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的影响
从现代医学模式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展望【摘要】现代医学模式是医疗卫生事业在21世纪不断发展的产物,它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为模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国人越来越发现心理健康与社会医学的重要性。
国人需要了解生物学因素,病人需要手术和药物治疗。
国人也需要理解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病人也需要生活方式的治疗。
我们只有全面掌握生物、心理、环境、社会方面以及个人生活方式改变等全面的健康信息,只有科学地确认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我们才能可持续地保障全体国民的健康,这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关注焦点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模式规范着医学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手段、范围和评价的标准。
也就是说,医学模式表现为特定的理念,在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特定的卫生服务管理思路和模式,而在卫生服务管理思路和模式的引导下,呈现相应的卫生服务提供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理念强烈撞击着原有的生物医学理念、管理思路和服务提供模式,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卫生服务管理思路和服务管理模式。
本文旨在分析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我国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等服务模式与该理念的关系,同时,明确进展中相应的不足和尚需进一步研究之处。
一、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管理的要求现代医学模式给卫生服务管理思路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何通过更好的管理增进人群健康”构成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管理内涵。
这种理念下的卫生服务管理思路着重强调应该集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这也构成了我国所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依据。
然而,“如何通过更好的管理增进人群健康”尚需要长期的努力,因为,如何求得下列一系列观念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仍然是在我国卫生服务理论和实践中悬而未决的问题:社区与医院、人群和个体、城市和农村、健康和医学、防保和医疗、公平与效率、服务与管理、管理与网络、竞争与协调、政策与障碍、理论与实践,健康与发展等。
对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有关改革的反思与建议
报告六对中国庆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有关改革的反思与建议葛延风王晓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収得过令世人晌目的成就。
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医疗卫牛领域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已是公认的现实。
其中,医疗服务机构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既是医疗卫生爭业发展出现严巫问题的巫要表现,也是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无法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Z-,因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及瓦运行状况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全面冋顾并反思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历程、总结相关经验教训、探索医疗服务体系的合理改革方向对于推进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值得充分肯定(一)计划经济时期,屮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非常迅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非常低下,其中最主耍的标志Z—就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水平低下,且非常不均衡。
1949年,全国只冇3670个医疗卫生机构,其中专业医院、卫生院2600个,并主要集中在人城市和沿海地区。
在广人农村,几乎没有专门医疗机构, 只有各种形式II技术水平普遍很低的民间个体医生。
公共卫生机构、医学研究机构等基本上是空白。
针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及英对城乡居尺健康的突出影响,中国政府非常亟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其中自然也包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一方面是基于服务机构总量不足问题,新建大量医疗服务机构。
在对III政权遗留下來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恢复、整顿及公冇制改造,使Z在各个方面逐步适应新的社会体制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冇计划地建设城乡各级医疗服务机构。
在城市,按市、区和基层三级分别发展和建设医疗机构,新建了一批城市中心医院、区中心医院和工矿企业医院;在农村,则逐步设立了县、乡两级专业医疗服务机构。
另一方而,在注重机构数星建设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戾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完善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符合我国国情;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等建议,为科学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标签:现代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人口状况、生态环境、居民行为生活方式、疾病谱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我国在疾病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完全的疾病模式转变”,这突出表现在城乡疾病模式的差异上,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完成疾病模式的转变,但大部分农村人口依然处在传统疾病模式阶段[1]。
同时,我国仍未完全摆脱传染病的侵袭,正面临着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传染病出现和传入的困扰。
针对我国疾病模式的转变以及日益老龄化的趋势,我国卫生政策也进行了相应地调整。
然而,从总体状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卫生事业发展仍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仍未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角探析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1 现代医学模式的相关理论1.1 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研究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方法论和总体观[2]。
自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全部良好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虚弱,各国学者均致力于健康与致病因素的研究。
针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和局限性,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看成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它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要求对健康与疾病从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向度综合考察并解决[3]。
现代医学模式是建立在医学理论、医疗技术、疾病谱和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医学系统,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作者:顾海李佳佳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05期[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英国、德国、美国、新加坡、印度的医疗服务体系,总结了国外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
借鉴国外的经验,从医疗服务体系的层级结构和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构成出发,对构建我国现代新型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医疗服务体系社区首诊双向转诊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5-0102-06国外医疗服务体系模式介绍1、英国英国是政府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的代表。
1948年起,英国就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由基本护理机构、地区医院和中央医疗服务机构组成,分别对应初级和二、三级医疗服务机构。
基本护理机构是包括医疗保健和社会关怀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主要由开业医生(全科医生)和开业护士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这部分的费用约占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总预算的75%:地区医院通常是一个地区的医疗中心,主要提供综合和专科医疗服务;中央医疗服务机构负责紧急救治和疑难病症诊治并承担科研任务。
英国医院有严格的转诊制度,居民需要在初级医疗机构登记,接受一名指定的全科医生。
除急诊外,一旦生病需要首先找全科医生诊治,全科医生在确实无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才开具转诊单,将患者转向二级或三级医疗服务机构。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通过遍布全国的全科医生和公立医院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
从医疗机构的性质看,全科医生所开的诊所是私人机构,政府通过合同的形式采购其所提供的全部医疗服务,以合同管理取代事实上的身份管理。
全科医生在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后,可以根据就诊人数和医疗工作量向政府申请发放津贴。
二、三级医疗服务的供给主体则是公立医疗机构,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
2、德国德国是政府市场复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代表。
德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开业医生,主要负责一般门诊检查、咨询等;二是医院,负责各种形式的住院治疗;三是康复机构,负责经医院治疗后的康复;四是护理机构,负责老年以及残疾者的护理。
医疗体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我国,医疗体系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此背景下,我对我国医疗体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一、医疗体系的现状与问题1.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较为突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和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
2. 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虽然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但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方面,医保报销比例偏低,患者自付费用较高;另一方面,部分人群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 医疗服务模式有待改进当前,我国医疗服务模式仍以“以医院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为主,医疗服务效率有待提高。
此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4. 医疗人才短缺我国医疗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
一方面,优质医疗人才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集中,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二、对医疗体系的感悟与体会1. 医疗体系改革是民生工程医疗体系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深化医疗体系改革,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2. 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是关键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关键在于均衡配置医疗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3.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是基础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保报销比例,降低群众看病负担,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同时,要扩大医保覆盖范围,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医疗保障。
中国医学发展启示:中西医融合构建完美医学
中国医学发展启示:中西医融合构建完美医学广东省广州市大德路,广东省中医院内:墙上中医名家专长一目了然,50余米的中药柜台药香四溢,8吨多中药饮片每天配出,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患者有序就诊&&就是这里,正高扬起一面中医院发展的旗帜。
中医院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堡垒当全国许多中医院要么坚守中医但为生存烦恼,要么为生存走向中医西化的两难之际,这所诞生于民国时期并承续岭南医学精粹的中医院,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阳光大道。
它高举的这面旗帜,写着构建完美医学,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注解是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
姓中还是姓西?西医化只能毁掉自己,中医特色才是生存之本背景:在现行以药养医的医疗补偿机制下,生存问题将各类中医院逼到发展的十字路口。
在利益驱使下,中医院西化之风愈刮愈烈,中医特色日渐退去,从西药处方量、高精尖医疗器械到西医所占比例,许多中医院与西医院几无区别。
中医西化之风引发了中医教育西医化、中医人才西医化等整个中医药事业链条的错位,甚至被取消中医论者引为口实。
站在十字路口的广东省中医院同样面临着上述困惑,中医院姓中还是姓西居然成了问题。
产品营销讲究比较优势,西医院那么多,患者到中医院当然奔着中医来。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说,跟西医院后面走,永远是二流。
中医药不仅对很多疾病确有优于西医的疗效,即使有些病种西医疗效较好,但通过中医药配合,疗效会更好。
中医特色是中医院立身之本,发挥中医药的比较优势,中医院才能立住根基,才能发展。
西医之所短,中医之所长。
广东省中医院将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作为打造比较优势的着力点,全院推进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才。
专科专病建设从挖掘和继承开始。
集全国名医为我所学,继承邓铁涛、梁乃津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集全国特色疗法为我所用,遍访全国特色医院和名家,研究和推广各类中医绝招;建立各专科古代经典、现代文献数据库系统,挖掘前人成果&& 一系列工作有序推进:1992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1993年,急症、中风、消化、肿瘤成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1994年,4项课题中标九五科研攻关项目;2000年起,拜师全国名老中医,设名医工作室,建立传统疗法中心,开设治未病中心&&很快,中医特色立住了,医院中字头更响了,患者更多了。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意义:
1.强调全面保健:现代医学模式提倡预防为主,强调全面保健,旨在通过健康教育、基础医疗和健康管理等手段,减少人们患病的风险,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这一理念对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可以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更多考虑预防与基层医疗的需求,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和覆盖面,从而降低医疗需求和成本。
2.促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现代医学模式注重医疗质量与安全,
倡导以实证为基础的临床决策和规范治疗,强调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可以引入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推动医疗机构建立和实施临床路径、医疗标准、质量控制等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加强信息化建设:现代医学模式倡导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
术应用于医疗服务中,加强医疗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利用。
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可以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医疗大数据等系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协同性。
4.鼓励创新与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在医学领域不断推动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需要鼓励医疗创新,加强科技合作和转化,推动医药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指导意义重大,可以借鉴其强调预防保健、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第一篇: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临床医学要求医生了解疾病的同时,还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许多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奏效与否,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用“社会大卫生”观念指导防制工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参与,同时也进一步明确预防医学事业本身就是社会事业。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防制效果。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可归纳为四个扩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以治疗为主,以治愈为目的。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应该是有节制的、谨慎的、社会可承受的、经济上可支撑的、公正和公平的医学。
因此,医学目的或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优先战略是: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疼痛和疾苦;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
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让医学生接触人群,认识社会,学会社会诊断和提出社会治疗处方,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诊疗方案的制订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的指导者(health educator)、社区卫生的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和卫生事务的协调者(servicemanager)。
第二篇: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专业有什么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专业有什么影响10护本范立卓 101900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对健康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的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的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意义:
1. 科学性指导: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科学方法论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实证主义、客观性、可重复性等科学原则。
这种科学性的指导意义使得医学实践更加符合科学规范,能够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综合性指导:现代医学模式鼓励综合性思考和综合性实践。
医学问题通常是复杂的,需要综合多个因素进行判断和处理。
现代医学模式提醒医生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
3. 以患者为中心指导:现代医学模式将患者的需求和价值放在医学实践的核心位置。
医生需要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权益,在医学实践中更多地考虑患者的意愿和需求。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意义可以提高医患关系的良好互动,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4. 预防为主指导:现代医学模式倡导预防为主,强调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医学实践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应该注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预防疾病。
这种预防为主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具有科学性、综合性、患者中心性和预防为主性的指导意义,可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患者的满意度。
现代医学模式的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的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一模式通过科学的理论体系、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规范的操作流程,为医学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支持,使医疗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和安全。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实践。
在过去,医生的决策往往基于经验和直觉,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而现代医学模式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数据,建立了严谨的证据层级体系,将医学实践纳入科学的范畴。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和循证医学的原则,结合个体化的因素,做出更加准确和科学的决策。
现代医学模式倡导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
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医生常常是孤立的个体,缺乏交流和协作。
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生、护士、技师等多个专业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团队。
通过团队的协作,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专业人员的优势,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此外,现代医学模式还倡导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充分尊重患者的权益和意见,实现医患共同决策。
第三,现代医学模式注重预防和健康管理。
传统的医疗模式往往是以治疗为主,强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以预防为主,通过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倡导定期体检、健康评估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提前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重视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正在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管理。
通过电子病历、远程会诊、互联网医疗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现代医学模式还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机器人手术等,为医生提供更加精确和可靠的辅助工具。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实践,倡导多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注重预防和健康管理,以及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
医学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2篇)
医学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2篇) 第一篇:医学技术革新对现代医疗服务的影响一、引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医疗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诊断到治疗,从预防到康复,医学技术都在不断地突破与创新。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学技术革新对现代医疗服务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的福祉。
二、医学技术发展概况1. 诊断技术的革新(1)影像学技术:如X光、CT、MRI、超声等,使医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为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力支持。
(2)分子诊断技术:如基因检测、核酸检测等,使医生能够从基因层面诊断疾病,实现个体化医疗。
(3)生物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2. 治疗技术的革新(1)微创手术:如腹腔镜、胸腔镜、内镜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介入治疗:如心脏介入、肿瘤介入等,通过导管等微创手段,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3)靶向治疗:针对疾病的具体分子靶点,实现精准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4)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等异常细胞,治疗肿瘤等疾病。
3. 康复技术的革新(1)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2)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医学技术革新对现代医疗服务的影响1. 提高诊断准确性医学技术的革新使得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从而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例如,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早期干预。
2. 优化治疗方案医学技术的革新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这不仅提高了疗效,还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
3.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学技术的发展,如远程医疗、智能化医疗设备等,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患者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降低看病成本。
4.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医学技术的革新使医疗服务更加透明、可及,患者对医疗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与启示
人 ,其中城镇职工医保19 6 99 万人 ,城镇居 服 务需求的多是那些常见病和多发病, 以 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缴费政策
民医保 186 2万人 ;城 镇基本 医疗保 险基 金 l
“ 保大病为主” 的模式, 对改善居民整体 是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筹资, 险费。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 ,退休 人
问题
1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
1 .保障力度不够。我国城镇职工、居民 .1 2 全的条件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卫生 0 7 %有慢性病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部调查 ,老年人群中6 % 一 0 度设计均着眼于解决保障对象在住院及大 史,人均患有2 种疾病 ,且老年病多为 —3
J
0 疗保 障体 系建设是我国医药 卫生体 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 %以上 ;逐步提 的浪费 ,使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降低。 . 3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增加基金压 2 制改革的重点 内容之一 ,完善医疗 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 1 .
占总 人 数 比重 超过 7 %即 为 老 年 型人 口 。 20 年 ,我 国6 岁以上 老年 人 口已达 到 1 08 5 . 1
2 0 年 ,全 国 参加 城 镇 基 本 医疗 保 病时的基本保障问题, 08 然而在现实生活 中, 肿瘤 、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险人数 为3 2 人, 比 年末增 ]9 】 2万 1 8 / 5 万 真 影响居 民整体 健康 水平和基 本卫 生 和精神病等慢性病,医疗费用支出大。我 1 l 1
总收入34 亿元 ,支出2 8亿元 ,分别比 健康水平和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的作用显然 退休人员单位和个人均不缴纳基本医疗保 00 04
上年增 长3. %和3. 43 7 4 %;截 止到2O 年城 是有 限 的。 3 08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也愈加紧迫。
本文将探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现状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全国医疗水平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处在医疗普及化的初级阶段,许多区域的医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医疗机构分布不均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
再者,医药卫生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干预问题。
这使得医药卫生服务成为了一种政府补贴,而不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二、问题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还需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其一,完善医疗保障和医保机制。
现今医疗保障制度还无法覆盖所有人群,也难以保障贫困家庭的就医权益。
因此,医保机制和医疗保障制度都亟待改进。
其二,提升医疗水平与技术水平。
改革后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其三,改善医疗管理与服务。
现今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管理粗放、缺少医患沟通、服务不规范等问题。
需要建立规范的医院管理和服务标准,并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
其四,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分布不均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需要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三、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可开展以下改革措施:其一,政府加大投入。
政府可以加大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稳定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其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划与建设。
政府可以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划,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一批现代化的、规模适当的医疗卫生机构。
其三,建立医疗系统的市场经济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市场经济机制,鼓励医药卫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市场供求关系的效率。
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优化研究
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优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优化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医疗服务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因此,建设现代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首先,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高质量的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的建设包括医疗设施、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
要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设备,以及优秀的医护人员。
在设施和设备方面,应当积极推进医院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提高医院建设水平和现代化设备水平。
同时,还应大力培养医护人员,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能够胜任各种医疗工作。
其次,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完整的医疗服务流程。
医疗服务流程是指患者从到医院就诊到治愈出院的全过程。
完整的医疗服务流程是保障患者顺利就医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此,医院应该完善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患者挂号、诊断、治疗等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建立医疗责任险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心;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再次,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
医学科技的进步是现代医疗服务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
医学科技创新可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例如医学信息化、数字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
借助这些新技术和新工具,医生们可以更加精确地诊断疾病、更快地治疗病人。
在这方面,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创造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医学人才加入医学科技的研究和创新领域。
最后,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注重医疗服务的人性化。
医疗服务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工作,是一项具有人情味的工作。
在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性化的服务。
具有人性化的服务包括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医生的耐心和细致,以及对患者的尊重和关心。
维护人性化的服务有助于患者建立信任感和认可度,使医疗服务更加有效,人文关怀更加深入人心。
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关注和努力的方向之一。
为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我们需要关注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医疗服务体系是指包括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医疗队伍、医疗设备等在内的医疗服务整体体系,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机构,包含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多方面内容。
医疗服务体系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需要建立现代化管理、处置与服务机制,增强公共卫生意识,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二、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了建设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 提高医疗人员素质和数量医疗队伍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人员素质和数量的提高,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需要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医务人员待遇和职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医疗工作。
2. 完善医疗设施和设备医疗设施和设备的完善是医疗服务质量的保障。
需要加大医疗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力度,提高医疗设备的质量和性能,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医疗服务中,如远程医疗、医疗机器人等,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准确性。
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
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准确性,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诊疗水平。
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完善医疗服务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信息化是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合作,加强医疗信息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准确性。
医疗信息化的推进,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透明度、效率和医疗决策能力。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启示与促进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启示与促进医疗卫生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正为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还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我们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这些进展不仅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确和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过去,许多疾病都被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治疗的效果也相对较差。
然而,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从而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乳腺癌在早期阶段是可以治愈的,但是一旦发现时已经达到晚期,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
其次,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转型升级。
过去,医疗卫生行业主要以医院为核心,各种医疗设备和技术基本集中在医院内部。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技术开始向社区医疗机构和家庭用品领域延伸。
比如,随着智能医疗器械的引入,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基本的医学检查,不再需要频繁去医院就诊。
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还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另外,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医疗行业向数据驱动型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更好地利用医疗数据和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再次,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
过去,人们在面对同一疾病时,往往会接受同样的治疗方案。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基因差异是不同的,同样的治疗方案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对个体的基因进行测序分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某些抗癌药物只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基因突变有效,对于没有该突变的患者并不适用。
新技术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与启示
新技术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与启示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医疗卫生领域也不例外。
新技术的兴起正在为医疗卫生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从医疗诊断到预防措施,从药品研发到治疗手段,都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技术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与启示。
一、基于大数据的医疗诊断随着医疗领域中的数据不断积累,建立起来的大数据平台正在给医疗卫生体系带来新希望。
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可将庞大的数据集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帮助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另一方面,这样的众包平台还能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
例如,美国实验室检测服务公司Theranos依靠独创的微量血液检测技术,为患者提供无需采集大量血样的检测服务。
然而,由于该公司违反FDA的药品审批规定,最终被迫关闭。
此外,利用大数据来预测疾病趋势和诊断结果成为了医疗行业的重点研究领域。
例如,一项由George Washington大学医学中心领导的研究项目建立了一个名为“Prognosis”(预后)的医疗大数据平台,能够识别并预测空气污染、近似的病例和其他因素,从而指导医生在早期干预预防方面做出更好决策。
二、医疗互联网与健康管理让更多的人享有高质量、便捷的医疗保健,是新技术互联网医疗的目标之一。
如今,在医疗互联网应用方面,已经涌现出许多企业,如好药师、微医、康健通等。
通过在互联网上搭建医疗服务平台、建立线上医疗咨询和预定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方案等方式,使得患者不必远离家乡或等待长时间的门诊排队,就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
同时,新技术互联网医疗也对医疗保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智能手机、穿戴设备和其他家用医疗设备的普及,让人们更方便地记录健康状态和医疗数据,也使得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更加智能、便捷。
三、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编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医疗技术。
例如,基于CRISPR技术的基因编辑在针对一些先天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医学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2024版)
医学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2024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技术不断创新,为现代医疗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一、引言医学技术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延长人类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医学技术不断创新。
在现代医疗服务中,医学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因素。
二、医学技术创新成果1.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CT、MRI、超声、PET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精确、直观的图像信息,有助于医生发现微小病变,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2. 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导丝等器材,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3. 基因检测与基因治疗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有望为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疾病提供根本性治疗。
4. 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利用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生产药物,如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等。
这些药物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等特点,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5.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辅助诊断、智能影像识别、远程医疗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三、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1. 分子医学与精准医疗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分子医学逐渐成为现代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患者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的检测,实现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2. 多学科诊疗模式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是指多个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MDT模式有助于提高诊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
3. 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利用通信技术,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现代医疗服务模式
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一次革新。
它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为目标,并注重全程护理和健康管理。
本文将探讨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特点、优势以及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首先,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合资源。
传统医疗模式中,医疗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导致医患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困难。
而现代医疗服务模式通过打破医疗机构间的壁垒,将各类医疗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协作的团队。
患者可以在同一家医疗机构内得到全面的医疗服务,避免了长时间的奔波和耗费。
其次,现代医疗服务模式注重疾病管理和预防。
传统医疗模式更加注重疾病的治疗,而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则强调疾病的管理和预防。
医生和患者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的健康管理计划,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此外,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和督导,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再次,现代医疗服务模式注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传统医疗模式中,医生通常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
而现代医疗服务模式更加注重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医生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此外,现代医疗服务模式还推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传统医疗模式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主要依赖面对面的方式,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而现代医疗服务模式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如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等,改善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和信息的可追溯性。
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电子邮件与医生进行交流,医生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测系统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对医患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医疗模式中,医生主导着决策过程,患者往往处于被动的角色,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医疗服务现代化的发展与应用
医疗服务现代化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服务也在迅速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医疗机构使用各种新技术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医疗服务现代化的发展与应用,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和患者的角度两个方面展开。
一、医疗机构的现代化1. 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医疗是医疗机构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通过数字化医疗,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方便医生进行医疗诊断,提高诊断效率。
同时,数字化医疗也能优化医疗服务的流程。
例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记录患者的诊疗信息,一次录入多次查询,避免重复工作、纪录错乱等情况,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优化医疗流程和诊疗质量等方面带来更加科学、便捷的服务。
2. 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医疗方式。
通过互联网,不需要患者前往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只需要在网上进行交流,就可以进行医疗咨询和诊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服务具有医疗资源共享和诊断效率高等特点,大大方便了家庭医生、慢病患者等人群,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3. 大数据医疗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学界也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处理和解读海量的医学数据,为医疗机构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医疗服务。
例如,通过对病例数据和基因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疾病的风险因素,提前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通过分析患者群体的数据,可以根据患病风险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方案等等。
二、患者角度的现代化1. 科技辅助诊疗服务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诊疗服务。
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患者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来实现自我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身体异常,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外,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时,患者也可以通过一些科技设备来进行辅助操作,如医疗影像技术、3D打印技术等等,提高截肢和植入手术等的精度和安全性。
2. 诊疗服务的个性化现代医疗服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个性化服务,这包括了对患者不同需求的满足,以及针对不同病情的差异化诊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符合我国国情;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等建议,为科学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标签:现代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人口状况、生态环境、居民行为生活方式、疾病谱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我国在疾病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完全的疾病模式转变”,这突出表现在城乡疾病模式的差异上,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完成疾病模式的转变,但大部分农村人口依然处在传统疾病模式阶段[1]。
同时,我国仍未完全摆脱传染病的侵袭,正面临着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传染病出现和传入的困扰。
针对我国疾病模式的转变以及日益老龄化的趋势,我国卫生政策也进行了相应地调整。
然而,从总体状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卫生事业发展仍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仍未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角探析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1 现代医学模式的相关理论1.1 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研究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方法论和总体观[2]。
自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全部良好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虚弱,各国学者均致力于健康与致病因素的研究。
针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和局限性,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看成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它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要求对健康与疾病从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向度综合考察并解决[3]。
现代医学模式是建立在医学理论、医疗技术、疾病谱和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医学系统,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4]。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全部疾病均能得到治疗,而是指人们将运用比现在更好的方法去预防疾病,去减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
实践现代医学模式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的基础,因此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1.3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要求医疗服务体系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需求而在一定区域设置的各种医疗服务机构组成的网状系统。
按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同情况,可分为:门诊、住院、急救、保健医疗服务网络[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疾病模式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服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患者为中心;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并将预防保健的思想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从针对个体转向了针对个人、家庭、与社区;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
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给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医疗卫生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
2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体系为改革目标以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与经济制度改革一起走向了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从而导致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方面的矛盾日益严重化,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卫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
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严重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二是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不协调,医疗保障发展滞后,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较重。
三是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与城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可及性差距加大。
四是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需求不协调,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五是公平与效率不协调,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忽视维护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注重提高服务效率,忽视维护医疗卫生公平[6]。
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定位不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恶性竞争、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落后等。
3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制约和影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应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才能促进全民健康的最终目标实现。
3.1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
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经济发达程度有别,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既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还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不发达,政府财政能力有限。
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阻碍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
因此政府应加大卫生投入,加强宏观调控,利用财税、价格、投融资等手段,调整布局,合理分层,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市场不足的地方和市场失灵的领域,还要全面放宽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管制,为所有的医疗机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从而引导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均衡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3.2 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机构改革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两者相互促进[7]。
尽管现代医学模式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同,但目前在医疗实践中,还存在着医学模式转变相对滞后的问题。
因此应深化医疗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首先,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涵。
在医疗机构内加强现代医学模式的教育,推行“大卫生观”,使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能以患者为中心,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患者提供医疗、心理、社会等多层次的卫生服务。
其次,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
医疗卫生机构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医务人员认识到以医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已经过时,自觉为患者提供医患互动的服务,要把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深化医疗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增加医疗质量服务管理工作透明度,接受舆论监督。
最后,尽快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在城市,逐步把过去市、区、街道三级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二级的结构,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职能,正确处理医疗中心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在农村,要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以办好乡镇卫生院为重点,使之逐步能够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
3.3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现代医学模式对人们健康保健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要求人们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积极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8]。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健康目标的基础,是现代医学模式最完整的实践形式。
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财政预算投入;基层政府、卫生部门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足;社区全科人才资源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仍以医疗为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开展较少;服务层面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缺乏提供心理、社会的预防与治疗,不能从多方面满足居民的需求[9]。
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完善经济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提高社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适用型全科人才。
还应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使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从单一的医疗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
3.4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性、连续性的具体体现,是规范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患者有序流动的管理制度[10]。
双向转诊有利于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格局的形成,实践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和要求。
但目前我国双向转诊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制度尚未成型[11]。
因此,应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扩大医保的覆盖范围,并适当拉大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差距,确定医药费用不同的自付比例;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还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和资源配置优化调整。
社区首诊制度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需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是有效实现双向转诊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12]。
因此条件成熟时应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充当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1]胡琳琳,胡鞍钢.从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卫生发展:中国城乡疾病模式差距分析与建议[J].管理世界,2003,19(1):78-87.[2]董伯森,张炎.医学模式转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影响和作用[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5):390-391.[3]冯毅翀.现代医学模式与医院组织变革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赵林海,江启成,汤质如.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7):27-29.[5]王小合.关于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4,7(5):213-215.[6]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EB/OL].[2010-4-25].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zcfgs/s9664/200904/40031.htm.[7]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1(5):42-44.[8]曹永福,陈晓阳,王云岭.对“医疗服务商品和市场”存在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理性思考兼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5,26(10):23-26.[9]顾昕.政府转型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取向[J].学海,2009,20(2):38-46.[10]黄存瑞,陈金华,彭晓明,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5):290-291.[11]李芹.浅谈社区医疗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149-150.[12]马亚楠,何钦成.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制是实现双向转诊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3):27-29.。