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
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练习题
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练习
题
第1题【单选题】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私营手工业和商业有吞并官营工商的趋势
C、不受官府的干预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农民家庭有耕有织②农民注重树木栽培③农民家庭劳作艰辛④农村棉纺织业发达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一、选择题1.以下图为宋代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代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
”以下对此评论,正确的选项是()A.表现了宋元期间纺织业的发展情况B.反应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使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一般公众勤奋平和的生活状态2. 有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以前精粹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许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一旦和土地联合,就能够各处组织起简单重生产。
”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正确是()A. 小农经济拥有稳固性B. 小农经济拥有坚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特别柔弱D. 小农经济只要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3.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行迟;三月黄,幼蚕;四月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舅,苗稚草茂。
”上述文主要反应出中国古代民()A. 重法指B. 关注生境C. 求精耕作D. 着重事令4.唐末徐夤有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旋薄冰盛云。
” 句中描绘的瓷器()A. 地,官府断B. 色光明,晶如雪C. 造型美,釉色粉彩D. 技优良,面向市5.据明朝万《州志》,西州“郡之柳子,有千家匠,作刀剪斧之用,天下士医生所共索,以相予者”。
表示州柳子()A. 冶全行本主萌芽B. 家庭手工技高明C. 冶开始采纳机械化生D. 冶呈出繁华情形6.《唐会要·卷八十六》:“六年七月敕:如十六宅置市以来,成弊既久,有改移。
自今此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直市,不得令刻百姓。
” 明唐朝()A. “重抑商”政策松B. 政府加市管理C. 着手打破坊市界线D. 商品高度达7.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 ),起梁。
陂放万,园履千畦姜。
” 反应出当 ()A.南方相落伍且与外界隔B.村出本主萌芽C.耕合还是主要生方式D.副品商品化加8. 杜甫在自失落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今生休天,杜曲(地名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 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
”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 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 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 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2.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正确是()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3.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A. 重视历法指导B. 关注生态环境C. 讲求精耕细作D. 注重农事时令4. 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 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 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5. 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
这表明华州柳子镇()A. 冶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B. 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 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D. 冶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6.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
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这说明唐代()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 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 着手打破坊市界限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7. 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簖),处处起鱼梁。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共20题 ,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以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测〔〕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根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2、?盐铁论?水旱?记载:“铁器 ,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 ,那么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 ,那么田畴荒 ,谷不殖。
〞这表达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3、综观中国古代历史 ,历代明智的统治者 ,都采取重农政策 ,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扶植小农经济 ,这主要是因为( )A. 众多的小农构成了封建王朝的阶级根底B. 小农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政权的安危C. 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的根本经营模式D. 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各部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4、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 ,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 ,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A.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B.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展方向C.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根底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底5、在中国古代 ,农业耕作工具的创造和改良 ,在农业经济开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符合史实的是( )A.在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普及全国B.唐代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C.宋代出现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上下 ,控制耕土的深浅D.翻车的出现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良6、北魏时期政府屡次下诏 ,规定:“百工伎巧 ,驺卒子息 ,当习其父兄所业 ,不听私立学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2.唐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
”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①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①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①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4.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
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
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
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
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5.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
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6.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给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7.《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2021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综合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2.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②“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③“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3.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
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
这反映了明清瓷器()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4.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6.下表为明朝苏州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
据此可知( )A.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占主导B.明朝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苏州已经是丝织业中心D.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明中期以后,一方面“弃儒就贾”现象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模仿绅士,并以“儒商”自居的商人也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传统思想影响深远B.儒家思想越来越不受重视C.逐利成为社会风气D.商业发展促使阶层观念变化8.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知(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9.《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练习题第1题【单选题】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农耕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B、苏州C、扬州D、洛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繁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图是北宋中期草市分布示意图,由此图可以推断北宋( )A、新兴经济中心草市分布密集B、各地商业发展水平相对平衡C、长途贩运贸易促进草市繁荣D、宋室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
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验货)。
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 )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生产组织形式B、外国经济侵略导致自然经济解体C、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D、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清代蒋炯《踏车曲》描述了某劳动工具:“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AB. BC. CD. D2.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4.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5.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6.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①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①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①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①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元都大都8.《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单元练习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严格管理市场D.压制丝织业发展2.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3.《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4.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唐朝货币北宋交子A.纸币便于随身携带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5.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A.白瓷B.青瓷C.秘色瓷D.青花瓷6.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7.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 000多座。
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③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④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8.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精选
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明末景德镇,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官窑只好采取“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的形式完成任务。
这表明当时景德镇制瓷业中( )A、政府大力扶持民窑B、民窑生产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官窑日渐市场化D、民窑已占据瓷器生产主导地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通典》云:“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
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十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坊市制度己经名存实亡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南宋的一部农书中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序。
能知事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
”这表明( )A、南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达到巅峰水平B、只有勤于稼穑才能保证比较好的收成C、适时耕种能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D、作物种植要因地制宜且灵活安排农事【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耕作工具先进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答案】:【解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2.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4.《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中国古代土地资源缺乏7.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
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A.基督徒B.佛教徒C.遣唐使D.粟特人8.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表现。
精耕细作①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②是科技进步的体现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⑤关注水热资源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9.《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单元训练
第一单元单元训练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
”由材料推断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6、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
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第1题【单选题】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微澜”的表现是( )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B、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纸币的出现D、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
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
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A、民间私营手工业B、外国贡品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B、商品经济发达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劳资矛盾尖锐【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图四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 )A、高炉冶铁B、炒钢技术C、灌钢法D、水力鼓风冶铁【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史记·商君立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官奴婢)。
”材料中的思想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是( )A、社会结构B、社会经济C、社会政治D、社会习俗【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图为汉代疆域图,南方和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很大。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元朝时期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称做“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
上述变化( )①体现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②使统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征调各类工匠③反映了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松弛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读下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①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B、②是隋朝大运河中心,也是政治中心C、元朝时③瓷窑众多,成为著名的瓷都D、清政府在④处特许商行专营对外贸易【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韩婴《韩诗外传》说到:“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反映了井田制( )A、是土地公有制B、劳动产品平均分配C、有农村公社遗存D、消除了社会矛盾【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这一观点说明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C、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答案】:【解析】:第16题【单选题】某同学以明朝中叶以后的民营手工业为研究对象,下列可以为其研究提供素材的是( )A、水排B、灌钢法C、秘色瓷D、花楼机【答案】:【解析】:第17题【单选题】《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
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反映了当时( )A、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B、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C、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D、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答案】:【解析】:第18题【单选题】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
”这说明唐宋时期( )A、均田制的广泛实行B、庄园经济的发展C、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第19题【单选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答案】:【解析】:第20题【单选题】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推动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答案】:【解析】:第21题【判断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22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
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
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
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
【答案】:【解析】:第23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
……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解析】:第24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
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
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
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
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
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
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
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
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城市在自治发展上的相同原因及表现。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的走向加以评析。
【答案】:无【解析】:第25题【材料分析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