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合集下载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圣才出品】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1.对以下的说法作出辨析:(1)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凡是人类劳动都创造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商品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所以,不是物化在任何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

(2)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两种商品具有同等的效用。

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也就越大;效用越小,交换价值也就越小。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①商品具有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

②不同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不是商品具有的同等效用。

(3)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都是不变的。

答:此观点正确。

具体分析如下:这种说法符合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但是,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论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4)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
l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在历史和现实中,货币都是资本的晟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表现在:一是流通形式不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二是流通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为目的,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是以货币增值为目的,为卖而买。三是流通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进行交换的等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各取所需;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是数量有所增多。所以,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起媒介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值;而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增值。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已经转化成了资本。因此,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定范畴,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是一种能够在运动中增值的价值。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重要基本要素,但并不是任何社会的劳动力都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存。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1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1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实质(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1.资本流通形式。

资本流通形式就是:G-W-G' ( G 代表货币,W 代表商品,G ’代表增殖的货币,G’= G+G )。

该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适用于各类资本的运动,所以也叫资本总公式。

2.商品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形式是:W-G-W 。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二者的起点、媒介、终点(目的)都不相同;后者反映着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关系,前者则反映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不平等关系。

3.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区别表现在:一是流通形式不同。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二是流通目的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为目的,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是以货币增值为目的,为卖而买。

三是流通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中进行交换的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各取所需;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是数量有所增多。

所以,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起媒介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值;而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增值。

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因此,而是已经转化成了资本。

因此,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定范畴,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是一种能够在运动中增值的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1.劳动力和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商品的用来买卖的劳动力。

在劳动力买卖当中,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两权分离),并且是按照劳动时间来出卖的。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l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从而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这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提供了可能性。

(2 )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

资本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

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

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的。

剩余价值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最●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

总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实质。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以后,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这一特殊形式,从而剩余价值规律也就表现为垄断利润规律。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的形式,表现为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

垄断利润规律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支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决定垄断资本主义命运的力量。

所以说说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的表现。

尽管资本主义不断地通过自我调整,从而存活并成熟起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成熟,它继续调整的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

当危机日益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并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就必将导致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

有三个部分!
劳动力的 价值?
一是维持工人的生 存所需要的费用
二是维持工人家庭生 存所需要的费用
三是培养工人劳 动能力所需要的 教育和训练费用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 般 苹果使用价值 消失,价值也 消;失 商品 布 使用价值消,失价值 转移到. 衣服上 劳动力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 商品: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二、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
自然属性: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 要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
社会属性: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体现的 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
依生据资产本资在料剩余价值生产劳中动的作力用不同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原本材

厂房
机器设备
2 劳动力的价值还有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 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
需•生要劳动时间养活的活力所需要的社会资生劳生 产 和 再 生 产 劳料活动的资者价料决家值的定属价所的价值值必劳动力商品须的
=
• 劳动必者动的教育训练费用
活 资 料 的 价 值
家 属 所 需 要 的 生
劳 动 者 自 己 及 其
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原有价值转移,
使原有价值f增殖,
价值量f没有k变化 能产生f剩余k价值
劳动力
划分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 的实质 ; 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四、剩余价值率m’ =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公式: m m v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 本方法
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三、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剩余劳动则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条件。 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源于剩余产品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叫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的三种表示方法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资本流通公式是: 运动形式不同:
以卖为起点,以买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商品,货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以买为起点,以卖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货币,商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WGW
使用价值是运动主体,货币(价值)是媒介,获得使用价值后运动结 束。
价值是运动主体,商品和货币只是价值的存在形式,运动无止境。
三、资本主义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 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 能降低。
生产资料价值 (24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 (3元)
具体劳动
创造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 旧价值
24 元
劳动过程
创造新价值
抽象劳动 6
元 劳动力价值 和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 增殖 过程 (30元)
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世纪末15世纪初)推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1.小商品经济分化产生出资本的萌芽2.由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形成资本的萌芽资本的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表现:1.产生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2.大量货币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英国圈地运动)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宝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体现生产力的水平)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涉及到生产关系)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物质财富源于人的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价值是抽象财富,源于人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

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

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社会体制。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

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妄图将社会主义扼杀于襁褓之中。

那么究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何不同,他们的生产关系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要了解他们的本质区别我们必须先对其进行认识和了解。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与丧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占有。

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土地,资金,生产技术等生产资料掌握在占人口绝对小比例的资本家手中。

他们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雇佣社会上的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

他们进行生产的资本流通公式为g-w-g·(g·既是资本家们追求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ⅱ.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工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ⅲ.历史观: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

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

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资料(2)回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先看材料后面的问题;二是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时不要过分注意细节,抓住大意即可;三是将材料的两层含义与题后的问题相对照,联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原理,结合材料,边分析边思考、理清回答问题的思路;四是组织答案,回答问题。

第六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儿子: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家里没有煤。

儿子:为什么不去买呢?妈妈: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妈妈: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煤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表现(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3)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分别由少数资本家按照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进行管理;社会化了的产品成为少数资本家的私有财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对抗性质上述因素,就不能不使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资本主义私人性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开始就具有对抗的性质,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尖锐起来。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只是和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相比较而显得过剩,决不是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比较而显得过剩。

马克思说过:“如果仅仅在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的即使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发生生产过剩,那末,在迄今资产阶级社会历史上,不仅一次也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甚至也不会出现局部的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只同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有关。

”危机的可能性的第一种形式危机的可能性的第一种形式,存在于商品的形态变化中,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裂.买和实脱节,就有可能发生商品的滞销现象.在简单商品经济中未曾发生过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有简单的货币流通,甚至有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这两者早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很久就出现了,却没有引起危机——而没有危机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

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

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

这里G’=G+△G。

△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摘要】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实质在于经济利益至上、资本控制和经济剥削以及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这些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对劳动力的控制权,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而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则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一种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对工人的经济剥削,以及私有制经济的体现。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利益、资本控制、经济剥削、私有制经济、基本特征、生产关系、市场经济、剥削关系、竞争机制、定义、起源、结论、实质。

1. 引言1.1 资本主义的定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核心特征是资本家通过私人所有权控制生产资源,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盈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产品的所有权是分开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强调市场自由和竞争,认为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激发个人动力,提高经济效率。

资本主义的定义涉及到私有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机制。

私有财产制度是指生产资料、土地、厂房、设备等所有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而不是由国家或集体拥有。

市场经济机制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价格和数量。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加剧,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和商业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随着商业资本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模式,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

1.2 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解体和商业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封建地主手中,农民和手工业者依附于封建地主,按照一定的等级关系和生产关系进行生产和交换。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发展阶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发展阶段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发展阶段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货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 —G—W);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则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

第二,流通目的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消费)为目的,为买而卖;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殖为目的,为卖而买。

第三,流通的内容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进入交换的是等价的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双方各自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资本流通中,起点和终点上都是同质的货币,但数量上是不等的,终点的货币量要大于起点的货币量。

其流通公式应该是G—W—G+△g。

从两种流通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它不发生价值增殖,不是资本。

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是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所以,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G—W—G'的运动过程中,买的过程和卖的过程都不产生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的产生只可能从商品的使用环节上去寻找,即货币所有者能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经过使用,不但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潜藏于人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和支出即劳动。

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并非在任何社会里都可以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1 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第一,工人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 品归资本家所有。 3.2 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 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价值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价值转移 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3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是以生 不变资本 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直接带来剩余价 值的。 3.4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量是雇佣工人在剩 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两 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的多少。
6.5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本章重点问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2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雇佣劳动剥削制度。 3 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 影响。 讨论问题与解答: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规律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资本的积累必然造成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并由此提出无产阶级贫困 化规律。今天应如何认识这一规律?
第五节 资本主义工资
5.1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 劳 动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动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 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5.2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 基本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5.3 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 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 5.4 工资的国民差异 。 工资的国民差异是指 工资的国民差异。 各个国家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异。 各个国家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异。比较工资的国 民差异,还要进行必要的换算。 民差异,还要进行必要的换算。
第六节 资本积累
6.1 社会再生产。分类:社会再生产从内容上看,包括物 社会再生产。分类:社会再生产从内容上看, 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两个方面; 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两个方面;社会再生 产从规模上看,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产从规模上看,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扩大 再生产按其实现的方式, 再生产按其实现的方式,可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 的扩大再生产。 的扩大再生产。 6.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6.3 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因素。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因素。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所用 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6.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趋势; 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 6.5 相对过剩人口 。 相对过剩人口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 相对过剩人口。 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货币转化资本
2.1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作为商品流通媒 作为商品流通媒 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商品 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公式是:商品—货 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公式是:商品 货 商品, 币—商品,即W—G—W。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 商品 G W 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 货币, 商品—货币 流通公式是:货币 商品 货币,即G—W—G。 W G 2.2 解决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 解决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 键;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 价值是劳动,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价值是劳动,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4.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4.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 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又有区别。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又有区别。 4.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的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经历了三个发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经历了三个发 展阶段: 展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 业。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不断加强,相对 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不断加强, 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不断加强 剩余价值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Biblioteka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质 : 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质: 主义所有制是开创社会生产新时代的必要前 提 ;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社会进步性质 ;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资本运动的一个内在趋势资 本关系的发展为新社会形成准备着必要条件 。 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及其历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局限性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 生 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 盾 ;资本私人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矛盾 ;资本 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手段的矛盾 ; 资本生产 和实现的矛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