通 风 、排 湿 , 避 免 叶 面 长 时 间 结 露 ,通 风 后 闭 棚 ,直 至 中午 再
替使用 , 避 免 或 减缓 灰 霉 病 菌 产 生 抗 药 性 。提 倡 使 用 静 电 喷
雾器喷雾 , 这样可提高 药剂粘 附力 ,减少用水量 , 降低大棚
内湿 度 。
2 . 2 . 3 熏蒸。在 阴雨天气持 续期间 ,可使 用百菌清 F K 或
腐霉 利F K进 行熏蒸 防治。 效盖 草能 6 0 0 ~7 5 0 mL / h m 喷雾防 除l以繁缕等阔叶杂草 为主的 田块 , 可在油 菜越冬前 、 杂草 出苗高峰期用 1 0 %高特
219455643_不同杀菌剂对西红柿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近年来,西红柿栽培面积日益扩大,其病害问题逐年加重,已成为西红柿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大障碍。
西红柿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减产减收问题。
一般地块在发生灰霉病后,西红柿会减产20%-40%,而重症地块可能会减产60%以上。
西红柿灰霉病主要通过菌丝体以及分生孢子的形式存在于病残体内,或者以菌核的方式于土壤内越冬或者越夏[1]。
若条件适宜,经菌核萌发的分生孢子可在气流、雨水、农事操作或者露水等作用下散播,侵入到花器或者伤口内而染病。
低温高湿是灰霉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在18-23℃的温度范围内病菌最易滋生。
在温度为20℃,相对湿度持续超过90%时病害最为严重,该病一旦发生传播速度极快,会对西红柿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防治西红柿灰霉病的主要方式为化学防治,常见防治药剂有百菌清、异菌脲、嘧霉胺等。
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尤其是内吸性杀菌剂,极容易导致灰葡萄孢菌产生抗药性,影响其防治效果[2]。
基于此,需要测量灰葡萄孢菌对常见化学杀菌剂的抗性水平,筛选出防治效果优异的杀菌剂,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本文对当前市场上常见的集中药剂测量了室内抑菌能力及田间病害防治效果,希望能够为西红柿灰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及方法1.1 病原菌2019年,由某村采摘灰霉病西红柿,对灰霉病菌分离及纯化后,接种于PDA培养基(土豆200g、葡萄糖20g、琼脂15-20g、水1000ml),并置于1-4℃冰箱内保存备用。
1.2 供试药剂50%甲基托布津可视性粉剂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提供;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提供;20%禾益1号悬浮剂由浙江禾益农化有限公司提供;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由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提供;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由天津农药厂提供;40%施佳乐悬浮剂由法国安万特作物科学公司提供。
1.3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抑制灰葡萄孢菌丝生长率的方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高山番茄病虫害全程控制技术方案
高山番茄病虫害全程控制技术方案作者:李玉成覃江文来源:《长江蔬菜·技术版》2013年第02期导读:高山番茄畅销市场,打的是时间差,亮的是无公害绿色品牌。
但要实现高山番茄绿色无公害生产,关键是要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
根据高山番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结合产区生产实际,制定高山番茄病虫害全程控制技术方案,把好土壤关、育苗关、定植关、坐果初期关、果实发育关。
加强病虫害综合预防是夺取高山番茄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其中化学防治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若能把病虫害控制在源头,把病虫害消灭在萌发期,就能大大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实现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量的目的,为无公害高山番茄产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开展安全菜园建设活动中,依据高山番茄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尊重产区生产实际,结合市场销售无公害农药品种,按照预防为主,既能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害发生,又能减量、安全使用农药的原则,总结制定了高山番茄病虫害全程控制技术方案,通过多年的培训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土壤关土壤为番茄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高山番茄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种植高山番茄的地块要求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实行2~3年轮作,以地势缓和的平地和缓坡地为宜。
应避免在瘠薄地、风口、渍水田、马铃薯地、辣椒地、番茄地种植番茄。
秋冬季彻底清除田间植物残体,砍伐田埂、田边、林边的杂草灌木,保证田园清洁;深翻土壤,备足有机肥,自备有机肥数量不够的,应购买商品鸡粪或生物有机肥。
2 育苗关2.1 种子处理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用50~55℃的温水浸种,或者用种子质量0.5%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拌种。
2.2 苗床土处理用3份除去表层的土壤加1份腐熟的栏粪混合配制营养土,过筛后拌药,每1 m3营养土拌金雷多米尔(甲霜·锰锌)药粉100 g、毒辛(辛硫磷)颗粒剂100 g防治病虫。
2.3 出苗后管理出苗后加强通风管理,及时拔除杂草,控制苗床湿度,用噁霉灵喷洒苗床,防猝倒病,保证幼苗健壮生长。
几种新型药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2 %3 田间药效试验 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表 %) 表 %( , 金力士 4. ( ### 倍液药后第 ’ 和 "! 天的 明, 防效均高于其他药剂处理, 既表现了良好的速效性, 又具有很好的持效性, 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符, 值 8( , 克 得推广使用。(# , 农利灵 70 " ### 倍液、 得灵 70 " ### 倍液、 !" , 杀菌王 4. " ### 倍液药 后第 ’ 天 的 防 效 与 !# , 施 佳 乐 <. " ### 倍 液、 "# , 宝丽安 70 (## 倍液、 %( , 立佳欣 70 :## 倍 液没有明显差异, 但其第 "! 天的防效明显高于后 & 种药剂, 说明 (# , 农利 灵 70、 8( , 克 得 灵 70、 !" , 杀菌王 4. 均具有较好的持效性。对照药剂 (# , 速克灵 70 " ### 倍液对番茄灰霉病药后第 ’ 和 "! 天的防效均低于其他药剂处理, 与室内毒力测 定结果一致, 这可能与 (# , 速克灵 70 在本地长期 使用, 番茄灰霉病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有关。
表 !" 不同药剂处理对温室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药3 剂 %( , 金力士 4. (# , 农利灵 70 8( , 克得灵 70 !" , 杀菌王 4. !# , 施佳乐 <. %( , 立佳欣 70 "# , 宝丽安 70 (# , 速克灵 70 清水 ( ./) 药前病情指数 (2 )’ (2 8’ !2 )( 82 ’! !2 ": 82 )# (2 88 (2 (’ (2 &8 药后第 ’ 天 病情指数 "!2 8! (2 :8 (2 ") 82 !: !2 %& 82 :# 82 #8 )2 #" "82 :’ 防效 9 , ’(2 % 8’2 # 882 ( 8)2 & 8’2 ’ 8:2 ( 8(2 : !:2 & — 药后第 "! 天 病情指数 "!2 :( ’2 !8 82 (( :2 :! ’2 %: ""2 ## "#2 #" "%2 (# %!2 ’# 防效 9 , :%2 ) ’"2 ( ’"2 & ’"2 ( 8%2 % 8(2 ! 8"2 ’ ("2 & —
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张春容;康晓慧;邱丰【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混配制剂对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嘧菌酯和腐霉利按质量比1.00∶2.00、1.00∶3.00、1.00∶3.75和1.00∶5.00四个比例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40.06、148.42、167.90和126.69,均大于120,表现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嘧菌酯·腐霉利悬浮剂每hm2施药量1 012.5~1 125.0 mL,防治效果达到76%以上,具有较好地防治效果,并且对作物无药害,适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53)019【总页数】3页(P4595-4597)【关键词】嘧菌酯;腐霉利;灰霉病菌;毒力测定;田间防效【作者】张春容;康晓慧;邱丰【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侵染引起的,严重危害蔬菜生产的病害之一。
其寄主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发病程度高。
就番茄而言,每年使番茄减产可达20%~30%,严重的高达60%以上[1]。
虽然关于灰霉病防治方法的研究很多,但由于目前尚未发现灰霉病的抗原,抗病育种难以实施,因此目前中国主要依靠化学方法防治灰霉病[2]。
防治灰霉病的常用杀菌剂包括腐霉利、异菌脲、乙霉威、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嘧霉胺的单剂及复配制剂,从应用效果来看,部分地区如辽宁省对乙霉威、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抗性菌株达到87.2%,对嘧霉胺的抗性菌株已达到22.9%[3-5]。
在现有常规针对灰霉病的杀菌剂中,腐霉利的活性相对较高,它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对葡萄孢属和核盘菌属真菌有特效,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6]。
两种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
两种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赵建江;王文桥;马志强;孟润杰;毕秋艳;韩秀英【摘要】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
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保护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4.04μg·mL-1和10.79μg·mL-1,治疗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26.30μg·mL-1和45.93μg·mL-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新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可达80%以上,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The action mode of 42.8% fluopyram + trifloxystrobin SC and 22.5% picoxystrobin SC were tested by in vitro leaves method,an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n tomato gray mould was assessed though field tri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50 values for protective activity of 42.8% fluopyram + trifloxystrobin SC and 22.5% picoxystrobin SC were 4.04 μg·mL-1 and 10.79 μg·mL-1,respectively. The EC50 values for treatment of these 2 new fungicides were 26.30 μg·mL-1 and 45.93 μg·mL-1,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field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se 2 new fungicides on tomato gray mould applied under the recommended dosages was over 80%. Therefore,they can be used for controlling tomato gray mould.【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番茄灰霉病;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啶氧菌酯;防治效果【作者】赵建江;王文桥;马志强;孟润杰;毕秋艳;韩秀英【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是当前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设施番茄上危害尤为严重,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20%,严重者可达60%以上,甚至绝收(Elad et al.,2007)。
哈茨木霉菌与5种杀菌剂联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协同作用及增效机制研究
哈茨木霉菌与5种杀菌剂联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协同作用及增效机制研究化学药剂和生物菌剂都是植物病害药剂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生物菌剂进入市场并且逐渐被生产所采用,植物病害的防治进入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并存的时代。
在共同作用于植物病原菌的过程中,生物菌剂与化学药剂之间可能出现被抑制或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合理地选择并联合使用生物菌剂和化学农药,有可能弥补相互不足,甚至可能出现协同增效作用。
这样,既可提高生物菌剂的防效,同时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是植物病害防治中值得研究的方向。
作为生物菌剂之一,木霉菌已有多个商品制剂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
鉴于木霉菌存在药效不稳定、防效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生产上尚无法完全替代化学药剂的作用。
本文针对哈茨木霉菌与5种杀菌剂联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协同作用及增效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对可培养生防真菌与化学农药联合使用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全面测定供试生防哈茨木霉菌对靶标病原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表明:哈茨木霉菌对番茄灰霉病菌有很强的抑制活性。
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现阶段防治灰霉病的10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哈茨木霉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确定了毒力(EC_(50)值)比值>1为可与哈茨木霉菌联合使用杀菌剂的筛选标准,并以此标准筛选出啶酰菌胺,氟啶胺,嘧菌酯,啶菌噁唑,咯菌腈5种药剂为试验供试药剂。
3.采用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离体叶片法研究表明菌药联合可增强哈茨木霉菌和啶酰菌胺,氟啶胺,嘧菌酯,啶菌噁唑,咯菌腈5种供试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即具有协同作用,且当杀菌剂对哈茨木霉菌本身无抑制作用或抑制作用较小时与哈茨木霉菌联合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增强明显,协同作用更显著。
4.评价生防真菌与化学农药联合的增效作用表明:评价化学农药间增效作用的方法不适于评价可培养的生防真菌与化学农药的增效作用,并提出协同系数法是评价生防真菌与化学农药联合增效作用的可行方法。
种植技术-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种植技术-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灰霉病是番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特别是冬春季节保护地内低温、高湿,内外气候条件变化较大,往往发病严重,造成减产20%-40%。
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地上部位均可发病。
幼苗发病,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渍状腐烂,之后干枯,表面产生灰霉,严重时可扩展到幼茎,使幼茎产生灰黑色病斑,腐烂折断。
成株期叶片发病,叶尖开始时出现水渍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呈“V”字形,并逐渐向内发展,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边缘不规则,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
防治办法: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放入塑料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
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马上关闭通风口,使棚温升到33℃,保持1小时,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4小时后。
通风换气,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白天档棚室温度达33℃时,开始放风,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28℃,下午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
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当温度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时夜间温度保持在15℃左右。
在番茄苗定植移栽前喷一次药,以确保无病苗进入棚室。
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定植后结合蘸花施药,在蘸花稀释液里,加入0.1%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后再进行蘸花。
管催果水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开封地区温室大棚番茄灰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研究
类 药 剂 防 治灰 霉 病 ;对 苯 胺 基 嘧 啶类 农 药 也 有 一 定
的抗 药 性 , 但抗 药 性 较 小 , 因此 嘧 霉胺 、 霉 福 美双 、 嘧
【】 果 , 惠 . 种 新 型 药 剂 对 番 茄 灰 霉 病 的 防 治 效 果 [. 国 3郑 杜 几 J中 ]
验研 究 , 究表 明 :0 研 6 %烟 酰啶 菌 乙可湿性 粉 剂 对灰 霉病 防治效 果 较好 , 防效 可 达 8 . 可 以在 生 9 %, 2
产 上推 广应 用 ;0 4 %嘧 霉胺 悬乳 剂、6 2 %嘧 胺 乙霉威 水分散 粒 剂 、0 3 %嘧霉福 美双 悬乳 剂 、 个/ 木 2亿 g 霉菌在 第 2次施 药后 1 4d防效 均在 7 . %以上 , 34 7 生产 上也 可使 用 ; 霉 菌对 常规 药剂 5 %多 菌灵 灰 0
3
讨 论
开封 地 区 多 年使 用 多 菌 灵 和腐 霉 利 作 为 防治 番 参 考 文 献 茄 灰 霉 病 的 主要 药 剂 , 试 验 结果 表 明 , 本 本地 区灰 霉
菌 已 对 苯 并 咪 挫 类 和 二 甲 酰 亚 胺 类 农 药 产 生 较 强 的 【】 宝 聚 , 国 仁 , . 能 日光 温 室 中番 茄 灰 霉 病 发 生 规 律 的 2李 朱 等 节
基金 项 目: 南 省 大 宗 蔬 菜 现 代 产 业 技术 体 系建 设 专 项 资 金 ; 南 省科 技 攻 关 计 划 项 目 ( 0 1 21 0 0 ; 封市 科 技 发 展 计 划 项 河 河 1 2 0 1 0 2)开
目(0 2 5 资 金 。 10 0 )
作 者 简 介 : 新 彬 (9 0 )男 , 赵 17 一 , 副研 究 员 , 究 方 向 : 研 番茄 、 椒遗 传 育 种 及 示 范 推 广 。E m izb 0 1@ . 辣 — a: 73 1 i 。 lx 。
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生物农药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个处理 , 以常用农药 5 %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00倍 液为对 0 0
照药剂 , 以喷洒清水为 空 白对照 , 每个 处理重复 3次 , 小区面
积 为 1 5m 。
实意义 。生物农药使用效果 的综合评价是一个 多 目标决 策问
对象 , 通过 D O SS法评价 它们对 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和对番茄 品质等 的综合影 响。试验结果表 明 , T PI 3种生物农药单独
及 两两混合施用对灰霉病 的防治效 果均高于化学农药腐霉利 ; 综合评价排在前 2 位的生物农药使用处理分别为 : 武夷 菌素 +多抗霉素 、 武夷菌素 , 3次用药后对番茄灰霉病 的防效均在 8 % 以上 , 5 对灰霉病有 较好 的控 制作 用 , 同时对改善 番茄 品质等也有较好 的作用 ; 利用 D O SS法综合分析 的结果 与药效 单一指标 的常 规分析结 果基本 一致 , 比单用 T PI 且
剂 100倍液 , 0 嘧菌酯 、 武夷菌 素混 用 60倍 液 , 5 武夷菌 素、 多 抗霉素混用 60倍 液 , 5 多抗霉素 、 嘧菌酯混用 1 0 0倍液 , 6 0 共
生物农药使用方案上 的应用 效果 , 为在 生产上更 有效地应用 生物农药提供技术依据 。
1 材料 与 方 法
11 试验材料 .
病情指数 =∑( 级病 叶数 ×相对级数 值 ) ( 各 / 调查 总数
×9 、X 1 0 0
防治效果 =[ 1~( K ) ( K ×P o ]X 0 % Co XP / C I r ) 0 1
式 中: r 为空 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K 为空 白对 照区 Co C1
施药后病情指数 ; 为药剂处 理区施药前病 情指数 ; 为 P P
几种杀菌剂对林芝大棚番茄灰霉菌的毒力测定
使用 同一种药剂 ( 如 多菌 灵) , 不 仅使 环境受 到 污染 , 也
使 病 原 菌 产 生 了 严 重 的 抗 药 性 问 题 ] 。本 实 验 通 过 对 6种 不 同 化 学 药 剂 进 行 室 内毒 力 测定 , 了解 该 6种 药 剂 地 区对 番 茄 灰 霉 菌 的 毒 性 强 弱 , 筛 选 出 防治 效 果 较 好 的药剂 , 为番茄灰霉菌抗药性 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
份 有 限公 司 ; 7 0 纯 托 津 超 微 wP, 山 东 东 信 生 物 农 药
其 中, 腐 霉 .福 美 双 的 E C 5 0最 小 , 说 明 对 番 茄 灰 霉 菌 的毒 力 最 大 , 而多菌 灵 的 E C 5 0最 大 , 说 明 对 番 茄 灰 霉 菌 的毒 力 最 小 。
0 . 6 3 2 3 、 1 . 4 0 2 1 、 0 . 4 6 6 7 、 5 . 6 4 6 1和 0 . 2 8 6 9 u g / mL。
供试 药 剂 5 0 0 g / L扑 海 因 S C, 拜 耳 作 物科 学 ( 中 国) 有 限公司生产 ; 5 0 % 腐 霉 利 WP, 海 南 正 业 中 农 高 科 股
对照, 重 复 3次 。
从 实 验 室 取 出保 存 的 番 茄 灰 霉 菌 , 活化 后 , 在 培 养 好 的平 板 边 缘 用 无 菌 打 孔 器 打 取 直 径 为 5 am 的 菌 饼 , r
分别 移到带 药 和对照平 板上 , 在 2 O ℃ 恒 温 培 养 箱 培 养
菌( B o t r y t i s . c i n e r e a ) 侵染 葡萄 、 蔬菜 、 浆 果 以 及 核 果 类 作物 , 造 成 严 重 的经 济 损 失 , 它不 仅 能 引 起 田间 损 失 , 甚 至 在 果 实 的储 存 和 运 输 中 同 样 造 成 危 害 ] 。自 2 O世 纪 7 O年 代 以来 , 我 国 在 防 治 番 茄 灰 霉 病 上 相 继 使 用 多 菌 灵、 甲基 托 布 津 、 速 克 灵 等 化 学 药 剂 ] , 由 于 长 期 连 续
西红柿灰霉病及其防治
西红柿灰霉病及其防治1、病原及危害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引起的西红柿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菌危害部位几乎是植物的整个地上部分,特别是对叶片、花蕾、花脐、果实等部位造成严重减产减收,甚至绝收,该病几年来普遍发生,且呈上升趋势。
灰霉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侵染西红柿外还侵染茄子、黄瓜、辣椒、草莓、葡萄、大蒜、生菜、柑橘等约235种作物。
该病菌除在田间危害作物外,还能继续危害储藏运输中的蔬菜和水果,进一步造成经济损失。
2、侵染过程以菌丝、菌核、分生孢子等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中寄存、越夏、翌年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萌发,多从寄主伤口或枯死的组织上初侵染。
分生孢子管可以穿透植物表皮,侵染未受伤的组织;也会通过受到创伤的植物表面,如愈伤组合和自然伤口等侵入。
侵入植物细胞后,它会使植物细胞死亡,并且加速寄主细胞内组织菌丝化。
幼苗期,其叶片和叶柄被感染后,叶片和叶柄首先出现水渍状,后逐渐变成褐色腐烂。
幼苗表面灰色霉层出现。
随着病症发展,蔓延到茎部,有褐色或者暗褐色病斑藏生在上面,致使病部易断,收缩,茎叶枯死,导致枯萎病。
成株期时,相比植株的其它部分,其果实危害最严重。
若幼果被病原菌侵染,刚开始,是受侵染的柱头和花瓣上的病原菌向果实和果柄扩展,病状是果皮出现灰白色病变,有厚厚的灰色霉层覆盖上面,病程发展会使其腐烂。
腐烂后,灰色霉层密生。
最终会导致烂果很多。
番茄灰霉病发病高峰是在结果开花期,尤其是在果实膨大灌水后。
3、发病条件西红柿灰霉病的发病与栽培条件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
大棚内温度在20~23℃,温度在15~27℃是其最容易发病的范围。
该病属于高湿性病害,另外,即使温度达到31℃时也能发病。
在大棚栽培条件下,当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该病会大量蔓延。
西红柿灰霉病果实发病一个主要原因是病原菌多从残花瓣的发病口侵入,使得果实发病,再让果实腐烂,果实的发病率与果蒂发病率呈正相关。
2,4-D的使用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三种生物制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应用研究
三种生物制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应用研究王学慧;陈朝东;高成康【摘要】利用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三种生物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生物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理想,其中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倍和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 000倍对番茄灰霉病的病叶和病果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防效高于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可替代化学药剂防治番茄灰霉病,为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60)007【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番茄灰霉病;生物制剂;田间防效【作者】王学慧;陈朝东;高成康【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四川汉源县农业局,四川汉源625300;四川天全县农业局,四川天权625500【正文语种】中文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是我国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在大棚中种植的番茄发生尤为严重[1~2]。
目前,由于尚无抗灰霉病的番茄良种可用,所以国内防治番茄灰霉病仍依靠化学农药。
然而,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严重污染农产品与环境,而且威胁着人体健康,同时,由于长期、连续用药,也使得灰霉病菌产生了抗药性[1,3~5]。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也提出了新要求,开发无污染、低残留、环境和谐型的生物农药并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成为农药发展的趋势。
迄今,内生放线菌及活性代谢产物、农用抗生素等生物型农药已成功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6~9]。
本研究利用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对番茄灰霉病叶部病害、果实病害分别进行喷药防治,从而明确这3种生物制剂的田间实际使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并对果实的安全性做了评价,为这3种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含量:每克3×109cfu)(美国拜沃股份有限公司);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含量:每克1×1012个)(江苏苏滨生物农化有限公司);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山东新势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 对照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山东鑫星农药有限公司)。
腐霉利对木霉菌控制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腐霉利对木霉菌控制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袁水霞;张佳佳;冯纪年【摘要】生防菌木霉与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单独施用木霉菌、化学杀菌剂腐霉利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混合配制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探究化学杀菌剂腐霉利对生防菌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单独施用木霉菌对灰霉病的防效为81.40%,当木霉菌与腐霉利以质量比8∶1混配时,防效高达88.32%,二者以其他比例混配的防效在65%~80%之间,均高于单独施用腐霉利.木霉菌与腐霉利以8∶1或3∶1的质量比混配,对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好,在80%左右,且对草莓安全、无药害.以一定比例添加化学杀菌剂腐霉利可提高生防菌木霉防效的稳定性,并且可延缓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抗药性的产生.【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草莓灰霉病;杀菌剂;腐霉利;木霉菌;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作者】袁水霞;张佳佳;冯纪年【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采摘期长、适于设施栽培等特点,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王玉坤等,2003)。
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是草莓的常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花蕾等,造成叶片腐烂、枯死,果实脱落等症状,传播迅速,危害严重,一般可使草莓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王凌宇等,2015;曹婷婷等,2016)。
灰霉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属,具有遗传变异大、繁殖速率快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孟飞等,2006),并且其侵染方式多样化,寄主多样化,可以利用菌丝体、分生孢子或者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这些特点均为灰霉病的防治带来困难(邱莉萍等,2018)。
43%腐霉利悬浮剂防治温室大棚番茄灰霉病防控试验
43%腐霉利悬浮剂防治温室大棚番茄灰霉病防控试验
安景龙;韩琳;付玉亮;张淑明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为验证不同剂量的43%腐霉利悬浮剂对温室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确定最佳用药剂量,2017年9月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番茄均不产生药害,防病效果显著.生产中推荐使用43%腐霉利悬浮剂防治番茄灰霉病,最佳用药量为774g/hm2.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安景龙;韩琳;付玉亮;张淑明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北曲阳 073100;河北省曲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北曲阳 073100;河北省曲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北曲阳073100;河北省曲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北曲阳 073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腐霉利悬浮剂防治黄瓜菌核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J], 陈勇兵;胡丽秋;许美良
2.腐霉利防治韭菜灰霉病药效试验 [J], 秦虎强;史清华
3.10%腐霉利烟剂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J], 李生英;张应年;徐飞
4.腐霉利与己唑醇复配防治人参灰霉病试验研究 [J], 李公启;孙国刚;王世伦;孙秀安;金健
5.10%腐霉利烟剂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J], 李生英;张应年;徐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作者:张春容康晓慧邱丰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9期张春容,康晓慧,邱丰(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混配制剂对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
结果表明,嘧菌酯和腐霉利按质量比1.00∶2.00、1.00∶3.00、1.00∶ 3.75和1.00∶5.00四个比例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40.06、148.42、167.90和126.69,均大于120,表现增效作用。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嘧菌酯·腐霉利悬浮剂每hm2施药量1012.5~1125.0mL,防治效果达到76%以上,具有较好地防治效果,并且对作物无药害,适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嘧菌酯,腐霉利,灰霉病菌,毒力测定,田间防效中图分类号:S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1-4595-03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19.022收稿日期:2014-02-25基金项目: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作者简介:张春容(1989-),女,四川资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农药学方面的研究,(电话)15181681946(电子信箱)441352549@qq.com;通讯作者,康晓慧(1961-),女,四川绵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电子信箱)kangxiaohui@swust.edu.cn。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侵染引起的,严重危害蔬菜生产的病害之一。
其寄主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发病程度高。
就番茄而言,每年使番茄减产可达20%~30%,严重的高达60%以上[1]。
虽然关于灰霉病防治方法的研究很多,但由于目前尚未发现灰霉病的抗原,抗病育种难以实施,因此目前中国主要依靠化学方法防治灰霉病[2]。
防治灰霉病的常用杀菌剂包括腐霉利、异菌脲、乙霉威、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嘧霉胺的单剂及复配制剂,从应用效果来看,部分地区如辽宁省对乙霉威、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抗性菌株达到87.2%,对嘧霉胺的抗性菌株已达到22.9%[3-5]。
在现有常规针对灰霉病的杀菌剂中,腐霉利的活性相对较高,它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对葡萄孢属和核盘菌属真菌有特效,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6]。
而作为一种新型杀菌剂嘧菌酯,它对几乎所有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瘸、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且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对谷物、水稻、葡萄、马铃薯、蔬菜、果树等作物安全。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碍真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来干扰能量的合成[7,8]。
然而,两者的共同缺点是菌株容易对其产生抗性,经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测初步测定,两者混配有增效作用,且可以延长菌株对药剂的抗性,同时扩大杀菌谱,延长常规农药的使用寿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菌株:番茄灰霉病菌,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提供。
培养基:常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
杀菌剂:95%嘧菌酯(Azoxystrobin)原药,95%腐霉利(Procymidone)原药,均由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均用甲醇溶解制成1.00×104mg/L有效浓度的储备液,4℃保存,备用。
1.2试验方法1.2.1试材准备与试验方法供试作物:黄瓜子叶(温室常规种植的健康黄瓜子叶)参照NY/T1156.9-2008规定的-叶片法,采用黄瓜子叶进行半活体试验[9]。
1.2.2药剂配置与处理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以含有0.05%吐温80的水溶液为溶剂,配置分别含表1药剂浓度的药液处理,并设不加药剂处理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16个子叶。
1.2.3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将黄瓜子叶放置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泡1h,然后将叶片取出,去掉子叶上多余的药液,叶片正面朝上,置于用同样浓度药液浸湿的吸水纸上,将活化好的番茄灰霉病菌用打孔器取2mm的菌饼,菌丝朝下将菌饼接种在叶片中央,然后将接种后的叶片置于23℃、12h光照交替的条件下培养。
1.3结果调查及数据分析1.3.1调查方法培养72h后采用方格法(每个方格面积为1mm2)测量叶片上的发病面积,与对照处理相比较计算出抑制率。
1.3.2数据统计分析计算药剂对病菌的生长抑制率。
将抑制率转化成几率值(y),浓度转化成对数值(x),求出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以及EC50值和相关系数(r)。
抑制百分率=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某药的毒力指数×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增效作用判断:CTC大于120,为增效作用;CTC大于80小于120,为相加作用;CTC小于80,为拮抗作用[10]。
1.4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测定1.4.1试验设计2012-2013年两年在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罗家店村灰霉病常发田块进行试验。
试验地为黄壤土,pH6~7,有机质含量1%~2%,正常肥水管理。
试验番茄品种为荷兰百利,每处理小区面积28m2,小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间设有保护行。
于番茄开花结果期第一次施药,7d后第二次施药,21d后第三次施药,采用卫士牌WS-16型手动喷雾器,全株均匀喷雾,每hm2用药液675 L。
试验药剂为30%嘧菌酯腐霉利SC750倍液、666倍液、600倍液,250g/L嘧菌酯720倍液,50%腐霉利360倍液,50%啶酰菌胺360倍液,以清水处理为对照。
1.4.2结果调查及数据分析分别于施药前1天和最后一次施药后7d进行病情调查。
调查时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30果,计每区150果,记录病果数,按病果率计算防治效果。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平均数及防效。
用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毒力测定结果嘧菌酯和腐霉利及其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和相关系数见表2。
结果表明,在半活体条件下,嘧菌酯与腐霉利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复配剂的EC50值均小于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的EC50值分别为6.207mg/L和6.792mg/L,其中嘧菌酯和腐霉利按1.00∶3.75的比例混配后的EC50值最小为3.833mg/L,然后依次是1.00∶2.00、1.00∶3.00、1.00∶5.00、1.00∶1.00和1.00∶4.00,其EC50分别是3.974、4.129、4.381、5.276和5.678mg/L。
2.2复配剂的增效作用分析混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见表3。
结果表明,嘧菌酯与腐霉利按1.00∶3.75的比例混配后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67.90,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增效倍数达到0.68倍。
其次嘧菌酯与腐霉利按1.00∶3.00、1.00∶2.00、1.00∶5.00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8.42、140.06和126.69,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而按1.00∶1.00和1.00∶4.00的比例混配后共毒系数分别为109.99和114.90,均大于80,小于120,表现为加和作用。
2.3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两年田间平均防效情况见表4,结果表明用30%嘧菌酯·腐霉利SC600倍液和666倍液对番茄灰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6.00%和80.11%,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360倍液,防效为75.23%无明显差异,但与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的防治效果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3小结本试验采用NY/T1156.9-2008规定的-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及两者按照1.00∶1.00、1.00∶2.00、1.00∶3.00、1.00∶3.75、1.00∶4.00和1.00∶5.00(w/w)6个比例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半活体抑菌活性。
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均好于两个单剂,并用孙云佩共度系数法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嘧菌酯和腐霉利按1.00∶3.7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强。
因此选用此比例将嘧菌酯和腐霉利制成30%嘧菌酯·腐霉利SC,并进行田间的药效验证试验。
经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0%嘧菌酯·腐霉利SC用600~666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经过观察,该药剂在安全剂量内对番茄的生长发育无任何不良的影响,且成本低,见效快、持效期长。
生产上建议使用剂量为稀释600~666倍,于灰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每隔3~7d施药一次,连续施药3次,可取得理想的防效。
参考文献:[1]张从宇,高智谋,岳永德.番茄灰霉病研究进展[A].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80-82.[2]陈宇飞,文景芝,李立军.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93-699.[3]纪明山,程根武,张益先等.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抗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213-216.[4]纪明山,祁之秋,王英姿等.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J].植物保护学报,2003,30(4):396-400.[5]赵琳,纪明山,祁之秋等.辽宁省蔬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J].植物保护,2008,34(3):85-88.[6]沃解明.新型农用杀菌剂-腐霉利[J].上海化工,2012,22(2):5-8.[7]刘长令,张立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农药,1998,37(3):1-6.[8]BARTLETTDW,CLOUGHJM,JEREMYR,etal.Thestrobilurinfungicides[J].PestManagSci,2002,58:649-662.[9]李树正,张素华,刘淑芬,等.黄瓜子叶法筛选蔬菜灰霉病杀菌剂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94-99.[10]张从宇,高智谋,岳永德.常用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J].农药,2003,42(8):28-29.(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