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药食同源--古老的养生智慧
药食同源--古老的养生智慧“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本是同一来源。
中药的来源多数为天然原料,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而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按照中医学的理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在用量上有所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毒副作用大的药物用量小,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用量大。
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学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药物即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大。
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
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
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换句话说,那时候,人们只知有食物,而不知有药物。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并利用的食物越来越多,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也被人们慢慢认识并重视,同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食物不但有食用价值,还可以用来治病,于是有些药物就从食物中脱胎而出。
这些生活经验,大多载入了《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医药学巨著,至此,华夏民族已经将食物与医药融为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的文化。
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也是食疗文化的基础。
《黄帝内经》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更加表明食物与药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视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3点要义:(1)是药三分毒;(2)药补不如食补;(3)药膳养生不如食疗养生。
《养老寿亲书》说:“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除了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外,谷、肉、果、菜等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
《饮膳正要》与中国传统饮食保健
《饮膳正要》与中国传统饮食保健作者:史守纪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5期摘要:《饮膳正要》是我国饮食保健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理论体系上它是和《内经》《本草》一脉相承的。
它贯彻了中医“阴阳平衡”“四气五味”学说,并把它们同饮食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饮食保健学的发展。
它使得中国传统营养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对广大人民的生活具有了更大的指导性。
关键词:《饮膳正要》;饮食;保健;中国传统饮食保健学《饮膳正要》是我国的饮食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人称它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第一部营养学专著”[1]。
不仅在国内饮食保健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享有盛誉,“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详细记载脚气以及提供治疗措施的文献”,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给予它高度称赞。
《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2],而《饮膳正要》标志着中国传统饮食保健学的更加具体化、实践化的发展。
1 《饮膳正要》与忽思慧1.1《饮膳正要》的写作背景。
饮食保健经历了“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1]。
上古时期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为代表,他们为传统饮食保健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法则。
中古时期中国传统医学有了更加卓越的发展,出现了孙思邈为代表的集大成者。
孙思邈的饮食和养生思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人,以《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代表。
而随后出现的《食疗本草》囊括了大量的以往本草所不收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许多动植物食物的营养和医疗功能,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可以说,中国传统饮食保健学说从此走上了具体化、实践化的阶段。
《饮膳正要》在这个历史阶段应运而生了,它是中国传统营养学走上具体化、实践化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1.2《饮膳正要》与忽思慧。
《饮膳正要》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作者为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
忽思慧,又作和斯辉,是元代一位著名的蒙古族医学家,于元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曾充当宫廷的饮膳太医。
中医营养学发展史
概述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估计,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早期食事活动择食《淮南子》中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
饮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也可作为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这个过程是很长的),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毒物。
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
因此,药、食均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火的利用对于火的利用,《周礼》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神奇的自然力。
上古时代的人由吃生食(寒食)进步到吃熟食(套食)是食疗由萌芽到形成雏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古史考》中谓:“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
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肠。
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这些记载,说明了上古时代人类从吃生食进步到吃熟食这一历史过程。
在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利用火以烧煮食物,从而有了烹调技术的发展,这与后来食疗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农业的发展,火的应用,人们开始能吃熟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同时由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改变了营养状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加快了人类的进化。
另外,由于燔生为熟,起到了消毒灭虫,防止胃肠疾病和寄生虫病的作用。
这就大大保证了古代人民身体的健康和强壮,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和种族的繁衍,开辟了新纪元。
汤液的应用随着火的利用,能被人利用的食物品种的日益增多,烹调技术便受到重视。
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中医养生有关的书
中医养生有关的书中医养生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理念以平衡身体阴阳、气血为中心,从中暴露出的养生秘方、治疗技术和中药配方也日益引起全球关注。
为了追溯中医养生文化的根源,许多学者和医生都写了很多有关的书籍。
这份名单会为你介绍几本很受欢迎的中医养生书。
1.《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养生著作的代表,大约写于公元前一世纪的《黄帝内经》系统地介绍了许多养生知识,如平衡饮食、运动、按摩等方面。
这本书强调人们应当注意身心平衡和阴阳调和,所以被称为中医养生的"圣经"。
在中国的中华医学界,许多学校都使用这本经典的书作为中医课程的一个必修部分。
2.《神农本草经》这本草本古籍写于两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草医学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详的阐述了中医与植物学之间的关系,并对数百种植物及其功效进行了详细描述。
本书中介绍的许多中草药已被证明在治疗疾病、促进健康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3.《千金方》属于唐代育医权威的孙思邈,编纂完成的《千金方》,共计三十卷,详细描述了将六一种草药进行煮煎、浸泡等不同的烹饪方式的益处。
这个方子书被誉为中华医学的一部宝典,对于维护家庭健康、治病保健都有很大的帮助。
4.《本草纲目》明代著名药理学家李时中完成的经典。
全书收录本草目录中的各种中草药3000多种,其中对古代中草药的分类、鉴定、治愈功效的描述十分详细。
整本书使中国药物研究行业大为得益,并影响了很多国家的草药研究。
中医养生引领我们探究中华民族传统的医疗文化和生命科学知识,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知身体和生命,并更好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几本书是充满凝聚力和时代价值的精神财富,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饮食营养学发展史
概述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应用饮食养 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 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 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 估计,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 上历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早期 食事 活动
择食 火的利用 汤液的应用 酒的应用 食事制度建立,食医出现 调味品的应用
理论 体系 初步 形成 时期
实践 时期
《本草纲目》 《随息居饮食谱》 《老老恒言》 其他食疗著作
饮食 营养学
的 现代 发展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饮食 营养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生活方面对食养食 疗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饮食营 养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著作方面出现许 多专业工具书,如食养食疗、保健医疗食 品类书和辞书等。同时,大量科普书籍也 相继问世。更引人瞩目的是,近年来中医 食疗和食补开始进入医疗、护理、家政、 航天乃至国防等专业方面,并取得不少科 学成果。在中医教育方面,1976年国家正 式批准成立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在本专业 中设“中医饮食营养学”课程,从而使传 统营养学术与技术得到延续与传播。现在, 不少中医单位开展了食疗的临床工作,研 制了药膳和疗效食品。个别中医院设立食 疗科或食疗门诊,中医的传统保健食品也 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中医饮食营养学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发展时期。
中华 药膳 漫话
中华药膳源远流长 药膳食疗的分类 保健类药膳食品 预防类药膳 康复类药膳 治疗类药膳 药膳的原料选择 广义的药膳原料选择 狭义的药膳原料选择 调料和饮料类原料
《山海经》食物记载
《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 食治疗做了较系统论述
食药结合典籍出现,《神农本 草经》成就
《伤寒杂病论》 诸医家营养说
食物疗法的历史
食物疗法的历史食物疗法,简称食疗,是指有目的地选择某些食物作为主食或辅食,以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目的的方法,是中医学特有的自然疗法之一。
它是在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具有渊源流长的过去。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
人类在寻找认识食物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食物的防病治病作用。
从这一点说,食疗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产生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疗法。
我国的食物疗法,历史悠久。
据《周礼·天官》记载,远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我国已有“食医”的设置,食医专门掌管食疗之事,安排帝王的一日三餐和四时饮食。
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已经非常重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了。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疗法又有了一定发展。
如当时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医书,对饮食的配伍,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及其治疗禁忌等方面,都有很多论述。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痹论》中还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记述。
并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强调各类食物应互相调配、取长补短,这样才对身体有益。
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许多有治疗作用的食物。
《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据考证属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献《五十二病方》和《医简》中记载的五十余种病,其中半数左右可以食疗或以食养之。
《医简》还记载了饮食宜忌和食物作为药引与赋形剂。
东汉杰出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进行治病,如迄今为止仍在广泛使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典型的食疗方。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用蒜泥加醋治疗严重的蛔虫性呕吐病,开了食疗用于急症的先例。
中医饮食保健学
炒 猪
。如:
肝
❖ 补肝以明目。
❖ 补肾以壮骨。
❖ 补肾以乌发。
❖ 养心以安神。
猪肾A 山药汤 莲子猪心汤 27
脏腑——是指人体内脏的总称。
五脏—心、肝、脾、肺、肾。 (生化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
分 类
膀胱、三焦。 (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功能似脏,形状似腑)
b、汇集食疗食物162种,并分四类 ,阐明其性味和作用。
C、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的突出 成就。
A
20
❖ 《食疗本草》:唐代,孟诜所 撰。现存最早的食物本草学专 著。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 a、现存的最早的食物本草学 专著。
❖ b、补充了唐代以前本草学中 所未收录的食疗食物。
❖ C、记述了南北方不同的饮食 习惯、妊产妇即小儿饮食宜忌 等内容。
,唯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三焦有“孤府”之称。
❖ 三焦的部位划分,一般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至 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 肠、膀胱和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功能上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 肾一并划归下焦。
按其部位划分的三焦实际上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
②《随息居饮食谱》 清代、王士雄所撰。
A
25
③《调疾饮食辩》又名《 饮食辩录》简称《饮食辩 》,清代、 章穆所撰。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 又名《衷中参西录》,清 末、张锡纯所撰。
⑤《老老恒言》清代、 曹庭栋所撰。
A
26
第三章、中国饮食保健学的特点
第一节、整体饮食保健观
❖ 一、人体是以五脏 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补益中药养全身
《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中收录的药物种类相差非常悬殊。在《本草纲目》里就有374种之前没有的新药。这也就是说,更多植物被列入药物的范围内,发挥其价值,从而带给人们更多的福利。《本草纲目》让人们认识到日常中有很多宜药宜食的食物,从心理上对“药”的敏感和排斥感也减轻了。
善用本草保健康
认为“食之偏性为药性”,药物和食物不可分,其分类是相对而言的,药物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只是食物的作用缓和、不良反应小;药物的作用相对显著、不良反应大。何况,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四气五味归经的特性。
为什么说食补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体所需的营养主要是通过日常饮食中获取的。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安身之本必之于食”,“不知食者不足以存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中国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已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药食同源”之说。西周时期,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红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米等。
合理的膳食安排不只是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疗疾病等作用。另外,人们日常饮食以食物为主,逐渐地,人体功能对其极为适应,食补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再者,食补的和日常饮食不冲突,完全可以结合日常饮食来安排,不用担心是否有服药禁忌等,实行起来极为便利。
如何食补
食补和日常饮食不冲突,但食补并不等于日常饮食,二者不要混淆。如何食补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善用本草延年益寿
第1讲-概述-中国饮食保健学
17
食疗与保健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 酸碱平衡
每日人均摄入蔬菜、水果量需达500g
18
食疗与保健
3.每日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蛋白质 矿物质
蛋白质质量好 钙含量高
19
食疗与保健
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
经常 适量
少吃
20
食疗与保健
容器的出现
(食疗的形成条件, 开始了酿酒、醋等)
火的发明和使用
(开辟饮食文化新领域)
48
食疗与保健
奠基期(战国—汉)
• 1、《黄帝内经》为食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 2、《神农本草经》为食疗奠定了本草学基础
• 3、民间及名医的活动 东汉名医张仲景 • 4、食疗禁忌的饮食原则确定
《内经》指出多种病症时的禁忌
– 食养食疗与美容、减肥等其他作用
• 养生粥/养生茶的制作
2
食疗与保健
考核方式
• 平时50% • 期末50%(开卷)
3
食疗与保健
第一章 概 述
• 何为保健?如何保健?
• 保健 ——保养身体 增进健康 防止疾病 为此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方法 饮食保健 体育保健 精神保健 药物保健 等
妇女、幼儿、老年 保健 等 对象
中国饮食保健的特点
• 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 烹饪以养生保健为基础 – 饮食保健与烹饪紧密结合,发挥最佳作用
43
食疗与保健
大学生食谱(每日)
奶250-500ml(豆浆可代替部分) 鸡蛋1个 每餐粮食: 半个-2个馒头
半碗-2碗米饭 可用白薯、玉米、南瓜等代替,量
食疗养生起源
食疗养生起源食疗养生的起源介绍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也就是说,食物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
人类为了生活与健康,必须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认识食物、探索食物以维护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的效用。
从这一点来说,自从有了人类,“食疗”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之中了,史前时期,“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便是最好的例子。
西周时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771年宫廷里就有了“食医”的官职人员,专做帝王的饮食保健工作,膳食的制作已多样化。
随着食疗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食疗理论也产生了。
战国时期公元前2世纪我国第一部医理论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中,对此就有不少的论述。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这些既说明了用药的同时辅助食疗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各种食物都需要摄取,和现代平衡膳食性、味的选择与配合相合,为食疗确定了基本原则。
东汉时期25-220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
书中十分注意收载能补益强身、防老抗衰的食物,如薏苡仁、枸杞、大枣、茯苓、鸡、雁肪、蜜、藕、莲子、胡麻、葡萄等。
由于许多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某种功效称为可食性药物,所以此后仍有把食物载于普通本草书中的。
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更把食物用于医方,他创造的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都可以说是很好的食疗性方剂。
其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助药力的方法,则是很好的饮食护理。
此外,他还明确地提出了饮食卫生的观点。
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9有关饮食防治疾病的知识有明显的增长。
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许多简便验方中,属于食疗性质的有不少,对饮食卫生与禁忌的记载也比较详细。
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充分注意了食物的特殊性。
在分类上,他把果、菜、米等食物与草、木等并列。
中医饮食调护的理论基础——性味归经
归经理论
心经:小麦、绿豆、赤豆、西瓜、莲子、龙眼等食物可养心安神。 脾经:小米、大米、黄豆、薏苡仁、山楂、苹果、大枣等食物可健脾益胃。 肝经:西红柿、樱桃、油菜、香椿等归等食物可疏肝理气。 肺经:白萝卜、胡萝卜、芹菜、柿子、生姜、大葱等食物可解表化痰。 肾经: 禽蛋肉类、桑葚、黑芝麻、枸杞子等食物可补肾益精。
食物之“酸味”
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 如:米醋,消积开胃;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 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食物之“苦味”
食物 燥湿、清热、泻实。 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食物之“咸味”
软坚散结,滋润潜降。 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 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治疗功效类
对因治疗功效 药膳的对因治疗功效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祛邪功效; 益气、助阳、滋阴、补血等,属于扶正功效; 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重在调理脏腑气血功能; 消食、利水、祛痰、化瘀等,意在消除病理产物。
壹 性味理论 贰 归经理论 叁 升降浮沉理论 肆 功效理论 伍 以脏补脏理论Fra bibliotek目 录
以脏补脏理论
中医有“以脏补脏”之说,即以动物脏器来补益人体有关脏腑亏虚损, 如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若头晕眼花,视物模糊,为肝血亏虚, 服食猪肝、羊肝之类。
谢谢观看
壹 性味理论 贰 归经理论 叁 升降浮沉理论 肆 功效理论 伍 以脏补脏理论
目 录
归经理论
归经就是指食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 (脏腑及其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 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食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 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 同一补品,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因此,将各种食 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便 形成了归经理论。
【推荐下载】谈谈中药学发展中神农本草经的影响
谈谈中药学发展中神农本草经的影响欢迎来到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中药学发展中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1全面总结了南朝以前的本草学 我国的本草学文献可以追溯到比《神农本草经》更早的《万物》(1977年出土的安徽阜阳汉简),到南朝时,本草学已经发展一定的水平,但对于《神农本草经》的研究十分混乱,存在着收载药物数量不同、药性寒热不同、药物种类不分、药物主治不分的问题。
《本草经集注》序录载文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三十一,或三百一十九。
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
且所主治,互有多少。
据此,陶氏进行了归纳整理,在全面总结《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很多魏晋及以前的名医记录资料、民间偏方验方,并加以注释而形成了该书。
其中《神农本草经》原文字朱书,名医别录字墨书,陶氏注文则用双行小字排列。
2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君臣佐使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累者,本中经;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陶氏更具体地说: 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然而岁月常服,必获大益;中品药性,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这些论说发展了《神农本草经》的三品论说。
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部、菜部、米食部、有名无实类七种。
此外,陶弘景还发明了诸病通用药的分类法。
在该书的序录中根据药物主治疾病(如:治风通用、治风眩、头面风、中风脚弱等共计80种疾病)对药物进行了分类。
使医药更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方便医家和病人查找药物。
从医学原理解读一日三餐
从医学原理解读一日三餐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食是某些现代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调查结果使我们非常困惑,不得不检讨我们对饮食知识的理解,是不是还有比营养素更重要或者说同样重要的饮食影响因素?笔者以《黄帝内经》对饮食的理解,结合人体生理功能和现代研究成果,探讨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规律,希望理清一日三餐中众多细节问题,从中找出更多“吃”的依据。
1 保持阴平阳秘体质状态的饮食方式“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是全球通用的一日三餐饮食方式,可为什么要选择一日三餐呢?《养生避忌》上总结的经验可作为解释基础:“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而人们不可能每天只忙着吃“数餐”,他们还需要参加社会劳动。
那么,“三餐”则为“数餐” 中最少的一日餐次,也就是说一日至少应吃三餐才能满足人体保持阴平阳秘体质状态的需要。
现代研究证实,部分维持行为活动的正常生理需要必需的营养素,如水溶性维生素等,既无法在体内储存,也无法在体内合成,且在体内的代谢时间较短,只有2~3 h,加上消化吸收的时间,人体通过一次饮食拥有它们的时间为4~6 h。
提示一日至少应吃三餐才能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
2 保持阴平阳秘体质状态的饮食结构《黄帝内经》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药食保健康的基本原则。
其中谷、果、畜、菜便是每餐必须的饮食种类。
根据中医理论,谷物中少数性味偏凉或偏温,大多数性味甘平,能起到强壮益气、健脾和胃之功效。
古人用“养”表达谷类对人体的作用,说明在古人看来,谷类为餐餐保养身体的主要食物。
现代实验研究证实,谷物富含糖类、蛋白质、B 族维生素,含脂肪较低,无机盐也较少,是能减弱糖分释放的速度、持续缓慢释放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和一些在人体内代谢时间只有2~3个小时的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的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所以应为餐餐必须吃的主食。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 农 本 草 经 》 以 下 简 称 《 经 》 成 书 于 东 神 ( 本 )
( 羊桃 ) 花 椒 ( 、 蜀椒 ) 郁李仁 、 、 竹蛏 ( 马刀 )桃 、 ( 核仁 ) 杏仁 ( 桃 、 杏核 仁 )苦 瓜 ( 、 苦瓠 ) 水芹 ( 、 水
汉 末 年 , 我 国现存 最早 的一 部药 物学专 著 , 是 根 据 药 物性 能功效 的不 同分为 上 、 、 中 下三 品 。序
类标 准 , 本 经 》 对《 中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种 食物 整理 归纳 如 3
下 。补 养类 : 丹雄 鸡 、 肪 、 萄 、 狗 阴茎 、 雁 蒲 牡 黍 米、 羊桃 、 马刀 ; 湿 类 : 祛 因陈 、 鱼 ; 热 类 : 蠡 清 香 蒲、 海蛤 、 文蛤 、 苦菜 、 米 、 粟 苦瓠 、 斯 ; 痰类 : 水 化 白瓜子 、 海藻 ; 解表 类 : 蝉 、 蚱 大豆黄 卷 、 实 ; 葱 活
南 京 中 医约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0 1 1 社 21 年 2月第 1 第 4 2卷
・
2 2 ・ 0
J 2, A O N NJ 2 7 I [+ T, F 7 j (R L F A I LN M; NI E+ l tO ' 1Ⅵ( /  ̄ q
1 了 L
斯) ( 等 括号 前 为现 常 用 名 , 括号 内为 《 本经 》 用
中医饮食营养学(1)【范本模板】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1次作业您本学期选择了“中医饮食营养学”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0.1-0。
3,总分为90分,您的得分为90分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1. 下列哪种食物不属于酸味食物?[1分]A.乌梅B. 山楂C。
石榴D。
柿子E.龟肉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常用的食补方法? [1分]A.平补法B.清补法C.温补法D.峻补法E。
以上都不是3。
下列哪项不是研究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目的? [1分]A。
保健强身B。
预防和治疗疾病C。
促进机体康复D.长生不老E.延缓衰老4。
《山海经》种记载药品……种. [1分]A. 四十余B。
52C.116D。
数百E。
3405. 既补肾阴,又补肾阳的食物是:[1分]A。
大蒜B.桑椹C。
枸杞子D。
海蜇E.羊肉6。
中医饮食节制,是泛指:[1分]A。
饮食的方式方法B.饮食的合理习俗C.饮食卫生制度D。
全面膳食E.节制饮食7。
黄鹄辑的《粥谱?附广粥谱》共载药粥方……,成为药粥现存的第一本专著. [1分]A。
347个B.340个C.一百多个D。
一千多个E.二百多个8. 既补睥肺之气,又补脾肺之阴的食物有:[1分]A。
山药B.茯苓C.百合D。
枇杷E.陈皮9。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提出的。
[1分]A。
孙思邈B.张景岳C.刘河间D.李杲E.朱丹溪10。
下列哪项是中医饮食营养学与现代营养学不同的观点。
[1分]A。
无病强身B。
有病治病C.民以食为天D.医食同源E。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11。
常用的食物中,泻性食物数量( )补性食物。
[1分]A。
多于B。
不多于C.少于D。
不少于E.近似于12。
( )时期,开始设置食医和食官。
[1分]A。
夏朝B.商朝C.上古时代D.周朝E.秦朝13。
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食物的性能. [1分]A.气B.味C.归经D.升浮沉降E。
以上都不是14. 火的应用使人类能吃熟食,下列哪一项不是熟食的益处:[1分]A.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B。
扩大了食物的来源C.改变了营养状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D。
中医饮食营养----绪论
3.食疗与药疗关系 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 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 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 、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 ,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 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 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 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 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中医饮食营养学中,饮食禁忌内容在生活 和临床应用方面有一些具体要求,如饮食 与季节、与体质、与地域不同在应用方面 的禁忌;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 伍禁忌;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以及患 病期间的饮食禁忌等。这些内容丰富了中 医饮食营养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
饮食治疗
中医饮食治疗,习称“食治”、“食 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 治疗疾病的活动。它的理论和实际应 用方法十分丰富,是为中医天然疗法 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一千四百多年 前,《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 ”,后又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 专著相继问世。 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 要体现在扶正与祛邪两方面。
饮食宜忌
中医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 “宜”为常,故不多言,言“忌”较多。中 医“食忌”内容十分丰富,有别于现代营养 学内容。它主张,常人与病人的饮食内容不 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因人、 因地、因时、因病而有所不同。它实际是在 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 忌,在生活和临床中要做到“审因用膳”。 因此,在生活和临床中品评饮食的营养价值 ,不论是用于食补,还是用于食疗,都不应 从珍、奇、名、贵出发,而应着眼于其使用 是否得当。
饮食节制
中医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 ”,是泛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 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它包括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正确选用饮食 ,且提倡全面膳食和节制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扬州大学营养学系,江苏扬州 225127)摘要:《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医食同源”、“药食同源”思想的源泉和发展。
本文就《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而目前卫生部又未收录为药食兼用天然产物名列的常见食物进行整理归纳,并探讨了它们对中医饮食保健的作用,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饮食生活。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中医饮食保健学;食养;食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但是各种各样的疾病仍然接踵而来,更让人无奈的是现代医药的发展是必然滞后于疾病的,况且现代医药的毒副作用引发出医患紧张等很多问题。
这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很多的痛苦和困扰,如何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转向传统医学来寻求答案。
在此等时势下中医饮食保健学应运而生。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以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来看,可主要概括为食养和食疗两大部分。
不管食养还是食疗都要对食物的性味、归经及作用有所掌握。
既然是传统医学的发展,就需要认祖归宗。
而《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 1 ]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
对《神农本草经》所载食物进行整理归纳,并探讨它们对中医食养和食疗的作用,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饮食生活。
1 《神农本草经》中的食物对《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物整理归纳,得出属于食物范畴的达59种之多。
其中上品29种,分别为:菊花(鞠华)、甘草、玉竹(女萎)、山药(署豫)、薏苡仁、香蒲、决明子、茵陈蒿(因陈)、肉桂(菌桂)、枸杞子(枸杞)、茯苓(伏苓)、酸枣仁(酸枣)、橘皮(橘柚)、阿胶、鸡(丹雄鸡)、野鸭(雁肪)、蜂蜜(石蜜)、海蛤、文蛤、乌鳢(蠡鱼)、莲子(藕实茎)、枣(大枣)、葡萄(蒲萄)、覆盆子(蓬蘽)、芡实(鸡头实)、黑芝麻(胡麻)、火麻仁(麻蕡)、冬瓜子(白瓜子)、苦菜;中品20种,分别为:姜(干姜)、葛根、百合、白芷、白茅根(茅根)、海藻、竹叶、栀子、龙眼肉(龙眼)、黄狗肾(牡狗阴茎)、蟹、蝉(蚱蝉)、乌梅(梅实)、大豆卷(大豆黄卷)、赤小豆(大豆黄卷下赤小豆条)、粟米、黍米、葱实、薤白(葱实下薤条)、香薷(水苏);下品10种,分别为:盐(戎盐、卤盐)、桔梗、猕猴桃(羊桃)、花椒(蜀椒)、郁李仁、竹蛏(马刀)、桃仁(桃核仁)、杏仁(杏核仁)、苦瓜(苦瓠)、水芹(水斳)。
(注:括号前为现在常用名,括号内为《神农本草经》用名,经过考证《中药大辞典》[ 2 ]等中医药有关文献,证实确为同一天然产物。
)根据卫生部公布文件(卫法监发[2002]51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的87种药食同源物品的名单,可知《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山药、百合、大枣、姜、菊花、薤白等36种已被列入药食兼用名单。
这些大都已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这里就不再赘述。
剩余23种食物,分别为:香蒲、茵陈蒿(因陈)、鸡(丹雄鸡)、野鸭(雁肪)、海蛤、文蛤、乌鳢(蠡鱼)、葡萄(蒲萄)、冬瓜子(白瓜子)、苦菜、海藻、黄狗肾(牡狗阴茎)、蟹、蝉(蚱蝉)、大豆卷(大豆黄卷)、粟米、黍米、葱实、盐(戎盐、卤盐)、猕猴桃(羊桃)、竹蛏(马刀)、苦瓜(苦瓠)、水芹(水斳)。
这些还没有被卫生部收录为药食同源物品,但是经过历史的实践经验和现代的药性研究证明,这些食物也具有各自的饮食保健价值。
2 对饮食保健价值的论述广义的食养包括食疗。
食养,即饮食养生,它是对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区域以及人体在适应外界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理反映、不同职业人群、不同疾病康复阶段等的饮食养生,进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 ]。
根据《中医饮食保健学》[ 3 ]中保健食物的分类标准,对《神农本草经》中上述的23种食物整理归纳如表1。
表1类别食物名称补养类丹雄鸡雁肪蒲萄牡狗阴茎黍米羊桃马刀祛湿类因陈蠡鱼清热类香蒲海蛤文蛤苦菜粟米苦瓠水斳化痰类白瓜子海藻解表类蚱蝉大豆黄卷葱实活血类蟹其它戎盐表1中23种食物虽然没有被卫生部收录为药食同源物品,但是这些食物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并对人们的饮食保健活动有着重要贡献。
现按类别选择共8种介绍如下。
2.1补养类食物补养类食物是指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扶助正气,养生壮体,提高抗病能力以及治疗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又称补益类食物或补虚类食物。
补养类食物按其作用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补气类食物、补血类食物、补阳类食物、补阴类食物。
丹雄鸡【本经原文】味甘微温,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温中,止血通神,杀毒辟不祥,头主杀鬼,东门上者尤良。
肪主耳聋,肠主遗溺,肶胵。
裹黄皮主泄利,尿白主消渴,伤寒,寒热。
黑雌鸡主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安胎,翮羽主下血闭,鸡子主除热火疮痫痉,可作虎魄神物。
鸡白蠹肥脂。
生平泽。
丹雄鸡,为背尾部带有红黄色羽毛的公鸡,即为鸡的一种。
味甘微温,归脾、胃经。
属于补气类食物。
有“食补之王”之称。
《饮膳正要》记载“炙黄鸡(净黄鸡,以盐、酱、醋、茴香、小椒末同拌匀,刷鸡上,令炭火炙熟,空腹食之)治疗脾胃虚弱,下痢”。
《本草纲目》记载“酒煮乌雄鸡(净乌雄鸡1只,无灰酒煮熟,趁热进食)可治疗肾虚耳聋,三五只见效”。
现代研究表明鸡汤能够缓解感冒症状、提供肠内营养治疗、消除疲劳感、补血等[ 4 ]。
蒲萄【本经原文】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
生山谷。
蒲萄,即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
味甘涩,性平,无毒。
归脾、肺、肾经。
属于补血类食物。
《食疗本草》记载“葡萄煮浓汁,细细饮之,止呕哕及霍乱后恶心”。
近年来文献报道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抗过敏、抗血栓、抗动脉硬化以及明显的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肿瘤的作用[ 5-6 ]。
2.2祛湿类食物祛湿类食物是指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促进水湿排出以及治疗水湿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
又进一步分为利水渗湿类食物、芳香化湿类食物和祛风湿类食物。
因陈【本经原文】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丘陵坡岸上。
因陈,今名茵陈蒿,又名茵陈、绵茵陈。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嫩苗。
味苦、性平微寒,归肝、胆、脾经。
属于利水渗湿类食物。
《本草纲目》记载“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
《名医别录》记载“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能加速胆汁排泄,改善胆汁郁结,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能增加胆汁中的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 7 ]。
2.3 清热类食物清热类食物是指以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调整热性体质以及治疗里热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
苦菜【本经原文】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
生川谷。
苦菜,菊科植物苦定菜的嫩叶。
民间俗称苦菜。
性味苦寒,入心、脾、胃、大肠经。
属于清热类食物。
《滇南本草》记载“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
《调疾饮食辩》记载“苦菜,作菜食,味微苦,性能退热排脓散血……凡热病在血分或吐衄者,宜多食”。
现代研究发现苦菜具有明显的清热、凉血、抗炎作用[ 8 ]。
苦瓠【本经原文】味苦,寒。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
生川泽。
苦瓠即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苦瓜的果实。
性味苦,寒。
归脾、胃、心、肝经。
属于清热类食物。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青则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调疾饮食辩》记载“暑月不拘有热无热,宜多食。
目疾者更宜多食”。
现代研究中王佐[ 9 ]发现苦瓜蛋白明显提高BALB/C 小鼠CVB3心肌炎动物生存率,且有明显的剂量效用关系。
2.4 化痰类食物化痰类食物是指以祛除痰浊,消除痰涎,纠正痰浊体质以及治疗痰浊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
白瓜子【本经原文】味甘平,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
生平泽。
冬瓜子又名白瓜子、冬瓜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一般作茶食供食。
味甘、性凉,归肺、大肠、小肠经。
属于化痰类食物。
主治泻寒热,甘益脾,利二便,消水肿,止消渴,散热毒痈肿。
《食疗本草》记载“主益气,耐老,除心胸气满,消痰,止烦”。
《救急易方》记载“瓜仁散(陈冬瓜仁炒后研末,空腹米汤调食)用于男子白浊、女子白带”。
2.5解表类食物解表类食物是指以发散宣透,疏解表邪,调畅营卫运行以及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
解表类食物根据其辛温和辛凉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辛温解表类食物和辛凉解表类食物。
蚱蝉【本经原文】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
生杨柳上。
蚱蝉,即今之蝉,属同翅目蝉科。
又名知了,幼虫期叫蝉猴、爬拉猴、知了猴、结了龟或蝉龟。
味甘、咸、寒,入肺、肝经,是重要的辛凉解表类食物。
《本草纲目》记载“治皮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各从其类也”。
蝉体含营养物质丰富,蛋白含量在70%以上,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可称其为当今食品中蛋白王,味道好,成为时髦的美味佳肴[ 10 ]。
2.6 活血类食物食物是指以通畅血脉,促进血行,调整脏腑功能以及治疗淤血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又称活血祛淤类食物。
蟹【本经原文】味咸,寒。
主胸中邪气,热结痛,喎僻,面肿,败漆。
烧之致鼠。
生池泽。
蟹又名螃蟹、毛蟹。
味咸,性寒。
归肝、胃经。
属于活血类食物。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蟹,甘咸寒,补骨髓,利肢节,续绝饬,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
爪可催产,堕胎”。
《本草纲目》记载“凡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酱汁浸皆为佳品”。
蒸蟹(螃蟹1只,紫苏叶6克,蒸熟)佐以姜末、醋、酒进食,用于跌打筋骨损伤、产后腹痛血不下。
总结:《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是人们健康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活动。
中医饮食保健的原则就是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平衡调节,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而《神农本草经》对药食物性味归经的概括简介正是后世中医药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理论与实践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