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1学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课前自学导航】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体味诗歌中的音韵美及画面美3、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并识记重点4、反复诵读,背诵本诗【知识链接】1、现代诗派简介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诗人。
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第1课 第1课时教案
【新课教学过程(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一课时(学生读书讨论)[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宏伟的外观。
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
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二、讲究的布局。
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
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
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三、华贵的陈设。
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
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
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板书]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二、贾府的“软件”[提问]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
但,这只是“硬件”。
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
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非凡的服饰。
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二、骄矜的气质。
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课题:再别康桥课型:多媒体授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一首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有极高美学价值。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感悟鉴赏现代诗的能力,通过诵读吟咏,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性的绘画美。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丽流动的画面美、深沉缠绵的情感美。
从而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不厚,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激发提高联想、想像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品读节奏美、领悟意境美四、教学重点难点:领悟意境美五、课时分配及教学方法:一课时,多媒体授课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学生提前诵读诗歌三遍,读准字音七、教学过程:作家及作品背景介绍:徐志摩( 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 8 月中旬回国。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黄山记(第二课时)》获奖教案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黄山记(第二课时)》获奖教案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黄山记(第二课时)》获奖教案第二课时一、继续简析课文第三部分: 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
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提示: 1.对比: 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 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版块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精品教案从容说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作者用假设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渴望、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她生命的灿烂和性格的坚韧。
本课教学设计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设身处地地感受、想象海伦对光明的向往,体验生命的强音。
自主性阅读,形成与文本之间的畅通便捷的对话之路,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为此,要创设自由平等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踊跃品味精警句段,领会作者在与残疾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领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世人的强烈的爱和殷切的希望,然后,向课外延伸,一是对比阅读,一是专题写作。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积极、乐观与不屈,树立起乐观坚强的人生观,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领悟全文所表现的深刻意义,谈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天堂的颜色》电影剧照、练习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质朴的语言、诚挚美好的感情,体悟其深刻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提高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用心体验生活,用情和笔来写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有益启迪,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堂的颜色》(描述盲童的电影)剧照以及配套小诗,小诗内容如下:我看不见……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
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在幼鸟的身上,我摸到了新生的喜悦;在汽车的窗外,我抓到了清晨的凉风;在妹妹的脸庞上,我抚摸到了笑容;在奶奶的手掌里,我感受到了温柔。
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
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到这天地的无限可能……【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诵。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版块一《我与地坛(节选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版块一《我与地坛(节选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写地坛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思考了为什么活下去和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化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讨论,明确文本所涵盖的内蕴,不断拓展延伸思考。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贯穿的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本文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就要创造条件,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理解苦难,体味人生。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本篇语言恳切优美,饱含感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教师应紧扣“语文”特色,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有张有弛,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
教学难点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同上。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生活图片、年迈母亲图片、资料卡片、练习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2.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
2.领悟母爱,在读懂母亲的基础上读懂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传说中永世流浪的小矮人,在土地上漫游,寻找通往家园的路。
人,站在以不可企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飞奔的星球上,也在苦苦思索人生的目的。
古往今来,无数哲人如是说:寻找精神家园,返回精神故乡。
精神家园,漫长而又古老的命题,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在寻找,而现代人的这种渴望似乎更强烈了。
精神家园在哪里?哪儿都没有。
一次次听到鸡鸣犬吠,一次次看到绿阴阡陌,而这些又如同天空飘着的云,很快便幻灭消失。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毛泽东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杜甫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柳永在长亭送别,他看到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面对秋景,不同的人眼中的秋景不同。
这是因为他们感情有别。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他眼中的秋景又是怎样的。
二、文本解读(一)整体把握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用具体的词语概况。
明确:文章的前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合作探究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1、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明确:具体写了“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2、这些景物怎么体现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明确:绘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绘形(疏落的尖草、漏下的日光)绘色(牵牛花的蓝朵、碧绿的天色)(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发现》教案(2)
四川省射洪县高一语文《发现》教案(2)一、颂歌1、闻一多介绍: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反复朗读,读后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说体会。
四川省射洪县高一语文老王教案2 新人教版
四川省射洪县高一语文《老王》教案2 新人教版新课推进一、文章的内容与结构《老王》这篇叙事散文,是“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
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通过介绍“运动”前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交代了老王的基本情况。
作者借用老王自己的话说清一件事:他是个“单干户”。
20世纪50年代,“消灭私有制”,连个体劳动者也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老王由于“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交代这件事很重要,也就是说,老王作为一个“没有组织”、“没有单位”的人,他的所有行动都是按照自己的判断作出的,没有受过任何人的指使,完全是“自发”的。
第3段写老王的不幸:人老了,是“光棍”,又瞎了一只眼,仅存的好眼也有病,乘客不愿意坐他的车,怕他出事。
——这就是说,他本人的生计也是很成问题的。
至于说他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不过是无聊人说的闲话,不足为据。
只是如果按通常的写作逻辑,老王无论如何也不像个值得歌颂的人。
不但不能歌颂,甚至也不必交往,可是在第3段,读者可以看出作者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同情。
第4段写老王住的地方:“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人已经很不幸,住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质量可想而知。
而就这样一个人,还在关心着别人。
第5段点出了老王的诚实的品格。
老王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可想他对待别人是诚实的。
作者的评价是“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第二部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结束),写“运动”中作者夫妇受迫害期间,老王对他们的照顾。
“文革”开始,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坐人力车也被视为是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凌辱,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王一如既往地为作者夫妇服务。
作者在这里选取了一个细节来表现老王的为人:当作者要付车钱时,他问“你还有钱吗?”——经历了抄家和批斗,许多高级知识分子的确已经倾家荡产,老王能关切地问出这一句,表现出他的善良。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20190719166
2 雷雨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理清两场戏的情节。
二、自练自测1.字音辨析汗涔.涔( ) 谛.听( ) 雪茄.( ) 离间.( ) 江堤.( )见地.( ) 昧.心( ) 咀嚼..( ) 亲戚.( ) 缜.密( )沉吟.( ) 混账..( ) 蘩漪.( )..( ) 规矩..( ) 勾当打量.( ) 纺绸..( ) 惊愕.( )2.词语释义昧心:汗涔涔:拜望:谛听:怨愤:奄奄一息:痛不欲生: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2.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多年前被赶出自己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3.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4.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5.课文的结尾部分,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这两句话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汗涔.涔(cén)伺.候(sì)虐.待(nüè)B.怜悯.(mǐn)弥.补(mí)江堤.(dī)C.沉吟.(yín)惊愕.(è)固执.(zhí)D.仆.人(pú)烦躁.(zào)雪茄.(ji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郁热烦燥沉吟雪茄烟B.贤慧境况伺候汗涔涔C.纺绸窟窿弥补周公馆D.敲诈拖延连络昧心财3.下列语句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你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2)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的一点。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一、明白得本文是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照的。
二、明白得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假想: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秋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古往今来,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述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窗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现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述秋季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季。
有的刻画了秋季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不同凡响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如何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如何?下面就让咱们一路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那个地址玩耍,高高的前门恍如挨着我的家。
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每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咱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
(歌曲能够放录音替代)导入新课3: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只是,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伙儿明白,北京此刻是咱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可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4:春天处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漂亮,因此许多人都喜爱春天,很多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季,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忧伤,咱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2019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老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导入课文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颂赞秋的文字。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背诵有关秋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
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
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二、介绍作者三、研习课文(一)解读课题,明确主题(二)感知课文,明确如何写景及“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1.思考:文中,作者选用了北平特有的哪些秋景来写?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2.初步感知课文,分工朗读。
射洪中学精品教案第1课练习第2课雷雨综述
第一单元第二课一、双基夯实1.下面对《雷雨》一剧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雷雨》的标题既是写实的,又有象征意义。
说明故事发生在雷雨交加之夜,也预示着三十年代沉闷的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B.《雷雨》戏剧结构极为紧凑。
课本节选部分巧妙地采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深深吸引着读者与观众。
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
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冲突。
《雷雨》的主要冲突:一是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与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矛盾,一是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D.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
因为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虚伪冷酷是其本性,对鲁侍萍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妇女只会始乱终弃。
【答案】D(怀念有真心的成份,较为复杂)2.下面这段“舞台说明”对剧情起了什么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
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
B.交代当时的天气特征及空气质量之差。
C.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烦躁和郁闷不安的情绪。
D.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为下文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答案】B(舞台说明通常用来介绍演出环境,布景设计,人物的服装、动作、心理、表情和上下场等,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突出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解答此题时应联系戏剧主题。
)3.下面对周朴园给侍萍一张五千元支票的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体现了周朴园对曾被自己凌辱遗弃的侍萍的内疚和忏悔,从而表现出这个具有深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的人性尚未完全泯灭,以避免反面人物脸谱化。
B.表现了周朴园在听了侍萍诉说后,开始认识到是自己毁灭了她的青春和前途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体现了他的大方、仁慈,说明其将负责她今后的生活。
C.表现了周朴园想用金钱赎罪从而求得心灵的安宁的自欺欺人的心理状态。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2学案
【新课教学过程(二)】第一单元第2课第一课时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它们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倾听课文示范录音,积累字词(注意正音)1、字音积累钝(dùn)响寒暄(uān)朱拓(tà)间(iàn)或悚(ǒng)然踌蹰(chóu)(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淡(dàn)然俨(ǎn)然雪褥(rù)瑟(è)瑟有声尘芥(iè)堆形骸(hái)脸颊(iá)沸反盈(íng)天贺家墺(ào)絮絮(ù)呜咽(è)驯(ùn)熟桌帏(wéi)讪讪(hàn)咀嚼(ǔ)(ué)渣滓(hā)(ǐ)瞥(iē)拗(niù)不过蹙(cù)缩门槛(ǎn)窈(ǎo)陷惴惴(huì)歆享(īn)(iǎng)牲醴(hēng)(ǐ)蹒跚(án)(hān)2、字形积累(注意形近字的辨别)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3、字义识记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
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小说三要素是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三、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
顺序情节内容时间
倒叙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三个半月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两年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约两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五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四、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
实”。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
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
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且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
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五、作业: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准备下节课讲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其他学生评析、补充。
到鲁镇以前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到鲁镇元年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
祝福时很忙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
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
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
秋天到鲁镇。
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
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到鲁镇十三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沦为乞丐。
问我三个问题。
死亡。
二、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
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小结:鲁迅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
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三、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2、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3、
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的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对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
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
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小写作:请你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数150左右。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主题;2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试归纳小说主题。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
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文中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是在鲁镇的祝福节日中,作者为什么让故事在这个节日里发生?这些环境的描写对表达主题和刻画人物起什么作用?学生研读序幕和结尾部分有关
环境描写。
提示: 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
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
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1、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
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3、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
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
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气氛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拓展: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