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是唐代诗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
(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
(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政治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政治导言古代中国文学中,有一首以其激情诗写和丰富内涵而闻名于世的诗歌,它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以婉转动人的语言描绘了白居易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
本文将深入探讨《长恨歌》中的爱情与政治主题,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爱情的盛宴1. 诗歌中的爱情描写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以对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
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杨贵妃塑造成娇美、聪颖、温柔的形象。
他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她的“云髻峨峨松柏间”,以及“仙乐风飘处切切思量”。
白居易以诗人的笔触描摹出杨贵妃纤细的手、动人的眼睛和娇美的身姿,使杨贵妃成为了一个美丽而不可触及的梦幻般的形象。
2. 纠缠不清的三角关系然而,《长恨歌》中的爱情并不仅仅是一段单纯的伊人情长,其中还掺杂着恩怨情仇。
白居易在诗中将自己和杨贵妃的爱情刻画得既深情又复杂。
他用“万般思绪纠缠我”来表达他对杨贵妃一切的思念和挂念。
同时,白居易也揭示了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纠结和矛盾。
在诗的开头,他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表达了杨贵妃所带给他的无尽思念和对她的爱恋。
然而,他的爱情却又不能放下藩篱,他深知这段爱情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二、政治的阴谋与衰落1. 杨贵妃的命运《长恨歌》的叙事中,白居易除了描写杨贵妃娇美动人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纠缠的爱情外,还着重揭示了当时宫廷政治的黑暗和残酷。
白居易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提到了杨贵妃被贬为乌江比翼鸟的悲惨命运。
杨贵妃原本是如此娇美的花朵,却在政治漩涡中被无情地湮灭。
2. 宫廷政治丑陋的映射《长恨歌》中的政治题材主要是以杨贵妃的命运为线索展开的。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表达了对时代政治黑暗和残酷的深刻忧虑。
他以诗人的视角,揭示了唐朝的宫廷政治丑陋与皇室公主的悲惨命运。
在诗中,白居易以浓墨重彩地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的丑陋面貌,从而引发人们对和谐、公正和对人性的思考。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内容提要: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关键词:《长恨歌》唐玄宗杨贵妃风情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杰作,但却令学术界长期以来为之争论不休,其焦点在于主题思想方面,曾引发过较大规模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其要者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
近年来,张中宇先生在《文学评论》[1](P. 148-151)、《北京大学学报》[2](P. 90-97)等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及《长恨歌》的主题,最近又出版了《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一书(中华书局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婉讽主题说”。
本文试图在进一步解读与考证《长恨歌》的基础上,对各家观点进行扼要地检讨,并重点针对张中宇先生的“婉讽说”进行商榷,然后对“爱情主题说”提供一些新的证据与看法,希望有助于促进《长恨歌》主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长恨歌》主题的学术史回顾对《长恨歌》主题的解读从古至今绵延不断,并引发不少争议。
最早涉及此事的还应该是白居易本人。
其《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3]就点明了该诗的主旨与男女风情有关,这成为后世“爱情主题说”的源头。
与白居易同时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云:“乐天因为《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4](P. 4201)也就是说白居易是要借助李、杨故事,惩戒导致祸乱的“尤物”,阻断祸乱的根源,以此作为将来的鉴戒。
应该说这是讽喻说的最早源头,也成为当代学者“讽喻主题说”的一大论据之一。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析辩-文学评论
【论文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风情感伤【论文摘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持爱情说: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肯定白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编辑。
《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的《长恨歌》被誉为唐代爱情诗的巅峰之作,其浓烈的爱情主题成为了该诗的核心。
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细致拆解和解读,可以看出该诗呈现了深沉的爱情情感,并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等重要主题。
首先,《长恨歌》描绘了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深沉爱恋之情。
诗中的白居易通过感慨古今的变迁,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他把杨贵妃塑造成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形象,用“人生可否长久”来诠释他们之间的感情。
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爱情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愿意为她放弃一切,甘心为她付出一切。
这种深沉的爱情情感使得诗中充满了浓烈的悲愤之意。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他以杨贵妃为代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官吏。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对现实中权力斗争的冷酷和尔虞我诈感到失望,通过描述杨贵妃的婚姻和身份的变迁,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白居易以杨贵妃的命运寓意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着重强调了所谓的“富贵险中求”的反讽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
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宠姬,但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白居易通过诗中对杨贵妃的描写,暗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冲突。
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爱情基础上,而是受到官僚体制、权力和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和束缚。
诗中对杨贵妃在宫廷中的命运的描写,也体现了白居易对于婚姻制度和官场生活的不满。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描述白居易爱情情感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重要作品。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探讨,白居易在该诗中表达出了他深邃的感情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综上所述,《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重要作品,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命运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婚姻和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诗词《长恨歌》的爱情主题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是什么呢?大家的看法是什么呢?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 明.何良俊)。
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
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
“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
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
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
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
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写道:“玄宗在位岁久……以声色自娱。
…… 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王邸”。
杨贵妃也因“冶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使其兄弟姊妹封爵拜相,权倾一时。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连昌宫词》写道:“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古诗《长恨歌》的主题要么聚焦于爱情,要么聚焦于哀愁与怨恨,
甚至可以两者合一。
九折关内藤花挂,十里长亭红绡腰,两句出现时
已将爱情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表达的即是那种古板却又刻骨铭心的
往昔爱情回忆,让读者深有感触。
接着,作者以比喻展开了“锦绣山河”与“沙场秋点兵”,为“往事”画上完
美句点。
用“白发三千丈”形象地表现出“天涯恨”之深。
这种感伤的诗情,已将爱情的甜蜜与怨恨的切齿交织在一起,将爱情的痛苦演绎的淋漓
尽致。
在诗歌的最后,着墨最多的是“东郭西鲁终久别,故园空在梦里行”,
拖尾是“沧溟未尽,网恢恢,脱离愁四野,踏断万壑雪”,表达出不可
避免的命运及追求出路的渴望与坚持,意境深沉,反映了作者那滔滔
不绝的情感与思绪,令人感动而思索不已。
总之,《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浓郁深情,充满着爱恨情仇,怨恨和深
情的叙事,将爱情的温热与刻骨的悲伤构筑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作者
在诗中既有对过往绝美爱情回忆的怀念,又有对未来孤身一人的深切
惆怅,使得这首诗歌在文学史中留下重要痕迹,给予世人无尽的感知
和情感。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一篇非常优秀和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不但词藻华丽,它还蕴含着创白居易丰富的感情,与此同时又叙述了安史之乱的部分经过,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关于白居易创作这首名篇的意图,各方也有不同的猜测。
有人认为《长恨歌》是一首讽喻诗,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是为了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白居易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感到惋惜,因此写了一个奇幻的结局;有人认为白居易写此诗既有讽刺唐玄宗之心,亦有歌颂爱情之意。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不过我认为白居易写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惋惜和遗憾,讽刺唐玄宗也是为了表达他心中强烈的惋惜和遗憾。
这首诗中讽喻的部分也很明显,比如开篇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唐玄宗似乎是个不太靠谱的皇帝,整日沉迷于女色。
再比如这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更是直接指责唐玄宗不思朝政,整日只知道陪美人享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得知杨贵妃姿色不凡,备受恩宠,以至于成为了“红颜祸水”。
接下来笔锋一转,“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一段开始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而将士们不满于唐玄宗对杨贵妃过分的恩宠,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六军不发”。
唐玄宗万般无奈,无力保护杨玉环,于是杨玉环死于马嵬坡。
可以说安史之乱既是大唐国运的重大转折点,又是唐玄宗一生的转折点,亦是本诗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与政治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与政治1. 引言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他的诗作中尤以《长恨歌》最为著名。
《长恨歌》是一首描写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爱情和政治纠葛的长篇叙事诗。
本文将详细探讨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对爱情和政治主题的处理方式。
2. 爱情的描写2.1 杨玉环的形象塑造白居易通过具体而细腻的描写,刻画了杨玉环的美貌与聪慧。
他描述了她容颜如花、眉目如画,并表达了对她的深深倾慕之情。
2.2 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感情白居易通过诗中错综复杂的场景与对话,展示了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甜蜜、痴缠且离合悲欢的爱情关系。
他们相互倾心、互为依靠,并将彼此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3. 政治背景与事件描述3.1 唐明皇的统治白居易简要介绍了唐明皇的统治背景,强调他的杰出统治能力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3.2 安史之乱及相关事件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将杨玉环与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相联系。
这一时期是唐朝政治动荡、社会动盪不安的时期,战争带来了众多挫折和创伤,并深深影响着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
4. 爱情与政治交织之处白居易通过描写杨玉环与唐明皇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和互动关系,展示了他们爱情与政治两大主题之间相互影响和交织的复杂关系。
政治斗争、权谋、欲望以及外界压力成为他们爱情道路上无法逃避的舆论和阻碍。
5. 结论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巧妙地将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既浪漫又悲壮的爱情与时局的政治纷争相融合。
他通过深入而独特的描写,呈现出了这段爱情与政治交织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展示了人性在权力和情感面前的挣扎和迷茫。
以上是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与政治主题的简要讨论。
这首诗作既是一幅唐代社会风貌的画卷,又是一曲动人心魄的演唱,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爱情与政治主题处理上的独特魅力。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主题分析中唐诗人白居易(772—846)创作的《长恨歌》主要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结构全篇,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咏了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并以“长恨”为题。
诗歌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叙述杨玉环的美貌和气质,以及唐玄宗对她的宠爱情形。
诗中叙述杨玉环“天生丽质”,“云鬓花颜”,肤色像“凝脂”一样白皙。
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步态摇曳生姿,与头上的花钗相映成趣,回眸一笑更是百媚横生。
后宫“佳丽三千”相形之下再无“颜色”,失去魅力。
不仅如此,杨玉环还能歌善舞,在弦管乐器伴奏下缓歌慢舞,将一曲“霓裳羽衣曲”表演得让君王整日“看不足”。
杨玉环陪侍唐玄宗宴飨,形影不离,深得唐玄宗欢心,以致“春寒赐浴华清池”,“三千宠爱在一身”,她的姊妹弟兄也列土封侯。
诗歌的第二部分则通过唐玄宗在马嵬坡、栈道、行宫等地方的悲情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杨玉环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在这部分,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了“安史之乱”给唐玄宗和杨玉环甜蜜爱情生活带来的极大变故。
随着京城战争的硝烟升起,护送君王的禁军往西南方向狼狈逃出长安,然而走走停停,直至“六军不发无奈何?”。
由于禁军发难,在乱军中杨玉环被残忍杀戮,地面上花钿、翠翘、金雀、玉搔头散落一地,美人的血水和泪水掺合流动,而唐玄宗也是“掩面救不得”。
失去杨玉环的唐玄宗在凄风苦雨中登上漫长曲折的剑阁栈道,在昏暗中铃声雨声交织,旌旗无光,混乱的场面和抑郁的心情相互映衬,留下痛苦的记忆。
到了蜀地行宫,夜晚听到雨声就会想起这段痛苦的经历。
蜀地的青山绿水也使他无心观赏,天上皎洁的月光在他看来也是惨白的“伤心色”。
当他回到长安途中,在当初杨玉环死亡的地方,唐玄宗也是触景生情,伤心落泪,以致无心策马,任凭其自己回归。
诗歌的第三部分则写唐玄宗回到长安宫后沉浸在对杨玉环的思念中艰难度日的孤单经。
白居易 长恨歌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讽刺说,,认为这首诗讽刺揭露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这首诗赞美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逾的真挚爱情、三是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既有讽刺揭露,又有同情赞美。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五个特点:一,美化杨女出身,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
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
四,铺张叙写皇帝思念杨女,表现其内心情绪。
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
因此,从叙事结构来看,《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帝妃之间爱情的诗歌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佞、耽于享乐。
《长恨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组织安排结构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起。
作品以“汉皇重色”总揽全文,着重表现倾国美人杨女的“天生丽质”。
第二部分是承。
因安史乱起,“九重城阙烟尘生”,杨女“宛转娥眉马前死”,男女主人公马嵬死别。
第三部分是转。
汉皇回宫,思念杨女,痛惜不已。
第四部分是合。
诗人突发奇想,安排天子使者临邛道士上天入地遍寻杨女,杨女赠物表誓以示忠贞。
乍看起来,叙事结构上下贯通,前后勾连,流畅自然,结构完整,其实不然。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有以下五个特点:一、略而不顾李杨二人的伦理关系,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这个事实对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来说,并不光彩体面。
而对“杨女”形象的美丑来说,关系却非常重大。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完全了解这一事实,他有意改变了它,这就等于重新为他的人物制造了一段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
为什么?一说为君讳也。
一说惧因言怙祸。
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疑点。
如果说白居易意在讽谕和揭露,那么为何又要为君讳呢?暴露其丑恶不是可以更好地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吗?如果是为惧文字之祸,那么就应该什么也别说,委婉含蓄地揭露也是讽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3)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3)池州杜少府、亳州韦中丞仕符,二君皆以长年精求释道。
乐营子女,厚给衣粮,任其外住。
若有宴饮,方一召来,柳际花间,任为娱乐。
中举子张鲁封为诗谑其宾,兼寄大梁李尙书诗曰:“杜叟学仙轻质,韦公事佛畏青娥。
乐营却是闲人管,两地风情日渐多。
”孙《北里志·俞洛真》条:洛真虽有风情,而淫冶任酒。
殊无雅裁,亦时为席纠,颇善章程。
赵元一《奉天录》卷一: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
三常与少年合用,指少年的狂放风流生活。
如《全唐诗》卷五一○张《赠淮南将》诗云:年少好风情,垂鞭眦睚行。
带金狮子小,裘锦狞。
拣匠装银,堆钱买钿筝。
李陵虽效死,时论亦轻生。
由上可知,唐人诗文当中,“风情”一词逐渐偏重“情”,指少年狂放风流之情或男女之情,与“风人之情”及婉讽之义无关。
除了唐人有多处使用“风情”一词以外,我们再看看白居易诗文中是否也有其他提及“风情”之处。
据笔者统计,白集中另用“风情”达14处之多,可以说是唐代作家中使用“风情”最频的人。
如果不考查其他“风情”使用之处的涵义,而指出“一篇长恨有风情”具有婉讽的意义是有失偏颇的。
白居易诗中“风情”多与“年长”或“壮岁”联系在一起,如《白居易集》卷十七《题峡中石上》诗: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
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又《白居易集》卷二六《忆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诗:齿发各蹉跎,疏与病和。
爱花心在否?见酒兴如何?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
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又《白居易集》卷十七《三月三日怀微之》诗: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又《白居易集》卷二四《题笼鹤》诗: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
岂是风情少?其如尘事多。
虎丘惭客问,娃馆妒人过。
莫笑笼中鹤,相看去几何?[3]1626由此可知,这种风流狂放的生活内容是“花”、“酒”、“诗”、“歌”,自然也免不了会有乐妓的参与。
如《白居易集》卷二十《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中云:欲送残春招酒伴,客中谁最有风情?两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敎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平议
《长恨歌》主题评议
《长恨歌》主题以李杨的爱情为主。
首先,白居易的生活背景来说,白居易并没有经历安史之乱,他出生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近十年,而马嵬坡之乱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而《长恨歌》的写作时间是806年,此时已过去了五十年之久,这个时候,李杨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传奇,而民间大多数也热衷于讨论他们之间的爱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写爱情诗的可能性更大些。
其次,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与李杨二人的经历是有些异曲同工的,都是爱而不得相守,白居易将自己的感情化身为李杨的爱情传说寄托在《长恨歌》中也是人之常情。
最后,由全诗来看,开头写唐太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甜蜜,中间马嵬坡之乱杨玉环之死,到最后唐太宗思念杨玉环求而不得,空留誓言,令人叹惋。
浅议《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浅议《长恨歌》的爱情主题作者:孟亚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笔者从文本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长诗的爱情主题。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1《长恨歌》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一经问世,便为读者所喜爱,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
但对其主题,众说纷纭。
本文试从《长恨歌》的文本特点出发,联系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地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盩厔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
“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
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
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
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争议探因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争议探因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争议探因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充满悲剧和浪漫的时代。
然而,《长恨歌》作为一首富有情感表达的诗歌作品,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其主题的争议。
首先,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该诗主题是爱情。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唐朝末年的辉煌和衰落。
诗中流露出白居易对这段历史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渲染出的爱情画面充满细腻和浪漫的氛围,让读者无法不为其所动容。
然而,也有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关乎权位和政治。
这些人认为白居易写下这首诗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寓意,通过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唐朝政治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白居易在诗中把爱情和权位政治紧密结合,借用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来揭示当时朝廷的荒唐和腐败,以此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除了爱情和政治,还有人认为诗中的主题是关于历史和社会风云变幻。
诗中通过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反映了唐朝的兴盛和衰落。
白居易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唐朝的辉煌和繁华,同时也不回避唐朝的灾难和荒芜。
他通过揭示历史的真相,让读者对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诗中流露出的对历史的追忆和思考,使这首诗不仅仅是爱情或政治的表达,更是对整个历史和社会的反思。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争议源于对文本背后含义的不同解读。
不同的读者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首诗,从而呈现出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白居易以其细腻入微的写作风格,让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争议甚至更为关注和关心。
无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政治还是历史,它都是白居易才情悠远的写作成果,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情感,也让人们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无论《长恨歌》的主题争议如何,它都是白居易文学才华的展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瑰宝。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写照,更是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胡可先文艳蓉*(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 310028)内容提要: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关键词:《长恨歌》唐玄宗杨贵妃风情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杰作,但却令学术界长期以来为之争论不休,其焦点在于主题思想方面,曾引发过较大规模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其要者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
近年来,张中宇先生在《文学评论》[1](P. 148-151)、《北京大学学报》[2](P. 90-97)等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及《长恨歌》的主题,最近又出版了《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一书(中华书局2005年),进一步提出了“婉讽主题说”。
本文试图在进一步解读与考证《长恨歌》的基础上,对各家观点进行扼要地检讨,并重点针对张中宇先生的“婉讽说”进行商榷,然后对“爱情主题说”提供一些新的证据与看法,希望有助于促进《长恨歌》主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长恨歌》主题的学术史回顾对《长恨歌》主题的解读从古至今绵延不断,并引发不少争议。
最早涉及此事的还应该是白居易本人。
其《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3]就点明了该诗的主旨与男女风情有关,这成为后世“爱情主题说”的源头。
与白居易同时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云:“乐天因为《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4](P. 4201)也就是说白居易是要借助李、杨故事,惩戒导致祸乱的“尤物”,阻断祸乱的根源,以此作为将来的鉴戒。
应该说这是讽喻说的最早源头,也成为当代学者“讽喻主题说”的一大论据之一。
晚唐黄滔《黄御史集》卷七云:“自李飞数贤多以粉黛为乐天之罪,殊不谓三百五篇多乎女子,盖在所指说如何耳。
至如《长恨歌》云:‘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此刺以男女不常,阴阳失伦。
其意险而奇,其文平而易。
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哉!”[5](P. 85)可见在晚唐时期象李戡那样斥责白诗为“淫言媟语”遗憾“不得用法以治之”[6](P. 137)的人还不少,黄滔为白居易翻案,则反映了晚唐人以儒家政治伦理的态度来批评《长恨歌》,总是以刺时规讽来要求作家的。
宋人在这方面比晚唐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五《连昌宫词》云:“《连昌宫词》、《长恨歌》皆脍炙人口,使读之者情性荡摇,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殆未易以优劣论也。
然《长恨歌》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不若《连昌词》有监戒规讽之意。
”[7](P.198)[作者简介]胡可先(1960—),江苏灌南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文艳蓉(1975—),江西莲花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虽然认为其缺乏“监戒规讽”的社会政治作用,但肯定了诗歌的艺术性。
而车若水《脚气集》则云:“唐明皇天宝之事,诗人极其形容,如《长恨歌》全是调笑君父,无悲哀恻怛之意。
《连昌宫词》差胜。
” [8](P.508)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亦云:“白乐天作《长恨歌》,元微之作《连昌宫词》,皆纪明皇时事也。
予以谓微之之作过乐天,白之歌止于荒淫之语,终篇无所规正。
元之词乃微而显,其荒纵之意皆可考,卒章乃不忘箴讽,为优也。
”[9](P.177)三人皆以《长恨歌》与《连昌宫词》相互比较,认为白诗全无讽喻,甚至“止于荒淫”,真是横加指责了。
至于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直斥为“无礼于其君者”、“《长恨歌》在乐天诗中为最下”,更是从内容到艺术加以彻底的否定。
虽有田锡在《咸平集》卷二《贻陈季和书》中鸣其不平:“乐天有《长恨歌》《霓裳曲》五十《讽谏》,出人意表。
大儒端士,谁敢非之!”[10](P.1085)但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明人对《长恨歌》的评价不再像宋人那么严厉。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云:“至如白太傅《长恨歌》、《琵琶行》、元相《连昌宫词》,皆是直陈时事,而铺写详密。
宛如画出,使今世人读之犹可想见当时之事。
余以为当为古今长歌第一。
”[11](P.226)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一○五《读白乐天〈长恨歌〉》亦云:“乐天《长恨歌》妙极才人之致,格少下耳。
”[12](P.761)二人皆极力称许《长恨歌》的艺术魅力,但胡应麟仍然不忘批评其诗格调低下。
只有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指出:“《长恨歌》,此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13](P.432)与陈鸿之说相似,且更加直接明确了讽谕主题所指。
清代汪立名在《白香山诗集》卷十二中,为白居易辩护,重申了陈鸿的观点:论诗须相题,《长恨歌》本与陈鸿、王质夫话杨妃始终而作。
犹虑诗有未详,陈鸿又作《长恨歌传》,所谓不特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14](P.139)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卷十四《白乐天〈长恨歌〉论》则持相反态度,指责了白诗的“欲讽反颂”艺术效果:“乐天又著为歌词,以艳其事,恐后之人君陷溺于中,甘心尤物而煽处者,且妄觊于死后之余荣也,则所云窒乱阶者,恐反为乱阶矣。
”[15](P.904)实际上还是批评其作为艳体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诗醇》卷二二的观点:“居易诗词特妙,情文相生,沉郁顿挫。
哀艳之中具有讽刺。
‘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词也。
‘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尊者讳也。
欲不可纵,乐不可极,结想成因,幻缘奚罄。
总以为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者戒也。
”[16](P.452)既肯定了作品情文相生的哀艳情感,又认为哀艳之中包含讽刺,可以说是后世双重主题说的源头。
由此看来,历代对长恨歌的批评主要是建立在从儒家诗教观的角度解读作品的基础上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有明确提出讽喻主题者,也有持双重主题者,而爱情主题说除白居易本人自道以外不再有人明确提出,最多只能是从“荒淫之语”、“调笑君父”的斥责声中略窥一二。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儒家士人的心目中,君主是用来仰望的,爱情是不屑于出口的,哪能让爱情两个字发生在至尊身上,所以即使意识到李杨之间的爱情,也只是批评唐玄宗的“溺于情”,从而斥责白居易的“无礼”。
其实他们批评得越严厉,就越能证实了李、杨之间的真挚爱情。
当今学术界对《长恨歌》主题的讨论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新的观点层出不穷。
目前已有学者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综述,如张中宇《新时期长恨歌主题研究评述》,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二者较为详细地总结了二十世纪以来的各种观点和研究成果,读者可以参阅。
周相录专著《〈长恨歌〉研究》的第一章《〈长恨歌〉研究的历史回顾》则将《长恨歌》主题概括为“隐事主题说”、“讽隐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时代感伤主题说及其他”五种。
张中宇的总结最为全面,共概括为“爱情主题说”、“隐事说”、“讽谕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六种,并在其专著《白居易〈长恨歌〉研究》提出了“婉讽主题”说,他认为《长恨歌》描写李杨真情对于表现政治主题具有重要甚至关键作用。
如果不大力渲染李杨爱情,《长恨歌》表达政治主题的力度将极其有限或难以实现。
他的结论是:“《长恨歌》的主题是,通过李杨情爱悲剧的复杂过程,反映封建帝王荒弛朝政、政治腐败等造成国家动荡、爱妃惨死及凄苦悲凉、深情无寄的严重后果,婉转批评唐玄宗因为承平日久滋生的骄矜懈怠而重色情、忽视国家管理的错误行为,并以此作为后世的鉴戒。
”[17](P.175-176)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二、“风情”考辨实际上,张中宇先生的“婉讽主题说”也属于讽谕说,而且其主要论据之一是认为“一篇长恨有风情”是指“《长恨歌》具有《诗经》‘风诗之性情’”,“风情”一词即指“风诗之情”,它与十首秦吟近正声”的“正声”分别继承了《诗经》风、雅传统。
张先生曾撰写专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后又在《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一书中专列有“风情考略”一节,对自汉以来的“风诗之情”进行了考辨。
但遗憾的是,作者考辨了“风”、“风诗”、“风人之诗”、“风诗之情”甚至“风骨”,而“风情”一词在其所引材料中竟然未出现一次。
这样考辨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会让人生疑。
那么白居易诗中“风情”一词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涵义呢?下面我们来考查一下。
古代的“风”有多种意思,诚然有“教化”、“风俗”的释义,但亦有其他含义,如《孟子·万章下》:“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18](P.314)《魏书·杜铨传》亦云:“铨学涉有长者风,与卢云、高允等同被征为中书博士。
”[19](P.1018)此处“风”皆为“风度”、“作风”之义。
又《尚书·费誓》云:“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
”孔颖达疏曰:“僖四年《左传》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贾逵云:‘风,放也。
牝牡相诱谓之风。
’”[20](P.255)其后还可引申为“走逸”、“放荡”。
“情”字则多指“情感”、“情绪”、“爱情”、“情致”、“情趣”等等。
而“风情”一词是“风”与“情”的简单相加,还是另有涵义?对历代典籍中出现的“风情”一词进行仔细的梳理后就能知道答案。
最早提及“风情”一词的是徐广《晋纪》:“龢,字道季,太尉亮子也。
风情率悟,以文谈致称于时。
”[21](P.33)此“风情”应该与教化无关,而偏重于对人的性格才情的理解,略与“风度”相近。
至南北朝时,“风情”已成为品评人物的常用之词,通常指人物的“风度才情”。
如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许询字玄度,高阳人,魏中领军允玄孙。
总角秀惠,众称神童。
长而风情简素,司徒掾辟不就。
早卒。
[21](P.31)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刘劭《赵都》,能攀于前修;何晏《景福》,克光于后进;休琏风情,则《百壹》标其志;吉甫文理,则《临丹》成其采;嵇康师心以遗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
[22](P.1805)江淹《江文通集汇注》卷八《王仆射为左仆射诏》: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尚书、南昌县开国公俭,器怀明亮,风情峻远。
业积珪璋,才兼经纬。
[23](P.317)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邢子才,为寺碑文。
子才,河间人也。
志性通敏,风情雅润。
下帷覃思,温故知新。
[24](P.133)“风情”皆指“风度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