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一、单元总揽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二、感知求疑
(一)检查学生对生字的预习,可结合基训一二题
绯(fēi)红 陌(mò)生 畸(jī)形 不逊(xùn)匿名(nì) 杳(yǎo)瞥(piē)见喝(hè)彩 发髻(jì)
(二)学生自读课文,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某某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3、“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295/306班英语科备课教师郝荣荣备课时间2019.2.18【单元内容】Unit 1 What’s the matter?【课标要求】1.能听懂日常生活中医生或师长关于健康问题的询问,生病或事故的缘由;能听懂他人就健康方面给出的建议和救助措施。

2.能说出日常生活中有关健康的问题,如疾病的名称、感受以及问题形成的理由;对于生病或出事故的人能给予健康方面的救助建议。

3.能阅读理解本单元提供的阅读材料并能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4.运用本单元所学内容以便条等形式写出日常医患者之间的对话和对应的建议。

【学习内容分析】(分析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知识的应用价值;分析知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及能力、思维培养上的作用)本单元的话题是健康问题,健康是一切活动的保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

主要让学生掌握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以及部分疾病的表示方法,学会谈论自己及他人的健康状况,能针对健康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Section A主要谈论Lisa的健康问题和 Mandy帮助她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对她提出的合理建议。

Grammar Focus主要总结怎样询问别人健康问题的句型,怎么描述自己及他人的健康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情态动词 should的用法。

Section B主要谈论 Aron Ralston在爬山时遇到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他面对问题的心态。

让学生学习面对问题时的挑战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力能力。

Self Check重点训练本单元的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疾病的表示方法和针对性地给出合理化建议。

【学情分析】(分析知识生成点及新旧知识的关联,预设学生学习困难)八年级学生具有过渡性和动荡性地心理特点,处于两极分化的突出时期,学生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上要注重分层,面向全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知识上,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很多表示人体部位名称的词汇,所以这一部分学起来稍微容易一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1.《社戏》主备课人迟丹校对人李颜池课型新授上课时间2课时【个性修改】【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缕清小说情节,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提问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优秀学生作文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童年的鲁迅在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童年乐趣?今天我们走进《社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迅哥儿又有哪些童年趣事?三、正课1.学生介绍作者并给下列字注音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怠慢礼数撺掇凫水吩咐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

资料链接:关于社戏——社,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3.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本文中的词语、成语、俗语等,掌握句子解析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句子解析:对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深入解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
-难点解析: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解析并领会句子含义,如“我实在没有说过这句话”中的讽刺意味。
(3)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
-难点解析:通过对比阅读、作品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对比阿Q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了《社戏》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技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句子解析:分析本文中的精彩句子、修辞手法,提升句子理解和表达能力。
5.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本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延伸:结合本文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内容预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备课人:杨秀敏(中学语文一级)第一课时新学期新书入门导学课教学目的:1、做好学生新学期入学的思想工作,搞好上个学期和新学期的知识链接。

2、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对新书的结构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3、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对新书学习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1、老师动情的新学期开场白:新春佳节一过,我们这学期开始就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在这个美好的,令人昂扬的季节里,我们将怎样度过我们的美好时光?怎样把握新学期的学习方向?是摆在我们每个同学面前的一道必作题。

或许,上学期你一度落后,别灰心!新的学期拿出你的新的招数,你将亡羊补牢,并不晚;或许,你初中以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也别骄傲,新的征程今天才开始,祝愿你能再塑辉煌!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一起畅游语文世界的旖旎风光!2、过完春节,同学们走家串户,一定有不少新鲜的事情,我今天给同学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大家吹一下龙门阵。

(同学自由发言)3、立足语文课本,大家得到新书后,一定浏览了里面的内容,请同学们谈自己对新书的看法(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4、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中的一些问题。

问题设计事例如下:(1)你浏览课文后,最感兴趣的是那篇课文?(2)课文中有没有你影响深刻的任务形象?(3)我看了文章后往往有一得,你看了那篇课文感觉得到的东西多,让你不久久不能忘记?(4)有的文章是语言特别优美,让人想记住它的句子甚至想模仿其中的句子来作文,你有过这个感受吗?(5)有的文章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有特设,你能具体的分析一个形象吗?(6)有的文章是情节特别让人感动,你被感动过吗?……..5、作业布置:(1)预习第一课《藤野先生》(2)勾画本期背诵范围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新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新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新闻报道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新闻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新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新闻写作指导:提供新闻写作的指导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新闻采访技巧:提供关于新闻采访的技巧和策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新闻采访。
-新闻报道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的新闻报道案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视野。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在讲解新闻基本知识时,更加注重新闻定义和重要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概念和价值。
2.在新闻案例分析环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对新闻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在新闻写作实践环节,提前提供更多的写作指导和模板,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意义。
6.教师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新闻写作练习和采访实践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新闻写作的技巧和采访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八年级语文下册 《藤野先生》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藤野先生》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藤野先生》教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绯.红()油光可鉴.()不逊.()匿.()名发髻.()诘.()责喝.()采深恶.()痛绝杳.()畸.()形2、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的没有的注释。

1)绯红:2)宛如:3)流言:4)陌生:5)不逊:6)畸形:7)匿名:8)瞥见:3.文章内容梳理:1)文章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二、整体感知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三、理解人物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1、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2、与藤野先生相处,通过哪几件具体的事件书写的?分别突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精神性格?四、课堂检测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2.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3.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4.文中省略号的意义是();冒号引号表示的意义是()。

5.“缓慢”修饰声调的_______,“顿挫”修饰了声调的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识是不一样的,即使 是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下的人对生活的感受也是不相 同的。人啊,你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 什么总是主观上累加自己一点苦难,弄得一辈子不 得开心颜呢? 我们今天学的文章就是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对待生 活的道理。
《列夫· 托尔斯泰》
【教学设计A】 课前准备: 广泛收集作者奥地利人茨威格的资料,收 集文学巨匠列夫· 托尔斯泰的资料。要求学生 简单了解托翁三大名著《战争与和平》《安 娜· 卡列妮娜》《复活》中任一部的大概内容 及其反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作者茨威格的创作特点。 介绍: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心路历程以 及相关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出 处及藤野先生。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可查 字典。 3.谈谈自己读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话题)。
三、内容探究
1.讨论人物形象
设问:①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 说出理由或举出例子)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四、反复吟读,积累词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把 本来就丑陋的托尔斯泰描绘得更为不堪。这 种把一个正面人物、世界大文豪形容得这般 恶俗,尔后笔锋一转又使前面的夸张描写作 为后面的点睛之笔的铺垫,一波几折,制造 矛盾的用心令人称奇,学习这种“兴风作 浪”“跌宕起伏”的写作手法,能使学生感 悟到语言文字的美妙,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 兴趣。
②鲁迅先生是与众不同的,讨论一下,其与 众不同表现的哪儿?其核心是什么? 当别人赏樱花、学跳舞时,他在看书。 当别人流连于繁华的东京时,他到了艰苦的 仙台。 当别人麻木不仁时,他在愤慨。 当别人沉沦时,他在呐喊 其与众不同的核心是:身处逆境中的自省、 自尊。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①由学生课前演讲《我家乡的风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②解读三条学习目标,解读的 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③解读活动的要求;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示;⑤教师的点拨 引领;⑥当堂整理好笔记 三、课前准备:
①学科班长组织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资料,带领大家下大声诵读《回延安》诗歌,注意 读出感情和节奏。②课前演讲的同学做好演讲的准备(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自然大方)

小组的同学掌握活动 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
⑤《灯笼》结合着关 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 内容;②分散到比较
键语段来概括民风民 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审 弱的小组帮助他们解
俗(第 7、9、10、11) 视现实,表达了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 决问题,能够结合本
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读文本,梳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说出作者笔下的民风民俗。 难点:精读文章结合着 271BAY 上的资源从景、事、物的角度归纳出民俗的 特点,并说出作者的情感,在对比自己家乡民俗中感知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
学习过程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文章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主要围绕民风民俗展开,初二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
②检查学生的学程进 行二次批阅,检查他 们完善修改情况,检
测课堂掌握情况。
课后反思: 1. 目标达成情况:①学生能自主梳理文章思维脉络,读懂文章结构,通过文章的初步感知, 能够说出作者笔下的家乡风貌。②A 层同学能够准确找出文中的民风民俗,抒发作者的感情。 BC 层同学能找出一部分民风民俗来分析其文化价值。 2. 问题分析:12 班学生课堂有些死板,师生之间互动比较少,思维的开阔性还有待发掘。 3.改进措施:创新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言,主动探究,落实好课堂个人评 价和小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RJ下册名师授课教案第1单元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RJ下册名师授课教案第1单元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品味文章的内容和深意,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审美鉴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4.文化传承:增强学生对传统习俗的热爱,进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

2.引导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品读法、合作交流法。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

《社戏》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月夜行船、船上看戏、深夜归航等情节的叙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现代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诗歌通过“我”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培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主要叙写了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和给人带来的感受,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尤其值得学习。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 教案新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 教案新人教版

1 社戏知识与技能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小说——《社戏》,体会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赵庄看戏。

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教案

好铺垫。
2.理解重点词语的备义。
偏僻: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欺侮:欺负。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自失: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屹立:高耸挺立。
【课件展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1918 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去赵庄看戏的事。
【提出问题】本文的人物有谁?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回答】人物:迅哥儿、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母亲、
外祖母。
线索:看社戏
根据学习需
【提出问题】本文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却不多,能否 要,提出问题,激
把题目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 发学生的探究欲。
【师生明确】(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
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
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
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在 通过讨论交流,让
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作者写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他只不过是通过盼社 作本文的用意,引
戏、看社戏、想念社戏,来表达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 导 学 生 明 确 品 读
风光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的重点。
说《狂人日记》,1921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三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案设计

⼈教版⼋年级下册(部编版)语⽂第⼀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案设计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材分析所谓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章为例,仿照⼀句、⼀段、⼀篇的写作⽅法来练习写作。

茅盾先⽣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

可见仿写对于提⾼写作⽔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安排仿写训练,就是让学⽣学会从优秀范⽂的选材、⽴意、语⾔、结构等⽅⾯加以借鉴,提⾼写作⽔平。

学情分析当前,有不少学⽣买了⼤量的课外优秀作⽂选来阅读,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进⾏切割拼凑。

即使是模仿,也仅仅是语⾔形式的套⽤,有的甚⾄还是硬套。

⽐如学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学了⽐喻、拟⼈的写法,就不考虑内容和对象的特点,不分青红皂⽩地⽣搬硬套。

切割拼凑、搬⽤、抄袭与模仿有本质的不同,模仿的实质是理解和运⽤,写作中的模仿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就在于让学⽣掌握仿写的技巧与步骤。

教学分析教学⽬标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研读优美的范⽂,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3.培养学⽣的想象能⼒和语⾔表达能⼒。

教学重难点掌握仿写的技巧⼿法,提⾼写作能⼒。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导⼊“古⼈作⽂写诗,多是模仿前⼈⽽作之,盖学之既久,⾃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写作经验进⾏的总结。

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韩愈模仿孟⼦,成为“唐宋⼋⼤家”;欧阳修⼜模仿韩愈,成为⼀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我们初中⽣来说,仿写仍然是提⾼写作的⼀个有效途径。

⼆、写作指导仿照课⽂结构,学会谋篇布局师导⼊:作⽂结构是否合理,写作顺序是否恰当,是决定⼀篇作⽂好坏的关键因素。

模仿典型范⽂的篇章结构,可以快速地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应从哪些⽅⾯去模仿范⽂呢?活动⼀:学⽣阅读写作指导相关段落,并思考问题1.《叶圣陶先⽣⼆三事》⼀⽂结构上有哪些特点?学⽣交流、回答,教师明确:《叶圣陶先⽣⼆三事》⼀⽂结构上的特点:(1)整体上采⽤先总后分的结构;(2)围绕⼈物特点,从多个⽅⾯组织材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社戏》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社戏》教案 新人教版

1.《社戏》一、教学目标1.学习赏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人物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践(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 评人物,简笔式速写,体会文章中人物形象(板书要点)师:(简介作者,推荐阅读鲁迅作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合作交流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
2.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4. 培养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思考。

教学重点
1. 了解文章《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
2.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3.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和思考。

教学准备
1. 课文《童年》的课本及录音;
2. 词汇卡片和教学PPT。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师生问候,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呈现与导入新课(10分钟)
1.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童年》的背景及作者康梁。

2.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

预课文(15分钟)
1. 教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提醒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2. 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练与巩固(20分钟)
1. 学生小组间交流,合作完成课后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答问题。

拓展与展示(15分钟)
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童年回忆或写一篇小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童年的美好片段。

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学生思考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后题;
2. 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

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童年》,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康梁,并掌握了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机会。

在下一堂课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童年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