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与苛勒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B类1-5章试题
名词解释
• 无意义学习 : • 意义学习
• 1.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 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韦伯★
第七章
• 1.( )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 性知识 . ★ • 2.陈述性知识 是以( ) ★来表征。 • 3.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 )) 的学习 。 •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问题情境、定势、 功能固着、知识经验。
三、多选题
• 1、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几个子过程 •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认知过程D动作再现过程E 动机过程 • 2、在班杜拉看来,观察学习中的模仿,可以有 • A直接模仿B间接模仿C综合模仿D象征模仿E抽象 模仿 • 3、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不包括 • A替代性经验B言语劝说C情绪唤醒D能力水平
二、单选题
• 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为 • A顿悟说B试误说C内话说D文化历史说 • 2、桑代克在早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三条“主要学习律”。 在以下的各选项中。并不属于这三条“主要学习律”的是 • A.效果律B.准备律C.练习律D.强化律 • 3、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不包括 • A效果律B准备律C练习律D迁移律 • 4、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所依据的著名实 验是 • A狗分泌唾液的原理B饿猫开箱的实验C白鼠走迷宫的实验 D白鼠按压杠杆取食的实验
试题演练
第一章,绪论 单选题
•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A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 B影响学习的因素 C师生互动 •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A自然与社会, B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学科 •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A唯物主义的思想, B四大原则
二.多选题
•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A教育心理学理论 B学习的理论 C学习的影响因素 D学习的心理过程 •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A 完善心理学科,对教育实践有重要意义 B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C更新教育观念D有助于自我提高 • 3.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D教育性原则 • 4.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A观察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教育总结法。 • 5.教育心理观察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
®⽆忧考⽹为⼤家整理的⼼理学名著+⼼理学经典书籍推荐,供⼤家参考。
⼼理学名著1、《⼼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 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理过程的传统题⽬或分⽀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 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的⼼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理学和神经⽣理学及⼈差⽅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理学的建⽴。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理学与意动⼼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理学流派。
第27章作⼀扼要的回顾。
【⼈差⽅程式(个⼈⽅程式) 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午线的时间总是⽐⾃⼰落后⼗分之⼋秒,他以为这是⾦布鲁克粗⼼所致,因⽽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的观察与其他天⽂学家进⾏⽐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并⾮个⼈的细⼼或粗⼼所致,⽽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称之为“⼈差⽅程式”。
⼈差⽅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差⽅程⼜称个⼈⽅程式,是发现⼈与⼈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由,个⼈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意志与他⼈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发⽣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认知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1)
知识库
新生 知识
先期 知识
无关 知识
算子 约束
设计 任务
(输入)
提取任务 信息
•厂家信息 •产品信息 •设计要求 •用户信息
搜索先期 经验
•形象功能 •公司要求 •吸引消费者 •体现创造性
确定算子
•广告设计 通用算子 •特定任务 专用算子
任务表 征
(输出)
广告设计专家任务理解过程模式图
界定含混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界定含混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 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 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抗性问题(adversary problem) 解决对抗性问题时,人们不仅要考虑自 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对 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实验五
目的:通过比较广告设计专家、新手和生手的问题表 征,研究广告设计专家的问题表征特点及过程。
任务:用30分钟为一种假想的家用机器人设计一张招 贴画形式的广告方案。
被试:专家9人;新手20人;生手20人。 材料:广告设计任务说明;引导式问卷, 口语纪录分析。
时勘,傅小兰,王辉,张侃,郭素梅. (1998). 广告设计专家的任务理 解过程。《心理学动态》, 6(1), 58-63。
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表征,可以说它已解决了一半 (Simon,1986)
有时按常规方式表征的问题难以求解,但若换一个角度来表征 同一个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Simon,1991)
三、问题解决策略
策略是人对信息加以操作的办法、计划、方案, 它使人的认知活动成为有组织的有机的统一体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 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
心理实验故事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那:“我发现!”奥苏泊尔:“我接受!”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111巴普洛夫的狗: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形成。
在最为可怕的例子中,一个名叫“小艾伯特”的无辜男孩会对白色毛绒绒的东西心存巨大恐惧。
222小艾伯特实验: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
艾伯特的母亲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残疾儿童的奶妈。
"艾伯特是华生和雷纳进行实验的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斐马克诊所一名雇员的儿子"。
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
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
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
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
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
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
在后来的测试中,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
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
经过几次这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面前。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9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49(总分52, 做题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大小常性测量器测定大小常性的原理是SSS_SINGLE_SELA 比配法B 最小变化法C 恒定刺激法D 平衡法分值: 2答案:A解析:大小常性测量器是用比配法原理来测定大小常性的仪器。
此仪器一般有两件,每一件都有一个可调面积的等边三角形放在立柱上,立柱的高矮可以调节。
测定大小常性时,主试把一个三角形放在原处,把三角形的高调到一定的尺寸,要求被试调节近处三角形面积,使之与原处三角形的面积看起来相等,然后根据两个三角形的高之差,计算大小常性系统。
因此本题选A。
2.长度和面积估计器测定线段长度的感觉阈限和估计面积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SSS_SINGLE_SELA 平衡法B 最小变化法C 恒定刺激法D 平均差误法分值: 2答案:D解析:长度和面积估计器是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的感觉阈限和估计面积的仪器。
因此本题选D。
3.巴甫洛夫通过大量实验,提出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SSS_SINGLE_SELA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配对B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C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反复配对D 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反复配对分值: 2答案:A解析: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经过反复配对,不管条件刺激是什么,最终都能够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本题选A。
4.工具性条件反射的提出者是SSS_SINGLE_SELA 桑代克B 巴甫洛夫C 斯金纳D 华生分值: 2答案:A解析:在桑代克的研究中,猫被放入迷笼中,猫逃出去就会得到食物,经过反复,猫的正确反应越来越多,错误反应越来越少。
桑代克提出猫形成了工具性的条件反射。
因此本题选A。
5.斯金纳通过实验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SSS_SINGLE_SELA 个体的自发行为后获得强化刺激B 环境刺激与随后的反应形成联系C 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形成联系D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形成联系分值: 2答案:A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个体自发行为之后获得相应的强化刺激,从而导致这个自发行为在相应的环境刺激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17个经典实验描述
东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试卷(数学)2005.10.28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中。
1. 已知集合A =⎭⎬⎫⎩⎨⎧∈=Z ,3πsin |n n x x ,且B ⊆A ,则集合B 的个数为 ( )A .3个B .4个C .8个D .16个2.设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且6,682=-=a a ,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则( )A 、54S S <B 、54S S =C 、56S S >D 、56S S =3.若θθθ则角且,02sin ,0cos <>的终边所在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4.已知f (x )=x 5+ax 3+bx -8,且f (-2)=10,那么f (2)等于( )。
A 10B -10C -18D -26 5.函数)1(11≥+-=x x y 的反函数是( )A .y=x 2-2x +2(x <1)B .y=x 2-2x +2(x ≥1)C .y=x 2-2x (x <1)D .y=x 2-2x (x ≥1)6.一元二次方程2210,(0)ax x a ++=≠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0a <B .0a >C .1a <-D .1a >7.已知θ是第三象限角,m =|cos |θ,且02cos2sin>+θθ,则2cos θ等于( ) A .21m + B .21m +- C .21m - D .21m-- 8.若函数y =log 21(2-log 2x )的值域是(0, +∞),则其定义域是( )。
A (-∞, 2)B (0, 2)C (0, 4)D (2, 4)9.定义在R 上的函数)(x f 既是偶函数又是周期函数,若)(x f 的最小正周期是π,且当]2,0[π∈x 时,x x f sin )(=,则)35(πf 的值为( )A. 21- B. 21C. 23-D. 23 10.把数列{2n+1}依次按第一个括号一个数,第二个括号两个数,第三个括号三个数,第四个括号四个数,第五个括号一个数,…循环分为(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则第104个括号内各数之和为( ) A . 2036 B 。
2-学习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试验
在实验前,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而铃声不 能诱发狗的唾液反应,这时食物叫做无条件刺激,铃声 叫中性刺激,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 在铃声与食物之间进行了多次匹配以后,单独呈现铃声 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中性刺激变成 条件刺激。单独条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2.意义学习的条件(简答)
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生 理基础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 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 具有逻辑意义
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 结构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 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 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 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过程1:中性刺激和 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 过程2:对中性刺激 也作出无条件反应。 此时中性刺激成为条 件刺激。
过程3:由条件刺激 引起的反应称为条件 反应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需要理解
1.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 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 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 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 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 否则也难以建立联系。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美国的教育心理学源自詹姆斯和卡特尔。
此外,霍尔(G.S.Hall,1844—1924)、鲍德温(J.M.Baldwin,1861—1934)和闵斯特伯格(H.Münsterberg,1863—1916)等对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也有很大影响。
但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乃是桑代克。
据说,桑代克是于1893~1894年在韦斯利大学临毕业那年才开始学习心理学的。
后来他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跟詹姆斯学习心理学。
桑代克于1896年开始了动物的学习实验研究。
他开始是用小鸡做实验,但他的房东不许他在房间里养小鸡,后来他得到詹姆斯的支持,允许他搬进老师家的地下室继续实验。
当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特尔到哈佛大学遇到桑代克时,卡特尔对桑代克的实验很欣赏,约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去学习,并为他申请奖学金。
于是他就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在卡特尔的鼓励、支持与指导下,用猫和狗继续进行他的动物学习实验,并跟卡特尔学习心理测量学。
1898 年,桑代克发表了《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后称《动物的智慧》)的论文,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从1899年开始,桑代克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教师,1903年被提升为教授,所撰写的《教育心理学》同年出版。
他的《双生子的测量》于1905年出版,《教育原理》于1906年出版。
1911~1913年,他又把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扩充为三大卷,即《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
之后,桑代克又相继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智力测量》(1926)、《成人的学习》(1929)、《人类的学习》(1931)、《学习的基础》(1932)、《奖赏的实验研究》(1933)、《人及其工作》(1943)等书。
桑代克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达40多年,发表的论著颇丰。
他于1949年逝世,享年73岁。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
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
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1、“三反”一“强调”: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反对华生的S-R公式;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思维的研究方法
第九章思维思维是最高级、最难把握的心理过程之一。
人们凭借思维,可以把握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理解其中的相互关系,推测其发展,认识其本质。
思维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包括:概念形成、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这为思维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早在1911年,桑代克(Thomdike, E. L.)就研究了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尝试错误学习,而后,格式塔学派的苛勒(Köhler, W.)又研究了猩猩的思维顿悟现象。
20世纪50年代起,思维的研究开始涉及深层认知机制方面,如:对问题空间和算子的探讨;对有限理性和启发式策略的探讨等。
近年来,思维研究领域又兴起新一轮的浪潮,其中有关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是极具活力的热点。
前者使人们对思维内部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后者则广泛用于对各种思维理论的模拟、检验上,以期提供理论上的启发。
第一节思维的研究方法思维研究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沿用的主要方法是行为测量,所遵循的事实上是行为主义的研究思路。
此后,认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研究者们不再将心理学仅仅局限于行为观察,他们认为内省式的言语报告应该同行为测量一样,也可以作到科学化,于是,在这一阶段,言语报告便连同行为测量一起成为两大主要的研究工具。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模式的不断深入,一种着力于整合实验结果以探讨思维的内部心理机制与表征的研究方法——建构认知模型——也应运而生了。
一、行为测量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
通过对观察数据或行为指标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测被试的内在思维过程。
它与行为主义着重外显行为的研究思想一脉相承。
行为测量有两个层次: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
早期的一些研究,比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大多以观察数据作为推测内在思维过程的依据。
《人猿的智慧》中顿悟的实验
《人猿的智慧》于1917年以专著的形式进行了发表。
在这本著作里,苛勒描述了他在测验黑猩猩解决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四类课题:即第一,迂回的课题。
第二,利用现成工具的课题,这一课题包括对现成工具的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
第三,必须利用已有条件创造一种新工具才能解决的课题。
第四,建筑课题。
一、迂回实验猩猩住室中有间房屋,屋内有很高的百叶窗,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猩猩的活动场。
从这间房屋到活动场,必须通过一道通向走廊的门,走廊的一端,另有一道通向活动场的门。
猩猩对这个情境的各部分都根熟悉,但在房屋里,它们只能看到房屋里面的东西。
实验者把苏丹从它的住室领出来,经过走廊,走进这间房屋,并和它一同走到窗前,打开百叶窗,把香蕉掷了出去。
因为窗很高,苏丹只能看到香蕉在宙外消失,而看不到落在那里。
随后,实验者很快地关上百叶窗。
但待实验者转过身来时,苏丹已走在路上:它推开房门,走进走廊,并听到它已到达第二道门。
片刻之后它走到窗前,急切地寻找香蕉,终于在两个箱子之间的暗缝里找到。
苛勒用狗来做类似的实验,狗也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所设计的情境,对猩猩和狗来说,必须是一目了然的。
苛勒说"如果看不到实验装置的主要部分,怎能运用它们的智慧来对付这种情境呢?"二、利用现成工具的实验.属于这一类的实验很多。
作为工具使用的实物有绳子、手杖、木箱等等。
以绳子作为工具的实验是这样安排的:水果放在笼外动物可用水果上的绳子拉进来。
这表明,它们的行为始终是指向目的物的。
问题的解决取决能否发现工具与目的物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
狗在类似的境中却不会利用这种关系;它虽然对目的物发生强烈的兴趣,但对放在鼻子底下的绳子却全不加注意。
木箱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当猩猩已熟习了木箱的利用之后,在没有木箱可利用的情况下,猩猩会转而利用人或别的猩猩,把它拉到目的物下,爬上他的肩膀去取水果。
如果目的物是悬挂在门的旁边,它会打开门,爬上门扇,成功地取得食物。
浅谈教育心理学中几种常见学习理论的异同
浅谈教育心理学中几种常见学习理论的异同_对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学习理论,其中对教学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及其人本主义四种类型。
下面张锐来详细讲解下它们的异同。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其公式为:S→R(刺激→反应),强调的是行为的变化。
研究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是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狗进食摇铃实验说明了先有铃声刺激后有唾液分泌的反应的行为过程。
华生的实验是一个小孩子和一只白色的猫,当小孩摸猫的时候就制造一突然的噪音,于是孩子就害怕猫了(之前他是不害怕的)。
华生的实验表明在对于一定刺激的情感反应中条件的角色,可以解释人们的恐惧、偏见的形成。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通过迷箱实验,强调的是先反应后刺激的过程,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认知主义主要强调了对待事物的认知,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强调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桑代克的失误说。
而托尔曼通过了白鼠走迷宫说明白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
苛勒的相关理论
苛勒的相关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苛勒的相关理论苛勒,出生于1887年,逝世于1967年。
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 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 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 以对 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 的理解。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 •
•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顿悟和创造的思维
•
苛勒总结了黑猩猩在学习实验中的特点,并
根据这一系列迂回实验的结果,提出了顿悟的学
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于盲目的尝试,
而是由于对情境有所顿悟而获得成功的。所谓顿
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为什么和怎样进行,领
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的关系。
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The end,thank yo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苛勒对黑猩猩进行实验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 个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动物之所以能解决新的 问题,是因为它们能在新情境中发现新的格式塔, 这就触及到创造的思维的问题。因为创造的思维 即在于通过顿悟来改造旧的格式塔而建立新的格 式塔。惠太海默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 些研究不仅提供了探索创造性思维的途径,而且 对于教师教育学生打破框框,勇于创新,也有现 实的指导意义。
•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 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 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 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
• 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 学习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尝试—错误” 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 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思维的研究方法
思维的研究方法思维研究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沿用的主要方法是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asures),所遵循的事实上是行为主义的研究思路。
此后,认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研究者们不再将心理学仅仅局限于行为观察,他们认为内省式的言语报告应该同行为测量一样,也可以做到科学化,于是,在这一阶段,言语报告便连同行为测量一起成为两大主要的研究工具。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模式的不断深入,一种着力于整合实验结果以探讨思维的内部心理机制与表征的研究方法——建构认知模型——也应运而生了。
一、行为测量行为测量是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
通过对观察数据或行为指标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测被试的内在思维过程。
它与行为主义着重外显行为的研究思想一脉相承。
行为测量有两个层次: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
早期的一些研究,比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大多以观察数据作为推测内在思维过程的依据。
而随着行为测量的发展,以及研究者对内在思维过程的推断要求更为精密、准确,所以各式各样的行为指标,如答对的人数、解题时间等,便逐渐完善起来。
当然,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隔,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采用观察数据的实验,往往不对因变量作明确规定,而是笼统地对被试行为作观察;而采用行为指标,则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规定某些因变量指标,并针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
(一)观察数据观察数据即对被试行为进行观察后所获得的数据。
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思想就是要对外在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观察,而忽略对内部心理机制的探讨。
早期的思维研究者们借用了行为主义观察外显行为的思想,获得了许多有关思维的观察数据。
然而,他们并未仅仅停留在数据积累上,而是根据所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形成了有关思维的理论。
现以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为例来说明研究者是如何使用具体的观察数据形成早期思维理论的。
教育心理学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
教育心理学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一:桑代克(美国):1 “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到了1913到1914年,又发展成了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为学习心理,三部分为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2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理论,第一个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明确提出解释的理论。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他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个实验的详细说明在书本189也上有介绍.)3提出了“共同要诉说”,即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的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这两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
4他是最早就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
他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排除不成功的做法的过程。
二:弗洛伊德:1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提出,促进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潜意识和意识问题的研究,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得儿童的个人与社会适应,以及心里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三:布鲁纳:1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2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习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苛勒常见知识点总结汇总
苛勒常见知识点总结汇总已经对教育心理学有一定的基础的同学,想必对“苛勒”这个名字不会陌生。
苛勒,美籍德裔心理学家,也是一个喜欢用动物(比如黑猩猩,比如小鸡)做实验的人。
和韦特海默、考夫卡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
无论是在心理学流派,还是在认知主义理论,还是在迁移理论里面,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那今天就让本店铺带着大家一起整理一下,有关苛勒的那些事儿,看一下教师招聘考试中,有关苛勒的考点。
一、心理学流派——格式塔心理学派有同学会问,格式塔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格式塔是“Gestalt”音译而来,而意译则是“完形”和“整体”的意思。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
由于其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皆是诞生于德国,因此最早也是在德国开始发展,后来又传到了美国。
格式塔学派反对构造主义将意识分解为元素,也反对极端的行为主义只强调外部刺激和反映的联结,提出人意识的整体性,认为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
二、认知主义——完形顿悟说苛勒通过做“黑猩猩摘香蕉”的实验认为,学习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因为猩猩摘香蕉并没有通过盲目尝试),而是通过顿悟获得的。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内部构造完形(猩猩把自己和箱子、香蕉看成了整体考虑其中的关系)。
这个知识点甚至在河南还考过案例分析题,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答出“完形”、“顿悟”这两个知识点哦~三、迁移理论——关系转换说做完了大猩猩实验,苛勒又做了小鸡啄米的实验,并在1929年提出了关系转换理论,是早期学习迁移理论之一。
他发现了迁移并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有共同成分,而是学习者(小鸡)突然发现了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通过顿悟获得的。
这里同学们要记得这样几个点的匹配:苛勒——小鸡啄米实验——关系转化说。
四、最终总结好啦,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跟苛勒相关的一些关键词,大家通过把握这些关键词要能够快速选出苛勒噢!l 格式塔、完形、整体(这三组词可以当做等同意思去理解,原因在第一部分阐释过)l 顿悟、大猩猩接杆实验(这是在讲到认知主义的时候苛勒通过做大猩猩实验而提出的完形顿悟说)l 关系转化、小鸡啄米实验(在迁移理论中苛勒通过做小鸡啄米实验提出关系转化的迁移理论)l 最后在来个口诀帮助大家记忆:完型整体格式塔,小鸡猩猩来转化!接着,让我们做几道题目来试一下有没有学会哦~【牛刀小试】1.苛勒的学习理论被称为______。
苛勒的实验
无论是桑代克还是华生,他们的学习理论都是以刺激与反 应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的,都把反应看成是由刺激直接引 起的。由此,他们把行为看成是被动地由环境直接支配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机械观点,是违反事实的。考 夫卡(1935/1997)曾指出:“所谓行为,就是个体由感 官方面领悟其情境,复由运动方面发为相当的动作。我们 对于刺激之直接的反应,多系在心理或直觉平面上感受历 程。但是这种直接的反应只是整个反应的起始。知觉则据 其组织而发为动作。动作乃知觉历程之一自然的持续,受 知觉的支配,而不受预定的联结的支配。”这就是说,由 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乃是一种心理的或知觉方面的过程, 动作直接受知觉及其组织作用所支配。反应既不是由刺激 直接引起的,也不是由预定的联结决定的,至于环境影响 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 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 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 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改组和 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 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 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 程就是顿悟的过程。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 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 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 来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 构建完形的过程。 总的来说,完形一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学习理 论.虽不如联结一试误说那样完整而系统,其实验范围也较有 限,在当时的影响也远不及联结说,但它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 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 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 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 重要意义。但是,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 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尝试一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 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了解分析问题的理论概况
了解分析问题的理论概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历来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重点这里,我们分别介绍几种较具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或模式:试误说;顿悟说;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试误理论从心理学史来看,最早对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人,当推桑代克。
在桑代克看来,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个试误过程。
他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的:他把饥饿的猫放在一个箱子里,箱子中有一个开关,猫只要碰动开关,就可以逃出箱子,吃到箱子外面的食物。
猫在箱子里,一开始时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乱抓或乱咬箱子里的各种东西,直到偶然碰到开关后来,猫逐渐消除错误动作,即把那些不能使它逃出箱子的反应消除掉了,而只是把成功的反应保持下来。
基于动物是”通过尝试与错误,以及偶然的成功”逐渐学会如何解决逃出箱子的问题的,因此桑代克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试误逐渐形成的。
而且,桑代克还指出:猫之所以在箱子里做出各种尝试,是因为它们处于饥饿状态。
因此,驱力和动机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正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机体才会去尝试各种反应,并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指导行为。
由此可见,这种问题解决是以一种多少带有盲目探索的活动为特征的,一种迷惘无望感常常会伴随这些杂乱无章的行为,即便通过尝试与错误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也不一定理解这种解决办法,甚至不能够告诉别人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如果要再次解决同一问题时,一切还需从头开始,尽管所花的时间可能会比以前少些。
初次玩弄“魔方”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经历和体验。
顿悟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强调“顿悟”现象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不是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错误才获得解决办法的,相反,解决的办法是突然闯进脑子里的。
例如,我们有时对某一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突然一下子全明白了心里在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以后碰到这类问题时,不必从头开始,马上就知道如何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代克
试误说
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
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
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
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
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感应结”。
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桑代克
桑代克把从动物的实验研究中所揭示的种种规律应用于人类的学习,认为人的学习可塑性要比动物大得多,行为也更复杂,但也是基于本能,以刺激反应的联结为准则的。
因此,桑代克把人类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类:(1)普通动物式的形成联结,例如10个月的婴儿学习打鼓;
(2)形成含有观念的联结,例如2岁儿童学习听到母亲一词就想到母亲,或者想到糖时就说出糖这个词;(3)分析或抽象,例如一个学音乐的人学习对一个声音的倍音发生反应;(4)选择性的思维或推理,例如儿童应用有关造句法的各种规律和词根的意义来学习一句拉丁文的含义。
试误说
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 Thorndike ) , 他曾做过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并用以解释学习的实质与机制。
其中,让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学习是他的经典实验之一。
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
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通过大量的人和动物的实验,桑代克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
1. 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用于对学习的解释以及动机性原则;
2. 练习律:强调联结的应用。
3. 效果律: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产生满意结果的动作被保留下来;
“效果律”后来被持这种学习观的理论家发展成为“强化”
苛勒的关系转换理论
[1]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
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他们不否认经验类化的作用,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
根据这一迁移现象,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
顿悟说,即指顿悟,佛教教义。
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
与渐悟相对,指今世虽未
长期按次第修习,但在生活中突然心念与佛法真谛相应,觉悟空性,直见真心。
格式塔学派顿悟说
1913~1917年,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相对立的第一个认知学习理论──完形—顿悟说。
苛勒认为桑代克的实验情况太复杂,结论是不可靠的。
于是,他重新设计了动物的学习实验。
苛勒认为,要判明黑猩猩的学习行为是否有所谓的理解力,实验设计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原则。
他在《猿猴的智慧》(1925)一书中谈到,他用以设计实验的原则是这样的:“实验者布置一种情境,使其目的不能直接到达,而又使它对情境完全了解,于是我们便可以知道它所能得到的是何种程度的行为,尤其是它能否以间接的方法解决其问题。
”从这个实验设计的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到:(1)苛勒是以动物能否以“间接方法解决问题”作为理解力的标志的;(2)苛勒的实验设计的要求是使动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即问题的一切主要条件必须全部显露出来,以便让动物观察。
在这一点上,他的实验情境同桑代克的迷笼是不同的。
后者不仅比较复杂,而且并不是开始就全部显露而可供观察的,动物很难完全了解其情境。
苛勒把黑猩猩置于放有箱子的笼内,笼顶悬挂香蕉。
简单的问题情境只需要黑猩猩运用一个箱子便可够到香蕉,复杂的问题情境则需要黑猩猩将几个箱子叠起方可够到香蕉。
在复杂问题情境的实验中,有两个可利用的箱子。
当黑猩猩1看到笼顶上的香蕉时,它最初的反应是用手去够,但够不着,只得坐在箱子1上休息,但毫无利用箱子的意思;后来,当黑猩猩2从原来躺卧的箱子2上走开时,黑猩猩1看到了这只箱子,并把这只箱子移到香蕉底下,站在箱子上伸手去取香蕉,但由于不够高,仍够不着,它只得又坐在箱子2上休息;突然间,黑猩猩1跃起,搬起自己曾坐过的箱子1,并将它叠放在箱子2上,然后迅速地登箱而取得了香蕉。
三天后,苛勒稍微改变了实验情境,但黑猩猩仍能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
在棒子系列实验(见图6-1B)中,笼外放有食物,食物与笼子之间放有木棒。
对于简单的棒子问题,黑猩猩只要使用一根木棒便可获取食物,复杂的棒子问题则需要黑猩猩将两根木棒接在一起(一根木棒可以插入另一根木棒),方能获取食物。
在复杂的棒子问题情境中,最初只见黑猩猩一会儿用小竹竿,一会儿用大竹竿来回试着拨香蕉,但怎么也拨不着。
不得已,它只得拿着两根竹竿飞舞着,突然,它无意地把小竹竿的末端插入了大竹竿,使两根竹竿连成了一根长竹竿,并马上用它拨到了香蕉。
黑猩猩为自己的这一“创造发明”而高兴,并不断地重复这一接棒拨香蕉的动作。
在第二天重复这一实验时,苛勒发现黑猩猩很快就能把两根竹竿连起来取得香蕉,而没有漫无目。
苛勒通过对黑猩猩上述问题解决行为的分析,发现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成功之后,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情境,后来突然显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这就是所
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