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拨备实证分析
银监会推拨备率监管指标影响分析
假定监管层真的推出拨备率监管指标,则对于那些拨备率达标压力较大 银行,减少核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临时措施。减少核销可以在不增大拨 备压力的情况下提高拨备率(拨备余额/贷款余额)。当然减少核销也将 带来不良余额的增加,甚至是不良率的上升;同时也会导致原有拨备覆 盖率(拨备余额/不良余额)的适度下降。因此,可以预测拨备率达标压 力大的银行将会采取以下策略: 即在拨备覆盖率达到 15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核销以提高拨备率, 当然同时要求不良率上升幅度不能太大。
评级:
增持
上次评级: 增持
细分行业评级
综合性银行 区域性银行
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以下第四种情形可能性较大,即在要求 3 年内达标,银行减少
核销的情形下,上市银行净利润所受影响为-5.5%。
摘要:
z 事件:媒体报道,银监会正在考虑针对商业银行推出新的拨备率监管 指标,即要求商业银行今年年底拨备率(=贷款拨备余额/贷款余额) 达到 2.5%以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of 8
行业事件快评
¾ 若银行适当降低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在我们的假设下,若要求 2010 年底达标,净利润受的负面影响缩小至-11.6%。2010 年净利 润增速下降至 12.53%,其中中信、兴业、深发展、浦发、宁波净利 润受影响最大,其影响分别为 56.9%、56.6%、56.5%、35.9%、35.7%。
954,846
7,512
17,234
0.79%
229.42%
兴业
792,497
3,890
10,846
0.49%
278.80%
关于民生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研究
关于民生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研究摘要:近些年来,有关舆论媒体屡次曝光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一些损失金额巨大的案件,使人们不得不深思和追究其中的原因和责任。
分析这些案宗,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相似的特征是多属于欺诈和程序漏洞造成的操作风险范畴,即由外部人员或银行内部工作人员,或是内外人员相互勾结,利用银行业务的漏洞,进行非法的行为,给银行和客户造成巨额的损失,损害了储户的利益和银行的信誉。
当前,作为银行业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家银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控制操作风险,遏止金融大案多发的势头,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中国银行业纷纷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推动下,建立自己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以民生银行为例,讨论民生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这一活动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计量分析,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的设想。
关键词:操作风险民生银行基本指标模型收入模型一、实证分析1、支出模型分析支出模型将银行的历史支出和操作风险联系起来。
首先收集银行历史上的支出数-据,然后将这些支出数据的波动率作为操作风险值。
因为支出的波动可能来自操作失误和经营中的损失。
支出模型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但是它只能反映部分操作风险。
表3 支出模型下的民生银行操作风险资本(单位:百万元)年份民生银行2002q1 1,155.83 2002q2 1,449.94 2002q3 1,398.74 2002q4 2,351.37 2003q1 1,783.14 2003q2 2,495.57 2003q3 2,804.43 2003q4 3,571.96 2004q1 3,155.48 2004q2 3,995.55 2004q3 4,105.64 2004q4 4,678.33 2005q1 4,401.72 2005q2 5,575.16 2005q3 5,282.98 2005q4 2,115.77 2006q1 5,891.01 2006q2 496.46 2006q3 7,205.15 2006q4 4,700.99 2007q1 4,211.072007q2 10,038.972007q3 5,802.862007q4 5,900.32total 94568.43std. 2158.27在本文中,我们假定操作风险资本的最小值必须大于银行支出的波动值。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储蓄、支付、贷款等重要职能。
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银行面临着许多风险。
本篇文章将对银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可能导致银行投资的资产贬值。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股票市场风险等。
在分析市场风险时,银行应该关注宏观经济状况、利率变动、汇率波动等因素。
针对市场风险,银行可以采取多种风险管理措施。
首先,建立合理的限额和控制标准,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度。
其次,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包括对投资组合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监测。
最后,建立有效的风险报告系统,及时反馈市场风险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因为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业务。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违约或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风险。
银行应该通过严格的信用评估、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来降低信用风险。
在管理信用风险方面,银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模型,全面了解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
其次,建立有效的追踪机制,及时发现借款人可能的违约行为。
最后,合理安排贷款的期限、利率和抵押品,降低信用风险。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人员、系统、过程或外部事件引起的错误、失误或失控的风险。
操作风险可能导致金融损失、声誉受损和法律诉讼等问题。
为了管理操作风险,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框架。
在管理操作风险方面,银行可以采取一些关键的措施。
首先,制定清晰的操作流程和制度,确保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
最后,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操作风险问题。
四、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短期内无法满足偿债需求或资产无法变现的风险。
对于流动性风险,银行应该建立良好的流动性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的稳定运营。
商业银行拨备制度论文
商业银行拨备制度论文商业银行拨备制度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为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贷款风险而进行的一项风险管理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就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概念、实施情况及其对银行风险管理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制度。
一、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概念所谓商业银行拨备制度,是指商业银行为保障贷款资产安全而设立的一种贷款风险准备金制度。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在向借款人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按照一定比例将放贷金额缴纳至银行资产质量保证金(简称资保金),以应对贷款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银行资产安全,保护存款人权益。
二、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实施情况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拨备金比例我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比例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商业银行的风险准备拨备金比例应不低于审计发现的所有不良资产的加权平均比例。
尽管拨备比例还是存在一定差异,但业内的平均比例在20-30%之间。
2.拨备决定周期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决定周期,主要有年度和季度两种。
不同的决定周期主要取决于银行内部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监管部门对银行贷款业务的监管关注程度。
3.拨备范围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拨备范围,在银行内部主要包括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同时也包括政策性银行同业存单等。
其范围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银行风险管理、监管部门要求、国家政策等因素。
三、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作用商业银行拨备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银行资产安全商业银行拨备制度在散户贷款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它能够确保银行在贷款业务中遇到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不良资产的损失,保障银行的资产安全。
2.规范银行经营行为商业银行拨备制度对银行的经营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它可以促使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严格按照风险管理要求运作,规范各种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3.提高银行的信誉度商业银行拨备制度还可以提高银行的信誉度,因为它是保障存款人权益的一种关键机制,在银行业务与社会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分析银行的真实不良率和拨备率
如何分析银行的真实不良率和拨备率■利檀投资总经理黄建平银行不良贷款存一定操作空间市场对银行股最大的担心之一是预期银行坏账继续大量爆发,净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如果没有足够的坏账拨备,可能会侵蚀银行的净资产。
所以,拨备是否充足是分析银行股的关键指标之一,那么如何分析银行业真实的拨备情况呢?以招行为例,今年上半年,招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5%,但净利润只增长8.2%,原因是减值拨备计提了291亿元,2014年上半年计提了163亿元,同比增长78.5%。
2015年上半年,招银逾期贷款也增长较多,新增302亿元逾期贷款,比减值拨备计提额多出11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增加117亿元,加上核销的135亿元,共新增不良贷款252亿元,上半年拨备计提量超过新增不良贷款约40亿元。
虽然上半年计提的坏账拨备额比新增不良贷款多出约40亿元,但这并不能判断招商银行的拨备充足与否,半年甚至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不能说明问题,关键得看真实的拨备覆盖结果,同时横向比较才能看到差别。
从2015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看,招商银行超过90天逾期贷款为389亿元,不良贷款为396亿元,不良贷款/超90天逾期贷款的比例为1.02,中信银行为0.81,兴业银行为0.66,民生银行为0.64,浦发银行为0.56,华夏银行为0.45,平安银行为0.37。
也就是说,不良贷款可以高于超90天逾期贷款,也可以低于超90天逾期贷款,这个比例有很大的自由度。
为了平滑利润表,银行可能会让真实不良贷款少于超90天逾期贷款,从而少计提拨备,以提高报表显示的净利润。
另外,一些不良贷款会以重组贷款的形式存在,使得不良贷款看起来比较低(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所以,仅从公司年报还看不出来真实的不良率和拨备情况,因为不良贷款额某种程度上是有操作空间的。
三指标判断银行资质优劣对于已经逾期的贷款,如果没有计提坏账拨备,该贷款就会归入已逾期未拨备贷款中。
对于已逾期未拨备贷款,通过分析担保物的公允价值和已逾期未拨备贷款的比例,可以观察担保物是否充足以及不良贷款是否分类合理。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证分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证分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在金融业的中心——商业银行中,操作风险占整个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
然而,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尚不健全,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因此,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措施,提出合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从而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
具体意义如下:1. 丰富和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体系;2. 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3. 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把握操作风险的特征和规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效率;4. 对于加强金融监管、提升国家金融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证分析的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相关指标、风险管理措施等;2. 数据预处理和处理,包括数据的清洗、归一化等;3. 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或其他统计模型进行实证研究;4. 分析研究结果,提出理性的结论。
五、预期成果: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预期得出以下成果:1. 形成一套适合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2. 提出可行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3. 经实证验证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和管理措施;4. 深入探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和体系,为国内外其他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分析与风险资本计量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分析与风险资本计量一、引言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推进,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无论是经营的业务范围还是提供的金融产品的种类都更具多元化,加之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在银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
其中,操作风险暗流涌动,成为导致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恐慌的潜在威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更是将操作风险称之为“细节中的魔鬼”。
我国由于体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以及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严重缺陷,操作风险在我国银行系统也是广泛存在,并且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在商业银行风险中的比重远大于国际同行的水平。
因此,操作风险的度量和控制的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前者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起潜在损失的风险。
该定义排除了名誉、法律、人员等方面的操作风险,因而涵盖的范围较窄。
而后者则被定义为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
[1]本文采用后面一种定义。
二、变量与模型的选择随着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重视、越来越多成熟的统计方法和模拟计算技术的介入,以及损失事件历史数据积累的日益丰富,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用来度量操作风险的数量模型。
但是这些模型真正的度量效果还没有定论还有待检验。
按照操作风险度量的出发角度不同,可以将这些数量模型分成两个大类: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
自上而下模型是主要使用财务指标和收益波动性等作为衡量风险的变量,比较容易收集所需要的数据且计算难度较小,无需根据金融企业内部经营状况搜集内部损失数据。
由该法得到的是所有风险的资本计算数据,然后通过将机构中已经得到量化的市场和信用风险资本金进行剔除,得到操作风险资本金。
使用这种思路建立的模型包括:收入模型、财务指标法、波动率模型。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以帮助银行了解和评估自身的风险暴露。
通过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分析,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评估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评估其风险状况的重要依据。
在本次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2.1 资产结构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储备金、投资和固定资产等。
分析资产结构可以判断银行的风险暴露情况。
具体数据如下:资产类别金额(亿元)占比贷款500 50%储备金100 10%投资300 30%固定资产100 10%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银行的贷款占比较高,占总资产的50%,储备金和固定资产占比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该银行在信用风险方面的暴露相对较高,需要加强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
2.2 负债结构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存款、借款和其他负债。
分析负债结构可以判断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成本情况。
具体数据如下:负债类别金额(亿元)占比存款800 80%借款100 10%其他负债100 10%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银行的存款占比较高,占总负债的80%。
这意味着该银行的流动性相对较好,但借款和其他负债占比较低,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的融资来源以应对突发情况。
三、利润表分析银行的盈利情况是评估其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
在本次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3.1 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是衡量银行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可以评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暴露程度。
具体数据如下:收入类别金额(亿元)占比利息收入300 60%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00 20%其他收入100 20%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较高,占总收入的60%。
这意味着该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是贷款利息,对利率敏感性较高,存在市场风险。
3.2 费用收入比费用收入比是评估银行成本控制能力的指标,可以判断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运营风险情况。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模型与实证分析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模型与实证分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了金融机构稳健运营的关键所在。
有效的流动性管理不仅能够保障银行的日常运营,更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传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型逐渐显露出局限性,新的模型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实证检验。
一、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涵与重要性银行流动性风险,简单来说,是指银行无法及时、足额地满足客户取款需求或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
这可能源于资产与负债在期限、金额和流动性上的不匹配。
流动性风险对于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旦发生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银行可能面临挤兑、信用评级下降、融资成本上升甚至破产倒闭等严重后果。
这不仅会给银行自身带来巨大损失,还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冲击,引发连锁反应。
二、传统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型的局限性传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型主要包括静态指标法和现金流分析法。
静态指标法如存贷比、流动性比率等,虽然简单直观,但无法动态反映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现金流分析法虽然考虑了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但往往基于历史数据和固定的假设,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测能力有限。
此外,传统模型在应对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跨市场业务时,显得力不从心。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一体化,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传统模型难以准确评估跨境资金流动、衍生品交易等新型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三、新模型的构建与特点为了克服传统模型的不足,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型不断涌现。
其中,基于压力测试的模型和动态流动性管理模型受到了广泛关注。
压力测试模型通过设定极端但可能发生的市场情景,如经济衰退、利率大幅波动等,评估银行在这些恶劣条件下的流动性状况。
这种模型能够帮助银行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动态流动性管理模型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化和银行内部业务的动态调整。
它运用先进的数学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状况,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预警模型与实证分析
是指标预警法。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关部 (96 等学者 的经验 研 究发 现 , 成 金融 系 统性 风 险 有 19 ) 造
门和学 者试 图通 过 分 析 金 融 机 构 会 计 报 表 发 现 系 统 的根源有 : 通货膨胀的加剧 、 经济增长变缓 、 国际收支 4 97年 亚洲 金 融 危 机 以后 ,u- J Fr 内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的迹象。I F M 一直致力于推动 状 况恶 化等 因素 - 。 19
标方 法可 视为 是 基 于 会 计 报 表 的 方 法 。为 检 验 稳 定 指标 是否 有效 , I MF选取 了包括 世界 上 3 主要 商业 6个
源 于美 国 的全 球 金 融 危 机 深 刻 地 影 响着 当 今 世
界经济。此次危机 的一个 教训就是单个金融机 构 良
银行和投资银行 为样本 , 通过 19 98年至 20 08年相关 好运转并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 的健康运转 , 传统的 银行 数据 的研 究 , 析 了金 融 稳 健指 标 能否 从 一个 包 分 微观审慎监管体 系在防范系统性 金融风险方面作用 含 主要金 融机 构 的小样 本 中 , 辨 出在危 机 苗 头 出现 分 有限, 甚至有 时可能增加系统性风险 J 。因此 , 缺乏 时需 要政 府救 助干预 的机 构 , 以避 免 出现 由于 一个 银 对 系统性 风 险 的识 别 和 防 控是 导 致 金 融 危 机 发 生 重 行 的倒 闭而 引起 系统 性风 险 的爆 发 。 要原 因 的认 识上 , 方 均 已达 成 共识 。虽然 我 国的 金 各 二是 G R H 方 法 。S ho e 运 用 G R H 方 AC c rdr等 AC 融体 系在 金融危 机 中受 到 的 冲击 较 小 , 是维 护 金 融 但 法度量了欧洲银行业潜在 的系统性风险, 出了潜在 得 体系的整体稳定仍然是未来工作 的重点。银行 业体 系统 性风 险近 2 来 有所 增 加 的结 论 J O年 。该 方法 通 系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 也是金融风险最为集 中的 过选取银行股票综合 指数来反 映银行的情况 , 然后利 地方。因此 , 防范金融危机应从 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系 用双因素的 G R H模型分析各国之间银行股指的相 AC 统性风险人手 , 设计科学 的指标来识别 系统性风 险 , 互关系 , 相互关 系的强弱意 味着系统性风 险的增减 , 并寻找合理的解决对策。 由此 可 以考 察整 个银 行 系统 的系统性 风险 。
银行事实风险分析报告
银行事实风险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储蓄、贷款发放、支付结算等重要职能和风险,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银行事实风险进行分析,为银行业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银行事实风险的分类银行业面临着多种风险,其中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本文将着重对这几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主要涉及到贷款违约、债券违约、不良资产等问题。
我国的银行业普遍存在信用风险,而且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银行应加强借贷审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信用风险的预警和处理能力。
2.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和外汇交易的波动风险。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银行应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降低市场风险对资产的影响。
3.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业面临的因市场利率波动而导致的利润变动风险。
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的变动。
为应对利率风险,银行应定期进行利率敏感性测试和利率风险量化分析,建立合理的资金市场管理机制。
4.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跨境交易中面临的外汇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汇率风险对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大。
银行应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合理的外汇风险控制机制。
5.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无法及时足额偿付债务的风险。
由于贷款和存款不能完全同步,银行可能会面临流动性不足的情况。
因此,银行应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业务正常的运作。
6.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业在业务运作中可能发生的失误、疏忽、欺诈、恶意破坏等导致的损失。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操作风险对银行的影响较大。
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规范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风险对银行的影响。
银行会计实践中的信用风险模型与拨备计提
银行会计实践中的信用风险模型与拨备计提在银行的日常经营中,信用风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由于借贷行为的本质,银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时承担了一定的信用风险。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信用风险模型,并进行拨备计提。
本文将探讨银行会计实践中的信用风险模型与拨备计提的相关内容。
一、信用风险模型的概念与作用信用风险模型是指用于评估和衡量银行贷款和债务投资的风险的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信用风险模型,银行可以量化和预测其贷款组合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
这有助于银行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降低信用风险对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
信用风险模型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违约概率模型和违约损失模型。
违约概率模型主要通过分析借款人的个人、企业和市场等相关信息,评估其违约概率。
而违约损失模型则关注于违约发生后的损失程度,考虑到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金额和追偿成功率等因素。
二、拨备计提的目的与方法拨备计提是银行根据信用风险模型的评估结果,预先在资产负债表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以应对可能的借款人违约或贷款违约损失。
拨备计提的目的是保障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减少因信用风险产生的潜在损失。
银行进行拨备计提时一般采用两种主要的方法:静态计提方法和动态计提方法。
静态计提方法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来确定拨备计提的比例或金额。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当前的信用状况。
而动态计提方法是基于信用风险模型的评估结果来确定拨备计提的金额。
这种方法具有更准确的风险评估能力,但需要丰富的数据支持和相对复杂的模型计算。
三、信用风险模型与拨备计提的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信用风险模型与拨备计提的实践应用,下面将举例说明。
假设银行A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历史数据,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其贷款组合进行了风险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该贷款组合中有一定比例的借款人存在违约的可能性,并且如果发生违约,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银行A决定进行拨备计提。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的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的实证研究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操作风险是导致银行业务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操作风险主要指由于人员、流程、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亏损。
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商业银行需要进行操作风险计量。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的方法和效果。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的方法操作风险计量是商业银行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
1.定性评估法:定性评估法主要通过专家判断和经验提炼的方式对操作风险进行评估和估计。
该方法的优点是灵活、快捷,但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偏差。
因此,定性评估法通常与其他风险评估方法结合使用。
2. 定量评估法:定量评估法通过统计数据和数学模型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常用的定量评估方法包括历史模拟法、值-at-risk方法和模型法。
历史模拟法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风险进行估计,优点是简单、直观,但对于非线性和尾部风险的识别和估计较为困难。
值-at-risk方法通过对风险敞口的概率分布进行估计,可以提供不同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亏损,但依赖于所选的风险敞口模型。
模型法是建立数学模型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评估,能够考虑多种因素对风险影响,但对数据要求较高。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的效果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计量的目的是为了辅助风险管理和决策。
良好的操作风险计量能够帮助银行识别、度量和控制操作风险,减少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
1.识别风险:操作风险计量能够帮助银行全面了解和识别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包括风险源、风险事件和风险影响。
通过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理解操作风险,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规避。
2.度量风险:操作风险计量可以对各种类型的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度量,确定其可能带来的亏损金额和频率。
这有助于银行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银行风险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银行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经济运行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因此,对银行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助于银行管理层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保障银行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宏观经济风险分析在宏观经济层面,银行面临着多种风险。
首先,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
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会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从而影响银行的信用贷款质量。
在经济衰退期间,失业率上升,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下降,这会增加银行的违约风险。
其次,利率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
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从而增加银行的负担。
此外,利率风险还可能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使其暴露于利率变动的风险中。
另外,政策风险也是银行需要关注的风险因素之一。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能会对银行业务产生重要影响,如货币政策的改变可能导致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获利能力发生变化。
3. 信用风险分析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期归还借款或借款人违约的风险。
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时,银行需要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
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可以通过查看其征信记录、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多个指标来确定。
另外,银行还需要关注整个借款组合的风险分布。
通过对借款组合的分析,银行可以评估整个借款组合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轻信用风险。
4. 操作风险分析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人为错误、系统故障、欺诈等导致的损失的风险。
银行在日常运营中面临着多种操作风险,例如,员工违规行为可能导致损失,系统故障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欺诈行为可能导致资金损失等。
为了减轻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以有效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
5. 利率风险分析利率风险是由于利率变动导致的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风险。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面临很多的操作风险,如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这些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健、风险量化和管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越发需要精细化和细致化,因此研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证分析,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评估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体系的合理性、提升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监管的精准度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以我国某区域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操作风险管理情况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 借鉴已有的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包括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风险管理流程设计、风险管理监督和检查、风险管理团队能力等方面。
3. 对选定的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包括风险管理能力评估、风险判断和预期损失的计算等方面。
4. 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评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善建议。
5. 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给出研究结论。
三、研究目标通过上述研究内容的实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1. 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全面了解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水平。
2. 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操作风险管理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对已有的管理措施进行合理性评估,为其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探索建立适用于中小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
4. 通过本研究结果,提升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研究【摘要】: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是指对商业银行建立的一种为抵御各项资产风险而从当期损益中提取的用于弥补资产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准备金的制度体系。
这一制度体系是以财务会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可反映商业银行资产真实质量,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始于1988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其后拨备制度无论是从拨备的含义、拨备的种类以及拨备方法上都有了相对完善的发展。
但是制度在向前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制度本身而言,制定制度的各个主体所实行的政策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制度本身在语言描述上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种类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以及对于拨备制度的内容上尚存在空白点。
从制度的可操作性而言,国际先进的现金流贴现方法的应用以及金融资产按照持有目的进行分类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针对这些缺陷和应用上的困难,本文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一是从拨备计提制度来看应当一方面细化各项制度明确拨备计提范围,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过渡期政策保证现金流贴现法的应用,最后引入拨备使用方式完善拨备制度。
二是从商业银行拨备税收待遇方面来看应对商业银行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就现阶段来看为了避免对国家税收造成巨大影响,应允许按照一定比例对银行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在税前扣除,然后循序渐进的扩大减税比例,直至允许资产减值准备完全税前扣除。
而对于商业银行提取的一般准备则不应当允许在税前扣除。
三是从增强制度可操作性看应当首先协调各部门政策规范商业银行行为,然后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批露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动态准备金政策,同时从实施环境出发,一方面完善信息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以及完善呆帐核销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力度,积极开发内部评级法,协调商业银行各部门职能共同保证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有效。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刘芳;吴青;周良【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increasing tax pressure; the managers of commercial bank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ax risk. Enterprise tax risk has two forms, which are tax penalties and the overloaded tax burden. According to the risk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major commercial banks taxes, 15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were taken a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ample, and their annual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years from 2008 to 2010 were also collected as the data source. The tax risk assessment result shows that little has changed in their sales tax risk,but they are faced with increasing proportionate of heavy business income tax burden; Meanwhile, the operating income, operating cost, sales tax and business income tax have different impact on the profit comprehensive tax burden.%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税收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开始日益关注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有2种表现形式,即税负过重和税收处罚.根据1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0年的财务数据,构建了税负预警模型;采用税负对比法,对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税务风险变化不大,但是企业所得税税负过重的商业银行有增多趋势.同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营业收入、营业支出、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对盈利综合税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期刊名称】《管理学报》【年(卷),期】2012(009)007【总页数】4页(P1032-1035)【关键词】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税负预警模型;盈利综合税负率【作者】刘芳;吴青;周良【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F8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来已久,对1929年金融危机的反思产生了最初的金融风险理论。
关于民生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研究
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01
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明确各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
实施。
02
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流程,确保全行对操作
风险的重视和管理。
03
建立操作风险数据库
通过收集和分析操作风险事件,建立数据库,为全行提供操作风险管理
结果解释与建议
结果解释
民生银行操作风险实证结果表明,该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加强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建议
民生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加强员工培 训和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应加强对高风险业务的审批和监管,严 格控制操作风险损失。
05
民生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对策与建议
管理水平影响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民生银行的管理水平对操作风险具有重要影响,管 理水平越高,操作风险的发生率和损失程度越低。
风险与收益平衡
研究结果还表明,民生银行需要在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寻求平 衡,不能单纯追求业务收益而忽视操作风险。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数据限制:本研究主要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但由于数据来源和质量的限制 ,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
• 未考虑市场风险:本研究主要关注操作风险,未考虑市场风险和其他类型的风 险对银行业务的影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
• 风险管理建议:针对研究结果,对民生银行提出以下风险管理建议:加强内部 控制和合规管理、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培训、优化风险管理和考核机制等。
•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民生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和管理水平,并提出 了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考虑更多的风险 因素和市场因素,为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风险拨备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及简要的文献回顾商业银行的风险拨备是银行运作中的重要方面,不但反映了资产风险状况,而且影响财务状况,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主要的要素之一。
风险拨备作为补充风险资产预期损失而计提,实质上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成本,依会计制度的规定理应在缴纳所得税前得到即时准确的扣除。
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我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拨备提取的相对应法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也制定了关于拨备税收待遇的相关规定,各商业银行根据这些规定制定各自准备金提取的具体方法。
不过,税收制度出于公平税负、增加财政收入以及调控宏观经济的需要,往往对商业银行风险拨备的税前扣除规定一些限定条件。
不同的税收激励会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拨备计提的积极性,税收待遇成为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拨备有效性的重要政策因素。
所以,本文从税收中性原则的理论入手,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风险拨备的税收待遇实行实证分析,提出改善风险拨备的税收待遇、提升风险拨备有效性的相关政策建议。
在风险计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拨备的计提方法以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建议。
温信祥在银行信贷周期和资产损失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两种通行的风险拨备计提方法:现金流贴现法和压力测试方法,而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现金流贴现法计提风险拨备的现状提出应该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拨备与风险损失的匹配度1。
温信祥、王刚和郭晓贇在结合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情况,对贷款、投资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计提相关问题实行分析,并提出在实施全风险拨备管理过程中应注意转变观点、规范操作、增强审计和监管力度、增大配套环境和制度建设2。
孙连友、周海鸥则指出我国采用的五级分类法计提信贷损失是一种后顾的方法,对于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稳定是很不合适的,所以银行需要一种前瞻性的信贷损失准备计提方法3。
李文宏、侯梦春通过对银行贷款损失税收待遇的国际比较认为过于优惠的税收政策会鼓励银行多提准备金,过于严格的税收政策又可能导致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不足,所以理应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对于贷款损失的税收减免的三种方法:核销法、专项准备金法、一般准备金法,其中专项准备金法是最为可取4。
在风险拨备和税收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涉及的研究主要有:陈瑶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的分析指出我国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方法上存有问题,在当前外部审计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尽快建立以信贷资产质量和准备金计提充足性检查为主的会计监管体制5。
另外,税收制度对银行提取准备金的积极性有一定的限制,理应推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即遵循税收中性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即理应对特种准备金在提取时就给予免税。
刘献利指出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方面存有差异,呆账认定过程过于严格,程序过于繁琐,不利于银行即时核销呆账。
结合我国实际,应对专项准备金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6。
在上述研究文献中,各学者对于现行风险拨备制度中存有的问题实行了研究,但对于风险拨备税收方面的研究尚且不足,并且也未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当前关于风险拨备的文献绝大多数集中在对资产损失准备金的提取方式、范围等方面的探讨,在与拨备相关的税收政策的探讨方面涉及较少。
本文将从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发,结合商业银行当前风险拨备制度的现状,分析商业银行实际操作中风险拨备须完善的方面,并从整个社会环境出发考虑需要完善的外部环境,从税收待遇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的完善提出见解。
二、风险拨备税收待遇的理论框架:税收中性原则从理论上来说,商业银行的资产损失是其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成本。
为保证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提升经济效益,应从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基中即时扣除,保持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相一致,实现税收中性原则。
Samuelson(1964)提出了“税率不变的基本原理”,即如果对一项资产的经济利益征税,该项资产在征税之前与之后的价值不会发生改变,由此建立了所得税的税收中性理论基础。
所谓经济收益,是指该项资产所获得的净现金流量加资产价值的变化7。
对一项贷款资产来说,它的价值等于贷款资产未来获得的现金流量现值。
进一步思考能够知道,如果以经济收益为税基,则该项贷款组合征税之前与之后的价值没有发生改变。
换句话说,征税没有改变贷款资产的价值,该项贷款的实际税负等于名义税负,才符合税收中性原则。
鉴于资产减值损失的“成本”性质,按照税收中性原则的要求,只有在所得税前将资产减值损失作为成本费用即时准确地实行扣除,才能保持商业银行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的一致7。
如果在资产发生减值时,商业银行即时计提风险拨备,将资产损失作为一项成本费用即时扣除,则应纳税所得与会计所得相一致,实际税率等于名义税率,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如果在资产减值发生后、资产持有到期时,商业银行才计提风险拨备,将资产损失实行税前扣除,则当年会计核算中就会高估资产的价值,从而高估资产税前回报率,造成实际税率高于名义税率,增加商业银行的税收负担。
为保持税收减免与资产损失在时间和数量上发生的一致性,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收入和支出时,应该考虑到资产价值的变化对收入产生的影响,即使这些影响到年终才会以实际的现金流量表现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对商业银行的过度征税、征税不足或征税时对商业银行资产相对价格和风险溢价的扭曲。
为进一步说明风险拨备税前扣除的不同处理对商业银行的实际影响,确定哪种处理方法更有利于体现税收中性原则,能够借鉴EmilM.Sunley 的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处理方式的差异8。
要想使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保持一致,就必须即时准确地在所得税前扣除资产损失,否则会加重银行的税收负担,引起税收扭曲。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税收待遇及实证分析(一)我国现行风险拨备税收政策存有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于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此后又发布了多个具有法规性质的相关通知,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税收待遇的基本政策,为商业银行呆账准备的税前扣除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政策从2002年实行至今,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对商业银行风险拨备计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税前扣除比例过低根据相关规定,享有税前扣除待遇的为商业银行按期末风险资产余额1%提取的一般准备,而商业银行针对资产已发生损失提取的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则不能直接在税前扣除。
也就是说,允许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只与资产的数量相关,而与资产的风险水准无关,导致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与商业银行的资产损失不匹配,不能有效地反映和补充资产的风险。
2.审批认定程序复杂办法规定,凡符合规定核销条件的呆账损失,首先应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不足冲抵的部分可据实税前扣除。
从理论上说,商业银行所有的资产损失都能够在税前列支。
事实上,国家税务总局无论是对呆账的认定还是核销都有严格的标准,商业银行往往因为不能提供所有的证明文件而放弃了税前扣除的申请,造成递延资产逐年增加。
3.提前过度征税严重从商业银行计提的风险拨备来看,其比例远远超过了资产余额的1%,单说信贷资产,在各行增强风险管理水平,采用多种措施增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后,主要商业银行2008年以来不良贷款率仍为2.42%①。
如果再考虑其他资产,允许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远低于银行计提的风险拨备,形成大量递延资产,银行被提前征税。
又因为呆账核销审批认定程序的复杂,绝大多数递延资产无法转回,暂时性差异变成了永久性差异,银行被过度征税。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税收待遇的实证分析2005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配合财政部对金融企业呆账认定和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的相关规定实行了多次调整,持续扩大呆账认定的范围,逐步对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权限作出了下放,而且自2008年起金融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由33%调整为25%。
为探讨风险拨备税收政策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分析是否存有提前征税和过度征税的问题,本文选择五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2005年至2009年的相关数据实行统计性描述分析②。
1.5家银行的一般准备税收政策优惠,但计提额度不足虽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年报中都披露,“至2008年12月31日,本行的一般风险准备占到了期末风险资产余额的1%”,从表1能够看出,各家银行的一般准备金率自2005年以来逐上升,但只有中行和工行基本达到了1%的要求,其他银行的一般准备金率远远低于1%的要求,反映出各家银行的一般准备金计提并不充足。
即使一般准备金享有税前扣除的待遇,因为计提一般准备做利润分配处理,受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盈利状况的影响,其计提积极性并不高,造成商业银行补充尚未识别的风险资产潜在损失的水平有限。
2.5家银行的资产减值准备税前扣除数量在逐年增加从表2能够看出,与之前学者的分析结果不同的是,自2005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5家银行递延所得税项基本为负数。
这是因为自2005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多次对金融企业呆账的认定条件和核销程序实行了调整,能够获得税前扣除待遇的资产损失的类型增加了,核销的审批权限也逐步下放,与2005年之前相比,金融企业的税收负担逐年减轻。
3.5家银行的递延资产仍保持增长趋势从表3能够看出,5家银行的递延资产呈递增趋势,尤其是2008年到2009年,增幅更加明显。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9年增长了将近75%,这与世界金融风暴发生后银监会要求主要商业银行提升拨备覆盖率密切相关。
为实现拨备覆盖率达标,主要商业银行增提拨备,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依政策规定又无法直接在税前扣除,所以递延资产大幅增加,反映出风险拨备税收待遇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提前征税和超额征税仍然严重。
4.递延资产的增加主要是由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加造成的商业银行递延资产的内容主要为资产减值准备、交易性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估值、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即其他暂时性差异构成。
从表4能够看出,5家银行776.15亿元的递延资产中,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引起的暂时性差异为566.30亿元,占72.96%。
这进一步说明,商业银行提前交税主要是因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引起的。
综上能够看出,因为我国对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实行一般准备税前全额扣除、专项准备依审批核销情况据实扣除的税收政策,造成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被提前征税、过度征税,税收负担较重,计提拨备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于竞争和股东压力的考虑而少提拨备,导致拨备缺口一度较高。
据统计,2005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准备金缺口高达6274亿元,按要求提足拨备的银行只有7家②。
拨备不足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水平,也影响了资本充足率水平的真实性。
2005年以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逐步对风险拨备的税收政策实行了一定水准的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计提逐年增加,拨备覆盖率逐年上升,风险抵补水平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