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择理论

一、定义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

“公共选择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是把经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的分析”(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

(一)经济人假设

1.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官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人一样,都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3.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二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

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社会被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

效果,国家被当作个人得以通过它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集体行动是一些个人为了

各自的利益而共同行动,并承诺遵守相应的规则的活动,集体行动不过是个体利益得以

实现的工具。

(三)交易的政治市场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市场过程的交易对象是私人产品,而政治过程交易的对象是公共产品。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图表1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皮科克(Alan Peacock)

三、市场决策与非市场(政治)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四、投票理论

西方民主决策机制分为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和间接民主决策机制。

(一)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直接民主制,是指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许多国家的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全民公决的制度。

直接民主制下的投票规则分为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

1.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决策,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没有任何人反对,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

(1)优点:该规则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根据这个规则做出的集体决策,可以满足所有投票人的偏好,因此,一致同意规则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还可以保证参与者平等的选择和避免“搭便车”行为。

(2)缺陷:

A.成本太高;

B.机会主义行为;

C.难以达成决策。

2.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多数票规则又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赞成票超过1/2才能通过)和特定多数票规则(赞成票超过2/3或3/4或4/5等特定比例才能通过)。

(1)优点:成本较低,迅速解决问题。

(2)缺陷:

A.部分人利益受损;

B.“多数人专政”现象;

C.少数人不热心参与;

D.可能的多种选择结果;

E.无法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

F.可能存在投票交易。

3.投票悖论和阿罗不可能定理

投票悖论(Paradox of Voting),是指在多数票规则下,投票可能不具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的现象。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是经济学家阿罗经过研究并用数学方法证明的,即不存在一种既满足民主制度的一切要求,又能把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总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的政治机制或集体决策规则。

4.单峰偏好与中间人投票定理

单峰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指某一投票者最偏好一个方案,若离开该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下降。

多峰偏好(Multiple-Peaked Preference):指存在一个偏好程度最低的方案,其附近任何一个方案的偏好都高于它。

效用

1

A

B C

图3-4b 双峰偏好

所谓中间投票人是指这样一位投票者,他的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者的偏好的中点上,高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和低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正好相等。

中间人投票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是指如果在一个多数决策模型中,个人偏好都是单峰型的,则反映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种政策会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政策不仅使中间投票人获益最大,也使其他人损失最小。

(二)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间接民主决策机制是指不由公民直接投票进行公共决策,而是由他们投票选举出少数人作为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按确定的政治程序做出公共决策的一种决策制度。它也被称为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

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有三类主要的决策参与者,即选民、政治家和官员。

1.选民(voters)是政治过程结果的消费者。政治市场上选民有三种方法来进行活动:投

票、直接参与某项政治活动、通过能够影响立法机构的活动、集团来影响立法。

2.政治家(politicians)是政府中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包括各级政府主要官员以及立法机构成员。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和消费者、生产者具有同样的行

为动机,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具体目标是当选或连任,也可说是争取选票最大化。在这一假设前提下,政治家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A.政治家在竞选时会宣布一些最能被“中间投票人”接受的政策主张;

B.在收入政策方面,政治家更多地倾向于用发行公债来代替税收;

C.在支出政策方面,政治家总是倾向于扩大公共支出的规模和范围。之所以这样做,一是

有利于获得和不同支出项目相关联的特殊利益集团的支持;二是钱多好办事,可以突出政绩;三是受到具有信息优势的官员影响,官员们是希望扩大本部门支出的。

3. 官员(bureaucrats)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被选举出来的政治家直接或间接任命的人员。官员的行为动机同样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体体现为追求高薪、晋升、特权、恩惠等。而这些都是与财政预算的规模正相关的。因此,尼斯卡宁(Niskanen)得出结论说,官僚们的目标是追求他预算的最大化。对官僚行为的认识需注意以下几点:

A.官僚并非完全被动地执行政治家的决策,而是有一定的主动权。

B.由于政治家与官僚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使得政治家在决策时不得不依赖于官僚的

配合,从而使官僚能够对政治家的决策施加重要影响。

C.还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尽管政治家可以对官僚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但其效果十分

有限,这也许是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寻租理论

寻租(Rent-seeking)活动是个人或团体为了争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使政府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方法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以争取有利于自身再分配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是理想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活动。

最常见的政府寻租活动的来源有:其一,政府的特许权;其二,政府的关税与进出口配额;其三,政府定货。

寻租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自身的独家垄断,就属于合法的寻租活动。行贿和走私就属于非法的寻租活动。

布坎南以城市出租车行业管制为例对寻租活动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说明。

A.第一个层次是:政府用发放有限数量的经营执照人为地限制出租汽车的数量,那么市场

上出租车数量就少于自由竞争水平。牌照管制带来了第一个层次的寻租活动。

B.第二个层次是:既然政府官员可以决定牌照的管制,那么争取这个职位就形成了第二个

层次的寻租活动。

C.第三个层次的寻租活动,是超额收入(部分或全部)会以执照费的形式转化为政府财政

收入,那么争夺这部分财政收入,就形成了第三个层次的寻租活动。

政治租的消散

消极被动的消散:政治权力的要求太高,企业无法承受,停止寻租;政治租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受到法律制裁。

积极消散:建立民主政治,消除政治租的土壤;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企业寻租;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寻租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