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1-2《离骚》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离骚》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诗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学习提示《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为“风骚”。

本课选取《诗经·卫风》中的《氓》和《楚辞》中的《离骚),学习时要注意比较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诵读时要注意品味相关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楚辞”与《楚辞》“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1-2《离骚》教案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1-2《离骚》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生平,了解“楚辞”的基本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3. 分析本诗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4. 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感受诗人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本诗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感受诗人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端午时节,龙舟飞动,粽叶飘香,人们用朴实鲜活的方式表达着对屈原历久弥新的敬重与思念。

梁启超先生曾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楚辞》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先由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屈原,然后出示课件补充:屈原(约前 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

屈原出身贵族,又“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

后被怀王疏远,并在怀王和顷襄王时期两次遭放逐。

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郢都,屈原悲愤不已,自沉汨罗江。

屈原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启了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了对楚国和君主的热爱和忠诚,体现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其中,《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2.写作背景先由学生根据课本注释介绍,然后课件补充:屈原生活的战国中后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进行着复杂斗争。

1.1.2离骚-2023-2024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1.1.2离骚-2023-2024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8.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理解《离骚》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离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离骚》的注解和解析,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5.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古诗词的美。
6.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理解屈原及《离骚》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7.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离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离骚》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教学内容包括:
1.离骚的背景介绍:介绍屈原的生活年代、历史背景,以及《离骚》创作的背景。
2.离骚的文意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离骚》的诗句,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离骚的哲理阐述:引导学生从《离骚》的诗句中提炼出其中的哲理,理解屈原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4.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离骚》的语言、结构、韵律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美。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体察古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感受古诗词之美,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响应时代号召,增强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本课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屈原的身世、美政理想以及《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对课文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预设【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影像资料。

【教学目标】理解屈原《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挖掘其形成的自然文化背景,了解这组意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并能够借助这组意象鉴赏相关诗词。

【教学重难点】“香草美人”意象解读【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引导【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数字展台,视频编辑软件,其他音像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屈原在《离骚》中独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任务一、在课本《离骚(节选)》中“香草美人”意象一共现了七次。

请同学们找出原文并翻译。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4.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7.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任务二、《离骚》中香草美人的寓意请同学们按小组分别对以上诗句中的香草美人做出合理解析,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由草木引出“美人”,以“美人”自喻,表达诗人不能将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贡献给国家的急迫和忧虑之情。

另一种说法认为“美人”喻指君王,即楚怀王。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优质课教案_8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优质课教案_8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

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

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

部编教材离骚教案

部编教材离骚教案

部编教材离骚教案教案标题:《部编教材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离骚》这一文学作品,了解其作者屈原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部编教材中关于《离骚》的相关课文和注释。

2. 音频或视频资源,以便播放《离骚》的朗读或演唱版本。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离骚》这一古代文学作品。

2. 提问:你们对《离骚》这首诗有了解吗?它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有了解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离骚》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包括屈原的生平和楚国的历史背景。

2. 分析《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等。

三、朗读与欣赏(15分钟)1. 播放《离骚》的朗读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音乐性和情感表达。

2. 分段朗读《离骚》的课文,让学生跟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文本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析《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受。

2. 提问:你们认为《离骚》表达了哪些主题?你们对这些主题有何理解?3.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离骚》中的某一段诗句,解读其意义和感受,并进行展示。

五、拓展与延伸(15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屈原的作品,如《天问》、《九歌》等,并进行简要介绍。

2. 提问:你们认为《离骚》与现代社会有何联系?它对我们有何启示?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小结《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并提出问题。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阅读《离骚》的作业,并要求写一篇读后感或对其中某一段诗句的解读。

统编离骚优秀教案

统编离骚优秀教案

统编离骚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离骚》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学生将能够理解《离骚》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诗词、哲学思想等,并与学生分享《离骚》是一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离骚》的课文给学生,让学生默读一遍。

2. 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离骚》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播放《离骚》的朗诵音频或演唱版,让学生闭眼聆听。

2. 学生再次阅读《离骚》,并记录自己在朗诵中感受到的情感和意象。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意象,并讨论不同朗诵版本的差异。

第四步:创作表达(20分钟)1. 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段《离骚》中的诗句,通过绘画、写作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对该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相互交流分享。

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对《离骚》的新认识和体会。

教学资源:1. 《离骚》的课文材料2. 《离骚》的朗诵音频或演唱版3. 绘画和写作工具教学评价: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表达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2. 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 学生的创作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如其他古代诗词、文学作品等。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展览或文学活动,拓宽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屈原、“楚辞”和《离骚》之间的联系,总结“骚体诗”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新旧知识,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一)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第一单元 第1课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备课成员
备课主题
《离骚》(节选)
备课时间
2024年2月20日
教材分析
《离骚》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同时也有自述身世经历的部分,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抒写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不限于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过去的教材中往往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考虑到难度(特别是《楚辞》)的因素,此次在选择性必修下册阶段,并编为一课,便于学生比较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学情分析
①学习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基本诗词流变,以及利用《屈原列传》中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注解,其理论与本文内容可以相互验证;②本文纷繁的意象、拗口的生僻字、回旋往复的表达都是诗体形式上的特点,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学生要有目标的反复朗诵,熟悉“骚体诗”的语言特点尤为重要;③学生要克服畏难心理,能够在自主疏通文意之后,在课中以点带面,认识节选部分的抒情特点,进一步认识屈原忠贞爱国的精神内涵。

【语文】《离骚(节选)》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语文】《离骚(节选)》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离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并掌握诗中关键语句的意思,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理解诗人“香草美人”意象体系和深刻内涵:了解《离骚》艺术特色。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正确价值观。

教学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诗中关键语句的意思,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培养读古诗文的能力。

难点: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一、导入新课是篇之作,在怀王之世。

原虽被谗见疏,而犹未窜斥。

原引身自退于汉北,避群小之愠yùn,以观时待变,而冀君之悟。

故首述其自效之诚,与怀王相信之素,谗人交构之由。

而继设三端以自处,游志旷逸,舒其愁绪。

然且临睨 nì旧乡,跳 qu án 局顾眄 miǎn,有深意焉。

……若夫荡情约志,浏漓曲折,光焰瑰玮,赋心灵警,不在一宫-羽之间。

为词赋之祖,万年不桃 tiāo。

汉人求肖而愈乖,是所谓奔逸绝尘,乎皆后者矣。

--王夫之《楚辞通释》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前 340年一前 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担任要职,曾任左徒、三闾1ú大夫(是战国时期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

部编版《离骚》教案

部编版《离骚》教案

部编版《离骚》教案教案标题:部编版《离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2.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部编版《离骚》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离骚》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屈原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忆屈原的相关知识,了解他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二、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的课文,并思考其主题和核心思想;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 整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离骚》主题和核心思想的多重层次。

三、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2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离骚》的课文,重点呈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解释并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含义;3.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对于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诗句,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离骚》为灵感,写一篇自己的诗歌作品;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创作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屈原的作品,比如《天问》等;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或现代的诗人,进行类似的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

教学评估:1. 学生对《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分析能力;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离骚》全文;(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古汉语用法;2. 对《离骚》艺术手法的深入理解和分析;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课堂讲解:讲解《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句子,分析诗歌主题、艺术手法;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离骚》,分享心得体会;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离骚》;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屈原忧国忧民之情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离骚》的古代插图、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离骚》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4.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离骚教案部编版优质

离骚教案部编版优质

离骚教案部编版优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屈原及其生平事迹。

2.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

2.难点: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2)学生回答:屈原、李白、杜甫等。

2.诗歌解析(1)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带领学生逐句分析《离骚》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教师提问:这句话中,作者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身世?学生回答:通过“帝高阳之苗裔”和“朕皇考曰伯庸”这两个词组,表现出自己的高贵出身。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教师提问:这句话中,作者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名字和字?学生回答:通过“名余曰正则”和“字余曰灵均”,表现出自己的名字和字。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教师提问:这句话中,作者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在品质?学生回答:通过“纷吾既有此内美”和“又重之以修能”,表现出自己的内在品质。

3.象征意义分析(1)引导学生理解《离骚》中的象征意义。

a.“离骚”一词的象征意义:离别、忧愁。

b.“帝高阳”的象征意义:高贵、尊贵。

c.“朕皇考”的象征意义:权威、尊严。

(2)让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意义。

4.艺术特色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a.语言优美: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等。

b.结构严谨:诗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让学生结合诗句,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离骚》,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全文。

2.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离骚》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对这首千古绝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离骚》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离骚》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和作品成就。

2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并疏通文意。

3.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4.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司马迁的《史记》是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鲁迅先生在评价其成就时,称它是“无韵之《离骚》”。

这里把《离骚》作为参照物来评价《史记》,可见《离骚》本身地位之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离骚》中的一个片段,品味它的美。

二、知识积累1.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第一位诗人、第一位爱国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离骚教案部编版(九篇)

离骚教案部编版(九篇)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2篇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2篇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离骚》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教学内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由屈原创作,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独特。

本次教学以《离骚》为核心,结合屈原的生平背景、篇章结构、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2. 理解《离骚》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3. 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1. 理解《离骚》的深层含义和抽象意象;2. 掌握用正确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离骚》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讲解《离骚》的基本结构和章节划分,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3. 分析《离骚》的意象表达: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4.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1. 深入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其主题和意义;2.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讲解屈原在《离骚》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欣赏其艺术之处;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学生在理解《离骚》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创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时:1. 学生作文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评和交流;2. 教师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辅助手段:1. 板书:重点词语、句子和意象;2. 展示: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把握;3. 多媒体: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鉴赏《离骚》中的名句,领会其深刻的哲理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离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评价。

(3)学会对比不同诗篇,感受《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名句的赏析和诗篇的对比阅读。

2. 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象征、隐喻手法。

(2)深入理解《离骚》中的哲学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名句的深刻含义。

5.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篇进行对比,感受《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

6. 情感体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离骚》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隐喻手法,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创作背景,如楚国风貌、屈原事迹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部编新教材《离骚》精品课件可下载(1)

部编新教材《离骚》精品课件可下载(1)

部编新教材《离骚》精品课件可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

2. 理解并背诵《离骚》全文,能对重点词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3. 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文翻译、艺术特色、主题思想。

难点:对《离骚》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离骚》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离骚》全文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简要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离骚》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屈原简介2. 《离骚》创作背景3. 全文翻译4. 艺术特色5.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离骚》的内容,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了解楚辞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课后研讨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解析:《离骚》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2. 例题讲解:解题思路的引导。

3. 小组讨论: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的探讨。

4. 作业设计:对屈原的认识的论述。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解析1. 意象:《离骚》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林”、“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等。

讲解时,要详细解释意象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统编版《离骚》教案

统编版《离骚》教案

统编版《离骚》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之《离骚》教案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背景;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离骚》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屈原的形象,引发学生对于《离骚》的好奇和兴趣;2. 提问:你们听说过《离骚》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知识讲解:1. 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包括他的政治遭遇和创作背景;2. 分析《离骚》的主题和意义,包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3. 解读《离骚》中的重要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

讨论与互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离骚》中的诗句,探讨其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辨。

创作与表达:1. 要求学生以《离骚》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于人生追求和意义的思考;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风格,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总结与评价:1. 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他们对于《离骚》的理解和体会;2. 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比如《诗经》、《论语》等,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分享会,让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案评价与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案的有效性;2.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3.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离骚》教学教案新部编本

《离骚》教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离骚》(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注释】①太息:"太"通"叹";太息:叹息。

③掩涕:掩面流泪。

涕:眼泪。

④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⑤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哀,哀叹。

⑥民生:万民的生存,百姓的生活。

⑦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艰:难。

翻译: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分析: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2)、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

【注释】①虽:副词,唯、只是。

②好:爱慕,崇尚。

③修姱(kuā):洁净而美好,这里作名词,美好的品德。

修:善;美好。

姱:美好。

④靰羁:喻指束缚、约束。

鞿jī:马缰绳,牵制;束缚。

羁:马笼头,束缚,拘束:~押。

⑤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⑥谇suì:谏诤。

⑦替:废弃、贬黜。

翻译: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上刚进谏而晚上就遭贬黜。

(3)、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注释】①既:副词,唯、只是。

②蕙纕:“纕蕙”的倒文,即以蕙草做佩带。

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

纕,xiānɡ,佩带。

③申:重复,再三,意为“加上”。

③之:代词,指代屈原。

④揽:采集。

⑤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

⑥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

翻译: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注释】①副词,也(是)。

②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不译。

③所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崇尚)。

所爱好的东西,所崇尚的美德,指上句“好修姱”“蕙纕”“揽茝”。

④虽:让步连词,纵然,即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早自习预习在文中划出下列内容,并作旁注。

①生字读音: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修姱kuā谣诼zhuó侘傺chàchì岌jí岌攘诟guò偭miǎn规矩②反复诵读课文。

教师领读并指导朗读:一要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二要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三要注意重音。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听几幅颂扬一个名家的对联,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志杰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祖;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听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知道他是谁了吧?对,他就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最后一幅对联中的“离骚”,就是他最著名的诗篇《离骚》。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

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课文比较集中地表现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主要表现在:追求、讴歌理想,九死未悔,直抒胸臆;发挥想象,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对偶,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离骚》是因“忧愁幽思”(司马迁语)而作。

故以抒情为主,但也不乏生动的叙事,展示了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境界,即使单就课文所节选的章节而言,它的意境也是极其开阔而明朗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睹它的风采吧!二、作者及相关知识简介:(一)、屈原1、称号: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倍受尊崇。

2、生平:屈原与楚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顷襄王继位后,以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江南。

他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最后,无可奈何,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3、政治: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起草宪令;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两度出使齐国。

政治理想是“美政”:一是圣君贤相,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使楚国强大起来。

二是民本思想,注重民生疾苦。

4、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可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和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另有《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但存疑。

](二)、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诗。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离骚》1、评价:《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也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文学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概括《诗经》,用“骚”概括《楚辞》。

2、含义:古今各家众说纷纭。

司马迁释为“离忧”,离开忧愁;王逸释为“别愁”,告别的忧愁;班固释为“遭忧”,离通“罹”,遭受之意,遭受忧愁;近世学者认为“离骚”是楚国古乐曲名;还有人认为“离骚”即“牢骚”。

现一般多用班固意——“遭忧”。

3、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三、检查早读诵读效果:先鼓励学生勇跃试读,教师给予点评;如有朗读错误,教师给予指正,要求学生在容易出错处作好旁注(包括字音和句读)。

四、总体把握: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结构图:(1)前七节:述怀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2)后六节:反省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另一种结构:一层:起止:“帝高阳”——“曰灵均”:层意: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名字由来分析:作者自认为血统高贵、生于吉时、名字不凡。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二层:起止:“纷吾既有”——“先路”层意:自述美好品德,提出美政主张,表达报国决心。

分析: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三层:起止:“昔三后”——“而改路”层意:回顾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申诉自己忠心耿耿却“被谤见疑”的遭遇。

分析:他希望楚王仿效古代圣君,可楚王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这里,委婉地发出了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第二课时本节就一个中心任务:自读注释,理解大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语法。

结合文中注释自悟,教师适当点拨。

参考译文如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注释】高阳:古帝王颛顼(zhuān xū)的帝号。

苗裔(yì):后代子孙。

朕:我。

皇考:皇,大、美;考,亡父;皇考,太祖,父亲。

摄提:寅年。

孟陬:正月。

庚寅:庚寅日。

贞:正,一说“贞于”为填格之衍文。

【译文】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啊,我的父亲叫伯庸。

我生于摄提年孟陬月庚寅日(寅年寅月寅日)。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注释】皇:父亲。

揆(kúi):揣度。

初度:出生时的器度。

肇(zhào):开始。

锡:赐。

正则:正直而有法则。

灵均:善良而平均。

【译文】父亲观察揣度我出生时的器度啊,开始赐给我一个美名: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注释】重(cháng):加上。

修能:美好的才能(一说修饰容态)。

扈(hù):被、披。

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

纫:编结,连辍。

【译文】我天生就已经有许多内在美德啊,又加上美好的才能(不断加强后天的修养)。

我披挂着江离与芷草这些香草,还把秋兰结成绳作为装饰。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注释】汩(yǔ?字典只有gǔ音):时光象流水一样飞逝。

与,给。

搴(qiān):攀折。

阰(p í):古山名,在楚国南部,此山坡。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

【译文】时光如逝水令我跟不上,年岁不等我令我心慌。

我早晨采集山坡上木兰,晚上扯那洲上的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注释】忽:快速。

不淹:不停止。

代序:次序更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